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业灾害应对措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气象;灾害;农业生产;防御措施
Abstract: Agriculture is one of the most sensitive areas of climate change, disastrous weather directly affects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Climate change will cause China's most major crop water deficit, shorten the growth period, the decline in output, and make our current agricultural cropping systems and crop layout change. Therefore, effects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o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China,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is very important. This article from the types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and the impact o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puts forward some agricultural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measures.
Key words: weather; disaster;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prevention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P429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前言:我国是世界上气象灾害种类最多、活动最频繁、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在所有自然灾害中, 气象灾害占了70% 以上,其中60% 为农业气象灾害。环境恶化、资源枯竭、人口增长等因素造成的压力越来越严重。特别是近10年来, 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呈现出加大的趋势。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一个人口大国,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一、灾害类型
洪涝灾害农业洪涝可分为洪灾、涝灾、湿害,这3 种类型的洪涝密不可分。洪涝的形成与降水量、地理位置、土壤结构、植被、以及季节、作物生育期、防洪设施等密切相关。但多数情况下是由于持续性暴雨、特大暴雨造成江河洪水泛滥淹没或冲毁作物,造成减产或绝收。全国大部地区年降水量集中在夏季,年际变化十分明显,洪涝灾害较为频繁,是影响作物产量的重要气象灾害。
风雹灾害。风灾害是一种局地性很强的农业气象灾害,它对农作物枝叶、茎杆和果实产生机械损伤,造成作物减产或绝收。风雹天气产生于强对流天气系统,是大气的动力条件和热力条件共同作用而成,是由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象条件形成的一种较为常见的自然现象。分布特点总体上来说是山区多于平原,内陆多于沿海, 中纬度地区多于高纬度或低纬度地区。青藏高原和祁连山区是我国雹日最多、范围最广的地区。
冷冻灾害。农业冷冻害主要包括低温冷害和冻害,而冻害包括霜冻害和寒潮冻害。低温冷害主要是指作物在生长期间因温度偏低, 影响正常生产,或者使作物的生殖生产过程发生障碍,导致减产的农业气象灾害。冻害是在植物越冬期间,在低于0 ℃的严寒条件下,作物体原生质受到破坏,导致植株受害或死亡的现象。冻害包括霜冻害和寒潮冻害。冻害一般发生时间是秋、冬、春季,冷害发生在春、夏、秋季。
台风灾害。台风是指在热带海洋上发生的低气压,当近地面最大风速达到或超过17.2 km·s-1 时,成为台风。它是一种强度大,破坏力强的热带气旋,台风被列为全球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在我国受北太平洋西部的热带气旋影响,主要发生在浙江以南沿海一象灾害以及由气象灾害引发的瘟疫、环境污染、虫灾、森林草原火灾等气象衍生灾害也将对我国农业生产产生重要影响。
二、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1、连阴雨连阴雨之所以能形成危害,主要是因为长时间的阴雨天气,不仅使农作物因水分过剩形成涝灾,同时使农作物的光照不足而引起烂种、烂秧、三麦赤霉病、棉花幼铃脱落、大铃霉烂和霉絮。由于它持续时间长、影响面积大,特别是春秋季连阴雨发生在农业关键时节,其形成的灾害极为严重。如1963年4—5月连续出现了累计44 d的连阴雨,有1/3的台站总雨量大于300 mm,江苏省夏熟作物渍涝面积达16万hm2,成灾面积5万hm2,严重减产或基本绝收面积达2 000 hm2,给当年的经济造成严重损失。2、高温高温会使水、电等的需求量急剧上升,造成供需矛盾,严重影响生活和生产。持续性高温还会给人们的健康造成危害,甚至危及生命。7月上旬高温干旱,淮北地区稻田龟裂;淮河以南地区水稻受旱脱水面积达20%~30%,稻田干枯开裂面积占10%,农作物普遍枯萎,生长受阻,蔬菜减产3~5成。3、冻害从生产危害情况看,冬季三麦、油菜等越冬作物经过深秋和初冬的低温锻炼,作物处于越冬停长期,抗寒性较强。一般最低气温为-5 ℃时,叶尖叶片受冻,且恢复快(1、2级冻害);严重冻害能冻坏茎叶、分蘖节,以致死亡(3~4级冻害)。秋霜冻害出现越早危害越重,一旦发生,影响棉花、花生、山芋、喜温蔬菜等晚秋作物的后期成熟,未吐絮的棉桃遇秋霜冻害,棉绒变黄,烂桃、铃,产量下降。
做好农业气象灾害防御
1、做好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工作
针对具体作物品种开展气象灾害指标研究, 提高指标确定性和针对性。加强病虫害发生与气象条件关系研究, 减少病虫害造成的危害和污染。细化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平台建设, 提高农业气象灾害产品的服务效率。加强农业气象灾害知识科普宣传, 提高农民应对气象灾害的防御能力。建设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提高气象灾害预警能力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 天气预报是其重要的条件. 至今, 人类还无力直接阻止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引起的气象灾害的发生, 但是可以通过先进的技术、现代化的手段监测分析大气变化, 捕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可能发生的前期征兆, 预测气象灾害的发生. 如可应用卫星遥感技术, 雷达探测技术提高预报精度, 延长预见期. 目前, 我国已建成了4 000多个各类气象台站. 成功发射了4颗极轨气象卫星和3颗静止气象卫星, 是世界上同时拥有双轨气象业务卫星的少数国家之一. 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多普勒天气雷达网和沙尘暴监测网、自动气象站网、L波段探空雷达、全球定位系统探空站、飞农业生产气象信息服务保障气象卫星信息服务与保障利用多种气象卫星开展夏粮和秋粮长势遥感监测分析,提供生长期内卫星遥感作物长势及其变化动态。气象气候预测产品应用服务与保障针对影响农业生产的关键性气象问题,充分运用多种气候监测信息,综合现代数值天气预测、雷达和卫星遥感信息分析预测、现代综合统计预测和中期集合预测方法以及长期气候预测方法等,发展直接针对作物生长关键时段和关键性农业气象灾害的中、短期综合预测技术和长期预测新技术,以及将加工处理的区域性农业气象灾害预测产品更迅速分发到农业生产的决策指挥和服务部门,为作物生长关键时段各类农业气象灾害的减灾防灾调控技术的实施提供咨询服务。
做好各天气状况下的防御
2.1干旱防御一是栽培措施。根据干旱规律安排农业结构,调整插播期;合理灌溉,采用喷灌、滴灌、浸润灌溉等节水方法;平整土地,深耕改土;抑制土壤蒸发和植物蒸腾,主要采取用草、秸秆等覆盖土壤表面,或采用土面增保剂、保墒增湿剂等乳膜覆盖等。二是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在干旱严重时期,人工增雨[6]是充分利用空中水资源进行防旱抗旱的有效手段。气象台要做好天气过程的预报,抓住有利于人工增雨的天气形势,选择有利的增雨时机,与水利、农业、民航、军队等部门紧密配合,在省人工增雨办公室的统一指挥下实施人工增雨作业,争取最大程度地缓解旱情、减轻损失。 2.2洪灾防御措施建立完善的排水系统,减少农田积水灾害;对低洼地区进行改造,提高排水标准,增加泵站或加大抽排功率;增加绿地面积,减少径流系数,减弱由于雨水急骤汇流而形成的积水灾害;加强基建项目管理,严禁建筑材料堵塞进水口,影响排水设备发挥功能;关注天气预报,在强降水来临前,预降城市周边及市区河道水位,利于泄排。安排挖掘机在各设施农业园区开挖排水沟,使园区和外来水能够排出,消除洪水对大棚的侵害。2.3霜冻防御措施注意收听天气预报,在霜冻来临前浇春水保苗;多雨时应及时清沟排明水、滤暗水,加强根系活力,防治病害;加强水肥管理,重施小麦穗肥,促进壮秆大穗;巧施油菜花肥;淮北及江淮地区处理好棉种等,抓住冷尾暖头,抢晴播种,播后覆盖保温,适温炼苗。
年同期相比偏多,气温严重偏低,为1983年以来历史同期较为罕见的极端气候事件,其中突泉县降温较为严重,长时间的低温寡照、热量不足使全盟农作物生长受到很大影响。本文以低温阴雨对突泉县农业生产的影响进行分析,并针对作物生长受阻、抗病虫害能力下降等现象提出应对措施。
1 低温阴雨天气情况
2009年4-5月,突泉县月平均气温较历年同期偏高3℃,降水与历年同期基本持平,天气呈现干旱现象;自5月29日起天气形势发生急转弯,出现了持续的低温阴雨天气,且阴雨天气异常偏多,气温严重偏低,6月平均温度较常年同期偏低1.2~2.0℃,其中6月上旬平均气温为16.5℃,比历年同期平均温度(19.3℃)偏低2.8℃,6月上旬降水达27.7mm,阴雨天气造成低温寡照,日照时数创近30年来极少值。这是自1983年以来突泉县历史同期较为罕见的极端气候事件。
2 对农业的影响
突泉县地处大兴安岭南麓向松嫩平原过渡地带,属浅山丘陵区,耕地面积217万亩,是国家产粮大县,农作物以玉米为主,并大量种植谷子、大豆、马铃薯和葵花籽等。2009年夏初长时间的低温寡照、热量不足对突泉县农作物生长影响很大,虽然降水缓解了前期干旱,但对喜温作物的生长发育极其不利,造成生长缓慢,植株矮小,发育期延后,且抗病虫害能力下降。随着雨季的到来,雨水增多,6月末,突泉县宝石乡发生雹灾,农作物受灾面积达7000亩,其中绝产面积60亩。低温阴雨天气衍生的涝灾等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和影响范围都较往年会有明显的增强和扩大,将对种植业稳定生产构成较大威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农作物生长发育迟缓,根系发育不良,生理苗龄延后 6月下旬,突泉县玉米多处于七叶至拔节过渡期,大豆尚未进入旁枝形成期,水稻大部分处于分蘖期。由于低温阴雨天气致使光照欠缺,正处旺长期的玉米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减弱,造成生理机能失调,从而生长缓慢,苗势较弱,限制玉米的生长发育速度。连续的阴雨天气又使喜温作物大豆、水稻等根系发育不良,分布浅而少,田间积水过多还会出现烂根现象;持续的低温又造成水稻弱苗、僵苗比重较大,根系不发达,返青期延长,甚至容易导致烂秧死苗,由于气温不能达到水稻分蘖期所需的适宜温度(20~25℃),对水稻分蘖有延迟和抑制作用,分蘖不足,最终影响水稻成穗数和成穗率。
2.2 病虫害发生发展严重 阴雨天气条件有利于病虫害的发生发展,易出现作物根腐病,特别适合草地螟、稻飞虱生长,二代草地螟发生的可能性也极大。玉米丝黑穗病、大小斑病、烂心病和鞭状病等发生严重;大豆生长受阻,易现斑点、斑疹病,需重点防治真菌类病害和豆荚螟、豆秆蝇等害虫,宜喷施多菌灵等杀菌剂和害虫药剂,确保农作物后期生长健壮,提高品质。
2.3 极易产生药害 低温阴雨寡照在影响作物生长的同时也限制了杂草生长,但由于杂草草龄大,一旦后期气温回升后将加速生长,极易发生草荒。在这种气候条件下,如果农民仍按照正常年份使用种衣剂、除草剂,稀释倍数低,施药量大,产生药害的机率很大。突泉县一部分低洼地块,莠去津、乙草胺、氟乐灵、氟磺氨草醚、2.4——D和咪草咽等药害现象已经出现,而且随着气温的回升,药害问题会更加突出。
3 农业生产应对灾害措施
3.1 及时有效的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信息 不断提高中长期天气预测预报能力,加强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信息,是农业生产积极应对灾害性天气、减轻气象灾害损失的有效手段之一。为使灾害性天气预报和预警信息第一时间传递至乡村百姓手中,2007年9月底突泉县气象局分别为乡镇、办事处赠送安装预警电子显示屏、语音信息接收机等设备,使气象信息进一步得到延伸,为农村防灾减灾起到了保障作用。在此次低温阴雨天气过程中,突泉县气象局及时有效的低温、降水等预警信息,提醒广大群众做好灾害防范,尤其做好农业应对措施,尽可能的减小灾害造成的农业损失。
3.2 加大农业气象服务及农技服务工作 为不断拓宽为“三农”服务领域,推进实施气象科技致富工程, 2007年4月泉县气象局 针对不利于农事作业的大风、沙尘、低温冷害、连阴雨等灾情天气专门开设了“气象短信”服务活动,并在每个村落选出一名气象联络员,开通手机短信互动平台,定时向联络员发送恶劣天气预报及预防常识,“气象短信”方式可及时向县委政府机构和农民传达重要灾害天气情报,农民不但能够得到即时农业气象、市场行情、供求信息和实用技术等,还可
迅速获取种植、销售、病虫害防治等技术知识。此次灾害性天气发生后,气象部门和农业部门联合,及时组织农业技术人员深入基层服务,加大农业气象服务,进一步搞好农业科技服务和田间管理指导,同时,充分利用核心示范园区和科技示范户的科技示范带头作用,引导农民积极、妥善应对低温阴雨寡照带来的农业生产损失,确保灾害年农业生产获得较好的收成。
3.3 加强田间科学管理 针对低温寡照出现的不利影响,要加大大田中耕除草、喷施肥料、三铲三趟等为主的田间管理,夯实春播生产成果。一是要全面实施铲趟措施,加快铲趟进度,铲前深松,或趟一犁,多铲多趟,活化耕层,同时及时追肥,以追加两次肥料为最好,可加快农作物生长发育进程;二是根据病虫草害、药害的田间监测和预测预报,适时采取防治和补救措施,切实减少灾害损失,结合虫害发生情况,各级植保站通过合理部署,引导和指导广大农民抓好虫害防控和防治工作,避免农作物延伸灾害损失,对于药害严重地块增施生物肥和叶面肥,喷施磷酸二氢钾以减轻药害。
4 结语
2009年春末夏初突泉县出现了长时间的低温阴雨天气,频繁的降水在解除春季干旱现象的同时,造成的低温寡照给春播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带来了很大的危害,影响农作物光合作用,延缓生殖生长。而及时获取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信息,结合农技指导,进行科学田间管理是农业生产防灾减灾的有效应对措施,随着后期天气状况的好转,应加大作物肥料追施,抓好病虫害防控及农田鼠害防治,并选择安全性高的除草剂、灭虫剂等药物品种坚持尽早使用。今后,更要进一步强化气象部门及各级相关部门应对灾害性天气能力,提高广大群众防灾减灾意识。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农业;自然灾害;粮食生产;影响
伴随着全球变暖气候的加剧,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极端天气,比如旱涝、冰雹、暴风雨等。这些极端气候对国际粮食生产都表现出十分显著的影响,导致粮食价格上涨,对粮食安全体系造成了严重的冲击。我国作为国际上的农业大国,不仅担负着国内人民的粮食供给,每年还要为国外输送大量的粮食,但是我国的农业保障体系相对脆弱,粮食生产极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每年都有很多地方的耕地因为自然灾害而导致粮食生产量降低。国家在对农民发放粮食补贴的同时,还要开发适合国内农业现状的自然灾害应对措施,保证国家粮食生产的稳定,进而提升国民经济。
1 保证粮食产量的重要性
粮食是人民生活的必需品,因此每个国家都将粮食生产放在重要的位置,以保障国家发展的平稳性。在当前经济激烈的国际社会中,粮食储备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国家经济发展的地位。国家在粮食充足的情况下,人民才可以更加安心地进行生产,为国家创造经济。我国是世界上的农业大国,同时还是人口大国,因此粮食安全始终是国家应当解决的首要问题。我国幅员辽阔,耕地面积居世界第三,但是国家依然存在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地区。粮食产量不仅关系着人们的生活质量,还深刻影响国家的整个经济体系,在粮食储备充足的情况下,粮食价格相对较平稳,但是一旦粮食产量不能满足人民需求,粮食价格就会提升,对国家的经济体制造成冲击,最终影响国家的经济体系。
目前,世界上还有很多国家的粮食生产量不能满足国内人民的生活要求,依然存在温饱问题。并且近几年来全球温室效应带来很多极端天气,对国际粮食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全球有8亿人面临着食不果腹的问题,在南非地区,每天因饥饿而死去的人们不计其数,有些地区还会因粮食问题而影响社会安全。粮食危机已经成为威胁国际平稳的重要因素,我国只有在保证国内粮食产量的基础上,将粮食输送给其他的国家,为实现世界安全作出贡献。
2 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全球变暖所带来的气候变化对国际社会带来了十分严重的影响,而表现的最为明显的便是农业生产方面。冰雹、暴风雨、旱涝、强降雪等极端天气近几年间出现的次数越来越多,对我国的粮食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粮食产量关系着国民经济,伴随着我国粮食产量的降低,国民经济总量也随之减少,国家的粮食安全遭到威胁。粮食生产过程中会受到很多方面的影响,而自然灾害是对粮食产量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自然灾害具有不可预测和不可控性,对只能做到预防而不能从根本上避免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影响。
2.1 自然灾害影响粮食种植面积
自然灾害不仅能够威胁人们生命财产安全,还能够直接影响到农作物生长,造成粮食种植面积减少。低温冷冻和旱涝等极端天气在对当季度农作物造成影响后,还能对种植地的土壤造成毁灭性的危害。我国有很广阔的耕地面积,但是每年有很多耕地因自然灾害而丧失种植能力,土壤在经过冷冻和旱涝之后会影响本身的盐碱度,使肥沃的土壤变成不利于农作物生长的盐碱地,最终造成耕地面积的减少。
2.2 自然灾害影响农作物单产量
我国农作物生长的时期主要是夏季,夏季阳光充足、雨水充沛,农作物可以在夏季得到充分的生长。但是夏季也是自然灾害的多发时期,经常会发生大风、洪水等自然灾害。大风会导致农作物的倒伏,进而导致农作物产量降低。洪水也对农作物有同样的作用效果,经过洪水浸泡的农作物直接从根部坏死,导致农作物颗粒无收。冬季也是一样,低温冻害对于农作物也是十分致命的。自然灾害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农作物的产量。
2.3 自然灾害影响国民经济
粮食收入是我国重要的国民经济来源,自然灾害能够破坏大面积的农作物,使农作物产量降低,最终影响国民经济。粮食产量不仅仅是由种植品种决定的,更重要的是气候因素,气候的不稳定性对粮食产量有更加明显的影响。自然灾害的发生不受人为因素的控制,人们只能做预防措施,将其对粮食产量的影响降到最低。但是有很多极端天气带来的影响十分严重,比如说干旱,粮食产量就会因此而降低,同时带来粮食价格体系的波动,最终影响国内整个经济体系,国民经济也会因此受到影响。
3 如何降低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3.1 以预防为主,做好农业灾害预警工作
自然灾害是不可避免的,目前,人们不能准确地预测出灾害发生的时间和地区,也不能控制灾害。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和当地政府必须做好灾害预警工作,建立起自然气候监控小组,通过对往年相应时间内天气数据分析,得到较为准确的气候走向示意图,用来指导人民的农业生产。良好的预警工作能够让人们在灾害发生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比如说干旱之前储备足够的灌溉用水,将干旱对农作物生长带来的危害降到最低,进而保证粮食产量。
3.2 发挥政府导向功能,做好灾害应对工作
自然灾害已经发生之后,政府要做好快速地应对措施。自然灾害有很强的破坏性,一旦发生,时间则成为解决灾害问题的重要因素。政府应当发挥其导向功能,及时做出可行的灾害应对预案,控制灾区局势,指导人们有序地进行抗灾工作。灾害发生地的政府要到基层,收集受灾信息,将受灾的地区、范围、灾情现状以加急报告的形式通知到上层机关,还要通过电视、网络等平台向人们宣传应急防灾措施,组织应急小组到受灾地区指导人们抗灾,形成完善的抗灾系统,降低自然灾害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3.3 建立政府农业保险政策,做好灾后重建工作
农民往往是以当季粮食生产作为生活资金来源,但是自然灾害所带来的强大的破坏性往往会使粮食减产,从而导致人们生活得不到保障。因此政府应当做好完善的农业保险政策,将农业风险降到最低。政府应当在灾后为受灾人们发放补贴基金,用来促进灾后重建工作,及时地处理掉受灾的农作物,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好下季度作物种植,尽量降低自然灾害对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
总的来说,自然灾害是不可避免的,国家必须做好灾害预警和应对工作,在灾害发生的时候,指导人们进行有序地抗灾,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长久以来,自然灾害是影响粮食产量的首要原因,而粮食产量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如何实现将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带来的危害,已经成为保证国民经济收入的重大问题。
【参考文献】
[1]刘宁.中国农业防减灾投入效应及对策研究――基于粮食安全的视角[J].经济问题探索,2010(7).
按照市政办发[]212号文件精神和县政府主要领导要求,为预防和消除冰雪灾害等极端天气对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程度,现就开展预防和应对极端天气灾害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认真做好极端天气预测预警工作
县气象部门要加强对天气变化情况的监测,当出现极端天气有可能造成灾害时,须及时预警信息,迅速通知县政府值班室和乡镇政府及县级有关部门提前做好应对准备,同时,要通过各种方式向社会进行公布。
二、积极开展极端天气灾害应对工作
今年入冬后,若出现冰雪灾害天气,有关部门和乡镇要采取如下紧急应对措施:
(一)各乡镇政府、县级各有关部门要及时组织清除辖区及所划分县城路段的积雪积冰。
(二)县市容局要明确划分各单位清除县城积雪积冰区域,对县城道路易结冰重点路段实施监控,采取喷撒融雪剂等融雪措施,防止道路积雪结冰;县公安局交巡警大队要对县城路况实行全时监控,及时疏导车辆,确保交通安全;县交通局和公安局交巡警大队要对县内公路加强巡查,采取必要的融雪消冰措施,出现大雾天气时,要采取各种方式提醒司机,确保交通安全。
(三)县农业局牵头、各乡镇政府配合,及时组织人力对大棚蔬菜和瓜果等易受冰雪灾害影响的农作物采取必要措施进行防范,避免冰雪压塌大棚现象发生。
(四)县民政局要深入乡镇防灾救灾,及时了解灾情,下拨棉衣、棉被等救灾物资。
(五)县经贸局要及时组织生活必需品等货源,特别是新鲜蔬菜供应市场,保证群众生活需要;县物价局要加强市场管理,防止哄抬物价的现象发生。
三、加强应急值守和信息报送工作
各乡镇、各部门要加强值班,严格落实主要领导带班制度,确保通讯畅通。极端天气灾害发生后要在1小时内向县政府书面报告,紧急情况下可以通过电话口头报告,随后书面续报。
四、应急救援队伍紧急待命
关键词:气候变化;烤烟;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 S5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8-0051-03
近三年来,丽江地区烤烟生产期间由于受到局部干旱、高温、冰雹、大风、低温等气候的影响,对烤烟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威胁,不利的气候条件增加了抗逆自然灾害的劳动、资金、物质等成本,给烟区烟农增收和烟叶产量、质量稳定带来了明显的影响。为了预测和应对不利的气候条件对烤烟产业带来的影响,丽江烟草企业与当地气象部门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共享气象信息,根据气象预测预报情况,利用电视新闻、手机短信、微信等媒体形成向烟叶生产管理者提供气象信息服务,并制定科学的应对措施和方案,积极应对天气变化,将气候变化影响烤烟生产的因素降到最小最低的程度,保障了烟农、政府、企业三方的共同利益。
1 丽江气候基本情况
1.1 温度 烟草是一种喜温作物,生产的最适温度为28℃左右,从烤烟品质出发,烟株对气温条件的要求是前期较低,后期比较高,这样有利于叶内积累较多的同化物质。一般认为,要获得良好品质的烟叶,叶片成熟阶段的日平均温度不应低于20℃,而较理想的日平均温度是20~24℃,并需持续30d以上,对于生产优质烟叶来说,持续时间长更为有利。丽江历年来烤烟种植期间的月平均气温保持在20℃左右(见表1),日间平均温度在23℃以上,适合生产优质烟叶生产的温度条件。
1.2 光照 光照是作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重要生态条件,与烟草的生长发育和内在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合理的光照对烤烟生长发育、光合作用、生理代谢和内在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烤烟生长期间适应的光照是生产优质烟叶的必要条件,光照时间的长短与强弱不仅影响烤烟的发育特性,同它的生L也有密切关系。从栽培的角度出发,要求光照充分而不强烈,这对烟叶质量较为有利,在一定的范围内,光照时间长,可以延长光合作用,增加有机物质的合成,提高烟叶品质。丽江三年来烤烟生产期间的日照时数见表2。
1.3 降水 降水对烟草的影响不决定于年降水量的大小,而主要决定于雨量的分布。生育期雨量过分集中或暴雨,对烟株生长不利,雨量均匀分布也不理想,最好是移栽期间降水较多以利还苗,还苗后土壤水分少些有利生根,因棵期有充足的雨水可促进旺盛生长,成熟期雨量少有利于适应成熟采收。据相关数据显示,云南烟区月平均降雨量为180~200mm。丽江2014―2016年烤烟生产期5―9月的月平均降水量保持在160~190mm(见表3),可以满足生产优质烟叶的降水量。
2 气候变化对烤烟产业的影响
2.1 气温变化导致干旱高温频繁发生 烤烟对温度的要求相关敏感,烤烟生产最适应的温度在20~32℃,过高或过低都对烤烟生长不利。因此,这就需要在尽可以的情况下进行人为调控,将烤烟生产环境温度调控有适宜的温度范围内,促进高品质烟叶的生产。如果不能够及时对温度施加有效控制,将其调整在合适范围内的话,势必会对烤烟的正常生长发育产生某种程度的不良影响。
2.2 气候变化使全市降雨量呈现不均衡趋势 丽江烟区在烤烟生产期间各个区域降雨量相差较大,丽江地区降水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在进入雨季之前,有一段相对严重的干旱期即2―5月,土壤含水量较少,移载期抗旱成本增加,且不利于烟株根系生长,抗逆性减弱,增加了感病的几率。而种植管理期间降水量集中,特别是7、8月降水量偏多,从9月开始降水量逐渐减少(见表4),烤烟生产中期雨水多,而后期雨水减少对烟株生长发育成熟是极为不利,还增加了病虫害发生的概率,直接影响烤烟的生产管理成本和烟叶质量。
2.3 气候变化诱致农业灾害频发 异常天气干旱、高温、低温、冰雹、暴风雨都是造成烟叶产量、质量的影响重要因素,3年来丽江烟区每年都发生不同程度的冰雹、暴风雨等灾害20次以上,造成每年上万担烟叶的损失,给烟农、政府、企业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2010年丽江出现了百年不遇的旱情后,各个区域每年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干旱、高温的情况,造成了烤烟生产抗旱成本的增加,降低了烤烟品质的稳定,对烤烟产业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2.4 异常的气候条件易诱致病害频发 烤烟生产期间出现干旱高温、降雨过多等恶劣的气象条件,容易诱发病虫害的发生,如干旱高温的环境条件使烟株生产缓慢,甚至停止生长,降低了烟株的抗逆性,提高了病害侵入的风险,降雨过多,烟株生长环境潮湿,不利于烟株根系周围土壤的通透性,有利于病虫害的发生与流行,特别是白粉病、气候性斑点病等病害,在烟叶采烤后期,低温天气过早出现,会导致赤星病斑的发生与流行,以上各种情况都会造成烤烟产量减少、品质降低的情况。
3 气候变化对烤烟产业影响的对策建议
3.1 调整烤烟生产布局 分析近3年来烤烟种植区域气候特点,将自然灾害频发、水源保障差的区域调整到气候条件较好、水源有保障的区域种植,尽量选择气候条件相对理想和稳定的区域,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减少气候变化对烤烟生产的影响。
3.2 选择抗逆强的烤烟品种 优良的烤烟品种具有较强的生长适应能力,如近年来丽江推广种植的云烟87和云烟116等品种。今后要不断加大烤烟新品种的试验示范力度,持续优化烤烟品种,筛选出适合丽江气候特点、土壤环境的新品种并加大推广力度,从而实现生产优质烟叶的目的。
3.3 创新烤烟种植管理技术,提高烟株的抗逆能力 根据烤烟生长不同周期有不同需水量的生长规律,在移栽时大力推广节水移栽技术,如近几年推广应用的烤烟膜下移栽技术,2014―2016年累计推广面积达2.41万hm2,极大地解决了烤烟移栽期间用水的问题,在移栽后推广应用滴灌技术,提高了烤烟生产大田管理期间水资源的利用率,满足了烟株生长的根系水分需要,促进了烟株正常生长,增强了抗逆能力,有效提高了烟株天然的防病能力,为生产优质高效的烟叶质量奠定基础。
3.4 密切与气象部门合作机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丽江地区地形复杂,气候条件不够稳定,因此要建立与当地气象局密切的合作关系,利用气象局的资源优势为烤烟生产服务,将气象预测预报资料及时、准确的提供给烤烟生产决策者参考,做出准确的判断,采取积极应对措施,提高防范不良气象的影响。进一步加大对气象设施设备的建设投入力度,建设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站,强化作业人员培训,提高人工影响天气的能力,积极应对短时雷雨、风雹等灾害性气象,为烤烟生产服务。
3.5 加快烟区水利设施的建设,提高抗旱能力 丽江地区的降水量极为不均衡,仅仅依靠自然降雨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要进一步加快烟区水源工程等水利设施的建设力度,改善烟区水利设施,缓解部分区域降雨不均衡导致的水资源匮乏的局面,实现烤烟种植区域水源有保障,为烤烟产业的稳定持续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3.6 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自然灾害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如果能够尽快建立并不断健全防灾应急预案体系的话,就可以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将不良影响降到最低,进而减少因此可能而导致的实际经济损失。因此,建设烟区气象观测站、建立健全气象信息预警机制、组建气象服务队伍是很有必要的,同时建立烤烟生产气象服务队伍,利用电视新闻、手机短信、微信等多媒体的形式向烟叶生产管理者和烟农气象信息,加强培训,提高应对异常天气的能力,将气象暮Φ奈:降低到最低的限度,从而保障烤烟产业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4 结语
烤烟产业不仅增加了当地居民的收入,而且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增长,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更要充分意识到气候条件可能对烤烟产业发生的实际影响,进而立足当地条件,采取有针对性措施,有效降低可能因气候条件变化而导致的各种不良影响,切实保证烤烟产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为地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史明惠.元江县烤烟生产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及对策[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3.
[2]杨仕贤,张好艳,张春红,等.气候变化对新安烤烟种植的影响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14.
[3]熊莉.贵阳市烤烟生产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5.
[4]奎晓亮.云南省新烟区烤烟种植存在问题及对策探析[J].中国农业信息(上半月),2014(7).
[5]朱峰 孙珂 杨哈韬.基于安康山地烟区可持续发展的探索与思考[J].农学学报,2014(8).
[6]杨荣生,李开晏,贺帆,等.曲靖烟叶代加工烘烤的发展与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10,22.
[7]杨立强,李佛琳,张元伟,等.石灰施用量对腾冲烤烟生长・产量和质量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2,07.
[8]焦敬华,陈晓波.论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性[J].现代农业科技,2009,07.
[9]练华珍,黄泽生.烟叶专业化生产初探[J].现代农业科技,2009,12.
[10]曹务栋,黄国友,王唯,等.关于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科技创新问题的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09,13.
[11]夏玉香.关于扩大江西烟草出口的思考[J].北方经济,2010,22.
[12]平丽.我国烟草农业现代化模式探讨[J].法制与社会,2012,15.
[13]张川东,何腾兵,林昌虎.几种重金属对烟草的影响研究进展[J].贵州农业科学,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