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保护文化重要性名言【精选篇】
1. 文化成就未来,遗产不容忘怀。
2. 弘扬文化遗产,构建文明世界。
3. 保护历史文化,启迪现代文明。
4. 手牵手保护文化遗产,心连心共筑精神家园。
5. 保护文化遗产,珍藏历史精华。
6. 留住历史天地间,再现华夏五千年。
7. 中国的文化,世界的遗产。
8. 保护文化遗产,彰显文明中华。
9. 文化传承文明,遗产不再遗憾。
10. 文化遗产,让中国更有魅力。
11. 文化遗产是个宝,社会发展离不了。
12. 群策群力保护文化遗产,同心同德构建精神家园。
13. 遗产是传家宝,文化是宣传机。
14. 携手历史文化,爱我锦绣中华。
15. 传承文明,弘扬文化,立足本国,面向世界。
保护文化重要性名言【热门篇】
1. 传统文化播神州,华夏文明永流传。
2. 传圣贤道、授大成业、解精神惑。
3. 博学助君明志,笃行助力致远。
4. 借助先贤成就,打造现代经典。
5. 学古人文化,成今人圣德。
6. 授古人之德,开今人之风。
7. 国学经典智慧,创造美好人生。
8. 传承华夏文明,引领立志修身。
9. 知儒道孝易,看学苑汶林。
10. 传承弘扬文明,鼎立世界中华。
11. 传东方智慧,品华夏文化。
12. 珍爱优良民族传统,传承民族文化精髓。
13. 修身齐家有道,汶林学院传教。
14. 集古人智慧,创当代精英。
15. 传播东方智慧,文化润泽心灵。
16. 传播东方智慧,重塑中国精神。
17. 习四书五经,修德蕴之人。
18. 传播东方智慧,共享华夏文明。
19. 承圣贤之德,解天下之事。
20. 传华夏文化,通古今未来。
保护文化重要性名言【经典篇】
1. 扬传统文化 做有道德的人
2.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3. 孝悌忠信 礼义廉耻 仁爱和平 诚敬谦祥
4.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5. 莫以善小而不为 莫以恶小而为之
6. 温良恭俭让 仁义礼智信
7.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8. 德不孤,必有邻。
9.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10.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11. 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
12. 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
13.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14. 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15.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猜你喜欢:
1.保护传统文化议论文800字
2.保护传统文化倡议书
3.保护文化的名人名言
4.保护传统文化的倡议书
关键词:高中语文;传统文化;渗透研究
一、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地位
在高中学习的课程中,语文作为一门主干课程,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是核心,通过核心的作用,开展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是非常有必要和基础的。在我们国内特别注重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在课程中更注重对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和思想道德的建设,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燃起学生的爱国热情,从另一个侧面就衬托出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二、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现状
传统文化目前在我国高中的语文教育中,渗透不是特别明显,我们的教师一般都是按照课标要求让学生掌握一定知识,从而完成教学目标,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应用,完成考核要求。比如:(1)必修课本。如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中梳理探究
一 ――交际中的语言运用,其中称谓语、禁忌语等都涉及大量中国传统文化。必修五梳理探究――古代文化常识。常常被老师们忽略,有的蜻蜓点水。在高中学业任务重的情况下,受学生重视的程度可想而知。(2)选修课本人教版《中国小说欣赏》《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先秦诸子散文欣赏》,涵盖了丰富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表现汉民族诸多优良品质:爱憎分明、勤劳勇敢、坚强不屈、开拓进取……这些品质也是当今时代不可或缺的,要发扬优良传统,我们可以在古典文学中找到源头。可惜的是,选修课本的教学目标要求是了解,而不是教学重点,甚至有的选修课本因为时间紧张而放弃。
三、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渗透研究
在高中语文课程中,如何开展传统文化的渗透同样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在语文课程中,我们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充分引导,做好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多开展一些对于传统文化的座谈讨论,小组竞赛,让学生自主获得关于传统文化的知识,对我们的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性继承,通过诗歌、古文等形式的课堂对我们的传统文化进行学习和理解,开展相关性的弘扬传统文化的社团,都是我们进行传统文化渗透的方式和途径,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融入自己的深刻感情,在潜移默化中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本文主要探讨关于高中语文教育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渗透,这也是一项长期的艰巨过程,需要我们的教师,学生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在点滴过程中弘扬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义务,促进传统文化的渗透和发展。
摘 要 本文立足于弘扬企业家精神,通过树立成功的榜样,积极引导大学生以成功企业家为目标,规划和丰富自己的大学生活,实现人生目标而不懈奋斗,继而对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有着重要影响,是对大学生开展人生观教育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 企业家精神 文化建设 大学生 人生观
天津天狮学院是由天津天狮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兴办,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相比国家教育部门创办的高校,民办教育的发展,有着浓烈的企业家背景,而企业家的精神是指引学校发展的指挥棒,我们理解为,企业家精神,是促使其做出一系列举动的内在动力。天狮集团的企业家精神,集中体现在集团企业文化、企业理念上。本文以天津天狮学院为例,探讨通过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提出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可行性方案。
一、天狮集团企业文化的特有内涵
民族传统文化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人们普遍认同的思想文化、道德观念等。天狮集团企业文化的建设,始终秉承民族传统文化。其中,企业核心文化为健康文化,具体体现在对传统养生文化、传统医学推广等方面。诸如此类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是支撑天狮集团发展的精神支柱,集团企业文化具有强烈的民族传统文化烙印。一定意义上,天狮集团企业文化的发展,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弘扬天狮集团企业文化,就是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在天狮集团企业文化发展不断促进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中,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与弘扬企业文化并举,塑造了天津天狮学院特有的校园文化,有益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天津天狮学院在集团企业文化的熏陶下,积极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校继承与推广集团企业文化的现实表现在:学校发展规划的实施建立在集团整体发展的战略规划之下、学校实行集团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学校对集团企业家精神教育的教材化、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对集团企业文化的丰富与发展等。
二、天狮企业家精神对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的价值
(一)有助于大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
以天狮集团董事长李金元先生为代表的民营企业家,在经历艰难的创业阶段,事业取得成功之后,志存高远,在满足集团基础业务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拓展企业的发展领域,并以创办民办高等院校的方式诠释自己对人生的看法。
(二)有助于大学生树立崇高的道德
大学生是民族和国家的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学校在成功企业家精神的激励下,积极投身祖国教育事业,培养了数以万计热爱社会主义事业、坚定政治信仰、具有较高素质并掌握相关技能、志愿服务于人民、勇于奉献的天狮学子。
(三)有助于大学生学会做人
天狮集团企业文化不断传承与创新民族传统文化,在实现企业健康发展与推动经济社会进步的背景下,关于天津天狮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是不能回避的。天津天狮学院结合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在校园文化建设上采取的主要方式: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与弘扬天狮集团企业文化并举。在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新性的继承天狮集团企业文化,通过长期实践,塑造了以校训――求知、求索、求实、求精为核心文化的校园文化体系。
三、弘扬企业家精神如何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
(一)立足实际、谋划未来
天津天狮学院立足校情实际,在完成教育教学目标的同时,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做出长远的谋划。天津天狮学院的发展离不开天狮集团的倾力支持,正在进行规划的天狮国际化大学建设,正是在天狮企业家精神的鼓舞下,勾画的宏伟蓝图。总之,要做到立足实际、谋划未来,培养出目光远大、志存高远的天狮学子。
(二)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
形象的说,有什么样的教师,就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师资队伍的建设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必须持续进行。科学、合理的构建师资队伍,是学校教育得以实施的重要保障。要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必须率先实现教师人生观的正确性。
(三)教育制度与机制的保障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缺乏标准统一的教育制度体系,将是极其危险的。天津天狮学院在关于建立健全弘扬企业家精神的制度性安排上,主要体现在:每学年度对入学新生的教育、支持科技创新活动、帮助与扶持困难学生、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鼓励优秀学生继续深造、毕业生就业指导、推动高等教育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等。
[关键词]传统文化;思政教育;途径
文化是时代的产物,是文明发展的特征。通过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能够了解前人的思想动态,了解前人的生活方式。文化是国家发展的软实力,是人们的精神食粮,而职业院校是承担教育工作的重要场所,因此在思政教学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时展所需。文化的弘扬和发展与民族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没有文化作为支撑,民族就无法发展。所以当今时代倡导树立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职业院校中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学相融合能够促进传统文化的持续稳定发展。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思政教育的价值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政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的产物,不仅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而且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完善,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丰富,涉及范围广,不仅包含哲学、教育学,还包含文学和艺术。我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线,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自强不息”,强调“中庸”和“天人合一”。这些思想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产物,并且能够应用到诸多领域,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虽然职业院校思政教育都是以教材为基础的,研究教材上的理论知识,但是部分教材内容融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素。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职业院校思政教材和教学内容是相通的,在职业院校思政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思政教育的教学内容,拓展职业院校学生的思维方式,帮助职业院校的学生在接受思政教育的同时提升文化素养,自觉承担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职责。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提高思政教育的教学成效
职业院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在接受思政教育之后,能够了解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内涵,认同并弘扬社会主义主流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精神[1],因此,在爱国层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职业院校思政教育有异曲同工之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时间较长,发展历史悠久,其中包含了诸多爱国情感,与此同时,在国家危难之际,涌现出众多民族英雄,出现了很多可歌可泣的爱国故事。职业院校教师在讲解文化故事、学习文化知识时,能够让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了解中华民族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苦难,以及祖国人民在面对国家危难时刻的奉献精神。与此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可以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进而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促进的发展
学习和发展,将与实际相结合,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是职业院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在中国化的过程中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融入理论中[2]。职业院校思政教育大多是以理论为教学重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的相似之处进行融合,进而促进的发展。强调“以人为本”“荣辱观”,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勤政爱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理念息息相关。因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促进发展,能够凸显中国化的主要特征。的理论性较强,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了诸多历史故事,所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进而提高对的学习兴趣,促进的持续发展。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思政教育的迫切性
(一)部分职业院校学生思想意识薄弱
很多职业院校学生都没有意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思政教育中的重要性,甚至部分学生没有意识到思政教育是学习生涯中的必修课程。再加上现阶段网络比较发达,职业院校学生获取资源的途径较多,同时也会受到网络上诸多信息的影响,因此部分学生思想意识薄弱,缺乏正确的价值观。首先,部分学生缺乏传统的美德观。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碎片化学习和阅读已经成为职业院校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方式[3]。但是碎片化信息不利于帮助学生创建系统的思维。传统文化内涵丰富,思政教育理论充盈,如果放任学生利用碎片化的学习方式开展学习,则不利于学生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也不利于提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教学成效。其次,部分学生的发展意识薄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同时还要培养自强不息、努力奋斗、稳定成长的意识。但是由于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部分职业院校的学生存在不自信、学习懈怠等问题,所以在职业院校思政教育过程中,可以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努力奋斗的因素,让学生在和平年代也能够充分发挥爱国主义精神,以自强不息为理念,不断地提升自身能力。
(二)职业院校思政教育环境有待优化
首先,部分职业院校对思政教学重视程度不高。职业院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场所,大部分职业院校都将精力放在如何提高院校的注意力上,而忽略了思政教育。从课程安排上看,思政教育的课时远远少于其他课程的课时,与此同时,从考试层面看,思政教育的考试相对宽松,甚至部分职业院校采用开卷的方式进行考试,所以不涉及挂科或者不及格等问题。因此学生对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也不高。其次,思政教育是与时展紧密相连的,但是部分职业院校思政教育的教材更新速度较慢,教学工具也相对落后,因此不利于提高思政教育的教学效率。
(三)传统文化在思政教育中应用不足
首先,部分职业院校没有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之间的关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相分离。最典型的特征就是职业院校思政教育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占比较少,在课程设置上过于重视教材中的教学技能,片面地追求理论教学而忽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支撑,职业院校思政教育教学成效也很难提高。其次,部分职业院校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剥离,以至于在教学过程中所选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因此在开展思政教育过程中,学生会感觉思政教学比较枯燥,会对思政教育失去学习兴趣。
三、职业院校思政教育工作新思路
(一)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材相结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息息相关,因此职业院校要想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政教育中充分发挥作用,就必须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材紧密结合。首先,职业院校教师必须充分了解思政教材中包含哪些内容,然后找到思政教材中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通点。比如,在中华民族危急存亡时刻,中华儿女挺身而出,纷纷保护自己的国家,即使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他们也依旧与帝国主义作斗争,并最终取得胜利。而在现阶段,国际形势相对复杂,每一个公民都有保护国家的责任,都应该发挥自己的力量去维护国家的利益。职业院校教师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因素和爱国故事与当今时代的发展相结合,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让学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贡献自己的力量,也让学生能够自觉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4]。最后,要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涉及很多政治理念,教师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可以将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念与当今时代下党的方针政策相结合,进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理念。
(二)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熏陶功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民族发展的软实力,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思想和思维方式。因此职业院校教师在开展思政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功能。首先,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不能单纯地依赖教材,还要为学生引入课外读物,比如《论语》《孟子》等经典著作中既蕴含了治国理念的方针政策,也包含了为人处世之道。学生在品读经典的过程中,就能够接受著作中的思想理念,接受著作中的文化熏陶,从而塑造自身的思想价值,让学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职业院校的学生由于初次接受职业院校的教育,因此对现有的生活不太适应,不知道如何与人相处,此时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经典著作,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学习为人处世的方法,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其次,职业院校思政教育具有灵活性,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职业院校的教师还可以利用各类交流平台为学生传递思政教育的相关内容,让学生在课余时间也能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院校主要是为社会输送应用型人才,因此专业课占比较大,思政教育课时的占比较小,但是职业院校的学生基本上都有手机,职业院校内部会有相应的网络平台,思政教师可以将优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上传到相应的平台,让学生在课间阅读,通过这种方式既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思政教育。
(三)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导向功能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引导人的行为,因此在职业院校思政教学过程中,职业院校教师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导向功能,通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引导学生的行为,通过案例教学法来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导向功能。无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是思政教学,内容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在教学初期,职业院校教师可以为学生寻找典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事件、人物、结果,以及所体现的思想,通过研究案例的方式让学生深刻了解中华文化的内涵[5]。与此同时,案例研究与理论学习相比,更具有探索性,学生基本上不会产生厌倦的心理,而是在读故事的过程中学习到知识。学生在研究案例的过程中,也会被案例主人公的行为感染,进而在日常生活中面对相似的问题时,也会模仿案例主人公的行为,不做有损国家利益的事。教师选择的案例要具有时代性,要与时俱进,结合当下热点内容。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手机、学校网站等渠道了解时政热点,所以难度相对较低,另一方面要重点研究热点,让学生意识到无论是思政教育,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与实际相结合,都能够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四)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能够教化人的思想,约束人的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尤为丰富,其中节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职业院校教师开展思政教学过程中可以以节日为切入点,通过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了解各个节日的习俗和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节日的内涵认识并不丰富,比如提到清明节,学生首先会联想到放假,但是清明节是祭祖的重要节日,而且有扫墓、踏青等习俗。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将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融入其中,能够让学生了解节日的内涵,同时也能教育学生要尊敬长辈、敬重祖先。
四、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职业院校思政课程有相通之处,因此,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思政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优化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思政教学质量,帮助职业院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学生在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够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思政教学中的相关内容去解决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郭少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学生思政教育的路径探讨[J].职业,2020(33):2.
[2]杨一唯.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思政教育相结合[J].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20(6):88.
[3]陈晴君.刍议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学生思政教育路径[J].教育教学论坛,2020(33):2.
[4]刘维佳,张凯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体系的几个问题[J].山海经(教育前沿),2020(2):2.
一、调查背景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千百年来的中华文明逐渐演变、汇集而成的一种能够反映中华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毋庸置疑,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文化根基。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社会形势促使人们的思想领域发生了诸多变化。尤其是在青年一代中,传统文化在如今九零后的大学生中呈现出很大的断层现象。这种断层严重影响了我们继承祖先的思想文化精髓,阻碍我们勇敢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而且,也不利于我国“百年计划”的顺利完成。
二、调查目的
大学生是社会上最富有朝气和创造力的群体之一,他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和程度占据社会认知主体的重要一部分,对于整体社会民众的认知水平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中涉及的调查研究目的主要在于对于在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以期实现尽早发现在校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认知层面存在的问题的效果,进行相应的思考和深入研究,并且尽可能提出可行性解决方案。这次的调查研究的另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希望这次的调查能够起到引起在校大学生和学校以及社会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让社会各个群体认识到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性,以实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高效、高质地继承和发展。
三、调查方式
此次对于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现状的调查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在具体的操作实践中,问卷调查法是主要的调查方法,在样本的选取方面,尽量将分层抽样和随机抽样有机结合起来。调查对象即为本地高校的大学生群体。在进行调查问卷的设计时,我们根据研究调查的目标和任务进行了几个方面的内容设计。主要包括受访者的性别、年龄、专业、年级等基本信息;对于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即了解程度;对传统文化发展前景的态度;对于获取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途径和对本校内传统文化教育开设的质量等。
四、调查结果及分析
首先,是在价值观和信仰方面。当代的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是在目前这个信息多元化的社会里,各种价值观念和文化形态形成互动的环境下形成的。在调查研究中,从对于价值观的几个调查问卷的问题反映出来的结果来看,大多数学生的价值观符合主流思想导向,认为人对于社会贡献的大小是衡量人的社会价值的标准,但是也有少部分大学生的问卷结果反映出其对安逸生活的向往,存在一定的惰性。其次,是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方面。从对于历史人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考察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了解程度的几个调查问卷的问题反映出来的结果来看,题目的正确率较低,了解和掌握情况堪忧。最后,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应用方面。在调查问卷中,调查大学生对于比如书法、国画、民族乐器等各种形式的中国传统艺术的掌握情况的几个问题中反映出的结果是一部分人学过皮毛,但是鲜有人精通,甚至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表示一点都不懂。这个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于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各种艺术形式的应用情况也十分堪忧。
五、对于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现状的调查结果的反思
从调查结果来看,我们发现我国的传统文化教育仍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首先,在目前社会上,崇尚民族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并没有完全形成,人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重要性的认识程度远远不够,影响了大学生对其认知水平的提升。其次,在目前的传统文化教育实践中,存在教育形式单一、有效渠道严重缺乏的问题。在理性上,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学习热情较高,但是却因为教育方式或者渠道等原因产生不了较为理想的效果。最后,在校大学生在传统文化的学习上存在过高的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追求,应试教育的思想观念加重了对于人文精神和思想道德文化等内容的忽视,导致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效果的不理想。
六、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可行性改进策略
首先,大学生家长、高等院校、各企事业单位和民间组织、各个社区等要共同努力,争取在全社会内形成良好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净化传统文化教育和学习风气。其次,争取利用多种形式和途径大力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倡导大学生阅读传统文化经典,并且借助新媒体手段等青少年学生更容易接受的形式,弘扬传统文化、传播历史知识,争取在学生的生活中渗透传统文化知识教学。最后,鼓励学生全面塑造自己成才。引导学生向德智体美劳各个方向全面发展,注重自身综合素养的提升。
七、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