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业可持续性发展的措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土地整治 可持续性 环境
[中图分类号] F301.2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10-189-2
在全球经济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资源消耗过度,环境恶化严重,社会经济现有的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背道而驰,土地整治对双方的发展有着协调作用,它有效地解决了人与土地之间的矛盾,优化了土地资源配置,极大地开发了土地的发展潜力。目前,土地整治都是在保证耕地红线不被侵占的前提下,实现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土地整治可持续性的标准仍存在许多不足,为有效加强社会发展与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十分有必要对土地整治前后进行对比研究,通过有效的数据信息为以后的土地整治项目提供建议和方法指导。
1土地整治可持续性的标准分析
土地整治是为促使现实的土地利用状态达到合理利用状态而采取的一种措施,而土地合理利用的状态,是在环境与资源的利用代价最小的情况下能够取得最大经济效益的状态。所以,土地整治可持续性的程度就表现为该项目区用地进行土地整治之后土地利用状态达到合理利用状态的程度,即土地整治是否解决了土地利用中存在的大小问题,是否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是否增强了土地的生产能力,是否改善了土地资源的再生产能力。具体来说,土地整治可持续性的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土地整治应有效增加耕地利用面积并提高耕地生产能力
增加耕地有效利用面积是在我国国情要求下的重要目标之一。在土地整治过程中,将项目区用地中处于荒废状态的道路、沟渠、防护林等恢复成直接生产用地,可有效增加耕地面积;通过小田并大田,可减少耕地中田坎的占地面积而增加有效耕地面积。而耕地的生产能力是由其所处的光温、降水、土壤、位置、基础措施、经营管理等多个因素综合反映的。土地整治可通过改变该项目区的灌排设施、道路设施、消除土地利用中的限制因素等,以影响农户对耕地的投入和使用,从而切实提高耕地生产能力。
以新田县大坪塘乡、高山乡土地整治项目为例,项目区距新田县城15公里,X043从项目区经过,并与S215相接,已硬化的乡村道路布满每个村组,交通十分便利。近年来,其城镇、工业、交通、水利等各项建设迅速发展,非农业建设用地大量侵占耕地,荒废状态的土地面积大,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对此,土地整治十分重要且必要。土地整治中,将大坪塘乡、高山乡废弃的园地、其他草地进行开发整治,可新增耕地2.78ha有效地增加了耕地面积。
(2)土地整治应增强土地本身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
我国灌溉系统与排水系统有所缺乏,直接限制了土地对自然灾害抵御能力的提高,使土地更容易受到干旱和洪涝灾害的影响。一直以来,农田水利建设和旱涝保守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都被放在国家战略高度上加以强调。在土地整治过程中,通过开展小型水源性工程建设,完善农田水利设施装备,扩大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加强农田对干旱和洪涝灾害的抵御能力。同时,建立农田防护林网,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农田的气候,有效防御风害、霜冻等气象灾害。
(3)土地整治应改善生态环境
土地整治中,借助一系列生物工程措施对田地、水源、道路、林木进行综合整治是无法避免的,而这些措施会对土地整治项目区及附近区域的环境和生态造成或多或少、有利或有害的影响,这些影响的结果被称为正向影响和逆向影响。正向影响即土地整治过程中对项目区范围内各生态环境要素产生积极的影响作用。相反的,逆向影响便是指在土地整治过程中,对项目区范围内各生态环境要素产生消极的影响作用。土地整治的可持续性要求在土地整治过程中尽量增加正向影响,避免逆向影响或是将逆向影响严格控制在可接受的最小范围与程度内。
(4)土地整治应增强社会经济效益并具有社会可接受性
土地整治通常是以项目的方式开展,通过投入大量资金和大量的劳动力来改变整治项目区域中土地的利用状态,从而对项目区域中的农户产生极大的影响。完善的土地整治项目将在项目完成后实现田块集中、农业基础设施齐全、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并提供规模经济和机械化作业的条件,这些必然会影响农户劳动成本的投入,改变农户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另一方面来说,土地整治应提高农户的收入,实现规模经营和机械化操作,减少分散田块的数量,从而使得农户愿意接受或者支持土地整治,并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农村社会经济效益。
2土地整治可持续性评估体系的构建与筛选
土地整治可持续性的评估体系是一个社会-经济-生态的复合体系,也是一个多层次、多角度的指标体系,它既反映了可持续性的现状,又反映了其发展的变化趋势。然而不同地区的资源环境各有不同,发展水平也存在差异。因此,对土地整治可持续性的评估指标也并非唯一。为实现土地整治可持续性的最大程度,应建立一套完整的评估体系,科学的、系统的、可操作的评估体系。以下便是土地整治可持续性的具体构建及筛选方法。
(1)构建评估体系的理论基础
土地整治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不同区域土地整治的内容及目标也是不同的。但是,评估体系的构建必须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及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因此,要多角度对项目区域内的土地整治目标进行彻底分析与定位,将土地整治可持续性评估指标细化为资源系统、经济效益、社会福利、生态安全四个方面,再进行逐个分析研究,制定策略,以此作为土地整治可持续性评估体系的构建基础。
(2)构建评估体系的初步方案
评估体系的指标选择是决定土地整治可持续性评估的基础,选取评估体系的指标需遵循两点:一是能够基本反映研究目的;二是满足数据资料获取的可能性。通过两者结合的方法选取评估指标,构建资源系统、经济效益、社会福利、生态安全四个子系统组成,并包括新增耕地等在内的土地整治可持续性评估体系的初步方案。根据已构建的初步方案,再对指标进行筛选和确定。首先,对农户意愿进行调查,在农户意愿的基础上再通过特尔菲法对指标进行测评,然后分析并确定最终评估体系所需要的指标。
(3)筛选符合农户意愿的评估体系
以三峡库区为例,该区域为生态脆弱区,又是国家认定的生态屏障建设核心区,经济落后、地形复杂。三峡库区的土地整治不是一项普通的工程,它更是一项注重民生的工程,其实施结果直接关系到项目区域内民众的切身利益。坚持以民众的意愿为先,体现以人为本,这更是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笔者选取三峡库区的开县作为调查点,对所在地的农户发放了100份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84份,通过农户的意愿对土地整治可持续性评估的最初指标进行筛选淘汰掉频率最低的6个指标,剩下的指标作为评估体系的初步方案。此番调查所最后决定的方案便是符合民众意愿的评估体系。
(4)精选评估体系并确定方案
为增强指标选择的科学性,我们采用特尔菲法对剩下的指标进行筛选和确定,结合满足农户意愿的初步方案,制定调查表,邀请涉及土地整治、生态安全、土地规划、水利、农业等多个科学领域的专家对初步方案下的指标进行打分。采用各指标得分的平均值和期望值来定量判断指标的重要程度,并根据其重要程度将指标的平均值和期望值进行聚类分析,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更深入地将专家意见量化,并最终确定指标的选择,实现最佳指标的选取和结构优化,以构建完成土地整治可持续性的评估体系。
3结束语
土地整治的核心目的是提高土地利用率,作为一项工程措施,项目区用地应在整治后,在用地结构、生产效益及生态环境等方面都有一定程度上的改善,才能实现土地整治的作用。土地整治可持续性涉及农业生产可持续性、生态环境可持续性、资源开发可持续性、经济效益可持续性等多个方面。通过对土地整治可持续性的标准分析及建立一套完整的评估体系,对综合判断土地整治的可持续性有相当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孙钰霞.重庆市土地整理可持续发展评价[D].西南大学:西南大学,2013.
[2]冯文斌.基于生态环境视角的土地整治规划及其规划环评研究[D].南京大学:南京大学,2013.
首先,农户参与休闲农业开发直接与当地的旅游环境相关联,整个区域都有一种特色旅游的休闲农业的需求,当地的具有开发休闲农业的交通、住宿,以及接近旅游景点等优势条件,在农户居住地和周边存在已经开发的自然景观或者人文旅游资源。其次,农户参与休闲农业必须具有一定经济基础,也可以是有土地资源,或者是有地域特色的农业资源,有空闲的劳动力可以进行休闲农业,直接从事旅游活动,自己经营,这种模式我们称为直接主体模式;有的农户通过土地或者其他农业资源的出租,间接的参与到旅游经营当中的模式为间接主体模式。直接主体模式参与休闲农业开发,农户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利润,经济效益显著、直接,但是利润是伴随着风险存在的,农户在自己经营的过程中,经济基础弱,投入少,开发规模受限,环境简陋,承担的风险较大,不稳定因素较多,直接影响其发展的可持续性。间接主体模式中,农户间接的参与休闲农业开发,大大降低了经营风险,但是经济效益显现需要一个较长的时期,由具有经济实力的主体进行旅游开发,带动周边经济环境,出现整体产业联动效应,相对直接主体模式可持续性发展更明显。
2休闲农业中的农户经济效益
直接主体模式中,农户经过经营和损益核算两个过程,就可以实现农民的经济增收,见效快,农户参与积极性高;间接主体模式中,农户除了需要经过经营和损益核算两个过程,还要经过利润分配和损益再核算两个过程,才可以实现农民的经济增收,见效时间较长,农户参与积极性不高,需要采用恰当措施进行调动。农户参与休闲农业开发对农民的经济增收的影响明显,在短期收益中直接主体模式影响明显,尤其是在初期的时候,但是随着经营时间的推移,影响逐渐变得模糊,不明显。这与参与休闲农业开发的主体农户的整体素质有着很大关系,缺乏专业的经营指导,没有长远规划,追求短期经济利润,服务质量较差,不能持续发展。但是间接主体模式在长期收益中的影响较直接主体模式更明显。
3结语
[关键词] 生态农业 农业经济 可持续发展 作用
[中图分类号] F3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3-0019-01
引言
作为农业大国,在温饱问题得以解决,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今天,实现农业的多元化发展是我国当前的主要任务。但由于过度重视短期的经济利益,滥用农药、化肥的产品,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为主要目的,忽视了农产品本身的质量和对环境的影响,导致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下降,我国的生态环境也日益恶化。在此形势下,必须转变传统的农业模式,发展生态农业,在保证实现基本产量目标的同时追求高质量,致力于实现农业经济的快速性、多样性、可持续性发展[1]。
1 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1.1 有利于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模式
一直以来,农业生产都是国家重点支持的发展项目,我国古代更是有“重农轻商”的观念,近几年来,国家更是出台了许多农业相关的支持政策,由此也推动了农业经济的飞速发展。农业经济的发展虽然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但是也为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化肥、农药、地膜的无节制使用造成了严重的土地污染和水源污染,其中S多难以降解的物质导致大面积的土地和水源在很长时间内无法继续使用。而生态农业主张绿色生产,提倡资源的循环利用,有利于转变农业经济的发展模式,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保护环境。
1.2 有利于优化农业经济结构
生态农业适应市场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活动,调整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并结合地区优势和产业特点,确定农业发展主导产业,培育龙头企业,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措施。同时,通过生物链加环和产业链延长,形成了良性转化增值的“农户+公司”的模式,建立了以市场为导向,以加工业为龙头,产加销贸一体化的格局[2]。
1.3 有利于促进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生态农业模式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结合到了一起,致力于在保护生态环境不受破坏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在生态农业中可以减少有机肥料和有机农药的使用,通过合理分配农作物的种类和种植数量增加农产品的产量和种类,提高农产品的质量,避免了对土地及水源的过度利用,为农业经济的长期发展提供了保障,有利于增强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1.4 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
生态农业能够实现农业生产的多元化,增加农产品的种类,提高农产品的质量,进而增加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同时,生态农业提倡绿色、无公害生产,使用的有机肥料、农药等较少,不会对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另外,生态农业提倡循环、科学种植,不仅能够提高土壤的利用率,还会避免土壤因过度使用而营养成分大减,具有较高的生态效益。
2 促进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措施
2.1 创新生态农业发展观念
为了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首先要转变传统的观念,以实现农业的绿色和可持续发展。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可以将产业化、工业化理念与传统的农业生产理念相结合,并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引进农业生产中,提高农业生产的产量,增加农产品的种类,进而提升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如在我国传统的农业生产中,农产品的生产具有区域性,即某一地区的农民种植同一种农作物。现在为了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可以采用大棚技术或地膜技术,增加农作物的种类,同时采用科学管理模式提高农产品产量,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2.2 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制度建设
首先,国家要根据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措施,为生态农业在全国范围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其次,各级政府要完善生态农业发展方面的管理体系与监督机制;再次,政府要大力宣传生态农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调动社会各界人士的投资积极性;最后,国家要出台生态农业发展方面的法律法规,各级政府根据国家法规,结合当地生态农业的实际发展情况,调整执法措施。
2.3 调动农民参与积极性
生态农业发展的最主要的力量是基层的农民,所以在发展生态农业时,各级政府要注意制定一系列的惠民政策,加大对开展生态农业的农民的资金支持和技术支持,保障农民的基本经济利益,调动农民的参与积极性,发挥农民的力量,实现农业经济的快速、可持续发展[3]。
2.4 建立生态农业技术保障体系
生态农业的目标是生产绿色无公害的高质量农产品,这就需要对原有的农作物进行改良,因此,为了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当地政府必须组织建立专家队伍,引进高素质的专业科研人才,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持,解答在生态农业开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类技术问题,并进行新品种的研发培育。同时,还要制定一系列的技术保障措施,对生态农业生产过程进行科学的管理,并对农产品进行指标检验,以促进生态农业更好的发展。
2.5 制定政策,强化服务
生态农业的快速发展需要有完善的服务体系作为支撑。为了促进生态农业的快速稳定发展,政府除了要制定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外,还要建立并完善相应的服务体系,为发展生态农业的相关技术人员、工作人员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增加人员福利,保障生态农业建设队伍的稳定性,调动个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推动生态农业发展。
结语
总而言之,生态农业有利于农业经济结构,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我国各级政府要增加对生态农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同时,加大对生态农业的宣传力度,促进广大农民转变自身的观念,积极主动的发展生态农业,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进而带动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一)循环经济的定义
循环经济(CircularEconomy)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种物质闭环形势下的流动性经济,在这里主要是指将人类、大自然和科技包括在内的一个大系统,在资源的投入、公司生产、商品的消费等所有的废弃过程中,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形势,也就是将以消耗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线型经济的增长方式,转变成依靠生态资源具有可持续性循环经济的新发展方式。循环经济首先必须遵循一个指导思想就是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然后在干净生产的方式下,对生产中用到的各种能源、资源及其废弃物经过技术处理后能够实现再利用的一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工程。
(二)循环经济的特点
能够将经济激活,也就是把经济组成由“资源-产品-再生资源”这样一个具有反馈式经济活动流程,所以循环经济更是具有低开采、低消耗、高利用、低污染的特点,因此,从本质上说,循环经济也就是一种生态经济,是指导人类现代社会经济活动的主要引领者,而且该循环经济在指导时必须运用生态学规律才能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二、循环农业经济的特征和意义
(一)循环农业经济的特征
循环农业经济跟传统的农业经济有着非常大的区别,首先循环农业经济必须遵照生态学规律,然后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对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最后遵循物质、能量、养分这一科学循环转换模式进行生产,这样就能够使农业经济利益达到最大化;除此之外,农业循环经济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该循环经济遵循的发展理念是把循环经济得到充分运用,然后再结合各种科学技术方法和手段来提高农业循环经济活动各个环节的效益,最终达到自我积累更多、充分发展、自我促进的良性经济发展模式,这样也就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资源的消耗量和废弃物的排放量,对环境保护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在我国现代的农业实际生产中,有些地方已经实现了这种循环经济的初步模式,比如,有些地方的“猪-沼-果”这“三位一体”新型循环经济模式,就是循环农业经济模式。
(二)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意义
循环农业经济在循环经济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其指导思想为科学发展观,在农业经济良性发展过程中充分结合循环农业经济的理念,最后在结合最新的科学技术和手段,来提高农业循环经济活动各个环节的效益,最终达到自我积累更多、充分发展、自我促进的良性经济发展模式,这样也就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资源的消耗量和废弃物的排放量,对环境保护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制约循环农业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过量使用农药
进入21世纪,我国顺利的加入世贸组织,促进我国农产品的竞争日益国际化,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我国农产品在出口时会遭遇到各种各样的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冲击,再加上环保、健康食品的观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绿色食品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主流,但是我国在这方面的管理意识还是很单薄的,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很大的差距,所以,生产管理技术手段落后,产品技术处理不高,在加工、包装等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不足,这就导致在出口时会遇到质量和食品安全等问题,这对农产品的出口造成很大的影响,而且,我国的农产品无论是使用肥料还是农药基本上都是过量使用,这就直接导致农产品的安全指数非常低,农产品上经常残留着各种农药的成分,无论是对水资源还是自然资源都是有着非常大的危害,进而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国循环农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乱占农村土地资源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土地承包的时间已经变成现在的三十年,期限是非常长的,好的一面是农民获得了更多的支配和使用土地的权利,但是这在另一方面加速了乱占土地的现象发生概率,农民可以在自己的土地上随便建筑,久而久之形成了恶性循环,政府在管理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漏洞,致使无法合理的管理,导致农村土地资源乱占现象非常严重,使土地造成了很大的浪费,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国循环农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三)种植模式单一
在我国农村由于受传统思想影响比较严重,在农业种植方面不敢进行更多的尝试,基本上都是一直不变的,比如在河北地区基本上都是小麦-玉米的形式,好一点的地方可能会有棉花,但是总体来说种植模式单一,无论是哪种制约因素,大体上是存在着很大联系的,所以必须改变农民的这种思想,尝试种植更多的品种,使种植模式丰富起来,这对我国循环农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农业生产的综合实力不高、效率很差
1.“龙头”产业链条带动能力低
在我国农村基本上都存在一个这样的共同现象,就是农业的龙头企业没有很强的带动能力,这就直接造成农民能够依靠的增收支撑产业非常少,进而影响农村经济的良性发展,并且经济发展质量也不高,更没有很好的效益,因此,必须提高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使农业种植经营模式更加丰富,结构不再单一,这样就能使农业经济的效率得到极大提高,对我国循环农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缺乏健全的农业市场指导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农村也形成一些组织,比如农业产业化生产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但是由于缺乏健全的农业市场指导体系,致使这些组织在运作、经营中存在着很大的不足,而且更没有完善的像农产品专业市场、中介服务组织等健全的农业市场指导体系,这就直接导致在循环农业经济产业化方面不能给农民提供强有力的科学技术支持,更没有正确的理论体系作保障,甚至对政府政策都不清楚,这就导致在千变万化的市场中处于非常被动的局面,更不能及时的扭转农业种植结构,不对农产品进行更好的加工,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低端的阶段。因此,这些制约我国循环农业经济的良性发展因素必须得到及时的整治,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上进行优化配置和健全,只有这样才能跟上循环农业经济深入发展和大幅推进的步伐,对我国循环农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三、结束语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发展生态农业,降低生态赤字对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着手,提出了宝鸡市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用科技武装农业,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加强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关键词】生态赤字 农业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8-000-02
生态赤字是衡量一个地区生态可持续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一般来说,一个地区生态可持续发展水平由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足迹二者共同决定。生态承载力反映一个地区生态系统资源的丰富程度,生态足迹反映人类活动的强度,二者的差值即为生态盈余(赤字),反映该地区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脆弱性)。如果一个地区生态承载力小于生态足迹,就出现生态赤字,表明该地区的人类负荷超过了其生态容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坏,发展模式处于相对不可持续状态。
《中国21世纪议程》中指出,农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领先领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使农业具有长期持续发展的能力。农业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保护农业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农业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把农业发展、农业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资源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尽可能减少农业发展对农业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破坏和污染,采取措施降低生态赤字,使农业发展于良性循环之中。
1 降低生态赤字对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1.1 降低生态赤字是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约束条件
可持续发展要求发展的可持续性,农业发展必须维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能力范围内,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发展的可持续性。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可以用生态赤字来衡量,故降低生态赤字是可持续发展的约束条件。可持续发展除了需要保持经济、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外还必须以降低生态赤字为基础,可持续发展的整个理念,就是经济系统的增长规模绝对不能超出生态系统可以永久持续或支撑的容纳范围。
农业想要持续发展下去,就必须有持续的资源供给,同时又必须有足够的环境容量容纳农业生产所产生的废弃物。而资源是有限的,环境容量也是有限的,这就要求可持续发展不会进一步消耗世界自然资源的绝对量和涵容能力,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不会因为过度的对地球承载能力和繁荣能力的开发而导致生态债务(朗克和哈尼,1992)。
可见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约束条件就是降低生态赤字,扩大生态承载力,保证农业生态系统自我维持、自我调节能力,资源的供给能力和环境的容纳能力持续健康发展。
1.2 降低生态赤字是实现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条件是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一旦出现了生态赤字,就表明农业赖以发展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农业发展就会失掉后劲和依托。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降低生态赤字,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对于农业来说,既不能引入,也不能借贷,只能靠自身系统内部的修复与养殖。所以我们应当像重视财政赤字一样关注生态赤字,从保护环境入手,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合理利用资源,保持生态平衡,促进农业生态系统内部能流物流通畅,保证高效运转,实现农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1.3 降低生态赤字是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成倍增长,产生了不惜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非理性行为。农业是生物的自然再生产和人类的经济再生产相结合的产业,农业的经济增长,不仅取决于资本、劳力和技术的贡献率,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受自然资源的影响。如果不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保护生态环境,降低生态赤字,能提高土地利用率、土地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能充分合理地利用、保护和增殖自然资源,加速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是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只有在此前提下,农业生产才能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为社会创造数量多、质量好的农产品,满足人们对农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
1.4 降低生态赤字是实现农业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手段
农业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提高农业产品的产出率、产品质量和农业经济效益,而且要注重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把社会进步和资源环境保护放在首位,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的统一。降低生态赤字,保护生态环境,能够满足人们对劳动环境、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质量的生态需求,可以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逐步改善生活与生存质量,使人、社会与自然保持协调关系和良性循环,从而使社会发展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态与经济共同繁荣。
2 实现宝鸡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分析
资源环境是人类农业经济活动的物质基础,农业生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人类在农业开发的过程中必须遵从客观规律,不能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然而宝鸡市本身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遏制,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1993—2004年宝鸡市出现生态赤字且有上升趋势,2004年人均生态赤字达1.426hm2表明宝鸡市生态发展不可持续。那么,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2.1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指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科学的方法,把现代科技成果与农业技术相结合,使之具有生态合理性功能并良心循环的一种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它强调建立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协调平衡的大生态农业结构;把粮食生产与经济作物生产相结合,种植与农林牧渔相结合,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相结合,生物、工程和农业这三大措施相结合,实行综合治理。生态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力推广生态农业是落实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
第一,宝鸡应当依托我国唯一农科城—杨凌农科城这样得天独厚的优势,致力与孵化和传播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为发展生态农业提供技术支撑。开发关键链接技术,发展生态无害化技术,努力实现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积极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支持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污染防治等重大关键技术的攻关;提高农业投入品利用效率;开展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推广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以及秸秆气化、固化成型、发电、养畜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