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艺复兴的艺术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要: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在整个西方文化史中起着非同寻常的重要的作用。而建筑艺术作为时代风格的体现,更是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解文艺复兴时期灿烂的建筑艺术,对我们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文艺复兴 建筑艺术 建筑师
一、历史背景
了解一个时期的艺术或是建筑应该首先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15世纪初期,一场称为“文艺复兴”的文化运动开始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而到该世纪结束时,它的影响已蔓延到整个意大利半岛。16世纪前半叶,是文艺复兴运动最辉煌的时期,那时,罗马已取代了佛罗伦萨成为最主要的艺术活动中心。不久便扩展到法国 德国 尼德兰 西班牙 英国等地。同时运动的影响开始和席卷欧洲,掀起一场全面的文艺革命。
从1500年代开始,法国 文艺复兴建筑逐渐兴起。德国西班牙和英国采用文艺复兴式建筑,打破根深蒂固的哥特式传统风格,要比法国的文艺复兴建筑晚一些。这些国家的所谓文艺复兴式建筑,不像意大利那样典型,大多数都是在意大利建筑式样中,加进其固有的建筑风格。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是欧洲建筑史上继哥特式建筑之后出现的一种建筑风格。十五世纪产生于意大利后传播到欧洲其它地区,形成带有各自特点的各国文艺复兴建筑。文艺复兴建筑最明显的特征是扬弃了中世纪时期的哥特式建筑风格,而在宗教和是世俗建筑上重新采用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柱式构图要素
二、与古罗马建筑比较
古罗马建筑能满足各种复杂的功能要求,主要依靠很高的拱券结构,从而获得宽阔的内部空间,公元一世纪中叶出现了十字拱,它覆盖方形的建筑空间,把拱顶上的重量集中在四角的墩子上,无需连续的承重墙空间因此更为开敞。把几个十字拱同筒形拱,能够覆盖复杂的内部空间。罗马帝国的皇家浴场就是这种组合的代表作。古罗马建筑:古罗马建筑的木结构技术已有相当高的水平,能够区别拉杆和压杆。公元一世纪建造的罗马大角场,可容纳五万观众,只用了五六年的时间就建成了,它建在一个填没的湖上,但是低级竟然没有明显的沉陷。古罗马建筑艺术成就很高,大型建筑物的风格雄浑凝重,构图和谐统一形式多样,罗马人开拓了新的建筑艺术领域,丰富了建筑艺术手法。 其中比较重要的是创新了拱券覆盖下的内部空间,有庄严的万神庙的单一空间,有层次多,变化多的皇家浴场的序列组合空间,还有巴西利卡的单向纵深空间。有些建筑内部空间艺术处理的重要性超过了外部形体。
文艺复兴时期建筑艺术形态对之后的建筑艺术影响非常深刻,相比较而言古罗马时期建筑更加侧重于承重结构的变化上,而建筑艺术外观形态外观变化有所缺失。文艺复兴时期建筑中还结合了当时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最大化的创新,并且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思想相结合,更加具有深远意义。
三、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特点
文艺复兴时期建筑最明显的特征是扬弃了中世纪时期的哥特式建筑风格,而在宗教和世俗建筑上重新采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柱式结构要素,建筑的主题是由宗教走向人生,由寺院变为宫室,建筑风格的特点是追求整体的和协和稳定,力求对称,并将设计与美感效果建立在数学和透视学的基础上。
采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柱式结构,窗户和门为方形或半圆拱,不再是尖拱形。空间不再用装饰图案和镶边塞满,而是故意让他空着,给人朴实大方简洁的感觉。另外,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多数推崇基本的几何形体,进而由这些几何形体的倍数关系的增减来创造出理想的比例,在建筑设计及建造中大量采用古罗马的建筑主题,不同高度使用不同的柱式。梁柱系统与拱券结构混合应用;大型建筑外墙用石材,内部用砖,或者下层用石、上层用砖砌筑;在方形平面上加鼓形座和圆顶;穹窿顶采用内外壳和肋骨;这些,都反映出结构和施工技术达到了新的水平。故意留下粗糙的砍凿痕迹,有些门窗边也采用这种做法。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结构,建筑风格是全新的,突破了风格风格主义的常规,创造出一种新颖而又生动的活力。
建筑师一方面采用古典柱式,一方面又灵活变通,大胆创新,甚至将各个地区的建筑风格同古典柱式融合一起。他们还将文艺复兴时期的许多科学技术上的成果,如力学上的成就、绘画中的透视规律、新的施工机具等等,运用到建筑创作实践中去。
城市的改建往往追求庄严对称。典型的例子如佛罗伦萨、威尼斯、罗马等。文艺复兴晚期出现一些理想城市的方案,最有代表性的是V.斯卡莫齐的理想城。广场在文艺复兴时期得到很大的发展。按性质可分为集市活动广场、纪念性广场、装饰性广场、交通性广场。按形式分,有长方形广场、圆形或椭圆形广场,以及不规则形广场、复合式广场等。广场一般都有一个主题,四周有附属建筑陪衬。早期广场周围布置比较自由,空间多封闭,雕像常在广场一侧;后期广场较严整,周围常用柱廊,空间较开敞,雕像往往放在广场中央。
四、总结
在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类型、建筑形制、建筑形式都比以前增多了。建筑师在创作中既体现统一的时代风格,又十分重视表现自己的艺术个性。总之,文艺复兴建筑,特别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呈现空前繁荣的景象,是世界建筑史上一个大发展和大提高的时期。
意大利以外地区的文艺复兴建筑的形成和延续呈现着复杂、曲折和参差不一的状况。建筑史学界对其它各国文艺复兴建筑的性质和延续时间并无一致的见解。尽管如此,建筑史学界仍然公认 ,以意大利为中心的文艺复兴建筑,对以后几百年的欧洲及其他许多地区的建筑风格都产生了广泛持久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外国建筑史(第二版)[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意) 弗拉维奥.孔蒂著,陈卫平译.希腊艺术鉴赏[J].
关键词 文艺复兴 雕塑艺术
西方雕塑经历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代、罗可可时期、19世纪、20世纪,一直到了今天。每个时代都有它的特点,令人印象深刻,对今天的雕塑艺术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雕塑艺术发展的这些时期中,对我影响最深的就是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艺术。从14世纪到16世纪中叶的三百五十年,是西方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历史阶段,被称为“文艺复兴时期”。它突破了长达千年的中世纪禁欲主义的束缚,以人文主义思想为宗旨,重新肯定了人类的生存价值和个人的意义。它不仅是古代文化艺术的复活与再生,而且是全面的新文化的诞生与繁荣,并且具有一种新兴和蓬勃的时代特点。它虽然以复兴古典文化为基础,但却超越了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影响,将人本身作为自己的美学象征和表现对象,在包括雕塑在内的各个艺术领域,创造出前所未有的辉煌。
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在文艺复兴初期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产生了一大批著名的雕塑家。以后又由于热心艺术事业的美蒂奇家族的兴起,更为雕塑家提供了施展艺术才华的广阔空间。在这一时期,最早涌现的重要雕塑家有安德烈·皮萨诺、卡姆比奥、吉贝尔蒂、奎尔查和班科等。其中最著名的作品当推吉贝尔蒂为佛罗伦萨洗礼堂创作的两扇铜门浮雕,他为这两座大型浮雕总共耗费了38年的时间,其中的第二扇铜门曾被其后的米开朗基罗称誉为“天堂之门”,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奎尔查为波洛尼亚彼得大教堂制作的大门浮雕同样是一件杰出的作品,正是这件雕塑,开创了文艺复兴时期宏伟风格的先河。
被称为“文艺复兴之父”的多纳太罗,是文艺复兴时期公认的第一位雕塑大师。他的雕塑作品显示出比任何前辈雕塑家更具活力的个人主义的艺术手法。他的《大卫》塑像,大胆表现了,不仅使他建立了自然主义的风格,而且也为以后雕塑家们颂扬的风气开创了先河。他创造了一个理想与现实相结合的英雄形象,表现了一种庄严与高贵的气质。多纳太罗还培养出许多优秀的雕塑家,如韦罗基奥,作品富有现实主义风格,作品格调精美优雅,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大师达·芬奇和波提切利都是他的学生。韦罗基奥与多纳太罗一样,也制作了一尊《大卫》塑像和一件大型的骑马塑像《科莱奥尼骑马像》,其艺术成就完全可与他的老师相媲美。
米开朗基罗是文艺复兴盛期意大利最伟大的雕塑家,也是西方雕塑史上一座无法超越的巅峰。尽管他在雕塑、绘画、建筑等诸多艺术领域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他始终声称自己是一位雕塑家。米开朗基罗用石头来表达思想,用艺术超越自然,使自然服从于他的力量与观念的表现,利用变形以产生更强烈的艺术效果,米开朗基罗的《大卫》,以融真实与理想为一体的完美的男子,形象化地体现了捍卫者战无不胜的精神,身姿动态与紧张的情绪极为相等,而且整个姿态保持着悬念,令人有所期待,更增加了内涵无穷的艺术魅力。在整体结构上艺术家作了某些艺术上的夸张处理,以加强巨人的感觉,如手关节较大,大腿较长等。但他的每一细节的解剖结构都是无懈可击的,而且显示出米开朗基罗惊人的艺术才能。1564年2月18日,一代雕塑巨匠与世长辞。他的去世,也意味着意大利文艺复兴由盛而衰的开始。
从16世纪20年代起,一批追随米开朗基罗的新一代雕塑家以追求风格自居,逐渐形成讲究形式的美学倾向,被称为“样式主义”。样式主义的雕塑的特点是人体夸张变形,人物动态复杂,主题思想隐晦,并且打破了以往仅从有限视角范围观赏雕塑的传统,而追求能从各种不同角度全视角欣赏雕塑作品。其重要人物是切利尼和波洛尼亚。切利尼的《柏修斯与梅杜萨》,波洛尼亚的《墨丘利》和《萨平妇女被劫》,是样式主义雕塑的代表作,它们可从任何角度观看,随视点的变换,雕塑的外轮廓也不断变化并始终呈现出流畅的线条和优美的形式感。
《纯洁之泉》又名《宁芙》。宁芙是古希腊神话中半人半神的少女,她们出没在海洋、河流、森林和草场洗澡或嬉戏,因此又被称为山林水泽女神。这是古戎为巴黎圣但尼街纯洁泉广场制作的装饰浮雕。古戎独具匠心地将五位仙女分别置于单个的狭长条幅之中,使每个人物都成为一件单独的作品,使人物更加自由,更加突出仙女们优美的姿态和轻盈的动作,更能体现出雕塑的艺术魅力。五位仙女或手捧陶罐,或肩扛陶罐,体态优美,衣纹刻画得精致细微,仿佛穿着衣服刚从水中出来,衣服紧贴身体,将体态暴露无遗,衣服似乎不是为了遮盖身体,而是为了将身体的美妙之处更明显地表现出来。在西方雕塑史上,如此富有韵律感的衣纹处理以及对于线条的酣畅淋漓的运用,实属罕见。
[关键词]编辑主动性创造性欧洲文艺复兴史
[中图分类号]G23[文献标识码]A
《欧洲文艺复兴史》(十二卷本)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从2001年选题立项到2010年11月全部出版,历经十载。它的出版凝聚了编委会、各卷作者和出版社各级领导及编辑的集体智慧和创造力,也是出版社在学术领域发挥创新性作用的一个例证。本文以此为案例谈谈编辑工作的艰辛以及编辑群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问题。
一、选题的策划和立项
2001年,时任中国“世界中世纪学会”会长的刘明翰教授在与我的谈话中提起,同志在一个非正式场合指出,要弄清明以后中国逐渐落后的历史,弄清西方经济科技文化发展到今天的历程,都应抓住文艺复兴这个历史阶段。20世纪90年代国内有关文艺复兴的专著和译著不多,更没有对文艺复兴各方面的成果进行系统总结的图书。
了解了上述情况之后,人民出版社立即组织相关力量调研并写了《关于组织撰写和出版〈欧洲文艺复兴史〉的策划报告》,开始了《欧洲文艺复兴史》的选题策划和出版立项工作。
在领导的支持下,我们将这套书定位在力求反映国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国内最高研究水平。要求作者广泛收集材料,尽可能遍阅国外研究文艺复兴的名著和文艺复兴时期流传至今的作品,提出新论点,并着重对其思想和制度进行考察,完善我国世界史学者关于欧洲文艺复兴史的理论体系,同时发挥史学的经世致用功能,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借鉴。
欧洲文艺复兴虽然是波及全欧洲的一场思想、文化、科学等各方面的革新运动,但主要活动和成果产生在意大利,意、德、法、英等国参与程度深、成果多。对于大国,我国国内研究人员相对较多,对于小国,国内几乎无人问津。为了防止按国别设卷出现此重彼轻、卷与卷之间篇幅极不均衡,经与主编刘明翰先生讨论,拟将这套书分政治卷、经济卷、文学卷、艺术卷、法学卷、教育卷、哲学卷、科学技术卷、城市与社会生活卷、史学卷共十卷(后来增加了总论卷和宗教卷)。
在提交这个选题报告的时候,我们心中仍存有疑虑。虽然文艺复兴研究在西方是一个比较成熟的学科分支,也是学术研究持续的热点和重点,但大部头的全面宏观的著作并不多,1999年美国出版的《文艺复兴百科全书》是该领域唯一的全面宏观的大部头图书。我国的研究基础薄弱,微观的专题研究成果也不多,现在出版这套宏观的大部头图书,是不是为时过早?再者,我国专门研究文艺复兴的人员不多,是否能找到合适的作者?
对于上述疑虑,时任编辑室主任现为我社副总编的乔还田同志谈了他的看法。他认为,西方学术路径跟我们有区别,西方习惯于微观、实证研究,也许会出现“进得去、出不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窘境。我国在此领域已有一些成果,加上我们有自己观察历史、研究历史的方法,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同步推进,完全可以从中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而且,支持这样一个重要的出版工程符合人民出版社的定位,人民出版社除了要出版高质量的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党和国家重要文件文献,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外,还应该出版原创性的学术著作。关于专业研究队伍缺乏的问题,他认为可以采取以时间换空间的办法解决,给以七八年的时间,以选题为龙头,带领与之相近领域的学者参与其中,以培养中青年学者为主,壮大文艺复兴研究队伍。
由于定位准确,目标明确,特别是选题自身所具有的价值意义,选题很快被社里批准。该选题在我社立项两年后,又被国家社科规划办列为社科基金资助项目。
如果说,我们当初提出这样的选题是一种大胆创新,甚至有一点冒险,那么,当我们知道文艺复兴的发源地意大利同行也有这样的“冒险”想法并付诸实施后,就会感觉这乃事物发展的必然。2010年11月我社全套十二卷本书完整出版之时,意大利一家出版社也出版了十二卷本《欧洲文艺复兴史》的前六卷。而且我们进一步得知:这家出版社也是在2001年前后策划了十二卷本的欧洲文艺复兴史的图书。他们这十二卷的卷名分别是:《总论》、《人文主义和教育》、《生产和技术》、《商业和商业文化》、《科学》、《地点、空间和建筑》、《仪式和生活方式》、《政治》、《艺术品的流通》、《宗教和精神生活》、《哲学》、《文艺复兴与欧洲以外的世界》。他们的分类与我们的分类大体相同。这说明我们在这个领域的创新不是空中楼阁,这种按专题分卷来研究文艺复兴的方法是研究成果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然选择。虽然当时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微观研究、实证研究还落后于西方,但我们有自己观察历史、研究历史的方法,完全可以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同步推进,总结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从而增强我国学者在这一学术领域的国际话语权。
二、全程跟踪写作过程
十年磨一剑。书稿的写作和编辑无疑是艰辛的。为了确保书稿的学术质量,我社提议成立了五人编委会,主编刘明翰教授是前任中国世界中世纪研究会理事长,有大量的学术研究成果,有极强的组织能力。其他四人分别是:文艺复兴研究大家、北大教授朱龙华,在文艺复兴史和比较史学方面研究成绩显著的天津师大教授庞卓恒,对欧洲近代早期和文艺复兴研究著述丰富、多年留学德国和美国的北京大学教授朱孝远,以及国内文艺复兴史研究基地的领军人物、曾在哈佛研修的四川大学教授王挺之。他们都是文艺复兴研究领域卓有成果的教授,由他们负责把关书稿学术质量。之后,由编委会推举,出版社研究决定,最终从全国大学中遴选出25位作者参与编写。
写作队伍建好了,关键是要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才能确保写作的质量并按要求顺利推进。为此,我社相关部门与中世纪学会多次举行这套书的编写工作会议,对书稿写作方案、写作体例规范、学术委员会分工、材料收集、写作进度等等具体细节进行详细商讨、推进。
为了充分调动各卷第一作者的积极性,加快写作进度,我们与主编签订约稿合同,确定其对书稿质量把关,还与每卷第一作者签订图书出版合同,将著作权权益明确给予书稿的第一作者。
在图书写作过程中,编辑能否创造性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与作者进行有效的学术交流,直接影响书稿的写作质量。我们与作者一道调研国外有关文艺复兴运动研究的图书市场,在此基础上策划引进外国文艺复兴研究著名学者的著作,出版了“文艺复兴经典译丛”四部,即彼得・伯克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与社会》、《欧洲文艺复兴:中心与边缘》,克里斯泰勒的《文艺复兴的思想与艺术》,玛格丽特・金的《文艺复兴时期的妇女》等。我还参与其中一部书的翻译。这对于进一步提高作者和责编自身的学术素养有很大帮助,特别是有效地提高了责编对文艺复兴史方面书稿的审稿水平。
我们还利用在京的有利条件将最新翻译著作提供给作者。2006年,我们先后将由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的中译本《反思文艺复兴――遍布欧洲的勃艮第艺术品》和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文艺复兴在罗马》寄送给艺术卷的相关作者,为作者提供相应的参考资料。
认真审读书稿,提出修改意见并与作者沟通,完善书稿是编辑的基本功,也是编辑创造性劳动的重要体现。对于十二卷本《欧洲文艺复兴史》这样一个庞大规模的书稿来说,我们审稿关键抓住两点:一是看书稿内容是否真正实现了选题策划意图;二是结构体例是否符合统一的规范要求。
这套书按专题有十二卷,每一卷均包括总序、导论、正文、参考文献、后记五个部分,其中总序是全套书各卷通用的,由主编拟稿,编委会定稿。总序是整套书的灵魂,读者从总序中就能知道这套书的大致水平,一定要精益求精,编辑要非常重视并反复研读、把关。我们提出两点要求:一是要反映近一个世纪国内外的研究状况;二是谈谈本套书要在哪方面有突破。为此我们约请两位老专家撰写总序。其中朱龙华先生的总序对西方文艺复兴研究“正、反、合”的辩证发展过程,即充分肯定、否定再到综合分析的过程作了概说,点明本书要对西方由弱变强、中国明清之际由强变弱进行探讨。主编刘明翰教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补充完善,最后形成了总序的定稿。这篇总序比较符合我们的设想:第一部分阐述文艺复兴的性质,对其核心思想人文主义进行概说;第二部分简单梳理了学术史;第三部分点明本套书的主旨:寻找中西落差的原因,指明先进文化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导论肩负着各卷内容总括和理论升华的重任,新方法、新观点都要在此体现出来,同样非常重要,尤其是《总论卷》中的导论。《总论卷》中的导论由主编刘明翰先生主笔,包含三部分内容:欧洲文艺复兴总特征和各国特点、欧洲文艺复兴前后中西发展的比较、欧美与国内有关文艺复兴研究的近况和新趋势。前两部分内容,我们只是进行文字修饰,没有提修改建议。我们特别关注第三部分的内容,这是研究综述,最能看出本书的学术水平。这一部分作者做了四次修改。原稿对学术史的梳理缺乏提炼、个别翻译错误、个别史实错误等,对于这些问题,我们都提出了书面修改意见。主编对我们的书面意见非常重视,充分肯定,同时配合我们的要求反复修改:更正了译名和史实错误;删除了缺乏提炼的日本文艺复兴研究成果部分;对我国研究状况作了进一步整理,按几大研究专题作了归纳,避免了简单罗列、眉毛胡子一把抓。
关键词:现代室内;设计风格;设计流派
现代室内设计的风格与流派的形成,与不同的时代、地域、种族、文化、社会发展、风土人情、等有着直接的关系,具有深刻的科学、文化与艺术内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同一风格中又有流派之分: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21世纪以来的现代室内设计风格中,又产生出许多流派,这些流派在室内设计中的独特表现,又极大地丰富了室内设计的表现手法。
1 古代希腊风格
古希腊的建筑以神庙为主,其次是公共建筑。神庙的结构,从正面看分为屋顶、柱子、台阶三个部分。屋顶包括横眉、回檐、破风,柱子包括柱头、柱身、柱础,回檐上有装饰浮雕,破风上有圆彤或浮雕,风格典雅、浪漫。
室内装饰以植物叶子如莨菪叶和涡卷为装饰;同时也用古瓶、竖琴、花环等装饰室内。室内有装饰浮雕。室内立柱的柱头以陶立克式、爱奥尼亚式、科林斯式为三种样板,体现了庄重、典雅、浪漫的风格:室内的家具也以植物或动物为装饰图案,家具形状单纯而优美二在室内色彩设计上古希腊人善于使用黑色与红色。希腊的传统文化对古代欧洲影响深远。
2 古罗马风格
古罗马文化受古希腊文化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古罗马人好战,征服了欧亚非大陆的众多国家,同时也吸收了古埃及和东方波斯的艺术,室内设计风格艳丽奢华。
在室内装饰色彩上,古罗马人用红、黑、绿、金等色彩表现了华丽的风格。墙上绘有壁画。还能用色彩模拟大理石的效果,在墙上用细致的笔触画出窗口及窗外的风景。家具有大理石家具、木制家具和佥属家具,家具上装饰有植物、动物、人物纹样。古罗马人创造了穹窿顶式建筑,内部空间稳定、宏伟。古罗马建筑中运用柱式与拱券相结合的方法,使建筑空间更加丰富,对后来的欧洲建筑有很大影响。柱子及柱头的造型式样比希腊的柱身及柱头更加丰富,但又过于奢华。
3 哥特式风格
产生于12-13世纪欧洲的德国东部,14世纪中叶流传于整个欧洲。这种风格其实是基督教的建筑风格,其建筑以尖拱、尖塔、飞扶壁等为结构,外形上显示出纤细而高耸的特征,有种向上升腾飞跃的气势。建筑细部的窗格花式、彩色玻璃、柱头、亚麻布装饰等都营造了一种神秘的宗教气氛。
4 文艺复兴风格
14世纪意大利人文主义精神冲破了欧洲宗教一统天下的局面,15~16世纪达到盛期。在这之后欧洲国家有不同形式的文艺复兴。意大利文艺复兴要复兴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反映在艺术上以古希腊罗马风格为基础,同时掺进东方和哥特式艺术来装饰建筑外部与室内。室内陈设单纯,细部装饰糅合进了莨菪、植物蔓藤、天使、怪兽、假面等雕饰作为家具的装饰,在庄重中有优雅华丽的特点。文艺复兴风格虽具有古代的装饰特点,但通过重新的组织,变为一种新的设计式样。而法国、英国的文艺复兴风格又有各自的特点。
5 巴洛克风格
文艺复兴风格后期趋向于繁琐堆砌,因而锐变为17世纪欧洲盛行的巴洛克风格。在室内装饰上注重过多的装饰,体现华丽的浪漫的装饰效果。室内地面铺以华美的地毯,墙面装有大理石、石膏灰泥、大形镜面、雕刻墙板,悬挂精美的壁毯或大型的油画。高阔的天花采用绚丽的模塑装饰,天花中央绘有油画。整个室内用雕塑、绘画、工艺品进行装饰和陈设。
关键词:文艺复兴;宗教音乐;人文主义;宗教改革
文艺复兴最早产生于14至15世纪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当时在佛罗伦萨、罗马和其他几个城市里,人民要求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开展反对教会神学和封建文化的斗争。他们呼唤古典文化的复兴,注重对人的关心和尊重,用一种以人为中心的思想观念对抗神学思想和经院哲学,以推动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由此而形成了文艺复兴运动。其实文艺复兴并不是要真正恢复古代文化,而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利用古代文化作为反对封建、反对教会的思想武器,从而建立以人文主义为中心的思想体系,由此可见,人文主义思潮是这个时代突出的思想主题。下面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和人文主义之间的关系:1 宗教与人文主义的关系
费尔巴哈在《基督教的本质》中说过:人认为上帝的,其实就是他自己的精神、灵魂、心,其实就是他的上帝;上帝是人之公开的内心,是人之坦白的自我。从这可以看出,基督教认为宗教的一切都是和人有着密切关系的。文艺复兴时期,宗教音乐仍然是西方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音乐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它受到了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变得越来越世俗化,但是世俗的音乐并不能代替宗教音乐。
文艺复兴时期虽然很注重人文主义,虽然从古希腊罗马精神获得了很多的启发,但是他们并没有否定基督教信仰,而是从感性的角度来理解和认识基督教,从中增添了更温和亲切的人情味。虽然人文主义抨击了教会,但并没有完全反对宗教,它只不过更加注重强调了人的尊严,大多数人文主义者也没有抛弃他们心中的。基督宗教与人文主义在本质上有一定的相通性,人文主义者用优雅的古典方式,表达了蕴藏在心底的人性要求,在社会意识形态和公众舆论方面做出积极的贡献,通过他们的作品,不仅看不出教会旧习,还能反映出古典精神与新时代完美结合。
2 宗教音乐与人文主义精神
2.1 佛兰德乐派音乐
文艺复兴时期,音乐界出现了佛兰德乐派、罗马乐派、威尼斯乐派三大乐派,其中佛兰德乐派是文艺复兴时期复调音乐高度发展的一个乐派。佛兰德乐派分布很广,几乎占据了欧洲各地重要的音乐职位,他们既服务于西班牙、德国、奥地利等地,也有法国、意大利宫廷;从时间跨度上,佛兰德乐派的作曲家从15世纪中期到16世纪末,期间经历了几代人。随着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以奥克冈、若斯坎等作曲家为代表的佛兰德乐派,不再仅仅专注于复杂的对位技法,他们抛弃了复杂的哥特式的对位音乐,在简单、明确的旋律和鲜明的节奏模式中,找到了能够充分表达以情感为基调的音乐风格,佛兰德乐派的音乐具有清晰、简朴和真诚等艺术感染力。复调音乐的技法也更精致、更讲究:旋律平滑婉转,灵活多变、更富有艺术性;音乐旋律不再受一些固定因素的影响,开始占据突出地位,旋律上方自由进行;节奏有了可计量的节奏,但在宗教声乐作品中不强调律动感,只是在世俗音乐中拍点鲜明,律动感强,作品中各声部可以通过不同的节奏型表现作品的完整;音乐织体追求和声的丰富饱满,复调音乐中越来越多的采用模仿手法,使得各声部协调统一。除此以外,在经文歌、弥撒曲等宗教音乐体裁中,声部逐渐从三个扩展到四个,三度、六度也作为协和音程被广泛接受。
2.2 人文主义精神的影响
人文主义对音乐的影响比对其他艺术来的慢,因为音乐是诸艺术中最抽象的,本身无法精确表达自然世界与人类的思维。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乐种和中古时代一样是声乐,从中世纪以来宗教音乐是以歌词为载体的,只有通过为音乐填词,作曲家才能明确表达乐思。由于受到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这个时期的歌词内容更加多样化,歌词的意义和内容也更加戏剧性,有抒情的、也有虔诚的,除了歌词外,这个时期的宗教音乐表现力也大大加强了,作曲家们通过深刻动人、富有表情的音乐感染听众,让我们体会到不同的情感力量,感受着音乐的内涵与魅力。
除了宗教音乐以外,这个时期的音乐另一突出的特点就是世俗化音乐。虽然宗教音乐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世俗音乐的素材已经开始融入到了宗教音乐的创作领域中。在音乐作品中,声乐仍然占有最重要地位,复调宗教作品由小型的合唱组演唱,世俗音乐由独唱或独唱小组和小型乐器组表演,同时已有很多音乐是专为乐器创作的。尽管文字描绘、情绪表现和遍布模仿成为宗教与世俗音乐的共同重要特征,两者间没有风格上的重要差异,但是演出形态则有重要差别,宗教音乐是合唱音乐,世俗音乐则常独唱,主要是因为世俗音乐更会反应情感与字句,独唱比较容易表达,世俗音乐也比较会加花装饰。世俗音乐作品中不仅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还能体现出作曲家对爱情及美好生活的向往。虽然这个时期的音乐有所倾向,但宗教音乐与世俗音乐仍然紧密相连,宗教音乐依然是这个时期音乐形式中的领导者。尽管受到人文主义精神的影响,与以前时代相比较,文艺复兴时期更注重情感的表达。
3 宗教改革思想与人文主义精神
在西方,宗教在个人主义的形成中有着重要的作用,16世纪开始的宗教改革运动,使各个国家都产生了具有自己民族特点的宗教音乐。在宗教音乐发展的同时,16世纪以后又出现了许多世俗音乐体裁,映射出人文主义精神的影响。宗教改革时期,一方面马丁!路德不但没有宗教传统,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的内涵。另一方面,天主教会为了应对宗教改革运动也做出了一系列反宗教改革措施。
3.1 宗教改革与人文主义思想
1517年,德国维腾堡大学神学教授马丁!路德在施罗斯教堂张贴了反对教会的95条论纲檄文,在当时产生很大影响,并引发了德国宗教改革运动。这场宗教改革不仅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影响到了音乐领域。马丁!路德的宗教音乐改革的基本目标是使宗教礼拜仪式为更多地信众所接受,他大胆地采取了相对开明的方式,希望能够使广大的会中参与到教会仪式活动中来。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核心观点是“因信称义”,按照基督救赎的理论上就是理解为:凭着信仰可以在上帝面前成义人的意思;按照基督教可以解释成:人生来就带有“罪性”,这是一种原罪,是人对上帝的背离。而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着重强调的就是一个“信”,虽然带有强烈的个人主义思想,但也表达出了普通百姓的信仰心声。路德在宗教改革学说中的个人主义因素,主要是从“平等”和“自由”两个方面体现。所谓平等,他认为每个信教徒在上都应该是平等的。一方面,信教徒应该是自由的众人之主,不受任何人管辖;另一方面,基督徒又是全然顺从的众人之仆,受每个人管辖。所谓自由,就是思想和信仰的自由。他一方面否定官方控制人心的逻辑推理式的理性,另一方面有提倡独立判断思考的个人理性。
马丁・路德是个酷爱音乐的人,也是宗教改革的第一位圣诗作者,他采用比较通俗的言语作诗,使圣诗大众化。他认为音乐是对上帝的赞美,它不仅具有打败邪恶的坚强力量,还是医治抑郁的良药。他从未想把音乐摈弃于教堂之外,相反他更希望能够尽力的提高音乐的水准。路德重视个人的信仰经历,在音乐还注重创作民众化的宗教歌曲。虽然路德成立了新教,虽然在教会礼仪中摈弃了罗马教会的因素,让每个会众在赞美上帝的时候咏唱德语歌词、旋律优美的教会歌曲,但是仍然保持了天主教的音乐仪式。路德为了使信教徒亲自在赞美诗中赞颂上帝,他把新创作的新礼拜歌曲称为“众赞歌”,它的歌词通常都是采用分节体的德文诗歌,配上容易演唱的单声部旋律。路德的教会音乐理念不仅带着强烈的个人感性色彩,同时也反映了他作为一名神学家、传教士和教师的态度。自从宗教改革以后,对信奉信教的教徒来说,他们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他们不仅可以参与读经和唱诗,还可以用自己的言语来和上帝交流,上帝成为世上所有人的天父,更有其普世性。宗教改革不仅改良了教会,在宗教音乐作品中还展现出了人类生活的精神世界,充分体现出人文主义精神的内涵。
3.2 反宗教改革与人文主义思想
1545~1563年间,面临着欧洲不断滋长的宗教改革情绪与严峻形势,天主教会为应对宗教改革运动也做出了一些列的改革,被称为反宗教改革,主要讨论如何应对宗教改革运动的具体措施和办法。在初期的会议改革时期,教会音乐家们的意见有很大的分歧,很多人认为教会音乐已经丧失了原有的纯洁性,如:曲调过于世俗性、器乐过于喧闹、音乐结构过于复杂……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对宗教歌词的理解。守旧派的音乐家们认为应该保存古代圣乐的遗产,坚守堡垒,把一切和音乐改革有关的因素都看做是危机,他们反对一切世俗的、非宗教的因素,反对在宗教仪式中除了管风琴以外的其他乐器。另一些音乐爱好者们则反对对多声部音乐的否定,他们认为音乐再回归到单声部音乐是不现实的。代表天主教会的罗马乐派和威尼斯乐派,从不同的观点和立场出发,不仅丰富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音乐内涵,从中也体现出了人文主义精神。
4 结语
文艺复兴时期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有挫折、有过度、更有发展,它是一个受人文主义精神影响的新时期,在这个时期人的价值、个性、和尊严都得到了肯定,并且从显示的世俗生活中逐渐体现出来。这一时期的宗教音乐从总体上讲是人文主义与宗教定式的交融,音乐形式规范自由,情感表现上既有感性的“情”,又有理性的“悟”,宗教音乐不仅面对宗教与宫廷,也开始面对市民阶层。这时期的作曲家们也更注重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为主,用音乐打动人心,完美地体现出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潮。
参考文献:
[1]沈金华.浅谈文艺复兴时期音乐文化的特点[J].自贡市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
[2]王道静.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运动对宗教音乐的影响[J].甘肃教育,2007(12).
[3]程志敏.论文艺复兴的现时代意义[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10).
[4]蔡玉良.西方音乐文化[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
[5]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6]张洪岛.欧洲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