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业发展的合理化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内涵解读;农产品流通;合理化建议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4)09-0040-02
一、引言
十报告明确提出:“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以及现代农业建设的快速推进,农业生产经营、流通等面临着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的问题日益凸显,“谁来种”的问题越来越紧迫;小生产与大市场不能有效对接,“种什么”的问题亟需回答;经验种地效率低、分散经营规模不经济、小农户与大流通不能有效衔接,“怎么种”等问题非常迫切,这些共性问题也严重影响了我省的农业发展。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培育多元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与之适应的农产品流通模式是解决我省农业发展现实问题的客观需要和根本选择。
二、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内涵解读
我国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在实践中并没有完全确立起来,是“分”有余而“统”不足,传统家庭经营规模小而分散不适应现代生产技术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农业经营体系进行创新。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在坚持我国农业基本经营制度的前提下,为适应发展现代农业需要,着力在“统”和“分”两个层次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具有四个鲜明特点即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核心在于农业经营主体、经营方式、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三个方面的创新。第一,要大力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工商龙头企业、集体经济组织等规模经营主体。第二,要继续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推进家庭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农业经营方式创新,开展如“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市场”等经营形式。第三,要加强多元化多类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培育农资农机农技服务、农产品市场流通组织等服务型组织。
三、我省农业经营方式与农产品流通模式调研分析
(一)我省新型农业经营方式基本情况
截止2013年年底,农业人口7466万人,占总人口70%。其中从事农业人口2541万人,从业人员6387万人,占40%。可见,农业生产在我省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1)规模种粮已成为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载体。据统计,2013年年底,全省种植面积在50亩以上的粮食规模种植已超过1.1万户。调查结果显示,约一半种粮大户是兼业经营,占49.3%的种粮大户除种粮之外还从事其他行业,只有50.7%的种粮大户才是专业种粮。这类群体是未来新型职业农民的主要来源。
(2)截至2013年10月,全省经工商部门登记的家庭农场4000余家;大多数经营者具有比较明显的学历优势,参加过相关培训和具有非农工作的经历。96.6%的被调查者具有非农工作经历,其中,务工的有29.5%、个体经商的有40.4%、开办企业的有16.8%、担任干部的有13.3%。注册类型多样化,注册为个体工商户和个人独资企业的占到一大半以上,注册为公司制的比例稍低。经营内容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种养结合、种养植兼休闲比例较低,占到18%左右。
(3)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有了很大进展。截至2013年10月,全省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6.49万个,出资总额1588.33亿元,涉及成员总数43.73万个;农村土地流转面积2824万亩,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29%。农民专业合作社基本涵盖了农、工、商、种、养、加、流等业务内容,有专门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网站,提供信息交流平台。我省已初步形成了一批以双汇、思念、雏鹰农牧集团等为代表的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一体化经营龙头企业。据统计,2014年我省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主的龙头企业8418家,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600余家,农业产业化重点企业60多家。
(二)我省农产品流通基本情况
农产品流通主要是指农产品或服务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的转移,本文基于流通体系主体、客体和载体这三个方面对我省农产品流通情况考查。
(1)农产品流通主体方面。随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我省农产品流通主体呈多元化格局,流通形式以农产品批发市场、农村农贸市场为主要渠道,所以流通中介组织仍然是流通主体的重要构成。但随着流通形式的创新如“农超对接”、电子商务发展,出现了专业化合作社、大型零售超市、龙头企业等新型流通主体。但流通主体与流通需求不相适应,规模化不够、组织化程度不高。我省合作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动农户数量占农户总数的比重偏低,据统计,成员数超过500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仅846家,占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的9.44% ,参加合作社成员数占总成员数的3.75%。
(2)农产品流通客体方面。2013年,我省粮食总产量5713.69万吨,其中小麦产量3226.44万吨;油料作物总产量589.08万吨,其中花生产量471.37万吨、油菜籽产量89.80万吨、芝麻产量26.86万吨;棉花总产量18.97万吨;水果总产量888.30万吨;蔬菜总产量7112.51万吨。我省也是全国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基地,2013年我省肉类总产量699.05万吨,禽蛋产量410.23万吨,奶产品产量328.77万吨,水产品产量116.65万吨。我省农民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是小麦、玉米、蔬菜和花生,2013年的比重分别为37.5%、22.4%、12.2%和7.2%。所以我省农产品流通主要是以粮油、畜产品等大宗农作物为主的流通需求。
(3)农产品流通载体方面。农产品包装难、要求保鲜、易腐等特殊性,对流通载体要求较高。我省初步形成了如郑州水产、众荣物流、双汇物流等一批现代流通企业,其冷链物流设施设备齐全,基本适应我省农产品物流需求。专业合作社也投资建设了气调保鲜库、恒温库、冷冻冷藏库。但我省80%以上生鲜产品还是在没有冷链保证的情况下流通的,腐烂变质比例高达30%左右,远高于世界其他发达国家。因此,在农产品流通载体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三)我省农产品流通存在主要问题分析
(1)我省农业经营方式影响制约着农产品流通。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解决“谁来种、种什么、怎么种”的问题,优化农产品流通体系是解决“农产品价值如何快速实现”的问题,二者是一脉相承的,对实现农民增收有重要作用。因此农产品的生产环节势必会影响到农产品的流通环节。主要表现在:农业经营的规模直接影响到农产品流通效率,我省农业生产仍以农户传统分散承包经营,由于农户产量小,需要流通中介组织参与带来流通环节多、流通成本高、效率低;农业经营组织化程度低带来流通分散、没有合理安排好流通加工等致使流通过程不合理;农户规模小、实力弱,对流通设施设备等投入不足,导致我省农产品“先天不足”,直接制约着农产品流通,是解决农产品问题的根源所在。
(2)新型农产品流通主体有所发展,但组织化程度低。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农超对接”大型零售超市、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产品流通主体的出现,极大地优化了流通主体。但农民专业合作社尚未在流通中发挥应有作用,仍然存在组织化程度低、管理不规范、规模不经济等问题,农民普遍缺少具有独立产权的能够代表农民利益的经济组织,以分散化的状态进入市场,无法充分掌握物流信息和市场信息,受制于中间商,农民利益无法保证。缺乏现代化的有组织的流通企业。
(3)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健全,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薄弱。我省农业经营仍然以家庭承包分散经营为主,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比较突出,较完善的市场体系更为必要。我省农产品批发市场跟集贸市场趋同,批发市场总量不足、分布不合理。交易方式和流通方式缺乏创新,中间环节多。农产品期货市场仍处于发展初期,流通量占农产品总量比重较低。我省郑州商品交易所作为全国首家期货试点单位。截至2014年6月底,郑商所共有会员202家,目前上市交易期货品种16种,其中农产品10种,占62.5%。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快,但还处于初级阶段。我省农产品基础设施薄弱主要表现在:需要冷链运作的交通运输工具和仓储设施设备仍然落后,不能满足冷链运作的需求;农产品流通信息网络平台数量不够,流通主体和农民参与程度低。导致农产品流通成本高。
四、河南省农产品流通合理化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根据我省农产品流通存在主要问题,从新型农业经营视角对农产品流通提出以下合理化建议:
(1)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培育新型农业流通主体。 农业经营体系从根本上影响和制约着农产品流通。加快对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职业农民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提高其自身素质和组织化程度;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加大特色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业发展等模式;发展农业相关社会化服务体系,尤其配套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也充当着新型流通主体的角色,加强其管理规范化与规模化,发挥新型流通主体的优势和功能。
(2)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产品市场体系是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前提条件,是“商流”与“物流”之间的关系,通过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来解决农产品流通问题。除持续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外,加大农产品市场模式创新,如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减少中间流通环节;深入开展“农超对接”,发挥其优势。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调解农产品生产和流通问题。
(3)加大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投资力度。要明确产权,激发农业经营主体、流通主体、相关政府部门等投资建设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的积极性。我省交通基础设施较好,需要重点改造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区域农产品批发市场,加强仓储、冷链配送车辆和农产品信息网络化设施建设。加强物流信息技术如条码扫描、电子数据监控系统、现代化立体仓库、卫星定位系统等在农产品流通中的运用。
五、结束语
本文在解读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内涵、调研我省农业经营方式和流通模式的基础上,分析我省农产品流通存在主要问题,从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培育新型农业流通主体、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加大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投资力度等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
参考文献:
[1] 鞠红.河南省农产品流通现状分析报告[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01):35-37.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土地流转,土地流转机制
据统计,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约为1.5亿人且呈现着逐年递增趋势。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原因是农村人口多,耕地面积小且地块零碎,但是瞻观目前农村耕地现状,有大量耕地被闲置,这是对土地资源的一种浪费。为了进一步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城镇化水平,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发展农业的政策,促进农村土地流转便是其中之一,其实现必然需要依靠农村劳动力,因此,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土地流转的问题对于促进农村经济产业化展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存在问题
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中还存在一系列问题。首先,在劳动力转移中,教育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但是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据相关资料统计,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仍以初中文化程度为主,几乎占78.2%,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使农业开发深度和广度受到限制,这也是农业内部无法有效容纳农村劳动力的重要原因。其次,由于农村城镇化水平和工业化水平偏低,加上农民尚未从传统的农业经济中解放出来,使得非农产业在人力、资金、技术方面都受到了限制,发展水平较低,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容纳能力有限。再次,由于相关制度建设落后,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过程中转移成本加大,而土地流转制度以及不明晰的土地产权关系都限制了农村劳动力的自由转移,以某省农村为例,该省并没有建立起全面的农村劳动力社会保障体系,对于农村劳动力来说,土地是其生活来源和养老保障,一旦剩余劳动力转移,受到户籍制度的限制,他们进入城镇就业面临失业情况的可能性非常高,进而失去生活保障,大多数农村劳动力无法取得永久城市居住权,最终造成循环流动现象的形成。
2、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土地流转的关系
在土地流转方面也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土地流转行为不规范,口头协议、私下流转现象严重;当前农村土地流转大多只是农民的自发行为,无法有效实现大面积的土地流转,土地流转速度慢且流转规模小;在现行法律法规中,并没有对农村土地流转的相关问题给出明确规定和要求,土地流转始终处于无序状态,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农业的现代化和农村经济的产业化发展。在土地流转中,农村劳动力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必须正确认识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土地流转中的存在问题,明确两者关系,找出合理化对策,以有效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加速农业产业化经营。
2.1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土地流转。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土地流转的前提,而土地流转则能有效提升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和分配效率,进一步激活农村劳动力转移,因此,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土地流转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首先,土地流转能够有效提升农村生产率,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通过土地流转,闲置、零碎、分散的土地能够得到集中开发和经营,对于扩大土地经营规模、提升农业生产产业化水平、机械化水平以及科技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进而促进劳动生产率的进一步提升,这样以来,土地可进一步向具备较高种田能力的农民集中,并将符合转移条件的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将这些劳动力推向非农产业,所以说土地流转进一步激活了农村劳动力转移,也是部分农民能够外出安心打工的保障。其次,农村劳动力转移也促进着土地流转。随着农业与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差距的日益加大,很多农民希望走进城市或在镇上进行务工和创业,这样以来,农村家庭从事农业的人数就大大降低,而由于投入农业生产的时间有限,很多土地资源被闲置下来,为了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很多农民都会自发地将自己的土地流转出去,所以说,农村劳动力转移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心理,对于加速土地流转、扩大流转规模具有重要作用,这也有效提升了农村土地的生产效益。
2.2有关建议。针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土地流转中的问题和两者的关系,国家应当更加关注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基于此,国家、政府可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加大政策引导力度,发展城市群,优化产业结构,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合法的流动,让那些有条件、有意愿转移到城镇的劳动力将自己的土地资源转让给具备种田能力的农民,同时将自己的经济资源带入城镇,这样既能实现农村土地资源的规模化、产业化经营,还能带动城镇经济发展。另外,应当建立完善的土地流转机制,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消除劳动力转移中劳动力担心的问题,进一步弱化生产者同农业生产资料之间的经济关系,促进劳动力转移和土地流转,而对于那些具备农业生产能力、不愿离开农村的农民,政府应当给予他们适当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以加快农村经济的现代化发展。
3.结语
现阶段,农业发展面临的严峻形势要求国家应更为关注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在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的同时不断提升农村劳动力就业率和其生活水平。对于农业生产来说,农村劳动力是生产主体,其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所以说,应当建立有效的土地流转机制解放农村劳动力和土地这两种重要的农业生产要素,并通过有效的市场机制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进一步优化农村土地资源配置,激活劳动力转移,确保土地流转的顺利进行,实现农村经济产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江淑斌,苏群.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与土地流转——基于动力视角的研究[J].经济经纬.2012,18(2):110-114.
关键词:农业;经营方式;科教兴农;产业结构;职业农民;河南周口
周口市是一个农业大市但却不是农业强市,根本原因是农业经营方式落后、农业生产技术落后,高耗低效、粗放经营导致农产品缺乏竞争力、优质农产品少,农民收入上升空间受限,国家粮食安全也无法得到保障。周口市未来农业发展出路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转变农业经营方式
改革开放以来,传统的家庭承包经营模式在农民增收、农业增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农业科技的进步,家庭承包经营模式暴露出小生产同大市场、大机械以及现代化农业不相适应的问题,严重阻碍了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农民外出经商务工的越来越多,如何提高粮食作物生产效益成为摆在农业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培育、扶持一批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农村土地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形成专业化、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和服务社会化的农业经营方式。同时,结合周口市农业产业化的布局特征,制定新的全市现代农业园区发展规划,发挥园区示范带动、精品生产与加工、教育培训、休闲观光等方面的功能,与新型城镇化规划和基本农田保护相结合,把现代农业园区列入永久性农田保护区。园区一方面要体现农业设施的先进性,另一方面还要体现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应用的先进性和生产上的高效性[1]。
2实施科教兴农方针
生产方式落后,科技含量低,农民消耗的劳动时间多且劳动强度大;农民收入低,有的农户从事农业生产出现亏本现象,靠外出务工、经商来弥补;农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抑制了农业生产投资的增长;农户对农业机械的接受度和购买率低。发展农业经济、提高农业产出率,必须要走科教兴农路线,要依靠农业科技、农业机械化促进农业发展。但是,改变传统农业生产需要经历一个过程,重在农业技术和农业机械的推广和提升,要充分利用县、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以及各类农业教学、科研单位的作用,加大经费投入,组织县、乡科技人员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推广新品种、新技术。还要加大对农业专业人才的培育力度,使其能够适应农业现代化、机械化作业模式,逐步提高农业从业者的科技文化素质与生产技能。
3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家庭承包经营的农业生产方式相对分散,农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整体水平不高,加之农民信息闭塞,农产品供给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菜贱伤农现象时有发生;农产品加工企业少,农业产业链条短、层次低、销售渠道窄,多数生产者以销售初级农产品为主,既无附加值产生,更无利润增长空间。要改变农产品产业现状,就应该引导一产、发展二产、壮大三产。
3.1整合多方资源,重点培育主导
产业集聚土地、技术、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重点培育壮大既有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又有市场潜力与发展前景的粮、油、果蔬三大主导产业,重在提高产品品质上下功夫,引导农民种植优质强筋小麦,优质花生、芝麻、大豆,逐渐减少玉米种植面积,陆地蔬菜采用高效套种种植模式,果蔬业要在发展设施果蔬、放心果蔬等方面下功夫。
3.2发展农产品加工,引进和培育
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参股、联合等方式多引进中粮集团、中农发集团等龙头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当地农产品加工领军企业。如天豫集团、莲花健康集团、财鑫集团、益海粮油等,建设农产品综合加工基地。鼓励现有加工企业成立农产品加工技术攻关小组,探索提高本地农产品加工利用率的途径和方法。出台优惠政策,培育300家以上辐射面广、带动力强、规模大、效益好的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
3.3壮大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发挥服务与营销作用
壮大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为农户、家庭农场等提前、产中和产后各环节的专业化、市场化服务,破解了野如何种地冶的问题,弥补公益性农业社会化服务存在的不足,让农户轻轻松松种田。发展订单销售、农超对接、微信和淘宝网上营销等现代市场业态,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市场营销作用。发挥当地优势,将休闲农业、农产品采摘、景观农业等纳入农业发展规划,做大、做强具有乡野风情和多样化的农家乐农业项目。
4培养高素质职业农民群体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大量农村人口尤其是青壮年劳力不断外流。目前,农业科技人才数量少,技术结构不合理,与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尤以缺乏农产品加工、农业高科技、经营管理、农业信息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各级农业部门由于超编,连续多年不进农业技术人员,在编人员年龄偏大、农业技术水平较低,导致农民接受培训指导少,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要加快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开放的人才流动机制。深入发展和完善农村教育体系,针对不同层次和专业的农户需求开展各种职业教育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设立多种农业教育培训机构,并提高其服务能力,尤其应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培训力度,培育出一批服务于现代农业生产的高素质人才,调动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性[3-4]。
5实施质量提升工程
关键词:土地流转;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一、前言
我们国家一直非常关注农业的发展,并且近些年来我国政策的聚集点也更加注重农业的现代化与规模化,农业的现代化经营也会是今后的农业重要的发展方向。土地政策与制度的变更会直接对农业的生产方式与效率造成影响,并且农业土地流转是新时代的主要内容,土地流转更加适合我们国家现代农业的发展与经营模式,所以深度的研究农村入地流转对农村经济产生的影响有着深远而重要的意义。
二、农村土地流转现状
1、土地流转形式多样
土地流转指的是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利的农业住户在保留承包权的大前提之下把土地的经营权与使用权转让交给其他的农业住户或者经济组织等。目前,现阶段我们国家的土地流转形式多种多样,其中包含转让、出租、交换与股份合作等一些方式,大部分农户选择的方式是转让,并且伴随工资与农业的收入差距增加逐渐加大,民工的数量越来越多,农村土地闲置的情况就越来越严重,因此,农民工常常将他们的土地经营权以现金或者物品的方式来进行转让。其次是互换的方式,这种形式主要出现在一些土地比较分散的省份地区,这样更加方便对土地进行集中种植与管理。其他的流转形式大都是以上述两种形式为基础进行变化。
2、土地流转数量逐渐增加
根据相关的统计数据结果,我们可以看出,随着我们国家土地流转的政策改革,土地流转的数量随着时间的流逝不断增加。十年之前参加土地转让的农民所占比例约为10%,土地流转的面积约占15%,而相较于东北与华北地区土地质量更佳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土地流转的占比是更高的。在这之后,土地流转的数量逐年增加,每年以大约1%的速度上涨,我们从整体来看,随着政策的改变与鼓励强度加大,土地流转的数量处于一个急速上升的趋势。
3、流转市场发展存在滞后问题
目前土地流转的规模与效率都是非常低的,这是由于我们国家土地流转市场发展存在滞后问题。土地流转市场缓慢主要提前在三点上。第一点是土地流转缺乏一个成熟的交易平台,这样农户与农户之间就不能够很好的交流,信息非对称问题,对土地流转造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这也就增加了土地流转的成本,就会导致一些成交失败的问题。第二,土地流转的程序是比较专业的,通常情况下,农户的文化程度都比较低,如果没有专业与规范的引导的话,就会致使流转的随意性比较强,特别是土地流转的过程中出现不规范的,这样土地价值就没有办法很好的进行评估,这也就严重影响了土地流转的收益。第三,土地流转规模的范围是受限制的,并且因为单个用户流转规模与范围受限程度比较大,土地就很难进行轻易的流动与分割,这就严重影响了规模收益。
三、农村土地流转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影响
1、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
传统的的大方向之下,农户通常都是从事农业生产或者进城找工作。所以农民的收入来源通常都是农业上的收入或者是工资,而这两个来源是不能够同时享有的。这种生产的隔离与限制问题,对农民的收入来源渠道的拓宽是有影响的,同时它也会造成由于农民进城务工而发生土地荒废问题,也就不利于农业的规模化经营。目前土地流转既能让农民获得一些土地的租金,也能让农户进城务工得到稳定的工资,所以说土地流转能够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能够增加农民收入的来源。
2、加速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农村土地流转的实行良好的让了农民生产与收益的分开,让农民走出田地里的生活而进入工业生产当中,这样既能够得到租金,也能够得到务工的工资。土地流转有效提升了土地利用的效率以及它自身的价值,这样,农民在没有从事农业生产的情况下,也能从土地租金中对非农生产的成本形成弥补,这样就让农民有了许多工作方式可以选择,为加速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生产中的转移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3、提升土地资源配置效率、增强土地规模化经营效益
在对土地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上,加快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对实现土地流转市场化的目标是非常有利的,这样土地本身的价值就能够让市场的供需关系来决定,就可以正确的对土地的价格进行引导,让土地的生产资料达到最高效率配置的目的。与此同时,农业生产也会从分散化向更加集中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土地的流转方向是从生产效率相对较低的农户向生产效率更高的农户,这样也就有效的提升了农村土地生产的效益,同时大大减小了农村土地闲置与荒废的可能问题。而在增强土地规模化经营效益的问题上,伴随着我们国家政策对农业土地流转重视程度与引导方向越来越强,近些年来,农村土地流转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速度上都有着急速上升的效果,并且在市场价格机制的调配之下,农业土地本身价值也有了很好的体现,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也在以很快的速度上升。在土地流转方面的收入增加很好的加强了农户的积极性,同时也能够很好的促进农村分散土地规模经营,加快农业成片成区的生产,真正的达到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的目标。
四、结语
通过实践可以证明,实施土地流转,并且适度地发展规模化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必要趋势,它对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是有利的,能够有效减少农业成本的同时提升劳动生产的效率。它非常有利于加快农业增产增效,同时也能增加农民的收入。并且它对保证主要农业产品的供应与粮食安全的保证都是有利的,因此,每个地区都要从实际的角度与问题出发,积极的推动土地流转,使其正规化,规模化,这样才能让我们国家的农业发展良好的进步,为我们国家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作者:张淑梅 单位:龙江县农村合作经济管理总站
参考文献:
一、基本情况
太原市近几年农村新能源项目建设,主要包括户用沼气、大中型沼气工程、秸秆集中供气工程、乡村服务网点、节煤省柴炕(吊炕)、生物质炉、太阳灶、太阳能路灯等项目。目前,全市共有户用沼气2万余户,大中型沼气工程18处,秸秆供气工程17处,乡村服务网点90个,节煤省柴炕(吊炕)6000余户,生物质炉200户,太阳灶700余户,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二、主要特点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农村新能源建设和运行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方便实用的项目比较受农民群众的欢迎
近几年新发展的节煤省柴炕(吊炕)、生物质炉和太阳能路灯项目,一是符合新农村发展方向,二是使用效果好,三是使用起来简洁、方便、快捷,受到了农民的普遍欢迎,建设指标供不应求。
2、运行良好气站的特点
从全市大型沼气运行情况看,使用较好的气站有共同的特点,一是企业或集体的较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较强的把气站管好用好的意识,能够克服遇到了种种困难,坚持大中型沼气正常运行;二是企业或集体经济实力较强,向农户收取的费用较低或不收取费用,其余部分由企业或村集体补贴,不存在运行费用的困扰;三是“三沼”综合利用率高,太原绿森养殖有限公司气站自己组织周边农户进行“三沼”综合利用培训,向农户传授“三沼”综合利用的知识,激发农户使用“三沼”的积极性,气站也变废为宝,从中受益。
3、沼气乡村服务网点普遍面临生存的困境
网点服务人员没有工资收入,服务费用又难以收取,靠沼气服务不能保证平时的生活需要,大多转而从事其他行业,致使大量的沼气服务人员流失,从而导致网点不能正常运行,网点的生存面临巨大的挑战。
4、农民对户用沼气的热情逐渐开始降温
户用沼气的建设速度与后续服务衔接不紧密,农户在使用2~3年后,由于粪源、劳力、搬迁、技术等方面的问题,开始采取放任不管的态度,再加上农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替代产品日益增多,电磁炉等使用起来方便快捷的电炊具逐渐成为新宠。
三、存在问题
1、户用沼气的主要问题
一是人户分离。子女上学、青壮年进城务工、城镇化建设搬迁等造成部分沼气池被弃用;二是粪源缺乏。养殖业逐渐向集约化和规模化发展,分散的庭院养殖已经逐步被淘汰,沼气池缺乏足够的发酵原料,农户外购原料,既嫌麻烦,成本又偏高;三是替代能源方式较多。电磁炉、液化气、生物质炉、大型沼气或秸秆集中供气,代替了户用沼气;四是技术服务不配套。日常生活中遇到困难难以解决。
2、大中型沼气的主要问题
大中型沼气工程在运行中,一是运行成本较高,有些气站因运行费用太高,达不到收支平衡而停止运行;二是向农户收费困难较大,收费高则农户不用,甚至出现私改管道偷气的现象,收费低气站则亏损,无法维持正常运行;三是消防问题本地无法解决,有些气站因不能取得消防许可被当地消防部门强行停止运行。
3、服务网点技工收入没有保障
因技工收入没有保障,影响日常生活,造成技工流失严重,服务质量明显下降,成为影响我市服务网点正常运行的最主要因素。
四、合理化建议
1、完善服务网点运行机制
沼气乡村服务网点运行上,一是加强对沼气服务网点的投入,以多种形式对服务人员进行补助,使服务人员的收入水平能够达达当地平均收入水平,使其能全心全意从事沼气服务工作,为农户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二是正确引导,不搞行政强迫。对有使用意愿的农户,以优质的服务激发其自觉使用的积极性,对不想再使用的农户,不强迫使用,允许其对沼气池进行填埋、报废或其它无害化处理,降低空池率,消除安全隐患。
2、完善大中型沼气工程补贴方式
大中型沼气工程投资大、社会效益明显,对养殖企业的环境治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建成的大中型沼气停运会造成很大的资源浪费,同时也会增加养殖企业的排污压力。建议适当完善对大中型沼气工程的补贴方式,可考虑几种方式:一是建设补贴与建后运行补贴并用,二是变建设补贴为运行补贴,合理计算出不同体积的工程一年的运行费用,同时参考带动的农户数量,对正常运行的气站每年进行一定数额的运行补贴,减轻企业运行压力,激发企业使用大中型沼气的积极性,效果会明显好于建设补贴。
3、大力扶持和鼓励开展“三沼”综合利用
沼气的更深层次的开发价值在于“三沼”综合利用,既能增加气站的经济收入,减少农户在农药、化肥上的投入,又可以降低农药、化肥在农产品的残留,改善农产品品质,保障人民的食品安全。
一是政府要在“三沼”综合利用这一块加大资金投入,大力扶持“三沼”综合利用的试点示范工作,支持养殖场和农户对“三沼”深加工项目引进和开发,对自己投资搞沼肥深加工项目的企业给予必要的补贴;二是加大对“三沼”综合利用的宣传,不能仅仅依靠企业自身的宣传带动,农业部门要从上到下,利用中央、地方的重要媒体上以公益广告的形式宣传,让全社会对沼肥都有全新的认识,为沼肥开辟出一个全新的市场。
4、增加农村能源项目推广种类,提高补助标准
农村能源项目日益增多,其中节煤省柴炕、太阳能利用(太阳能路灯、太阳能热水器等)、生物质炉等普遍推广价值较高,社会效益显明,深受农民欢迎,目前这些项目推广的数量较少且补助标准偏低,不能满足农民的建设需求。
5、完善审批项目和补助标准。
大型沼气项目审批上,应增加养殖园区自身循环运行模式(养殖园区本身已形成的集养殖、种植和加工于一体的循环发展模式),对不带动农户的项目也应有补助标准,满足远离村庄的大型养殖场建设大型沼气工程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