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劳动教育现状

小学劳动教育现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劳动教育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劳动教育现状

小学劳动教育现状范文第1篇

董家洼小学    王怀清

一、我校教育的总体状况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科教兴国”方略的实施,我国农村中小学取得的成绩是众所周知,有目共睹的。我国农村教育事业驶入了又好又快科学发展的轨道。目前,在我国农村普遍实施了根本意义的九年义务教育免费机制,不仅巩固和加强了农村义务教育普及成果,同时,还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创建进程。

然而,受传统教育的束缚和影响,长期以来,我校还把学生成绩作为教育工作近乎唯一的标准,致使我校教育与生产和群众生活脱节,忽略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长此以往,必将影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进而影响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宗旨的教育目的。

以下是现我校教育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教育经费短缺、教育设施短缺老旧    

1.虽然我校有教学楼一幢,但厕所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由于卫生条件制约,厕所置于楼外,且距离教学楼较远,蹲位又很少(基本在十个左右),对全校那么多师生来说,上厕所也是一种困难。 

2.体育设施总体不够,只有篮球架两副,乒乓球台三张,单杠几幅而已,部分体育设施存在着安全隐患,学校操场也没有绿化。

3.实验设施较少,没有实验室。基本没有音乐教学设施。  

4.虽然学校配置上了电脑和多媒体设备(五个教室却只有三台触控一体机),却因无法满足所有教师上课需求。 

5.图书量为1000册左右,大部分是一些较为破旧、久未更新的书刊、过期的杂志等。

(二)教师的业务水平不高,工作负担重    

1.师资水平低 

都说一个好学校不能没有好老师。而我校教师队伍中,所谓的教学能手十分稀缺,而刚毕业分配来的年轻老师,在锻炼一两年后马上被较大的学校挖走,我校成为了新教师的“练兵场”。在这种情况下,老师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显得力不从心。

2.教师负担重 

在我们农村中小学中,多数教师依然是用“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的传统方法来完成教学,而学生的“学法”仍是“听、写、读、背、考”。这种原始落后的教学方式,不但不能适应当代教学的需要,而且加重了师生负担,消耗了他们大量时间和精力,取得的却是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  

(三)口头的素质教育,实质的应试教育    

在学校的老师、学生中,有90%的人对当前的应试教育制度提出强烈不满:学生要考得高,而老师更要教得出色,双方压力非常大!现行的素质教育只限于口头上喊喊,而实际行动仍是应试教育。应试教育的思想以深深的禁锢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但家长和社会则过分看重于学生的成绩和学校的教学结果,因教育部门对学校和老师们定指标、下任务,根据期末统考的成绩来对学校和老师进行考核,排名次,考得不好的学校的校长和老师影响奖金发放、评模,晋级等。 

学生们每天不仅要完成应有的作业,还得去死记硬背那些乏味的课本知识,这种情况下,学校就成了个“读死书”的场所,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限于一个狭窄的范围内,得不到充分的锻炼,导致大部分人高分低能,将来就会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    

(四)学生自身素质低,生源不断流失    

在调查中了解到,在学生的生活环境中存在着诸多因素影响我校教育的发展。孩子由于受地域条件的制约,普遍存在着接受学前教育很不规范的现象。农村家庭教育的不到位导致学生较为任性,在学校里表现得自由散漫,不遵守学校的制度,不尊重老师。农村的优秀学生都流失到城市重点中小学,在生源上,农村的学生相对上要不如城市的学生。而且随着人们收入水平提高,家庭条件较好的家长为了使孩子得到良好的教育,送孩子进城读书,而家庭条件较差的家长也因看到上学没有好出路,让孩子初中毕业就回家劳动,更有甚者,小学便辍学回家。学校的生源严重流失,这给学校的教学带来很大影响,制约其发展。

二.调查方式

我选择了访谈的调查方式,通过访谈的形式,在访谈人群的选择上,我根据典型性广泛性原则,寻找影响乡村义务教育的各大主体:学生,教师,家长等进行了访谈。

三.改变农村教育现状的策略

1.争取上级对农村教育资源投入,最大限度的改变农村教育资源不足的状况。

2.全面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综合素质。加大师资培训力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同时改善教师的福利待遇状况,完善农村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农村教育的公平正义。

3.因为曾经推行“末位淘汰制”,所以教师担心自己本来就来之不易的“铁饭碗”砸在质量上,丢在末位上。因此我校要在教师身上大力弘扬人文精神,落实人文关怀,不遗余力的为他们减轻工作压力,消除心理障碍,为在广大农村全面推行素质教育铺平道路。

4.坚持德育为首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个性健发展。加强和改进学生德育工作,首先要把握好青少年身心成长的特点,把握好不同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想,从而有的放矢的对他们进行道德情况,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确立健康向上的人生目标。

四.调查过程中的收获与反思

小学劳动教育现状范文第2篇

关键词:劳动能力低下,家庭因素,培养,健康人格

网络时代的社会信息多元化,评价多元化,社会分工逐渐细化,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父母们带给孩子的爱也越来越多。在这各父母要求多,社会需求多的情形下,孩子们要学习的内容也种类繁多,没有时间劳动,不愿劳动,逐渐远离劳动,日渐形成劳动力低下的现象。如:近些年陕西澄城某高中学校录取的新生中,有60%以上的人不会自己挂帐子,许多高中生在入学前没有亲手洗过一件衣服。一个班50名学生的调查,有49名不会缝补衣服,不会钉扣子。该县对所重点中学初一年纪的学生作过一次调查测试,结果表明,从没有洗过一件衬衫的占79%,不能煮好一锅白米饭的占84%,不会和不敢使用电饭锅、液化汽炉的占67%。对某小学一个班的调查,谬论班44名学生中,家长每天给整理书包的占39%,家长给洗手绢的占66%,家长给洗脚的占52.3%,家长给穿衣服的占59%。由此可见,劳动这种人类生存的基本素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正在由于某些因素的影响而被淡漠,被弱化,被遗忘。这种劳动观念淡漠,劳动能力低下的不正常现象影响着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人类,劳动是人类的第一需要,不劳动者不得食。这些观点反映了客观真理。要做一个真正的人,就必须爱劳动。爱劳动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什么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差,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每况愈下?究竟是什么原因?该如何继承弘扬中华民族的美德?笔者对这些问题做了深刻的思考,以供探讨。

一、青少年劳动能力的现状

1、在家里:现在的青少年,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被娇惯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懒骨头,在家里很少干家务活或不干家务活。饭前不知道整理餐桌,拿碗筷,饭后更不知道收拾餐桌及刷锅洗碗,房间脏了不扫,油瓶倒了不扶。甚至自己的一些自理性劳动都推给父母。

2、在学校:爷爷,奶奶接送心爱的孙子孙女,还有一些爷爷奶奶弓着腰在教室里替孩子们打扫卫生,或给孩子们记作业。到了中学最令班主任头疼的是班里的卫生,不会做值日,不知做什么,该干什么活,做值日逃跑等问题;还有很多学生记不住老师布置的作业,不做作业,抄作业,甚至花钱雇同学来写作业。

二、导致青少年劳动能力低下的原因:

1、家庭因素:

(1)家庭劳动启蒙教育不恰当;

(2)孩子小,怕添麻烦。一如:跟着洗衣服,跟着择菜,跟着擀饺子皮,跟着拿筷子端碗等,这时家长都会说:快去自己好好玩去,别弄脏了手和衣服,等长大了再学,这是爸爸、妈妈做的事。父母这种认为孩子太小不适合参与劳动的意识,在孩子远离劳动的行为中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3)孩子学习忙,怕耽误时间;

(4)心疼孩子,不让劳动。一有一份关于各国中小学生每日劳动时间的统计显示:美国72分钟,泰国66分钟,韩国42分钟,法国36分钟,英国30分钟,中国只有12分钟。中国城镇的中小学生大约有50%不参加或每天只参加10分钟的家务劳动。德国法律明确规定:孩子必须帮助父母做家务,其中610岁的孩子要帮助父母洗餐具,给全家人擦皮鞋;1416岁要负责擦汽车和菜园翻地;1618岁要完成每周一次的房间大扫除。

(5)生活富裕,没必要劳动;

(6)用劳动惩罚孩子;

(7)工种用贵贱来区分;

(8)家长养育观念的狭隘性;

(9)家长没有起到榜样作用;

(10)家长劳动教育没有持续性

2、学校因素:学校劳动教育的、缺失,也造成了孩子重学习,轻劳动的态度。学校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过多的追求了成绩,忽视了劳动教育,课程安排很满,没有时间安排劳动课,锻炼课,没有大面积的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劳动最多也就是做值日和大扫除,由于人生安全问题,学生还没有擦玻璃的经验,技能及乐趣。

3、社会因素:

(1)社会片面的成才观和用人观对青少年劳动能力低下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2)社会主流观念的陈旧,不认同劳动最光荣。

三、培养孩子劳动能力的途径与方法:

劳动能力的培养重在家庭教育中,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品质。

1、及早的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婴儿刚出生经常有不会吮吸母亲的乳汁而饿哭的现象,为了生存婴儿每天学习吮吸妈妈的乳汁,所以劳动是人的本能。家长应尽量满足孩子的需要,让他尽早的参加家务劳动,这种做法并不单纯是为了帮助大人减轻家务负担,而重要的是通过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独立自主能力这些都是塑造健康人格所必需的保障。

2、家长要起到劳动教育的示范作用。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劳动教育方面家长首先要为孩子做表率。父母主动承担家务劳动的精神会感染孩子,在这各好的家庭氛围的熏陶下,孩子会逐步从父母身上学到为他人着想,热爱劳动的美好品质。

3、家长要鼓励孩子进行自理性劳动。

4、家长随时树立孩子的劳动自信心。

5、家长多带孩子参加公益劳动。

让孩子能明辨是非,全面看问题,知道不是所有的劳动都有报酬,劳动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金钱上,从而正确的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6、重视劳动实践

四、劳动教育对孩子健康人格的影响

1、劳动有助于孩子的发展

2、劳动能促进孩子智力发展

从生物学角度讲,适当劳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过程,调节大脑疲劳,有利于大脑发育。长期的劳动过程还可以培养孩子对事物的观察、分析和判断能力。

3、劳动易于培养孩子的创新品质

一切的创新能力和技能与劳动实践者是密不可分的,没有经过动手和实践,思维和想像往往不够深刻,不够深远。即使科学家的发现和发明,都是在动手的实践活动中产生的。

4、劳动促使关系和谐

5、劳动能更好的孝敬老人,给国家减免。

小学劳动教育现状范文第3篇

社会的发展需要具备各方面能力的现代化四有新人。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中生存,自理能力是尤为重要的,它贯穿着人的一生,是生活的基础。

然而,新一代独生子女由于受家庭几代人的宠爱,自理能力的匮乏也是显而易见的。例如近几年出现的中学生家长陪读现象,大学生人才招聘家长陪聘现象,足以说明新一代独生子女自理能力的薄弱。即便是在农村,独生子女们的自理能力也同样的缺乏。我校的升旗手中就有不少学生一开始不会系国旗,有时候系好了又掉下来的情况也发生过几次,有的小学生不会削铅笔,有的小学生书包不会整理……至于洗衣做饭,那可真是寥寥无几了。

一、小学生应该具备的自理能力

自理能力包括三个方面内容:生活自理能力、学习自理能力、社交自理能力。本文所讲的自理能力主要是生活自理能力,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的能力。简单的说就是自我服务,自己照顾自己,它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

小学生到底应该具备哪些自理能力!《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二条是这样写的“尊敬父母,关心父母身体健康,主动为家庭做力所能及的事。”第九条规定“衣着整洁,经常洗澡,勤剪指甲,勤洗头,早晚刷牙,饭前便后要洗手。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衣物用品摆放整齐,学会收拾房间、洗衣服、洗餐具等家务劳动。”从《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可以看出,小学生的自理能力主要是指:自我服务性劳动,家庭生活服务性劳动。自我服务性劳动包括:梳头,洗脸,洗脚,洗澡,穿衣、裤,系红领巾,剪指甲,整理书包,刨铅笔,包书皮,铺床单,叠被子,折衣物等;家庭生活服务性劳动主要包括:扫地,拖地,擦桌、椅、柜,洗衣,洗锅、碗、盆,择菜、切菜,削果皮,烧开水,煮面,煮小菜、汤等。

二、小学生自理能力现状

通过对本校学生网络调查、个别调查,对其他学校小学生通过上网浏览了解,笔者认识到当前农村小学生的自理能力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

1、学生不爱劳动,怕脏、怕累。

低年级中大多数学生不能独立完成自我服务性劳动,往往是在家长的帮助下完成的;有的学生真的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有的学生上学迟到不找自己的原因,往往埋怨家长,甚至索性发脾气;经常进行家庭服务性劳动的学生不到10%。

2、祖辈对孩子宠爱变溺爱,捧在手里、含在嘴里。

现在孩子的家长大多受过初中以上教育,对孩子的教育有一定的正确认识,也有较正确的教育孩子的理念,但是祖辈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他们往往对孩子更加溺爱,对孩子护短,更别说是让孩子自己做事了。有的时候还出现家长教育孩子,爷爷奶奶训斥爸爸妈妈的现象。

3、学校教育偏重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教育,忽视了学生的劳动教育。

学校教育是学生接受劳动教育,形成自理能力不可缺少的因素。然而,一些活动课,实践课成了自习课、语数课的情况屡有发生,学生失去了活动与实践的机会;有的老师以劳动为惩罚,致使学生对劳动产生厌恶。

三、对提高小学生自理能力的建议

1、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劳动兴趣。

综合实践活动、少先队活动都是队员们喜爱的活动形式,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活动来训练和培养队员的自理能力。如“我是小主人”,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做一些简单的班务劳动;“我是小帮手”,在家长的指导下,练习并学会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劳动;“我是小大人”,在师长的指导下,学会一些简单的自我服务内容。还可以根据低年级的队员上进心强的特点,设计一些竞赛:整理书包比赛,系鞋带比赛等。

2、加强家校联系,更新家长育儿理念。

爷爷、奶奶和父母不管怎样爱孩子,宠爱、溺爱,总之他们对孩子都很关心。这是教师、家长相同的地方,我们要从为孩子的将来为出发点,拉近家校联系,从而为家长接受老师的教育理念打下基础。学校要组织家长学校,定期做育儿理念讲座,有条件的可以请一些专家作专题讲座。

小学劳动教育现状范文第4篇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非常重视农村中小学教育,各级各部门逐年加大投入力度,农村中小学基础设施、师资力量、教师待遇和教育水平得到了明显改善,农村中小学德育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广大农村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城区中小学相比,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仍然比较落后,突出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思想上淡化德育,德育工作难上常规。在农村部分中小学校,虽然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的名单挂在墙上,德育工作计划写在纸上,可落实在实际工作中的内容虚多实少,德育工作难上常规。突出表现在:

(1)学校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不能正常进行。

(2)团队活动的开展有名无实。除农村学校资料少、教育基地少等客观因素外,学校怕耽误学生学习、怕外出发生安全事故担责任等也是制约团队活动开展的重要原因。

(3)家长会不正常。学校与学生家长沟通互动不够,没有调动发挥家长的作用。学生家长一看到孩子成绩落后,就感到不好意思或者认为没有必要参加家长会。

(4)校外辅导员制度落实不到位。没有严格实行校外辅导员定期辅导制度,往往只停留在纸面而没有实施。

2.一心抓应试教育,德育教育被忽视。自教育部提出实施素质教育以来,大多数教育工作者理论学得不少,具体实施不够,具体表现在:

(1)没有按规定课程开课。有些学校,课程表的内容与国家规定的课程表相同,但实际上课只上主要学科,音乐、体育、美术、思想品德等课程很少开展。

(2)班会、晨会经常被改为自习课,或被老师占用。

(3)学生作业负担重,压力大,课余活动少。

(4)教师因循守旧,只重视应试学科,忽视德育教育。

3.市场经济转型期,特殊家庭的孩子难管理。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推进的社会转型时期,学校德育管理中出现了一些令人颇感头疼的问题。

(1)独生子女娇生惯养,傲气十足,在学校不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同学之间不能友好相处。

(2)富裕家庭的孩子花钱大手大脚。

(3)部分贫困家庭的孩子有自卑感,容易形成孤僻自闭的性格,影响身心健康发展。

(4)“留守儿童”管不住或无人管。

二、解决以上问题的对策

针对以上问题,需要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入手共同解决。

(一)家庭方面。

1、提高家长对家庭德育教育的认识。家庭德育是指通过父母对子女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必要补充,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家庭德育是学校德育的必要补充和助手。孩子大部分时间在家中度过,与家庭成员的接触交往更多、更亲密,家长最了解自己的子女,如果学校教育得不到家庭教育的支持和配合,即使学校再努力,也难以取得应有的效果。

2、让家长明确家庭德育的内容。家庭德育的内容与学校德育基本一致。但从家庭的特点及目前家庭德育中存在的问题来看,应侧重于以下几方面:

(1)家长要充分利用和创造有利于教育孩子的客观条件,如提供书报刊物、广播、电视等,引导孩子认识学习更多积极向上的知识。同时,要从小培养孩子关心别人、爱护别人的优秀品质,进而关心和热爱学校、家乡、祖国和人民。

(2)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家庭德育的重点,也是我国家庭德育的优良传统。

(3)家务劳动教育。家务劳动教育是家庭教育最主要的内容和手段。必要的家务劳动不但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艰苦朴素的作风,还可以增强抵御轻视劳动以至厌恶劳动,怕脏、怕累、贪图享受的腐朽生活作风。

(二)学校方面

1、提高思想认识。从思想的高度认识农村中小学德育的现状,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深入细致开展工作,持之以恒、狠抓落实,将存于学生意识中偏离了社会要求的道德观念扶回正道。

2、加强审美教育和心理教育。美育使人的心灵达到和谐,使人愉悦的接受、主动的追求和善的境界。许多农村学生的父母外出务工,学生缺乏亲情交流,心理脆弱,对教师的说教因缺少交流而易产生抵触情绪,所以必须加强心理教育,丰富学生情感。

3、热爱关心学生,营造融洽和谐的集体环境。要加强与学生沟通交流,增强师生情感,和学生打成一片,消除对抗,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陶冶学生,以自己挚热的爱温暖学生,营造温暖快乐的集体环境。

4、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座谈、讨论、故事、榜样、格言等具体办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道德理念,提高辨别是非能力。

5、充分发挥共青团、少先队的先锋模范作用。少先队和共青团是青少年中的先进组织,从学生中来,最熟悉了解学生,是学生最亲密的朋友,因而共青团和少先队是开展德育工作的好帮手。

(三)社会方面

首先,应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营造风清气正、健康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

其次,应加强社会思想道德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不断优化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尽量减少社会阴暗面对中小学生的影响。

小学劳动教育现状范文第5篇

——关于如何用心陪伴留守儿童成长的几点思考

摘要: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剧,有条件的农村学生都随着父母外出务工就读或者定居城市。留在乡村的很大一部分学生成了留守儿童,他们的生存现状、身心健康、学习成绩都是值得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关注的。老师们用心教育,做家庭、社会教育的桥梁,让留守儿童更有获得感,才能缩短留守儿童与其他学生教育的差距。

关键词:留守儿童、用心教育、阅读习惯、劳动教育

留守儿童永远是农村教育中最需要关注的一群。随着城镇化工作进程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孩子跟随父母的脚步定居城市,那些因为经济等因素没有办法跟随父母来到城市读书的孩子,就成了名副其实的农村守望者。他们的生存现状,身心健康以及学习成绩等都是需要我们调动社会、家庭、学校的合力来用心关注、引导和教育。下面我结合多年农村教育的工作经验,对老师如何通过用心陪伴来提高留守儿童的获得感,以促进农村教育的公平发展,谈谈几点浅显的感受。

一、定期家访,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建立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档案

每个学校都会制定出相应的留守儿童教育制度,让制度落实的执行者却是我们的老师。每个班级都会有为数不同的留守儿童,老师们在接管一个班级的时候,要及时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情况,先确定出班级留守儿童的数量。接下来利用课余的时间,到每个留守儿童的家里去进行家访,或者在每天放学的时候,可以和接送孩子的每个家长进行定期的沟通交流,以建立留守儿童的成长档案。比如,我曾经工作于流沙河镇大田方完全小学。我刚接手的班级是三年级甲班,这个班级33名学生,其中有24名孩子就是留守儿童。我在第一个月时间就和所有的家长进行了当面的交流和沟通,学生的成长档案中的家庭成员、父母所在城市、工作工种、定期回来时间、家长联系方式、学生身体状况、性格爱好、历年成绩、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等内容有了详细的记载。有几个学生,父母离异,母亲远走他乡,父亲长期不在家,我还多次上门走访,以了解和完善更多的学生成长环境的信息。虽然这样的调查式交流,会花掉我们比较多的时间,但是从信息中可以得出学生们成长环境的一些共性。比如:因为地处偏远,又是省级贫困村,因为经济条件所致,部分学生的家长离婚,孩子不仅成为了留守儿童而且很小的年纪就失去了父爱或者母爱。这对于接下来的用心教育就更有针对性了。

二、用心陪伴,走进留守儿童的心里,让他们获得老师的关爱和成长的快乐

在教学的实践中,老师很多时候会被学生的一些行为习惯所影响。从成长档案就可以看出,很多的留守儿童学习上缺少动力,隔代教育给学生留下了很多不良的生活、学习习惯。几乎每个留守儿童都喜欢看电视、玩手机,他们脾气急躁,“人来疯”、“人来怕”的现象几乎在很多留守儿童的身上所体现。其实这些问题的出现,都是因为家庭对他们缺乏正确的教育方式,他们在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没有感受到真正的爱和温暖,从而体会不到成长的快乐。

(一)训练他们的常规教育、礼貌礼仪,让他们懂得如何走、如何说、如何尊重人,养成规则意识

班级留守儿童多,学生各种没有规矩的行为到处体现,老师可以每天抽三十分钟进行常规教育。可以训练坐姿,也可以训练队列队形。礼貌用语也应该规定到位,比如师生见面必须亲切称呼“老师,您好或者同学你好”,“对不起、谢谢你(您)”常挂嘴边,“随便”改成“听您的”,“你们听懂了吗”改成“我说清楚了吗”......师生共同遵守礼貌礼仪,学生们往日没有规矩、桀骜不驯的“野”状态就会逐渐退却。同时经过一段时间的常规教育,学生们在排队、吃饭、放学、做操等方面都显得有规矩起来。一段时间,他们的表现得到全校老师、家长们的高度肯定后,这种正强化的训练就会让学生行为更加规范。这些没有规矩的留守儿童,也开始尊重他人了。

(二)多和学生谈心,给予学生鼓励和肯定,积极与家长进行沟通,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期许和父母的关注

除了课堂教学,学生的心理更值得老师关注。看到一向开心的某个学生突然一天不说话,老师应该连忙喊到身旁,问他为什么。一次阶段性测试,只要进步一点点或者只要认真对待了学习的同学,都可以获得老师从网上订购的那些琳琅满目的奖品。老师还可以建立留守儿童的家长群,把一天的工作感受,或者仅仅是早自习带他们朗读课文的视频、学生们一次生字默写一百分的照片都可以发给群内。让远方的父母也看到孩子在学校的每一个成长瞬间。有些家长会在群内发一些感慨或者咨询一些学生成长的问题,老师都要用心地回应、耐心地解答。久而久之,家长们对孩子们的了解更加深入,每次给孩子打电话时也不再一味的责备,而是多了期许和鼓励。虽然相隔天涯,但他们的亲子关系会越来越好。这群似乎被“遗忘”的孩子们,就会获得很多的关注和快乐!

三、结合班级特色,培养他们的核心竞争力,让他们获得成就感

凡是留守儿童,总是缺少父母的呵护,他们在学习上、生活上遇到的困难,远在千里之外的父母并不能立刻帮助他们解决。久而久之,部分孩子甚至有些封闭,沉迷在手机游戏和电视节目里。爷爷奶奶的溺爱也加剧了他们坏习惯的养成。在我的实践中,认为真正能让孩子摆脱孤独又提高能力的教育方式之一,应该是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

(一)注重留守儿童阅读习惯的养成,让阅读成为学生成长的有力手段

每接手一个班级,老师都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阅读习惯养成的目标和实施计划。例如大田完小三甲班的孩子们根本没有阅读的习惯,于是我在家里带了400本藏书去他们班。从绘本入手,再到童话、寓言故事、校园文学等。每一个孩子不仅可以因为在校表现好获得老师奖励的课外书,同时还可以把书带回家分享给自己的弟弟妹妹。经常利用休息的时间,老师还可以把故事朗读给学生听。在合兴小学教书时老师曾在每个下雨天的课间操时间开设朗读故事的栏目,带领全校学生一起阅读课外书。留守儿童可以优先到老师的办公室借书。每个学期班级会定期召开读书分享会,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把自己所看的故事分享给班上或者学校的其他同学。老师还可以建议每一个远方的家长给孩子每个学期完成一次他们的阅读心愿,那些从远方寄回来的美好图书成了山里孩子们最有成就感的礼物。润物无声,每一个孩子都在阅读教育的潜移默化下,变得越来越勇敢、自信,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都得到显著提高。

(二)巧用劳动教育,让学生通过科学的劳动获得优秀的品质

阅读习惯的养成驱赶了学生的孤独,让他们获得了一扇打开世界的窗,而劳动教育却让学生养成吃苦耐劳、懂得感恩的优秀品质。留守儿童基本上都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活。隔代的溺爱,让很多孩子失去了劳动的意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似乎习以为常。为了养成他们从小劳动的意识,培养他们自强自立的品格,老师们可以根据《小学生自理能力发展一览表》[1]以布置家庭作业的方式,让学生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每个孩子都可以在家里完成自我服务、家务劳动等项目内容,如三年级的学生得自己洗头、洗澡、洗内衣、铺床叠被、布置自己的房间、修理自己的玩具、擦鞋等,会拖地、洗碗筷、沏茶待客、做简单饭菜、布置居室等。老师再通过照片反馈、第二天调查等方式来检查学生劳动作业的完成情况,久而久之学生们会通过劳动感受到获得的不容易,更能体会父母为生活在外奔波的艰辛!

教育是每个家庭的大事,那些远在他乡的家长们,常常觉得矛盾的地方就是在家带了孩子却失去在外赚钱提高生活品质的机会,在外赚了钱又失去陪伴孩子的最佳时机、让孩子养成坏习惯时又后悔莫已。因此对于留守儿童来说,老师的用心教育,就成了他们成长的最后一道有力屏障。公平的概念总是相对而言的,关注他们的生活现状,走进他们的心里,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让他们获得成长的快乐,是我们每一位乡村老师肩上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