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加强;农民培训;推进;农业发展
1 我国农民整体的素质偏低
现在化高速发展的今天,我国的农业同时也在大力的发展,农民是农业大力发展的主体,但是由于我国农民的性质,在以前,农村对于教育问题上的意识不深,导致了现在很多农民大都没有太深的文化基础,接受教育的程度低、时间短,还有就是现在的农业都开始迈向高科技的发展阶段,所以不能再像以往的农业单靠农民的单纯的劳动力就可以实现,但是现在农民大都不懂这样的高科技技术,在专业技能也没有受到细致的培训,还有一点就是由于农村的某种意识导致了现在农民外出打工的人员众多,留守的人员多为女人和老人,这样对实际的农业发展也起到了相应的阻碍作用,所以对于提高农民的培训,势在必行。
2 加强农村的领导力量
要想大力发展农业生产,首先就要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但要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就要让这种思想落实到每个农民的心里,所以应该加强农村领导班子的建设,只有有了强大的领导管理团队,才可以更好的贯彻农民的培训政策,首先要让领导者带头先进入高科技的培训当中,增加领导干部的实际操作能力,让领导者率先熟知一些现代化的新技术,这样才能很好的引导农民快速的加入到这项培训中来,在领导者熟知这些技术的时候,要积极的向广大农民进行宣传,将高科技的好处告知农民,还有就是要多引进先进的技术生产力与有能力的人才,并对现有农民之中文化水平不低的农民吸收进来,将其纳入第一批农民培训当中去,让这些人成为农民科技培训的先行者,在培训结束以后也要积极的向广大农民宣传,总之就是让领导干部起到相应的先锋带头作用。
3 针对农民中身强力壮的人员进行重点培训
就现在的农村现状而言,农村的很多年轻力壮的人都选择了出去打工这种途径进行谋生,所以留下来的一般都是工作能力相对较差的人员,所以很难大力的发展农村的农业建设,所以笔者建议应该将农村一些身强力壮之人留下来,并且进行重点培训,因为身强体壮之人多为青年,不建议青年在大好年华浪费在外出打工上,应该多鼓励他们进行农业培训,因为这时的他们学习能力很强,动手能力也很强,通过培训一定能上升到一个阶段,所以对这些人员进行重点培训,所起到的作用一定是非常好的,同时也能为农村留住大量的人才,为建设新农村奉献自己的力量。
4 抓住在农村可推行的重点产业进行培训
培训固然重要,但是对于农民的培训一定要进行重点分析之后进行重点培养,例如在现代化新农村的建设中,一定要根据当地农村的实际情况进行细化的培训,如果当地适应种植技术,那么就要大力推广种植技术的培训,对农民进行分批培训,第一批的培训人员一定要经过重点选拔,使一些领导干部和一些村内的骨干分子充当先行者,对第一批培训人员紧抓技术课程,在业余时间让其锻炼实际动手能力,并加大自己在实际建设中的意义,以上所说的都是种植技术,如果在实际中的种植一些农作物做实验,并积极的促进丰收,这样用实例说话,让广大农民看见丰收的成果,才能从根本上达到培训的目的,就是最好的宣传,随后在农民们跃跃欲试的情况之下积极的鼓励农民,通过自己的双手发财致富,随之就慢慢的带动了当地的产业。当地如有适宜水产品加工或者是其它产业,也可以加大资金引进相应的培训课程,但要建立正确的培训机制,为以服务于农民为根本宗旨,加强管理,才可以大力推动现代化农业的建设。
5 根据农民的专业水平进行专项培养
在现在的农村建设中,有很多农民已经开始意识到了自己创业的好处,并积极学习相关的知识,大力发展农村的现代化农业建设,所以针对于这一点,政府应该予以鼓励,并在农民培训的过程中针对农民所掌握的相应专业水平进行培养,将农民自主的农业生产推向更好的阶段,并在出现问题的时候第一时间帮助这些农民解决问题,做好服务工作。
6 做好培训结束的跟踪工作
在培训结束时一定要对培训人员做好具体记录,例如村落、姓名、培训知识点等。在培训完毕以后要定期回访,做到农民有问题可以及时得到解决,在农民开始自主的进行农业经营的时候,给以相应的技术上的支持。
7 总结
基于现代化农民的素质,积极的开展农民培训,是大力推动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最好方法,相关的管理者也应该将这项任务放在工作的重点进行完成,在大力宣传农民培训的好处的时候,用事实说话,用农业的高水平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一、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基础设施一直较为薄弱,这对粮食的产量及农业经济的发展都带来了较大的影响,所以需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加快对水土资源的开发利用,实现对耕地的有效保护,进一步对农田水利设施进行完善,从整体上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还要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充分的发挥灌区的主体作用,加快灌区节水改造,对农业防洪排涝工程体系建设进行完善,提高农业灌区工程建设的质量,确保工程能够更好的发挥其作用,实现粮食的稳产增收。
二、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我们农业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了人增田减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农业的发展需要强调单产和提质和提效,这就需要充分的依靠科学上的创新。因此需要进一步增加对农业科技上的投入,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工作,形成完善的农业科技发展机制,从而进一步确保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在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 ,还需要对种业对农业的带动作用给予充分的重视,所以需要加强研发、选育和推广农产品品种,确保实现良种化。通过各种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并进一步对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进行完善,使农业科学深入到农户,对农民种植过程中起到有效的引导作用,确保农民种田水平的提升。
三、全面推进农业机械化
农机装备水平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因此需要加快农业机械的科技投入,使机械化覆盖更广阔的领域,实现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机械化。特别是需要加快秋粮生产机械化工程,加快生产机械化发展的步伐,从而进一步加快经济作物、设施农业和保护性耕作等机械化技术的应用。加快县级农机服务体系和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加快促进农机服务产业化的步伐。通过农业机跨区作业及智能调度管理等平台的建设,从而强化农机信息化服务的水平,确保农业机械化综合作业率的提升。
四、积极拓展农业的多功能性
为了更好的实现农业资源要素的高效利用,则需要进一步对农业多功能性进行拓展,以便于能够更好的将农业的优势发挥出来,确保农民收入的增加。通过对农业功能区进行科学划分,对农业的发展方向进行明确,加快推动农业在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及观光休闲等多项功能的开发,因地制宜的发展循环农业,强调区域特色农业的发展,从而确保农业产业体系优势互补的实现。加快推动农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农业市场竞争能力,加快推动农业经济生态效益的实现。并在此基础上引导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要素向农村聚集,确保农业土地增值收益的增加,加快推动新型现代化农业的发展。
五、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为了能够实现农业增产增效,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则需要加强农业组织化程度,推动农业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这是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在这种形势下,需要加快新型农民的培养,使农民文化、技术和经营水平都能够得以提高,引导农民走上农业商品化、专业化和规模化的发展之路。进一步创新农业经营机制,加快推动农村土地流转的实现,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从而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另外还要对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进行健全和完善,以资源优势和主导产业为依托,加快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加快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步伐,以多元化和多形式的经营方式加强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资源的整合和联合,确保现代化农业发展步伐的加快。
六、强化农业资源循环利用
构建农业内部循环体系、企业内部循环体系及农户家庭循环体系。强化农村再生资源的回收加工利用,扶持秸秆还田农业技术的研发、改进和普及,大力推广秸秆还田、秸秆养畜、秸秆气化。积极发展节约型农业,推广以节地、节水、节能、节种、节肥、节药为重点的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减少资源消耗和物质投入,提高农业投入品利用效率。加大测土配方施肥,积极推广使用有机肥、缓释肥,扩大绿肥种植面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改良土壤。推广应用立体种养等新型高效农作模式。推进生物质能源开发,普及以农村户用沼气为重点的清洁能源。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化,努力打造功能多样、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
一、漯河市农业现代化基本情况
(一)农业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农业综合效益日益提高
漯河市按照“调优品质,调大规模,调高效益”的原则,立足市场,因地制宜,推进各类农产品基地建设步伐,使主打农产品的生产向区域化、规模化、产业化的方向发展,总体上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
1、着力扩大优质小麦生产规模。近几年,漯河市粮食种植面积一直稳定在380万亩左右,总产基本稳定在150万吨以上,保证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提高优质专用粮食生产比重,各地依托、龙云、北徐、雪健、金源等粮食加工龙头企业的加工优势,积极引导各优质企业与农户签订购销回收合同,采取统一提供种子、集中连片种植、统一收回购买的形式,大力发展优质专用小麦等优质粮食作物生产。
2、大力发展无公害高效经济作物和特色农业。依托龙云集团、俊生实业等蔬菜生产、粮食加工企业,建设以无公害蔬菜为主的特色、优质农产品基地。全市已发展无公害蔬菜基地56.75万亩,有机蔬菜基地面积2500亩,建成面积达1.55万亩的全省最大的省级出境蔬菜备案基地。同时,大力推广间作套种模式,使漯河市经济作物规模迅速扩大,目前,漯河市经济作物面积达到163万亩,其中瓜果蔬菜面积达到110.7万亩,每亩效益达到2800元;日光温室、塑料大棚达到8.2万座,每亩效益突破5000元,部分可达万元以上。漯河市各类间作套种面积167万亩,占总面积的50%以上,复种指数更是达到260%以上。
3、强力推进“双汇产业化工程”,做大做强畜牧产业。大力实施“双汇产业化工程”,充分发挥双汇、北徐、金运等畜产品加工优质企业的资金、技术优势,引导这些优质企业采取和农户签订生猪购销保护价收购合同,为农户提供贷款担保和赊销饲料等形式来发展生猪规模化生产,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来建立自己的优质畜产品生产基地,推动了漯河市畜牧规模化养殖的空前发展。目前,全市已建成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场)470个,年出栏生猪317万头,生猪规模饲养比重达到85%,畜产品优质品种率高达95%以上,畜牧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1%以上。全市新培育养殖区100个、规模养殖场1000个、养殖专业户1万个,带动生猪出栏超过800万头。
4、加快生态林建设,推进林业产业化进程。加大林业产权改革步伐,在漯河市掀起了林业建设的,并以提高林业建设的生态效益及经济效益为重点,因地制宜发展名、特、优经济林,形成一批布局合理,优质无公害的林果、苗种生产基地,使林业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内容和农民增收的新亮点。目前全市已发展速生丰产林基地25万亩、种苗花卉基地2万多亩、经济林基地12万亩,林农复合经营面积16万亩。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有力,农民发展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
目前,全市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到2680个,从业人员达到10万人,80%的农户不同程度的进入了产业化经营体系,每户每年收入增加4300多元,临颍县王岗镇建立小辣椒专业合作社,向农户提供技术、信息、营销等服务,建成了占地200多亩、年交易额3亿多元的小辣椒专业市场,成为豫南最大的小辣椒产销基地,合作社成员人均年增收3000多元,比普通农户高30%以上。全市初步形成了以双汇集团、集团、北徐集团和龙云集团等一批拉动力较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445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4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7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85家。同时依靠批发市场和农民经纪人,形成市场带动经济利益发展的新模式。漯河市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已达80多个,农民经纪人达2万多人,年经营额达30多亿元。
(三)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迅速,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
目前,全市年加工转化粮食400万吨,占全省加工转化总量的11.1%;全市肉制品年加工能力达到100万吨,占全省的40%,其中猪肉制品加工能力占全国的25%;年加工转化蔬菜5万吨,禽蛋4万吨,植物蛋白2万吨。以粮食深层次加工、肉类精细化加工、果蔬成品化加工、休闲食品和饮料制造五大主导产业体系,行业涉及食品工业的18个大类、50多个系列、上千个品种。产品加工企业的迅速发展,有效地吸收并转化了本地的农产品,提高了附加值,并且带动了运输业、餐饮业、服务业等农村二、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形成了产业聚集、人口聚集、市场聚集、区域发展的规模效应,为推动农村城镇化进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漯河市政府出台了《漯河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实施方案》后,各县区建设园区的劲头很大,截至目前,全市已启动建设各类农业园区79个,其中市级10个,县(区)级19个、乡(镇)级50个。基本形成了以露地蔬菜、设施农业、林果花卉、食用菌、水产养殖为主的区域化特色产业格局。以天翼公司为代表的一批农业现代园区,大力引进了国内名品、优质蔬菜瓜果新品种、新技术的同时,利用组织各种生物工程新技术,实行工厂化育苗,成功培育了一批各类质量优异的种苗,除满足我市生产需求外,还可以销往全国各地。舞阳县文峰乡园林花卉示范园先后引进开发了日本断枝杏、美国大香梨、优质紫薇、优质银杏等特殊品种,市场供不应求,消费者十分喜爱。召陵区老窝镇引进了葫芦嫁接西瓜新技术,成功地解决了西瓜重茬问题。郾城区新店镇引进的伊人黑玫瑰、正源农业公司建立的供港蔬菜基地,品种优良,市场供不应求,效益十分可观。农业现代园区的发展已成为漯河市农业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亮点,也推动了全市基础农业、特色农业、观光农业的快速发展。
(五)农业科技进步推进有力,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不断提高
漯河市共有1500多名科技农业人员参加了农业科技承包活动,占技术人员总数的80%,承包项目达到1082个,项目区每亩经济收益达到2000元以上。引进推广了美国西芹、以色列蕃茄、球茎茴香、太空辣椒、草莓、葡萄、花卉等名优特新品种140多个。实现了小麦品种的第7次更新换代,玉米品种的第6次更新换代,增强了粮食生产能力。漯河市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100%以上,漯河市生猪、肉鸡、蛋鸡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97%、90%和87%以上。组培育苗、胚胎移植、配方施肥、秸秆还田、喷灌、滴灌、微灌等先进适用农业新技术的推广。目前,漯河市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达到45%以上。
二、发展现代农业的对策
由漯河市农业现代化发展情况来看,其主要是通过优质农业企业带动、丰富的农业组织形式、合理的农产品布局、创新的农业技术来推动漯河市农业向区域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一)积极探索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新机制,推动农村规模化经营的健康发展
在保护、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前提下,在确保承包地农户合法权益、稳定收入的基础上,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下,采取倒包反租、以地易地、以地换股等形式,稳步推动农村规模化种植及农副产品加工类企业的发展及农村土地使用权健康、合理的流转,以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
(二)加大对农业的基本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要加大对农田水利、农村沼气、乡村道路、乡村电力、乡村教育、乡村医疗卫生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对力争到的农业综合开发、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农村道路建设等方面积极实施配套设施,在项目验收合格后,采取奖励补贴的办法,由市财政将县级以下配套部分补助给配套单位,充分调动各级政府部门进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
(三)不断加大对农民的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加大农业科技方面的农民教育培训的组织和领导,明确农业科技教育部门的带头作用,规划好农民教育培训,设立农民科技教育的培训专项基金,对农民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全覆盖。通过培训使农民都能够掌握1至2门实用的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培养一批新型农民,使中青年农民充分发挥优势,由“劳力型”转变为“智力型”、“创业型”,加快推进其向劳力农民向产业工人进一步到技术管理人才转变的进程,通过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带动实现农民的共同富裕。
(四)加大对农业产业化优质企业的扶持,依托龙头企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
切实落实税收、资金、信贷、用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同时,审查公布一批发展较好、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对区域经济发展带动作用明显的各类优质企业为市级重点现代农业龙头企业,促使其规模快速发展,不断提高其带动作用。
关键词:协调发展 ;“三化”;定量分析
中图分类号:F299.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7-0012-03
我国东部省区的工业化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而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西部生态环境较为恶劣,不适宜也不可能大量生产粮食,所以,粮食安全的重任自然就落在了工业化走在中途的中部省区。中部地区集聚了大量的人口,“三农”问题在这里表现得最为明显和集中,这些过剩人口又不可能全部转移到东部地区。在这样的背景下,让大量人口集聚在农业中并不能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工业化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但同时也决定了中部省区的工业化决不能再走那种以牺牲农业为代价发展工业的道路。那么,目前中部“三化”协调发展的状况怎样?就此问题,以河南省为例,运用DEA分析方法加以实证研究。
一、DEA 基本思想和“三化”协调发展测度模型构建
DEA 以某一系统中的实际决策单元为基础,建立在决策单元的Pareto 最优(DEA 有效性与相应的多目标规划问题的Pareto 有效解是等价的)概念之上,通过利用线性规划技术确定系统的效率前沿面(或称为生产前沿函数),进而得到各决策单元的相对效率以及规模收益等方面的信息。
设有n个决策单元(Decision making units),这n个决策单元都是具有可比性的。每个决策单元都有m种类型的输入(表示该决策单元对“资源”的耗费,类似于微观经济学中的生产要素)和s种类型的输出(它们是决策单元在消耗了“资源”之后,表明成效的一些指标)。DMUj,j=1,2,…,n,DMUj 的输入为Xj=(x1j,x2j,…,xmj)T>0,输出为Yj=(y1j,y2j,…,yrj)T>0,引入变权重输入、输出向量分别为V=(v1,v2,…,vm)T,U=(u1,u2,…,ur )T,以对输入、输出进行“综合”。定义DMUj 的效率指数为输出“综合”与输入“综合”之比。以被评价的决策单元DMU0的效率指数h0最大为目标,以所有决策单元的效率指数 hj≤1 为约束,即构成DEA优化模型。
(一)一个子系统对另一个子系统协调发展的DEA 测度模型构建
在研究“三化”协调发展的DEA 有效性时,首先需要构建反映三个子系统之间数量关系的输入输出表。对于a、b两子系统,将DEA 优化模型中的输入指标设置成a系统的,输出指标设置成是b系统的,则由此构建出评价a系统对b系统综合有效性的“交叉” 输入输出表,这种交叉输入输出表构成的评价单元符合DEA模型评价单元的特征,即:具有相同的目标和任务,具有相同的外部环境,具有相同的输入和输出指标。 其分式规划模型为:
maxC(a/b)=st≤1,j=1,2,…,nU≥0;V≥0(1)
其引入∈的线性规划模型为:
min[C(a/b)-∈(Ts)]=VDestλy+s=C(a/b)xλy-s=yρλ=ρ,ρ=0或1λ≥0,j=1,2,…,ns≥0;s≥0(2)
其中,λ为未知变量;∈为非阿基米德无穷小(在本文后面的运算中,∈取10-7);松弛变量S= (s-1,s-2,…,s-m)T;S= (s+1,s+2,…,s+m)T;T=(1,1,…,1)T∈Em;eT=(1,1,…,1)T∈Er,m,r分别代表输入指标和输出指标数目。ρ=0时为C2R模型,ρ=1时为C2GS2模型。定义:C(a/b)为子系统a 对子系统b的协调效度,以反映两系统之间的协调程度;D(a/b)表示子系统 a 对子系统b的发展效度,其计算公式为:
D(a/b)=1/λ(3)
定义:a 对b的协调发展综合效度为S(a/b),其值为:
S(a/b)=C(a/b)D(a/b)(4)
由规划(2)及DEA 解的经济含义知,C(a/b)∈[0,1], 越接近于1,说明a系统对b系统的协调效果越好。若C(a/b)=0,表明a、b两系统之间是完全不协调的,也就是说a 系统的投入对b对系统的产出是不相关的,作为在同一系统中的子系统,这种情况基本不存在;若C(a/b)=1,表明a系统的输入对b系统输出的效率相对最好,进而说明a系统对b系统的输入输出关系是最适配的,该决策单元的协调发展效果相对最好。
若规划(2)是C2R有效的,就有S(a/b)=C(a/b)=D(a/b)=1;若规划(2)是非C2R有效的,需令ρ=1,再对规划(2) 的C2GS2模型进行分析。
(二)一个子系统对两个子系统协调发展效度的测算
若将规划(1)的分子用 b,c系统的输出组合表示,分母仍是a系统的输入,则可计算出a系统对b,c系统的协调效度C(a/b,c)、发展效度D(a/b,c)及综合效度S(a/b,c):
S(a/b,c)=C(a/b,c)D(a/b,c)(5)
若将规划(1)的分子为a系统的输出,分母用b,c系统的输入组合表示,则可计算出b,c系统对a系统的协调效度C(b,c/a)、发展效度D(b,c/a)及综合效度S(b,c/a)。同理,可以计算出一个子系统对其余多个子系统的协调效度、发展效度、综合效度。
定义:系统a和系统b之间的综合协调效度C(a,b):
C(a,b)=(6)
这里有,C(a,b)= C(b,a)。
定义:三个系统之间的综合协调效度为C(a,b,c)
C(a,b,c)=(7)
其中,C(a/b,c)= (8)
二、 实证分析
按照上述设定的输入输出指标,采集2008年河南省地级区域的系统数据,汇集于表1中。
本文以2008年河南省18个地市区域为决策单元,运用线性规划软件L I NDO (Linear, Interactive, and Discrete Optimizer) ,将这个区域系统之间及综合协调发展效度定量化,以便对“三化”的协调发展程度作出客观的评价。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先计算出C2R模型(D ∈)中各子系统间的相对有效性,以确定其协调效度及发展效度;DEA 非有效的区域,再计算其C2GS2模型的相对有效性,重新认定其协调效度,即以C2GS2模型计算出的协调效度作为该区域的最终协调效度。
三、各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综合效度测算
计算两系统之间的协调效度及发展效度,并由协调效度及发展效度计算出两系统之间的综合效度,汇总于表2。
四、结论
1.平均而言,河南省两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综合效度均小于50%。因此,中原农区长期运行的传统的生产组织(包括:工业、农业和城市规划)方式对“三化”协调发展是不相称的。
2.从三者之间的综合效度来看,综合效度高的区域“三化”实际是在低水平上的协调;而综合效度低的区域“三化”处于高水平上的不协调发展。
3.河南省已经迈入了工业反哺农业的时代。工业化对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综合效度(0.46)高于农业现代化对工业化的协调发展综合效度(0.30),城市支持农村。城市化对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综合效度(0.45)高于农业现代化对城市化的协调发展综合效度(0.34),这正是十六届四中全会总书记提出的第二个重要论断,即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当前,如何实现“三化”协调发展?制度创新是关键,因此,构建“三化”协调发展的新机制迫在眉睫。
4.农业现代化对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综合协调发展效度较低。这也说明传统农区的农地制度以及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更需要重大变革。主要表现为农村土地实际产权制度供给滞后于潜在的制度需求,制度供给存在明显的不足:一方面,对新制度的需求已经远远早于实际制度供给,从而导致农地产权制度有效供给不足;另一方面,土地承包条件下的家庭联产责任制的制度供给存在着严重“过剩”,一些现行的制度供给相对于农村社会需求是多余的了,极大地束缚了土地和劳动力这两大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阻碍了农地市场化进程。那些效率释放殆尽的制度安排依然是当前农业发展中制度供给的主流。特别是家庭承包经营解决了温饱问题后,在继续发展上遇到了巨大的挑战。尤其是随着市场经济为目标模式改革的深入,家庭分散经营表现出制度上的滞后性,一系列困扰农业的经济问题难以在封闭、凝固、分散的小生产经营体制框架内得到令人满意的解决,所有这些都使得传统农业难以像其他产业那样能够获得规模经济效益。
所以,在实现“三化”协调发展方面,制度创新是关键。中原经济区实现三化协调发展的关键是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在大力承接产业转移的同时加快城市化进程,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让更多的实现非农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及其家庭人口进城安家落户,形成产业集聚与人口集中、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格局,从而推动农业现代化的有序进行,实现“三化”协调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 王维国.我国经济与人口素质协调发展分析[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5,(5).
[2] 曾珍香.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综合评价[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9).
[3] 穆东,杜志平.资源型区域协同发展评价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5,(5).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四川省委十届三次全会提出,要实施“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形成“四化”同步发展新态势。
据《四川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2年全省工业化率达到45.3%,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城镇化率43.5%,提高1.57个百分点;农业增加值3297.2亿元,排全国第四位,增长4.5%;农民人均纯收入7001.4元,增长14.2%。
农业现代化在“三化”中基础地位明显
现代农业发展为工业化提供重要基础
四川优势特色产业快速提升发展。据国家统计局四川调查总队统计,2012年全省粮食总产达到663亿斤,连续6年增产。油菜籽产量221万吨,连续11年创历史新高,马铃薯产量已由全国第2位上升到第1位,茶叶由第4位上升到第3位,蔬菜保持第5位,油菜稳居第2位,水果、食用菌、中药材、蚕桑等特色优势产业产量进入全国前列。
尽管农业在四川GDP中的比重持续下降,但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以农业原料加工的,实现产值已占工业产值的26%,超过四分之一,增速高于工业产值1.33个百分点。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对新型工业化的促进作用相当明显。
现代农业发展加快城镇化步伐
在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中,着力突破农业机械化的瓶颈制约,以“农机化示范县创建工程”为抓手,加快推进农机化进程。2012年,四川主要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1%,连续两年提高5个百分点。有力促进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升,加快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使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比上年减少了52万人,减少2.6%。
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工资性收入达到3088.9元,家庭经营纯收入3004.9元,工资性收入首次超过家庭经营收入,农民家庭纯收入“双核心”主导特征十分明显。农民有钱后进城经商、居住、置业促进了新型城镇化发展。
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拓展空间
随着四川“两化互动”、城乡统筹战略的实施,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2012年,四川第二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5.4%,城镇化率比“十一五”末提高3.32个百分点。
据测算,工业增加值每增加1个百分点,可以新增就业岗位12.3万个;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可吸纳农村劳动力48.4万人。四川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加快发展,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拓展了空间,为农业现代化深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四川农业现代化面临的突出问题
“谁来种地”的矛盾突出
据农业厅对四川30个县的60个乡镇、120个村、2207户农户的调查,目前农村劳动力缺乏、农业后继乏人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调查表明,120个村共有劳动力15.7万人,其中外出务工7.3万人,占46.5%,其中丘陵地区为52.9%、山区为49.2%。并且在家务农劳动力年龄偏大,接受调查的2207户农户中,在家务农的只有4322人。另据调查,目前新生代农民绝大多数不会种田、不愿务农。
农民增收致富压力大
近年来,尽管四川农民收入稳步提高,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告别了温饱不足,总体进入小康。但与实现收入倍增目标相比,四川6600万农民奔康致富还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突出表现为城乡收入差距大。2012年四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两者之间相差13305.6元,比2000年高出9326.33元。如果考虑到社会福利等隐性收入方面的区别,城乡收入差距就更大。区域之间、农民内部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很明显,平均数掩盖了大多数。
产业发展支撑乏力
四川现代农业规模大而产业弱的矛盾明显,品牌不响和新型经营主体发育滞后的矛盾相当突出,集中反映在产业效益不高,对农民增收的支撑乏力。
据统计调查,2012年四川农民人均纯收入为7001.4元,在全国排在21位,比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低900多元。其中来自农业的经营性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69.6元,占了差距的51%。
农业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不足
尽管四川对农业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绝对额增长较快,但在全社会投资总额中的比重仍然偏低,且还有进一步缩小的趋势。
2012年,四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038.9亿元,其中第一产业投资462.8亿元,仅占2.6%,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4个百分点。城乡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巨大差异,制约着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制约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进而制约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着力点
抓好新型经营主体培育
大力培育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具有带动效应的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向新型经营主体集中,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大力提升农业装备水平
继续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机化示范县”工程,强化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提升农业设施装备水平,着力使农业机械化在丘陵地区、盆周山区、在大宗作物全程机械化等方面实现新突破。
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
进一步加大对农业优势产业的扶持,紧紧围绕马铃薯、茶叶、柑桔、油菜、蔬菜(含食用菌)、蚕桑、特色水果、中药材、花卉、烟叶等十大优势特色种植业,加快培育近期能进入全国前三位的高粱、蔬菜、稻谷、食用菌等优势产业,着力调整种植结构、品种结构和品质结构,下大力培育打造品牌,努力提升“川”字号农产品的影响力。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以“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创建为抓手,着力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控制、过程监管、质量追溯等关键环节,落实到位各项监管措施,确保不发生重大质量安全事故,让广大人民群众放心消费农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