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欧姆定律教学反思

欧姆定律教学反思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欧姆定律教学反思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欧姆定律教学反思

欧姆定律教学反思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新课标 《欧姆定律》 探究性实验教学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纳入了物理教学的内容,旨在将学生学习的重心从过去的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

所谓“实验探究教学模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充当新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的角色的学习模式。

笔者多年从事初三物理教学,结合新课改要求,在《欧姆定律》探究教学中进行了尝试,现谈谈自己的实践和体会。

一、在探究过程中,着重应用控制变量法

控制变量法是指决定某一物理量的因素有很多。为了弄清这个量与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往往先控制住其他几个因素不变,集中研究其中一个因素变化所产生的影响,然后通过比较归纳出与这些量之间的关系。

欧姆定律揭示了电流、电压、电阻三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由于电流大小与电压、电阻都有关系,因此探究步骤中的设计实验应尽量引导学生分为两步设计。

1.保持电阻不变,研究电流跟电压的关系。

要让学生明确“研究电流跟电压的关系时,应保持电阻不变”,设计实验电路时应考虑:①怎样测量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U和定值电阻中的电流I呢?②怎样保持导体的电阻R不变呢?③通过什么方法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U呢?

设计并连接电路利用滑动变阻器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使它成整数倍地增加,并记录所对应的电流值,

2.保持电压不变,研究电流跟电阻的关系。

要让学生明确“研究电流跟电阻的关系时,应保持电压不变”,实验探究时应考虑:①怎样改变导体电阻R的大小?②怎样保持导体两端的电压U不变呢?让学生讨论交流,使学生认识到:当定值电阻的大小发生变化时,可通过滑动变阻器控制其两端的电压U保持不变。

更换定值电阻,利用滑动变阻器保持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不变,记录对应的电流值,在具体的探究教学中可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在电阻R阻值改变时,电阻R两端的电压也发生变化,如何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电阻R两端的电压恢复到原来的电压值。这也是把控制变量法从理论升华到实际的一个方面。

二、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亲身体验,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对思维活动过程的展开,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因此,在设计本节探究活动时笔者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分组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意识,使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结构、个性品质在参与中都得到发展。设计学生活动程序如下:

(1)提出问题:电流与电压,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2)作出假设:①不成比例。②成正比。③成反比。

(3)设计并进行实验:①设计电路图。②设计步骤。③进行实验。

(4)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这样做有以下好处:第一,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已不再局限于看老师演示实验,都喜欢自己动手操作,通过自己的实践解决问题。第二,可以清楚地发现并指出学生的操作中的错误,物理实验中一些仪器的使用,要求学生掌握,培养学生正确而良好的操作技能。但是,在实践过程中,笔者认为学生的练习机会实在太少,有些仪器的使用方法尽管学生课上听懂了,但真正操作起来并不如想象的那样简单顺手。就像本节中的电流表、电压表的使用,学生往往会把电表的串并连搞错,把正负接线柱接错等,滑动变阻器的使用也不够到位。第三,可以巩固学生对相应知识的掌握情况。对于人的记忆方式来说,自己动手操作过的情景记忆起来要比单纯的聆听接受记忆要牢固得多。

三、在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反思应用迁移

这一方法要求把已知迁移到未知、把此一类知识迁移到另一类知识中,使学生受到相互渗透、影响和转化的观点的教育。例如,启发学生把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欧姆定律的探究中,把欧姆定律的知识迁移到其他知识的学习中。这样就使学生不仅提高了知识学习的效率,而且逐渐树立普遍联系、转化的观点。

例如:在总结欧姆定律的公式(I=U/R)时,可以压强的公式为母本,压强的公式是P=F/S,它的理解可以是:当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强与压力成正比;当压力一定时,压强与受力面积成反比。而欧姆定律是: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两者是可以相互迁移的,所以很顺利地得出欧姆定律的公式I=U/R。这对于知识和思维不是很完善的初中学生来说,可以很容易地掌握知识,得出结论。

当然在欧姆定律的探究教学中还有很多地方可以运用知识迁移,例如:在运用探究的基本过程解决电流、电压、电阻三者关系时,可以反思以往用探究的方法解决过的问题,如液体压强、深度、液体密度三者的关系,用以往的经验为本次探究的顺利完成做铺垫。

四、在探究过程中,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是五育之首,新课程标准关注人的发展,把德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物理理所当然承担着重要的德育任务。

在《欧姆定律》探究教学中,笔者首先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帮助作用。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分组实验的合作性学习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培养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最后,利用欧姆的事迹和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树立崇高理想,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对学生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教育部颁布的《物理课程标准》首先提出科学探究,其次才是科学内容,它把科学探究作为很重要很有价值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提出来,说明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注意到探究教学在教改中的重要地位。《欧姆定律》一课的探究教学不仅要求教师有较高自身的修养素质,还要做好在探究教学中与学生一起双向地、互动地建构学科知识、促进能力发展。因此,在初中物理新课标下如何更好地开展探究教学,值得我们探讨。

参考文献:

欧姆定律教学反思范文第2篇

关键词:项目化教学;电子课程;电阻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到来,教育的基本理念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现代课程发展的基本理念也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和趋势。近几年全国各地都在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实施课程改革。项目化教学模式在课程改革的大潮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既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技能,彻底打破了以教师为主导地位的教学模式。

项目化教学的内容是以项目为依托,根据项目的基本特征和形式,设计出若干个与教学目标相一致的教学项目,把教学内容

(教材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融合在这些项目中,通过完成这些项目中规定的每一项工作任务达到教学目的。项目化教学的模式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效率,在中等职业教育电子课程的教学中也得到了很好的运用。一个完整的项目一般由项目目标、项目重点、项目实施、项目评价、项目反思组成。下面举例说明。

项目目标:

1.了解电阻的概念,掌握电阻的物理特性、电阻与温度的关系;

2.掌握欧姆定律、线性电阻与非线性电阻的伏安特性。

项目重点:

电阻的物理特性、欧姆定律。

项目实施:

任务一:了解电阻的由来,并列出常见的电阻元件

知识链接:电阻的概念

金属导体中的电流是自由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的。自由电子在定向移动过程中要跟金属正离子频繁碰撞,每秒的碰撞高达1015

次数左右。这种碰撞阻碍了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表示这种阻碍作用的物理量叫做电阻,不但金属导体中有电阻,其他物体也有电

阻。最常见的电阻元件主要为发热型耗能元件。

请列出常见的以电阻元件为主要元件的电器有: 等。

任务二:掌握电阻的物理特性,计算导体的电阻值

知识链接:金属导体电阻的物理特性

计算:有一个电炉,炉丝长50 m,炉丝用镍铬丝,若炉丝电阻为5 Ω,问这根炉丝的截面积是多大?(镍铬丝的电阻率p取1.1×10-6 Ω・m)

任务三:弄清电阻与温度的关系,计算不同温度下的电阻值

知识链接:电阻与温度的关系

温度对导体电阻的影响:(1)温度升高,物质分子热运动加剧,带电质点的碰撞次数增加,自由电子的移动受到阻碍增加;(2)温度升高,使物质中带电质点数目增多,导电能力增强。

一般金属导体中,自由电子数目几乎不随温度变化,而带电粒子的碰撞次数却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多,因此温升高时,金属导体电阻增加。

电阻的温度系数α:温度每升高1℃时,电阻所变动的数值与原来电阻值的比。

超导现象:有些金属(一些合金和金属的化合物)电阻,在极低温状态下,电阻突然变为零的这种现象。

计算:一根铜导线,它的横截面积为1.5 mm2,长度为0.5 m。求20℃时,它的电阻R1?50℃时,该电阻值R2?(铜导体的电阻率为1.7×10-6 Ω・m,温度系数为4.1×10-3(1/℃))

任务四:掌握部分电路的欧姆定律、伏安特性

知识链接:部分电路的欧姆定律

电阻元件的伏安特性曲线是过原点的直线时,叫做线性电阻。即此电阻元件的电阻值R可以认为是不变的常数,直线斜率的倒数表示该电阻元件的电阻值。如果不是直线,则叫做非线性电阻。

计算:1.有一个电阻,两端加50 V电压时,电流值为5 A,请求出该电阻的电阻值。

2.有一个电灯泡,两端加220 V电压时,电流为0.44 A,请问该灯泡两端加110 V电压时,流过的电流为多少?

项目反思:

在此项目设置的各个任务中,有哪些没有完成,为什么没有完成,对于相关知识点有哪些不懂或不会的地方进行反思,分析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的办法。根据反思的结果,对本次项目中做的不满意、不懂或不会的进行补习。

总之,在项目化教学的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最大限

度、最为真实、最为有效地凸显。项目化教学的模式以完成工作化的学习任务为基础,在有目标的行动学习中积累实践知识、获取理论知识,它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色,符合我国国情,代表了我国职业教育课改的发展方向,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具有显著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欧姆定律教学反思范文第3篇

沪科版第十四章探究电路第四节电阻的串联和并联。

2 教材分析

《电阻的串联和并联》是九年级第十四章《探究电路》第四节的内容。本章内容充分体现了课标提出的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多元探究等基本理念。本节教学内容不仅是对前面所学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电流、电压特点以及欧姆定律的重要应用,同时也是今后学好电功、电功率的重要基础,更是培养学生“等效替代”思想和实验探究与理论推导相结合思想的重要载体。

3 教学目标

3.1 知识与技能。①通过实验和理论推导理解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等效电阻的计算公式。②会利用串联、并联电路总电阻的知识,解答和计算简单的电路问题。③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总电阻与分电阻的“等效替代”关系。

3.2 过程与方法。①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主动进行交流与讨论的学习方法。②能用等效替代的思想学习物理知识。③能把物理概念与生活、生产实际相结合。

3.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通过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实事求事、尊重自然规律、乐于参与科学实践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同时认识交流和合作的重要性。

4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法和理论推导法并举掌握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总电阻的计算方法。

5 教学难点

借助等效替代的思想分析串联、并联电路的电阻特点。

6 教学准备

学生电源、演示电流表、20欧定值电阻二个、5欧定值电阻二个、10欧定值电阻一个、导线、开关等。

7 教学流程

事例引入——趣味探究——小组讨论——实质升华——总结反馈。

8 教学过程

8.1 事例引入。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足球吗?(停顿)现假设你们正在看一场精彩的足球比赛,突然电视机坏了,经检查里边一个10欧定值电阻出现了问题,而身边现在只有20欧的电阻和5欧的电阻若干,你有办法立即解决问题吗?(最好设计一个多媒体动画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生:(讨论并结合前面电路的串联、并联知识回答)把电阻串联,把电阻并联。

师:把电阻串联、并联后能行吗?电阻串联、并联后他们对电路的控制作用难道不会发生改变吗?

8.2 趣味探究。

师:下面我们就用一个有趣的实验来验证一下大家的想法是否能够实现。

演示实验(实验设计如图1,电阻装在一个密封的盒子里面)

图1

分别接通A、B、C以及所对应接线柱,让同学们观察电流表的读数。

师:同学们,刚才你们观察到电流表的读数有什么样的特点?

生:三次实验电流表读数相等。

师:那里面的电阻是怎样的呢,也相同吗?

打开盒子让学生观察里面电阻的结构,并通过里面实物讲解相关概念:

电阻串联:两个(几个)电阻首尾相连

电阻并联:两个(几个)电阻首首相连

师:我们刚才经过实验发现两个电阻并联或两个电阻串联以后对电路的控制作用可能与单独一个电阻对电路的控制作用是相同的,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就可以用这两个并联或串联后的电阻去替代那一个电阻,这时我们就可以说这一个电阻是那两个(几个)电阻的总电阻。

师:同学们再仔细观察,两个电阻串联后总电阻如何变化;两个电阻并联后总电阻如何变化?

生:通过观察讨论得出初步结论:

两个电阻并联后总电阻小于其中任何一个分电阻;两个电阻串联后总电阻大于其中任何一个分电阻。

8.3 小组探讨。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已经得到了电阻串联、并联之后总电阻大小的一个定性结论,那么电阻串联、并联之后总电阻的大小应如何计算呢?下面就请大家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结合前面所学的欧姆定律以及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电压特点解决这一问题。

8.3.1 串联电路的总电阻。

师:请结合欧姆定律以及串联电路的电压特点用下图的字母表示出总电压与各电阻两端电压的关系。

图2

生:运用欧姆定律表示出:U1=IR1 U2=IR2 U=IR、

运用串联电路电压特点得出:IR=IR1+IR2

结论:电阻串联,其总电阻等于各个分电阻之和,即:R总=R1+R2+……

8.3.2 并联电路的总电阻。

师:请结合欧姆定律以及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用下图的字母表示出总电流与各支路电流的关系。

图3

生:运用欧姆定律表示出:I=U/R,I1=U/R1,I2=U/R2

运用并联电路电流特点得出:1/R=1/R1+1/R2

结论:电阻并联,其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个分电阻倒数之和,即:1/R总=1/R1+1/R2+……

8.4 实质升华。

师:刚才我们已经通过实验和理论推导两种途径得出了电阻串联和并联之后总电阻的变化规律。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串联、并联后的电阻的长度和横截面积的变化情况并结合前面所学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的相关知识得出结论。

生:电阻串联相当与增加了导体长度,所以阻值会增加;电阻并联相当于增加了电阻的横截面积,所以阻值会减小。

8.5 总结反馈。①请同学们设计出两种方案解决课题引入时提出的问题。②小组讨论本堂课的收获,及时解决新生成的问题。

附板书设计:

§14.4电阻的串联和并联

①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个分电阻之和,R总=R1+R2+……

②并联电路的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个分电阻倒数之和,1/R总=1/R1+1/R2+……

③实质 串联:增加导体长度

并联:增加导体横截面积

欧姆定律教学反思范文第4篇

1.1教材分析

《电流做功与哪些因素有关》是沪科版物理九年级第十五章第一节的内容,是学生在前面两章学习了电流、电压、电阻、欧姆定律等内容和学会了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的使用的基础上学习的内容,是中学物理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本节课是本章第一节内容,由怎样测算家庭电费的话题切入课题,首先认识电能表,通过电能表计算电费;又由电能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是通过电流做功实现的这一思路引出电流做功与哪些因素有关的问题,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定性得出电流做功跟电流、电压、时间都有关系.本节课既是前面所学电学知识的综合应用,也是进一步学习电功率内容的基础.

1.2教学目标分析

(1)结合实例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能,知道电流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能简单描述电能和我们生活的关系,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

(2)学会家用电能表读数,会通过电能表测算家庭电费,树立节约用电的意识;

(3)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影响电流做功的相关因素,进一步认识控制变量法,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能运用W=UIt进行简单的计算.

1.3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电流做功与哪些因素有关.

难点:从能量转换的角度认识电能;实验探究电流做功与哪些因素有关.

1.4 学情分析

学习者为九年级学生,学习本章之前学习了电流、电压、电阻、欧姆定律等知识,熟悉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电压关系,学会了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的使用,能够比较熟悉地运用控制变量法,在实验过程中能够对所观察到的物理现象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学生在知识方面、技能方面及信息处理能力方面都为学习本节课打下了基础.

1.5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演示法:利用PPT展示家用电器实物图片,让学生了解电流做功过程就是电能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的过程;利用PPT展示各种电能表图片,让学生了解科技发展.实物投影仪展示电能表实物及其使用.

(2)实验法:通过演示实验对比,让学生了解在相同时间内,电流通过比较亮的灯泡做功多.通过实验探究,了解电流做功与哪些因素有关.

1.6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1)多媒体教室一间配备有:电脑、实物投影仪.

(2)电能表一个、家庭电路示教板一块、功率不同的电灯泡.

(3)学生实验所需的电源、导线、阻值不同的小灯泡、开关、电流表、电压表.

1.7教学过程

1.9小结

本节课学习需要用到前面所学习过的知识与方法,比如电流、电压、电阻、欧姆定律等知识,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电压关系,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控制变量法,对所观察到的物理现象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学生对这些内容都掌握得很好,上课过程中就会给这一部分学生造成困难,所以在分小组的时候考虑了不同程度的学生的搭配,学生之间互相帮助,老师也在巡视中适当地给予帮助指导.

2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公开课的教学设计.开课教师在备课、上课及课后评课时对这一节课产生了一些思考.

(1)本节课从“怎样测算家庭电费”到“电流做功与哪些因素有关”的过渡是以往上课所遇到的一个难题,本节课尝试使其过渡自然,使整节课形成一个整体.第一课时没有用教材所提供的实验,而是自己设计了一个通过比较灯泡的亮度,判断电流做功的多少的实验.该实验安排在教师演示了使用电能表测量电灯消耗的电能实验之后,过渡自然.

(2)教材提供的探究实验可以安排在第二课时学习.

(3)学生对之前电路及欧姆定律的知识一定要掌握很好,否则在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时会出现困难.又因为电路及欧姆定律的知识是中学物理的重点,建议本节课前再次对这部分知识进行巩固.

(4)教师演示及学生探究实验所用的灯泡的功率最好相差大一点,这样灯泡的亮度差别较大,便于直接观察对比.学生在观察灯泡亮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不要长时间盯着灯泡看,避免造成光线刺激眼睛.

(5)电能表表盘比较小,不便于学生观察其转动,最好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展示.

(6)学生对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时所提出的电流、电阻、电压对电流做功有影响的猜想,教师的解释是电流、电压、电阻三者是互相关联的,只要其中两个确定,第三个就确定了,所以在探究实验时,只需要研究其中两个就可以了.我们这节课三者中选择探究电流和电压对电功的影响.这样的解释总感觉有点牵强,却还没有找到更好的方法解决.留下这个问题,也希望有同行能给一些建议.

欧姆定律教学反思范文第5篇

/

关键词:“三助式”教学模式;课例分析;伏安法测电阻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4)2(S)-0028-3

目前我区正在进行“三助式”教学的探索实践。三助即学生自助,生生互助,教师帮助。这种模式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对初中物理教学的一次新探索。它充分挖掘学生的群体教育资源,强调“以生为本,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育理念。下面结合沪科版第十五章第三节《伏安法测电阻》来分析“三助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1 教学过程

师:我们学习了欧姆定律,知道电流、电压、电阻三者之间的关系,知道测电流用电流表,测电压用电压表。这些知识很有用,它可以解决电学中的很多问题。现在老师这里有一个问题,请大家给我想办法,看能不能解决。

(PPT展示问题:能不能用学过的电学知识测出一段导体的电阻?怎么测?)

分析:站在整合所学电学知识的高度,引领这一章知识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对欧姆定律知识体系的形成,理解欧姆定律并进行综合运用的学习思路。同时创设问题情景,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师:我暂时不请你们说出你们的方法。因为这个问题并不简单。现在让我们看一下今天学习的第一个任务。

(PPT展示:任务一: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

1.实验原理:根据欧姆定律公式____的变形公式____。

用电流表测出。用电压表测出,就可以算出电阻R。

2.实验器材:未知电阻Rx电源、____表、____表、开关、导线。

3.设计实验电路图。)

师:完成任务的要求:

1.每人独立用2―3分钟阅读课本86―87页。完成任务一:

2.做得快的同学要思考,其他同学在哪些地方会有问题,准备给他讲解;

3.做得快的同学把你的电路图和实验原理的公式写在白板上,准备展示。

(学生阅读自助学习,填写“导学单”的相关内容。)

师:现在学科长组织,互对、互纠、完善实验设计。搭成共识以后,把它写在白板上。

(学生进行小组互助学习。由小组长组织讨论交流、并将电路图画在白板上。)

师:完成的小组可以将白板拿到讲台前展示。

(完成的小组代表手举白板走上讲台,高举白板展示给全体同学。)

师:大家注意看几个问题,一看有错误没有?第二看有创新的没有?第三哪个最好?

分析:“三助式”教学以学习任务为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助、互助、师助等学习方式,充分挖掘学生自身学习资源、学生群体的学习资源。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独立阅读、完成“导学案”的内容等是一个自助过程。学科长组织互对、互纠、完善实验设计是一个互助过程,教师组织评价,全体同学检查巩固是互助和师助过程。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充分照顾不同的学情,给学优生布置额外的任务,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

师:今天学习的第二个任务是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首先学习实验步骤和操作注意事项(PPT展示实验步骤和操作注意事项)。

要求:

(1)学习之后,老师要抽查;

(2)学得快的同学准备给有问题的同学讲解。

(学生阅读自学并填写导学单。)

师:请小组同学互助,解决存在的问题。

(小组讨论导学单的问题,有些同学站起来给小组其他同学讲解存在的问题。)

师:大家已经把任务二的问题都解决了。现在老师要检查大家的学习情况。

(PPT)依次展示三个问题:

1.使用开关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2.使用滑动变阻器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3.为什么要算出电阻几次测量值的平均值?)

生1:连接电路时,开关应该断开。做完实验后开关也应断开。

生2:使用滑动变阻器时要一上一下接线,使用前要将滑片放到滑动变阻器的最大值处。

师:现在,老师要问一个“为什么?”为什么滑动变阻器接线要一上一下?

生3:滑动变阻器如果只连接上面两端的话,它就相当于一根导线,就无法改变电阻。如果只接下面两端的话,它就变成了一个定值电阻,而且是最大值。所以要用一上一下的方式连接,这样才可能改变它的电阻。

师:第三个问题。为什么要算出电阻几次测量值的平均值?

生4:因为一次实验有误差。应该多次实验减小误差。

师:在实验室里,都是定值电阻,它上面标了一个值。如果我们测量了一个结果,那么最后的结果是用它标的值呢,还是测量的值?

生(齐答):测量的值。

师:我们测出来是多少就是多少,要用一种实事求是的科学的态度来对待实验。

分析:第二个任务是学习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这既是前阶段学习知识的归纳整理,也是综合提高。教学过程仍然是首先学生自助解决,然后小组讨论,最后教师检查提高。在这个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学习检查中的几个问题都是学生在实际操作和考试答题容易犯的错误,通过这个方式进行主动检查之后,学生会有很深的印象。

(学生取出电学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操作,一个小组6人,每2人使用一套实验器材。有同学站立起来进行操作、讨论。)

(学生进行实验大约4分钟后,陆续有小组走上讲台,他们的代表手举白板,上面记录了小组的数据和结果。大约6分钟后全部8组的代表都走上讲台了。)

(教师及全班同学逐一检查每一组的结果。有两组的同学结果无单位。)

没有单位或有问题的小组适当地扣一点分,其他小组都加分。

分析:学生实验操作的过程给予了充分的时间,实验操作过程就是学生自助学习、小组互助学习的过程,最后教师和全班同学的点评体现了师助和互助。

师:下一个任务,进行实验总结。

(PPT展示:任务三:实验总结

回顾实验全过程,包括实验原理、实验器材、电路图、实验步骤、实验记录、数据处理及实验注意事项等,进行总结。

1.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2.你认为实验中最值得注意的地方:

3.就本次实验全过程准备一个问题。互相抽考。)

师:要求:

(1)要全面总结,每个环节都要思考,在这些环节上,我们有什么问题;

(2)把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来;

(3)实验中你认为最值得注意的地方总结出来。

首先自己独立思考。

(学生自助学习,阅读教材、导学案,思考教师布置的问题,独立完成总结过程。)

师:首先小组内共享一下你们的问题和值得注意的地方。

(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

师:现在就是谈问题的时候,有问题的举手。(教师示意举手)

生5:刚才我们组每个人都在做,没有进行分工,结果到时间实验却没有做出来。

生6:我们在接线时,接了一个量程,但读数的时候却读的是另一个量程的数,这样会造成实验的错误。

生7:我们组很多人在做实验。有的人选的是10Q的电阻,有的人选的是5Q的电阻。然后我们再取平均值,这是不是有问题?

师:他们测的不是一个电阻,这是一个错误。我们测量几次,一定是测同一个电阻,然后取平均值。

生8:我们这组导线没有接好,接完这个,另一个线掉了。

生9:我们这一组的电压表没有校零。

师:没有校零会造成读数误差。以后要注意这个问题。

生10:我们得到的数据都是小数。不方便计算,很难算出结果。

师:测出来的都是小数?可以有小数。不能说每次得到的结果都是整数。这是实际实验中经常遇到的情况。

生10:但是这不方便计算。

师:确实是不方便计算,但应该实事求。

师:现在征集最值得注意的地方,不是大家一致认为最值得注意的地方,而是你心中最值得注意的地方。

生11:电流表和电压表的接线柱不能接反,要正进负出。

生12:我觉得滑动变阻器必须要一上一下。不能同时接上面或下面。

生13:在读取电流表和电压表的数据时,要先确定所选的量程。

生14:连接电路时要把开关断开,如果开关闭合,电路没有连接好,会损害电路。

生15:在记录数据时,不要把电流和电压的数据记反了。也就是不要把电压的数据记录在电流的空格里面去了。

生16:连接电路时,开关应该断开。

分析:让学生静下心来反思和总结,真的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在课前预设的时候绝没有想到学生会总结出这些问题,有些是教师认为不可能有的问题,有些是教师根本没有想到的问题。而让学生自己总结实验应该注意的地方也有不小的惊喜。所以充分发挥学生自身和群体的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会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有效。让学生得到更多的收获。

师:我们小结一下。今天我们用“三助式”学习法经历了“伏安法测电阻”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对欧姆定律加深了理解,而且学会了伏安法测电阻的方法,还进一步熟悉了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的使用。

2 教学反思

这堂课是对“三助式”教学的充分诠释。学生的自助学习,同学之间的互助学习,最后是教师对学生的帮助学习。在这堂课上真正做到了学生是学习主体,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他会对学习有兴趣和激情。整堂课用三个任务来推动课堂教学的进行,目标展示很清楚、很简单,不是罗列式地展示目标,而是以任务的形式把它提出来。

这节课最重要的一个亮点是最后的学生总结,它跳出了常规的方法,这节课都做了什么,要注意什么。而是真正意义上关注重点,关注难点。让学生主要关注两个问题:第一是实验中遇到的问题,第二是你认为实验中最值得注意的地方。学生的畅所欲言既激励了上课的教师,也感动了听课的教师,既给上课的教师以启发,也给听课的教师带来了争论。学生提出的问题都不是假问题,而是实实在在影响他们学习的真问题。

这是一堂真正体现学习乐趣的课,教师和学生的激情都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参考文献:

[1]伍永刚.“三助式”教学的高效性[J].考试教研,2012,(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