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医基础病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饮用水 二甲基异冰片 氧化技术 吸附技术
中图分类号:TM121.1.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7-0027-01
近年来,饮用水异嗅异味问题日益严重,导致饮用水水质下降,水处理成本增大,引起了用户的不满。饮用水中的嗅味主要有土霉味、鱼腥味、芳香臭和青草味等,以引起土霉味的土臭素和二甲基异冰片最为常见,它们主要是藻类和放线菌的代谢产物,嗅阈浓度很低,约为10ng/L,即使在水中的含量很小,也能产生嗅味问题。
2015年9月,某市河网水产生明显异味,经水质分析发现水中主要致嗅物质为二甲基异冰片。以该河网水为原水的水厂为常规处理工艺,常规工艺难以去除水中的嗅味物质,给供水带来了一定影响。对于土臭素和二甲基异冰片等致嗅物质的去除技术,国内外研究表明氧化法和吸附技术可以降低水中异嗅物质含量。因此本研究以该河网水作为研究对象,基于水厂现有条件选择高锰酸钾、高锰酸钾复合药剂、粉末活性炭作为处理药剂,研究上述药剂对二甲基异冰片的去除效果,以期为水厂提供可行的嗅味物质控制技术。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仪器与设备:深圳中润混凝实验搅拌仪ZR-4;MILLIPORE纯水机;二甲基异冰片送第三方用气相色谱-质谱仪检测。
1.1.2 药剂:二甲基异冰片标准物质(100ug/ml),聚氯化铝(三氧化二铝含量为10.4%),高锰酸钾(水厂在用食品级),高锰酸钾复合药剂(某净水剂厂提供),木质粉末活性炭(碘值约为850mg/g,水厂在用)
1.1.3河网水:试验期间嗅味严重,二甲基异冰片浓度约为70ng/L。
1.2 试验方法
1.2.1混凝试验:试验采用混凝试验搅拌仪,取1000ml水样,投加一定浓度的氧化剂,以300r/min快速搅拌5分钟后再投加聚氯化铝,以300r/min快速搅拌半分钟后,再以
50r/min慢速搅拌15min,静置30min后在水面下2 cm处抽取上清液并测定相关指标。
1.2.2吸附试验
1.2.2.1吸附速率试验
将水样置于六联搅拌器上,活性炭投加量为10mg/L,以300r/min的转速搅拌不同时间,吸附时间分别为10、20、30、45、60、90min,时间结束后对该烧杯水样立即进行过滤取样。
1.2.2.2吸附容量试验
水样置于六联搅拌器上,粉末活性炭投加量分别为5、15、30、50mg/L,以300r/min的转速搅拌2h,时间结束后对该烧杯水样立即进行过滤取样。
2 结果与讨论
2.1 氧化技术
2.1.1单独氧化去除技术
采用去离子水配制二甲基异冰片100ng/L水样,加入一定量的氧化剂,在300r/min条件下搅拌30min,然后加入硫代硫酸钠终止反应.随着氧化剂投加量的增加,两种氧化剂对嗅味物质的去除率呈上升趋势。当氧化剂投加量由0.2mg/L增至1mg/L时,高锰酸钾对二甲基异冰片的去除率由3.2%增加到15.9%,高锰酸钾复合药剂对二甲基异冰片的去除率由5.5%增加到20.4%。可以看出,高锰酸钾复合药剂对二甲基异冰片的去除效果优于高锰酸钾,但氧化能力均有限,这与相关文献报道一致。
2.1.2 预氧化强化混凝技术
以河网水为试验原水,选择高锰酸钾复合药剂作为预氧化剂。加入一定量的氧化剂氧化三十分钟后,再加入混凝剂PAC(24mg/L),进行混凝沉淀反应,静置30分钟后取上清液测试嗅味指标。常规工艺对二甲基异冰片去除率仅为9.6%,这是因为常规工艺只能去除水中的悬浮物和大分子胶体颗粒,对微量有机物的去除能力较差,高锰酸钾预氧化则提高了对嗅味物质的去除率,分析原因认为高锰酸钾复合药剂发挥了多种药剂协同的氧化、吸附作用,可以有效提高除臭效果[1]。当高锰酸钾复合药剂增至0.8mg/L时,对二甲基异冰片的去除率达到34.6%,再增加高锰酸钾复合药剂投加量,去除效果不明显。
2.2 吸附技术
2.2.1粉末活性炭吸附速率
以河网水为原水,活性炭投加量为lOmg/L,进行活性炭吸附速率试验,结果见图3。可以看出活性炭吸附二甲基异冰片的快速吸附阶段在0~30min内,1h后达到吸附平衡,再延长吸附时间去除效果变化不明显。虽然活性炭对嗅味物质的吸附主要在1h内,但如有条件的可进一步延长吸附时间,提高吸附效率。
2.2.2粉末活性炭投加量
以河网水为原水,进行活性炭吸附容量试验。采用Freundlich等温线拟合二甲基异冰片的吸附容量曲线,得到等温式:y=8.487X0.672。根据FreundIich吸附等温式计算出的吸附后需达到国家标准限值所需的活性炭量,可为水厂的活性炭应急处理提供技术参考。
3 生产试验
基于实验室烧杯试验结果,以河网水为水源水在某水厂进行了高锰酸钾预氧化-强化混凝-活性炭吸附工艺去除二甲基乙冰片的生产试验。在混凝反应近结束时投加不同量活性炭考查异味的去除效果,其液氯投加量1.0 mg/L,高锰酸钾投加量0.25mg/L,聚合铝投加量20 mg/L,且聚合氯化铝和高锰酸钾同时投加,沉淀水在活性炭投加后50分钟采样检测,河网水二甲基异冰片为74 ng/L,试验结果(沉淀池出水处采样检测)如表1:
试验表明:通过常规工艺处理,2-甲基异冰片的去除率为9.5%,投加12 mg/L活性炭其去除率为25.7%,投加16mg/L活性炭其去除率为32.4%。
4 结论
4.1 高锰酸钾和高锰酸钾复合药剂对二甲基异冰片有一定的氧化去除能力。从除嗅效果上来看,高锰酸钾复合药剂优于高锰酸钾,高锰酸钾复合药剂预氧化强化混凝技术可以应对低浓度(≤20ng/L)的二甲基异冰片超标问题。
4.2 对于较高浓度的二甲基异冰片去除问题,可以考虑采用粉末活性炭吸附法。其中粉末活性炭对嗅味物质的快速吸附需要30min,1h后达到吸附平衡,因此活性炭的投加点最好保证活性炭1h的吸附时间。粉末活性炭对嗅味物质的吸附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根据此公式可计算出给水厂活性炭所需投加量,为水厂的活性炭应急处理提供技术参考。
4.3 通过生产试验,进一步证实了高锰酸钾复合药剂预氧化-强化混凝-活性炭吸附工艺对二甲基异冰片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
参考文献
[1] 高锰酸钾及其复合药剂强化混凝除藻除嗅对比[J]。张锦,林,范洁,等。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4,36(6):736-738.
通讯作者:朱仲余
【摘要】 目的 探讨中医“病因干预”对失眠症的治疗与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符合失眠症诊断的患者共95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病因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均按中医辨症,分为肝郁化火、心脾两虚、痰热内扰、阴虚火旺等四型。病因干预组在中医辨症施治的基础上,进行病因干预。四周后,评估两组的疗效。结果 两组各辨证分型的疗效对比,肝郁化火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能与其致病因素的特殊性有关。
【关键词】 失眠症; 病因干预; 动静结合
失眠症的发生与生理、心理、不良生活习惯及社会等因素有关,按常规治疗往往不能取得满意疗效。在中医辨证施治的基础上,进行“病因干预”与“动静结合”,以达到治疗的目的。失眠症不是躯体疾病或其他精神疾病的伴发症状[1],其致病的病因很多,按常规治疗往往不能取得满意疗效,故探索“病因干预”与“动静结合”的方法,以治疗失眠。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参照《内科诊断标准》标准,共收集失眠症患者95例,男10例,女85例。年龄40~60岁,男女性别之比2:17。所以患者均未服用或时而服用镇静剂类药物,病程均在三个月内。中医辨证施治参照《上海市中医病证诊疗常规》[2]。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病因干预实验组为愿意配合并接受病因干预的患者,共52例,其中男1例。其余为对照组,共43例,其中男9例。再经中医临床辨症分型,病因干预组:肝郁化火者3例,心脾两虚者20例,痰热内扰者18例,阴虚火旺者11例。对照组:肝郁化火者2例,心脾两虚者14例,痰热内扰者17例,阴虚火旺者10例。
1.2 方法 病因干预组与对照组均以《上海市中医病证诊疗常规》为治疗基础,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具体治疗(用何中医药)具有可比性。造成失眠症的病因很多,通过大量临床调查,发现其致病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生活无规律 [3]:如夜间生活无节制,或经常上夜班者,导致生物钟的紊乱。(2)精神受挫 [4]:如亲人死亡、情场失意、企业倒闭、或股市大幅振荡等。(3)人体生理因素 [5]:如妇女更年期,雌性激素下降,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4)兴奋性饮料:如过饮咖啡、浓茶、酒等。(5)不良饮食习惯:如夜宵而造成胃肠过度充盈等。(6)运动缺乏:如久坐、久卧、久视,长期处于抑制或高度紧张状态。(7)心理障碍[6]:因睡眠缺少,造成恐惧或忧虑的心理,形成失眠的恶性循环。(8)环境改变:如居住环境的改变或灯光太亮或噪音等。由于以上种种原因造成睡眠不足,而心理上的恐惧,为了弥补睡眠的不足,而延长睡眠或休息时间,造成长期精神处于抑制状态,反过来加剧失眠。病因干预组在中医辨症施治的基础上,进行“病因干预”及“动静结合”。四周后,评估两组的疗效。
1.3 疗效评估 参照《上海市中医病证诊疗常规》。治愈:睡眠正常,症状消失;好转:睡眠时间延长,症状改善;未愈:症状无改变。以上样本均能积极配合,不存在脱落现象。
2 结果
2.1 病因分析 两组造成失眠症的病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对照组与病因干预组失眠症的病因对比分析见表1。
2.2 辨症分型 两组中医辨症分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对照组与病因干预组中医辨症分型对比分析见表2。
2.3 治疗结果 肝郁化火型两组总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型,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失眠症属中医“不寐”范畴,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金匮要略》中有“虚劳虚烦不得眠”的论述。造成失眠的原因很多,不外乎虚实两种,正如《景岳全书:不寐》中所说“不寐证虽有不一,然惟知邪正二字则尽之矣。盖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气之扰,一由营气之不足耳”。其中无论有邪无邪或虚实,均与人体阴阳活动失衡有关,而睡眠的功能是否正常与“心”、“肝”、“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而“心”、“肝”、“脾”又以“血”为物质基础,故“血”的充盈与否,又直接影响到睡眠。
心“主神明”,主导人体白天一切的精神、意识、思维等活动。当心“主神明”的功能异常,可出现精神意识思维异常,如失眠、多梦、神志不宁等。
肝为“罢极之本,魂之居出也”,“随神往来者,谓之魂”。《类经》云“魂之为言,如梦寐恍惚,变幻游行之境,皆是也”。故“神”为阳,主昼日的一切精神活动。而“魂”为阴,主夜间
的一切睡眠状态。“神”与“魂”是人体阴阳互为转化的精神状态,主要表现为白天的精神状态及夜间的睡眠状况。同时“肝喜条达”,故人的情绪波动亦可直接影响睡眠[7]。
脾“在志为思”。思是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一种状态,即思考、思虑,亦可昼思夜虑,贯穿于阴阳之间,其主宰阴阳平衡。“思”虽为“脾”之志,但与“心”主神明关系密切,故《内经》有“思出于心,而脾应之”之说。故当人们过度思虑后,超出脾的生理功能所能承受极限后,反过来可伤脾及心,影响人的睡眠功能,故有“多思伤脾”之说。
“神”、“魂”、“思”均以“血”为物质基础,“血”盛衰与否,直接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精神、思维、意识能力及睡眠状况。在“失眠症”中女性发病率相对较高,因中医认为“女子以血为用事”,女子一生的生理功能均与血有关,如月经、生育、哺乳等,易损气耗血,造成“血虚”,故“血虚”是造成女性“失眠症”的高发病率因素之一。
又《类证治裁:不寐》云“阳气自动而之静,则寐;阴气自静而之动,则寤;不寐者,病在阳不交阴也”提示了白天没有相对的兴奋,夜间就没有相对的安宁。没有白天良好的精神状态,就没有夜间良好的睡眠质量。故在中医辨症施治的同时,针对失眠病因的干预,提出“动静结合”,是提高“失眠症”患者白天的兴奋阈值,以达到改善夜间睡眠。
在以上辨证分型中发现,肝郁化火型多与心理障碍、人体生理因素、精神受挫有关。心脾两虚型多与生活无规律、人体生理因素、环境改变、缺乏运动有关。痰热内扰型多与不良饮食习惯、兴奋性饮料、人体生理因素、生活无规律有关。阴虚火旺型多与人体生理因素、精神受挫有关。
总之,(1)“失眠症”的病因很多,不是简单的药物所能治疗的,故“病因干预”是关键,“动静结合”是主导。(2)“失眠症”中女性发病率较高,与其生理特点有关。(3)传统中医药治疗有一定的疗效,但不理想。(4)肝郁化火型(P>0.05),可能与其病因的特殊性有关。
参 考 文 献
[1] 贝政平.内科诊断标准.同济大学出版社,1991:413.
[2] 上海市卫生局编.上海市中医病证诊疗常规.第2版.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2:37-38.
[3] 张立侠.亚健康状态与情志失调.长春中医大学学报.2007,23(1):64.
[4] 张庆祥,申艳红,沈涛.肝郁失眠致病因素流行学调查研究.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
[5] 余海鹰,王宏,崔庶,等. 失眠症患者主客观睡眠状况分析.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3.
[6] 周刚柱,陈茹. 失眠症患者个性特征及相关障碍研究.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4,10(2):104.
关键词:恶性肿瘤;胃癌;痰;消痰散结法
1 理论依据
1.1 有关恶性肿瘤与痰相关的论述
中医学“癌”的病名始见于宋代东轩居士所著的《卫济宝书》,在《内经》中有“癥瘕”、“积聚”等病名。朱丹溪《局方发挥》:“自气成积,自积成痰。”痰是津液的变异和转化,是疾病过程中产生的病理产物。如《仁斋直指方》言:“夫痰者,津液之异名。”因而,任何与津液相关的疾病和病因都有可能导致痰证的产生。《灵枢·刺节真邪》云:“有所结,气归之,卫气留之,不得复返,津液久留,合而为肠瘤。”《丹溪心法》曰:“痰挟瘀血,遂成窠囊……肺胀而咳,或左或右,不得眠,此痰挟瘀血,碍气成病。”首次将痰瘀同病明确提出。高秉钧《疡科心得集》也指出:“癌瘤者,非阴阳正气所结肿,乃五脏瘀血,浊气痰滞而成。”
1.2 痰与恶性肿瘤病因病机的关系
肿瘤的中医病因病机较为复杂,历代医家认识不一。笔者参考历代中医文献和医家的学术思想,结合临床实践,认为癌为有形之邪,多为痰阻、气滞、血瘀、热毒等相互搏结而成,其中痰浊内阻是肿块最终形成病机的关键。中医学中早已有“痰生百病”、“怪病责之于痰”及“无一病不关乎痰”等论述。中医认为,“痰”乃因体内津液输布失常,水湿凝聚而成,具有皮里膜外,全身上下,无处不到的特点。痰为百病之源,怪病皆为痰生,与肿瘤等多种疑难重大疾病密切相关。脏腑功能调和,升降出入正常,则津液四布,并可注于脉内,敷布全身,环周不休,维持生理平衡,痰无所生。若脏腑功能障碍,升降出入失常,气血失和,气滞血瘀,痰气交搏,痰瘀互结,络脉不畅,肿块内生,癌症即成。故在肿瘤的形成、演变中,应充分重视“痰”这一病理机制。从痰论治为癌症临证需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
痰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不仅指有形可见的痰液,还包括瘰疬、痰核和停滞在脏腑经络组织中未被排出的痰液,称之为“无形之痰”。在认识了病因病机的基础上,后世医家对某些具体癌症病因病机的认识不断提高,并有精辟论述。如李中梓认为,噎嗝(食管癌)是“大抵气血亏损,复因悲思忧虑,则脾胃受伤,血液渐耗,郁气而生痰,痰则塞而不能,气由上而不下,妨碍道路,饮食难进,噎塞所由成也”。有学者认为,乳岩(乳腺癌)是“妇人忧怒抑郁,朝夕积累,脾气消阻,肝气横逆,气血亏损,筋失荣养,郁滞与痰结成隐核”。他们不但认识到癌症的成因是正虚(气血亏损)、邪实(痰邪、食滞、瘀血),还提出了情志变化、悲思忧虑、忧虑抑郁的病因影响,同时也描述了具体临床症状。近代医家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从不同理论角度分析认识肿瘤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演变过程,并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提高[1-2]。
《丹溪心法》曰:“凡人身上、中、下有块者,多是痰,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载:“痰之为物,流动不测,故其为害,上至巅顶,下至涌泉,随气升降,周身内外皆到,五脏六腑皆有。”均反映了痰邪为病多变性、多发性的特点,同时揭示了痰邪为病类似肿瘤转移性的特点。痰浊为邪,其性阴柔,不易速去,一旦与它邪交织为病,其病势缠绵,类似于恶性肿瘤变化的顽固性。治疗当从痰入手,消痰散结以治其本,佐以软坚、祛瘀、通络、解郁、解毒、导滞、扶正,磨削癥积,复其正气,激动气化之机,以祛腐生新、治愈肿瘤。
1.3 胃癌痰污染理论
我科对中医病因痰证理论与肿瘤的研究已经20余年,证实痰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并且在痰证理论指导下开展肿瘤与痰本质的科研探索,提出“蘑菇-肿瘤-痰污染”假说[3],构建了胃癌痰污染理论平台。魏品康教授把历代各家学说进行了命名规范和病因分类,这样可以针对病因找出对策。同时又用现代科学技术从分子水平、基因水平来检测肿瘤相关指标,验证痰证理论存在的科学性,并且确立了以“消痰散结法”作为抑制肿瘤生长转移的有效方法,应用中医病因病机理论与现代医学理论结合起来的方法来消痰,创造性地提出胃癌痰证组学。“痰结”是肿瘤的总称,胃癌属于“痰结”的范畴,良性肿块为“良痰”,恶性肿块为“恶痰”,“恶痰”是恶性肿瘤的病理基础,并且将“恶痰”分为三大组成部分,即“痰核”、“痰浊”、“痰络”。胃癌属“恶痰”,肿瘤细胞异常增殖聚集成块,属“痰核”;细胞间质粘附分子、炎性分子、肿瘤因子异常,属“痰浊”,是促肿瘤生长转移的物质环境,即痰污染环境;肿瘤血管属“痰络”,提供了肿瘤生长转移的营养基础与桥梁。“痰核”是恶性肿瘤的核心,“痰核”的核心是肿瘤细胞,
异常增殖的肿瘤细胞是痰核所产生的病理产物,可以理解为中医理论的“痰毒”。
从病理生理学角度来分析,痰具有随气升降,无处不到;易行、易聚,多变;易夹火、夹瘀、成毒,病理变化复杂等特点。痰的这种特点与肿瘤细胞间质中的代谢物积聚、增多,细胞间质结构改变以促进肿瘤细胞生长、侵袭和转移的病理特征相似。中医痰证理论的特点和胃癌细胞及其间质的病理特征存在相关性,是中西医结合研究胃癌的一个新的切入点,有望阐明中医胃癌痰本质。
2 治痰在胃癌治疗中的机理与意义
在恶性肿瘤的治疗上,西医目前主要有手术切除、放化疗等措施,但疗效尚不完全确定,而且存在毒副反应多、生存质量下降等问题。我科以治痰理论为依据,立消痰散结为法则,于1990年研制出肿瘤阻断剂金龙蛇口服液,临床应用已10余年,用于癌症术后的治疗,收到较好的疗效。经临床治疗104例晚期胃癌疗效总结,金龙蛇口服液改善症状有效率为82.9%,卡氏评分提高率为75.6%,中位生存率12.24%,3年生存率14.63%,明显优于ELF(鬼臼乙叉甙+甲酰四氢叶酸钙+5-氟脲嘧啶)方案单纯化疗组[4-5]。并且实验研究亦发现金龙蛇口服液可抑制人胃癌细胞株MKN-45的生长,可使肿瘤组织中增值细胞核抗原(PCNA)、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内皮生长因子(VEGF)等肿瘤标志物的表达下降[6]。因此,消痰散结是防止恶性肿瘤复发的基本途径。但由于肿瘤晚期随着其致病因素、病机及肿瘤组织形态学的不同,患者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故胃癌的治疗还需进行辨证施治,因此,笔者在消痰散结的基础上研究设计了消痰散结八法,直接针对病因,随着痰瘀毒的转化及患者体质变化而加减,既治本又治标,标本兼治,相得益彰。
2.1 治痰,重在消痰散结
病因病机
冠心病病位在心,其易患因素是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和长期吸烟。主要病因是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年迈体虚等。
刘氏[1]收治382例冠心病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与病因关系分析结果显示:痰浊壅塞和心血瘀阻证型较其他证型明显增多,分别为40.31%和26.18%;病因分析提示,嗜食肥甘者129例(33.77%),是主要发病因素,其次为情志失调80例(18.36%),嗜烟68例(17.8%),嗜酒56例(14.66%),年老体虚53例(13.87%),其他因素6例。其中男性在嗜食肥甘、嗜烟、嗜酒发病因素上较女性明显增高,而女性在情志失调发病因素中较男性显著增多。
陈氏[2]等对近10年来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文献资料513篇进行分析,认为目前中医药界对冠心病的病因病机比较一致的看法为虚损为本、邪实为标、虚实错杂,其本虚以气虚为主,标实重在血瘀、痰浊、气滞。
近年来,对冠心病的病因病机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实证着重研究痰瘀互结、损伤心络;虚证侧重研究其与五脏的关系,如心肾阳虚证,心肾阴虚证,或虚实夹杂,心气虚(阳虚)兼痰浊者多见。
辨证施治
活血化瘀法:韩氏[3]2002~2004年应用丹参活心汤(丹参、川芎、桃仁、红花、檀香、枳壳、元胡、川楝子、地龙、三七粉等)加减,配合西医常规用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76例。对照组单纯采用西药(硝酸酯类等)治疗82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73%,对照组为76.8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
益气活血法:徐氏[4]将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均常规服用消心痛、倍他乐克、肠溶阿司匹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自拟中药益气活血汤(人参、北芪、丹参、桃仁、红花、赤芍、川芎、三七、当归等组成)。结果:心绞痛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2%,对照组80%(P
益气养阴法:乔氏等用益气养阴法,以生脉散加味治疗冠心病心绞痛30例,1个月后,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均有改善,心电图显示T波低平或倒置及ST段下移的现象有所减轻,血液流变学指标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化痰通络法:严氏等用化痰活血汤(煮半夏10g,丹参15g,竹茹15g,草果4.5g,茵陈15g,藿香6g,蚕砂10g,茯苓12g,三七3g,扁豆10g,厚朴10g,豆蔻4.5g)治疗痰浊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37例,与口服消心痛治疗30例作对照。结果表明,化痰活血汤在缓解心绞痛、改善中医证候、改善血流变方面,疗效优于消心痛(P
理气化瘀法:邓氏等[5]对冠心病心绞痛气滞血瘀证患者160例采用单盲、随机对照的试验方法。160例冠心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冠心丹参滴丸组)100例和对照组(冠心丹参片组)60例。结果该药对心绞痛总有效率为93.33%;对心电图总有效率为63.33%;对心悸、气短、胸痛、胸闷、舌紫暗、脉弦有显著改善作用;对心肌耗氧量有明显降低作用;对全血黏度、心功能指标EF、SV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对心绞痛速效作用显著,总有效率为86.67%,优于对照组(P
温阳活血法:李氏选择冠心病心绞痛患者50例,均服用温阳活血汤。药物组成:桂枝10g,葛根15g,细辛3g,高良姜10g,当归10g,川芎12g,赤芍10g,丹参20g,红花10g,五味子10g,郁金10g,甘草10g。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2次服,4周为1个疗程。结果:对心绞痛症状及心肌缺血性心电图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1.7%和74%。对血脂、血糖、血流变的改善均有显著的临床意义。结论:温阳活血汤临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可靠。
讨 论
中医药在治疗冠心病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进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①辨证分型不统一:可能由于观察角度不同,在综合四诊资料时,有的症状与证型有牵强附会之嫌,应该进一步深入探求症状(包括体征)与证型的必然联系,结合现代医学知识,明确中医冠心病分型的病理基础,分型要客观化、标准化,具有权威性;②观察治疗的病例数较少,有效率可信度较低;③设置对照组不全面,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即专方治疗)未进行比较;④实验研究滞后,因而大部分仍处在经验阶段而未上升到理论阶段。
中医药治疗冠心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在这方面也显示出一些较好的苗头,应进一步研究提高疗效。此外,还应探讨怎样在结合中医辨证论治诊治方式基础上,开展中医药的临床和实验研究,特别是进行多中心、双盲、随机对照、前瞻性的研究,提高研究论证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刘永家.382例冠心病中医证型分布与病因关系.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0,2(4):245.
2 陈一清,吴礼胜.冠心病心绞痛辨证施治若干问题探讨.中国中医急症,2005,14(7):654-656.
3 韩文刚.丹参活心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76例.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5,3(6):531-532.
【关键词】 数据挖掘;二陈汤;关联分析
方剂是历代医家临证经验的结晶,经数千年临床实践,其数量已突破十万。面对海量资源,如何进行高效和实效的研究,是一个令人困扰的问题。而从已有数据中提取模式、提高已有数据的内在价值为目的的医学数据挖掘技术的出现,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应用数据挖掘技术进行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中医临床研究以及计算机辅助医学知识发现系统研究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1-4]。我们则尝试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开展对类方的研究。
1 相关知识
1.1 支持度与置信度
数据挖掘是指使用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工具对现有数据
进行分析并挖掘出人们感兴趣的隐含的模式,这些模式可以是决策树、规则、聚类或者简单的数学公式。关联分析是一种常见的数据挖掘任务,也叫购物篮分析。关联的任务有2个,即找出频繁项集和关联规则。频繁项集常常被作为频数分析的手段来了解资料的分布情况。项集(itemset)是一组项,每个项都是一个属性值,比如项集{陈皮,半夏}。频繁项集是在数据集中出现频率相当高的那些项集,项集出现频率的域值是使用支持度(Surport)来定义的。项集{木通,黄芩,甘草,车前子}的支持度是指同时包含这4味药物的方剂数占考察样本中所有方剂数的比率,用来考察项集在样本中的普遍性。概率(Probability,记为P)是关联规则的属性。规则A->B的概率是使用项集{A,B}的支持度除以{A}的支持度计算的,该概率在数据挖掘中称置信度(Confidence)。置信度可用公式(1)来度量。
关联规则反映一个事务与其他事务之间的相互依存性和关联性。在进行关联规则挖掘之前需要对置信度指定最小值,表示用户只对某些规则感兴趣。
重要性(Importance)也称兴趣度或者增益,规则的重要性用公式(2)定义
如果重要性为0,则A和B没有任何关联。如果重要性大于0,表示当A为真时,B的概率会上升。如果重要性小于0时,表示当A为真时,B的概率会下降。
1.2 Apriori算法的基本思想
关联规则算法就是相关性计数引擎。Microsoft关联规则算法属于Apriori关联规则算法家族[5],该算法是一种最有影响的挖掘关联规则频繁项集的算法,它利用频繁项集性质的先验知识,使用一种称作逐层搜索的迭代方法k-项集,用于搜索(k+1)-项集。首先,找出频繁1-项集的集合。该集合记作L1。L1用于找频繁2-项集的集合L2,而L2用于找L3,如此下去,直到不能找到频繁k-项集。找每个Lk需要扫描数据库一次[6]。
2 研究步骤
2.1 数据准备
确定二陈汤类方,包括确定中心方剂、设定相似条件和在《中医方剂大辞典》范围内查找二陈汤类方元三步,具体方法和过程参见文献[7]。根据邢氏[8]对方剂和处方概念的诠释,最后得到462张处方。
2.2 挖掘数据库构建
本次研究以Microsoft SQL Server 2005 Analysis Services(SSAS)为数据挖掘工具。
根据数据分类的情况,采用已规范的数据,构建二陈汤类方数据库,包括二陈汤类方信息表、药物组成表、中医病名表、症状表、推导病因表、病位表。各表的字段分别为:二陈汤类方信息表(大辞典编号,方名);药物组成表(大辞典编号,中药);症状表(大辞典编号,症状);中医病名表(大辞典编号,中医病名);推导病因表(大辞典编号,推导病因);病位表(大辞典编号,病位)。
每张表的逻辑主键均为中医方剂大辞典编号(在字段名中为大辞典编号),二陈汤类方信息表作为源(主键)表,其他表为目标(外键)表。关系如图1所示。在进行数据挖掘时,二陈汤类方信息表作为事例表,其他表作为嵌套表。
3 研究结果
以下挖掘结果均是在支持度=10%、置信度=80%的参数设置下得到的。个别另外声明的除外。
3.1 频繁项集
(见表1~表3)表1 二陈汤类方用药频繁项集(略)表2 二陈汤类方症状频繁项集(略)表3 病位、推导病因频繁项集(略)
3.2 关联规则
3.2.1 症状与药物关联分析
6个高频症状与核心药物半夏、陈皮、茯苓、甘草高度相关,见图2。
3.2.2 症状与病位、推导病因的关联规则
通过对二陈汤类方的症状与推导病因、病位的关联规则分析发现,与推导病因、病位有关联意义的症状有10组。见表4。表4 症状与推导病因、病位的关联分析(略)
3.2.3 中医病名与药物关联分析
通过对中医病名与药物的关联分析发现,某些中医病名与以半夏、陈皮、茯苓、甘草4味药为基础的药物加味有高度关联。见表5。 表5 中医病名与药物关联(略)
3.2.4 药物与药物关联分析
4 讨论
中医把每一首方剂不仅仅视为一张处方,而将它看作一个完整的中医诊疗过程,即包括诊断与治疗两个相关的方面[9]。诊断通常以辨证为主,也就是要辨明病机;治疗则在辨证用药的基础上,据病、据症用药;医家的用药,不仅要根据证、病、症,还要考虑药物与药物之间的关系,即药物之间七情关系。因此,本次研究首先着眼于挖掘症状和病机(包括推导病因与病位)的关联规则,以期有助于二陈汤类方证群的辨证;着眼于挖掘药物和症状、药物和中医病名、药物和病机等3个方面的关联规则,希望发现一些基于二陈汤类方证群的用药经验;此外,还要挖掘药物与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希望发现一些药物间配伍的经验。
我们根据上述设想,通过数据挖掘平台发现了有关的关联规则,这些规则从数学模型的角度来看可以认为是成立的。但我们也发现,有些规则与人们印象中的中医理论或中医实践不完全符合。这或许就是数据挖掘的意义所在。数据挖掘应用特定方法对数据进行探索和分析,揭示隐藏的、未知的或验证已知的规律性。一般来说,数据挖掘所得到的信息应具有未知、有效和可用3个特征。先前未知的信息是指该信息是预先未曾预料到的,即数据挖掘是要发现那些不能靠直觉发现的信息或知识,甚至是违背直觉的信息或知识,有时挖掘出的信息越是出乎意料,就可能越有价值[10]。但也可能因为数据噪声、数据缺失等原因,导致挖掘出的部分规则是失真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期待临床工作者在临床运用二陈汤类方时加以检验。
参考文献
[1] 陈擎文.数据挖掘技术在古代名中医中风医案之应用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l0):2254-2257.
[2] 李文林,段金廒,赵国平,等.方剂配伍规律数据挖掘的研究现状及思考[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8,15(10):92-94.
[3] 李建生,胡金亮,王永炎.基于2型糖尿病数据挖掘的中医证候诊断[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8,14(5):367-370.
[4] 余 辉,张力新,刘文耀.计算机辅助医学知识发现系统研究[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8,25(2):295-299.
[5] 邝祝芳,焦贤龙,高升译.数据挖掘原理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93.
[6] 吴绍函,余昭平.数据挖掘中关联规则的研究[J].微计算机信息,2008, 24(1-3):185-186.
[7] 李 威,景 龙,邢 斌,等.二陈汤类方用药规律探析[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1(7):445-447.
[8] 邢 斌.论方剂的形式与本质[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2(2):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