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茶文化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基本情况
祁东县文化局下属5个局直单位,23个乡镇文化站,其中县城文化设施面积5000平方米,现有干部职工400人,其中文物所、稽查队与局机关一起挤在建筑面积为360平方米的三层楼里办公,县电影院>:请记住我站域名/公司始建于1976年,院内20__多张硬座已有1/3的座椅陈旧破烂,顶棚已经腐烂,舞台灯光和音响配置不全,县文化馆的办公楼亦建于70年代,1994年就已被建筑质检部门鉴定为危房,至今没有得到翻修。23个乡镇文化站中,去年,步云桥镇文化站在市文化局领导的关心下争取上级拨款3万元,购买了一栋建筑面积达160平方米的楼房,用作扩建文化中心;归阳镇文化站有一幢所有权归镇政府,使用权归文化站的文化中心,其他乡镇文化站有的蜗居于乡镇政府办公大楼的一两间房里,有的甚至连一间工作房都没有,基本上处于“四无”状态,即无图书室、无影剧院、无娱乐场所、无办公场地。
二、工作现状
尽管经费奇缺,困难重重,广大文化干部还是兢兢业业、负重奋进,20__年,我县全体文化系统干部战胜各种困难,坚持一手抓管理,一手抓繁荣,取得了累累硕果,具体表现在:
1、市场管理规范有序。20__年,文化局在狠抓文化市场和新闻出版市场管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共组织零点行动25次,出动人员11980人(次),出动车辆105辆(次),共查处违规网吧37家,吊销《文化经营许可证》2家,查处违规电游6家,同时查处无证照摊店5个,非法出版物8600册,收缴盗版光碟2500余张,取缔非法印刷企业1个,由于依法依政,工作到位,全县基本实现了文化经营场所的根本好转,文化市场逐步走向了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2、艺术精品迭出:文艺股干部尹辉的渔鼓《田园之歌》在全国性曲艺月刊发表,诗组10首《说不出的荒凉》发表于《芙蓉》杂志上,多件舞蹈、音乐、文学作品分别获省市奖,42件摄影作品发表在国家、省级各刊物。美术书法作品,参加国家文化部艺术中心举办的“全国书画大赛”11件获奖,其中少儿书法金奖1件,二等奖1件,少儿美术二、三等奖各1件,新苗奖4件,艺术教育园丁奖3件,人才伯乐奖1件。文化部、中国美协举办的《第十届全国大赛(湖南展区)》中,祁东有9件美术作品参加展出。
3、群众文化活动开展有声有色。去年,全局开展各种大型文化活动20场次,广场文化活动6次,观众达20万人次,同时全县各乡镇文化站都分别举办了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如归阳镇举办的庆元旦卡拉OK大奖赛,蒋家桥镇的首届“信合杯”中西器乐文艺节目表演赛暨第二届卡拉OK赛;金桥镇的庆“五四”篮球赛,“关爱女孩”文艺汇演,端午节龙舟赛;风石堰、官家嘴、黄土铺、石亭子、过水坪五个乡镇的卡拉OK大奖赛等等,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精彩纷呈。
4、专业文化蓬勃发展。祁剧团全年下乡演出210天,演出场次436场,同时在剧目创作上有新的突破,共挖掘移植优秀剧目4台,新排的戏剧小品《电老虎》获全省专业剧团小戏铜奖,市小戏银奖,电影公司创新举措,一方面采取影企联姻、上门服务、爱教电影等等形式搞好影片放映工作,另一方面积极引进外地剧团来院演出,增加收入。去年年底还创办了数码影院,通过各种形式积极创收。
5、图博事业获得新发展。图书馆去年投入近2万元,进行房屋整修,添置了电脑并新增藏书2336册。入馆读者新增19000人次,建立读者服务档案198项,完成课题服务10项,文物所狠抓文物保护和文物征集工作、征集了10件抗美援朝纪念章、图书、填补库藏文物空白。
三、存在的问题及需解决的问题
尽管文化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不足之处,尤其是乡镇文化站这个薄弱环节。由于受到财政限制、乡镇文化站严重缺血,投入不足,使得曾是农村文化主体的乡镇文化站如今风雨飘摇,大多数乡镇文化站以文养文条件不成熟,有的乡镇领导认为文化站不出经济效益,是个包袱。文化工作是软指标,不抓不影响评比排名,个人晋升,对文化站工作支持不够。而由于工作条件差,工资待遇长期没法解决,福利更无从谈起,一些文化站工作人员根本没有心思开展工作,有的差额拨款或财政工资一分未拨的文化干部外出打工,个别文化站名存实亡。农村文化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文化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乡镇文化站经费难以得到充分保证,全县乡镇文化站的文化干部中,18人为财政只拨50的基本工资,还有6人自参加工作5年一分工资未拨,人员工资尚且无法保障,更谈不上办公、活动、业务经费。
(二)、乡镇文化站设施落后。由于县乡财力有限,乡镇文化站文化设施建设投入得不到根本保证,文化站现有文化设施严重不足,设备过于老化,难以开展正常的文化活动,有的文化站甚至处于瘫痪的状态。
(三)、文化站资源严重匮乏,活动形式单一。由于县乡财政非常困难,再加上文化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公共文化资源十分贫乏、农村文化消费普遍低下,乡镇图书室藏书量普遍不高,而且多为旧书、新书很少,农民急需的科技图书很少,看书难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大部分文化站由于受现有场地、经费限制,文化活动手段过于简单,形式过于陈旧,活动内容也缺乏创新,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形式没有被充分发掘和利用,文化阵地的宣传、教育、辅导、娱乐功能没有充分发挥。
【关键词】校园文化;理工科大学;调查
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点就是学生,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围绕学生成长需要开展各项工作。自然,学生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感受也恰恰是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效进行验证的最好途径。为了进一步研究的需要,本人特意设置了一套关于理工科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现状的问卷,以大连理工大学为例进行了实地取证。发放问卷500份,回收了452份,回收率达90.4%,其中有效问卷417份,有效率达92.3%。同时运用SPSS13.0软件对各项调查内容进行了统计分析。以下就是针对问卷涉及的内容以基本信息、满意度、期望三个维度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1.理工科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满意度调查
1.1基本状况
首先是对学生的基本信息做了调查,以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动向。样本在选择时主要是针对大学一、二年级的学生进行了调查。
1.1.1基本信息
在这项调查内容里,理工科大学的特色得到了凸显。男生居多,占样本的90.2%,女生居少,占样本的9.8%。很显然,性别倾向严重。
1.1.2成长理想
在此项调查内容里希望在大学期间全面提升自己的素质,为实现人生理想做准备的样本占70.3%,即大多数同学入学时的要求与理想都还是很高,有着美好的愿望,期望在学校里自身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1.1.3课余安排
此项调查内容中,针对样本课余时间活动安排做了统计。目的是在了解学生课余时间主要活动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实施校园文化建设。课余时间主要用来学习的占38.1%,参与社会实践的占19.7%,娱乐休闲的占20.1%,而主要用来参加社团活动与体育锻炼的各占10.6%与5.0%,相比用来学习与娱乐休闲的就少很多。
1.2满意度低
其次针对学生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满意度进行了调查与统计分析
1.2.1环境建设
针对学校人文环境与地理环境建设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其的满意度不是很高。认为满意的仅占29.7%。
1.2.2学术讲座
在学校开展的各种学术讲座里,认为满意且对自己有帮助的学生仅占11.9%,而认为满意却对自己帮助不是很大的学生就占到45.8%,还有,认为一般且没什么帮助的学生也占到29.0%,这些数据表明学校还需要加大对学术讲座内容以及形式等方面多样化的改革。
1.2.3社团质量
针对社团活动质量进行了调查与统计分析,认为很好且有意义的学生仅占19.2%,而认为质量一般,过得去的学生就占51.3%,另外,认为质量比较差,滥竽充数的学生也占到了25.4%。可见,社团活动的质量还有待提高。
1.3期望改革率高
最后,针对学生对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的看法做了调查与统计分析。其中反映出了学生期望校园文化建设进行改革的迫切愿望。
1.3.1组织活动便利化
在样本的统计分析中,46.0%的学生对组织活动申请程序繁琐提出了异议,31.2%的学生希望学校能提供便利的活动场所及办公室,37.6%的学生希望开展有趣且意义丰富的活动,46.0%的学生希望在活动经费上学校能给与更多的便利,30.0%的学生期望能得到更多的自。
1.3.2文化建设规范化
在样本的统计分析中,41.2%的学生期望学校重视隐性文化的建设,50.1%的学生提出校园文化建设要格调高雅,品味一流,23.0%的学生希望有更多的老师指导活动开展,43.9%的学生的学生提出开展的活动应多与外界进行交流与学习。
1.3.3活动内容多样化
在样本的统计分析中,41.5%的学生提出活动内容需要多样化而且要趣味性十足,67.9%的学生认为开展的活动要有实际意义,应尽量避免形式主义,以此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1.3.4文化资源丰富化
在样本的统计分析中,47.7%的学生提出学校需要加大人文景观建设的力度,29.7%的学生提出学校需要大幅增加人文社科类的讲座,以开拓学生的视野,22.8%的学生呼吁学校大量购买人文社科类的书籍,以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64.5%的学生强烈建议学校增加文化场所设施的配备,以更好的利于活动的开展以及能力的提升。
2.推进理工科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通过前文对国内理工科大学特征的分析,校园文化建设中不足的探源,学生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感受的实际调查取证与专家的访谈以及典型学校的考察,并就国内理工科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现存的弊端进行深入的根源剖析,另就学生对目前理工科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满意度低、期望改革率高的严峻情形,同时结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与国内大连大学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成功经验,提出以下推进国内理工科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2.1进一步凸显理工科大学的优势
理工科大学也独具着它自身的特色,校风严谨求实,技术重在创新,并形成了产、学、研一体的办学模式。在新时代对人才高要求的背景下,理工科大学有必要进一步凸显它的特色以利人才的培养。
2.1.1强化严谨务实的校风
由于理工学科本身的性质决定了理工科大学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理工类大学里严谨、务实的校风弥漫在各个角落里,教师教学上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学生学习上刻苦钻研,不畏艰难,勇攀科学巅峰。这些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给理工类大学带来了勃勃生机。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这些优良的传统需要理工科大学更好地继承与发扬,并落实到具体的实践工作中。
2.1.2深化技术优势
区别于综合类大学,理工类大学的教学优势就在于技术研发与技术创新上。从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可显示出理工科大学在技术研发与技术创新上的专注与执着。技术成果不断地应用于社会生活中,给人民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比如,电脑与无线电通讯工具的普及,缩短了人际沟通的时间,降低了人际沟通成本,提高了时效。
2.2全面提升学校的人文底蕴
研究型大学是实施精英教育和培养精英人才的大学,或者说是国内一流大学,被国家定为“211”工程同时也是“985”的高等学校。研究型大学实施精英教育应具备一流的教授,一流的学科,一流的试验和科研设备,一流的管理,一流的人文环境和氛围以及一流的学生。[1]其中一流的人文环境和氛围培养了学生宽广的科学视野,深邃的智慧,使学生懂得了人性和情感,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因此,科学与人文的有效结合才是培养一个“和谐的人”的有效途径。
2.2.1转变观念,树立文化强校理念
文化是根本,是开拓之剑,是动力之源。[2]随着教育国际化步伐的加快,国际间的交流日益加深,国内大学与国外大学之间的差异就越来越明显。处于世界顶尖水平的大学对人文文化的认识与重视是国内很多大学望尘莫及的。他们深刻认识到丰富的文化生活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并把它落实到具体的实际工作当中。无论是制度上、人员配备上,还是经费上都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全方位鼓励、引导学生开展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
2.2.2加大力度提升师生的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
由于历史、社会、以及理工科大学自身学科倾向性的原因,导致了师生对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的淡漠或者不理解,甚至于不支持开展相关的活动。终其原因是在于对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的认识不够,不清楚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对学生这群单纯的群体,在提高他们对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的认识上,应广泛开展各项培训工作,会全方位的提升全体师生以及管理人员对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的认识,从而为校园文化建设铺平道路。
2.2.3加强一流人文学科的建设
“没有一流的人文教育,就没有一流的大学。”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顾秉林校长在《人文教育与一流大学的人才培养》的一文中阐述道:“只有人文与科学的最佳结合,才能不断创造出科学的奇迹。”中科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前任校长杨叔子在《绿色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交融》中说:“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交融,融则‘绿’,至少有利于:第一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第二形成强大的工作能力;第三形成和谐的同外界的关系。”因而,在研究型大学里要重视人文和社会科学学科的建设,大力提升人文和社会科学的学术水平,改变重理轻文的现象,把“没有一流人文教育,就没有一流大学”作为理工类研究型大学办学的理念之一。
2.3加大对人文景观与文化场所建设的投入
理工科大学独有的学科设置以及办学特色,致使学校人文景观以及文化场所建设的缺失。为了切实抓好人才的培养质量,实现精英人才的培养目标,理工科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加大人文景观及文化场所的建设势在必行。
2.3.1优化人文环境,改善校园文化氛围
环境对培养精英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3]教育部前副部长周远清在“挑战重理轻文,推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的文章中说:“有识者提出:‘没有一流的人文教育,就没有一流的大学’”。英国牛津大学校长亚力克・布罗厄斯说:“喝‘下午茶’我们就喝出了六十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理工科大学里向来以严谨务实为办学的精神追求,在校园环境以及文化资源建设的投入上都偏向理工学科,比如,学校图书馆里的藏书涉及理工学科的书籍包罗万象,而关于人文学科的书籍经常是查无此书。在学校的建筑设计与规划上也是以严谨的风格为主,缺乏人文精神理念与优美的气息。先进、浓郁、宽松自由、生动活泼、娱悦和谐、文明民主的学术和文化氛围是提高校园文化建设水平的有效保障。同时,对高素质、高层次精英人才的培养体系也是完美的补充与完善。
2.3.2重点筹建一批高品位的文化场所
高品位的文化场所为学生拓宽视野、培养坚定的信仰提供了场所。[4]高品位的文化场所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保障,在现有资金紧张的情况下,高校只有解放思想,开阔思路,拓宽融资渠道,从社会上筹措资金。以为名人、名企冠名做广告的形式,获得一些资金来源。另外,学校可以以为名人企业冠名的形式筹措资金建设校园物质文化。在筹措到资金的同时,也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开辟了新的天地。
2.3.3加强文化环境建设的战略规划力度
在国内高校改革的大前景下,各个高校都在加大力度做大做强。无论是筹建高楼、图书馆,搞校园绿化,还是购买新的教学实验的设施、设备,都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积极申报项目,获取国家专项资金搞基础设施建设。但在这过程中,少有学校聘请相关的专家进行论证研究,评估这些举措是否可行,在将来的教学与管理上,它们能有多大的价值与作用。针对这种现状,高校要高度重视相关举措的科学性与可行性,聘请专家组进行论证研讨,加强学校整体建设的战略规划性,改变目前这种盲目跟风的现象。
2.4构建校园文化建设制度保障机制
校园制度文化的健全是保证校园文化健康有序发展的前提。校园文化办公室、教师辅导制度以及校园文化建设评价体系的构建都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系统化、科学化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2.4.1专门设立校园文化建设办公室
在大连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取得成功的经验里,校园文化建设办公室发挥了指导性的作用。为了建设优秀的大学文化,大连大学专门成立了大学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由校党委书记赵亚平担任领导小组组长,下设“大学文化环境建设办公室”和“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办公室”,各个学院亦有专人负责大学文化建设。在大连大学,文化兴校与质量立校、人才强校、依法治校并列为学校的四大办学方略,大学文化建设与学科建设一样重要,不仅受到了全校师生的重视,而且已经成为全校师生的自觉行动。
有鉴于大连大学的成功经验,在理工科大学专门设立校园文化建设办公室是必然趋势。成立专门机构,有专人负责校园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成立专家小组,专门讨论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事宜,如何建设教风、学风,如何制定各项既能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又能体现出理工科大学所独有的特色的大学文化理念、大学精神。
2.4.2建立教师辅导制度
学生社团是大学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5]社团建设的质量直接关系着学生的成长。在国内,各个大学给予了社团建设的极大支持,资金投入力度在逐年加大,办公场地,活动场地,办公设施等等,学校尽最大可能鼓励、帮助学生开展社团建设。但是,到目前为止,国内还没有几所学校专门给每个社团配备专职辅导教师,以此指导学生社团朝着健康、良性的方向发展。麻省理工学院也是一所理工科大学,但是他们丰富的社团文化,惊人的社团数量,给了笔者很大的震撼。之所以麻省理工学院的校园文化生活如此的丰富多彩,是因为学校高层就非常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专门成立了学生活动协会,指导、监督学生的每一项活动。在学生发起成立社团之初,就要先找好2名辅导教师,只有在此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成立一家社团。
在强化师资力量上,学校可以针对教师进行专门的校园文化知识培训以及相关业务培训、竞聘上岗来达到目的。同时给予教师工作量的制度性承认。针对教师积极参与校园文化社团建设的辅导,学校要制定明确的政策,给予物质奖励或职称评审的优势,使他们与其他不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老师体现出明显的优势。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地就会在教师的队伍里形成争先恐后的氛围,使教师在获得物质奖励的同时,对自身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但是在现实的工作中,学校的教师资源还是有限的,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要。为了拓宽师资来源,学校可向社会寻求帮助。聘请社会上具有专业特长、业务素质高、综合能力强的名人、名家团体来指导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以名人的感召力鼓舞学生积极向上的决心。同时,在工作上予以物质认可,签订合同,使其规范化与法制化。另外,再派专人予以监督,这样就可保证工作的质量。
系统的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有一支稳定的辅导教师团队的支持,资金的大量投入,校园整体规划的科学评估。只有具备了这些坚强的后盾,校园文化建设才能搞得有声有色。
2.4.3创建学生主导校园文化的平台
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聚焦点,给予学生较大的自,有利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广泛开展。并且,也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满足学生自身对文化的需求。至此,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广度与深度上才能达到持久性的目的。基于目前国内理工科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积极鼓励学生开展社团建设活动,放宽成立审批的条件,降低门槛,为那些很有可能成立并能发展壮大的社团提供发展平台。在经费的筹措上,鼓励学生以为公司冠名拉赞助的形式多方去筹措,不给予条条框框的限制。[6]在学校相关制度的制定上,运用网络搭建与学生的互动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意见,并给予学生意见的高度重视,满足学生的真正需求。在校园环境的建设上,创建学生参与设计的平台,通过竞争选拔之后,专家审定,最终落实。在学术讲座上,鼓励学生自发邀请名人、名家来校进行学术交流。这些举措在无形之中让学生体会到他就是这所学校的主人,有责任、有义务参与学校各方面的工作。潜移默化里增加了学生的责任感意识。再者,基于理工科大学目前的现状,校园文化活动可试行学分制,以每学期1或2个学分、整个大学期间8个学分为限,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到校园文化活动中,渐渐形成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
2.4.4建立校园文化评价体系
尽管多年来,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日益提升,相关的校园文化研究也日渐广泛,但是关于校园文化建设评价研究却滞后于实践需要。[7]针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是保证校园文化建设健康有序发展最有效的方式。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给予导向性的指示作用。在评价指标体系的制定上要区分综合性大学与单科性大学之间的不同,权重比的赋值上尽量实行弹性化设置。在操作性上,尽量简单易行。这样可保证评价的时效性。简而言之,对校园文化建设成效的评价是有力地保障了学校人才的培养质量以及学校办学的综合水平。
强化校园文化建设对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加快高等教育改革,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我国理工科高校综合办学水平,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开拓创新精神,责任担当意识,团队合作能力,人际沟通技巧,这种种高端人才所应具备的素质与能力都孕育在校园文化的每个角落里、每个活动中。提高对校园文化的认识,构建校园文化建设保障机制,搭建与社会合作的多渠道,引进资金与人才,构建校园文化建设与发展的新模式,深化实施以人为本的办学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是现阶段理工科大学势在必行的办学理念与办学目标。对尽快实现国内高等教育水平更上一层楼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丁学良.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赵为民,郭俊玲. 精神的魅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沈文清.校园文化与高校人才培养[J].辽宁教育研究,2002,(7):30-31.
[4]李秀丽.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搞好新时期德育工作[J].教育研究.2006,(1):32-34.
[5]Toby S.Jenkins .The Five-point Plan: A Practical for Campus Cultural Centers 2008 May-June [J].About Campus:25-28.
关键词:高职 校园文化 调查 特色 建设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3(a)-0-02
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生源的变化(五年制高职初中毕业生入学数量增加),学生入学年龄下降、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如何针对学生的特点实行差异化管理,培养符合大学生行为规范的合格毕业生,已成为学校管理中的一个新课题。而校园文化具有育人功能,使人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并内化成信念、觉悟、习惯,且能避免单纯的正面教育所引起的逆反心理的效果,因此,目前加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该文力图通过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现状的调查,了解目前校园文化建设的情况,分析现存的问题,提出加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
建议。
1 调查问卷情况及分析
1.1 调查问卷总体状况
调查对象为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机械工程学院三年制及五年制的学生。由于三年制和五年制学生入学年龄及学生素质存在差异,因此本次问卷对三年制和五年制学生进行了分别调查与分析。其中:三年制高职学生发放问卷120份,收回有效问卷118份。五年制高职学生发放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97份。
1.2 调查问卷情况及分析
1.2.1 学生对于校园文化的认识
在“你了解我们学校的历史吗?”题目中,有近半数学生(3年制高职48%,5年制高职45%)选择了“略知一二”,选择“了解”的3年制高职26%,而5年制高职只有11%的学生“了解”学校的历史。反映出大部分学生对我校的历史不够了解。
在“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选项中,有近半数学生(3年制高职41%,5年制高职49%)选择了“校园精神”,但同时选择“校园环境”“学校的规章制度”“人际关系”所占比重几乎一致,说明还有半数学生对校园文化精髓的理解不够。
在“你知道我们学校的校训是什么吗?”题目中,有近半数学生(3年制高职50%,5年制高职47%)选择“知道”,另外近半数学生选择“不知道”“听说过,没记住”的占比大致相同,说明还有半数学生不知道或不能准确知道本校校训。
认为学校校训(求实、创新、厚德、重艺)中最重要的一项是厚德所占比重最大,其次是求实;3年制学生认为学校校训最有职业院校特色的是重艺,而5年制选择最多的是创新。反映出不同学生对的校训理解存在差异。
1.2.2 反映基本价值观
在回答“是否会主动帮助老师或同学”题目中,有七成学生选择“会主动帮助老师或同学”,还有成二层学生选择了“有时会主动帮助老师或同学”。
在回答“你对作弊现象所持观点?”题目中,只有近半数选择“不同意”,有二成半的人选择了“无所谓”,反映出学生对作弊的观点不同意的只占半数,还有半数学生保持“同意”或“无所谓”的态度。
1.2.3 人际关系情况
选择“学习过程中愿意并能主动与教师沟通”的分别为55%和36%,“愿意,但未主动与教师沟通”的为41%和63%,只有有个别学生选择“不愿意与教师沟通”。
3年制学生对师生沟通交流情况“满意”的40%,“不满意”的只有5%,而5年制学生 “满意”的只有27%,“不满意”的33%。反映出3年制高职与教师沟通好于5年制学生。
在同学之间的关系方面,认为“关系好”的约占八成,反映出大多数学生认为同学之间的关系好,但选择“关系冷漠”的5年制学生远大于3年制学生(分别为15%和5%),说明5年制学生同学间关系不及3年制学生。
在“是否愿意主动与人交流”方面,选择“愿意”的分别为:71% 和40%,说明3年制高职学生与人交流的意愿远大于5年制学生。
1.2.4 工作目的及兼职目的调查
在“工作目的”多项选择中,选票最多的是“实现自己价值”其次是“养家糊口”及“更好地享受“,说明学生很注重自身价值的实现。
在回答“课余时间兼职及目的”问题中,选择“为了锻炼自己的能力”占比最高(72%和54%)其次是“为了赚取零花钱”(19%和31%),其中三年制有七成学生选择“为了锻炼自己的能力”,说明学生兼职参与社会实践,更注重的是能力的提高。
1.2.5 对班级的认知程度及班级管理
对于参与班级(或小组)事务题目,有七成学生选择“积极参与班级(或小组)事务”(71%和67%)。
对于“别人评论你的班级时(这里指不好的言语)你内心的想法?”的问题统计发现有近九成的学生很在意班级的声誉。
在助学金合理分配问题中,大部分学生选择给“贫困生”,其次是“班级竞选”,说明同学大都具有博爱之心,但也有部分学生对其发放的公平性存有一定疑虑。
1.2.6 社团活动情况
调查显示:有近六成(分别为53%和69%)学生认为社团组织活动项目的数量“太少”,认为“比较适合”的只占三成(分别为36%和30%);有近半数学生认为社团活动的质量“一般”、活动内容“较满意”;只有不到两成学生选择质量“好”、活动内容“满意“,反映出大部分学生都对社团活动质量及内容安排还不甚满意。
1.2.7 对所学专业涉及的行业了解情况
在对“专业所涉及的行业了解程度”题目中约半数学生选择“了解一些”;选择‘不太了解’的分别占12%和19%,反映出大部分学生对本专业有些了解,选择“了解”的人占比较低(尤其是五年制学生只有24%)。
在“了解专业及所在行业的途径”选项中选择比例最多的的是“网络等媒体”,其次是“学校介绍”,说明学生对自己所在行业较重视,主要通过网络了解专业及行业,同时学校的宣传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1.2.8 参与技能大赛情况
在回答与“技能大赛”相关的选题中,有七成学生选择了对技能大赛“了解或有一些了解”,并认为参加技能大赛有意义、愿意参加;有半数学生认为技能大赛与学习“同样重要”。只有极个别学生对技能大赛“完全不了解”,反映出近年来学校对技能大赛的宣传力度越来越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
2 高职院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建议
2.1加强校园文化宣传教育
2.1.1 采用多种形式传播校园文化
通过会议宣讲、校园网络、校园及教室宣传栏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并使校园文化宣传不仅停留在口号上,而更注重其内涵,如在适当的场合有学校领导讲解校训、办学理念的内涵、校徽的含义、哪些体现出了职业院校的不同特点等,加强学生对校园文化的深入理解。
2.1.2 注重学风、校风建设
加强基本价值观的教育.通过问卷反映出学生基本道德取向、价值取向总体良好,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问题。如对作弊的观点方面,还需要加强教育、引导,抓好学风建设,严格执行考试纪律。
2.2 利用第二课堂,加强文明礼仪教育,培养学生沟通交流能力
增加人际交流渠道,培养学生沟通交流能力。如针对工科学生(尤其是五年制学生)开设相关选修课(沟通、营销 、面试技巧、文明礼仪等),通过讲解及演练,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及文明修养水平。
2.3 充分发挥学校管理及班级管理的作用
学生管理中应更加民主、透明,要充分听取学生意见。对于学生管理,五年制(尤其是五年制中前两年的学生)与三年制学生在管理制度及方法上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区别对待;针对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业余兼职的情况,学校或班级应定期组织安全教育及法律法规宣传活动,提示安全隐患,并定期召开相关座谈会,让学生交流实践经验及体会。
对于不合群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与关怀,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工作。
2.4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开展灵活多样的社团活动
社团活动能拓宽学生知识领域,提高文化素质,培养应用能力,但不能只重形式各类而忽视学生的要求。应综合考虑社会需求和学生实际情况,开展社团活动。活动的选择首先应调查了解学生的需求及兴趣,并通过活动反馈及时了解学生对其满意程度,及时调整更新活动形式及内容。
2.5 创建具有职业院校特色的校园文化
高等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必需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符合现代企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它具有“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因此,高职院校应校园文化应更好的与企业文化相融合,以培养出符合企业需要的人才;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突出职业院校的文化特色,并将其贯穿在学院工作的各个环节中,以使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能很快适应企业的文化、适应企业的岗位技能,达到企业用人标准。
2.5.1 在入学教育中,融入企业元素
在入学教育中安排学生参观实训基地、详细介绍实训基地情况;在专业教育中,重点介绍专业所在行业的情况及发展前景、行业中的知名企业及其企业文化。讲解企业管理理念。
2.5.2 举行校企合作各种仪式
举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大会、校企合作订单班开班仪式,会议上请企业相关领导参加,请其讲解企业的人才观、人才培养及使用情况、企业管理方法等,如:企业管理中广泛应用的“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的“5S”管理模式,并要求学生首先在生活中应用“5S”管理模式约束自已、搞好班级环境建设,强化学生准员工意识。
在学生订岗实习入驻企业前进行“融岗式”培训,企业可以对学生进行一系列专题讲座及培训,如“实习期规则及心态转换”、“员工礼仪及行为规范”以及“作业现场风险”等。
2.5.3 橱窗中设立宣传专栏
通过橱窗专栏介绍专业对口企业及行业情况、技能大赛获奖项目及获奖师生事迹,通过先进人物起到榜样及导向作用:先进人物的思想品德、事迹和奉献精神将引导广大师生的言行。
2.5.4 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形式
定期邀请企业的优秀员工来给学生作报告,用优秀员工的事迹来激励学生,围绕着学生以后在企业中需要的团队精神,爱岗敬业,开展各种活动。
组织学生到相关企业参观,使学生熟悉工厂的实际操作流程,了解生产一线的技术。通过参观,让学生感受优秀企业的氛围,提前熟悉自己将来的工作环境及担当的角色,更多的了解、体会企业文化。
2.5.5 注重职业技能大赛的质量
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推进器,引领着职业教育的院校建设、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教学改革,通过技能大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核心能力。
学校应积极参与或组织各级职业技能竞赛,使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参与进来,但同时,要克服功利主义思想,处理好教学与大赛之间的关系,达到以大赛促教学的作用。
应建立科学的选拔机制,本着自愿的原则,使更多有意愿参与的学生公平竞争。同时,通过技能竞赛树立典型和榜样能调动广大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积极性,进一步强化职业技能训练,提高学生就业、谋业、创业能力。
总之,校园文化是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因而,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重要保证。在建设职业院校校园文化的过程中,高层领导应给予高度重视,并做好模范带头作用。校园文化需要师生员工的长期共同努力。但是校园文化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需要不断总结经验、调整创新、不断完善的过程。如何创建更具特色、可操作性的校园文化,是职业院校需要不断努力探索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贾永红.浅议职业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积淀[J].职业,2011(4).
关键词:建筑文化;文化价值;中西建筑
建筑装饰涵盖着民族的、文化的力量,也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结晶。建筑装饰是指敷设于建筑物或构筑物表面的装饰层,它起着保护建筑构件,美化建筑工程,增加使用功能,改善使用环境的基本作用。从根本上来说,它是建筑工程的组成部分。但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建筑装饰要求也越来越高,从而引发了人们对建筑装饰的浓厚兴趣,使得建筑装饰独树一帜,不断地表现出不同于一般建筑的特殊性。随着大量新颖别致、高标准建筑工程的出现,人们越发重视研究建筑装饰工艺,努力融合传统技法与现代施工技术,使建筑装饰更加美观和富有个性。因而,如何进行有效的建筑装饰管理,使建筑装饰符合其相关标准的规定,按照业主和设计的要求,使质量都能达到预期效果是一个越来越受行内外人士关注的问题。
1 中西传统建筑文化特征分析
1.1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是儒道相辅、情理相依。儒家中的“中和”理性体现的是一种规则、一种秩序,而道家的“自然”却体现着一种审美、一种艺术的境界。历经千秋万载,儒道思想规范传承不衰,虽偶有变故,但也只是微波轻澜。儒道思想一方面限制了大众审美,另一方面也造就了我国传统建筑装饰独特的风格特征。
儒家经典的《礼记》中的“中和”解释了儒家的审美理想。它不是静态孤立的个体生命,而是注重全体生命之流所弥漫的畅然生机。追求各种不同事物的协调和整合,在对立两极之间取得恰到好处的中点。传统建筑装饰作为人文色彩的一个方面,以其象征性、直观性更为明确地向我们传达了这一信息。
1.2 西方古典建筑文化特征。
希腊艺术在西方人类史上形成第一个顶峰。它自成一格,独具特色,给人类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极为宝贵而丰富的遗产。希腊艺术创造辉煌灿烂的文化,成为西方文明的摇篮。希腊艺术的繁荣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民族特点和自然条件。其中“希腊神话不仅是希腊艺术的宝库,而且是希腊艺术的土壤” [3](P96)。确实,希腊神话和艺术之间密不可分。奴隶社会的希腊,由于生产力的不发达,人们对自然现象理解的限制,认为神的力量主宰一切,宗教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占据着统治地位,艺术受到宗教的控制。希腊神话通过“人神同源”,寄予了美好的愿望和生活的梦想,在神话中巧妙地把人的现实生活融汇进去,希腊神话中的神事实上也是理想化的人。因此,希腊艺术的中心是人。
2 中西建筑装饰的表现形式
传统建筑装饰是建筑和艺术的高度统一, 它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体现了中西方建筑文化的特征和精神内涵。不同的社会发展和文化历史背景, 导致中西方传统建筑装饰风格迥异,这体现在空间表现、造型手法等方面。
2.1 在空间表现上。
中国传统建筑装饰重视人的内心世界对外界事物的领悟、把握,以及如何艺术地体现这种心智领悟与内心感受,因此,空间秩序需以意境为前提。建筑空间组合清晰地体现了游观的方式,含蓄空间层次,移步换景,如同中国的手卷画逐渐展开,表现整体环境的意境之美。意境是中国建筑艺术至妙,要达到统一的意境必须做到“物我相融”。“寓景于情”,为观者在游览时提供视觉内容,从而达到骋怀的目的。西方建筑一直是将立体感的塑造作为空间表现的基本目标。他们运用形式规律创造的古希腊及罗马建筑柱式,或壮美、或挺拔,表现了人类蓬勃向上的审美理想。空间组织以主体建筑统帅全局,贯穿整体建筑环境的轴线的对称关系:水池、广场、树木、雕塑、建筑、道路等都在明确中轴上依次排列,在轴线高处的起点上常布置体量高大、严谨对称的建筑物,显得雄伟壮观。通过人工美以表现人对自然的控制和改造,显示人为的力量。空间序列表现建筑的恢弘与气魄,给人以生机盎然的崇高美。
2.2 在造型手法上。
中国建筑装饰在造型上具有很强的写意性。不刻意去追求外在形象的精确与酷肖,并有意突出、夸张或变形,使形象更为鲜明,注重其整体环境中的协调关系。中国传统建筑屋顶形态如飘风的飞檐翼角,其传神的写意性极富“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激情和感染力。在造型手法上,中国传统建筑装饰由于木结构自身特点,表现出来的亲和性很强。屋脊上的构件加工成各种小兽,增加了建筑的情趣。房屋木结构的梁、枋出头,也加工成了蚂蚱头、头等各式动植物或几何形体。
西方以写实逼真为理想,重在塑造形体,体积和量感成为装饰的主旨。哲学家和美学家根据当时盛行的雕刻艺术的伟大实践,提出的“模仿自然”说作为艺术的纲要。希腊帕提农神庙,通过精巧的装饰配置把建筑的比例烘托得更加优雅。装饰主要由檐板雕刻、山花墙雕塑和柱式构成。装饰造型配合建筑的立体感,成为西方一贯的造型手法。以至后来的哥特建筑和巴洛克建筑装饰,虽然在形制上与希腊古典建筑差别很大,但其写实的目标及表现立体的方法是一致的。如个性鲜明的哥特建筑透视门,层叠的尖券骨架装饰与建筑结构融为一体,增强了建筑的雕塑感,使建筑的立体效果得以强化;巴洛克建筑装饰,绚烂多彩的壁画表现着虚与实的造型效果。圆雕和浮雕相互融合,多位于建筑的转折结构之上,表现出迷幻多变的造型气氛。写实表现体积的观念,成为西方古典建筑装饰的重要原则。
3 结束语
在当今建筑装饰艺术多元发展的背景下,建筑装饰凸显时代的特征,融入时代精神是现实的选择。因此,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理念相匹配,是建筑装饰创新的重要内容。当然这种融合不是单向文化的移植,而是双向或多向的文化互动过程,应在交互中不断调整、不断创新、不断发展。中国建筑装饰可以艺术再造、中西并存、中外合璧,使其走向更加宽广的艺术领域,但建筑装饰艺术的时代精神是衡量文化水平高下的准绳。
参考文献
一、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概况
近年来,随着加快实施“文化强市”战略,我市文化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和带动力逐年提高,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文化产业规模初具
我市现拥有安美文化艺术中心、**国家动漫产业基地等国家级文化产业基地2个,省级文化产业基地4个,1个市级文化娱乐试点街区,产业集群效应初步显现。产业分布行业广泛,新闻传媒、出版物流、演艺娱乐、文化旅游、创意设计和体育产业等初具规模,多种所有制文化产业竞相发展。文化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显著增强,据统计,2006年我市文化产业拥有固定资产92.5亿元,比上年净增10.15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4.2%,比上年上升0.3个百分点,分别高于全省、全国1.9个和1.7个百分点,分别高于郑州、南京0.1个和0.9个百分点,增速达29%,快于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11.5个百分点,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1.7%。2007年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55.23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达4.34%。
2、产业结构逐步改善
从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层和相关层三个层次看,我市文化产业结构渐趋合理,文化产业核心层的分量明显突出。据2006年普查,**市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层和相关层增加值之比为60.5:9.0:30.5,直接从事文化活动的“文化服务”业占绝对主导地位(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层),各行业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30.99亿元,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近七成,为69.5%,比上年增长26%;提供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生产和销售活动的“相关文化服务”业(文化产业的相关层)增长明显较快,各行业实现增加值13.64亿元,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0.5%,比上年增长38%。**作为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集中了一批以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为主的核心层文化产业,在全省文化产业中所占的比重逐年提高,引领优势明显。
3、文化企业实力增强
国有文化企业发展迅速,广电系统近3年来经营创收平均增幅达15%以上,2007年经营创收总额达2亿元,比2006年净增4000万元,增幅达25%,在安徽省地市广电行业中稳居第一;文化系统截至2007年底,国有资产达3亿元;**晚报2007年经营总收入1.47亿元,广告收入9900万元,发行收入3440万元,总资产已达2.2亿元。
民营文化企业充满活力,新的文化业态不断出现,涌现出“琴港演艺”、“璀璨明珠”、“阿里巴巴”、“安美文博”、“杏花印务”、“中设会展”、“儒林书业”等一批龙头文化企业。截至2008年12月,我市网吧、音像、歌舞娱乐等社会文化经营户近3000家,从业人员2万余人;印刷、打字复印、出版物批零等经营户1100多家,从业人员2.2万余人,年产值38.8亿元;各类体育经营场所700多家,从业人员5000多人,固定资产投入8.5亿元。
4、文化事业持续发展
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社区和乡镇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布局初步完善。一批文化体育场馆和重点文化设施兴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建立。2000年~2007年,**市市级财政投入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超30亿元。文艺创作精品迭出,一批作品在全国、全省获奖。文化活动惠泽民众,形成了“广玉兰”艺术节、文化新春庙会等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成功举办了第16届世界美术大会、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评选活动、“两博会”、“文博会”等文化会展、文化活动。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规模逐步扩大,获得了2010年全国体育大会举办权。
5、体制改革不断推进
近年来,我市文化体制改革相继推出一系列举措:一是成立了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进一步理顺了政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实现了政企、政事分开,政府文化管理职能得到切实转变;二是完成了宣传文化系统5家经营性事业单位的“事转企”改革和四家电影放映单位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启动了文博图等公益性事业单位内部“三项制度”改革,专业艺术院团目前正按照“出人、出戏、出效益”的思路积极推进改革。这些举措进一步激发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活力,形成了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文化产业快速崛起的良好局面。
二、我市文化产业发
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调研了解的情况看,我市文化产业发展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总体还处于起步、探索、培育阶段,相对于《**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08—2015)》中提出的到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8%以上的目标,相对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我市的文化产业发展任重道远,一些影响文化产业发展
的问题亟待解决。
1、管理机构有待加强和理顺
文化产业是文化与经济的融合,涉及多个行业和部门。目前我市尚未成立专门的、统抓统管的文化产业管理机构,致使一些政策和项目的落实乏力推进。从政府管理部门来说,2002年市政府机构改革,经有关部门批准,市文化局作为全市文化块面的管理机关,单独设立了文化产业处,指导、协调全市文化产业工作,有独立的人员编制和财政经费,2007年文化和广电合并后,取消了独立的文化产业处及相应的编制和财政经费,相关工作纳入局科技处(文化产业处),在处室工作职能中,百分之九十是原广电局科技处工作职责,涉及到文化产业的职能大大削弱,和现在各级领导对文化产业的高度重视及市场的迅猛发展势头极不相称。
2、文化产业总量和比重偏低
我市文化产业虽然门类较齐全,但主体“小、弱、散”,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比较薄弱。与长沙和昆明两城市相比,2006年长沙、昆明文化产业增加值分别实现171.56亿元和84.4亿元,占gdp的比重分别是9.5%和6.1%。而我市实现增加值为44.63亿元,占gdp的比重为4.2%,明显低于长沙和昆明。因此,不论是从产业规模还是从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来看,我市文化产业发展尚显滞后。
3、文化产业发展格局不均衡
虽然我市新兴文化产业发展迅猛,但是总体实力弱小。以公有资本为主体的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和文化艺术等传统文化服务业增加值(核心层)占据了大半壁江山,而在已经处于一般竞争性和完全竞争性、国家已经向非公有资本完全放开的文化创意、网络游戏、广告会展等高科技、高附加值以及文化旅游、文化休闲娱乐、文化经纪等高成长性新兴文化服务业(层)方面,我市与文化产业发达城市长沙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从核心层、层、相关层增加值的比例看,2006年我市为60.5:9.0:30.5,长沙为35.6:39.1:25.3,全国平均为42:18:40,**的三层次结构与长沙乃至全国有明显的差异。相比之下,以新兴文化服务业为代表的层,占有比重低于长沙30.1个百分点,增加值比长沙少63.04亿元,我市新兴文化产业仍处于弱小的产业发展阶段,透视出我市文化产业结构不均衡,新兴产业发展空间亟待开拓。
4、文化产业和产品存在特色危机
**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科教人才资源丰富,三国名城、包公故里、科教基地、滨湖新城已成为“**名片”。同时,作为省会城市,**还有着融汇安徽各地文化的优势地位。但是,**的文化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整理挖掘和开发利用,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化业态尚未形成。现有的文化产品多处于粗放型经营,缺乏文化产品的宣传推广和后续的配套经营。大多数文化产品缺乏创意和创新,缺少能够体现**地域特色和人文风情的文化精品。
5、配套扶持政策有待完善
近年来,政府支持和鼓励文化产业的决策受到文化企业的普遍认同和欢迎,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如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合发〔2008〕22号)、市政府《关于印发**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政策(试行)的通知》(合政〔2008〕89号),特别是《**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08—2015)》等,对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但是,到目前为止,尚未出台具体的、专门的文化产业发展配套政策;文化产业发展的统计指标体系没有建立,许多统计数字都是2006年的普查数据;政府扶持、政策倾斜、税收及土地优惠的力度还远远不够;文化市场、行业规范和投融资等体系还不健全;在为文化企业提供技术创新、信息咨询、市场拓展、人才培训等方面还没形成完整、多层次、全方位的服务平台,特别是民营文化企业的待遇尚待提高。
6、文化产业精英人才缺乏
一是缺乏文化创意人才。文化创意人才是文化产业最核心的生产要素,是夺取文化产业发展制高点的决胜因素。文化产业需要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尤其需要既通晓文化产业内容、又具有自主创作能力的本土人才,既懂产品研发又懂艺术创作的实用专业人才,以及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高层次文化领军人才,而现有的人才储备远远不够;二是缺乏文化经营人才。文化经营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领军人物,他们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了文化产业发展的规模和质量。我市的文化经营人才屈指可数。
三、发展我市文化产业的建议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这为文化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文明和社会进步的标志,是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文化对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显而易见,可以说,没有文化的发展繁荣,就难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因此,针对存在的问题,就进一步促进我市的文化产业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1、确立文化产业的支柱地位
世界各国的发展实践表明: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即进入到文化消费的快速启动阶段;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即进入文化消费的快速增长阶段。2007年,**人均gdp达到3853美元;2008年,**人均gdp已超过5000美元,这预示着**文化消费的快速增长阶段已经到来,文化产业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战略期。因此,我们应该进一步解放思想,用大的气魄,把文化产业的发展作为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战略举措来抓,把文化产业作为支柱性、战略性产业加以推动,确立文化产业在全市的支柱产业地位,力争到2010年把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增加值占全市gdp8%以上的支柱产业,成为经济结构优化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2、设立专门机构,推动产业发展
文化产业的发展涉及方方面面,是一项系统工程。现有的工作机构已经适应不了产业发展的需求,尤其是协调不了各种关系,必须建立健全新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议成立**市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市委或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宣传、文广、财政、规划、国土等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领导小组可参照芜湖的经验,定期召开协调会和企业家座谈会,协调重点项目的推进落实,听取意见,改善投资及政策环境。在政府职能部门设立文化产业办公室,具有独立的人员编制和财政专项经费,具体实施和落实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工作,行使政府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日常协调推进和统一调控、监管职能。
3、修订完善规划,扎实有力推进
我市的文化产业规划目前还停留在行业规划和部门规划层面,缺乏权威性、持久性和可操作性,需要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建议在十二五规划制定中,将文化产业真正放到支柱产业的战略地位,作为全市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现代化滨湖大城市总体规划,统筹考虑、合理布局,提升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层次。同时,强化规划的贯彻力度,由市委、市政府来推动落实,用规委会、土委会的工作力度来大力扶持文化产业的发展。
4、培育龙头骨干,做大做强文化企业
文化产业要成为支柱产业,既要有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又要有顶天立地的大企业。建议政府对我市各类文化企业有重点、有阶段、有针对的扶持。一是对特色鲜明、实力较强、成长性较好的文化企业如“樱艺缘”动漫、综艺、“音谷”(与中科院声学所合作)等科技含量高,有较长产业链,能够形成企业集群的好项目,通过出台土地、税收、规划、金融等相关优惠政策,进行重点培育和扶持,将其打造为上市公司,按现代企业制度及股份制方式运作,形成一批有实力、有影响的文化企业;二是对一些由于历史原因造成体制不顺、竞争乏力的文化企事业单位,进行必要的经营体制改革。例如三个专业演出团体,如果还在“国字”号概念上兜圈是走不出困境的,必须转变思想和机制,通过产权交易、共同投资、公司化运作等形式,挂大靠强,实施重组,实现新生,及至做活做强。
5、实施大项目战略,发挥项目带动作用
强化项目带动,发挥大项目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一是借助外力,积极引进境内外战略投资者。特别要吸引具有雄厚资金、经营策略和营销人才优势的外来文化投资企业落户**,有重点地打造象芜湖方特这样的产业航空母舰;二是确定重大项目,实施定向招商。结合老城区改造,将桐城路打造成文化戏曲休闲一条街;将具有一定历史价值和文化底蕴的类似于“合钢”这样的老企业,其所闲置的部分厂房,可以作为**早期工业文明遗址保留下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文化产业开发,改造成为具有文化、艺术特色的创意产业集聚区,等等。可采取政府先投入,做大做强后,再退出方式,如无锡尚德公司那样,政府投入的资金可以逐步退出。这部分资金可以循环使用,支持新的企业发展。通过大项目的实施,既能做大做强文化产业,也能带动周边传统餐饮业、商业、旅游业的繁荣,形成文化搭台,多方唱戏,各方共赢局面。我市应抓住2010年举办全国体育大会的契机,有力带动文化产业的大发展。
6、设立专项基金,成立文化产业投资公司
设立文化产业发展投资基金,使其以战略投资者的身份,以股权投资的方式参与骨干文化企业的组建和发展。尽快组建文化产业投资公司,像城建投资公司那样对基金进行管理和运作。文化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可多渠道筹措,一是帮助骨干企业尽快上市融资;二是大项目、大工程可通过发行企业债券融资;三是可以广泛动员社会资本投资于文化产业;四是可以通过财政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通过项目补贴、贷款贴息、奖励、融资担保等方式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同时,加大对文化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引导各类风险投资机构进入文化产业领域。成立文化产业风险投资公司、小额贷款担保公司以及风险担保公司,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采取政府引导、资本运作、扶优扶强的模式,进一步优化文化产业投资结构,解决文化企业融资难问题。
7、建立和完善扶持政策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