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茶文化的价值

茶文化的价值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茶文化的价值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茶文化的价值

茶文化的价值范文第1篇

关键词:茶文化;高校英语;英语教育;融入路径

茶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优秀文化,将其引入到高校英语教育教学过程中对于创新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积极影响作用。同时茶文化与英语教学进行融合,也是高校实现英语教学改革,促进茶文化繁荣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需要针对茶文化与英语教育教学的有效融入路径展开分析和探讨。

1茶文化与高校英语概述

在文化交流不断深入发展的背景之下,为了能够培养出更多符合时展要求的人才,我国开始不断进行教育改革,高校也在逐渐转变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推动教学改革顺利实施。尤其是高校英语教学中需要融入一些传统优秀文化来提升高校英语教学的活力和英语教育的文化性。茶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优秀文化,将其融入到高校英语教育教学中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

1.1茶文化内涵

我国是茶叶的发源地,随着茶叶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一种具有浓厚文化气息的茶文化,而茶文化经过历史的洗涤和沉淀逐渐成为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内涵。茶文化具有的内在含义就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内在体现。在饮茶活动中形成的茶艺、茶精神、茶礼仪等文化内涵,都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国一直以来都是礼仪之邦,茶文化中蕴含的文化内涵、茶道精神和礼仪文化都是值得学习和传承的。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影响下,我国的茶文化得到了更好的传播,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开始关注并喜爱茶文化,虽然每个国家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茶文化,但是中国的茶文化可以充分体现出中国的礼仪精神和中国文明的发展。

1.2高校英语概述

高校英语教学过程中,往往会涵盖到词法、句法和语法等语言方面,如果将茶文化渗透到英语教学中可以为其提供深厚的文化内涵,使高校英语教育教学方式更加丰富,教学内容更加完整,同时二者的融合还能促进学生英语能力的提升。但是从当前茶文化在高校英语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现状来看,英语教师虽然已经意识到茶文化具有的重要作用,但是在实际运用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例如联系不紧密、衔接不顺畅等,由于教师对茶文化与英语教学的联系不够了解,所以无法将茶文化有效运用到英语教学中。如果教师可以充分分析并利用中西方茶文化具有的差异性来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使他们能够熟练掌握句法、词法、语法等知识的运用方法,就能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同时还能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1.3茶文化和高校英语教学之间的关系

首先,茶文化对教师的教学心态有一定的影响。经研究调查,目前多数人对高校英语课堂教育缺乏自信的原因主要有:一方面是高校设置的英语过级考试给大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多数教学采用的教学评价方法阻碍了英语教育教学的发展。在此状况之下,很多高校的英语教师对于教学的态度变得较为散漫,同时有很大一部分教师在开展英语教学过程中总是以题海战术的训练方式来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而将茶文化融入到英语教育教学中能够缓解教师存在的心理压力,有效改善当前的不良现状。其次,茶文化可以为英语教学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在当前的高校英语课堂教学中仍然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例如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和互动,课堂氛围较为压抑等等。另外,部分教师在开展英语教学时,会采用播放国外经典电影等方式来对学生进行听力训练,希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但是国外经典电影都是为了对其国家的文化进行宣传和弘扬,并不是提升英语听力的正确路径。如果长期利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只能获得更多的娱乐精神,并不一定能够起到获得学习精神的作用,而将茶文化融入到英语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营造良好的英语课堂教学氛围,同时还能让学生获得优质的学习体验。最后,茶文化有助于形成合作学习模式。目前高校学生依然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来完成英语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对于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并没有太大的帮助,同时还会影响学生之间的正常交流和沟通,不利于学生英语水平的提升。如果想要改变这种落后的英语学习方式,就必须要结合高校英语教学情况以及学生们的实际需求来创建一种新型的英语合作学习模式,通过这种方式来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学习自主性。英语合作学习模式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能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再将茶文化融入到其中,更有助于提升合作学习模式的效能。

2茶文化在高校英语教育中的运用价值

2.1有助于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传统茶文化

茶文化是饮茶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文化,而且具有特别鲜明的文化特征。我国的茶文化因为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和隽永含蓄的历史气韵而在世界文化中绽放光彩,并深深受到世界各国人们的关注和喜爱。因此,将我国的传统茶文化融入到高校英语教育教学中,将会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茶文化。再加上,近几年网络发展较为迅猛,各种各样的外来文化侵袭着大学生的思想,使他们的文化认知和文化观念都产生了偏差,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人们在文化认同和文化归属感等方面的缺乏,更是影响了我国传统文化在国民心中的地位。而且越来越多的人对于传统茶文化的认知仅仅停留在表面,没有真正理解茶文化的内涵。而如果将茶文化渗透到高校英语教育教学过程中,将可以为传统茶文化提供更好的传播渠道,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传统茶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2.2有助于高校形成多元化英语学科体系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主阵地,但是高校英语教育却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失去了方向和目标。具体来说,高校在开展英语教育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理念以及单一的教学模式,所以培养的人才无法满足当前社会对专业化英语人才提出的要求。学生除了掌握基本的日常口语之外,听说读写能力都较为低下,根本达不到英语岗位的用人标准。但是,如果将茶文化引入到高校英语教育中,用茶文化的思想来影响高校英语教学,一方面会在茶文化的影响之下,不断深厚高校英语的文化内涵,而茶文化具有的“天人合一”理念也会被逐渐渗透到英语教学设计思路中,同时教师也要对学生的认知能力进行考虑,不断改进并创新茶文化英语教学方式,以此来帮助高校形成多元化英语学科体系。另一方面,在将茶文化的思想精髓融入到英语教育体系之后,会在极大程度上影响英语教育教学的开展。此外,教师也会充分考虑茶文化英语具有的强化的德育功能,以此来构建更加科学化、系统化的茶文化英语体系。从而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使他们在无形之中强化对传统茶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3茶文化融入高校英语教育教学中的现状分析

3.1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模式不够新颖

我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所具有的文化形式也是多姿多彩,茶道、茶艺、茶礼仪、茶学、茶故事等等不同风格的艺术形式,并不是一词一句就能言明的。而且许多具有代表性的茶诗、茶画、茶故事等都是以文言文的形式展示给人们的,并不能在英语教育教学中将这些茶文化尽情的展现出来。高校在开展茶文化英语教学过程中依然采用落后的教育理念进行教育,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依然将学生的成绩作为教学成果的判断标准,这就影响了茶文化英语教学的水平,更不利于学生真正掌握茶文化英语的精髓。除此之外,我国的茶文化英语教学采用的教学模式不够新颖。高校在对茶文化英语教学进行设计的时候,没有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程度进行分析,以至于能力较差的学生不能对茶文化英语内容进行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而能力较强的学生却觉得教学内容太过肤浅,两级分化现象严重,影响了茶文化英语教学的正常开展。

3.2教学方式落后,趣味性不足

目前多数学生对英语没有学习兴趣,主要是因为教师应用的教学方式较为落后,趣味性不足所导致的。英语本身就是一门语言性较强的学科,大部分学生在高中时期就已经学完了全部语法知识,因此,在高校就不用在对新的语法知识进行学习,只要对高中时期的一部分内容进行复习,将其转化成英语语言能力即可。换言之,就是高校英语更具有应用性,开展英语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进行实际交流。但是,多数英语教师没有意识到这一方面的转变,仍然在教学过程中以灌输式教学方式为主,不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没有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很难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学生不是学习机器,而是有思想的个体,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一定要重视学生的感受,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创新教学方式,使其具有趣味性。以便学生能够投入到英语学习中,将英语知识转化成语言交流媒介,提升自身的英语应用能力。

3.3英语教师专业水平较低

英语教学是一项文化知识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在开展英语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由于教师的专业水平较低,会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升,尤其是在开展英语教学的实际过程中,教师采用落后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必定会影响教学效果的提升。总体来说,主要是因为高校英语教师的专业水平较低,师资力量缺乏所造成的。

4茶文化融入到高校英语教学中的有效路径

使茶文化与高校英语教育教学融合到一起不仅能够提升英语教育质量,同时还有助于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当代大学生肩负着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使命和职责,而对传统茶文化进行传承和弘扬是他们完成历史使命的重要环节。但是在茶文化和高校英语教育进行融合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众多问题,例如教育理念陈旧、教学方式落后等。因此需要采用相应的解决措施来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不能让这些问题阻碍英语教育教学的创新与发展。全面推动茶文化与高校英语教育教学的融合发展,为高校学生提升英语水平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使他们成为推动社会发展、国家进步的优秀人才。

4.1要保持与时俱进,及时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使得各国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不断深入,同时也使中国传统茶文化国际化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但是,由于我国的茶文化英语发展较晚且缓慢,没有在国际舞台上发挥出巨大的文化作用,影响力不足。因此,高校在将茶文化融入到英语教育教学中的时候,可以从国际化角度进行考虑,对茶文化英语进行改进和优化。茶文化英语要想发展,就必须要通过跨文化交际来实现,无论是从事茶文化英语的工作者还是高校开展的茶文化英语教育,都要对存在的文化差异进行正确的对待和认知,不能对其置之不理。只有对跨文化差异进行正确的认知,才能保证高校茶文化英语教育符合国际文化发展需求。此外,高校还应该从当前茶文化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考虑,及时引入衔接的教学理念,并对目前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和改进,并以此为基础,对传统茶文化英语教学进行创新。除此之外,高校还要与时俱进,紧随现代化教育改革的步伐,使教育具有综合性和开放性,以此为依据来实现茶文化英语教学的创新发展。

4.2对现有的教学方式进行革新

高校在考核教师的教学能力时,不会只看学生取得的成绩,而是会从多方面进行考察,而教学方式就是考察教师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英语这种语言学科而言,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不断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和优化,增加教学方式的多样性,才能使学生自发参与到英语课堂教学中。首先,英语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思考,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工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不能只是照着教学资料给学生们念教材,而是要发挥最大化的引导作用,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通过以身作则的方式为学生起到榜样示范作用,高效开展课堂教学。由此可见,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能够对英语课堂教学质量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如果要对现有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就要尝试将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等先进教学方式引入到英语教育教学中,并通过情景创建等方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以此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4.3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及综合素质,加强茶文化英语教师队伍的建设

教师通过以身作则和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可以为学生起到很好的榜样作用,所以教师的水平对于教学效果的提升具有决定性作用。因为如果教师的水平较高,学生的能力自然也不会太差。相反,如果教师的水平较低,学生的能力自然也不会太强。因此,高校应该先要提升茶文化英语教师的整体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并构建高质量的茶文化英语教师队伍。高校应该以教育改革创新为出发点,转变教师落后的教育理念,通过设置新的课程目标的方式让茶文化英语教师的思想得到转变。此外,茶文化英语教师还要摆脱传统教学的束缚,摒弃灌输式教学模式,使茶文化逐渐渗透到英语教育教学中,通过探索并发展二者实现融合的互通性元素来提升茶文化英语语法、句式和词法的运用水平。同时,高校还要让高素质的茶文化英语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带动身边的教师不断进行提升,打造出一支能力强大、素质较高的茶文化英语教师团队。

5结语

综上所述,将茶文化与高校英语教学进行融合,既可以让学生对茶文化具有更多的了解,促进茶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同时还有能帮助高校形成多元化英语教学体系。因此,高校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通过有效的路径将茶文化融入到英语教学中,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秦雯.传统茶文化在高校英语语言文学教学中的融入路径探索[J].福建茶叶,2021(08):159-160.

[2]闵亚华.论传统茶文化在高校英语语言文学教学中的融入[J].福建茶叶,2020(11):158-159.

[3]李军娇.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英语教育专业教学中的路径探究[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0(02):93-96.

[4]刘婧.跨文化交际视角下茶文化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融入[J].福建茶叶,2019(06):189.

[5]李萍.从中西茶文化的差异看英语教育中的跨文化教学[J].福建茶叶,2021(02):132-134.

[6]文宇.高校英语教育引入茶文化的思路创新研究[J].福建茶叶,2020(12):329-330.

茶文化的价值范文第2篇

语言和文化是相辅相成的两部分,但由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不同,在不同的地区也有不同的国家精神,文化背景和思考方式,文化的差异必然会呈现在语言当中。文化的不同表现在几个方面中:地理环境的不同,的不同,社会习俗的不同以及民族心理等方面的不同。

(一)地理环境的表现地理环境指的是一部分人民所栖息居住的地方周围的自然环境和地理地形环境。不同地理环境的人会有不同的文化,因此人们的感知和分析自然的能力也不同。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下不同国家的人们有他们自己独特的文化,也会在语言中呈现出他们的地域文化特点,而一些词和一些表达暗含的引申含义不同的语言也不尽相同。举个例子来说: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它有悠久的历史和先进的农业,这片辽阔肥沃的土地对于农民来说非常珍贵,上千年来,他们都用老牛来耕地,因此耕地的老牛是中国人最喜欢的动物。所以很多中国的谚语都跟土和牛有关系:土生土长locallybornandbred土崩瓦解tocollapselikeahouseofcards牛饮drinklikeafish他有一股牛劲儿Heisasstrongasahorse

(二)宗教方面的表现宗教也是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历史发展的不同,随着时间的演变,不同的国家也有不同的宗教的不同也体现在一些崇拜物和信念方面。宗教对于语言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比如说在中国,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教是中国的三大信仰。因此在中国古代,人们总是会相信老天爷,玉皇大帝,龙王脂类的,也就会出现一些类似‘老天爷保佑,看在老天的份上,天知道’的句子了。然而西方人更相信耶稣,在英国文化的早期圣经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他们更信奉上帝,因此会有类似的句子出现:潘多拉盒子Pandox’sbox犹大之吻Judus’skiss。

二、用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克服障碍

诸如以上的文化差异的一些表现都会给译员在翻译时带来一些障碍。一般来说,如果译者通晓对译的语言,他也应该熟悉两种不同的文化。译者在翻译时常常遇到文化障碍,其中的某些障碍译者能强烈的感受到,但又无从下手,有些则被译者无意识地忽略,而这些都会影响翻译产品的质量。因此,译者在翻译前需要考虑翻译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方便译语读者,还是为了使译语读者更多地了解源语文化。即,将原文拉近译语读者,还是将译语读者拉近原文。但有些表达本身过于依赖源语语言的形式特征,翻译成另一语言时就需要变通。而文化差异对于翻译的影响是可以通过一些策略客服的。比如说有一种翻译策略叫做归化和异化。接下来我们详细地阐述一下归化和异化在翻译中的应用。

归化和异化两种策略也各有优缺点,在翻译时应同时使用两种策略的优点避免短处,才能很好地克服在翻译中遇到文化障碍。举个例子说:对于济公这个人,由于文化不同,历史的经历不同,对于西方人来说这个名字并不了解,他不是丰功伟绩的伟人,也不是十恶不赦的坏人,并不了解济公这个人在中国的事迹。如果这个人名出现在一片文章中,按照异化的方法翻译,直接翻译为人名‘Jigong’或者‘amanwhowearaworn-outclothandstrawhatbutalwayshelpothers’,对于完全不了解这个人物形象的外国人即使看到这样的翻译也会觉得有些模糊,一个爱帮助别人的人为什么要穿破衣服?无法完全的展现济公的形象会使读者对于原文的理解产生障碍。而运用归化的翻译策略可翻译为‘amanwholikeRobinsoninAmerica’。西方人对于罗宾汉的人物事迹是很熟悉的,这样找到与源文化对等的事物来作翻译会使读者更清楚了解人物的形象。这样不仅对文章中的人物形象更了解了,也会促进对文章的理解。

三、总结

茶文化的价值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文化价值观 家庭价值观 家庭成员关系 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On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Value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amily

XU S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250014)

Abstract By analyzing individual family values, family relationship, family education differences and causes of differences in the three aspects of the causes of the western family values were compared in order to enhance mutual understanding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helping people communicate effectively in cross-cultural environment.

Key words culture value; family value; family relationship; family education

0 引言

中国文化是东方文化的典型代表,美国是西方文化的融合体,民族衍变历史、生态环境、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导致这两个不同的文化实体存在不同的核心文化价值观。自上世纪伊始,国外许多学者都致力于文化价值观的研究,并进一步将文化价值观具体到文化价值取向层面。目前在所有文化价值取向模式中, Condon&Yousef(1975)提出的模式最为全面。Condon & Yousef 两位学者从六个领域审视文化价值,即自我,家庭,社会,人性,自然以及超自然。

家庭,是社会经济活动的缩影,家庭价值观是文化价值研究体系的核心,它对家庭成员的行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Condon&Yousef模式将家庭领域分为关系取向,权威性,角色行为,移动性四个维度,本文基于此,从Condon and Yousef 模式家庭领域出发,对中美家庭价值观进行比较,以促进人们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有效交流。

1 个人家庭观念

1.1 中国的个人家庭观念

中国社会重家庭生活,其构造以家庭为本位,借以消融个人和团体的对立,因而被称为“伦理本位”的社会。从我国文化传统来看,在个人、家庭、团体三者中,家庭往往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同时,中国社会的家庭本位注重群体价值和人际和谐,强调个体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在中国传统观念里,家庭是个体完成使命的载体,如同光环普照其中的每个成员。当个人利益和家庭利益发生冲突时应首先考虑家庭利益,而事实上个人常常是和家庭合二为一的,两者休戚相关,荣辱与共。我国民间流传的许多谚语淋漓尽致地体现出这一点,如:

If the family lives in harmony, all affairs will prosper.

家和万事兴。

Domestic scandals should not be publicized.

家丑不可外扬。

Five generations live under the same roof.

五世同堂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在潜移默化地发生着变化。但是家庭作为个体获得自身归属感,社会认同感的来源,仍然牢牢扎根于人们的心中,支配人的行为。

1.2 西方的个人家庭观念

西方信奉自我中心,重集团生活而轻家庭生活,靠宗教维系个体,凝聚社会,从而确立自身的独立地位和自由权。因而西方社会被称为“个体本位”社会。个体本位强调个体利益高于一切,家庭仅作为一种独立制度安排,即居住单位。在处理个人与家庭的关系时,个人的利益和愿望往往占居首位,家庭则隐没于个人发展需求之后,居于较低的位置。因此,西方家庭观念十分淡薄,社会行为不需要遵循任何家庭伦理,无需为家庭条条框框所束缚,所有一切均以个人的利害得失为转移。

1.3 中西方个人家庭观念产生差异的原因

自然地理环境、等因素使得中西方个体家庭观念存在着鲜明的差异。自古以来,中国封闭的地理环境使得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主要的经济形式,而中国家庭是农业自然经济生产、消费、分配的单位。加之重农文化是群体本位的沃土,因此家庭必然深受群体本位思想的影响。同时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伦理文化对中国人的家庭观念的形成也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西方文化发源于便于海运的地中海沿岸,得天独厚的条件促使对外贸易的发展,并逐步形成重商文化,而重商文化是个体本位的温床。同时西方基督教文化中的平等思想强调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每个人都有着不可侵犯的权利和独立的人格。因此,家庭、教会和国家都是为个人而存在的。

2 家庭成员关系

2.1 中国家庭成员关系

2.1.1 夫妻关系

传统的中国社会是男权社会,为了维持父权制家庭稳定,封建父权家长制度和封建道德规范使男女关系成为主从与尊卑关系。因此,在夫妻关系中,丈夫的权威往往要大于妻子。这种上尊下卑、男尊女卑的伦理道德观念在汉语称谓系统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例如在亲属内部称谓中,父亲的父母称为祖父、祖母,而母亲的父母我们却称为外祖父、外祖母。一个“外”字折射出男性在婚姻家庭中的主导地位以及两性地位的不平等。在广为熟知的俗语背后也依稀可见其中的玄机,如:

Follow the man you marry, be he a fool or a crook.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The husband sings, the wife accompanies.

夫唱妇随。

A man ‘marries’ a woman. / A woman ‘is being married to’ a man.

“娶”妻,“嫁”夫。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当代中国家庭中的伴侣关系正趋于平等的方向发展。现代社会的女性在政治、经济、教育、婚姻中的地位有了突破性提高。但是不可避免的是,当前我国某些地区仍然残留着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从某种程度上讲,女性仍然处于弱势群体的地位。

2.1.2 父母与子女关系

中国家庭里,多数家长都扮演着控制子女命运的角色,很少把孩子看作有独立意识的个体,在潜意识中往往认为孩子必须依附于大人,受大人保护,显然这种关系是不平等的。这一点从亲属称谓中也可以看出,如称呼自己父母时多用 “爸爸、妈妈”,而断然不会直呼其名。

当前父母子女关系日趋民主化、和谐化。父母不再全权干涉子女的生活,开始适度地给予孩子独立处事和思考的空间,学会放手。但是在家庭重大问题的决策上,一般仍由家长定夺。

2.2 西方家庭成员关系

西方文化深受基督教思想的影响。在基督教义里,夫妻关系先于其他家庭关系。因此,婚姻关系比父母、子女、他人的关系更为重要,同时夫妻双方处于平等地位。

西方国家,崇尚独立自主,个性自由的人际关系,等级和身份观念比较淡薄。长辈与晚辈之间地位平等,多以朋友相处。对于家庭事务每个家庭成员都有发言权,同时子女成年之后无论成家与否一般都要离开父母,单独居住。与中国不同,西方社会采用对等式称呼语,家庭成员或亲戚之间人们习惯直接称呼对方名字。晚辈直呼长辈的名字不仅表示上下辈之间的平等,还表示他们之间关系融洽。

总体来看,以集体主义为核心价值观的中国家庭和以个人主义为核心价值观的西方家庭在对待家庭关系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两种文化观念各有特色。以家庭为本位的东方家庭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维系长久的婚姻关系,促进家庭的和谐稳定,但是以家长决定为主导的特点使得年轻人缺乏独立意识,过分依赖家庭,造成时下社会普遍存在的“啃老”现象。而强调个人自由与独立性的西方家庭,有利于培养年轻人的自主和创新能力,发展家庭以外的社会活动,但是其对个体发展的过分关注容易导致家庭伦理的破坏和亲情关系的淡薄,使年轻人缺乏对家庭的责任感和义务感。

3 家庭教育

3.1 中国家庭教育

中国的家庭教育普遍着眼于孩子未来有个好前程。教育目的看重结果,功利性较强。在大多数家长眼里,孩子是整个家庭的希望,是自身价值的延续。基于这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企盼,家长自孩子出生起,尽力满足他们的一切物质需求,为他们提供最优越的生活条件,创造舒适安逸的成长环境。除了在生活上的过度关心外,中国家长在教育内容上片面强调学习成绩,偏重智力的开发与投资,而忽视孩子在自主能力、创造力、社会性、情感、心理等方面的协调均衡发展。这就不可避免造成中国学生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各种各样的教育问题逐渐暴露出来。马加爵事件、复旦大学投毒事件,大学生生活不能自理等现象都在一定程度反映出当前教育片面重视分数,而忽视学生心理健康、独立生存能力的培养和锻炼的弊端。

3.2 西方家庭教育

西方家庭崇尚民主、宽松的教育方式。家长从孩子一出生就把他们看成是自由独立的个体,把他们摆在与自己平等对话的位置,凡事都尊重子女的意见和需要。与中国家庭相比,西方家庭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更多关注孩子的自由发展,其家庭教育目的看重过程,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

3.3 中西方家庭教育差异形成的原因

中国的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长期深受儒家传统文化的熏陶,“官本位”的成功观以及重读书的家教观念根深蒂固地植根于人们思想中。同时当今社会巨大的就业压力,激烈的人才竞争,日益加大的贫富差距都无形中在人们身上扣上了沉重的枷锁,逐渐形成“好成绩=好工作=高收入=优生活”的片面思维观念。

而西方社会在多元文化、思想价值观的影响下,以个人主义为中心,崇尚个性全面充分发展,注重实现自我价值。因此在家庭教育中西方家长多倡导培养孩子的冒险和创新精神,使他们成为独立自主、品格健全的社会人。同时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所处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西方社会经济条件较为优越,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十分健全,不存在 “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

4 结语

中西方不同的家庭观是不同文化价值观的产物,都具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了解中西方家庭文化的异同,有助于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减少不必要的误会与磨擦,达到相互尊重的目的。同时我们一方面应发扬传统中国家庭优秀传统的精髓,如尊老爱幼、孝顺父母等观念,另一方面还要学习借鉴西方先进的观念思想,反思本土文化的弊端,加强中西方交流,以他人之长补己之短。

参考文献

[1] 李信.中西方文化比较概论[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3.

茶文化的价值范文第4篇

关键词:建筑美;徽州民居;江南民居;福建土楼

Abstract:Chinese architecture is the wooden structure of the Kingdom, with Liang Zhu as the structure principle, with brackets for the structure of the key. As an architectural type of the earliest emergence in verities buildings, folk dwellings are numerous and widespread. As the key point of southern residence, this paper will comprises the architecture of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the morphological structure between the Huizhou folk dwelling, Jiangnan and Fujian Province, and then reached " and different" conclusion and finally suggests the culture of each other should strengthen the communication and develop together .

Keywords:architectural aesthetics;Huizhou people residence;south of Yangzi River people residence;Fujian tulou

中图分类号:TU36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2)08-0037-03

1 徽州、江南、土楼民居审美文化内涵的“和”

1.1“天地人和”的和谐思想

“天地人和”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含义是顺应自然和师法自然。对民居建筑而言,就是要使民居建筑和自然环境达到和谐的统一。而强调人居环境的“天地人和”理念正是客家围屋建筑、徽派民居建筑、江南民居建筑的追求。

客家围屋建筑较重风水,每建新居,无不借助风水理论,对选址地的地形、地质、水文、日照、风向、气候和自然景观进行综合优选,如果缺少某项风水标准,客家人则通过人工改造的办法来改造周围的环境。如宅前没水便挖水塘,以完善屋字的环境。

徽派民居建筑多是依水势而建,山环水绕。徽派古民居建筑总与自然环境保持一致的格调。明清时期,古代徽州堪舆学说盛行“徽州居民对风水文化顶礼膜拜” 的风水理论, 风水文化对徽派民居建筑形态有着巨大的制约作用。同时徽州风水理论认为村落的选址布局及其形成的地形轮廓所包含的寓意和内涵是宗族文化的标志,讲究群和水的营造,在宗族最高利益的制约下按照阴阳五行学说周密地观察自然和利用自然以至天时地利人和。

江南传统建筑也始终是基于地形条件、使用要求,特别是崇尚自然的审美理想所生成的,建筑布局和构造追求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之间浑然无痕的境界与意趣,追求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共生。“参天地,赞化育”的思想普遍体现在江南水乡古镇建筑文化中,从建筑选址,从空间到门窗灶厕、中心的道路走向、建筑安排、与自然的关系包括适应和改造制约着江南水乡古镇建筑的文化传统。

1.2“学而优则仕”的儒学思想

建筑体现了一定时期的历史文化和时代精神,反映着一定社会的意识形态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客家围屋和徽派民居建筑形成于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其建筑的文化内涵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强调的“学而优则仕”的人世理念在两派民居建筑上往往都是通过雕刻的图案、题额和楹联等表现出来的。如皖南西递古村“履福堂”的堂联为“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反映了该堂主人对“学而优则仕”儒学理念的追求。

客家人崇尚“重贵”人生价值观,深知“学而优则仕”的好处,这在客家围屋建筑中也有反映,如福建龙岩懿德楼门联是“立志在能传世业,文章华国自馨香”,充分表达了客家人对“学而优则仕”的儒家思想。

江南水乡素有文化发达之乡之称,诗书文化气氛很浓厚,文人雅士云集。“纸笔墨砚”是读书人必不可少的东西,“读”在民居平面布局中有很大的体现。如东阳卢宅的“田”字形的平面布局,就有之意。

图1-皖南黟县宏村

图2-冬瓜梁

2 建筑风格的“异”

2.1 徽州——典雅大方之美

2.1.1造型美

任何建筑都通过各种结构、造型自己的建筑形象。明清以来,徽州的建筑匠师们巧妙地运用了空间、形、线、色彩、质感、光影等表现手段,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建筑形象。这些建筑一般均坐北朝南,倚山面水,讲求风水价值;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厢房,厅堂前方称天井,采光通风;院落相套,造就出纵深自足性家庭的生活空间。民居外观整体性和美感很强,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墙线错落有致,黑瓦白墙,色泽典雅大方。

2.1.2结构美

建筑结构是建筑的骨架。徽派建筑中的梁柱、斗拱、额枋、雀替等,从不同角度映衬出古典建筑的结构美。徽派建筑的结构以木构架为主,梁架多用料硕大,且注重装饰。其横梁中部略微拱起,故民间俗称为“冬瓜梁”,中段常雕有多种图案,通体显得恢宏、华丽、壮美。立柱用料也颇粗大,上部稍细。梁架构件的巧妙组合和装饰使工艺技术与艺术手法相交融,达到了珠联璧合的妙境。建筑的结构与建筑的功能要求、建筑造型取得了完美统一,体现出一种独特的美。

2.1.3装饰美

外观朴素几乎是所有民居所共有的特色,但在内部的装饰装修上,则并不是所有民居都如外观一样平淡、朴素。徽派民居在装饰方面有着大量精美的雕刻,包括砖雕、木雕、石雕,与建筑本身相得益彰。砖雕大多镶嵌在门罩、窗楣、照壁上,在大块的青砖上雕刻着生动逼真的图案,极富装饰效果。木雕在古民居雕刻装饰中占主要地位,表现在屏门、隔扇、窗扇和窗下挂板、楼层拱杆栏板及天井四周的望柱头等处。其内容广泛,手法多样。石雕主要表现在祠堂、寺庙、牌坊、塔、桥及民居的庭院、门额、栏杆、水池、花台、漏窗、照壁、柱础、抱鼓石、石狮等上面,质朴高雅,浑厚潇洒。

2.2 土楼——质朴奇特之美

2.2 .1结构美

土楼名字虽为“土楼”,但实际上却是外“土”内“木”。坚固的外墙与内部舒适的木构件共同组成了土楼特殊的结构系统。外墙是整个系统中最重要的部分,可以说没有外墙便没有土楼,土楼外墙厚实而坚固。墙基以大块河卵石垒砌,并以小河卵石塞缝然后再向上以土夯筑。但外墙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必须与柱、梁共同组成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缺少其中任何—个部件都不能构成土楼。正是因为这样巧妙的结构框架,使顶面与楼面的重量通过横梁结构分散到外墙和立柱上面,使得外墙除了作为保护结构外,同时还与立柱构成了承重结构。

2.2 .2空间美

与庞大、封闭的土楼外部形象相比,其内部空间却是另一番景象。当你置身于这巨大的圆形空间里,仰望被圆型屋顶圈成的天空。不由让人感觉身在另一个独立而神秘的世界里。在走马廊向院内俯瞰,一层层充满节奏与韵律的的内廊和门窗,形成了一排排均匀的曲面,使得人们的视线在不知不觉中运动起来,给人一种强烈的向心力。这种理性与感性的高度融合,是客家人空间审美思想的最佳表达方式,也是客家人崇尚封建礼制中心地位建筑布局上的表现,这也正反映了客家人以“像”求“意”的建筑审美精神。

2.2 .3装饰美

客家土楼无论是从装饰的材料、题材上看还是从艺术表现手法上看,其装饰风格整体给人一种自然、质朴之美。一般不会精雕细刻,也很少采用艺术和漆油等处理方法。与粗放、毫无粉饰的土墙一样,土楼内的木构件也都是保持其自然属性的,比如棚枕、橼条。几乎都是不做任何处理地暴露在外面。土楼的大门,大多以石板做门框,除了门额雕刻门楼号或偶见门联之外,大多以毫无雕饰的整块石板做门框。门板也必以老硬杉木或杂木制作,一般在外表钉一层铁皮,也无装饰。在它们上面看不到繁杂的线条,而是注重在大的轮廓和镂空上的处理,不仅和土楼周身环境相协调,而且巧妙的以画龙点睛的手法美化了檐口屋角。

2.3 江南——清雅淡泊之美

2.3.1布局美

江南民宅多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等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如江南地区的通用形式厅井式庭院,是由数个院子组成中轴对称式的狭长民居。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两侧的横轴线上。组成庭院的四面房屋或园墙皆相互联属,屋面搭接,紧紧包围着中间的小院落。庭院由前后串连起来,通过前院到达后院,形成了一院又一院层层深入的空间组织。这种庭院式的组群布局所造成的艺术效果,有它独特的艺术魅力。走进一个建筑也只能从一个庭院走进另一个庭院,必须全部走完才能看完。通过一道门,进入另一庭院。朴实素雅的形态,优美协调的比例,富于变化的尺度,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给人以深切的感受。

2.3.2结构美

江南民居的结构多为穿斗式木构架,不用梁,而以柱直接承檩,砌较薄的空斗墙或编竹抹灰墙,墙面多粉刷白色。屋顶结构也比北方住宅为薄。墙底部常砌片石,室内地面也铺石板,以起到防潮的作用。厅堂内部随着使用目的的不同,用传统的罩、木鬲扇、屏门等自由分隔。梁架仅加少量精致的雕刻,涂栗、褐、灰等色,不施彩绘。

2.3.3装饰美

在装饰上,江南 民居较多的渗透出一种文人的味道。江南民居无论室外的木作所有部位的油漆都只采用单一的颜色,而且没有任何彩画,正好与粉墙黛瓦的建筑外观表里一致、浑然一体。表现出文人崇尚简约、含羞的审美情趣。屋顶部分很少用砖雕来装饰,一片小青瓦通过不同的砌法就可以巧妙的使用在屋面、屋脊、烟囱、封火墙等不同的部位。砖雕部分则主要用在砖门楼上,但也很注意保持适度,避免繁琐,总的造型仍不失优美与简洁。木作部分主要集中在梁头、枋尾、牛腿、雀替等部位,很多采用透雕后深浮雕,图案饱满具有创意,但在雕刻以后仍保持原来的单一色彩,江南民居室内不作天花,而是把外露的屋面或楼板底部做较细致的加工和油漆,构成朴实无华的本色天花,大面积本色部分与少量精雕细刻部分的对比,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图3-木雕

图4-福建土楼

图5-土楼结构

图6-江南园林

图7-水乡

图8-瓦墙砖雕

3 地域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在全球村的文化发展背景下,各地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趋于模式化和国际化,民族化的建筑文化遗产益发显得弥足珍贵。民居建筑作为地域文化物态不仅在建筑表现形式上大放异彩,作为珍贵的旅游资源对游客也极有吸引力,而客家围屋和徽派古民居、江南民居建筑也已成为游客开展乡村旅游或古色旅游乃至是文化旅游的好去处。在大力发展旅游的同时,我们也应当在建筑文化交流中取长补短,发掘充实各自更深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色,让中国的南方民居文化能够源远流长,走向更辉煌的发展历程。

参考文献:

[1]曾伟.徽州民居浅析[J]. 福建建筑,2006年.

[2]李斌.江南水乡民居建筑文化的回归[J]. 建筑史论文集(第12辑)[C].2000年.

[3]白宁.乐山乐水古民居——徽州民居巡礼[J].国土资源,2006年5月30日.

[4]牟德厚.福建土楼[J];丝绸之路;2004年12期.

[5]肖林.对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思考[A]. 1999年.

[6]周学鹰,马晓.中国江南水乡建筑文化[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

茶文化的价值范文第5篇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体育文化资源;价值;开发

1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内涵

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适应本民族的特点而形成发展的,都具有独立的民族性格和社会意识,在其一代又一代自我复制的历史渊源中,不断承接外来影响而有所变异,逐步形成并充实本民族的文化积淀。民族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思想文化三个层次,是一个民族几千年知识的积累和经验的总结,是这个民族财富的历史积淀,具有丰富的内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传统伦理道德所体现的与自然、与人和社会和谐共处的思想以及重人格的观念,形成了中国人独特的体育价值观。

“文化资源”是从文化的功能上说的,意味着它是一种可支配的资源,可以对拥有它的主体产生影响并制约其活动方式及活动的广度,这是它作为一种资源的重要方面。考虑到文化的内涵,可以将“文化资源”分为三个层次:一、社会心理和精神气质的层次,即观念层次,主要体现为哲学、宗教和道德的层面;二、文化生产的层次,体现为各类文化活动,大致包括文化艺术和自然科学技术的生产两大类;三、文化品的层次,包括各种器物和成品,文化品是可以直接供各主体消费的对象[2]。上述文化的三个层次的界限是相对的,它们之间也互相依赖,紧密联系。传统体育文化资源既包括作为中华民族主流文化的民族传统体育,也应涵括非主流的汉民族以及少数民族体育活动[3]。它是在特定的地域环境、地域条件、地域文化背景下随着现代生活的发展而出现的。它可以以一定物质实体为载体,也可以是一些纯粹人类精神文化的东西,有形的载体和无形的精神文化内容相互依赖,相互渗透,具有明显的时代性、民族性和艺术性[4]。为此,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内涵中,既有物质层面的传统运动项目,运动器械、设备、服饰、壁画、出土文物等,也有精神层面的民俗文化、组织文化以及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中的价值观念及规律。

2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特征

2.1 种类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中国民族体育文化以“仁”为核心思想,蕴涵丰富的东方哲学、宗教、道德、医学、习俗、艺术等社会文化因素,它以保健性、表演性为基本模式,以崇高人的内在气质、品格、精神修养为价值取向[5],它凝结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作为一种文化类型,它拥有自身的内核和特征,拥有它的合理性和价值。我国民族体育产生于民间,流传于民间,据《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志》统计,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种类多达977种,其中,汉民族的项目有301种,其他55个民族的体育项目多达676种。它们的延续与发展,无不与不同民族的语言习俗、岁时节日、生活习惯、伦理道德、宗教信仰、行为准则、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思想意识、心态感情等联系在一起。

2.2 内容的民俗性

民俗是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又是处于中下层地位的人民大众所创造的文化,毕业论文是各民族文化的基础和主体之一[7]。在民族传统文化中,对民族最具凝聚力的要算民俗文化。它不仅将朝夕相处的民族成员凝聚在一起,而且还能将分散于各地,甚至五大洲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也团结在一起。风俗习惯既受到民族因素的影响,也受到地域因素的制约,地域经济、政治、宗教、语言的长期影响,互相依赖,铸成多姿多色共存共荣的民俗特征。据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于2000年1月19日公布调查结果显示,端午、中秋、春节仍然是百姓重视、影响最大的传统节日。舞龙、高跷、狮子、太平鼓等娱乐体育活动成为超越时代存在的一种符号和民族传统。

2.3 文化的同质性

中国是一个以儒家文化为思想基础的古老东方大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的文化系统,具有华夏文化同质性的特征。中国文化重人伦、重道德思想深深地影响到中国的传统体育运动,人们习惯于和谐、宁静及相对稳定的生活方式,而不热衷于带有冒险、冲突和对抗性的竞争活动,因此在传统体育中竞技运动并不居于主要地位,而以个人的修身养性为主,保健术在整个体育中占有较大比重,其典型项目是导引、气功、武术、太极拳等。

3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价值归位

3.1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价值整合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一个民族的魂,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而民族精神又深深地植根于民族文化之中。民族传统体育之所以经久不衰,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由于它具有不可忽视的当代价值,拥有适合其生存的环境,显现出中华民族体育自身的文化传承价值。

文化不仅是人类生存的精神家园,也是一种可供人类持续发展的资源。文化是有继承性的,但是光有继承而无创新,文化也就失去了活力。特别是处于全球化时代的中华民族,在政治上已经站立起来了,经济上也将在世界上占有重要一席,但在文化上能否立起来,关键在于文化上的创新。党的十六大强调“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国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当今世界文化的发展需要文化的多元化,需要保护不同的文化群落和文化生态,因为只有不同文化的互识、互补、互证,硕士论文 才能促进人类文化的发展[8]。民族文化的差异构成了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及其多元化的特点。国际奥委会2000年委员会提交的改革方案指出:“未来的奥林匹克运动必须是多元化的又是跨文化的。”无数历史事实证明,一种文化形态的发展速度及发展水平取决于它与其他文化的碰撞、交流与融合,取决于它能利用的文化资源的丰富程度。文化资源越多样,越丰富,其发展就越迅速,越健康。作为13亿人口的大国,我们将承办2008年奥运会,为此,我们要深入挖掘“人文奥运”的内涵,向世界展示五千年的华夏文明,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彰显中华民族崇尚和平、和谐,愿与世界各国人民共创美好未来的信心和能力。如果说文化是“人文奥运”的核心内涵的话,那么,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将是中国实现人文奥运的基石。中国民族传统体育能够延续至今,完全依赖于她自身的民族文化资质和功能价值。她的历史性、传统性、民族性、健身娱乐性等,使她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9]。因此,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要立足于世界体育之林,首先要做到文化自觉。教授为“文化自觉”作的定义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有了这种文化自觉,方可在文化转型期取得自主能力,方可得中国传统文化积极参与多元化世界文化之构建。与此相应的是传统体育文化也要自觉地实现现代转换,以抛弃民族传统体育中不适合奥林匹克全球化的消极、落后的东西。针对“文化自觉”,首先对以“武术为代表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有一个历史的、实事求是的认识和评价,挖掘中华体育文化的真精神,反省我们自身文化所存在的缺陷,并把优秀文化呈献给人类社会,赋予传统体育一种理性和人文主义精神。其次,随着奥林匹克全球化的持续,不同的文化越来越多地交汇在一起,人类文明是由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域中分别发展起来的,因而必然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风格和样式。民族传统体育也需要推广和传承,让国际社会广泛认知,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去丰富奥林匹克文化,为奥林匹克运动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3.2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价值回归

传统体育文化的生存发展是一个动态平衡过程,它需要与时代变化的韵律合拍,只有不断调整自己的价值取向,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其一,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传播民族传统文化,开展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增强各民族人民的团结进步,促进民族经济发展等有着直接而密不可分的关系;其二,传统体育文化资源是剖析体育起源和发展各阶段诸形态的活化石[13],是挖掘和创造新的体育项目和形式的源泉,是一笔特殊的无形文化遗产;其三,传统体育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在特定的政治、经济、地理、文化等生活条件下所形成的一种民族文化,具有独特的价值与特征,具有非常丰富的内容,是一笔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文化不但主张和,而且提倡和而不同,强调统一之中的差异、和谐之中的多样,在寻求一致的同时包容个别性,对于奥林匹克精神中西方文化对世界其他地区弱势文化的强势压迫与侵犯,是一个很好的回应与补充。今天,奥林匹克文化更应强调不同文化的和谐交流与对话,尊重文化身份、文化个性、文化多元化,这在全球化时代有着重大意义。

4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策略

4.1 注重优先性

随着我国现代化的高速进程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遇到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很多民族民间文化资源遇到或正在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医学论文 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推行的“单边主义”,导致了不同文化地域思维方式和文化价值的冲突,奥林匹克全球化在削弱民族传统体育的同时,奥林匹克的“共同体”现象日益加剧。特别在与奥林匹克文化的横向交流与传播中,东西方的不同社会形态和民族文化背景,造成了体育价值观和体育伦理观等方面的冲突。然而,在奥林匹克全球化的过程中,不同文化系统之间的彼此影响和相互渗透并不是自愿的,更不是等值的。为此,需要唤起人们对体育文化价值的重新认识,以自觉弘扬中华民族优良的体育文化传统。

一个民族的文化,绝不仅仅具有一种符号象征的意义,而是民族存在的内在基础,是维系民族生命的根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一个有广泛含义的范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和行为实践的创造物,其核心是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多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和渗透,民族传统体育的功能已经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至今已具备了多重的社会功能和史实价值。奥林匹克全球化绝不意味着民族文化、特别是民族归宿感的消除,因为没有本土性就没有全球性。首先要更加重视中华文化源流中合理的内核挖掘,重新定位和认识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的现代涵义。其次,必须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资源进行现代诠释,使我们在理论探讨和行动实践上更为清晰和明确方向。为此,应充分发掘和利用民族传统体育具有的民族文化特征,优先建立、健全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转化机制,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要将体育文化资源的调查、发掘、保护同民族文化的弘扬与发展结合起来。

转贴于 4.2 注重层次性、适应性

我国民族地区地域辽阔,历史悠久,各民族风俗各异,民俗风情资源相当丰富。各个民族都具有自身独特的文化特点,其鲜明的民俗民风是维系民族发展的内核。当今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已经不是孤立的体育文化现象,它已融入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之中,创造性、开拓性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生命力。

第一层次,通常是在长期的社会发展和文化发展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认知(包括知识、道德和宗教)传统、思维方式、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精神面貌等等,它是无形的。因此这种资源是无形的。2003年少林寺启动了少林功夫申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在我国文化界、宗教界以及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第二层次,即文化生产的层次,主要指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体育产品。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丰富,形式多样,依照项目的内容、功能、形态,过滤筛选确定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价值,不断将成熟的民族体育项目推广,以实现传统体育文化的现代转换。“健身气功·五禽戏”是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适应新时期的发展,委托上海体育学院严格按照科研课题方式编创的健身新功法,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果和影响。第三层次,即文化品的层次,主要指人们的生活中体现民俗风情的一些活动。由于受民族因素、地域、经济、政治、宗教、语言的长期影响,互相依赖,传统体育文化铸成了多姿多彩共存共荣的地域民俗特征。1995年国家旅游局举办了“中国民俗风情游”大型活动,依托已有的风格独特的民俗节庆,为传承中华文明取得了较大的影响。当前,许多地区非常重视民族传统节日,以体现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竞赛和娱乐表演活动作为传统节日的重要内容,成为民族地区全民健身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因此,要制定适宜的文化政策刺激、激励、促进、创造民族地区新文化价值的扩展,唤醒人们对新文化价值的需求。为使资源的筛选机制更好地发挥作用,在选择资源的过程中必须反映当地的文化特点,以突出民族化和地方传统格调,进一步反映社会的发展需要和进步方向,形成区域内的优势。政府和社会应该利用这些民族传统文化来培养民族感情,重拾文化自信以及民族认同感,实现文化上自然的传承。例如,湖北屈原国际龙舟节,以端午节、屈原、龙舟为主题找准了民俗文化最为活跃的资源,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龙舟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4.3 注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

自20世纪中期开始,文化和经济一体化的世界潮流开创了文化经济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新时代。花木兰是中国历史上的巾帼英雄,而迪斯尼公司则用这个素材拍摄了动画大片《花木兰》,并融汇了大量的中国古典文化资料,又将这张“中国牌”打向世界市场,仅在上海的票房就达230多万元。在欧美,体育旅游已经形成了巨大的市场,瑞士仅滑雪旅游一项,每年接待外国游客1 500万人次,创汇70亿美元[14]。拥有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云南省,2002年旅游收入为200亿人民币,而到2004年旅游收入攀升到360亿元。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4大旅游客源输出国,第1大旅游目的国,将有1.57亿国际旅游者到中国旅游,又有2.5亿以上的中国人到各地旅游。预料到2006年全球旅游消费将支出4.1万亿美元,占居民个人总消费支出的12%[15]。

当今的体育,已经不是一种孤立的体育文化现象,它已融入到了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之中。职称论文 因此,要站在培育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高度上,制定对民族体育文化产业的财政投入,优惠政策,在中国加入WTO的背景下,体育产业不仅要把资源开发的范围扩大,而且要改变资源的配置方式,加强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宣传力度。转变观念,把优质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推向市场,提高自我造血的功能和产业化水平。在此基础上,利用民族传统体育本身具有的健身、娱乐、教育、竞技性,为全民健身提供服务。

4.4 注重发展

民族传统体育不仅承载着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伦理价值观念,而且构成了现时代体育文化建设的空间。随着中国发展步入小康阶段,社会消费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假日经济、休闲经济、观光旅游、健身娱乐业应运而生,迅速成长,给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契机。“可持续发展”是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首先诠释的观念,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中,经济发展并不是终极目的,社会的进步、人的全面发展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在当代世界,面临由工业文明带来的全球性危机,每一种文化都有义务从自身的传统出发,积极寻求克服危机的途径。奥林匹克全球化绝不意味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消解,没有人文精神的调治,当下社会的发展只可能是畸形的,单向度的,平面化的。在一个人类生态受到巨大破坏的当今时代,自然和人的和谐的共存与发展,也成为奥林匹克紧迫的课题。对此,我们应深入发掘传统理性,展开对人性、对体育的哲学上的判断和思考,排除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努力适应一个技术先进的社会,而又不放弃千百年中形成的文化传统,对人类共同的文化和精神财富做出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诠释[16]。保护民族文化遗产,是党和政府及全国人民的共同任务,加快立法,树立对民族传统文化资源保护的法制观念,福建省于2005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了《福建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这对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政府应树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安全防范意识,应从社会发展、民族未来积极倡导、培育民族精神,发扬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和精髓,珍视传统,才能形成我们的文化向往力。

5 结束语

一种民族文化尽管有其自恰的、相对稳定的结构系统,但这一系统并不是先验的、永恒不变的,它本身就是一个既不断建构又不断解构的过程[17]。我们应站在全人类文化的高度,从人性与人生的需要,以及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和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来认识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意义和价值,从各民族传统文化中发掘出有利于实现“奥林匹克文化共同发展”的资源,中国传统的一天人、合知行、兼内外的和谐自然观,将对奥林匹克竞技文化作出生动的补充,与自然和谐,与人类自身和谐相处,成为社会走向现代和谐的思维基点,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应体现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制度文明的共同进步,体现人性的回归和社会化进程的统一。

参考文献

[1]芦平生.对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科学认识[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3,18(2):4-7.

[2]于靖.文化概念研究[J].哲学动态,1987,(7):10-13.

[3]王铁新.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4,(1):1-4.

[4]芦平生,杨兰生,郭层城,等.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体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体育科学,2002,22(1):18-21.

[5]周爱光,宋享周.对体育文化内涵的思考[J].体育与科学,2004,25(4):10-12.

[6]姜玉泽.民族传统体育的历史走向及发展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4,20(4):57-58.

[7]喻学才.旅游资源[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195-203.

[8]乐黛云,(法)阿兰·李比雄.跨文化对话[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6.卷首语.

[9]赵发田,李英奎,李蕾.民族传统体育与体育旅游的契合[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4):460-461.

[10]于先涛.全球化与体育政治功能转变初探[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4):448-449.

[11]冯惠玲.中国传统文化对奥林匹克精神的回应[OL].Beijing-2008.org/12/13/article211621312.shtml.

[12]胡春雷.“人文奥运”的使命与体育的可持续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04,(11):29-31.

[13]胡小明.体育人类学进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3):289-293.

[14]宗 体.体育旅游,燃起新渴望[J].体育博览,2004,(1):38-39.

[15]宁士敏.中国旅游消费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