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传统文化意蕴

传统文化意蕴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传统文化意蕴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传统文化意蕴

传统文化意蕴范文第1篇

 

幼儿教育是学校的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启蒙阶段,同时幼儿园的教育资源建设,现在已经成为我国普遍关注的问题。所以我们必须要努力做到中国传统文化在幼儿园设计的营造,并以弘扬民族精神为主旨,关注儿童的健康成长。

 

本人的毕业设计是通过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元素,对墙面色彩、物品的摆放、装饰材料器具选择等艺术装饰手法能够做到切合幼儿心理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使中华传统统游戏文化中的围棋、蹴鞠、迷宫等特色元素与幼儿园环境氛围相协调。

 

幼儿园环境创设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比亚杰曾经说过:“幼儿需要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进行认知和学习”,认为环境对幼儿的认知具有激发性。在幼儿园创设与中华传统文化相匹配的教育环境,让幼儿在快乐的游戏中感知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潜移默化中成为有文化根基、文化自觉、文化自豪的中国人,这同样也是幼儿全面发展的要求。把中华传统文化与幼儿园环境创设结合起来,不仅丰富了幼儿园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相关理论,以期进一步完善在幼儿园教育中对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环境的营造。

 

一、幼儿园环境空间设计分析

 

(一)中国传统文化在幼儿园营造的价值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各民族文化不断交融。当我们在怀着海纳百川的胸襟学习世界优秀的先进文化时,更应深刻的思考中华传统文化如何生存、如何发展、如何创新的问题。中国传统文化在一部分人们脑海中的印象越来越模糊,这种遗忘、淡漠正在无形中影响着中国的未来——幼儿一代,造成幼儿成长过程中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缺失。幼儿教育对传统文化而言更加起着基础性作用,对其进行研究与开发,能够起到对幼儿进行传统文化熏陶的意义。本课题旨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与中华传统文化有关的艺术氛围,营造切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

 

(二)前期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在本次方案设计前,收集了一些国外的大量资料,比如西班牙贝莱斯卢比奥第八幼儿园,此方案把幼儿园设计在一个安静祥和的老年社区,把幼儿园设计在这里的原因是:孩子代表新的活力和希望,位于这个社区的老人可以把许多来来往往的孩子作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来欣赏。而整个建筑从平面的角度来看,是日常生活中及其常见的现代主义功能建筑,而建筑的外围是有黄色,绿色,蓝色组成的教室区域。设计师也明白建筑必须满足儿童的运动能力,心里能力和认知能力。

 

同时幼儿园的家具设计也要充分考虑到儿童的社会心理认知能力,在小空间中大桌面的围和而组成的家具是促进儿童的活动协作和相互交往,同样在大桌面结构初设计,要圆形变为主,是对于儿童的安全性设计的考虑。他们更会凭着他们的聪明头脑,从迷宫里走出来,享受成功的喜悦。迷宫里有成语,在玩耍时促使幼儿学习民间语言游戏像童谣、故事、古诗词等,让幼儿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二、幼儿园色彩预想

 

在幼儿园的色彩设计中,色彩在儿童成长中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们在童年时代都是用颜色来区分拼图和构造句子的。色彩对幼儿的心理和活动作用,在色彩的设计过程中,可以利用色彩的变化,来改变环境温暖的感觉,暖色调可以刺激儿童的心理活动,蓝绿色为冷色,明度越高越有清凉的感觉,所以我们要用明度低饱和明度高的颜色去装扮儿童交往的空间,同时要与周围的环境相融合。在本方案设计中,把教室的空间颜色设计成为蓝色,代表了放松、大海、世界和梦想,是对于刚入园的儿童的想象力发展和好奇心的刺激。同时在空间设计一些绿色,是为了促进儿童与自然接触的意愿。当然,幼儿园室内空间的场景颜色的构建,还要考虑到材料光泽质地对色彩的影响,甚至光环境对色彩的的补偿作用。从而为幼儿营造出一个和谐、统一、丰富的色彩环境。

 

三、光环境预想

 

在幼儿园的室内设计照明中,要更多的体现出独特的装饰意味,空间格调与传统文化的内涵。而在现代室内照明中,分为自然采光和人工采光两种,在创造幼儿园室内自然环境设计工作中,为了达到幼儿园室内环境的审美与视觉舒适度的要求,运用设计美学法则等对光进行构图,力求使自然光以均衡的呈现,带给幼儿园室内环境最好的照明。

 

而人工照明是幼儿园室内环境中夜间的主要光源,人工照明具有装饰和功能两方面的作用,人工照明不仅可以组构空间,还可以改变空间、美化空间,她直接影响物体的色彩、视觉大小、质感和形状,从而影响到幼儿园室内环境艺术的整体效果。

 

四、选材分析

 

空间环境以木质原色为主,结合室外环境中的自然色彩使用,使整个空间拥有家的温馨感觉,而装饰物和玩具的饱和明快颜色,实现了幼儿的感官刺激。对于幼儿来讲安全感和新奇感应该是两个重要的感知需要,而材料是与人的感官知觉密不可分的物质,所以材料的良好运用其实就是对于良好感官知觉的追求。从幼儿的心理感受层面来讲,因为幼儿大多缺乏安全感和对家的依恋,使得幼儿园室内空间中要求使用更多的柔软材料,比较类似“家” 的材料。

 

五、结语

 

在教育上,环境所扮演的角色相当重要,因为孩子可以从环境当中吸取很多的东西,并从而融入自己的生命当中,中华传统文化凝聚了全民族的智慧和精神财富。让儿童从小在幼儿园阶段开始接触中国传统文化,并在其文化的氛围成长。因此,将中华文化渗透到环境中去,从而扩大儿童的视野,丰富儿童的知识,使儿童从另外一个角度接触和了解中华文化。

 

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启蒙教育环境空间营造本身所蕴含的价值追求与儿童的发展两者有效的融合,实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融入到幼儿园空间环境的创设。

传统文化意蕴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国传统幌子;审美文化意蕴

中图分类号:J0l

文献标识码:A

中国传统幌子是古代店铺形象性的行业标记,以图形、色彩、文字等视觉符号传达信息、辅助经营和招揽顾客,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而幌子简洁生动的造型、鲜亮醒目的色彩、自然质朴的材料、丰富的象征寓意多出自传统文化和民间风俗,是当时的商家和民间艺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即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不断抽象概括与艺术创造的结果,并以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的高度和谐构成了独特的商业视觉文化景观,反映了中国传统的造物哲学、设计理念、艺术风尚和审美情趣。具体而言,幌子的审美文化意蕴集中体现为以下的几个方面:美善相兼的原则、人与自然共生的理念、活泼的生命情调、浓郁的写意内涵、强烈的整体韵律。

一、美善相兼的原则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伦理型文化,儒家的美学思想在中国美学史上以至传统文化体系中影响很大,并深深渗透到了人们的审美文化心理层。孔子强调艺术应包含道德内容,将道德观与审美结合在一起,对艺术美善统一的追求成为儒家美学的最大特点。而把孔子“尽善尽美”的理论延伸到艺术与设计领域,文和质、美和善的统一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是形式与内容相统一,实用和审美相统一,传统社会不同时期与地域的幌子都鲜明地体现了这一原则。

一方面,幌子作为传统社会形象性的行业标记。具有标识引导、广告宣传与招揽顾客等相当的实用功能。商家和民间艺人运用抽象概括等方法使幌子成为简约直观、鲜明生动的视觉符号,在传统社会具有高度的共识性,“对于过去的中国人来说,这些琳琅满目的幌子却是再普通不过的大众文化,是老幼皆知的一般性常识,小孩从能打酱油开始就通过大人的指点认知各种幌子,幌子是过去家庭启蒙教育的重要内容。不晓得幌子便无法购物,因此幌子在过去的中国是非常重要的大众文化。”另一方面,幌子的美观与否能反映商家的经营状况,为了吸引顾客,许多商家都重视幌子的加工与制作。无论是直接立于地上的坐幌还是悬挂于房檐下的挂幌,无论是以经营商品或商品模型展示的幌子还是以文字表述、图画描述、象征寓意为主的幌子,从幌杆、幌挑、幌体到幌坠等都通过每一部分形的繁与简、拙与巧、粗与细、雅与俗的组合营造了强烈的视觉感染力。如旧时很多幌杆都进行了雕刻和彩绘,幌挑也多以如意、桃、龙等传统吉祥符号作装饰,许多的挂幌都加红布、双鱼、葫芦、方胜等幌坠作装饰。而幌体的主体部分更是形形,富于变化之能事,注重整体的装饰性与悦目性。如图1牛角作坊的实物幌将铺内制作的簪、梳、篦、小刷等实物缀于弓形幌架之上,五颜六色且形态各异的梳子形成了错落有致的美。总之,形形的幌子源于商家引导和招徕顾客的需要,本着美善相兼的原则既具备良好的可识别性,又具有鲜明生动的装饰效果,构成了中国古代城镇五彩纷呈的商业视觉文化景观。

二、人与自然共生的理念

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理念深刻地影响着工艺的创作。正如中国最早的工艺学著作《考工记》中所言“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天时、地气、材美、工巧分别指季节气候条件、地理条件、工艺材料的性能条件、制作的工艺条件,这四者的结合就是自然因素(天)与人为因素(人)的结合。因此,在中国传统的造物哲学中,任何工艺设计、器物制作都不是孤立的人的行为,而是与自然因素相结合即人与自然共生的结果。

首先,人与自然共生的理念高度地肯定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内在统一性,“将自然认定为内在于人的存在,而将人认定为内在于自然的存在,使主、客体之间没有绝对的分界,可以自由地对人的审美感受用比兴的象征手法,在物我之间进行合目的性的、同时又是突破常规的价值创造。”。因此,商家和民间艺人往往根据民众的审美感受在人与自然内在和谐的基础上本着“观物取象”和“物化创造”的原则在自然与生活之间进行富有创造性的造型表现,用象征或比喻的手法把葫芦、莲、桃、石榴、鱼、蝙蝠等许多自然物与商品及行业的特性、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的利害关系相结合进行设计和加工,以特定寓意来传递行业和商品的信息,表达祈福纳祥的情感。如图2旧时北京糕点铺的幌子以蝙蝠、柿子、桃、莲等自然物为幌体与装饰符号,表达对幸福的寓意和对生活的美好愿望。

其次,人与自然的共生表现在自然材料的运用上。日本民艺家柳宗悦曾指出,古代工艺器物是人与自然相协调的结果,其中材料是天籁和自然的恩泽,工艺器物是人为的,必然沐浴着自然的恩惠。幌子作为民间商贸活动的产物,其构成材料如泥、木、铜、锡、草、棉等直接源于自然和生活,既具有直观性与高度的可识别性,又展现了材料的自然美感。商家和民间艺人从朴素的生活经验出发,凭着精巧的艺术构思就材加工、因材施艺、量材为用,把美好的情感和愿望物化在各种自然材料中来表现。如旧时酒铺、油铺、油篓铺常用柳条编制再衬以桐油涂纸做成的油篓为幌体,加上红色布穗的幌坠,充满亲切自然的乡土味。再如}B是盛产于北方水边的一种特殊草类,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东北地区}B鞋店、皮具铺等许多商铺里常选用}B作为幌子的材料,使幌子呈现了生活气息和地域色彩。总之,各种幌子自然古朴的材质、红布的幌坠与白墙、青瓦组成了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氛围,体现了幌子作为民俗文化的质朴性,更在深层次上折射了人与自然共生的审美文化理念。

三、活泼的生命情调

中国传统的宇宙自然观把世界看成是一个气的世界,“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张载《正蒙・乾称》)。正是气生生不息的运动,使阴阳相生相克造成自然万物富有生机的万千气象,故“生之哲学是中国文化的基调,活泼泼的生意是中国文化的主脉大纲。”幌子作为传统社会普通民众所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符号,更是秉承了传统文化的这种特质,生生不息的生命气象表现在幌子中即为一种活泼的生命情调。

正如台湾著名设计师王行恭所言,“中国的传统市招,造形古拙朴实,式样活泼生动,千百年来,以众所熟悉的身段,传达淳朴与率真的民间美学理念,鼓舞着社会的生存和创造的活力。传统市招的造形生动,主要取材于常民文化中的民间美学性格,以特有的抽象或写实的造形词汇,表达和创造常民的审美品位,取材生活化的式样,去展现民间文化的特征。使常民的生活美学,创造了长远的活力和魅性,并成为都市美学中的重要元素。”中国传统幌子具有民间文化生动、活泼的特质,反映的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民间美学性格,体现

了传统社会普通百姓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当时的商家和民间艺人从朴素的生活实践经验出发,本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幸福的憧憬,运用中国传统的造物理念,通过对生活中常见行业和商品元素的提炼、概括,以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造型和色彩、丰富多样的纹饰与各种自然材质的结合,构成了中国传统幌子生动质朴的艺术风格。从幌子的不同形制上看,幌子的每一部分都重视形的加工与渲染。由幌杆、幌挑、幌体、幌坠等组成的琳琅满目、形式各异的幌子首先从造型上达成了生动直观的美。如图3乐器铺的模型幌在水平的幌杆上悬挂大小不一的鼓模型,远远望去,仿佛是鼓在空间演绎着视觉的节奏与韵律。从装饰素材来看,幌子的装饰纹样繁复巧妙,形态万千。从设色来看,在遵照色彩历史与传统观念的前提下,常以红、黄等民族喜好用色作大面积渲染,形成红火热闹的色彩格局。如图4面铺的幌子用高纯度的红色彩带象征面条,与鎏金的饰有蝙蝠咬铜钱(意为“福到眼前”)造型的幌盖相映衬,鲜亮而醒目的色彩和富有内涵的寓意形成了特有的稚拙情趣。总之,形形的幌子交织的一道道风景为中国古代的城镇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其形神兼备且生动活泼的创作风格,反映了当时民众的人格精神和传统社会的民俗风貌,更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特质。

四、浓郁的写意内涵

中国传统艺术以写意为主,追求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优美意境,幌子也不例外。从实物、模型幌到制作精良的图画、文字、象征幌,民间艺人往往选择最主要的、最美的或最有意义的部分进行艺术加工,通过外在形式和内在寓意的生动结合,使幌子不但有传达信息、招揽顾客的实用价值,而且寓神情于物象之中,具备浓郁的写意性,体现了较高的艺术价值。如古代酒馆的标志“看风”,“它是立在酒馆门前酷似芦苇的东西,高二丈多,中间系一块红布。风吹过,上面的穗子和红布迎风飘摇。酒店门前放看风也是中国追求意境的一种。举杯畅饮时,望着迎风飞舞的酒旗和看风,喝酒人顿生飘飘欲仙、恍若隔世的感觉。”再如东北的皮鞭铺“是以实物装饰而成,把十把、二十把鞭子散编在一起,远远望去就像初升的太阳在放射光芒一样,细看却是一把一把精良的鞭子。鞭子上分段涂上鲜亮的颜色,下面是一捆鞭哨,扭拧在一起,一看便知销售的品种。还有的店挂一匹马的模型,那马在昂首嘶叫,好像被马鞭抽打着的形态。这种幌子,给人一种奇妙的意境,一匹骏马跃在晴空,使人想到‘哨风冷柳烟轻,不闻人语闻鞭声’的古老的诗句”。即使是普通的酒馆或茶馆的文字幌,也往往通过白底青字的色彩与构图来达到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加上轻盈生动的幌坠和自然流畅的纹饰,民间艺人和商家赋予其以传统水墨画般清新、淡雅的气质和意境。

制作精良的幌子不仅具有艺术的诗意,也展现了设计者精巧的艺术构思,寄寓了美好的情感和生活愿望。如挂镜铺幌子用六块不同颜色的小方镜整体装饰成圆形灯笼状,并缀以红色的幌绸,寓意“破镜重圆”,而六块小方镜子则寓意天地四方即“六合”之意。因此,种种富有深厚寓意与象征的形态、色彩符号使幌子成为一种艺术符号,“一种终极的意象,一种诉诸于直接的知觉的表象,一种充满了情感、生命和富有个性的意象”。如图5药铺幌子以膏药的菱形一串两贴,上下两端各为半圆对立串成磬形,并以双鱼为幌坠,整中有变的造型和清新鲜明的色彩加上谐音为“吉庆有余”的象征寓意使幌子成为优美而富有情感的意象。总之,各种形制幌子的精巧构思与丰富寓意折射了中国传统文化浓郁的写意内涵,彰显了深厚的美学价值。

五、强烈的整体韵律

中国传统美学强调整体意识,注重“以和为美”,古代的艺术家把天、地、人、艺术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注重“以整体为美”的创作风格。在中国传统幌子中,这种以和为美的整体观即表现为一种强烈的整体韵律。首先这种整体韵律表现在外在形式的多样统一中,在统一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统一,追求整体和谐的装饰效果。从形态看,各式各样的幌子都十分注重形的生动悦目与和谐统一。在幌体的众多造型中,既有形的对比或对称法则的体现,又有调和与均衡形式的运用。从色彩看,在材料自然呈色的基础上,幌子色彩的运用讲求视觉美感效果,色彩的整体效果简洁、明快、鲜艳、活泼,体现了鲜明的形象性。从材质看,因地取材、因物取材、因需取材,自然质朴的视觉质感与形态、色彩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构成了整体的和谐。而幌子作为古代店铺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设计和悬挂时还注重与传统建筑形制整体的和谐统一,幌子与招牌的大小、色彩相互呼应,一般对称悬挂,招幌并挂的店家或一招二幌、二招一幌或二招二幌。五彩纷呈的幌子与招牌、匾额组合在一起,构成了我国传统商业店铺独特的装饰风格。

传统文化意蕴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元素;室内设计;审美与艺术价值

近年来,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社会文明程度也得到了相应提高,室内设计的文化内涵表达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现代室内设计的中式风格表现形式,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在室内设计中如何更好地继承和融合传统文化呢?本文将对传统文化元素审美与艺术价值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进行浅析。

一、传统文化元素在室内设计中的审美与艺术价值

(一)传统文化元素的艺术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来源于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所以有着自己纯朴的艺术形式。现代室内设计融入传统文化,需要对传统文化元素所蕴含的视觉美感和文化内涵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索。传统艺术元素广泛地在现代室内设计中运用,决非偶然。它是设计师对当代人们社会审美动向、审美趣味、审美理想的精准把握和分析的结果。室内设计师不仅要了解传统文化元素,还要深入理解文化元素所展示出的美学观念,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将传统美学因素融入到现代室内设计中。现代是信息比较发达的时代,人们的审美观念在不断变化,室内设计师要把握住这种发展演变,把握住现代室内设计发展的方向,顺应时代审美发展,才能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在现代室内设计中,要吸收借鉴传统文化,重点体现传统文化的精神本质与情感。

(二)传统文化元素的人文价值

中国传统元素不只是视觉符号,更多的是表达一种时代精神。在现代室内设计中,设计师充分考虑到人们都喜欢和向往美好的事物,所以往往都采用传统文化元素中的吉祥图案。例如喜鹊、蝙蝠、仙鹤、鲤鱼等。它们寓意象征着吉祥美好,运用在现代室内设计上,容易引起人们心理上的共鸣。传统文化元素,在室内设计中是一种设计语言,主要表达传统文化的丰富人文内涵,使人们通过设计元素,就能掌握要传达的信息。例如:在现代室内设计中,设计师经常喜欢运用一些木雕纹样装饰空间,在具有装饰性的同时,又具有着美好的象征寓意。比如喜鹊象征着家有喜事,蝙蝠象征着健康长寿,鲤鱼象征着鲤鱼跃龙门等。可见,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具有重要意义。传统文化元素的多样性也为现代室内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视觉表现手段,使中式室内设计风格更具有风情和魅力。

(三)传统文化元素的社会价值

在现代室内设计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更好地体现和传承了传统文化。随着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也越来越受人们青睐。传统文化在继承中不断地被创新。由于人们普遍崇尚平和,重德、重传统的生活方式,所以人们和中式室内设计风格更能产生共鸣,因而设计师要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文化心理进行设计定位,这样才能为大众接受。不同的民族文化导致大众的心理审美是不同的,我们设计师要努力把这种经验代代相传。如中国传统龙、凤图案,是中华民族气质的象征,梅兰竹菊图案,又是人品行为的象征,荷花、牡丹又寓意着清廉和富贵等。我们要把这种审美意识和市场经济有效地结合起来,才会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

二、如何将传统文化元素融于现代室内设计中

如何将传统的文化融入现代室内设计中,其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例如传统装饰纹样的运用、传统家具的运用、传统色彩的表现等等。下面将从三个方面进行浅析。

(一)传统装饰纹样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其漫长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经过历史的沉淀,一些装饰图案形成了风格独特、各具特色的经典装饰纹样形式。在室内设计中也运用得极为广泛,从天花、墙面、梁柱、门窗、家具到陈设物品等,都大量地使用这些素材,成为室内装饰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纹样凝聚着民族文化内涵,每一个都包含着深刻的韵味。其题材多数以历史典故和民风习俗为主,千姿百态,变化多端。例如,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电视背景墙、门厅玄关、餐厅背景墙等的设计,多数都喜欢运用一些吉祥图案的木雕纹样作为装饰。在陈设物品的选择上也多数选用一些常用的吉祥文字。如“福”(图1)、“禄”、“寿”(图2)、“喜”等吉祥图案。这些图案再通过变形或重构,重新组成“百福”“百禄”“百寿”“百喜”等图案,然后再与室内陈设品和屏风雕刻结合起来,颇具韵味。

(二)传统文化元素手工工艺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传统的手工工艺如传统漆画、木版年画、苏绣、竹编等,常被运用在现代室内设计中,来构建现代室内设计的中式风格。传统漆画历史发展源远流长,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作为珍贵的文化遗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代表着我国华夏民族的精神,表现出丰富的东方意蕴。今天,我们将漆画引入到室内设计中,不仅因为漆画丰富的材料、玄妙的肌理,更因为它能营造出诗意般的境界。木版年画、苏绣、竹编等传统工艺品,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常被人们用来装饰空间,烘托气氛。例如吉恩-米歇尔•加蒂便是一个把东方元素运用到极致的国外设计大师。在他的设计作品里经常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把中国的传统文化,经过千年历史传承过来的历史遗迹和西方文化元素进行完美融合。这足以表明,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很受外国人的青睐与认可,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其设计作品中,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时尚设计潮流。可见人们对中国传统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元素是非常欢迎和喜爱的。所以,在现代室内设计应用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传统家具文化元素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中国的传统家具,尤其是明式家具,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和装饰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其中,明式家具表现出来的感觉是装饰优美、简洁典雅,还有部分雕饰富丽,用“浓妆淡抹总相宜”的诗句来形容似乎很合适。在现代室内设计中,传统家具更能突出传统文化元素的主基调,传统家具对室内环境整体风格起着重要的作用。其设计风格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统礼制和传统观念。例如在现代室内设计的中式风格中,多数都是传统的木料颜色、简洁的外形,重点体现了人们自然、简单的心态。随着设计师对传统文化元素的不断深入了解与研究,在我国设计界逐渐确立了“功能第一”与“师法自然”相结合的观点。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在我们传统家具的运用方面应该更多地进行延伸,因为,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着其隐含的内在联系,我们要在不断学习传统家具文化元素的前提下,寻找其演变的历史规律,并将其更好地运用在现代室内设计中。

三、传统文化元素在室内设计中的审美及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种类丰富、多样,每一种都有特殊的寓意和语言。在现代室内设计中,中式风格的造型和艺术表现,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观。传统文化经历了儒家文化、道家文化,随着佛教的传入又形成了中国佛教文化。儒家文化、佛教文化、道家文化相互融合,表现出了中国文化发展大繁荣。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合于现代室内设计中,备受人们欢迎。

(一)借鉴传统“中庸合一”儒家哲学思想

在传统文化发展中,儒家文化的思想的核心是中庸之道,重视“天地仁和”的哲学理念,提倡人与自然要和谐一致,在设计上尽量不露人工斧凿痕迹,力求达到“虽由人作,宛如自然”的境界。

(二)体现“道法自然”的道家文化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的传统文化应用在室内设计上,主要体现的是丰富的空间文化内涵,例如利用空间的穿插与围合,将室外景色引入到室内;利用门、窗、隔断等彼此借景,烘托一种“营诗情,造文气”的风格。通过传统的色彩表现以及质朴古雅的材质和传统装饰符号等的引用,可以使人入情入境入性。综上所述,室内设计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审美与艺术价值运用,是华夏文明的传承、民族特色的体现,是中国传统文化内在精神的表现。我们要始终坚守自己的文化阵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在传统文化背景下,结合新时代的特点创造出最具有生命力的现代室内设计,显示出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形成真正的“中国设计”。

四、结语

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得以延伸和发展,使我们的审美标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我们在对传统文化元素理解的基础上取其“形”、延其“意”传其“神”,把传统文化元素的精髓融入到现代室内设计之中,使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世界的设计语言共同汇成了现代设计艺术的主流,必将会使现代室内设计更具表现性。

参考文献:

[1]张继渝.设计色彩[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2.

[2]曹耀明.设计美学概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3]寻胜兰.浅论中国象征符号与传统造型[J].装饰,2000,(01):59-61.

传统文化意蕴范文第4篇

【关键词】儿童艺术;艺术教育;传统文化

当前科技进步与知识发展中影响经济社会发展进步最重要的是创新创造能力,从而创新人才必然成为最具竞争力的人才。如何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创造能力,儿童艺术教育有着突出作用。20世纪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曾指出,艺术表现是儿童本能冲动,艺术对激发儿童的兴趣,培养观察能力有着重要作用。长期以来的教育实践也证明艺术教育对儿童有特殊意义,能丰富情感与激发创造思维,也是儿童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在培养儿童成长的过程中,艺术教育应该成为不可替代的教育内容之一。

一、当前儿童艺术教育的现状

随着社会进步时展,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家长们对儿童教育的重视度也变得更高,特别是儿童艺术教育。一些孩子的父母为了增加儿童的艺术细胞,家长将自己的意愿作为了主导,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培训班,期望以次让孩子来接受艺术教育而提升儿童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实际中多数家长与一些教育机构在对儿童进行开发教育时所采用的方式与艺术教育的主旨目的内容却不相符合。这其实扼杀了孩子一些更好的天赋,另外作为家长们的选择,并不一定是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培训班在进行儿童艺术课程教学时为了在短时间产生教学效果,采用的普遍做法是单一且形式化教学方式,这就形成孩子的兴趣得不到有效培养,培训班也无法有效提升儿童艺术鉴赏、创造能力。所以为了更好地发挥儿童艺术教育的作用,提升儿童艺术修养与创造能力,并且轻松愉悦地进行艺术熏陶,在儿童艺术教育的这一现状下,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于美学思想等精华内容是可以应用于儿童艺术教育中。以此指导儿童艺术教育的着重点,不束缚儿童天赋,鼓励艺术的自由性,强调儿童艺术教育的目的是开发儿童的创新创造能力,并引导儿童艺术兴趣的培养,开拓想象力、创造力。

二、传统文化对儿童艺术教育的意义

传统文化是文化思想和精神观念和总体,也是进步与创造的源泉。积极的文化对人的创造力发展能够起到推动作用。早在孔子时期就有温故知新,当前儿童艺术教育的现状所反映出人们只认识到儿童艺术教育的积极作用,没有注重到儿童艺术教育的教育理念、内容与形式才是最核心部分。传统文化在儿童艺术教育中要得到更好地运用,我们需要全面地分析传统文化对儿童艺术教育的利弊。

1.传统文化对儿童艺术教育积极影响。儿童艺术教育就是为了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人才。在当今社会儿童的艺术教育就被赋予了新的使命,那就是开发儿童的创造与创新能力,是为了儿童的感性与理性都得到升华。这是新时期全新人才的必要条件,也是新型人才的首要条件。儿童艺术教育就是为了培养儿童创新的素质为任务,突破“固步自封”的教育模式,找到合适的教育方法,提高儿童的综合素质。和谐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之一。“人和”即社会没有尔虞我诈,“天和”即自然的魅力之美,我们评价一个人的美丽更注重内在美;尽善尽美、至善至美都是传统美学的最高境界。诗书礼乐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乐可以怡情;诗可以体现文字的美丽与魅力;礼则表现天地人和,体现为人处世的美;书可以修心养性,来引导性格的形成。中国的传统绘画诠释了我们与众不同的审美。这些优良的文化可以作为儿童艺术教育的基石。将其加入到儿童艺术教育中去可以使儿童自由创作,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有助于儿童综合素质的提高,不压制儿童的内心想法。

2.传统文化对儿童艺术教育消极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对人们的影响都根深蒂固。例如家长们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思想,从古代学子科考,到现代高考、国考,家长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当官的官本位思想还在延续。“唯有读书高”、“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观念也左右着人们对艺术的渴求与发展,传统的文化偏重知识的储存量而忽略了创新创造能力,这些观念都在剥夺了儿童的自由与抑制儿童创新能力的发展。其中传统文化“知足常乐”观念对儿童艺术教育的钳制最明显,“知足常乐”,就是不想创造创新,把人们从困扰痛苦中解脱出来。这些传统文化内容对儿童的艺术教育的发展有着非常大的消极作用。

三、传统文化在儿童艺术教育中的运用

传统文化是儿童艺术教育的宝贵精神财富,但是由于其双重影响,既对儿童艺术教育有着积极作用同时也有着不可忽略的消极影响。从而在儿童艺术教育中,需要更好地运用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将有利于创新创造的部分为儿童艺术教育过程中所用。首先在儿童艺术教育的目的与理念上要有清晰的认识,儿童艺术教育是为了激发儿童兴趣潜能,熏陶艺术情趣,最开拓想象力、创造力;其次在儿童艺术教育的内容中要注重传统文化的双重影响,教育内容中以运用积极的传统文化来促进儿童艺术教育;再次是广泛融合和吸收国外的儿童艺术教育形式和教育思想,与传统文化进行融合,为我所用,这也是儿童艺术教育的一个新课题。

参考文献:

[1].教育论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传统文化意蕴范文第5篇

在封面设计中,要做到传统文化底蕴与现代审美意识的结合,设计者不仅需要修炼“内功”,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和艺术创造力,还要掌握好设计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并灵活运用,要把握好“精”、“意”、“形”、“色”四大方面,达到“内外兼修”的艺术境界。

一、精:熟悉原著。精心构思

德国著名的装帧艺术家阿・卡帕尔指出:“凡负责书籍装帧的人,不管他担任绘图、制版、印刷或其他工种,最好先通读原文,对作者意图、可能的读者范围及作品的种类应该尽可能详尽地了解。”好的封面设计必然是建立在精心构思的基础之上的。在构思之前,设计者必须通读原著,把握原著的内在精神和文可能深远,定位才有可能贴切,设计才有可能有创新。对于不同类型的书籍,设计时也应有不同的侧重。对于科技、科普类学术性较强的书籍,封面设计时最好“避实就虚”,尽量运用铺陈、联想、转借、变形、象征等手法,采用直观的符号作为表现形式,让读者一目了然。对于文艺类、休闲类书籍,封面设计时风格可以活泼些,色彩可以强烈些,尽量运用趣味性强、富有视觉冲击力,能让人产生无尽遐想的构图,达到“图”有尽意无穷的艺术效果。构思时,还应充分考虑到原著的可能的阅读对象的文化水平和年龄层次。如少儿读物封面最好是色彩鲜艳,构图生动活泼,趣味盎然;中青年及老年人的读物,封面形象可以适当采用象征手法,由具象转向抽象。另外,在设计时,还应与责任编辑保持良好的沟通,听取责编的意见和建议,尽量把握原著的精神文化内涵,这样设计时才能有的放矢。如1995年山东教育出版社与山东友谊出版社联手推出的荣获国家“五个一工程”优秀图书大奖的《中国民间美术全集》的封面设计的构思非常精巧。每一卷的封面都选择了最具特色的民间美术品,或服饰(如穿戴篇选取的是民族服饰),或神像,或玩具,或脸谱(如游艺篇选取的是一个造型独特的面具2)等等。这些封面与原著的精神文化内涵非常契合。

二、意:切合主题,突出意象

在充分把握原著精神主旨的基础上,设计者最好提炼出一个能够概括原著主题的意象。好的意象不仅能够突出原著的文本主旨和文化内涵,还能够在读者心中产生相关联想,有助于加深对原著的理解与领悟。王朝闻先生在《神与物游》一书中提到:“艺术家凭感觉、知觉、想象、体验和揣测等形象思维而形成的特定意象,只有在它外化为形象之后才能引起读者的体验和意象创造,才能对读者引起知音般感人的效应。”意象的选定不可太随意、太牵强,也不可太实在,应以最大限度凸现原著的精神为原则。如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纪念闻一多的“红烛”系列学术丛书,封面设计就别具一格:封面选取“Red Candle”(红烛)作为整体意象,在构图上突出了蜡烛在燃烧时的红色火焰的跳动,给人视觉上和心灵上带来强烈的冲击力,大面积的白与一小团蜡烛燃烧时的红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更是让读者心理上受到震撼(见图3)。“红烛”这一意象又与闻一多本人的诗集《红烛》相暗合,同时燃烧的蜡烛又是对中国古代诗人李商隐诗歌中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一诗句的遥相照应。可见,好的意象不仅能够让读者记忆深刻,爱不释手,还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三、形:合理构图,图文并茂

封面设计包括书名、编著者名、出版社名称等文字和装饰形象、色彩及构图。书籍封面设计展现给人的是形式的美感,其设计必须遵循“形式”、“节奏”、“韵律”、“对比”、“调和”、“变化”、“统一”等形式美法则,充分运用各种形态要素,如“点”、“线”、“面”、“体”、“空间”、“肌理”等,展现书籍封面各视觉要素的有机联系,达到完美的视觉效果。

随着书籍设计观念的更新,新的编辑、绘图软件的开发及运用,封面设计越来越趋向精密化、国际化。作为封面构成因素的图文,在设计中仍是设计者首先要处理好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构图,如何将文字与图象完美地、有机地整合到一起,是设计者无法回避的问题。设计时,设计者必须遵循基本的艺术法则,合理构图,巧妙安排好图案、文字、标志等要素,做到图文并茂,相得益彰。同时,各要素作为封面形式的构成部分,在处理时必须符合原著的内容与精神主旨,切忌为了追求形式美而将一些精美的,与主题无关的形式进行毫无意义的堆砌,而应将形式与原著的内容相结合,收到“形式即内容”的功效。

四、色:协调配色,大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