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十四五农业发展

十四五农业发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十四五农业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十四五农业发展

十四五农业发展范文第1篇

关键词:设施农业;气象服务;上蔡县

1上蔡县设施农业气象服务现状

设施农业能在局部范围改善或创造环境因素,为植物生长提供良好环境条件进行有效生产。与传统农业相比,设施农业对天气依赖度降低,但气象因素仍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上蔡县传统气象服务集中在玉米、小麦、大豆等粮食作物生产领域。

2基层设施农业气象服务存在问题

2.1气象服务水平不能满足设施农业生产需求

基层气象台站观测任务以地面测报、天气预报、预警为主,注重气象数据收集上报工作,农业气象指数预报水平有限,专业气象服务的意识淡薄。加之传统气象服务主要集中在粮食作物,气象服务水平很难满足设施农业种植的蔬菜、水果、花卉等多样化需求[1]。

2.2服务产品针对性弱,操作性不强

常规气象服务对设施农业的针对性不强。例如,一次寒潮降温过程中,会预报降温幅度和最低气温,但设施农业更关心棚内最低温度会不会达到作物的临近值。这种需求与服务不对称现象是基层台站经常出现的问题,是急需解决的难题[2]。

2.3气象服务产品缺乏多样性

基层较为成熟的预报多集中在小麦、玉米等传统作物上。设施农业遍布蔬菜、水果、花卉等作物,对气象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更大挑战。现有气象服务无法满足不同作物管理的需求,对设施农业的需求了解较少,气象服务产品利用率低。

2.4农业气象工作者水平不高

基层农业气象人才队伍建设不完善。农业气象工作者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偏低,不能满足农业气象服务工作需求。基层台站开展设施农业作物需求调查的能力不足,服务材料缺乏本地化订正,气象服务缺乏针对性。

3应对措施

3.1提高预报预测能力,提升气象服务水平

提高气象预报预测能力,是做好气象服务的基础与前提。基层台站要转变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手段和服务形式,开发适用于当地农业生产的气象服务产品。与农业部门建立合作机制,了解设施农业作物不同生长期所需要的气象指标,建立针对性的设施农业气象指标。

3.2加强区域站网布局,构建设施农业监测体系

区域站网布局是提高精细化预报的重要途径。基层气象台站要加大区域站网布局,针对设施农业布局特点进行合理调整。建立集小气候农田观测仪、土壤水分站、四要素站等为一体的高科技、高精度示范园区,实时提供气象要素。

3.3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引进并留住人才

引进人才是做好气象服务的关键。基层台站要从人员待遇、生活环境等方面下功夫,让那些既懂技术又懂农业,既懂服务又懂营销的人才加入进来,为基层气象服务注入新活力。开展专业技术培训,打造学习型单位,促进现有人员更新知识储备,建立专业知识雄厚、眼界开阔的气象服务团队。

十四五农业发展范文第2篇

一、“十一五”以来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取得的成就

“十一五”期间,在中央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指导下,在全国上下特别是亿万农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一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2009年,我国粮食实现了总产10600亿斤,连续3年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总产、单产双双连续6年增长,双双超历史最高水平,粮食总产量在较高的基数上仍然实现了6%的增长。粮食、油料、蔬菜、水果、肉类、禽蛋和水产品等产量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二是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农村一、二、三产业比重由2006年5.9:55.5:38.6变为2008年的27.6:45.3:27.2;农、林、牧、渔业产值比重由2006年的49.8:3.7:31.5:10.2逐步优化为2008年的50.1:3.8:36.8:9.3。乡镇企业增加值由2006年的6.09万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6.20万亿元。三是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剔出价格因素,2006年农民收入比上年实际增长了7.4%,2007年比上年实际增长9.5%,2008年比上年实际增长了8.0%,2009年农民收入比上年实际增长8.5%。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6年的3587元增加到2009年的5153元。四是农村社会事业稳步发展。截至2008年年末,全国参加农村养老保险人数为5595万人,2008年全年共有512万农民领取了养老金。截至2008年6月底,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已实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覆盖,到2009年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4.0%;截至2010年2月,已有2328万户、4840.4万人得到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低保工作正向“应保尽保”的目标迈进;农村义务教育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对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全部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促进了农村教育公平。

二、“十二五”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路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加速阶段,也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形势将面临重大的变化,农业农村经济的外部环境将更加多变,自身发展的要求将更加提高,支持的政策将更加有力。适应这一形势要求,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思路应重点突出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以稳粮增收为主线,保持农业稳定。我国粮食产量已经连续6年增产,但在耕地不断减少,人口持续增加,需求明显增长背景下,粮食供求平衡任务仍然艰巨。要继续按照稳定面积、增加单产、改善品质、提高效益的总体要求,坚持粮食生产的“三条底线”,即: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着力提高粮食单产水平,确保我国95%以上的粮食自给率;实行更加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坚守全国18亿亩耕地的红线;提高粮食产量,确保人均粮食占有不低于400公斤。同时,加快推进耕地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管理制度改革,形成集约、节约、高效用地的新机制。进一步完善对粮食主产区的利益补偿机制,增加对产粮大县的奖励补助,并加快研究其他相应的扶持政策。要加大粮食收购价格提升幅度,继续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和销售补贴。

2.以改革分配方式为手段,夯实发展基础。要改革收入分配体制,改变农业的弱势地位,改变农民在分配中处于被动和底层的局面,建立有利于劳动作为分配依据的社会初次分配制度,提高农民劳动在社会分配中的比重,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物质经济条件。加大转移支付等手段在平衡社会收入方面的调控作用,实行国民收入二次分配向农村倾斜的政策。要继续深入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强化农业发展的基础。

3.以培养农业人才为方向,培育新型农民。针对农村青壮劳动力日渐减少的现状,采取多种手段,培育一批有知识、有技能、有方法,乐于务农、善于务农,适应规模化、市场化、现代化农业生产新要求的新型农业生产者。要加强农业人才培养力度,不断开展农村职业技能培训和阳光工程培训,培养一批农业生产能手和农民技术骨干。加强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发挥其技术和人才培养的优势条件,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服务。联合有关部门选拔培养一批科技致富能力强、辐射带动作用大的农村产业致富带头人,带动周边农民的发展。面向社会招募志愿者或者“一村一名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农业科技服务;完善有关政策,引导有文化知识、有专业技能、有市场开拓能力的专业人才到农村发展创业,为农业产业发展聚集新生力量。

4.以转变发展方式为重点,促进提质增效。要转变传统农业粗放经营的方式,不断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与效益,加强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发展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生态农业产业、生物质能产业、农业创意产业、现代农业服务业等新型农业产业。要继续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资金实力雄厚、企业责任心强、科技管理水平高的公司进行合理的产能扩张或兼并收购,使农产品由数量向质量提高方向转变,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要加强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应用,发挥科技在促进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中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5.以农村经济组织为纽带,提升服务能力。要继续扶持和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技推广机构、龙头企业等农业农村服务主体。认真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尽快研究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对从事市场营销、农资采购经营、信息服务、技术推广培训、农产品质量标准与认证、农产品加工运输贮藏、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给予财政补贴、贷款支持或税收优惠等扶持政策,并积极探索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承担或参与政府建设项目的有效机制,扶持其不断提升服务能力。继续支持各类农业行业协会和中介服务组织发展,充分发挥其开展技术服务、整合行业力量、提升谈判地位的功能。研究制定和完善在开展农业保险、组织实施有关工程建设项目等方面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各类农业行业协会和中介服务组织的政策措施。

6.以对外开放为导向,拓展发展空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一体化的深入推进,我国农业发展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准确把握这一趋势,大力提高农业对外开放水平,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要大力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既要积极吸纳国外资金、先进技术和人才发展农业,又要鼓励和支持有条件、有实力的科研单位和农业企业“走出去”,开辟境外农业资源开发新渠道,积极参与农业国际竞争;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加快建设农产品出口创汇基地,鼓励各种所有制形式的企业投资开发外向型农业,扩大优势农产品和加工制成品出口。加强农产品进出口宏观调控,规范和完善农产品进口管理,建立农产品贸易快速反应机制,有效保护我国农业。

7.以统筹城乡为基础,促进社会公平。要彻底消除阻碍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建立和完善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各种要素的机制。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建设城乡统一的资源要素市场,加大金融扶持农村发展的力度,最大限度的吸纳农村人口、拓展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大力提高政府为农民提供公共服务的水平,形成农村教育、医疗、文化和社会保障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要进一步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力度,扩大农村社会保障范围,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面和保障标准,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三、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十二五”期间,要在继续完善和深入实施现有各项行之有效政策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出台新的扶持政策,以加快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

1.继续增加农业投入。加快出台《农业投入法》,依法保证国家财政对“三农”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尽快建立农业建设发展基金,建议出台文件明确土地出让收益的一半、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的80%作为农业建设基金的主要来源,把这部分资金集中到中央农业部门统一调配使用。完善农村信贷体系,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引导各种经济成份投资农业,鼓励农民以多种形式参与农业的投资和经营。调整农业投入结构,使农业投入向农业科技研究、中小型农田建设和粮食主产区建设等方面转变。

2.完善各项补贴政策。坚持“补农民、补农业、补农村”的基本原则不动摇。在稳定“四补贴”的基础上,增加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标准,完善补贴办法。大幅度提高对大豆、油菜籽等实行单一低关税且非常重要的敏感产品主产区生产者的直接补贴;全面实施农业生产保险补贴,继续推进家电、汽车、摩托车等耐用消费品下乡补贴政策,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专项补贴,实施草原生态补偿制度,适时开列新的补贴种类。

3.加强农业支持保护。继续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要在WTO规则允许的框架内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健全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体系,稳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加强对我国重点农产品产业安全状况的分析和研究;加快建立统一的、权威的全国性大宗农产品产业安全的监测预警系统,及时预警并制定相应应急预案;加强对种子产业的管理,完善种子产业体系建设,确保种子质量,切实保障农业生产。

4.强化农业科技支撑。要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支持力度,对主导产品关键技术着力加强,力争在动植物遗传改良、节本增效技术、产后加工升值、动植物疫病防治、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保护、资源高效利用等重大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加快我国生物质能源发展,加强对生物质能源相关技术和设备研发力度,制定生物质能发展战略;稳步推进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实施一批国家重大转基因工程,尽快培育一批抗病虫、抗逆、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新品种,提高农业战略性技术的储备水平。

5.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实施粮食和大宗农产品高产创建,经济作物集中生产,园艺作物设施化发展,畜牧水产健康养殖,大力提高农业生产标准化水平,加快农产品加工园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大力发展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农业生物质能产业、现代农产品加工业、高效设施园艺业、有机农业、农业文化产业、现代农业服务业等新兴产业,不断满足国内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加强动植物种质资源与育种、有机农业、循环农业、智能化农业等的建设,全面实现农产品优质化、营养化、功能化,实现农业的信息化、数字化、精准化,建成物质生态系统持续良性循环、功能完善、效益一流的新型农业。

十四五农业发展范文第3篇

[关键词]物联网、科技情报推广、声像技术

中图分类号:S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1-0201-01

黑龙江省的农业在国家发展、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地位,广袤的松嫩大平原,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造就了我省粮食总产量、商品粮调出量,在国内各省中名列前茅,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虽然我省农作物生产、畜牧养殖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离发达国家现代化的农业大生产方式还有很大的距离,管理粗放、新技术采用缓慢、储运过程损失浪费严重,制约了我省农业跨越式的发展。在科研、育种、栽培、管理、储运、保管、机械化生产、机械维修等各个环节大有潜力可供挖掘、所以新技术、新方法、食品安全的科技推广工作在我省农业生产大发展、大提高中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物联网”时代为我们提供了解决我省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瓶颈的机遇,物联网产业将经历的应用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三个关键的发展阶段,

也是正是解决目前我省比较薄弱的关键环节;与我省的发展战略高度吻合,跟随国家“互联网”发展建设的东风,乘胜而上,必然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提高面对国内、国际两个大市场的时时变化的对应能力,我们对此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目前我省在农业科研、粮食、蔬菜育种、栽培、机耕、畜牧、水产养殖的研究已经体系化,科学种田、科学养殖、深入人心,政府大力扶持,机械化建设、水利建设、道路建设、仓储建设、国家资金大量投入,为我省农业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这些硬件条件的具备可以说万事具备只欠东风,这个东风是什么呢?我认为主要由三个要素组成:

大量掌握农业科学生产技能的生产者、和相关知识的科研人员研究成果的相结合;

懂经营会管理,着眼全国、放眼世界,紧盯最新农业科技前沿、灵活娴熟的经营手段,具有战略性眼光的新型经营管理人才;现代化的信息交流手段及条件,发达的“物联网”体系;

国务院副总理马凯指出,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的高度集成和综合运用,是新一轮产业革命的重要方向和推动力量,要抢抓机遇,应对挑战,扎实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努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联网产业体系,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我省的农民目前文化水平,知识水平普遍比较低、思想比较保守,接受新的生产方式较慢,经济上抗风险能力较弱,地理上分散,这些问题大大的制约了我省农业科技项目的推广工作、生产市场及时自我调节的能力、最新产品的高效快速流通。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什么办法与对应措施呢?国家已经为提高农民的教育水平,大力出版农业科普书籍,出版专项种植、养殖、农机维修、粮食保管、科技服务、通讯、互联网等基础建设做了大量工作。我认为在这些基础上,还要采用更加现代直观的声像技术输送即时的、国内、国外最新的科技情报,市场经济信息通过网络推广工作是能够使农民得到效益,真正能够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才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才能有着无穷的生命力。发展黑龙江科技声像情报工作必须围绕这一根主线思考、规划、推进。

在这里我们仅探讨以上1、3两个要素是与我们工作相关的思考,我们从事科技情报人员面对国内、国外的海量的科技成果,要力求用最低的成本来整理、加工、推广最有效的科技情报一直都是我们的责任。

纵观科技事业的发展历史从来都是社会需求才是最基本的动力,社会需求带动的科技发展最有生命力也是最为强大与持久的,我们科技情报工作者的着眼点就是去发现目前农村最需要的是什么!科技事业促进农业发展,农业的需求又拉动科技发展,本身就是互为因果的关系,我们的工作重心就是为农业、农村、农民扎扎实实的服务,用我们的眼光扩大农民兄弟的视野,努力促进、帮助提高他们对科学技术提高生产力的认识能力。

首先利用我们获得科技发展信息的优越条件在国际、国内的大范围寻找、发现、跟踪。哪些作物、动物是最优秀的品种,在我省最为适合;地理、气候、易于生长,种植、养殖,技术易于掌握,成本低,价值高,易于市场销售,见效快的项目,立足当前、心怀长远,进行分析整理,特种种植、特种养殖、沼气、包括太阳能合理使用、风力、水力发电、农家肥发酵、青储饲料、农作物储藏、防病、防害、农村房屋建设、环境卫生、环境保护等等;各个项目的最新发展,对农村建设有利的、在龙江有推广价值的,都是我们选择的目标。这就要求我们知道农民兄弟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了解当前他们的财力、物力是否能够得到有效支撑、能否进入良性循环。必须贴近农民的生活,努力下功夫争取收到及时雨的效果。

第二就是带着农村的实际发展需求去寻找、因为我们的目的是推动农村科技水平的发展,不是为了推广科技而推广,否则就是本末倒置了。一些农村急需的项目,又可通过我们反馈给科技工作者传递信息,让他们知道农村对什么项目最为急需实用,在选择研究课题时少走弯路。搭建这种交流沟通平台,有利于降低成本,真正起到桥梁的作用,经过实践的科技推广项目给农民就比较受欢迎。

第三我们的科技情报推广与农村的发展实际还没有做到无缝隙连接,供求关系基本是半畅通状态,仅有少数科技人员主动关注当前的科技动态,各个领域的最新发展,最有需求的农民是根本不知道到哪里去寻找自己需要的东西,目前的体制问题也是比较突出需要改革的地方。有关部门已经注意到大的项目推广与成果转化工作,国家也有专门的款项支持,虽然有效但还是显得有些孤单,进度与规模还是小了一些,成本也会高一些。

声像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互联网、物联网的兴起是这个时代给与我们的巨大机遇。目前体制、机制、机构、资金投入等都无法满足未来的发展的要求,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给我们从事科技情报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的需求就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虽然目前有着各个方面的不配套,不适应。但是我们看到了未来发展的方向,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就是必须要发展成为使生产者在家里就可以掌握产品的市场动态,产品的科技最新成果,及时调整产品品种的数量、质量、跟随市场的步伐,以最小的生产成本,最大的满足市场的需要。这就是给我们提出的要解决的课题,发展的目标。体制、机制、机构的变化就是要适应这个目标来发展,科技声像技术的运用和发展仅是这股巨大浪潮中的一朵浪花,但她有着不可缺少的地位,科技声像体系的改革、调整必然融入“物联网”之中就是必然发展的趋势。

十四五农业发展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业发展;农机培训;作用研究;现状分析;强化策略

近年来,我国科技发展突飞猛进,农业的生产方式从传统的人力劳动逐渐转变为机械自动化的生产。农业机械也呈现出快速发展趋势,农业机械化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在农机装备不断升级更新的形势下,如果专业技能人才跟不上,即使再好的机械,其作业效能也不能充分发挥,特别在粮食收获环节还容易造成损失。因此,有必要举办农业机械理论、驾驶操作和安全知识培训,通过普及机械理论、技术操作要点和安全作业知识,来提高驾驶员的机械操作水平和安全生产意识,提高生产作业效率,降低事故发生率。

1农机培训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

1.1有利于新技术和新农机的推广使用

近年来,国家为扶持农业发展,推动农业生产机械化、现代化发展,实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并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大量引进和应用新农机和新技术。新农机在日常操作、使用和维修上,与传统农机有很大的区别,而且由于发展观念的限制,农民接受新技术、新农机的时间也比较长,这就会对新技术、新农机的普及产生很大的影响。而农机培训,则是对农民进行较为系统、全面的农机使用教育,让他们更好地掌握新农机的特性和使用方法,以便更好地使用和维护新农机[1-2]。科学合理的农机培训也可以引导农民使用适合自己的技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农机。一种新的技术和农机的出现,可能会为农民带来利益,但许多农民并不会意识到这一点,或者因为不懂而不敢去尝试,这时,开展农机培训,可以让农民对新技术和新农机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加强农机培训,有利于提高农民对新技术、新农机的认知,促使广大农民接受新技术、购置新农机。同时,加强农机培训,也能提高农民使用和维护新农机的能力,使新技术和新农机的使用更加有效。

1.2有利于实现安全生产的目标

随着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发展进程的推进,农村开始大量使用各类机械进行农业生产。然而,我国有很大一部分农机使用者都没有接受过机械、交通安全、生产安全等方面的专业教育。这就导致许多农机使用者的使用技术、安全意识、法律意识、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都较差,从而引发了各种安全事故,给自身和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而通过加强对农户的农机培训,可以提高农机操作人员的安全驾驶意识,提高操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和应急处理能力,从而降低使用农业机械进行农业生产时的安全风险,提高农业机械的使用稳定性和安全性[3-4]。

1.3有利于提升农户的整体素质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改革力度也不断加大,主要是推动农业生产实现现代化,提升农业生产水平。当前,农村的劳动力正在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民文化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很多农民都希望可以利用先进的农机进行农业生产,让自己能够从传统人力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近年来,在国家与各地方政府的研究和扶持下,农民对购买农机进行农业生产的兴趣和热情正处于上升期,农机使用效果成为最好的宣传推广材料。加强农机培训,有助于农民更全面认识和理解新农机、新技术,提高农民专业机械技术和操作能力,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推动农业产业实现机械化、科学化和现代化。

1.4有利于稳定农业市场,保障农民权益

近年来,随着农业机械化进程的加快,农机市场迅速发展,服务范围和规模都在不断扩大,对农业生产率提高和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在繁荣现状的背后,还存在许多问题不容忽视。一方面,我国的农机市场依旧存在许多问题,如产品质量问题、售后服务不健全等。由于现代农业发展,农机被大量应用,一些不法经营者利用这个机会,将大量低价、劣质、有安全隐患的农机引入市场,对我国的农业生产、农民切身利益和农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危害。由于我国农机产品的售后服务体系不健全,很容易引起农户和农机企业之间的矛盾,从而影响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健康发展。加强农机培训,能提高农民对不合格农机的辨别能力,降低购买劣质农机的概率,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使他们自觉抵制不合格农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维护市场的稳定。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农业机械行业的快速发展,全国各地都建立了大量的农机维修机构,但许多机修人员的技术水平还不够高,只有极少数的机修人员通过了正规的训练,获得了上岗资格。这不仅会影响到农机的操作效果,还会危及到农户的利益和人身安全。加强农业机械的技术培训,能够提高机修人员的技术素质,让他们通过正规的技术培训,获得相应的职业技能,从而为稳定农业机械市场和保障农民利益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逐渐提升该行业的人才水平。

1.5有利于提高基层干部的专业水平

当前,有些乡镇逐步将基层农机管理站和其他站所合并,组建农机服务中心,这种管理方式让农机工作成为工作人员众多工作中的一部分,有很多管理人员对农机工作的认识程度不高,也没有掌握足够的农机专业知识,这种情况对基层农机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产生了一定的阻碍[5]。加强农机培训,可以使初级农机管理人员在专业素质和经营能力方面得到进一步提升,从而更好地发挥其职位带来的辐射带动效应,使农民认识到先进农机需要有效应用与良好推广。为了提高基层农机推广人员的专业水平,应重视农机与农艺的结合。农艺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生产技艺,农机是帮助进行农业生产的机械设备,将农机与农艺进行良好融合,可以提升农业产量,增加农民收入。但在进行农机培训和推广的过程中没有进行农艺的传授,就会导致机械化技术无法与现代化农艺进行结合,单纯地进行农机推广工作并不能让农民切实地认识到农机的优势,无法高效发挥农机使用的价值。

2强化农机培训的策略

2.1强化农机人才队伍的建设

基层农机站工作人员是农机培训的主体,其技术水平、服务意识、专业素质是影响农业机械技术培训工作质量的关键。当前,我国农业机械技术队伍的整体素质提升有两个对策:一是注重引进优秀的技术人员。受工资、工作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很多优秀人才不愿到基层工作。通过提高工资待遇、优化工作条件、实行轮岗等方式,可以吸引更多的优秀技术人才到基层农机站工作。二是要加强对职工的培训和教育。现代农业机械装备的更新换代非常快速,通过开展经常性的科普活动,广大农机从业人员可以对新农机的使用技术有更多的了解,为农业技术培训提供有力支持。此外,还要将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践环节,注重实践的灵活性,使农户能够更好地掌握训练的实际应用。实践表明,现代教育方法在加强农业机械训练中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比如借助实物、模型示教盘、多媒体等现代教育工具,可以激发农户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其学习成效。同时,利用农忙时间,还可以安排技术人员和农机培训教师深入农村、农户、田地中,主动为农民创建农机使用维护档案,手把手地教给农民科学、规范和安全的农机操作方法,解决农户在农机使用中遇到的实际问题[6-7]。

2.2开设专业的技术培训学校

很多基层农机站工作人员短缺,仅依靠农机部门对农户进行技术培训,力量非常薄弱。农机培训既是我国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科技兴农工作的根本。因此,有关部门对这方面要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等的扶持,为农机培训创造一个更好的环境,从根本上提高农机培训工作的整体水平和质量。农机培训机构要积极创新农机技术培训方法,通过与有关部门合作,建立健全农机培训激励机制,并聘请技术过硬、热爱农机事业、职业道德良好的农机培训教师组成农机技术培训队伍。此外,在农机培训过程中,要结合我国农机化发展现状,制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机培训教材,以推动我国农机化程度的提高。农机培训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工作,而教师又是农机培训的灵魂。没有好的师资,就像没有好的农机具,也就无法使办学成为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的基石。要加强农机专业师资的培养,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技术骨干。农机培训学校要定期组织教师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更新。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教师定期到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进行系统的学习,着重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邀请权威专家授课,以达到学习新知识、引进新技术的目的。只有如此,农机培训工作才能更好地适应新时期的要求,培养一批懂管理、懂理论、会操作、会维修的农机培训人才,以适应新时期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要改善教师的待遇,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做到以人为本,留住和稳定师资,并充分发挥其在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方面的作用。具有较高规范化办学水平、先进的教学仪器、优秀的师资力量,是一所农机培训机构的靓丽名片,这样的机构会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农机培训机构要想实现长期发展,就必须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不断拓展教育范围。本着“以人为本,知人善任”的原则,达到“共赢”的目的,促进农机培训机构的发展壮大[8]。

2.3加大农机宣传推广力度

要想切实提高农机推广工作的工作效果,就要提高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政府相关部门应该了解农机推广工作对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设定专项资金用于农机推广工作,根据实际发展情况制订科学可靠的推广方案,提升宣传工作的工作效果,使农民可以清晰地明白使用农机进行农业生产的优势,让他们可以积极主动地参与农机推广工作。需要加强对于农业生产中机械化技术的应用和推广,越来越多发达国家在农业生产中的现代化技术水平已经发展到较高的阶段,不仅因为其拥有大量的农业机械设备,更是因为其高技术农业生产人员充沛,农民对于各类机械化技术的掌握水平较高,农机培训体系完备。要对农机市场的运行机制进行规范,将农机推广工作作为日常重要工作,建立相应的管理部门和工作小组,对农机推广工作和农机市场进行监管和指导,保障推广工作的相关内容可以落地。此外,还要对农机市场进行科学化管理,对于不规范和不达标的农机站进行处理,保障农机设备的质量,维护农民的权益,进而激发农民使用农机进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9-10]。农机推广工作者可以先从农机大户入手,利用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大户使用更加先进的农机设备,使大户可以产生模范带头作用,进而调动其他农户使用农机设备进行农业生产。农机推广部门还应丰富宣传推广方式,现在的农民在互联网普及的过程中逐渐具备新观念和新思想,这就让农机推广工作拥有创新改进宣传推广方式的空间。不仅可以使用传统的信息渠道开展农机推广工作,还可以利用微博、微信、抖音等网络平台进行推广宣传,利用多种渠道使农民正确认识农机,将机械化农业生产的观念深植现代农民的心中,让农民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地方政府和国家的惠农政策,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让他们可以主动参与农机推广工作的落实,真正发挥出农民的价值。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机培训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种种客观因素的制约,农机装备的使用寿命缩短、机械故障频繁发生,这些都对农机手及其他人员的人身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因此,相关部门应充分认识到农机培训的重要性,并结合现有的工作环境,制订相应的培训方案,为广大农民提供方便、优质的农机培训,以提高农民的农机操作技能,使其能够高质量地开展农业生产活动。

参考文献:

[1]方伟,郭忠明.农机技术培训工作的有效实施及对农机推广的积极作用[J].现代农机,2021(6):48-49.

[2]魏粉霞.搞好农机培训工作促进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的探讨[J].当代农机,2021(4):51-52.

[3]路坦.如何提高农机培训的质量和效率的分析研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0(11):18-19.

[4]金香凤,王辉,傅杰,等.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助推乡村振兴[J].南方农机,2021,52(23):41-42+46.

[5]朱俊林.新型职业农民农机技术培训的强化方式与价值讨论[J].吉林农业,2018(18):90-91.

[6]王兴波.农机管理工作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J].农家科技,2015(9):260.

[7]郭朝强.新形势下加强农机培训工作对策研究[J].南方农机,2021,52(8):105-106.

[8]叶叔元,董杏云,江秀珍.试论农机化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11,17(12):31+92.

[9]遇荣.农机技术培训工作的有效实施及对农机推广的积极作用[J].农机使用与维修,2021(1):59-60.

十四五农业发展范文第5篇

年已70的赵振东,30多年相伴小麦育种研究。他领导的研究团队先后育成的济麦系列优良品种,近10年就在中国中原和北部地区推广种植3亿多亩,增产小麦103亿公斤……

赵振东说,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维护13亿人的饭碗。我们要让更多的人吃好饭……

终结优质小麦进口史

1965年,赵振东从南京农林学院毕业后响应国家号召到了新疆。18年后,他回到了故乡山东。从此,他再也没有离开过他钟爱的麦田。

为什么是小麦育种,而不是玉米或者其它作物?有一件事为赵振东作了注脚。刚到济南时,母亲用白面粉为赵振东做面条,结果和好的面怎么也擀不出面条来,学农出身的赵振东立刻明白母亲是用的芽面,面粉是发芽了的麦子打出来的。他知道,粮食不充裕是当时的国情。

“现在我们的高楼大厦越盖越多,马路越拓越宽,其实,不用统计数据,我们就知道,我们的耕地在逐渐减少。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提高单产是农业科研工作者永恒的话题。”赵振东如是说。

上世纪80年代之前,中国小麦育种的主要目标是选育高产品种,解决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在连获几次大丰收后,中国粮食有了剩余。但面粉加工业、工业用优质小麦依然大量依赖进口,随后国家把培育优质小麦品种的事列为攻关课题。从那时起,赵振东率领山东省农科院的小麦育种人员加入攻关队伍。

“高产品种不优质,优质品种不高产”成为小麦育种科技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瓶颈。“那时候,我们的面粉加工业大量进口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小麦。他们的小麦以小麦面包烘烤品质优异而闻名,但引进的优质小麦亩产量特别低,仅仅200公斤左右。”赵振东回忆说。中国作为人口大国,即使培育高品质小麦,也不能舍弃高产,但高质、高产却是一道世界级难题。在做实验研究时,许多杂交组合高产,但是质量较差;有的组合品质表现优异,但是产量低。一次次组合,一次次筛选,失败比成功多。

从1984年开始,以赵振东为带头人的山东省农科院作物所团队开展了以提高小麦面盘强度为核心的小麦品质育种研究。他们以国内空白的强筋(面包)小麦为切入点,育成了高产优质面包小麦品种“济南17”。当时,这个品种也成为中国第一个通过审定的面包强筋小麦品种。其高产示范田实打产量636.8公斤/亩,创下了优质麦高产的新纪录。

中国优质小麦的进口史随着“济南17”的诞生而终结。这项研究成果也荣获200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成功的背后凝聚了数不清的汗水。“你们可能不知道,除非出差了,赵振东仍然坚持每天到麦田里观察、记录的习惯。他身上体现着名科学家的严谨态度和吃苦耐劳的品格。他创新和奉献精神远远超过一般人,即使70岁的他,创新思维和研究方法仍然具有过人的超前意识。”与赵振东一起工作几十年、山东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所长张正这样评价他。

麦田里的“痴迷”

科学的道路永无止境。有了面包小麦,还可以有面条小麦。赵振东和他的团队继续探索着,让小麦优质、丰产、还有稳产,随后优质丰产稳产的面条小麦“济麦19”宣布出世。它标志着中国优质面条专用小麦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小麦可分面包和面条专用,那么有没有可能生产一种小麦,面条、面包可以同时兼用呢?经过一系列的实验、研究,赵振东和团队终于在高产优质面包、面条兼用小麦育种研究中取得突破,“济麦20”出世,将优质、高产和广适有机结合。

李豪圣副研究员是2001年研究生毕业后到山东省农科院研究所工作的。他说,2001年,农科院的工作和科研条件还不是太好,工作环境不那么尽如人意。那年小麦收获后的7月份,科研人员开始进行考种工作。考种,专业的解释就是计算作物单位面积理论产量,它需要对收获的每个单株的麦子麦粒数量、麦粒的形状、颜色、大小、饱满度、均匀度等进行观察和记录,要观察、记录几万份、甚至是十几万份。在那个时期,完全是人工来做。即使科技进步到现在,考种大多数工作都是靠人工来完成的。

李豪圣回忆说,那时大家做考种工作在一面墙没有窗户的房子里,室内温度达到40多摄氏度,酷热难耐。他看到赵振东一身大汗,旁若无人地研究他的麦子。“那时赵老师已经是60岁的人了,对于科研工作的专注和忘我,给我的触动太大70这就是科学家精神。他在我刚一踏上工作岗位时就为我树立了榜样。”时隔10多年,讲起这件事情,李豪圣仍是感慨万千。赵振东对小麦育种的热爱已到了“痴迷”的程度。

据统计,2003年至2006年,“济麦20”在山东、河南、河北等8省市累计推广4865万亩,增产小麦9.66亿公斤,增加经济效益31.8亿元,成为同类品种推广面积最大、创经济效益最高的品种。

2009年,赵振东和他的团队研发的“济麦22”实打亩产达到789.9公斤,创一年两熟制下冬小麦高产纪录。这个品种,先后通过国家审定和鲁、豫、皖、苏、津5省市审(认)定,连续3年成为全国种植面积最大的小麦品种,为近30年来中国年种植面积最大的品种,已累计推广1.17亿亩。

山东省科技最高奖颁奖大会这样总结赵振东的成就:“济麦系列品种推动了山东及全国的小麦品种更新换代.为中国小麦品质改良、持续增产及粮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而公众则这样评价济麦系列品种,“济麦系列挺起山东优质麦的脊梁”。

“农业科研的最终目标不是获奖,而是让更多的人吃好饭”

如何让小麦高产的同时优质,而高产、优质的研究永无尽头。赵振东选择了这条艰辛的科研之路。而他也是在这条路上由一名意气风发的年轻人慢慢熬成了古稀老人。

“小麦的DNA比人还要复杂,培育小麦周期长、见效慢,选育个小麦品种大约需要10年时间。人这一辈子也没有几个10年。时不我待,只争朝夕,在有生之年为社会多培育几个有价值的品种。”赵振东说。

长年的野外工作让赵振东患上了严重的关节炎,这与他多年来风吹日晒的野外工作不无关系。赵振东的门牙已经镶过了3次。对于育种工作者来说,咬麦子也是一种习惯。1992年,赵振东的门牙就咬坏了,镶上了新牙,后来再咬又坏了,目前他已经镶了3次。对此,赵振东解释说,一开始硬件条件跟不上,测量麦子硬度却没有仪器,测硬度就得靠牙咬。

对于小麦的执著让赵振东获得诸多荣誉。自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赵振东与他的团队荣获国家、省、市的各种奖励已经数不清了,见惯了大奖、小奖的赵振东在被问到下一个的目标时说:“我们农科院的任务是引领和支撑山东省和国家的农业发展,并根据国家战略需求确定研究方向。农业科研的最终目标不是获奖,而是让更多的人吃好饭。”

豁达宽容的长者

小麦育种是一个艰苦而漫长过程,从着手杂交开始,到一个品种形成,需要七八代的实验、鉴定,再到完成区域实验,至少需要十四五年的时间,而人的工作年限也不过三四十年。

对于团队里年轻的科研人员,赵振东非常宽容和豁达。年轻人犯了错,他很少批评,但他又经常与年轻人聊天、交流。他常常说:“要允许年轻人犯一些错误。你们可以犯错误,但不能没思想。”对于年轻一些的科研人员,赵振东就是一个豁达的长者。他的亲和、高尚、勤劳于无声处滋润影响着下代年轻人。

赵振东还常常对年轻的科研人员说“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一个人的想法也比较单,要做出大成就还得靠大家的智慧。”身教胜于言传,赵振东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年轻人,什么才是科学家的品德。

在努力打造流科研创新团队的同时,赵振东还非常关心同事的生活。作物所玉米小麦室主任刘建军曾回忆说,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生活条件非常困难,收入也不高,刘建军母亲来看病没钱住院,赵振东管吃管喝管住一个多月,还帮着刘建军母亲看了病。赵振东对待下属如同自己的孩子,对待下属的家人就像自己的亲人一样。

赵振东有诸多的荣誉,而他却在不同的场合总会不厌其烦地强调“团队”的力量。山东农科院作物研究所的老辈育种专家在条件非常艰苦的环境下,从“济南2号”到“济南3号”,最终培育出兼具广适性与稳定性的“泰山1号”,推广3.5亿亩。赵振东是1983年研究生毕业后进入山东省种子站工作的。第二年他到了农科院作物研究所。几十年里,赵振东得到了老一辈科研人员的关爱和扶持,而他也将这种关爱和扶持传承下去,传递给了团队的年轻人。

赵振东认为,没有团队打不起仗,科研也需要团队。目前,赵振东的团队里有6个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其中最年轻的还不到40岁。

赵振东欣慰地说:“我们的小麦品种累计推广面积之大,终于敢说接上了前辈的班,很让人欣慰。”

赵振东还以种麦子打了个形象的比喻,他说,一棵麦子长得再好能打一两二两了不得了,只有整块地的麦子长得好,才能保证有个好收成。搞农业科研也一样,一个人强不算强,只有所在的团队强,才能实现科研高效率,才能育出更多好品种。

育种里读出来的哲学

赵振东被喻为“麦田守望者”。他在小麦育种花去的时间和心血很少科研人员能够超越。忙碌如他,对母亲的照料却从来没有吝啬的,因为大家都知道赵振东是个大孝子。赵振东兄弟姐妹4个,而他的老母亲一直跟着他住在一起,他却从未与兄弟姐妹计较过物质上的付出。

都说育种科研工作辛苦,但无论科研工作多么忙碌,赵振东回到家都会给母亲梳头、洗手、洗脸、捶背,陪着老人聊聊天,说说话,几十年如一日。老母亲在赵振东的悉心照料和陪伴下,差3个月就活到100岁。老母亲去世后,老人的丧事一切从简。赵振东用他的行动告诉世人:“生前孝顺比死后厚葬更有意义”。

科研工作之余,赵振东喜欢读书。大学里对日本章回体小说《源氏物语》熟读于心,还喜欢阅读哲学书籍,如但丁的《神曲》和《十日谈》。赵振东说,哲学对任何行业都是非常重要的。赵振东仍然以育种工作举例,他说,育种的过程就是淘汰的过程,在不断的多点穿梭选育中淘汰那些产量低的、抗性弱的、适应性弱的,十几年淘汰下来才最终育成现在亩产789.9公斤的“济麦22“。

赵振东还喜欢玩,喜欢相机。早在10年前,他就到了退休年龄,因为科研工作的需要,还是接受了单位的挽留。为了迎接丰富的退休生活,他早早地购买了一个名牌单反相机,谁料到,一直到现在,赵振东都没有时间去研究用一用那个相机。“年龄也大了,想拿也拿不稳了。”赵振东谈起这个,略显遗憾和无奈。“每个人都有责任维护13亿人的饭碗”

小麦不仅是山东省第一大粮食作物,也是河南、河北等北方农业大省的第一大粮食作物。今年已经70岁的赵振东沿着麦田的足迹一路走来,一走就是几十年,最后走上了2012年度山东省科技最高奖的奖台。

赵振东也因此成为自2002年山东省设立科技最高奖以来,继“玉米大王”李登海之后,第二位获得该奖项的农业科研人员。

“我是代表我们农业战线的科技人员获得的这个奖励。”他对采访他的记者们这样强调,“你们不论谁报道,都要把这句话写上。”他说,对于像他一个农业科研人员,粮食安全直接关平国家安全,这并非危言耸听。山东是农业大省,也是农业强省,希望通过媒体的报道,能让大家更关注和重视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