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医基础理论解释

中医基础理论解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医基础理论解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医基础理论解释

中医基础理论解释范文第1篇

【关键词】建构主义理论 新课程 初、高中物理教学 衔接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181-02

初中物理学得很好的学生进入高中后也会感觉学习物理很吃力,这是一个常见现象。有的学生发现花了很多时间来学习但是学习效果并不是太好;有的学生感觉上课时能听得懂,可一旦让自己独立思考并解决具体的问题时就会不知所措……所以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一直是中学物理教学的研究课题,但是成效并不显著。本文尝试以建构主义理论来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的办法。

一、导致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问题的原因

笔者在文献研究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分析认为出现诸如此类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初中新教材与高中新教材有显著区别;初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特点和所提要求有所区别;初高中物理教师之间的交流存在问题。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相关概念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思想是:它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常常是在社会文化互动中完成的。[1][4]它强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3]

三、解决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问题的对策

结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解析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问题,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对策。

1.创设适当的情境链接新旧知识

因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包含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也就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2]所以在平时的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创建学习环境:分析现在所讲的知识点跟学生以前所学习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尽量创设合适的情境将二者有机地联系起来;由于高中阶段的知识跟初中的知识、概念之间有很大的差异,学生如果还是基于他以前的经验那么他对现在的概念的理解肯定是有偏差的。因此,教师还需要在教学准备中注意哪些概念学生在理解上可能会产生偏差,创设情景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并且促进学生错误概念的转变。例如,在学习“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时,很多同学会不理解,因为与他以前的经验产生矛盾,他们认为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有力的作用物体才会运动,没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因此教师在这一节的教学时要注意初、高中对这一知识点的要求的差异,并且区分实际的运动情况和理想状态下的运动情况的差异,从而促进错误概念的转变。在讲新课前还可以创设一些适当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好奇心的驱动下的探索可以转化为学习兴趣。例如,人从高处跳落为什么腿要弯曲?跳高运动员为什么要助跑一段?肥皂泡为什么会呈现不同的颜色?拐弯处的铁轨为什么一边高一边低?把这些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问题交给学生回答,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从而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创建建构知识的桥梁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认为真正的理解只能是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的,取决于特定情况下的学习活动过程。[1][5]有些学生在课堂上听得懂但是叫他自己独立解答一些问题则会遇到相当大的困难,实际上他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懂”而是一种复制或者是一种单纯的重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运用各种办法让学生理解问题的本质,创建使学生自己构建而不是单纯的“复制”的桥梁。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一些图像、实验、类比等方法加强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在分析追及问题时可以分别给出物体的v-t图,这样可以很直观地就看出来各个物体的运动情况,学生也很容易理解。还有在讲解电流和电压时将它们与水流和水压进行类比,把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类比为一些具体、形象的概念,学生自然也容易接受和理解。

3.建立学习的梯度

搞好初、高中物理教材的衔接,努力降低高一物理学习的台阶。适当放慢教学进度,减少课常容量,降低教学难度,使教学进度和课堂容量从学生能够接受的程度逐步递增,使知识的难度以螺旋线方式逐渐上升。如在引入新课时,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尽量从初中的角度切入,使学生不觉得陌生。在学习物理概念、定理和定律时不仅要阐述其物理含义,还要对其表述作语法上的分析,寻找关键词,并用文字、公式、图表、图像等多种手段进行表述,使学生领会其实质。

应用数学方法来描述物理规律,是高中物理较初中物理明显的区别。要降低难度,可以多利用图像。在物理教学中有意识地多用图像表示物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既要重视几何图像在物理中的应用,更要重视图像的物理意义,需要反复揣摩与练习。例如在讲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时可以由v-t图像推导出来。我们知道v-t图像中位移的大小等于v-t图像中梯形面积的大小,即s+s=v0t+■t*(v-v0)=v0t+■t*at,即位移x=v0t+■at2。经过这样的处理就将高中比较抽象复杂的问题与初中的知识联系起来了,有了以前的基础学生肯定很容易理解,并且复杂的公式也很容易就记住了。

4.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教学中教师应对全体学生一视同仁,对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学生分别施教。比如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难易不同的问题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上的成就感,特别是在容易产生厌学情绪的高一年级教学中教学要求更应低一点,考试题目要容易一点,教学内容要严格控制在必修本以内,千万不能根据高考要求,过早补充内容企图一步到位,其结果往往是揠苗助长适得其反。因此教师可以灵活安排教学顺序,由易到难保护学生后续学习的积极性。

5.构建初高中教师联系的渠道

新旧知识经验之间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不仅是学生学习的相互作用,也应该是两个阶段的教师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初高中物理教师不仅需要而且有必要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和联系,还应该研究彼此的教材。比如初中教师要了解高中物理与初中物理的相关部分,在讲授时可以适当的延伸和拓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并不断向更高的层次探索。高中教师也要熟悉初中的物理知识,在讲解新的课程内容时就可以先引导学生回顾初中所学的知识,再学习高中的新内容。如此一来学生就不会觉得很陌生、跨度太大而难以接受,学生的学习效果自然也就提高了。

综上所述是笔者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来的一些解决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问题的办法,并在实际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师大出版社.

[2]彭红卫,蒋京川.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教育意义的反思[J].教育探索.2004,(5):52-54.

[3]蒋志辉,周兆雄.建构主义的意义建构本质解析[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版).2011,(24):24-26.

[4]陈琦,张建伟.建构主义学习观要义评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1):64.

[5]高文,徐斌艳,吴刚.建构主义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中医基础理论解释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思路

最早在1979年林中鹏教授提出的是“中医现代化”这一概念。在广州举行的全国医学辩证法讲习会上,还提出了中医现代化的经典定义:运用现代科学(包括现代医学)的先进技术武装中医、发展中医;运用现代科学(包括现代医学)的知识和方法研究中医、阐明中医。自1996年国家正式启动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以来,逐渐开始称“中医药现代化”。2003年国家颁布了《中医药条例》,更明确提出要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吴仪副总理在2004年全国中医药会议上也指出“要努力继续切实推进中医药现代化”。

但对中医药现代化的理解及其实现的途径,目前意见尚不统一,下面笔者从基础理论、诊断方法、治疗手段等几个方面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1 基础理论的现代化

所谓“现代化”就是指与同时代的其他科学技术发展同步,达到同时代的先进水平。《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温病条辨》等著作就代表了中医药在不同时期的先进水平,可以说是历史各个时期中医药的“现代化”。在当时虽然是最先进的,但沿用至今,有的内容已经陈旧,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不相协调。因此,要敢于并善于否定旧的理论,根据新的科学实践,修正原有的基本观点、基本理论。对新的现象、新的问题作出新的解释、产生新的理论。中医基础理论的现代化发展,也应该运用现代科学理论、技术和方法来补充、完善、提高。中医基础理论由于历史的因素造成了其形成时必须要与古代的哲学思想融会贯通,用朴素的唯物辨证法,即阴阳五行学说来说明、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所以就表现为哲学的思辨性,具有社会科学的属性,而其应用则具有自然科学的属性,是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融合。认识中医科学的这一特点对如何实现中医药现代化是非常必要的。现代的控制论认为,认识客观“黑箱”有两种方法,即打开黑箱和不打开黑箱。中医“有诸内必形诸外”的观点,就是通过不打开黑箱的方法,所以用西医还原论的方法,通过解剖、实验,从分子水平或基因水平上来观察、研究人体并不适合于中医,近些年这方面的研究并未使中医基础理论取得突破也证明了此路是行不通的。中医的很多理论是无法通过现代研究来证实的,如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现代研究无法证实它的存在,然而它在实际应用中却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有人曾经将中医基础理论现代化拿汉字输入法的发明来比喻,笔者觉得有一定道理,当时汉字输入法未发明以前,有人建议用汉语拼音代替汉字,这就类似于用西医还原论的方法来研究中医,但经过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汉字输入法最终研制成功。所以,中医基础理论现代化应根据中医学理论的特点,充分运用现代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耗散结构理论和复杂性科学研究等理论来分析、研究中医,对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等学说,在原始理论的基础上提高、升华,这才是使中医基础理论现代化的正确途径。

2 诊断方法的现代化

《内经》确立了“以表知里,司外揣内”这一把握机体作为整体在自然状态下表现出来的人体信息的方法。所以中医学诊断是以望、闻、问、切为主要手段,即依靠医生和病人的感觉器官认识疾病现象,基本上不采用仪器检测手段。由于人的主观感觉的局限性,导致中医关于疾病现象的描述具有不可克服的局限:有很大的主观性和经验性,可靠性差。尤其是脉诊,明朝的李时珍就曾感慨脉诊是“心中易了,指下难明”。如果在现代科学技术允许的条件下,作出相关定量分析则会大大地提高可操作性和科学性,如中医的消渴证,表现为“三多一少”的临床症状,其中一大部分就是现代医学的糖尿病,但糖尿病有一部分病人症状不典型甚或没有临床症状,用中医的望、阐、问、切就难以明确诊断,但如查一下血糖、尿糖等相关检查,我们就很容易诊断了。所以,现代医学应用的各项化验检查及影象学检查,只要有助于诊断,都可以采用。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中医特色的证候、舌苔、脉象更应制订客观化的指标和研制相应的检测设备,以实现中医诊断的标准化。

3 治疗手段的现代化

中药是中医治病的主要手段,几十年来对中药的研究如中药的有效成分、药理作用、毒理作用、剂型改革等方面均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有人认为中药现代化应包括两部分,一个是“现代化地研究中药”,一个是“中药的现代化研究”。“现代化地研究中药”又称“研究中药、现代化研究中药、中药现代化开发”,像青蒿素、联苯双酯这样的现代单一化学成分,就属于第一种情况。而“中药的现代化研究”是以中药为前提,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在这个前提下,不拘一格地利用现代技术来研究中药。张伯礼提出应重视中药基础理论的研究,运用传统理论和现代植物化学研究方法,开展对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反畏、七情和合、配伍及禁忌等中药理论研究,提示其内在规律和科学基础,达到中药基础理论科学阐述,构建现代中药理论体系。他提出的“方剂的有效组分”概念是中药现代化道路上做的初步探索。所以研究中药一定要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这样研究出来的成果再现代化还是中药,中药现代化要以此为主要任务。

中医基础理论解释范文第3篇

中图分类号:R1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9(a)-0136-01

《内经》为中医学四大经典之首,记载了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原理以及独特的思维方式,为学习中医理论及临床技术的必修课程。其文字古雅,义理深奥,内容博大,给学习者带来一定困难,也给教学带来一些困扰。做为一个授课经验尚浅的老师,如何上好这门课,笔者也在逐渐探索和实践,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

1 明确课程定位

《内经》是中医古典文献中最早的一部著作,书中总结了我国古代关于人体生理、病理以及对疾病的诊断、治疗的经验。凡是中医院校的学生在入学初,《中医基础理论》及《古代医学史》等相关课程就对其有所介绍。学生在学习了部分基础课、临床课后才开设这门课程,是本科阶段的后期提高课程。因此,在开始上课的时候就要让学生充分了解《内经》的学术价值。《内经》的学术思想、思维方式、诊治原则及方法,几千年来始终指导着中医理论及临床实践。作为经典的医学著作,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

该书和《中医基础理论》不同,之所以说其是理论提高课,是因为该书有不同的学术观点,不同的时代烙印。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系统地掌握中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提高中医理论水平,掌握中医学独特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书中内容涉及哲学、社会、人文、天文等方面的知识,是多学科研究的典范,对于加强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医德修养具有重要意义。

2 加强学生自学能力

由于课时所限,《内经》的原文在本课程教学中有大量删减,有些教材也打乱原文的次序,内容取舍和理论解释方面也各有偏重,由此以来,原文传达的部分学术思想及理论观点的理解不可避免地受到局限,妨碍了学生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正确理解和把握。因此,本课程的教学应当从单纯的中医学知识的灌输,转向中医学方法的培训,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在课堂只讲授重点内容,然而单靠课堂讲授是有限的。因此,授课过程中除了串解、阐释、启发、总结外,还要注意加强学生自学能力,树立记诵之风,提高学生阅读古籍的能力。

对于某些经文的理解,可以引导学生去查询相关文献甚至是临床资料,加深理解和运用。比如对原文“诸痛疡疮,皆属于心”的理解,教师除了阐释其含义外,可以让学生从安神、泻热等角度去查询疡疮类疾病的临床治疗和应用。

此外,教师可挑选《内经》原文,写出课下学习要求,介绍相关参考书籍,布置思考题,以及课堂以学生为主体讲解汇报的方式进行检查。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就不会仅局限于所学教材,可以通过网络、参考书等途径查阅相关资料,拓宽学习视野。

3 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内经》条文晦涩难懂,部分内容在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的时候都有所涉及。有的学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教学效果较差。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教学的效果和学习中医学知识是至关重要的。

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采用传统和现代教学形式相结合的方法,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根据不同内容、不同阶段,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一定帮助。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应用多媒体教学,形成合理的教学结构,避免或减少传统教学方法的枯燥单调的缺点,使得课程内容更为直观,新颖生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外,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课堂教学中,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可以采用课堂提问、小组讨论或者总结发言等方式,甚至可以节选部分教材或内经原文的内容,以学生授课教师补充的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用所学到的内经理论进行解释,拓宽思路,认真思考,前后联系,提高理论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让学生联系原文和中医理论知识,理解“脾主时”和“脾不主时”、“肾治于里”和“肾为之主外”的内涵;并可配合后世医家对其理论的发展,解决临证中的疑惑说明经典的实用性和指导性,体现其临床指导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 重视启发学生中医思维

《内经》理论体系的形成与中国古代传统思想文化密不可分,尤其是哲学思想的渗透对《内经》理论的形成有着重大的影响。在讲解的过程中要注重《内经》理论观念的文化背景,引导和培养学生用中医思维思考和解决问题,明确中医学发展的认识规律,掌握《内经》理论的思想内涵,理解中医学基本概念及原理的表述方式,才能充分发挥中医经典教学所承载的导航作用,使学生认识到中医学术的特色及优势,真正掌握中医学防病治病的基本机理。只有建立中医的思维方法,运用它去观察、思考、理解,才能真正掌握《内经》的理论,才能做的好继承和发展中医,并在临床上运用自如,做到举一反三。

中医基础理论解释范文第4篇

为了培养优秀的中医药人才,为了提高中药学的教学效果,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以“功效”为核心的教学方法,供同仁探讨。

1.功效与中医基础理论的对应教学法

在讲授《中药学》课程之初,我们都会去强调“什么是中药”。

中药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使用的药物,脱离了中医基础理论,就非我们所讲之中药。中医基础理论中有风、寒、暑、湿、燥、火六之邪,中药学的功效就对应地有祛风、散寒、解暑、化湿、润燥、泻火;中医基础理论中有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纲,中药的功效就对应的有解表、温里、散寒、清热、补虚、泻实、滋阴、壮阳。[1]

将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与中药学的功效紧密的联系起来,既有利于学生对于药物的理解,又避免了学生死记硬背功效而未能达到活学活用、服务临床的宗旨。如麻黄功效“发汗解表”,发汗力强,善治无汗之风寒表实证。因患者以寒邪袭表为主,寒主收引,故无汗。桂枝功效“发汗解肌”,善治有汗之风寒表虚证,虽称为风寒表虚证,实则并非虚证,而为实证。患者以风邪袭表为主,风性开泄,腠理疏松,故有汗。两药功效同为“发汗”,主治证却有所不同,如不详细联系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学生势必容易误解或混淆应用。

2.药性、功效、应用的推理教学法

中药药性和功效之间有较强的关联性。如具有寒凉药性的中药多具有清热的功效,具有温热药性的中药多具有温通祛寒的功效。因此,由中药的寒凉性可以推导出清热功效,由温热药性又可推导出温通祛寒功效。又如,从五味角度讲,具有辛味作用的药物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功效。因此,由中药的性味可以推导出相应的功效。

功效对应应用则贯穿于中药学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如麻黄三大功效对应三大应用。麻黄发汗解表之功效,对应风寒感冒之应用;宣肺平喘之功效对应实证喘咳证之应用。[2]

通过药性、功效、应用的推导过程,可使难记的中药学变成了可以通过逻辑推导的知识,而逻辑推导反过来又使学生因为找到了学习的规律从而增强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使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有章可循。

3.重视中药经典古籍,拓展教材功效

《中药学》教材的编写来源于中药经典古籍,但由于学时等因素的限制,教材内容无法全面详实。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教师应适当拓展教材中未载入而经典中所记载的功效。如桔梗在《神农本草经》中记载其为“主胸胁痛如刀刺,腹满肠鸣幽幽,主惊恐悸气”。在一些著名的方剂中也载入此药,如治疗心痛的“活血逐瘀汤”,治疗泄泻的“参苓白术散”,治疗心悸的“天王补心丹”等。[3]而教材中对于这些功效并没有记载,《方剂学》中对于桔梗在此三方中的解释多为“舟楫之官”,“载药上行”,过于笼统。因此回归经典,对于中药潜在功效的挖掘和应用更有意义。

4.重视功效名词的层次分析

很多中药功效的名词存在层次性,因此,在教授时不能只谈笼统的功效,要进一步分化,讲解具体的功效内容。

如“收敛固涩”这一功效就是笼统的,一定要将其具体化,分解为敛汗、止泻、固精、缩尿、止带、止咳、止血,不同收敛固涩药物的具体功效是有所不同的,如龙骨、牡蛎的收敛固涩可以化分为敛汗、固精、缩尿、止带。[4]

如具有“补气”这一功效的药物有人参、党参、白术、黄芪、山药、甘草等,然后它们的主治病证是不尽相同的,或者是有所侧重的,当进一步结合归经来具体解析:人参、甘草可补心气,党参、黄芪可补脾气,山药可补肺肾之气,以此来分别适应心气虚、脾气虚、肺气虚、肾气虚等证。

又如具有“补阴”这一功效的药物有沙参、百合、麦冬、石斛、玉竹、黄精、枸杞、女贞子等,然后结合脏腑定位,阴虚证当分为心阴虚、肺阴虚、胃阴虚、肝阴虚、肾阴虚等之不同,对于用药来讲,用以上“补阴”药大方向正确,而准确度不够。[5]

中医基础理论解释范文第5篇

关键词:干细胞研究;中医药理论;理论研究

干细胞是具有自我更新与增殖分化能力的细胞,能产生表现型和基因型与自己完全相同的子细胞,近年来,随着干细胞研究的深入,干细胞移植在转基因治疗、组织工程、病因病机等方面显示良好前景。中医学作为研究人体的一门系统理论,对干细胞的存在形式及功能如何认识,如何通过干细胞研究,加快中医药理论的发展,是目前中医学者面临的重大课题。

1 干细胞研究进展

干细胞(Stemceli)即起源细胞,是能无限自我更新、又能定向分化生成一系列组织的原始细胞,其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具有自我增殖能力。通过对称分裂产生与自身完全一样的子代;二是具有分化潜能。通过不对称分裂产生所属类的子代细胞。Friedensteint在1970年从小鼠中分离出胚胎干细胞并在体外进行培养成功,1998年Thomason和Shamblot先后建立了人类胚胎干细胞系,为干细胞的研究奠定基础,Shamblott发现人类胚胎干细胞能随培养条件的不同,在体外分化为各种组织干细胞、造血干细胞、心肌干细胞和神经干细胞等。另外干细胞还具有“横向分化特点,如肾髓干细胞除含有造血干细胞外,还可分化生成肌细胞、肾细胞、神经细胞和脂肪细胞等多种成体细胞。目前,干细胞按其分化能力可分为:个能干细胞(如胚胎干细胞等)、多能干细胞(如神经干细胞等)和专能干细胞(如胶质前体细胞等);按其来源可分为胚胎源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

研究表明,成体干细胞广泛存在于各种组织中,当终末分化细胞死亡后,它们能自动分化替代死亡细胞,成体干细胞的这个生物学特征和生理分化特点为干细胞体外研究和治疗疾病提供了可能。干细胞用于疾病的治疗应具有以下属性:①自我维持和自我更新的能力;②具有分化为所属类型细胞的能力;③具有增殖分裂能力;④自我更新和多分化潜能可以维持相当长时间,甚至终生;⑤具有对损伤和疾病反应能力。因此,在临床和动物实验上应用干细胞研究主要有两种策略:一是在体外通过诱导培养全能干细胞,使其分化发育成新组织或器官;二是通过调控培养干细胞,在体内定向分化成所需成体干细胞,使靶器官局部干细胞达到充分的数量。研究显示,自身成体干细胞移植是干细胞治疗疾病的最理想选择,成体干细胞能分化形成各种类型的组织细胞。且自身成体干细胞移植不存在免疫排斥的问题,治疗时可避免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对患者的伤害,当前成体干细胞移植在肾髓间充质干细胞、内皮祖细胞等研究已取得一定的成功。

成体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损伤研究开展早,尤其是通过动员自体肾髓干细胞修复坏死心肌的方法,具有无创伤性。不必在体外分离扩增受到广泛关注。研究发现,急性心肌梗死后有少量肾髓干细胞能自行迁移到心肌损伤部位,参与坏死心肌组织的再生,但是外周血循环的肾髓干细胞数量极少,对坏死心肌的自我修复作用有限,通过应用干细胞动员剂可提高外周血中的肾髓干细胞数量,促进心肌再生以加快修复过程,但是,干细胞移植的疗法仍需要进一步临床验证。

2 促进中医脏象理论的研究

藏象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内容,它是研究人体各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虽然国内学者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在治法、理论、临床等各个层面对脏象理论的实质展开研究,如通过系统论、控制论对脏象理论进行推演、探讨脏腑辨证的内涵、解释某些脏腑虚证和实证的微观基础,但仍不能揭示中医脏象理论的全貌。近年来,随着干细胞理论的成熟与完善,通过探讨中医药对细胞生长、分化、发育等基本生命规律的影响,揭示中医脏象理论的实质,已成为医家研究的重点。

中医学认为,“先人之精”是指父母的生殖之精,它是构成胚胎发育的原始物质,在胚胎成形后藏之于肾,在脾胃运化生成的水谷精气和各脏腑化生的精气的充养和资助下,发挥其生理效应,调控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等整个生命过程。从干细胞角度来看,干细胞的生长、增殖、凋亡构成了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和衰老的全过程,其中胚胎干细胞具有分化的全能性,既可向神经细胞分化,亦可向血液细胞分化,同时将其注入去核卵母细胞内,可在假孕母体内形成新的个体,因此,“先人之精”的功能大部分是干细胞功能体现,说明作为先人之精的干细胞,与中医学的“精”有共同属性,这为中医“肾藏精”理论提供充分的依据。另肺与大肠均由胚胎干细胞发育过程中原肠的前肠分化,呼吸道上皮和腺体由原肠内胚层分化,肺、气管与肠的结构来源是相同是否是藏象学说一肺与大肠相表里的微观基础?刘柏炎等训认为胚胎干细胞与先天之精气有关;张进认为干细胞与中医学的先天之精相关,二者都决定人体的生长、发育、衰老等基本过程,并提出干细胞是先天之精在细胞层次的存在形式的假说。补肾药能影响在体和离体生殖干细胞分化能力及分化终末细胞的活力,这为研究肾中真精化生气的理论提供思路;具有行气活血作用的中药,能促血管生成而治疗心肌缺血,这与“气血相关”、“行气通脉”、“补气活血”的中药理论相吻合。因此,干细胞研究为中医脏象理论发展提供了机遇,通过在体外培养胚胎干细胞定向诱导为其他组织细胞,并施加一定的中医因素,分析细胞基因组学或蛋白组学的变化,将宏观辨证与微观研究相结合,促进中医脏象理论研究的深入。

3 促进中医经络理论的研究

中医经络理论认为,人体通过经脉的络属形成脏与腑的表里关系,将四肢百骸、五关九窍、筋肉皮毛等表皮组织器管与脏腑联系起来,但是,经络的这种所属的关系的客观基础是什么?虽然众多学者借助于现代科学手段,从不同的层面深入的研究经络理论,并建立很多客观指标,仍不能阐释经络理论的本质,因此,通过针灸对组织中成体干细胞及定向干细胞构成的影响、内源性干细胞分子机制和针灸对干细胞分化、增殖和迁徙规律的研究,已成为揭示经络理论实质的关键切入点。

人体组织中均有成体干细胞及其定向干细胞的存在,各国科学家尚无归纳出成体干细胞及其走向干细胞在组织中循行分布的基本规律,主要根据胚胎发育的先后顺序来确定组织中成体干细胞的富集点――干细胞巢,存在着相当大的随机性与盲目性。研究证实,电针可以使成体神经生发中心的干细胞增殖增强,使生发中心局部神经营养因子表达增强,并且使其迁移路径增加,呈“立体”模式迁移。“有学者”采用全脑缺血模型,持续电针刺激足三里发现能促进室管膜细胞的分裂,使其分层、增殖旺盛;而电针“合谷”穴不仅引起干细胞阳性细胞数量增加,还引起组织形态学变化,这说明电针能促进细胞增殖。因此,将干细胞研究和经络理论结合起来,通过经络路线探讨干细胞增殖、迁移和分化规律,以及干细胞移植后在宿主组织中的存活、分

化调节机制,为探讨经络理论本质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4 促进中医治疗理论的发展

研究表明,中药既可以直接作用于体内的干细胞,促进其增殖、分化,也可以影响其微环境,促进其存活与功能建立,或者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减轻或消除免疫排斥反应。如中药复方活血汤可改善骨髓造血微环境,改善骨髓基质细胞与造血干细胞之间的连接,促进造血干细胞的分化增殖和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免疫重建、减少移植物抗宿主疾病;有学者在造血干细胞移植基础上,发现使用中药能降低并发症,促进造血机能恢复,并可通过对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增加单个核细胞和血管再生细胞因子的数量、提高其免疫活性。陈图刚等证实补气药人参皂苷能促进造血干细胞的增殖,诱导定向分化,具有类生长因子和协同生长因子的作用;陈东风等发现龟板对局灶性脑缺血后神经干细胞有促进增殖的作用等;胡军祥等发现中药“脑复聪”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有明显保护或调节作用,该方剂能提高小鼠海马齿状回阳性细胞,说明该方剂对神经的保护作用,不仅在于减少神经损伤,还可促进新的细胞增殖;蔡光先研究发现地黄多糖具有抗氧化保护神经细胞作用,还能拮抗衰老小鼠胸腺及脾脏的萎缩,提升免疫细胞数,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为神经样细胞,揭示中医学肾与脑关系。

不同治则中药对干细胞在不同阶段作用效果不同j张艳军等发现具有清热泻火作用中药黄芩、栀子的提取物可诱导神经干细胞特异性分化成非成熟神经元,与具有活血化瘀作用三七总皂苷及补气作用黄芪皂苷联合应用,可提高成熟神经元比例。中药具有类似干细胞动员剂的作用,能将肾髓干细胞“驱赶”到外周血中,使外周血干细胞达到治疗数量,利用干细胞。自发”地向损伤组织“归巢”的作用,在特定的组织微环境作用下分化为受损组织细胞的特性,达到修复缺血损伤的作用,因此,通过探讨中药在干细胞移植中的治疗机理,寻找高效的诱导分化剂,加快成年干细胞或胚胎干细胞诱导分化成理想细胞的成功率,是中医治疗理论创新的时代要求。

5 促进中医归经理论的研究

中医归经理论是中药对人体结构的选择性作用和中药的定向、定位功效与脏腑经络理论相结合。但随着中医学的发展,中医归经理论不能完全解释中药在不同的给药时间,对机体机能的影响和中药归经作用对象的形态结构基础,不能指导中药的全部时效作用,另外,大多数中药均可直接或间接通过血脑屏障分布于脑,但中药无归经于脑的理论,因此,加强中药归经理论的研究和创新已是推进中药现代化的迫切课题。

随着干细胞培养体系的建立,为借助于干细胞研究中药归经理论建立了平台。研究发现,动物灌服中药后,提取血清用于体外实验可反映药物中可吸收部分的自接作用,也可以反映药物在机体内形成代谢产物和药物诱生机体内源性物质;能解释某些中药单体、中药或中成药有效地诱导干细胞分化的机制。陆兵勋发现通心络可促进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能力,增加脑缺血后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数量,促进脑缺血后神经功能重建;张维烨发现红景天苷不仅促进神经干细胞增殖,而倾向于促进神经干细胞向神经方向分化;陈蔚文报道以健脾益气的中药提取组分通过调节细胞内鸟氨酸脱羧酶活性和多胺生成,对小肠上皮干细胞的增殖、迁移、分化、吸收功能起到促进或抑制作用,提示小肠隐窝细胞是健脾益气中药的主要药理作用靶点。

因此,通过离体干细胞模型,进一步研究中药单体或复方对内源性干细胞增殖与存活机制的影响,探讨中药单体或复方对于细胞多靶点、多环节的作用机理,揭示中药归经理论与干细胞靶向治疗机制的关系,阐释中药归经理论的内涵,并在该理论的指导下,筛选能调节干细胞不同发育阶段的中药新药、根据疾病所在病位及经络,合理使用引经药,增强其靶向性,提高中药或复方对干细胞移植的临床疗效。

6 促进中医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理论的研究

借作于干细胞理论,将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提高到细胞、亚细胞乃至基因水平,以阐明人体脏腑器官的代谢特点及生理病理规律,在细胞水平探索中医基础理论的科学内涵已成可能。以前由于科学水平与认识能力的限制,中医学有许多理论尚不能以现代科学来阐述或理解分析,因此,将不断发现的生命科学新观点,与中医基础理论相互结合,已成为促进中医现代化的必然途径。

目前,中西医结合已从“证明性研究”进入“创新发展研究”,虽然中医和西医是两种不同的医学科学,存在观察层次、理论视角和认识方式的差异,但二者差异不是先进与落后,而是各具特点与不足,在不同层次相互补充,因此,通过建立在脏腑生理病理变化的干细胞研究,以药测证的基因调控网络,从基因和整体、宏观与微观促进中西医理论的结合,将是末来医学体系发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