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态城市的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性;态度;爱恋;适应,心理学;学生
【中图分类号】 G 479 B 84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9-1047-02
Characters of Sex Attitudes and the Relationships with Their Love Relationship Adjustments Among Undergraduates in Chengdu City/LI Yan-zhang, JIANG Yan ,YANG Xiao-feng, et al.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Chengdu Medical College, Chengdu(61008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undergraduates' characters of sex attitudes and the relations with their love relationship adjustments, an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problem tackling. Methods By 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 eight hundred undergraduates from 13 colleges(universities) in Chengdu city were surveyed by sex attitude scale and love relationship adjustments questionnaire. Results The scores of sex attitudes of undergraduates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gender, college type, number of love and family structure(P
【Key words】 Sex; Attitude; Love; Adaptation, psychological; Students
随着社会风气的开放,“性”已引起众人关注,不再是避讳的话题。正值青年期的大学生处于个体意识极浓厚的阶段,对两性方面有着许多的幻想与好奇 [1]。而形成正确的性态度是青年时期人际交往的重要课题,也是建立两性平等的基本前提。当前我国学生主要通过网络或报刊杂志获得性知识,可能导致不适当的性态度[2-3]。本研究对大学生性态度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以期为大学生有关两性问题的心理辅导做一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对成都市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南石油大学、西华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医学院等13所高校8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690份,有效回收率为86.25%。其中男生404人,女生261人,25人未注明性别;年龄17~29岁,平均年龄20.65岁。一年级50名,二年级325名,三年级196名,四年级119名;260人来自重点高校,430人来自一般高校。正处于恋爱中,填写关系适应量表的学生有256名,男生147名,女生103名,6人未标注性别。
1.2 研究工具
1.2.1 性态度量表 参照有关性态度的问题[3-5]自编而成,预试问卷23题,涉及对性知识、、性教育等的看法和态度。根据“非常同意”、“同意”、“不同意”和“非常不同意”4级计分。分数越高,表明态度越为开放。前期用本量表对重庆市1 000名大学生进行项目分析后保留17题(删除第6,11,13,21,22,23题)。因素分析表明有3个因素,共解释总方差的40.33%,命名为态度(7题)、性教育态度(5题)和性吸引态度(5题),有较好的结构效度。量表及各因素的Cronbach α系数分别为0.750,0.725,0.581和0.568,有较好的信度。
1.2.2 恋爱关系适应量表 台湾王庆福编制,共22题3个维度:满意成长、冲突矛盾、资助共生。研究显示,总量表与各维度有中高度相关(r=0.311~0.775,P值均
1.2.3 基本资料表 自行编制。包括性别、年级、民族、学校类型、家庭情况(家庭结构、父母婚姻状况、教育程度、教养方式等)。
1.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5.0进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主要统计方法有t检验、方差分析等。
2 结果
2.1 大学生性态度的特点 利用t-双侧检验和方差分析对大学生性态度的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性态度在家庭来源(城市或农村)、年级、父母当前婚姻状况,父母教育水平、家庭沟通、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教养方式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在性别、学校类型、恋爱次数和家庭结构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表1 成都市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大学生性态度得分比较(x±s)
人口统计学特征人数统计值总分性教育性吸引
性别男40444.57±5.6318.84±3.1214.41±2.2513.30±2.16
女26141.59±5.1216.81±2.9515.12±1.8712.87±2.05
t值6.628.16-4.332.50
P值0.0000.0000.0000.000
学校类型重点26043.23±5.8718.45±3.2414.40±2.2513.30±2.14
一般43043.01±5.4317.85±3.1814.78±2.1113.02±2.13
t值2.452.23-2.141.61
P值0.0140.0300.0300.110
恋爱次数/次026842.48±5.9217.46±3.2714.60±2.1812.81±2.12
1~435743.88±5.3018.33±3.1014.81±2.0213.32±2.11
≥56545.00±6.4818.97±3.6313.95±2.8413.32±2.35
F值5.717.133.134.61
P值0.0040.0010.0450.010
家庭结构核心家庭32743.50±5.6318.09±3.2614.68±2.2313.22±2.08
单亲家庭7543.67±6.4718.14±3.3413.54±2.5913.00±2.57
几代同堂10144.27±5.1618.45±2.9414.91±1.8413.17±1.82
其他18742.68±5.5017.65±3.1814.97±1.8712.96±2.24
F值1.661.387.150.65
P值0.1750.2470.0000.585
2.2 大学生性态度对恋爱关系适应的关系 相关分析表明,大学生性态度中的性教育态度和性吸引态度与关系适应中的冲突矛盾和自主共生有显著相关。见表2。
表2 成都市大学生性态度与恋爱关系适应的相关系数(r值)
关系适应态度性教育态度性吸引态度
满意成长0.060.44**0.20**
冲突矛盾-0.03-0.41**-0.26**
自主共生0.130.040.07
注:**P
2.3 大学生性态度对关系适应的影响 以性态度3个维度为自变量,以关系适应的3个维度为因变量,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两者的关系。结果显示,进入回归方程式的变量有性教育态度和性吸引态度,其中性教育态度是大学生恋爱关系满意成长的显著预测因素;性教育态度和性吸引态度是大学生恋爱关系中冲突矛盾的显著预测因素。见表3。
表3 成都市大学生性态度预测关系适应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因变量 自变量多元相关系数决定系数增加解释量F值标准化回归系数
满意成长性教育态度0.4010.1610.16141.1400.401
冲突矛盾性教育态度0.4210.1780.17846.841-0.385
性吸引态度0.4540.2060.02828.025-0.173
3 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性态度在性别、学校类型、恋爱次数、家庭结构、教养方式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也就是说,这些因素可能对大学生的性态度有影响。男生在有关两性问题上,总的来说其性态度比女生较为开放,与相关研究结果[4,7-8]一致。可能是女性受传统观念影响,对于两性有关问题更为害羞、保守所致。不过女生在性教育态度上比男生更为积极。进一步分析表明,谈过恋爱或有多次恋爱经历的学生的性态度更为开放,而且来自不同高校的学生在性态度上也存在差异,与冷艳等[3]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本研究显示,重点院校的学生在性态度上更为开放,其原因还需要深入的探讨。
刘文利等[9]对国内家庭性教育态度进行研究发现,父母已认识到家庭是进行性教育的第一课堂,对家庭性教育持积极态度。本研究对其他家庭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家庭结构对性教育态度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可能由于家庭的创伤或父母一方的缺失,来自单亲家庭的学生不太看重两性方面的教育,对性教育表现出不积极、不认同的态度。采用什么方式对他们进行教育则是需要关注的问题。
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性态度与恋爱关系适应相关密切;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也表明,性教育态度和性吸引态度对大学生恋爱关系是否满意或者导致矛盾冲突有重要的影响。对性教育有积极态度的学生比较满意其恋爱关系,并在恋爱关系中获得成长。而对性教育有消极态度的学生在恋爱关系中产生的矛盾和冲突也较多。
性是人的一种基本需求,是人格发展的内在功力之一,也是身心健康的重要指标[10]。根据本研究的结果,在大学生中开展两性态度方面的健康教育有利于大学生的成长,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开展性健康教育时,应考虑大学生的性别、学校类型、恋爱经验以及家庭因素等的影响,尤其来自单亲家庭的大学生应是大学生两性健康教育的重点对象,但如何减少他们对性教育的阻抗,则需要研究者进行深入的探讨。
4 参考文献
[1]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30-38.
[2] 吴扬.广东商学院大学生性知识、性态度及调查.现代预防医学,2006,33(4):563-565.
[3] 冷艳,刘忠华,肖征,等.山东省1 973名大学生性态度及调查分析.中国健康教育,2007,23(11):807-809.
[4] 钱兰英.大学生对婚姻和性的态度.青年研究,2000(11):29-34.
[5] 曾芳龄,于佳,李志辉,等.广州市1292名青少年性态度分析.中国健康教育,2005,21(12):932-935.
[6] 王庆福.爱情关系发展与适应之评量.中国测验学会年刊,1996,43:227-240.
[7] 彭华. 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及与性态度、性知识的关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9(4):100-105.
[8] 叶丽红,高亚兵,骆伯巍.当代大学生的性观念调查.青年研究,2000(6):34-39.
[9] 刘文利,卡罗林•爱德华兹.城市父母对青少年子女性教育知识和性态度的调查.中国青年研究,2007(5):48-52.
[10]尚鹤睿,刘文立.广州市医学院校学生性态度与性教育状况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08,29(4):358-359.
关键词:城市;园林景观;生态设计;实践
1 城市园林景观生态设计理念
关于城市园林景观生态设计,在于生态设计和低碳城市规划,对两者进行协调处理。生态设计是构建园林景观的基础,各生态元素的构建,要符合城市的生态基础,以及城市文化。而低碳城市规划,是对于园林景观生态体系的保障,以形成良好的生态结构。
1.1 关于生态城市设计
生态建设是城市发展的矛盾点,基于生态建设的城市设计,要对于城市效率、环保、交通等方面,完善城市的基本功能。而且,城市生活逐渐分散化,基于综合性城市功能的建设,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并且,城市的综合建设,要符合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将城市的发展趋势,融入其中。这样,城市生态设计的动态性满足了城市发展的“演变”,尤其是避免大规模的城市改造而带来的资源浪费。同时,城市的生态设计,离不开建筑结构的环保化,尤其是建筑材料的环保节能型,是城市空间建设的必然趋势,也是城市绿色设计的实质所在。
1.2 关于城市低碳规划
城市低碳规划的重心在于经济发展形式的低碳化,居民生活理念绿色化。在政府的政策指导下,实现社会的低碳建设,尤其是设置好规划蓝本,将经济建设的战略价值上升至社会功能之上。城市的发展离不开经济建设,尤其是以最小的生态代价,实现城市经济价值的创造。因此,城市低碳规划的进程中,需要基于低碳理念,打造低碳的产能结构,以资源节约、生态保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经济建设的核心价值。城市低碳规划,在于城市发展的定位,低碳的理念要落实至产业发展和居民的实际生活之中,尤其是基于居民的生活理念的转变,有助于低碳规划落实至实处。同时,城市在空间布局和功能的规划中,关于低碳理念的融合,主要体现在各项低碳指标的制定,以规范的规划思想,确定城市低碳规划的定位。加之,将低碳城市规划与城市文化相结合,以文化发展走向,确保低碳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并且,基于社会、政府、市民的一体化模式,是未来低碳城市建设的发展趋势。
2 城市园林景观生态设计实践
2.1 城市园林景观生态设计构建的原则
在城市的生态规划中,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划原则,进而进行有效的生态工程的建设。而且在规划的当中明确好规划的主体,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制定出合理的规划方案。
2.1.1经济建设应该作为生态建设的基础。园林景观生态系统的构建需要一定的人力和物力,这就决定了经济建设在城市景观生态建设中的地位,即为城市的园林景观生态建设提供好物质资源基础。同时,经济的建设需要服从城市生态建设的控制和分配。
2.1.2在园林景观生态建设中,遵循自然规律。在城市的建设中,要以自然发展规律为建设的基准,尊重生态工程建设中,事物发展的本质。而且,在生态系统的建设中,要在不改变原有生态资源的前提下进行。
2.1.3注重体现生态系统的实际功效。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城市的生态工程不仅仅是为了改善城市的环境,而更多的是为人民提供更加舒适的关系质量。
2.1.4生态系统的多样化。城市的生态建设不只是单一的植被种植,而更多的是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因此,要对生态系统的类型和规格做到合理的布局和规划,进而确保生态工程的功能。
2.1.5生态系统要整合好城市的文化和地理结构。现在的城市建设,越来越突出本土文化的特点,在进行有效的园林景观生态规划时,依据这些文化特色做到合理有效的规划。
2.2 城市园林景观生态规划的模式
2.2.1山水结合的景观园林生态城市规划。这种生态系统的规划主要依据城市的文化和地理特点,注重城市文化底蕴的突出和城市旅游业的发展。这种模式的生态规划在广西的柳州、桂林做的比较成功。
2.2.2观光旅游的生态规划。现在的城市更加注重旅游业的发展,城市在生态规划中,更多的注重人们的审美要求,打造出适合休闲旅游的景观园林。
2.2.3文化底蕴的园林景观生态规划。城市在建设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城市的文化保留。因此,现在的城市景观园林生态建设越来越注重文化的打造。
3 结语
当代的城市发展,不仅仅要求经济发展,而更多的要求城市的生态工程的建设。通过有效的园林景观生态工程建设,为当今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生态城市;原则;规划;设计
一、引言
随着时代的进步,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我国政府逐渐展开了生态城市的建设,设定一些生态省、市、县、村进行试验点,进行生态建设,使我国的生态规划建设工作在全国内蓬勃开展。下面我们就针对生态城市的建设事业的发展,指出其基本概念,规划的原则以及内容,以促进生态城市建设的顺利发展。
二、生态城市规划的基本概念
城市的建设规模、建设布局等都和城市的规划有着直接的联系,当今的生态城市的规划就是以建设生态为目的,将社会、经济和自然的发展结为一体,根据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理论作为知道,运用科学的手段去建设出最适宜人类居住、社会发展和自然得到保护的城市环境。
三、生态城市规划原则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在生态城市建设的规划中必须有一定的原则可循,在既定的原则指导下去进行城市建设的工作才能够达到目的。下面我们就具体来讲生态城市规划的原则。
(一)成长性原则
城市的建设是一项重大的工程,它是人们生活、工作等的重要基础。因此,城市的建设必须要站在长远的利益上,同时城市是不断地发展和变化着的,那么城市的规划就应当根据城市的发展步伐而不断的进行方针改变,在规划的时候要为城市的未来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另外对于城市资源的利用也应当遵循成长性的原则,否则将会造成资源的短缺。生态城市的建设应当注重城市的持续发展,其中包括城市的历史、文化和建筑等物质和精神的建设。
(二)最优化原则
生态位主要是物种在群落中,其对空间和营养等因素所占据的作用。城市生态位在现代化城市中能够人们的生活更加和谐,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维持良好的生活秩序。目前,城市生态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生产生态位,主要有城市的经济实力;第二,生活生态位,是环境质量、生活水平生态位,主要有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实现城市生态位的最优化原则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理解,即“宏观、微观”。宏观上,城市生态位是表现了整个城市的经济、文化等事业的发展情况,以及人们物质、精神等生活水平的变化情况,主要集中表现在人们的生活活动,但必须保证和生活水平相互适应协调;微观上,城市生态位对每个地区创造的生态环境体系都是一致的,对于每个城市居民都是互相协调的。尽管城市提供给居民的居住空间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其本质上的区别不是很大。
(三)承载力原则
承载力就是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城市的生态系统对人们长期生活的承受力的水平,这主要是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而提出的。在城市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做好其规划要注意这几个方面。首先是城市的人口承受力,城市的人口数量的增长必然会增加多方面的消耗,过多的人口不仅会造成的资源的不足,还会产生大过多的垃圾量,人流量的加大,必然形成管理的难度。其次是城市能够承受的生态能力,这就应当从城市的技术水平、经济发展状况等进行综合考虑,并从全局去把握生态的建设。再者是对城市的产业结构的维持,要构建一个生态城市,就必须有着良好的产业链,实现资源的高利用率、低排放、低污染,减少浪费,最终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最后是环境问题的解决,在城市中一定的垃圾排放是必然的,做好废弃物的处理是城市环境的关键。要对一些可以回收的废弃物进行合理的利用,这是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减少浪费的重要途径。对于一些不能循环利用的资源要根据城市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以及人工的处理去解决。一个城市的自净能力和城市的生存质量和发展的规模有着很大的作用,这就要求在规划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好绿化面积的规划,做好绿化工作,提高城市的自净能力,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
(四)多样性原则
多样性原则主要是针对城市范围排出人的活动,其它各种生物的活动原则。在遵生态规律之下呈现的基因、物种等不同物体之间的差异程度。而城市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系统结构,功能作用之间形成了紧密的联系,其和大气环境、水环境、岩土环境等要素相互协调后形成了生态环境基础,总体反映了生物与生境间、生态环境__与人类间交错复杂的关系。而城市生态环境主要说的是是在某个区域内,其人口、资源、环境等受到某种关系的影响而形成了相对集中的区域。其和自然界的生物生存条件具有较大的不同,这也使得城市生物多样性体现了各种不同的特色。
(五)整体性原则
城市中的绿化、生活环境、资源等处于同一个生态系统中,具有依赖性、不完善性和不稳定,每个因素的变化都直接影响着城市的整体发展。因此在对城市的生态性建设规划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城市整体效益的实现,即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同步发展。遵循整体性原则首先就是要把握城市生态系统结构,然后进行城市的总体规划,在此规划中要综合考虑城市的环境、人口、土地面积以及经济实力等因素。其次是要处理整体和局部的关系,要根据具体的区域进行生态规划,不能盲目的对环境进行开采和利用。最后是循环再生与节能。生态系统中强调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流动,两者紧密联系,共同进行。一方面是新物质不断合成,另一方面又被分解为可利用的形式,周而复始的循环,构成生态系统存在、发展、演替的基础。
四、生态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
(一)生态要素的调查。主要目的是调查搜集规划区域内的自然、社会、人口、经济与环境的资料与数据,包括历史资料的搜集、实地取证、测试、社会调查与遥感技术应用等,为充分了解规划区域的生态特征、生态过程、生态潜力与制约提供基础。
(二)生态分析与评价。主要目的在于运用复合生态系统的观点及生态学、环境科学的理论与技术方法,对评价区域的资源与环境的性能生态过程特征、生态环境敏感性与稳定性进行综合评价分析,以认识和了解评价区域内环境资源的生态潜力和制约。生态分析与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生态过程分析; 生态潜力分析; 土地质量及区位评价; 生态敏感性分析; 生态适宜度评价。
(三)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规划目标的研究。评价体系指标体系及规划目标包括对社会、环境和经济三个方面。评价体系的建立是生态城市规划工作中的重要之处,这个体系能较为公平、客观的对城市的规划作出评价,最终使城市的建设在科学的规划体系指导下顺利开展。
所谓的评价指标体系是描述和评价某种事物的可量度参数的集合,应根据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特点,采用系统工程中的德尔斐专家咨询法和多目标决策法,在参考和吸收传统指标的同时,结合城市生态系统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特点,从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着手,充分发挥人对复杂系统的辩识能力,建立一套科学、综合、简洁、完备的评价指标体系。
另外还要明确规划目标和年限。确定生态城市规划的总目标、近远期目标和年限,应同城市总体规划近远期目标和相应的年限一致,以利用同步、协调、可比、互为应用。
(四)生态功能区划与土地利用布局。
首先是生态功能区划。生态功能区划是进行生态城市规划的基础,根据城市生态系统结构特点及其功能,划分为不同类型的单元,研究其特点、结构、环境污染、环境负荷以及承载力等问题,为各生态区提供管理__对策。区划的方法可采用数值聚类法等。具体操作时,可将土地利用评价图、工业和居住用地适宜度等图纸进行叠加,并结合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综合分析,进行城市功能分区。
其次是土地利用布局。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间配置直接影响到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优劣,故无论是新建城市或改建城市的生态规划都必须因地制宜地进行土地利用布局的研究。在生态城市的规划中,应综合研究城市用地状况与环境条件的相互关系,按照城市的规模、性质、产业结构和城市总体规划及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提出调整用地结构的建义和科学依据,促使土地利用布局趋于合理。
(五)环境污染综合防治规划。环境污染综合防治规划是生态城市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从整体出发制定好污染综合防治规划,实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并建立数学模型对城市环境要素的发展趋势、影响程度进行预测,分析不同发展时期环境污染对城市生态状况的影响,根据各功能区不同的环境目标,按功能区实行分区生态环境质量管理,逐步达到生态规划目标的要求。
(六)人口适宜度规划。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生态城市规划的编制工作中,必须通过研究人口分布、规模、自然增长率、机械增长率、男女性比、人口密度、人口组成、人口流动等基本情况,从而确定近远期的人口规模,提出城区人口密度调整意见、提高人口素质对策以及实施人口规划对策。
(七)产业结构与布局调整规划。产业结构是城市经济结构的主体,影响着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城市产业结构不仅表现在3 个产业的比例关系,还有生产工艺合理没计的问题,即在功能区( 工业区) 中要设计合理的“生态工业链”,推行清洁生产工艺,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调整、改善老城市产业布局、搞好新建城市产业的合理布局,是改善城市生态结构、防治污染的重要措施。
(八)生态绿地系统规划。在生态城市的规划工作中,必须充分认识到城市绿化的重要性,将治污与绿化、美化相结合,根据城市的地形地貌、河湖水系、气候、环境特征等,合理组织绿地,制定出城市各类绿地的用地指标,合理安排整个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结构和布局形式,研究维持城市生态平衡的绿量( 市区绿地覆盖率、人均绿地、人均公共绿地等) ,合理设计群落结构、选配植物,并进行绿化效益的估算,形成一个点线面结合、绿地、水面自然相融的城市生态绿地系统。
(九)资源利用与保护规划。在传统的城市建设中,很多都是为了单纯的追求经济的发展而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浪费问题突出,造成资源的枯竭和生态系统的破坏。因此要建立生态城市,就要在规划中以国家土地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为指导,根据城市目前的发展趋势和环境的现状,对城市的土地资源、水、和动植物物种做出合理的规划,并拟定相对的保护措施。
(十)生态城市规划管理对策研究。目前,从城市环境管理的角度看,我国已有9 项有关规定,即“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超标排污收费制度”、“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目标责任制”、“排污许可证制度”、“污染集中控制制度”、“限期治理制度”和“企业环保达标制度”。国家有关部门自1995 年开始又陆续颁布了有关生态示范区规划建设的文件,这些法规是城市环境管理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实施生态城市规划管理的重要基础,但各地在规划建设与管理工作中,仅有这些国家的有关法规条例是不够的,还应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制定一些补充规定,并建立健全执法机构。
关键词:生态设计;城市化;设计原则;设计要点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当前,生态化建设实践正在我国蓬勃展开,它将生态学的原理和城市总体规划、环境规划相结合,同时又将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以及多种技术手段应用到其中,是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区形式,将自然、人、城市融为有机整体,形成互利共生结构。在规划、设计和实施建设中要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系统,同时也要保证城市建筑在整体规划设计中的协调及统一,并使建筑成为生态城市中的一部分。
1.生态城市规划的概念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 世纪 70 年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的研究过程中,前苏联城市生态学家尤尼斯基提出了生态城市的模式和理论,即生态城市是“自然与技术的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居民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的人类住区,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生态城市的发展方向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包含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自然系统和谐三方面内容)。作为自然、 城市、 人融为一体的有机体, 生态城市的规划必须导入社会、经济、生态的因素,并以生态优先的原则进行规划设计,推动城市生态化。
在工业革命以后,农村人口开始向城市转移,出现了大规模的城市化。尽管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历史在整个人类发展史中只占了很小的一部分,但是城市生态系统却对整个人类生态系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人类生态系统的主体。
生态城市规划应遵循的设计原则
2.1 控制城市的占地规模。土地生态是城市生态中最基本的内容,它兼具经济生态与自然生态两重属性。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只占世界平均的耕地的30%,合理利用和节约土地对于建设城市生态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必须要从科学角度出发,制定城市土地利用发展战略,从生态学角度分析,研究城市各地块的最优利用功能,合理地规划工业用地、农业用地、居住用地和其他类别用地,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优良的土地支撑。
2.2 合理地布局城镇体系。从区域协调发展出发,以中心城市为基础来规划城镇,确定区域中各城镇的规模、地位、等级、作用以及职能分工,以中心城市的繁荣发展,来带动区域内各城镇和广大农村的快速发展,达到促进区域发展生态平衡的目标。
2.3经济生态原则。经济活动是城市最主要、最基本的活动之一,城市的发展取决于经济的发展,生态规划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应该注重经济发展的品质和可持续性。这一原则要求规划设计必须贯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节能减排以及优化产业经济结构,促进生态型经济的成型。效率则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2.4 以环境为本,坚持生态保护战略。生态城市规划以生态保护为前提,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尽可能维护地区原有的地理环境,并充分发挥自然基础在城市建设中的功能,以得到有效的利用和保护,与城市本身融为一体。提高城市建设的生态效益和景观效应,实现自然与经济的和谐统一.
2.5 发展生态住宅小区。生态城市强调“以人为本”,生态住宅小区是生态城市的最基本内容,它用生态学原理去协调小区内部结构与外部环境关系,为市民创造一个安全、清洁、美丽、舒适的居住环境。
2.6 对城市文化历史的保护。在生态城市规划时,要根据城市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历史文化,进行相应的科学改造。通过对城市人文,花草和历史文化的融合,有利于城市建设当中人文因素的积淀,增进城市市民对城市建设更高的感知度和对城市的热爱,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城市氛围。
3.生态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
3.1 高品质的环保系统。对不同的废弃物按照其特性及时进行处置和处理,同时加强对烟尘排放和噪声污染的管理,进而使城市生态环境洁净、舒适。在减少排放量方面,可以采用物料平衡算法、生命周期法、实测法等方法来确定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量,研究碳排放量可能降低的幅度,进而确定降低碳排放量的目标 。
3.2 高效率的运转系统。包括畅通的交通系统,充足的能流、客流和物流系统,快而有序的信息传递系统,以及保障的物质供应系统和城郊生态支持圈,完善的专业服务系统等相应配套。
3.3 高水准的管理系统。包括人口控制、社会服务、资源利用、劳动就业、城市建设、医疗保险、环境整治、治安防火等。保证水土资源的开发利用合理和人口规模适度,促进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3.4 高度社会文明和生态环境意识。应具备良好的人口素质、优良的社会风气、井然有序的社会秩序、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以及高度的生态环境意识,这是城市生态建设最基本的条件。
3.5 完备的绿地生态系统。这不仅要有较高的绿地覆盖率,而且布局要合理,还要将点、线、面进行有机结合,促进生物的多样性,组成完备的复层绿地系统。
3.6 结合地方本身,突出地方特色。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应根植于所在的城市本身,结合城市自身特点,制定符合城市发展的特色性规划设计。也只有遵从本地的自身特点,在充分了解和分析自然信息的基础上,才能将规划方案落到实处,从真正意义上建立自然生态城市。
4.生态城市规划的设计要点
做好生态城市的设计,要以真实实现城市的生态化为目标,并体现不同城市拥有各自的城市生态环境、城市形象、城市文化、城市风格的特点及吸引力。生态城市的设计有城市景观设计、城市住区设计、城市产业设计等几个方面的基本设计。
4.1 由园林、建筑等为主的人文景观和各类自然生态景观而构成的城市自然生态系统是城市景观设计的目标。园林的设计重点是要做好沿江、河、湖、溪等两岸林带及城市广场、城市公园的景观设计,融城市文化、生态环境、现念、现代生活与历史传统及要求于一体,提高景观效应、生态效益和共享性。自然生态景观设计的重点在于完善基础设施,完善生态功能,提高其景观效应,生态效益和共享性。
建筑景观的设计重点是在平面规划基础上做好空间天际轮廓线的规划设计,特征是沿主要街道建筑景观进行设计,在做好高层及超高层的建筑景观设计的同时,适当部署低层的生态建筑。
4.2 用生态建筑原理科学地对居住区进行规划设计,形成生态建筑与完善的基础设施构成的生活环境以及包含精神文明在内的社会生态系统。城市由各类街道、桥梁、广场、住宅小区、滨水区等组成,它们是城市生态环境的基本要素,在发挥其作用的同时,也要将其生态环境效应考虑在内。比如:街道设计应协调人与车的交通关系,实行步行优先原则,进行人车分流;处理好自然山水景观和建筑景观的协调性;城市广场设计应体现广场主题与个性,增加居住区绿地,推进垂直绿化、屋顶绿化、水体坡岸绿化等,大幅提高居住区绿地覆盖率。并让其绿地、花草树木与当地的生态条件和景观生态特点(如市花、市树)相契合;滨水区设计应以岸线资源共享原则,应用生态技术处理生活排泄物和垃圾;景观应预留出必要的视觉走廊;注重历史地段的保护性,处理好新旧建筑关系等等。
4.3实现低耗节能无污染,即在建筑材料上坚持环境保护原则,防止由建筑材料造成光污染、化学污染、放射性污染等。从建筑物的朝向、间距等方面考虑,解决住宅采光、室内通风等卫生问题。
5.生态城市规划的前景和展望
生态城市的内涵及其规划建设的内容比现行的常规城市规划编制与建设的内容更为宽广、复杂,它不仅涉及到城市自身的空间结构和发展形态以及城市所在地域的规划与乡村的建设:还涉及到城市的规划和建设、思想教育文明和精神文化建设、基础设施、产业结构、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因此.只依靠现行的规划设计编制办法和管理制度己显得很不适宜。需要采取多专业、多学科、多部门的协作配合以及群众的参与,不断创新,使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向着更为科学和健康的方向发展,并从理论和应用两方面进一步进行探索和研究。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也是环境的世纪。城市的未来将影响越来越多的不仅仅是国家的未来.还是整个地球的未来。我们必须从科学的观点、变化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出发,认识城市与环境问题,以新的时空观和生态视角不断探索、研究城市和区域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建设富有中国特色文化、能体现各地地域特点的生态村落、生态社区、生态镇、生态市,是应对新世纪的严峻考验、建设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张坤民,温宗国,杜斌,宋国君等编著.生态城市评估与指标体系[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2]杨景胜,孙稳石.试论城市规划要点[J].中国科技信息.2007(20).
[3]黄光宇.中国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进展[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1(3).
关键词:海绵城市;水生态;山地城市
2015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该意见确定了各城市海绵城市建设时间表,贵州作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更需抓住国家对海绵城市建设大力支持的政策机遇,结合贵州特点,统筹推进进行海绵城市建设。本文主要分析了贵州省海绵城市建设的必要性及贵州海绵城市建设的特点。
1贵州省海绵城市建设的必要性
1.1贵州省城市水生态环境不容乐观
随着贵州省城镇化、工业化的推进,各大小城市出现了很多“城市病”,在水生态方面,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城市水环境变差。目前贵州省很多城市的主城区的排水系统主要采用雨污合理制,每遇暴雨,合流制管段的大量污水会随着雨水溢流至自然水体;其次,部分城市污水收集率不高,城市生活污水溢漏至自然水体的现象十分严重;再次,由于贵州建设用地紧张,部分城市绿化率不高,暴雨时节,城市路面、屋面雨水未经足够的生态净化,直接汇入城市河流,径流污染严重。以上因素导致许多城市的河流和胡泊水环境较差,甚至为黑臭状态,如现状的安顺市的贯城河、六盘水的水城河等。(2)城市内涝时有发生。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的增加以及城区面积的增大,城市下垫面较建设前发生了较大变化,原有的城市防洪排涝系统的负荷越来越大,某些本身排水条件较差、排水系统建设滞后的城市频繁出现城市内涝,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如2014年7月18日,贵阳主城区24h内降水量达201.7mm,内涝受灾人口近19万人,直接经济损失7307.5万元。
1.2贵州喀斯特地貌发育、城市水生态环境脆弱
贵州省大部分城市都座落在喀斯特地区,地形破碎、土层较薄、地表渗漏强、有水留不住、环境容量小,水生态环境稳定性差、生态环境一旦被破坏,其修复难度较大。贵州的生态环境总体偏好,但是城市水环境并不乐观,由于大部分城市建设于喀斯特地貌发育地区,环境风险较大。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系统的提出了针对水环境、水安全、水资源、水生态的一系列工程建设方法和措施。通过加强对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已破坏的水生态环境以及实施低影响开局,达到改善水环境、保障水安全,利用水资源、修复水生态的目的。因此,在贵州各城市推进海绵城市的建设,十分必要,而且国家已提出了海绵城市建设的时间表,海绵城市的建设刻不容缓。
2贵州省海绵城市建设的特点
2.1贵州海绵城市的建设方向
海绵城市的建设涉及的部门多、需解决的问题也多。涉及的部门有建设、环保、规划、水利、园林、国土等部门,解决的问题有水环境修复、水安全改善、雨水资源利用等问题,因此在多部门、多专业、多问题导向的复杂环境里,需重点提出建设方向。根据前述分析,贵州省大部分城市已经面临严重的水污染问题,部分城市应及时解决水安全问题,只有少部分城市需要对水资源加以利用。因此,贵州省各城市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首先主要解决水污染问题和水安全问题,只有在部分缺水城市,可结合经济条件酌情实施雨水资源化利用。
2.2贵州省城市建设方法和特点
海绵城市是个宏观的概念,需要大大小小的工程措施进行有机的组合和布局来完成。海绵城市的建设核心是低影响开发,通过各种工程措施有机组合模拟雨水在城市里的自然循环,恢复水生态的自然修复功能,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因此,与传统的建设的方式不同,海绵城市并非讲究“规模效应”,更讲究“生态效应”。针对不同城市,其建设方法不同、工程布局也有差异。结合贵州城市发展的特点,贵州省海绵城市建设方法和布局有以下特点:
(1)贵州省城市规模小、发展速度快,海绵城市的建设以城市新区建设为主,旧城改造为辅。海绵城市建设主要考核指标是年径流控制率,《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在2020年及2030年,城市建成区20%及8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即年径流控制率达到70%以上),其中“城市建成区”既包括城市新建区,也包括旧城区。贵州的城市规模较小,仅贵阳市中心城区人口大于100万,其余大部门城市城区人口在25万人以内,根据国家城镇化的总体要求,未来一段时期内,贵州省绝大部分城市的城市新区的建设力度较大,发展速度相对较快,规划也更加科学合理,因此,海绵城市建设的条件较好;而对于老城区,由于贵州用地条件较差,城市的建筑密度较大,绿化率偏低,在老城区进行海绵城市的建设改造难度偏大。所以,要完成在2020年及2030年分别达到“城市建成区20%及8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应积极在城市新区开展海绵城市的建设,而对于旧城区,仅仅以问题为导向,结合旧城改造实施低影响开发实施的建设,不宜大拆大建,大面积铺开进行海绵城市的改造。
(2)贵州省城市形态以山地城市为主,海绵城市的建设需结合山地城市的特点进行设施布局。①山地城市的建设用地平均坡度较大,决定了雨水在城市建设区域的平均流行速度比平原型城市要快。因此,要将一定降雨量的雨水“留”下来,需加强“滞”方面的工程措施,延缓雨水在城市内的流行时间,同时增加“渗”的功能和效果,缓解洪峰的峰值,降低内涝风险。②许多山地城市往往是“群山环抱”,其城市内河就是城市山体汇水面积的收纳水体,每逢暴雨,城市内涝风险极大。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要求就是最大限度的降低城市内涝风险。因此,与平原型城市不同,对于贵州山地城市的海绵城市建设,除了解决好“高频率,小暴雨”下的雨水存储问题,更应解决好“小概率,大暴雨”的内涝风险问题,在海绵城市建设的过程中,需同时建设城市规划建设区域外的雨水防洪设施。
(3)伴随贵州城镇化进程,海绵城市的建设尤其应重视规划引领、示范引领。贵州省快速的城镇化率必将带来大量的城市小区建设、城市道路和广场建设、城市公园建设以及城市水体建设。这些建设项目恰恰是海绵城市建设实施的重要载体,但是以上项目往往涉及到多专业、多部门的协调与合作,实施起来相对复杂。因此,要将海绵城市相关项目有机有序的进行建设,规划引领十分重要和必要,在编制各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道路、绿地、水等相关专项规划时,应将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作为其刚性控制指标。另外,目前“海绵城市”作为一种全新的建设模式,全国范围内都在不断的学习和探索,甚至在某些建设理念上仍然存在着观点分歧。如何能从技术上创新、从管理上创新、从融资上创新,开辟出一条符合贵州实际的海绵城市建设体系和方法,是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部门正在努力探索的目标。因此,要全面推进贵州省海绵城市建设的步伐,还应加强示范引领,尤其是作为全国海绵城市试点城市之一的贵安新区,可将其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好的经验进一步总结,为贵州省其他城市建设提供科学的方法,加快推进全省海绵城市的建设步伐。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