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医基础的重点

中医基础的重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医基础的重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医基础的重点

中医基础的重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医学 教学方法 教学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b)-0152-02

中医学作为我们祖国的传统医学,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历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过程中,总结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智慧,逐步形成了中医药学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治法,至今,中医以其简便、应验、低价的特点在我国卫生保健事业中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作为一名医学生,理应掌握祖国医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以适应新形势下医疗卫生事业对卫生技术人才的基本要求。

目前,在西医院校的课程设置中主要是以西医学为主的现代医学,中医课时的安排是相当有限的,如何利用有限的课时为学生开启一扇探索祖国医学宝库的大门,是中医教学工作中的重要课题。本人在教学实践中有以下几点体会,在此提出,与同道共探讨。

1 端正态度,正确认识中医学

长期以来,社会上存在着有关中医“落后论、淘汰论”和“不科学论”等思想,这必然会使学生对中医药学产生怀疑的态度,因此在中医教学中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是首要任务。中医药学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历程,理论体系不断完善,临床经验日积月累,并经过长时间的实践检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向学生展示中医药理论的博大精深,体现其历史与医学价值,激发学生学习中医药学的积极性。同时也要指出中医药学的薄弱环节以及面临的困惑,如在客观化指标、研究方法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1],从而引导学生客观、辩证的认识中医药学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2 分析教材与学情,准确把握定位

岳美中认为“中医是一门艰深的科学,易学而难精。医生也绝不是泛泛地认得几味药,记得几个方就是中医。”对于非中医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的目的就是在学习现代医学的同时,了解祖国医学的渊源、历史传统,熟悉祖国医学的基本特点、基本理论、发展状况以及目前中西医结合成就,为今后从事医学技术工作奠定基础。因此重在了解,对学生不能要求过高过深,只要求他们熟悉简单的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病治疗方法,了解中药的作用及组方原则和常见病的中医治疗方法,所以教学过程中应把握中医理论的精髓,围绕以脏象学说、经络学说、气血津液为核心的生理与病理;以六气、七情为主的病因与预防;以四诊八纲、辨证论治为中心的诊法与治则;以及基本的中药、方剂理论等,引导学生步入中医药学的殿堂[2]。

3 讲好开篇,激发学习兴趣

通常绪论在很多课程中都是以概述、简介的形式出现,一般都不作为学习的重点,但在中医学的教学中绪论的作用却不可忽视,它会形成学生对中医药学的第一印象,讲得好坏会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讲解时可以医学发展的历史轴线为纲,详略得当地向学生讲述中国医学史:如汉末之前的四大经典著作奠定了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体系;神农氏尝百草著成《神农本草经》,扁鹊切脉断生死被誉为神医,华佗自制麻沸散行剖腹手术堪为外科鼻祖,张仲景勤求古训、拯救生灵而为医圣;金元四大家开创了中医学术争鸣的新局面;李时珍赴深山、访千家、三易其稿而著成《本草纲目》;明清温病学派开拓创新、使温病学自成体系。这一幅幅生动的医史画卷向学生展示出中医学的科学性及历史价值,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中医学的探索欲望,为今后学习中医学做好心理准备[3]。

4 借助现代医学,阐述中医理论

中医学的形成发展特点决定了其理论的抽象性,加之其文字专业性强、术语多,对于初学中医的学生来说,理解上会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中医教学应尽可能通俗易懂,教学过程中以中医学为基础,结合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用以解释中医基础理论,会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如:上海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经过研究初步阐明了肾阴虚和肾阳虚本质上与机体皮质醇量的高低相关;热证时在病人和动物模型中发现交感神经系统活动增强,儿茶酚胺类的排出量亦有明显增多,而寒证则相反[2];中医血瘀与现代医学循环和微循环障碍之间的关系[4]等,这样生动具体的成绩和实例,会使学生感受到中医学的奥妙和神奇,从而提高他们探索中医理论的积极性,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并且开阔了思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意识。

5 突破传统模式,改革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理论授课方法,无论对于学生,还是老师,都显得枯燥乏味,如果能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还可以加强对学生的素质培养。

(1)注重启发引导,加强知识学习的系统性。中医学知识的联系性很强,在授课过程中应多给学生以提示,引导学生用已学过的知识归纳总结新知识。如在详细讲解了生理功能之后,可以让学生自己推导出相应的病理变化,从而使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灵活应用,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2)开展自学讨论的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对知识信息的获取能力。对于相对较易理解的内容如病因中的六和中药的煎服方法等,由学生分组自学讨论,然后选出代表在课堂讲解,互相提问,取长补短,最后由教师对重点、难点予以总结,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中医术语的运用能力。

(3)运用多媒体教学,加强中医理论学习的直观性。中医理论的抽象性是学生学习的一大障碍,又加上单调的教学方法,使得师生都感到乏味至极。利用多媒体技术,在课件中适当配以形象的插图、临床的实例图片,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中医理论的直观性;而对于中医四诊和针灸学的有关内容还可利用教学录像来加深学生的印象,既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同时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轻松而愉快的氛围中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新时期教育教学改革的大环境中,尤其是面临严峻生存挑战的形势下,中医教学必须要顺应时代要求,摆脱单调而乏味的传统模式,改革教学思路和方法,符合时代特征,只有这样,中医学才能在新的历史环境中求得生存、求得发展。

参考文献

[1] 梁尚华,童瑶,徐竹林.论中医现代化思想在中医教学全过程中的贯穿[J].中医教育,2003,22(5):36-37.

[2] 吴水盛.中医教学要具有时代特色[J].中医教育,1999,18(4):32-34.

中医基础的重点范文第2篇

一、课前造势,先声夺人

前苏联有研究表明,学生注意事物的积极性呈波形,开始的三五分钟注意力未能集中,因此,开场戏成为一堂课老师与学生的最初交流,是将学生注意力从课间娱乐的放松中牵回来的重要一环。如果只以简陋的一句“本节课我们来学习×××”,这样的话一开始就错过了这个好机会,导致学生很长时间才能注意听讲,事倍功半。我的措施是先声夺人,利用开场戏好好造势:可用以情动人开戏,让学生在心灵的共鸣中一起步入文章。例如:在教学《秋天》时,为了提高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我就设计了以下导语:一提到“秋”,硕果累累、秋高气爽、风霜高洁、落叶萧萧等景象仿佛就出现在我们眼前,不仅会给人丰富、充实的想象,也会给人愁苦、萧条的感受。请同学们想想,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是如何描绘抒写秋景的?比如说,杜甫在《登高》中是如何描绘秋景的?王维在《山居秋暝》中又是如何描绘秋景的?而欧阳修在《秋声赋》中如何展示了秋天的萧条的?随着这一串提示,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同学们背诵了一首又一首的诗文,唤起了对已学知识的回忆,千姿百态的秋景仿佛就呈现在眼前,这时再因势利导,要求学生朗诵郁达夫的《秋天》,看作者是如何描绘秋景的。

二、课中设疑,激发兴趣

教育家朱熹有一句话:“读书无疑者需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可以这样理解: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思维是以疑问为起点,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能解疑,才能有所进取。因此,若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设疑、释疑、解惑,定可极大地激发学生兴趣,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当他们陷入“山重水尽疑无路”时,教师给予解惑,这样便能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我在上《最后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1.韩麦尔先生做了什么事?是何原因?2.平时镇上的一些人又做了些什么?3.小弗郎士面对这些有何想法?说明了什么?4.外国人在这块土地上做什么?5.同学们认识这段历史,今天的我们该做些什么呢?通过这一组问题的思考解答,理解了课文的核心内容,很好地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同学们时而深刻的思索,时而深沉的悲哀,时而强烈的愤慨,时而昂扬的报国热情。这种围绕课文核心内容层层深入地设疑,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课尾恰当留疑,留有余香

任何课文学完后都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学生也不可能没有任何问题。问题意识是创新精神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主动学习的表现。课尾留疑就是要求学生在学完课文后提出自己尚未理解或未完全理解的问题,并和同学讨论或向教师请教。比如学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后,可以结合中华古诗文背诵活动,设计如下问题:自古以来,月亮在中国人的意象里就是一个美好、团圆的象征,中国人尤其喜爱月亮,诗人对月亮更是情有独钟,请你利用网络和七年级(上)第四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内容或到图书馆查找一下,人们还常用哪些词来称呼月亮?注明作者、出处、原诗句,也可以辑录有关咏月的诗句,扩大学生的视野和阅读量。

总之,在教学中,如果教师的地位还是“至高无上”,学生就不敢多想,更不敢奢望、幻想和想象,这样就会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学生的创造潜能无法开发,因此教师要信任学生的潜能,尊重学生的人格,理解学生的心灵,把自己当作学生的一员,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减少一些约束,减少一些强制,使学生充满自信,把求知当作愉快的事,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创造潜能,激发他们自主探求知识的积极性。

中医基础的重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污水处理,供配电,设计

中图分类号:TM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7-0161-01

一、引言

污水处理工程中处理的主要是两大类污水:(1)工矿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工业废水;(2)生活和办公区域所排放的生活污水。

首先由于不同的工业企业生产的产品不同,所以,工业废水中产生危害环境的化合物含量也各不相同。例如:上海贝尔公司的印刷电路板车间生产中排出的有毒有害废水与上海焦化公司的煤气和化工车间生产中产生的有毒有害废水的性质就大不相同。工业园区生产产生的废水有害化学成分复杂。其次,在影响人类健康和自然界平衡的程度上两类污水的危害程度却是相同的。例如:生活办公区域排放的生活污水,周庄等著名旅游度假区,其工矿企业虽少,但生活污水和各类食品加工的废水对河道水体的污染却相当严重。以上仅举少量例子可说明污水处理工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但无论何种工业废水或生活污水(以下统称污水),污水处理工程将采取不同的工艺方案来解决整体污水的排放,并使最终的水体水质务必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一1996”及“上海市污水综合排放标准DB31一1997”的要求。

二、污水处理中电气控制的方案实施

工业和生活污水有不同的处理工艺,根据“经济、合理、有效”的原则,在污水处理工程的设计分析论证后,确定了最佳处理工艺的方案实施。但无论何种工艺的实施都必须配备有不同的环保设备,例如:水泵有:螺杆泵、潜水泵、污泥泵、计量泵、搅拌机;以及空压机;鼓风机;脱水机;空气净化器;拦污栅....各种用途的水池有:调节池、氧化池、沉淀池、出水池,....为了这些环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就必须提供所需的电力和电气控制设备。

污水处理站的供配电控制系统是不可缺少的,为了保证污水处理站的可靠运行,为了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污水处理的现代化管理水平,需采用在线监测和智能化监控系统,以满足和加强生产过程中的自动控制,并对污水处理设备的系统流程、重要参数、运行状态等进行计算机和PLC的自动化管理。为了实现这些要求,电气专业和自动化控制专业必须紧密配合,相互协调,留有一足够的设置接口,按照规定,实现计算机、PLC仪表、电气、自控四个方面的密切配合,最终实现污水处理站的全面自动化监控。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在污水处理站的负荷中心需设置变配电间和中央控制室,以安装变压器、配电柜、PLC柜、UPS电源和工艺流程模拟屏等设备。

三、供配电的配置和设计

一般污水处理站的用电负荷设定为二级负荷,假如污水站的供电突发故障,那么将造成污水处理运行环节中断,而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溢流排出,不但会造成生态环境的污染,而且将刘一生产和生活赖以生存的水体造成严重毒化的后果,此外停电将导致生化培养的活性污泥大量死亡,即使修复供电,再要达到污水处理排放标准将需较长的活性污泥培养时间。因此污水处理站一般要求双电源双回路供电,对于新建的污水处理站,可根据工程具置及负荷大小情况,由区域变电所提供两路lOKV等级的高压电源,采用架空或电缆直埋方式进人污水处理站的变配电间,如果是改扩建工程,也可由总厂变电站提供两路低压380V电源直接进人污水处理站的低压配电间,然后再由低压配电柜输配到各用电设施。

对新建污水站配电间,应考虑尽量靠近污水处理站的负荷中心,配电间的位置选择一般距用电设施和建筑物总有一段距离,因此要求用电设备在现场应可方便操作,除了现场通过PLC实现自动开合运行,还需设置配电控制柜,装设手动或自动转换开关、信号指示灯等。必要时还需安装电动机B相电流表,以监测电动机的运行负载状况。

污水处理设备的运行在必要时,可由计算机、PLC对设有鼓风机、脱水机等设施的机房实行全程自动化控制。

对于低压配电系统的设计,一般采用单母线分段分列运行。如有一路供电故障,排除故障后,合上母联开关,由另一电源供电,也可采用自动切换方式运行,以确保用电设备的安全运行,两母线的负荷分布合理,功率分配均匀,设计工艺流程布置有序。低压配电MCC开关柜可采用抽出式、固定分隔式或抽出固定混合型开关柜,这应根据用户不同的习惯要求来设计方案。

每一回路电动机的控制保护,一般可采用空气开关+交流接触器十热继电器的配置方式设定,见图1,也可采用刀熔开关十交流接触器十热继电器的控制保护方式,见图2。这可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来设定。

近年来,国外生产的电动机中有定子绕组温度保护措施,国内企业根据用户要求生产的电动机定子绕组中增加热电偶、热电阻等温控元件,用于监测定子线圈的发热程度。在这种情况下,二次控制回路中应接人此保护回路,以便更有效地保护电动机以免过热损坏。由于考虑到与PLC,计算机的接口实现自动控制,在电动机二次控制回路中应留有足够的端子接口,将控制信号接到端子接口上,以便输入PLC或接收PLC发出的指令自动开关控制电动机,这样就可全程实现手动或自动的操作要求。

由于大部分污水处理环保设施均为户外露天结构,所以配电设施也均为户外设备,应具有防雨、防尘技术要求和等级,作为化工企业还须具有防腐蚀的技术要求和等级。因此,户外配电箱应尽可能采用不锈钢板、复合铝锌板喷塑或工程塑料制造箱体,以达到优良的防护效果。对于污水处理站内的鼓风机房等设施应采用户内悬挂式箱体结构为宜。对于污水处理站的各种电线、电缆最好采用铜芯镀锡导线,以免遭受潮湿、酸硷气体的污染影响,造成电气绝缘、接触导电不良等后果。

四、结语

随着国家对环保事业投人的加大,对环保要求和监控力度的进一步加强,我们相信在近几年中环保工程项目将越来越多,污水处理工程的前景会越来越好,我们相信“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的目标一定能实现。

参考文献

中医基础的重点范文第4篇

一、读音规则记忆法

它就是按照元音字母、元音字母组合、辅音字母及辅音字母组合在开音节和闭音节的读音规律记忆。有些固定的字母组合,例如ing发[i],ly发[li],ty发[ti];各种前缀、后缀,例如a-,re-,un-,dis-,im-;-ed,-ing,-ly,-er,-or,-ful,-y等都有其比较固定的发音。掌握了这些规则,记单词时就不必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记忆了。

二、字母变化记忆法

英语单词中以某个单词为基础,加、减、换、调一个字母就成了另一个新单词。具体方法如下:

(1)前面加字母。例如:is/his,ear/near/hear,read/bread。

(2)后面加字母。例如:hear/heart,you/your,plane/planet。

(3)中间加字母。例如:though/through,tree/three,for/four。

(4)减字母。例如:she/he,close/lose,start/star。

(5)换字母。例如:book/look/cook,cake/lake/wake/make/take。

(6)调字母(即改变字母顺序)。例如:blow/bowl,sing/sign,from/form。

三、联想记忆法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根据所处的环境,所见到、所摸到的事物,联想相关的英语单词。例如:打球时联想到ball,(play)basketball,(play)football,(play)volleyball,playground,等等;吃饭时联想到dining-room,(have)breakfast,(have)lunch,(have)supper,等等;睡觉时联想到bed,bedroom,go to bed,sleep,go to sleep,fall asleep,等等。如果长期坚持下去,效果就会很好。

四、归类记忆法

在记忆过程中,把所学到的全部单词进行归纳、分类、整理,使其条理清晰,一目了解,然后再分别记忆。

(1)按题材分类。例如:把名词分为生活用品、动物、植物、水果、食物、家庭成员、人体各部位、学习用具、学科、交通工具、地方场所、星期、月份、季节等;把动词分为系动词、助动词、行为动词和情态动词,等等。

(2)按同音词分类。例如:see-sea,right-rite,meet-meat。

(3)按形近词分类。例如:three-there,four-your,quite-quiet。

(4)按同义词分类。例如:big-large,hard-difficult,begin-start。

(5)按反义词分类。例如:right-wrong,young-old,come-go。

(6)按读音分类。例如:字母组合ea在eat,meat,teacher中读[i:];而在bread,ready,heavy中读[e];在great,break中读[ei]。这样不仅单词记住了,而且读音也掌握了。

五、构词记忆法

掌握一些构词法知识,可以大大地增加自身的词汇量。英语构词法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1)派生法。这种方法就是在一个词根的基础上加上一个前缀或后缀,从而构成另一个新词,并且与该词根的含义有着密切的联系,此类词便称为派生词。如常用的前缀in-,im-,un-,dis-等表示否定含义;后缀-er,-or,-ist等表示人;后缀-y,-ly,-ful等表示形容词性等。如:like-unlike,teach-teacher,friend-friendly,等等。

(2)合成法。这种方法就是把两个或几个各自独立的单词并到一起组成一个新的单词,由此法构成的单词便称为合成词或复合词。如:black(黑色的)+board(木板)构成blackboard(黑板),class(班)+room(房间)构成classroom(教室),foot(脚)+ball(球)构成football(足球)等。

(3)转化法。这种方法就是在不改变拼写形式的基础上,由一种词性转化为另一种词性,主要有名词转化为动词、动词转化为名词、形容词转化为动词或名词等。如:water(n.水)-water(v.浇水),lift(v.举起)-lift(n.电梯),last(adj.过去的)-last(v.持续)等。

六、循环记忆法

中医基础的重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典籍英译 汉语音乐美 缺失 《天净沙・秋思》 个案分析

一、前言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其文字与文化传统独具魅力,而作为华夏文明精髓的典籍浩若沧海、灿似明珠,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精神财富。由于英语是世界上广泛应用的语言,典籍英译――把中国典籍翻译为英文,对于弘扬民族文化、促进中西文化融合、保持中国固有的文化身份,展现中华民族的文化活力来说,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关于典籍英译

中国典籍通常文字精练、思想深邃,具有浓厚的本国文化的底蕴和色彩。因此典籍英译具有穿越历史时空和跨越地域文化两大特点,既需用异国的文字再现出本土的传统文化,又要使译入语读者领略异国文化的瑰丽美妙。在典籍英译中如何忠实地传递中国文化的意、韵、味,使异语读者不仅了解中国典籍的“名”,而且能够体味中华文化的“道”,也成为了典籍英译的焦点问题。作为一种符号,中国典籍作品是意义、风格和功能的总和。典籍的美是其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文体、韵律、选词和语气等合起来构成典籍文本独特的风格。只有在尽力再现这些形式的基础上,才能忠实地传达原作的内容。

三、汉语言的音乐美

典籍中语言形式美的一大特色就是极富音乐性,其音乐素质异常突出,而构成音乐性的主要因素为声韵、声调、音步。汉语是单音节语素语言,通常一个音节一个汉字,单念时,每个音节的时值大致相当。它的音节都能分成声母和韵母两部分,声母由辅音充当,韵母结构简单而整齐,而且全由乐音充当,声韵组合规律性,没有清浊塞音,这使得它在使用押韵这一节奏方式时,韵与韵之间的相互响应比较明显、响亮、和谐。中国古典诗歌从《诗经》到元曲,句句韵、隔句韵、一韵、换韵、交韵、首句入韵与首句不入韵、平声韵与仄声韵等,押韵的方式不断变化,但押韵这一汉诗的基本特征在古典诗歌中一旦形成,便从来没有改变,以至对汉语文学来讲,基本上是“无韵不成诗”。汉语元音音高的升降和音长的总和形成了声调。汉藏语系中的语言是有声调语言,音高具有区分意义的作用,而印欧语系中的语言大多是无声调语言,因而很难利用音高这个十分重要的语音要素形成其语言的音乐性。四声高低曲折,富于变化,而在音高变化的基础上,汉语言就出现了平仄律、抑扬调。平声字发音时间长,仄声字发音时间短;平声字是高调、扬调,仄声字是低调、抑调。平仄的搭配调节,实际上是声音的抑扬、高低、长短的搭配调节。正如启功先生所言:“汉语诗歌特别重视平仄、高矮,高矮相间,如同颜色的斑斓,这样拼成的诗句才好听,才优美。所以要谈汉语构成,先得说汉字,先得说汉字的声调。高高矮矮、抑抑扬扬的汉语诗歌是有音乐性的,诗句的音乐性正来自单字的音乐性。”[1]频频出现的明亮元音,高低起伏的声调,明快协调的节奏,使汉语言犹如音乐旋律,富有入耳动听的美感。

中华典籍虽包括诗、词、曲、赋等多种形式,但均对格律要求较为严格,如《诗经》基本上是四字一句;《楚辞》以六言为主,每句中衬以“如、之、而、其、于、兮”等虚字,节奏舒展活泼;乐府诗中有杂言,但五言是主流;《古诗十九首》全部采用五言形式;唐代以后形成的近体诗以五言、七言为主,分律诗和绝句,每首诗句式整齐划一,律诗还要求对仗;后来的词曲虽有长短句的变化,实则为格律诗的变体,仍未脱离整齐的局面,不过是整齐中略显变化,以求更加和谐;赋也是如此,它吸收了散文的结构和一些散句,多用骈体,形成一种散、韵文的混合体。此外,我国古代散文中经常出现排偶句,这是汉语言形式美在整齐中求变化的典型手法。不少散文佳作,如庄子《逍遥游》、李斯《谏逐客书》、李密《陈情表》、韩愈《进学解》等都以排偶句式作为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字句形式整齐,句间节奏整齐,句末协韵整齐,加上声调的高低起伏、口型的开合齐撮,所以典籍作品读起来朗朗上口,和谐优美,富于音乐美。

在对声韵律的利用与对声音平仄的调配上,产生了汉语十分丰富的节奏形式。古典诗歌与散文充分利用了汉语这一优势,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语音音乐性传统。

四、典籍英译中音乐美的缺失

本文拟以《天净沙・秋思》英译为研究个案,从译文是否忠实于原文及是否能传递原曲的意境两方面分析,说明典籍英译中音乐美的缺失。

1.《天净沙・秋思》的原文分析

下面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原文:

枯藤老树昏鸡,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总共二十八个字,描绘了一个漂泊天涯的游子秋日黄昏行旅的图景,表现了游子悲秋怀乡、难以言喻的惆怅心情,让人读之而倍感其苦,咏之而更感其心。小令前三句全由名词词组铺排而成,共十八个字,九个名词词组,九种景物(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有机地连缀在一起,无需一个动词,不借助语法的凝聚力,却勾画出一幅萧瑟苍凉的秋景。九种景物,从动静的角度看,“枯藤老树”是静物,“昏鸦”则是发声的动物;“小桥、人家”是静止的,“流水”则是动的。随着视线的移动,景物动静不断变化,相互交迭,不同的场景天衣无缝地和谐地组合在一起,衬托出了断肠人的那种颠波流离、孤苦无依的境遇及哀惋凄苦的多重心态,使得下句“夕阳西下”能够很好地承接连贯下去,只用笔锋轻轻一转,自然而然地导出了诗人的心理感受:“断肠人在天涯。”顿时令人拊胸扼腕,潸然泪下。整首小令在句式上整散互用,结构上长短交错,语气上缓急谐调,读来朗朗上口,嘤嘤成韵。

2.《天净沙・秋思》的译文分析

作为脍灸人口、历代传诵的名篇,《天净沙・秋思》有好几种英译本。由于原作者在诗中不拘于语法,仅用名词建构意象,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因此不同的译者对该小令有不同的理解,也产生了不同的英译本,本文选取了其中两种译本进行分析。所有这些译本,均乃大家之作,各有特色。笔者仅就译文在“音乐美”的缺失方面谈一点看法。

译文1:Autumn

Crows hovering over rugged old trees wreathed with rotten vine――the day is about done.Yonder is a tiny bridge over a sparkling stream,and on the far bank,a pretty little village.But the traveler has to go on down this ancient road,the west wind moaning,his bony horse groaning,trudging towards the sinking sun,farther and farther away from home.[2]

(tr:翁显良)

翁译是带诗意的散文释义,共由三个句子组成,没有了明显的韵律和节奏,失去了原文外在的美。原文的前三句,共十八个字,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事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事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在结构上,原文前三句整句排列,结构相同,字数相同,句式工整,是一个鼎足对。这种结构安排给人一气呵成、痛快淋漓的酣畅美和明快的节奏感。后二句是散句。这就使得整个曲子构成了整散相间、长短结合的形式美感,显得节奏明快又曲折迭宕,从形式上显示出了人从清爽舒逸到落魄无助的生存境遇,造成了强烈的反差。而这种形式体现在翁译中全都被掩盖了。翁译将前三句九个名词词组之间平行、并列的关系变成了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并将事物的铺排变成了情形的罗列。如果把翁译的第一句回译过来,就变成了“乌鸦在盘绕着枯藤的老树上翱翔――天快过去了。”译文所表达的意义与原文的意义相去甚远。原文的“小桥流水人家”回译过来,即“那边闪闪发光的小溪上有一座小桥,在远处的河岸边有个小村庄。”原文的“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在译文中成了一句话。译文把原文中隐性的词语连接变为显性,增加了许多表动作和状态的词语以及介词、连词等,有的地方甚至还作了内容的增添或修改,各部分环环相扣,形态外显,表现了叙述的层次顺序和思维过程的轻重缓急,从而失去了原文整散相间、长短结合的音乐美感。

译文2:Autumn Thoughts

Withered vines,olden tree,evening crows;

Tiny bridge,flowing brook,hamlet homes;

Ancient road,wind from west,bony horse;

The sun is setting,

Broken man,far from home,roam and roams.[3]

(tr:赵甄陶)

总体上来看,赵译保留了原文结构和形式。如译文仍然采用原文“adj+noun”的结构,九个意象之间仅用逗号连接,全诗基本上与原文词序相同。但未能在韵律方面译出原文的神。原文中,鸦、马、涯押尾韵ā,家、下押尾韵iā,从而形成1、3、5句押韵,2、4句押韵的隔行押韵,而且平仄相间,韵律辉映,如果用原曲调唱出,苍凉凄切,一定会令人拊胸掩面,催人泪下。这就从形式上体现出天涯游子凄楚悲怆的内心世界和沦落他乡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而赵译除第4句外,1、2、3、5句全用/s/音押韵,读起来让人有微风轻拂的感觉,失却了原文的悲切之情。恰如清人沈德潜在《说诗日卒语》中所言:“诗以声为用者也,其微妙在抑扬抗坠之间。读者静气按节,密咏恬吟,觉前人声中难写、响外别传之妙,一齐俱出。”“东真韵宽平,支先韵细腻,鱼歌韵缠绵,萧尤韵感慨,各具声响,莫草草乱用。”汉英两种语言的音和韵均能表现出一定的意义,如低元音给人以低沉、圆润感。高元音则表示轻微、清晰、遥远和尖锐等意思。长元音具有暗示空间宽阔、时间较长、速度缓慢、态度庄重和思考深沉等特点,而短元音则有空间狭小、时间短促、生动活泼、心情愉快等特点。[4]所以,将中国古典诗词译成英文,也当讲究韵律和韵脚,以体现原文的音乐美。

五、结语

众多典籍之所以能传诵千古,其语言的音乐美功不可没。汉语对音乐性的追求这一传统已经积淀为一种民族文化心理,恰如中国古代文论中所强调的“文气”,其很大程度上是由音节间的平仄搭配、声韵重叠,音步间长短、抑扬、缓急的合理组合,句子间的对偶、排比及段与段之间的协调等因素体现出来的。这种音乐美在深层次上体现出中国人“生命的神采姿致,精神的照射”,其美好神奇,正如苏联著名诗人吉洪诺夫所言:“只有用音乐才能传达出中国语言的声音,只有用音乐才不会把它损伤;从这声音里,可以隐约地听到钢铁的沸腾,猛虎的低啸,奔流的浩荡。”[5]

通过以上对《天净沙・秋思》译文的分析,我们可以尝试得出这样的结论:在典籍翻译中,要想传递中国古籍所包含的各种信息,要想保留中国古籍所蕴涵的特有美学价值,要想使译语读者能够比较清晰地看到中国古籍所传递的原发信息与异域文化,以便使西方读者能从中窥见一点“中文原文的模样”(宇文所安,2003:14),蕴涵着丰富形式符号的典籍英译除了考虑词、句、语篇等的意义之外,汉语言的句式、音韵、节奏、形体、格调、韵致,即语言的音乐美也需进行审度。只有显出原文的形,逸出原文的味,才能表述中国文化中个性化的精神内容和形态,在译语读者面前再现原文本的美学价值,再现中国的艺术和创作语言水平,使汉语语言文化渗透到他者文化之中,并与之相互融合。

参考文献:

[1]启功.汉语诗歌的构成及发展[J].文学遗产,2000,(1).

[2]黄国文.从《天净沙・秋思》的中译文看“形式对等”的重要性[J].中国翻译,2003,(2):21-23.

[3]顾延龄.马致远《天净沙》英译赏析[J].外国语,1993,(2):12-14.

[4]傅惠生,李林.典籍英译应注意有意味形式的研究[J].中国外语,2007,(5):107-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