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 新媒体视野下提高高校团干部网络舆情引导能力研究 自媒体时代下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影响研究 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媒体审视”误区与引导 新媒体视域下高职院校舆情传播特点及引导对策 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传播及引导机制研究 高校学生自媒体使用现状下的网络舆情引导策略研究 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引导 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网络舆情状况调查与分析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舆情监引导研究 自媒体视阈下提升高校辅导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探讨 试论自媒体视域下高职英语教学的优化研究 自媒体视域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模式创新研究 自媒体视域下的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研究 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学生道德教育建设及引导机制研究 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教育引导策略研究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现状及引导对策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舆情监控与引导研究 网络媒体监督与舆情引导 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心理危机舆情监控机制探究 自媒体环境下的涉警舆情引导探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网络舆情热点面对面〔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6.
〔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6-08-03).〔2016-11-23〕.http://.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608/t20160803_54392.htm.
〔4〕蒲红果.网络舆论引导与舆情应对〔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3.
关键词: 自媒体 思想政治教育 影响 应对策略
一、自媒体概述
所谓自媒体,是指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传播者,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或非规范性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简言之,即公民用以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所感的事件的载体。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自媒体平台不限于个人微博、个人日志、个人主页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托管平台是美国的Facebook和Twitter,中国的QQ空间、微博、微信百度贴吧等。大学生思想工作者要熟知这类平台的使用方式和效果,以便更好地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二、自媒体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大学生是自媒体的主要使用群体,学生可以在自媒体上随时随地信息并与他人互动,如今智能手机的功能在不断革新,使用人群也在不断扩大,这也为自媒体在学生群体中的发展提供了相对有利的客观环境。由于传播的即时性,并且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让大学生可以随时了解社会上的最新信息,满足大学生求新求变的心理需求。那么,自媒体对当代大学生有哪些影响呢?现从正反两当进行阐述。
1.自媒体对当代大学生的积极影响。
首先,拓宽视野,完善学生知识体系,自媒体上的“公民记者”有各自的现实身份,这使得网上信息更全面也更立体,言论覆盖面更广,大学生在自媒体平台上接触到了更多信息和了解事件的角度,从而能更全面了解社会,拓宽视野,完善知识体系。其次,提高社会参与度,增强责任意识,传统媒体是一种“自上而下”的传播形式,而自媒体提供了一个自由的传播平台。大学生普遍具有较高的爱国热情,不仅关注时事,而且积极对各种公共事件发表看法,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参与度和责任意识。
2.自媒体对当代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首先,价值观多元化冲击,政治意识淡薄,相较于传统媒体,自媒体的信息源有不确定性,在面对社会大事件时,自媒体偶尔反映出言论失常的现象,并且经过不断传播和发酵,使得报道结果和最初的信息源相差甚远。大学生思想较为单纯,会受到多元思想,多种声音的冲击,使得大学生在政治信念方面产生动摇。其次,网络道德规范缺失,法律意识淡薄,自媒体信息传播便捷,言论自由,这也让网络道德问题愈发严重。大学生自我约束能力不够,法律意识欠缺。在网络匿名的环境中更加缺乏法律道德的约束,使得大学生在自媒体中肆意发泄原始情绪,造成恶劣影响。
三、自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自媒体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广泛应用和发展,深刻改变着当下思想政治教育中师生对教育资源的占有格局,冲击着教育传统模式下教师的话语权地位,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强烈冲击和挑战,但同时,教育模式探索出一条新的路径和教育观念。
1.在自媒体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新的特点。
首先,师生关系变得平等,且亲和力强。自媒体有效降低了学生和突发事件的发生几率,教师能够更直接深入地把握学生个人动态和学生群体舆情,使学生中的不稳定因素及时在根源得到遏制。其次,提高学习自主性,增强教育实效性,由于自媒体能掩盖现实中的身份,因此可以使学生在处于平等的状态下大胆表达观点。这种个性化、多样性和匿名性的特点使大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和接受教育,就能最大限度地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最后,突破时空限制,丰富教育形式,学生之间的互动使知识不断完善深化。在这种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更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
2.自媒体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机遇。
首先,把握学生思想动态,解决学生日常问题,及时帮助学生排解不良情绪,解决日常问题,将学生群体中的不稳定因素及时控制,维护校园和谐稳定。其次,提供信息服务,关注学生成长,自媒体平台上应该一些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有益信息。最后,促进交流互动,增进师生情感,利用自媒体的各种平台,可以克服师生之间由于时间空间的限制而带来交流上的障碍,拉近管理者与学生的距离,实现心灵沟通和感情交流。
3.自媒体同样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挑战和难题。
首先,信源失真,舆情把握难度加大,课堂已经不是当代大学生了解社会的唯一途径,他们更多地通过微博、微信、贴吧等了解社会事件,与传统教育模式相比,自媒体为了迎合公众猎奇诉求,过多地将新闻价值集中在负面消息的报道上,有的甚至歪曲事实,这种信源上的失真将直接导致学生群体中舆情的失真和放大。那么,在“全民记者”的时代,任何人都可以是信源的发出者,这无疑加大了高校对于学生群体舆情的把握难度。
其次,浏览量低,教育实效性不明显,目前,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普遍使用微博、微信、QQ等几乎涵盖了所有学生,并且不断尝试利用网络自媒体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形式,但是,由于部分学生对这种以自媒体形式开展的思想教育形式呈现出抵触的心理,学生的浏览量并没有达到理想水平,因此教育的实效性不强。
最后,信息的碎片化,价值观多元冲击,自媒体的出现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意识、责任意识、价值观念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还不稳定,辨别是非的能力弱,更容易被煽动和利用,导致学生信仰模糊,而目前高等学校利用自媒体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和实践却相当薄弱,这一矛盾直接加大了自媒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
四、自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策略
在自媒体时代,面对各种媒体技术产生的信息所产生的各种挑战,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借助最新技术手段努力探索出适应学生的教育模式。
1.提高媒介素养,加强教育实效性。
所谓媒介素养,是指一种能力,是一种认识媒介产品并能正确地运用独立的批判的眼光看待传播媒介的内容和建设性地利用大众传播资源的能力。除掌握大学生心理学、教育学等基本理论知识外,还要了解一些必要的传播学、新闻学等相关知识。结合自媒体的特点,不断探索出一套自媒体下适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模式。提高学生网络文明意识和能力。自媒体文化是一种自我的、个性化的文化,大学生的自我人格和自我意识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德育教育和网络文化教育。教育学生将网络作为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引导他们自觉进行自我监督、自我调节和自我管理。
2.拓宽自媒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自媒体为教育带来挑战的同时,随之而来更多的是它所提供的平台和机遇,在自媒体时代,教育形式呈现多样化,更加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首先,多媒体教学,网上网下双向结合,课堂上,可以充分利用自媒体的优势,通过文字、图片、音频相融合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等内容变成学生乐于接受的鲜活形式,从而拓宽教育的覆盖面。其次,巩固教育宣传阵地,高校应该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在该类平台上进行必要管理和引导。通过对校园贴吧的关注准确把握学生动态,用健康的思想文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最后,搭建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立微信群,通过朋友圈互动及时了解学生当前状态,及时处理不良情绪,维护学生和校园的和谐稳定。
3.建立专业化对队伍,实行有效舆论监控。
大学生舆情监控要有主动性和前瞻性,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必须组建一支有一定媒介能力的教师队伍。学校网络中心要加强校园官网的正面教育和引导,并进行全网的建设和维护。学校团委部门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生网络文明教育活动,辅导员及其他教师开设微博、微信等及时关注学生群体中的热点问题。另外,思想政治教育要善于借鉴和开辟各种媒介阵地,建立舆情和引领策略设立舆情收集分析处理中心,及时针对性地点评舆情,化解负面舆情和澄清不实舆情。
自媒体的发展大大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与学习,这不仅给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很大机遇,也提出了挑战。自媒体时代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广阔平台,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本文从自媒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着手,展开探讨自媒体技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分别从教育平台创新、教育队伍素质提高和教育阵地巩固等角度加深对该课题的认识和理解。充分认识并利用自媒体的优势,坚持用发展的思想占领高校网络文化阵地,从而构建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格局。
参考文献:
[1]赵宏.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学术论坛,2013(5):213.
[2]李作芳.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德育教育的若干思考[J].世纪桥,2012(13):53-54.
舆情指的是在事件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中,民众所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新媒体所具有的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个性化与社群化的特征,颠覆了之前舆论由政府和传媒主导的局面,舆情传播从前期、到中期跟踪、后期推动,呈现出新特点。
1 特点一:舆情发端不可预知,引发马群效应
施拉姆提到传播的三要素是:信源、讯息和信宿。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个人掌握即时通讯、搜索引擎等新媒介,信源和信宿不再单向传播,而代之以互动、交互、循环反馈的方式,网络“微内容”以强大的力量与主流媒体的“宏内容”对抗,信息的去中心化和去议程化成为明显特点。传播学者喻国明认为,“ Web2.0的即时反应、网民间的互相纠偏、复合印证以及网络所呈现的结构性的信息提纯能力,让我们对于微内容、微价值的聚合力量刮目相看。”[1]
舆情发端不可预知,无法预料。“舆论群体就像马群一样,偶尔一匹马发作而狂奔,整个群体便跟随其狂奔起来,这就是‘马群效应’或者‘羊群理论’。它很形象地说明了舆论潮的奔涌形态和方向的随机性。”[2]话题一旦引起热议,其发酵、发展的方向,则将以非线性、不可预知特点向前发展。
比如曾将中国红十字基金会陷入尴尬境地的郭美美事件,其舆情发端是郭美美在微博上炫富而点燃的;三亚宰客门是由网友罗迪在微博上爆料“3个菜4000,一条鱼6000”引起的。
2 特点二:新旧媒体优势互补,引导舆情深入、理性发展
麦克卢汉认为,一种新媒介通常不会置换或替代另一种媒介,而是增加其运行的复杂性。面对新媒体的冲击,传统媒体纷纷建立媒体网站、“台网联动”等新媒体形态,在信息报道中仍然占据着一定地位。
这首先是因为,国家对主流新闻网站的建立和新闻有严格规定。根据我国2005年出台的《互联网新闻信息管理规定》,只有传统媒体创办的网站,经申请审批后才有新闻首发权,目前我国重点新闻网站有人民网、新华网、中新网、央视国际等,他们都是强势传统新闻媒体在网络的延展。
再者,传统媒体毕竟是国家意识形态的宣传工具,在信源获取上占据优势,另外,他们还有组织架构和专业人才优势,相比于原生态新媒体,新闻报道的发展起步早,经验足。
另外,社交媒体有时会因来源未经证实或断章取义而有演变成网络暴力、网络恐慌的可能,引起公众的不信任。如3月,舒淇因卷入甄、赵口水战被网友猛批,曝光陈年艳照,这就是一起网络暴力事件。与之相比,传统媒体的信息更具真实性和可信度。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新闻报道中,最常见的是相互借力,取长补短,理性引导舆论,“在全信息时代,多种媒体共同关注重大事件,共同影响事件发展,将成为媒介发展的必然趋势。”[3]
如在“三亚宰客门”中,网络、微博充当舆论波和后续爆料的源头,传统媒体则提供深度报道、全面解析、权威评论。如《新京报》相继推出《“宰客门”背后的国际旅游岛坎坷路》、《宰客门引发海南旅游建设“”质疑》等文,报道海南升级为国际旅游岛后房价飙升,五星酒店扎堆等现象,发表专家看法认为其“国际旅游岛”建设“急功近利” [4],给人们提供了多维度的思考与启发。
传统媒体对事件有组织的跟踪调查报道和深度报道,弥补了新媒体的随意性和浅薄,共同起到理性引导舆情的作用。
3 特点三:舆论监督主体向公众回归,推动政务公开和社会民主进程
公众是舆论的源头和动力,舆论监督的主体是公众。新媒介的出现,促成一种新兴的舆论监督模式。“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型媒体带来的变革,开启了公众表达的平台,它突破原有信息控制格局,使公众作为真正意义上之舆论监督主体的权力得到回归。”[5]
当政府事务、社会事务以及公共事务被推到聚光灯下,政府和公共部门必须摈弃之前舆论“把关人”的角色,改变封堵式的思维,而应积极摸索新媒介环境下的舆情传播特点。
清华大学副教授邓国胜认为,新技术与新媒体的发展对公益组织发展的外部环境带来改变:监督的主体从单一的政府走向多元的媒体和公众;监督随时都在;渠道无处不在;事无巨细,尽在监督之中[6]。这番分析虽然是以公众对公益事业的舆论监督为本体,但对于其他政府和公共部门不乏借鉴作用。
综上所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舆情传播,在舆论波的初始阶段呈现随机与偶然的特点,一旦形成舆论波则会引发马群效应;在舆论波的热议传播阶段,新旧媒体相互借力,推波助澜,理性引导舆论;而从舆情传播的效果来看,公众对舆论监督发挥的建设性作用,必将促进政务公开和社会民主进程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青颜.围观时代雾里看花,我们该如何“hold住”?. [EB/OL].人民网.2012.1.26. .
[2]高红玲.网络舆情与社会稳定[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1:6.
一、搭建一个宣传正能量,崇尚真善美的网络交流、宣传平台
(一)利用自媒体等网络平台加强舆情交流,宣传正能量
充分发挥校园网、官微、微信公众号、QQ群、微信群、校园广播等自媒体的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顺畅、自由表达意见的渠道,重视对网络舆情的信息收集、总结、反馈,清楚学生内心想法,及时处理群体性突发事件。同时,扩大对学院工作及各项表彰的宣传,有针对性地扩大正面舆论的影响,发出好声音,引导广大师生多看主流,不被支流支配;多看本质,不被表面现象迷惑。
(二)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舆情工作队伍,做好网络舆情引导工作
学校通过层层选拔,在部门、教师、学生中建立一支具备过硬的思想素质、涵盖多层面人员的舆情工作队伍,通过他们与师生和社会公众的交流,实现学校与师生和社会公众之间间接和双向的交流,从而达到疏通舆论和引导公众正确认识危机、化解危机以及消除危机负面影响的目的。
(三)建立与新闻媒体的沟通协调,畅通信息联系渠道
重视社会媒体的宣传引导效应,加强与电视台、报社、杂志社及金华新闻网、浙江在线、浙江交通等网络新媒体的沟通联系,听取媒体意见,发挥新闻媒体正面报道、舆论监督作用,提高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凝聚和弘扬正能量,利用社会力量发展学校建设工作。
二、营造倡导文明言论,杜绝网络违法的校园文化氛围
(一)开展文明上网系列活动
通过主题班会学习文明上网自律公约、网络文明知识竞赛、手抄报评选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对学生进行网络素养教育,提高学生的信息鉴别能力和自律水平,培养其正确使用网络完善自我、参与社会的能力,增强学生对网络负面影响的免疫力。
(二)制定学生网络舆情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
将国家的相关制度规定与本校实际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明确校园网络舆情的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以遵守法律法规为前提,提高广大师生的网络守法意识,承担作为网民的社会责任,自觉规范约束网上言行,同时,能够以自身的力量积极推进并配合网络舆论的法制化建设,真正把互联网建设成为共建共享的精神家园,为学校赢得舆情引导的话语权,化解危机的主动权。
三、倡导一种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爱校人文情怀
(一)开展校史教育,激发学生知校爱校护校意识
开放校史馆,系部定期组织开展校史相关主题教育活动,将学院办学历史、办学特色、辦学成果和办学理念传递给学生,激发学生爱校护校意识,传承学院敬业乐学、求实创新的校风。
(二)建立学校学生荣誉表彰机制,营造爱校氛围
健全涵盖青春好学子、奖学金、先进评选等内容的学校学生荣誉表彰机制,以激励表扬为学校、班级教育的主要手段,通过表彰优秀、树立典型来激发个体积极性,引导学生正确的成长方向、激发学生群体的学习动力,进而肯定自我、肯定学校,营造爱校氛围。
(三)加强心理健康宣传和教育,多渠道培养师生爱校情怀
通过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对学生进行心理压力源的控制、自我调节能力、危机处理方式等方面的教育和训练,帮助学生保持健康、乐观的学习和生活心态,能正确地接收和理解复杂多样的网络信息。通过开展学法律、学师德规范、互助提升、标兵引领等为内容的师德提升工程,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加强对食堂、一卡通、小卖部、学生宿舍等软硬件服务的后勤管理,争取每年集中解决一至两项学生关心的后勤服务问题,完善教育保障体系;开展以美化校园、主题征文、校园摄影等为内容的爱校文体活动,多渠道培养师生的爱校情怀。
四、建立一项反应迅速、行动高效的应急工作机制
一、舆情过程
2012年12月14日早晨,一男子持刀在光山县文殊乡陈棚村完全小学门口砍伤学生22人,群众1人。
22名小学生被砍伤后,家属悲痛欲绝,一些留守孩子的父母匆匆往家赶。新华社记者到县里采访,村干部因为私事不在家,教育局的人在办公室玩游戏。记者核实犯罪嫌疑人有精神病的消息是否准确,县委有关领导却说,讨论这有啥意义?
12月14日近中午,河南光山县宣传部官方的光山网首先披露了小学生被砍的消息,并称15日上午9时30分将召开新闻会。而14日晚些时候,光山县撤下消息,单方告知15日的新闻会取消,并开始封锁消息。截至15日晚的两天内,光山县委县政府集体失声。
12月17日,信阳日报头版刊文赞光山教育:《光山: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再度引起争议。
12月17日晚,信阳日报社编委会就此前报道致歉,称由于新闻职业素养差、工作责任心不强,《信阳日报》于12月17日一版刊发了题为《光山: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报道,客观上造成了对受伤学生及其家人的伤害,并对公众舆论形成误导,也伤害了广大网友和读者的感情。为此表示诚恳的歉意。
12月18日,河南光山县委对已查清责任的首批责任人做出处理,并承诺其他责任人查清责任后,也将向社会公布处理结果。
至此,河南光山校园伤害案舆情阶段性平息。
二、失声的危机公关
1.集体沉默,以拖待变
河南光山校园血案发生后,当地政府集体失声,担心家丑外扬,选择了“躲”和“拖”,部分官员面对记者采访表现得冷漠而倨傲,对公众的质疑不屑一顾。冷处理的结果是危机非但没有解除,反而招来更多非议。从河南光山官方应对来看,在舆情初发期,政府部门未能以诚恳的态度掌握信息传播主动权,尤其是一波三折的新闻会,更是欲盖弥彰,反而激起广大网民强烈的好奇心;在舆情发酵期,面对声势浩大的负面舆情,政府部门对公众在事件中的反应预估不足,显得措手不及,并未通过媒体或者其他渠道官方声音,而是沉默应对。
公共危机面前“集体沉默”不仅影响信息传递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还会影响组织效能,进而影响处置舆情的效果。沉默永远是应对舆论的下策,地方政府这种罔顾民意应对舆情的“鸵鸟”心态,不可避免地给政府形象和公信力造成了损害。这看似冷漠的举动,实则是多年来清理“负面新闻”思维模式下的必然举动。作为社会事务管理部门,地方政府一定要正视舆情危机,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公开透明的信息与公众保持良好的沟通。如果面对舆情危机时“无可奉告”,主动放弃话语权,不仅难以促使事件朝着有利于解决的方向发展,往往还会干扰问题的解决。
2.封堵消息,控制舆论
本次校园血案出现后,河南光山县委宣传部官方的光山网曾挂出一条小学生被砍的消息,并称15日上午9时30分将召开新闻会。这本是好的开始,在“疏”上做文章,及时消息同网民坦诚沟通,完全可以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然而,晚些时候这则消息被撤下,随后数日没有任何消息,也没有设置议题,当地报纸等传统媒体的传播力显然受到了限制而“失声”。应该说,光山政府的信息公开程度是很不够的,或者说是一种控制式的、过滤式的有限公开。而在这期间,网络上已经形成了第一轮舆论风暴。光山政府消极对待本次舆情,最终导致其丧失有效控制事态发展的最佳时机,被卷进舆情漩涡。
公共事件产生后,媒体与公众对事件的相关信息有着巨大的要求,这是信息饥渴效应使然。面对纷繁的网络舆情,特别是在网络面前,如果采取屏蔽、删帖等强制手段,往往是按下葫芦浮起瓢,容易导致事态的进一步激化,给政府部门的公信力造成重大损害。舆情沸沸之际,不能把封堵打压这种非常态的应对舆情手段当成救命稻草、万能钥匙,一定要抢占舆论制高点,反应迅捷,先声夺人,除了要正常处理事件,还必须使公众获得事件相关信息,这样才能达到事件处理的最好效果。
3.丧事喜办,转移焦点
光山校园血案让万千网民揪心,就在信息空白期与舆情发酵期反复碰触之际,12月17日,信阳日报头版刊文赞光山教育:《光山: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再度引起争议。丧事喜办转移焦点,无非是想在舆论原有的道路上另辟蹊径,引导受众的目光逐渐远离核心事件。从网络舆论的反应来看,显然有些操之过急,本该收官的戏提前上演,结果观众起哄。
议程设置是媒介引导舆论的一种客观功能,也体现了媒介话语的意识形态权力。互联网作为一种公众可广泛、即时、互动地进行意见表达和交流的平台,网民群体其实已经构成传播的主体。河南光山政府此前集体沉默,放弃议题设置的主动权,结果网络舆论自发形成先导性意见,在短时间内急速传导,形成一种强大的舆论声势。地方政府文过饰非的文章,让公众感觉不到政府解决问题的诚意和努力,社会力量没有转化为政府行动的有效支撑。至此,本次舆情指数和烈度急速飙升,河南光山政府形象和公信力同时瓦解。事实上,一旦不利舆情形成大趋势,被“众口铄金”的舆情所裹挟,再想改变舆论风向就很难了。
三、政府形象嬗变的网络因素
1.政府角色缺位
自媒体时代舆情传播速度迅速,几乎和新闻事件同步,并且来势凶猛,一条微博可能点燃一阵舆论风潮。河南光山校园血案舆情蔓延之快与政府部门处置之慢有着鲜明反差。据媒体报道,当记者到当地采访时,村干部因为私事不在家,教育局的人在办公室玩游戏。记者核实犯罪嫌疑人有精神病的消息是否准确时,该县委有关领导说,讨论这有啥意义?当地政府部门研判舆情被动消极,不仅折射了权力的傲慢,还凸显了一些公务人员对政府角色定位的模糊。政府的公信力和民众的互信度,是社会健康运行和良性发展的重要资本,这种资本需要长期的互动才能累积起来。有些地方政府习惯用排斥社会参与的权力机制,来解决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政府公共治理的理念和技巧还严重滞后。
2.社会心理失衡
随着转型时期社会矛盾不断增多,权力机关或官员行为失范现象不断曝光,许多民众通过自身的感受或间接的方式,积累了对一些地方政府部门的不信任心理。河南光山校园血案在网络上引发的围观热潮与地方官员冷漠回应形成明显对照,由此不难理解公众的对立乃至愤怒情绪。在信息发达的网络时代,社会公众更加积极参与到社会管理中来,并且更加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在新的形势下,地方政府部门在强力缔造社会稳定的同时,更要官民之间的良性沟通和顺畅互动,小心翼翼维护社会公正。这也要求我们的政府不断适应民主、开放、互动的网络生活,积极探索网络时代危机应对方式,加强和改善社会管理的方法和途径。
3.公众情绪共振
网络时代的公共治理,要求我们把网络舆论场作为了解民情、掌握民意的晴雨表,政府职能部门在处置舆情的同时必须考量网络舆论场的存在。目前,网络与手机等无线终端已经互联,人们对网络信息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参与者越来越多。河南光山校园血案一石激起千层浪,除了社会普遍存在的焦虑情绪外,还契合了社会舆论生态燃点低、扩散快、爆点大、参与广等特点,必然对地方政府形象形成巨大冲击。客观来看,政府对网络情绪的安抚和正面回应,已经成为政府引导舆论,有效进行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面对各类突发事件,政府还需多下点“活血化瘀”的工夫,才能化解各种显性或隐性的不稳定因素。
4.舆论管控失当
伴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舆论环境发生了质的变化,公众不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成为多元信息的制造者与参与者,话语权和权的下移使受众也具备了自我议程设置的能力。那种“你不说,世界永远不知道”的时代早已成为过去时,任何管控舆论的想法和行为都是愚蠢的。面对复杂的网络舆论环境,涉事舆情主体如果走不出传统思维定势和路径依赖,很容易走进管控舆论的死胡同。隐瞒事实无异于掩耳盗铃,这种虚晃一枪的处置技巧只会引来网民更多的质疑和不满,激起公众普遍反感和厌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