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交媒体内容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微信传播模式;“内容+平台+数据”模式;生态圈;粉丝经济
一、微信传播模式与特征
很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传播过程要素,考虑到美国学者哈罗德・拉斯韦尔是首次提出了传播者、内容、媒介、接受者及效果这五个传播过程要素理论且被学术界广泛采用,本文借鉴上面五个要素来分析微信传播模式。
1.传播者分析
用户通过微信在移动终端、电脑等发送传播各种信息,如文字、音频、视频、图片等的。可是我们知道在微信首度被推出的时候,大部分用户使用QQ就能满足上述的传播信息的需求,考虑到这些用户稳定且有强烈的情感黏性依附于QQ软件,那么是什么使得他们放弃QQ选择微信呢?根据调查我们发现,微信在聊天以及朋友圈时更加具有私密性,能够很好地保护用户的隐私,这是之前的一些通信平台如微博、QQ空间等无法满足的。在上述平台中,者的所有互动内容均公开,不论是否是好友都可看见。而微信很好地避免了这一问题。只有通过加入手机验证的好友才能观看对方完整朋友圈或是互动聊天,用户隐私得以保护,恶意骚扰、垃圾广告无法介入。更值得一提的是,即使是用户的好友A发送的朋友圈评论,朋友B也无法看到,很好地处理了由于A、B之间互不认识而造成的隐私泄漏问题。
2.内容分析
微信传播消息内容有即时性与多义性的特点。用户打开微信客户端,即可接收消息并进行快速反馈。微信双方通过文字、语音方式,短时间内就可以完成次内容丰富的信息传递。而视频聊天更是突破聊天时空限制,通过双向或多向方式交流沟通,拉近传受双方沟通距离。
3.媒介分析
随着移动互联网用户日渐增多、智能手机逐渐成为移动媒体主要载体。微信功能,比如二维码功能所需高清摄像头、以及手机听筒与扬声器、手写输入所需的多点触屏、查看附近人的GPS定位、需要重力感应器的摇一摇等,充分发掘了智能手机的功能。微信一对多广播功能,传播者拥有充分主动权,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对的内容、范围、手段等进行控制,实现用户精准营销。
4.接受者分析
微信创造了全方位、立体化的社交网络,虚拟世界变的真实,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虚拟社交模式中,根据实际距离,可将社交圈分为熟人交际圈,陌生人交际圈俩个层面,人们可以根据需要更加精确地分配社交精力。
熟人社交圈。微信基础用户是熟人关系,传受双方通过微信沟通,感情黏性进一步增强,从而形成稳定、成熟、联系最为频繁的交际圈,微信广告利用用户之间的这种“口碑传播”得以推广。
陌生人社交圈。微信“查看附近的人”功能,能够看到用户所在位置千米内微信用户。为用户提供附近人的头像、昵称等,便于用户之间联系,方便结识身边的朋友,向身边人寻求帮助,推广工作业务。二维码、LBS定位、摇一摇和漂流瓶功能将微信社交圈由熟人推向陌生人。
以上社交圈,微信信息接受者存在鲜明区别,传播者在未来的沟通中能够更精确地分配社交精力,确定传播内容。
5.效果分析
微信主要功能是文字语音视频聊天,这种沟通方式会使传受双方关系更为密切。传受双方身份以家人、好友、同学、同事为主,保障了双方消息传递的安全性与真实性。微信传播主体私人化、通讯过程即时性、通信方式交互性等优势,能够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
二、腾讯微信与Facebook(脸书)的发展比较
1.公开性与私密性
Facebook(脸书)在用户参与性上真实与透明为主要目标,早期对隐私保护持开放态度,用户除人工改掉默认的设置外,内容全部公开。腾讯微信以熟人社交为基础,重视用户私密性。微信的“摇一摇”、漂流瓶等功能,更加强调一种陌生人交往的趣味性与偶然性。
2.商业数据分析与移动内容分享
Facebook(脸书)做的最细致的是用户管理,其核心商业价值主要依赖于用户信息的管理与挖掘。用户只要完成注册,系统就会自动帮你生成你的社交图谱。还可针对用户的海量信息进行分析,列出用户的喜好与倾向,随时了解用户目前的状态,大数据分析是Facebook商业价值的关键。
微信更加侧重于用户的增长与体验,用户之间多媒体内容的互动与分享。随着手机用户的增长,其未来作为社会身份ID的功能得到强化,用户信息的真实性更加可靠,潜在的粉丝经济,必将带来巨大商业价值。
3.PC社交平台与手机社交平台
Facebook(脸书)通过对用户个人信息的掌握,成为用户上网的个人化接口,形成了一个独特的互联网生态系统。在移动互联网方面,Facebook(脸书)的现有系统显得过于臃肿,现通过WhatsApp来弥补自己在移动通讯领域的不足。微信则立足于移动互联网沟通体验平台,从一个单纯的聊天工具成为一个移动社交平台。此外,打通了腾讯旗下的主要产品及应用,并向其他网络商家开放接口,用户使用微信号就可以在QQ、邮箱、腾讯微博、美团、携程、酷我等商户间自由登陆,形成了优势资源共享。
综上,无论是Facebook(脸书)还是微信都意识到移动互联网及粉丝经济的商业价值,随着移动互联网及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两种商业模式最终可能会殊途同归。数据已成为一种新的经济资产,带来一场社会革命,将对企业商业模式、国家治理模式及个人生活方式产生巨大影响。
三、微信商业模式前景分析
传统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是直接通过入口级产品获取用户,把控网络流量,最后通过流量变现来赢利。而移动互联网时代则是通过产品和服务体验来获取用户,增强用户的黏性和客单价,海量用户产生的大数据引发的变革是全方位的、多层次的。正在改变企业原有的资源环境、技术环境和需求环境,企业需要对原有商业模式进行重新思考。
腾讯微信通过信息内容分享、独特的沟通交流方式聚集了大量粉丝用户,海量用户带来的大数据能洞悉消费者真实需求,对消费者进行精准细分,为企业产品提供精准、即时、动态决策依据,移动互联网则提供了各类商家聚集平台。基于此,腾讯微信能够聚合服务、软件、硬件、内容等资源并形成商业生态圈,创造出“内容+平台+数据”商业模式,从而具有更强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窦毓磊.FacebookVS微信:中外社会化媒体商业模式对比研究[J].现代传播,2016年第1期.
[2]赵桐羽.移动互联网时代微产物的传播学探析---以腾讯微信为例[J].东南传播,2013年第7期.
[3]方兴东,石现升,张笑容,张静.微信传播机制与治理问题研究[J].F代传播,2013年第6期.
[关键词]传统媒体 社会化媒体 微博 冲击 利用
一、研究现状
2009年6月,《纽约时报》第一次招聘一个新的职位:社会化媒体编辑(Social Editor)。其主要职责就是充分利用包括Twitter微博、Facebook社交网站在内的各种社会化媒体(Social Media)平台,为传统媒体日常的选题、采访、报道以及品牌传播提供支持和服务。西方主流大报的举动表明:微博等社会化媒体对传统媒体已经产生了巨大影响,以致传统媒体必须认真考虑如何应对微博和SNS类型网站的日益流行。
据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实验室(2011)对2009、2010、2011年影响较大的舆情热点事件的统计,经微博首次曝光的事件比例依次为0%、16%、22%,呈逐年上升。这意味着微博成为重要的新闻线索来源,也对传统媒体的运作和报道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国内外社会化媒体特别是以Twitter、新浪微博、腾讯微博为代表的微博对于传统媒体的深远影响,已经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关注。从2008年起,有学者(孙卫华等)开始发表有关微博作为媒体现象的分析文章,此后,随着微博的发展,对于微博的研究也越来越多。
在这些研究的文献综述和述评中,占自华(2011)从传统媒体对微博的应对与借鉴、微博的新媒体价值及传播特性、微博的发展前景预测、微博的“两会”与世博作为、微博的品牌竞争与赢利比较、微博介入教育及对话语权的影响和微博的社会学研究等7方面分类评述相关研究成果。除此之外,鲜见有对微博研究进行系统性分类和述评。不过占自华的评述时间较早,研究的文献截至2010年底,评述的主题也涵盖较宽泛,没有对传统媒体与微博关系进行深入的分析。考虑到微博的本质是一种社会化媒体,更是传统媒体的竞争对手和可利用的平台,因此有必要从传统媒体与微博关系的角度,对现有的研究进行总结和梳理。
二、传媒媒体与微博研究的四种类型
本文研究的主要数据库为“中国知网”,以“微博”和“传统媒体”为检索关键词,并根据论文的主要内容选取了20余篇具有鲜明观点和理论意义的文献进行整理分析。通过内容分析,本文认为,这些文献对于传统媒体与微博关系的论述和研究可以分为如下四种类型。
(一)微博对传统媒体的影响。
时效性。王欢、张静(2011)认为,传统媒体所的新闻均需要一个专业严谨的采编团队的制作才能呈现在公众面前,虽说这些程序会确保信息的准确性、深度与高度,但同时也使信息缺失了时效性。
全面性。王欢、张静(2011)认为,传统媒体由于信息传播模式等方面的局限性,很难在第一时间报道各种新闻事件,尤其是突发事件,微博则可全面的信息。信息的全面性不仅是信息内容本身方面的全面性,同时也包括在形式方面的全面性,除图文格式外还可以利用音频、视频。
语言。卫文新(2011)认为,对传统媒体来说,越来越多的微博语言被新闻报道所用。微博除了提供丰富的新闻素材来源外,还用丰富的网络语言颠覆了传统媒体“白纸黑字”、“难以亲近”的刻板印象,使传统媒体的语言呈现出面对面、人性化的特点。2010年11月10日,一向以严谨著称的《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出现了标题为《江苏给力“文化强省”》的文章,一夜之间成为全国网民和读者议论的热点话题。
话语权。王杨(2011)认为,微博改变了传统媒体时代的精英话语权,促进了当代公共领域形成。传统媒体时代,平面媒体通过议程设置和信息把关,影响和引导社会舆论,主流话语结构单一,遮蔽了其他方式的话语表达。而微博时代,因为人人都成为信息者,话语权由“少数人”向“多数人”回归,在微博提供的未经权力筛选的自由信息的平台上,碎片化信息汇聚成话语权,最大程度地保障了公民表达权的实现,推动多元化意见市场的构建。
价值判断。李弋(2011)认为,传统媒体在新闻生产流程中新闻价值的判断是一个很难把握的个人主观行为。微博上获得的新闻线索,其新闻价值的大小从点击量就足以判断。通过微博,新闻的价值从从业者交回到受众手中。
(二)传统媒体对微博的利用。
品牌营销。蔡胜龙、范以锦(2011)认为,传统媒体可以充分利用微博快速和覆盖面广的特点,做好传统媒体的口碑营销。王腾(2011)在调查了新浪、腾讯两大微博平台上开设微博的传统媒体和媒体人的数量后提出,传统媒体的官方微博以及媒体人经认证后的微博数量在整个微博用户群中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传统媒体开通官方微博有助于提升媒体自身的影响力。彭剑(2011)提出,报纸若能够利用微博短消息并随后在报纸上深入解读,则相当于提前免费打出了“预告性的导读”和“阅读提示”广告。
新闻线索。蔡胜龙、范以锦(2011)认为,微博已成为传统媒体越来越重要的新闻来源平台,用户不断更新的微博信息,也可以帮助记者跟踪事件动态发展,深入采访报道。微博有一项重要功能就是根据关键字出现的频率统计出正在被热议的话题,媒体工作者可以从中筛选出具有新闻性的话题,将其做大做深成为新闻。解丹梅(2011)提出,微博提供了寻找和发现采访报道对象的便捷方式,特别是知名人士及有关专家。王敏静(2011)提出,微博作为一种社会化媒体,为传统媒体提供了尝试公民新闻机制的机遇。
信息过滤。王欢、张静(2011)认为,传统媒体可以充分利用其版面优势,选择性地针对微博上的简单观点和事实做深度挖掘,加强对微博的信息过滤,减少重复无用的信息。同时,传统媒体也可以通过与微博的结合加强对微博言论的监督与引导,对一些不实的信息或谣言在第一时间进行核实。
栏目和议程设置。彭剑(2011)提出,大众传播可以通过议题安排来有效地影响人们关注事实和意见的先后顺序。传统报纸与自己的官方微博可以通过“议程的双向设置”,选择交叉主题进行互动报道,提升报道的影响力。王腾(2011)认为,微博与传统媒体最终的关系是相互融合的,一些媒体也在自身版面上进行了尝试。《华西都市报》在2010年即推出“微博体”的“微新闻”在报纸上,稿件最长不超过三四百字,最短为一句话。《北京晚报》、《青年时报》 等也提出了“微新闻”。
活动组织。苏浩军等(2011)认为,微博为传统媒体组织活动提供了一种便利的方法。借助网络平台和微博中用户的相对集中,传统媒体在微博上组织活动会更加便利。通过组织活动,为粉丝服务,提高粉丝对传统媒体的忠诚度,同时吸引更多博主成为粉丝,扩大媒体的影响力。王敏静(2011)也提出,微博是传统媒体内部活动和组织公益活动的较好平台。
(三)传统媒体微博的构建方法。
语言。黄艳(2011)认为,微博上的表达是个人化、个性化的,传统媒体在微博时必须注意书写方式的改变,把中规中矩的理性口吻变得感性,把置身事外的新闻报道方式变成“与我有关”。甘昕鑫、王卫明(2011)提出,传统媒体的微博最好包含署名、电头、时间等,语言要形象生动并多使用引语,让读者能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多媒体。甘昕鑫、王卫明(2011)提出,传统媒体的微博要尽量多文本传播信息,利用图片、音乐、表情、视频等手段,实现多文本传播,真正达到“全媒体”。他们还提出网络新闻的时效以小时计算,而微博比一般的网络新闻还要快,因此要尽量进行直播式报道。
内容。黄艳(2011)认为,除个人心情之外,微博受众感兴趣的内容分别为:发生在个人身边的新闻,新奇趣事、新鲜产物次之,社会性话题再次之。因此,对于区域性媒体而言,首要的内容应为本土化消息,其次为新鲜有趣的事物,最后才是全国性、社会性话题;而对于全国性媒体而言,则需要更好地扮演信息梳理者的角色,找出热点,做到宏观话题微观化,政策话题生活化。
准确性。高远(2011)提出,微博具备的快捷性与传统媒体所秉承的一稿三审制度完全不同。现实操作中,知道密码的多个编辑可能为了“抢新闻”而以传统媒体认证微博的方式不准确消息,并通过跟帖、转发和评论造成更坏的影响。所以,微博时代的传统媒体也必须与时俱进地形成一套全新的稿件审核原则。苏浩军等(2011)提出了“微博的社会责任感”概念,他们认为,微博信息庞杂,无用信息、八卦炒作、个人隐私等大量充斥其中,传统媒体微博应有正确的评判标准,因为微博的能量越大,其社会责任也就越大。
互动。王敏静(2011)提出,目前的传统媒体在微博客上主要将视线局限在自身媒体信息采集的以及同行信息的转发,而忽略了从其他渠道获得相关信息,对粉丝的关注和互动还有较大提升空间。雷博涵(2011)指出,传统媒体可以效仿品牌微博与消费者的互动方式,如主动关注相关用户,对粉丝的精彩评论及代表性的意见或问题在微博主页上进行及时反馈等。
盈利模式。尹良润(2011)认为,传统媒体的微博除了对母体品牌、广告等促进外,本身就可以带来收益。其盈利点至少包括直接的微博广告、增值服务和基于API的应用程序。但后两者需要移动运营商或者微博运营商的支持。
(四)传统媒体微博的实证研究和评价。
黄艳(2011)发现,对比电视、广播等,纸媒对微博平台的参与度更高,在新浪微博上注册的报纸、杂志等传统纸媒的账户数占到了全部媒体微博用户的60%还多。他们参与微博的形式基本可以归结为:1.媒体本身的自采消息;2.转发其他媒体的重大消息和社会新闻;3.活动预告与读者互动。
王天铮(2011)认为,传统媒体微博在内容上主要包括三种类型:一、独家的原创内容。原创内容仅通过微博传播,内容与传统媒体内容相关性不大,既包括独家新闻,也包括独家“转发—评论”。二、传统媒体的原创内容。通常是传统媒体内容的导读和补充。此外,此类微博会对传统媒体或者该媒体记者的微博进行“转发—评论”。三、微博与传统媒体报道对象一致,但不是自创内容,而是引用或转载其他微博内容。他提出,目前传统媒体微博的融合报道还停留在导读与补充的层面,缺少深层次的融合,具体体现在:缺少有深度的评论、缺少主创人员的参与、缺乏对焦点事件持续的融合报道。另外,传统媒体在微博直播和互动上也比较欠缺。
申玲玲(2011)分析了新浪微博上领先的传统媒体微博《南方周末》、《新周刊》、《江苏卫视》、《快乐大本营》和《中国之声》。研究发现,纸媒《南方周末》和《新周刊》微博内容没有限于纸媒本身,而电视媒体的微博则围绕在节目预告、花絮等和节目相关的内容上。另外,成功的传统媒体微博还具备页面要素完备、内容形式多样、注重与粉丝互动的共性。
尹良润(2011)发现,《新周刊》的新浪微博粉丝数量、评论数、转发数在所有传统媒体官方微博中排名第一,是微博上极有影响力的传统媒体。其成功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人情味互动、生产人情味内容和简约化三大方面。其中,《新周刊》首创了“早安帖”和“晚安帖”。“早安帖”励志、“晚安帖”温情,是人情味内容的最典型代表。强调与粉丝间的关系不再是简单的“传者”与“受者”,而是重在交流。注重每条微博的精挑细选,从2010年6月开始将每天的博文数量从18减到11。微博的成功促使其发行量增加了30%,广告投放量增加了30~40%。
三、结论及建议
1.研究的内容呈纵深化发展。
纵览目前对传统媒体与微博的关系的研究文献可以发现,学者和新闻从业人员对待微博这种新生事物,早期的研究集中在介绍微博的特点和论述微博对传统媒体的挑战方面,比较新近的研究则扩展到传统媒体与微博的融合、利用,以及传统媒体自身微博的建设方法等方面。个别学者如尹良润(2011)还初步探讨了传统媒体利用微博盈利的可能性。总而言之,随着微博应用的越来越普及,传统媒体对其越来越重视,对传统媒体与微博关系的探索也在不断推进发展,研究文献的数量和质量都在明显提升。
2.研究的方法还比较单一。
从现有文献来看,绝大多数学者和新闻从业人员的研究方式为经验总结,部分为案例分析,很多总结的方法具有较强的主观色彩,还不具备很好的客观性和说服力。比如,对于怎样能够建立成功的传统媒体微博方面,很多建议尚未得到印证,甚至见仁见智互有矛盾。采用定量分析的研究还很少。这和新闻学术研究长期以来形成的习惯有一定关系。
3.未来的研究方向。
2011年初,腾讯公司推出的微信是一个以移动终端为基础,通过通讯技术即时通讯的免费应用软件。截止到2015年第一季度,微信已经覆盖中国90%以上的智能手机,月活跃用户达到5.49亿,微信给人们创建了一种全新的体验,快速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悄悄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微信公众平台是微信的一个扩展功能服务,主要面向名人、政府、媒体、企业等机构推出的合作推广业务,具有实时交流、消息发送和素材管理的功能。截止到2014年7月,微信公众平台的公众账号就已经超过了580万。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可以实现向特定用户发送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信息,用户可以享受群发推送、自动回复、一对一交流等个性化服务,平台与用户可以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沟通交流。微信公众平台以其强大的功能和明显的优势为社交软件书写了新的传奇,也给教育提供了新的灵感。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带来的不仅是新的通讯方式的变化,还有学习方式的变化,特别是大学生的自主学习在现在这个信息高速传播的年代,也发生了一些变化,越来越多研究者将新出现的媒体技术融入到自主学习研究中,但目前这些研究大多数还处于探索阶段,将微信公众平台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相关研究十分缺乏,因此将微信公众平台应用于大学生自主学习中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微信公众平台的特点
精准性 首先,微信用户添加此微信公众平台是基于自身对此公众平台的需要与兴趣,其次,特定的微信公众平台将信息推送给特定的微信用户,具有较明确的目的性与指向性,这种一对一的精准交流是微信公号平台的主要特征。
趣味实用性 微信公众平台不同于其他的传播媒介,它严格控制运营商推送消息的数量,同时为了避免用户在接收大量信息时产生盲从与反感,需要微信公众平台运营商提供精致的内容,这样才能吸引微信用户。在模块的设置、内容的选择和发送的形式等方面都需要更加详尽与完善的策划,增加趣味性与实用性,才可以满足用户的需求,提升用户的满意度,增用户的使用体验。
私密性 由于微信公众平台采用的是一对一的交互模式,因此平台向用户的推送的消息只有用户可以接收到,同时用户向平台的回复也只有运营商可以接收到。用户不会向除运营商以外的用户暴漏自己的身份,这就保证了用户的隐私安全,提供了更加安全可靠的网络环境。
可行性分析
在信息化社会下,将微信公众平台应用于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利于丰富大学生的课外生活,有利于调动大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有利于为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一个简单、方便、快捷的学习环境。
学习对象 2015年6月11日,谷歌(Google)消费者网络行为报告显示,中国(大陆地区)智能手机使用率达74%。2016年1月22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15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20亿。以上数据都可以表明我国移动终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而大学生又是这一新应用的主要对象,这就为大学生使用微信公众平台进行自主学习提供了基础,使微信公众平台应用于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成为可能。
学习内容 微信公众平台搭载的终端主要是移动设备,这使得传播学习内容的方式更加碎片化。据统计,一般的年轻人平均每6.5分钟就会不由自主地使用一次手机,大学生对于移动终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同时接受新知的时间更加碎片化,微信公众平台就成为了大学生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信息的主要场所。微信公众平台可以向学习者精准地提供多种形式的学习资源,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感兴趣的学习内容,简单、快捷、低成本地学习。大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利用微信公众平台进行学习,这不仅符合大学生的生活习惯,也满足了其对知识获取的需要。
学习环境 一方面,一些教育机构和教育集团试图进军移动互联网行业,而微信公众平台就为其提供了这样一个环境,教育机构和教育集团无需独立开发手机软件,减少了开发技术和运营成本,只需通过微信公众平台网页版简单注册就可以拥有一个微信公众账号,同时借助微信强大的用户数量,有利于自身的宣传和发展。另一方面,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随地通过微信公众平台获取信息,学习知识,使学习更加简单、便捷、灵活,另外,其零资费的特点也适合大学生的经济条件。
微信公众平台支持下的自主学习模式
目前关于微信公众平台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研究还较少,正处于探索阶段。供学习者自主学习的微信公众平台的开发应以传统学习为基础,同时注意非正式学习与正式学习的差异,移动学习与传统学习的差异,利用微信公众平台的优势,为学习者打造一个优质的学习环境,提供简单便捷的学习体验。结合传统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自主学习的流程应包括前端分析阶段、具体实施阶段和评价反馈阶段,本研究以“Java学习”微信公众平台为例,通过分析其应用于大学生自主学习的一般过程,发现微信公众平台在自主学习中的具体应用,以期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为今后的改进提供研究基础。
前端分析阶段 微信公众平台是一个面向微信用户开放的服务程序,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平台,平台的内容也随着用户的建议和意见而逐渐改进。为了对平台有整体的把握,在开发平台之前,需要对潜在的用户进行前端分析。针对教育类微信公众平台,需要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目标和学内容分析,发现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的学习需求,对平台的具体形式和内容进行定位。例如,“Java学习”微信公众平台的学习对象定位为Java初学者,目的是方便零基础的学习者学习Java编程,其学内容按照难易程度分为四大模块,包括“Java基础入门”“数据库和JDBC”“html和javascript”及“jsp和servlet”。
具体实施阶段 首先,划分学内容,确定学习子目标。通过前端分析已经确定了学内容,根据微信公众平台进行自主学习的特点,对整体的学习内容进行分析,将复杂的学习材料划分成小块的学习材料供微信用户学习,并针对每小块内容确定子目标。
其次,学习具体内容设计。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适当的形态呈现,同时应考虑基于移动终端的自主学习的流量问题。“Java学习”微信公众平台基于自身学习资料的特点多采用文字、图片的呈现方式,不仅适合学习者在非无线网络的情况下学习,流量消耗低,同时便于微信用户复制分享学习内容。
再次,学习活动设计。在使用微信公众平台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与平台进行交互完成学习,包括一对一交互和多对多交互。在一对一交互中,一种形式是微信公众平台运营商在后台通过设置关键字,链接相应的学习资料,微信用户根据微信公众平台的指定关键字,主酉蚬平台获取常规消息。另一种形式是学习者与后台教师之间的交互,可以帮助学习者解答个性化的问题,但教师不可能随时在线,不可能做到及时反馈。多对多交互中,主要通过微信群实现,建立由后台教师和微信用户等组成的学习群组,通过沟通交流,与学习内容相关的知识,提高学习的效率与质量。“Java学习”可以通过回复关键字与后台实现一对一的交互,同时创建了微信群实现多对多的交互。
评价反馈阶段 学习评价是检验微信用户学习效果的重要方法,对自主学习过程有监督和控制作用,对微信公众平台和微信用户有促进和强化作用。在“Java学习”微信公众平台中,回复“作业”关键字即可查看“今日作业”,通过完成“今日作业”实现学生自评,回复“答案”关键字即可查看相应内容的的答案,并可以在答案下进行留言,后台教师会定期处理留言,为学习者答疑解惑,同时查看学习者的建议和意见,及时调整推送内容。
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在教育信息化的时代下,利用新型移动终端应用软件进行自主学习已成为一种趋势,将微信公众平台应用到大学生的自主学习中有着巨大的发展前景和现实意义,大学生应该逐渐适应这种学习氛围,习惯这种学习方式,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充实自身的生活。
学习资源方面 目前,教育类较热门的微信公众平台有语言学习类型、远程学习类型和培训学习类型等,形式多样,功能完备,但是仍存在学习资源较零散的特点,尚未形成系统规模。目前一部分微信公众平台仍处于初级水平,未能整合供学习者自主学习的学习资源,未能及时按照学习进度更新学习内容。应该支持一些高质量大品牌的教育机构加入到微信公众平台行列中来,一方面是对其自身品牌的一个宣传与推广,另一方面可以为学习者提供较系统完备的学习资源。建议其除按照教学目标、教学计划和教学设计学习资源外,在一定阶段,也要对学习内容进行整合与总结,以便学习者进行复习与巩固,使其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学习的知识更加完整。
学习自律方面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大学生自主学习是在连接网络的情况下才能正常进行的,对于一些自制力较弱的学习者来说,网络中有很多的新奇与诱惑,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被这些所吸引,同时学习者在使用微信的过程中,很容易接收到许多与学习内容无关的信息,这些都将直接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效率与学习质量。应该正确引导学习者,规范学习时间,同时在教育类微信公众平台中增加管理机制,通过设置限制学习者使用其他应用软件的权力,为学习者提供一个更加优质可靠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使其能够实现有意义学习。
学习监督方面 与传统学习不同,在微信公众平台应用于大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习环境较自由、自主,学习平台对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不能起到良好的监督作用,后台教师不能及时地了解学习者的学习进度、学习问题和学习质量,同时还可能缺少面授与作业评价等环节,这就使得后台教师不可能有效地根据学习者的自身情况,及时引导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内容和状态,这将影响学习者的学习。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增加与学习者的沟通交流,例如增加推送信息评论功能,学习者通过留言的方式与后台教师进行交流,及时有效地获得帮助,还可以建立微信群,群成员包括后台教师与学习者,一方面可以使学习者与后台教师进行沟通交流,另一方面也为学习者之间的沟通交流提供了平台。
学习交互方面 微信公众平台的一大特点就是实现一对一的沟通,但是仍无法实现良好的交流。一方面微信公众平台运营商无法了解每次推送信息的被阅读的有效率,另一方面微信用户只能查看每次的推送信息,并不能进行直接的提问。为了解决此类问题,要求微信公众平台运营商在推送信息的页面增加评论功能,并且定期回复微信用户的评论,真正实现交互。同时增设微信群,使交互更加方便、快捷、可行。
关于大学生使用手机情况的调研报告一
摘要:大学随心所欲的自由生活,就像江湖里的种种传说,大把大把的空余时间,无数的比赛活动,浪漫的恋爱,日上三竿的懒觉,大家似乎只看到大学课外生活的逍遥多彩,却忽视了最重要的是学习。然而,原本应该是学习的上课时间,玩手机,却成为了学生认真听课的一大杀手。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数据,来了解大学生上课玩手机这一现象。
关键词:大学生;上课玩手机;调查与分析
引言:大学是人生一个很重要的阶段,我们不能只顾观赏风景而忘记我们的任务是坚持奔跑。我们要始终坚信高科技能够引领我们前进,而不是倒退。
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了实际派发问卷的方法。发放问卷50份,收回48份,回收率96%,其中有效问卷48份。
一. 令人震惊 八成多大学生上课玩手机
调查的对象男女性别比率分别为46.6%和53.3%。结果显示,在被访问的大学生中,竟有82.5%的同学承认每天上课都在玩手机,而无心听课;其中,40%的学生经常上课玩手机,40%的学生每节课都在玩手机。由此可见,大学生上课玩手机已成为普遍现象。
二.上课玩手机原因数据分析
据调查44%的学生玩手机是因为对课程内容不感兴趣,无聊; 40%的学生是因为上课累了,想放松一下才玩的。 有一小部分学生是受其他同学的影响;20%的学生是因为.需要查阅资料 而39.9%的学生习惯了;在时间上,有24%的学生能玩整堂课。由此可知,寂寞无聊 ,浏览网页打发课堂时间,成为大学生上课玩手机的主要原因。而其中的大多数学生认为上课玩手机互不影响,也不会影响老师讲课。
三.大学生上课玩手机的具体内容分析
42.8%的学生选择聊QQ 看空间;44.6%的学生选择上人人网上微博; 24%的学生用来发短信。33.2%的学生选择了玩游戏看小说看电影,只有5%的学生是用来查资料看书的。由此可见,手机越来越成为人们娱乐的工具,而只有少部分同学学会利用手机。
四.对于大学生玩手机时的上课科目的数据分析
24%的学生选择了在思想政治课上玩手机,32%的学生选择了在公共基础课上玩手机 ,44%的学生选择在选修课玩手机。由此看来,不管上什么课,玩手机现象似乎愈演愈烈,因此对学生造成的影响也就不言而喻了。
五.对于大学生上课玩手机的心理反应的数据分析
据调查有54%的学生会感到愧疚但还是禁不住会玩,仅有6%的学生不会感到愧疚,有18%的学生认为这是对老师的不尊重,也是浪费自己的时间 ;56%学生认为虽然觉得不妥当,但还是忍不住; 20%的学生认为没什么大不了的,就是找点乐子。调查还显示,52.3%的学生上课玩手机并不认为有什么愉快的感受。由此可见,玩手机已经成为学生下意识的习惯性,即使心里有愧疚,但还是很难改正,这种心理,严重影响着学生的上课效率与效果。
六.对于大学生手机消费情况的分析
(一)大学生购买手机的动机
考虑经过对问卷调查的分析,对大学生的手机消费动机明确,消费欲望强化,大学生逐渐形成了具体的购买动机。大学生的消费动机可以分为一下几种:
1、求质量与实用的购买动机。据调查显示,大学生消费者在购买手机时,最注重的还是质量与实用功能:多数的被调查者表示,好用与耐用是最重要的;此外,还有部分的人认为手机的售后服务质量是关键的。
2、求新款式新功能的购买动机。学生消费者在购买手机时,大部分被调查者认为在质量保证的前提下,首先考虑手机的外观设计,如形状、大小、厚薄、材料、颜色等。同时,有65%的学生希望拥有为大学生量身订做的手机。其次手机的内部功能,如是否支持中文输入、是否支持WAP、是否支持语音拨号、是否具备免提功能等。且多数被调查者均明确表示,选购时会优先考虑质量可靠、设计轻巧、款式新颖、色彩时尚、功能够炫的手机。
3、求方便的购买动机。调查得知绝大部分的大学生消费者购买手机的真正目的在于方便与家人、朋友、同学、用人单位联系。
4、求价格廉价的购买动机。当价格在他们能够接受的范围内,他们会选择购买他们中意的新款手机。
(二)、大学生对品牌的概念
这也是手机商们最想知道的问题,到底哪个手机商拥有的顾客最多呢?根据我们的调查,最多人使用的手机牌子是诺基亚,调查显示一共有57%的人使用这款手机,耐用是它的一个最大卖点,而不断扩张的功能也使不少人选择它;而排名第二位的是索尼爱立信,虽然使用者人数却是诺基亚的三分之一,即总人数的19%,但它的市场份额有不断扩大的趋势,亮丽的外形与实用的功能是不少人选择的重点:第三位是三星,占16%,三星虽然拥有高技术,但价钱却令不少学生消费者望而却步;其他品牌则仅占总数的百分之一二。可见诺基亚这一世界手机销售商果然不负众望,霸占了头位。
80%以上使用诺基亚手机的大学生还表示,下次还选诺基亚。
(三)、大学生对手机价格的敏感程度
64%的大学生能接受的价格区间在10002000元之间,11%的大学生能接受的价格在1000元以下,16%愿意考虑20003000元的手机,其余9%则能够接受更高的价格。以上数据表示,大学生普遍接受的价格区间为10002000元。
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对科技产品的认识与购买不再是盲从,而是自主的选择,随着认识的加深,对于新潮的追随比起改革初期显得理智、透彻,体现了物质与意识的辨证统一!科技的发展再次证明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手机这一科技产品在实践中得到人们的认可,而品牌上的选择则是各自需求,品牌的建立也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质量与信誉的结合。大学生属于纯消费群体的性质决定了大学生手机的购买与消费。矛盾是发展的动力,由于人们对科技产品的需求不断上升,使得生产产家不断开发新产品,手机的功能,外观在不断的完善。大学生对新技术的掌握能力也相对提高,为适应社会主流,科技不断向前发展,手机的使用不再是单单的打电话,90年代的手机已经被人们所遗忘。社会发展着进步着,实践证明了手机这一科技产品为人们开发利用,并将随着社会进步而前进。但是殊不知,真是由于对新手机的好奇心,才造成一部分学生利用上课时间进行摸索与研究。
七.结论与建议
(一)大学生课堂手机上网成普遍现象
不管是课业轻松的文科生还是学习紧张的理科生,在课堂上用手机上网已
经成为大学的一种普遍现象,至少有1/3的学生经常在课堂上上网。
(二)听老师上课念PPT,还不如上网打发时间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20xx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xx年12月底,中国青少年手机网民达1.44亿,手机成为青少年第一位的上网工具。然而更多学生则在课堂上用手机上网开小差。近年来,大学生专业方向和工作不对口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因此,不少学生开始质疑听课的意义。
(三)对于玩手机的利与弊总结
利的方面:
①手机作为高科技产物,确实可以给我们带来许多生活上的方便,学生可以通过手机及时与家长联系,也可以向老师汇报学习等.
②与以前同学多交流,可以保持原有的友谊;与现在同学多交流,可以增进友谊,遇到疑难问题时,可以用手机进行讨论.
③一些手机的拍摄功能,可以随时拍下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 ④里面的闹钟装置,可以随时使用.
⑤通话记录功能,手机不像家里的电话一样不在家的时候别人打电话来不知道,在手机里是有记录的.方便查阅.
⑥手机的本身小儿玲珑,占很小的面积可以随身携带.
⑦当学生外出游玩或在其他地方遇到危险时可以及时向同学,老师或警察求助.
弊的方面:
①短信聊天,影响休息,贻误学业. 学生用手机谈论学习的内容少,上完玩游戏,看电影的多,用于同学之间联系或发短信的多.说明手机必会给学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②不良信息,玷污心灵.据了解, 在学生发送接受的手机短信息中,70%是与正常学习和生活无关的信息,10%以上是黄色短信息,部分学生甚至把相互转发黄段子当作时尚.
③助长学生攀比成风.每到课余时间或放学以后,一些学生就会围在一起,相互切磋手的款式和功能.校园里的手机越来越多,档次也越来越高,对那些没有
手机的学生很容易造成心理上的不平衡.在攀比之风的影响下,有些学生开始盲目追逐,因为手机更新换代十分迅速,外形,功能都日新月异,学生会炫耀自己的家境,父母地位.这样会让学生把父母当成靠山,不思进取.
④额外增加父母负担.在学校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学生购买手机的资金全部直接或间接来自于父母,另外,还有每月几十元到上百元不等的话费也需要家长掏腰包.以一年计算,家长花在孩子手机上的费用至少要500元.对于经济条件并不宽裕的家庭来说,给孩子买手机等于是给家长增添了新的负担.
⑤手机为考试作弊提供了条件. 而且一条信息可以发给好几个同学,作弊的范围很广.
(三)决定老师命运的是科研而非教学
为什么老师就很难控制课堂玩手机的现象呢? 在调查中发现,对于上网的学生,多数老师表现得很宽容。很少有老师当场制止学生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更少有人明令禁止使用手机。大学的功能在于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理想状态下是三者的平衡。在外部竞争的压力下,科研和社会服务明显能更快地给大学带来实际利益,教学被大大压榨甚至挤占。可以说,是科研而非教学决定了老师的命运。所以调查显示,67%的学生认为老师应该上课制止学生玩手机,加强对学生上课玩手机的惩罚。以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
结语:
手机已经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中,并与电脑网络一样是大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手机的相关使用和消费中,大学生充分体现了年轻人的敢于尝试新鲜事物,勇于创新,张扬个性的优点。但是,在某些方面,大学生因为缺乏经验,还是不能理智的思考,在手机的使用及消费中没有过于详细的计划,在学习与娱乐中并没有找到切合自己的平衡点,结果浪费了自己的精力与财力。在学习方面,大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还很弱,因该有意识的进行自我训练,以达到自身能力的提高。总之,手机将成为今后决定人类社会快速发展的核心技术之一,快速、持续、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20xx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 《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的调查》
关于大学生使用手机情况的调研报告二
手机诞生于20世纪末,从最初的简单的通讯工具,到现在已经演变成为多元化的信息载体。截至20xx年年底,我国手机用户突破10亿大关,移动电话普及率已经达到76.92%。作为全球市场容量最大、最有潜力的中国市场,国内外手机品牌的争夺战也愈演愈烈。在这种大背景下,无收入,却拥有巨大消费潜力的特殊消费群体学生手机族,已经成为手机消费市场中一支不容忽视的生力军。报告选取手机使用行为作为研究对象,以昆明学院在校学生为目标人群,通过问卷调查和文案收集等多种渠道,就大学生的手机消费行为进行分析,希望能对手机生产企业有所启示。
第一部分 调研内容
一、大学生手机消费需求调研
调研内容:对消费者的手机消费需求以及需求量进行调研。
二、大学生手机消费的消费偏好的调研
调研内容:对影响消费者的价格、品牌、质量、外观、功能等消费偏好进行调研。
三、大学生手机购买行为的调研
调研内容:大学生手机购买的购买途径、购买方式、购买决策等进行调研。
第二部分 数据来源和抽样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报告所用数据来源于《大学生手机使用状况调查问卷》的调查数据,调查对象为昆明学院在校学生,调查起止时间为20xx年5-6月。
二、抽样方法
本报告使用随机抽样的抽样方法获取样本。调查点分布在昆明学院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在校学生,共完成100份调查问卷的发放,其中回收问卷99份,有效问卷99份,问卷有效率99%。
第三部分 数据结果分析
一、大学生对于手机的使用行为的基本状况描述
(一)问卷描述统计分析
在利用所调研的样本进行实证研究之前,第一步要对样本的总体情况进行分析。所以首先对 通过问卷调研回收的99个有效的样本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以考察调研样本的性别、年级、专业等情况,具体情况如下表:
在回收的99个有效样本中,男性为34个占34.34% ,女性占了66.66%。从专业分布来看,绝大多数(59.41%)被访者来自于文科,19.29%来自于理科。
此外,从调研对象的年级分布看,在我们获取的样本中,大一的有26人,大二的有27人,大三的有45人,大四的有1人,主要年级集中在大三,这与我们研究背景和调研对象有关,因此本报告调查手机使用行为的样本是比较具有 代表性的。
(二)用户使用情况分析
1、消费需求分析
调查数据显示,在被访者中有100%的学生拥有手机。同时26%的学生将会在近期更换手机。在更换手机情景的调查中,绝大多数被访者实在手机被偷或者损坏的情况下考虑更换手机的,其中也不排除因技术的更新换代和攀比心理带来的产品更换。值得关注的是,大学生更换手机的频率,绝大多数集中在6个月到2年这个时间段内。
从这些数据可看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手机在大学里已不再是新鲜事物了,已开始普及化了。大学生已经成为手机市场中一个不容忽视的消费者群。
2、消费偏好分析
(1)大学生对手机品牌的选择
在此次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学生使用手机的品牌比较复杂,主要以华为和小米居多,两者分别占被调查者的25.3%和13%,其次三星和苹果也拥有一定数量的支持者,分别占被调查者的11%和10%,OPPO和步步高也拥有支持者,但其占有率不是很高,分别只有8%和4%,其它的小品牌占有率更低。主要因为华为、小米这两大品牌功能强大,品牌效应高,这样的品牌结构呈现为大品牌主导市场,小品牌填补市场空隙。其中国内大品牌占有率比国外大品牌多。
(2)大学生对手机价格的敏感程度
在手机价位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学生群体使用手机的价位选择集中在500--1500元之间,占调查人数的53%。另外,18%、15%的同学会选择1500-2500元和低于500元的价位,当然也有部分消费者选择购买高价位的手机。
大学生普遍接受的价格区间是500-1500元之间,同学们的消费观念还是比较接近的,手机的价格指数高低直接关系到产品的质量,品牌,配置和消费者的选择。手机价格的选择侧面可以表明该群体的收入状况和消费状况。
(3)大学生青睐的手机外观
其中,37.37%的大学生认为手机产品设计的美丑对于产品的市场销售量有很大影响,54.55%的大学生认为有较大影响,8.08%的大学生认为影响较小。
经过调查,87.88的大学生喜欢直板手机,1.01%的大学生喜欢推盖的,3.03%
的大学生喜欢翻盖的,还有8.08%的大学生喜欢其他的一些外观设计的手机。 主要原因是:在同一档次上,直板机相对于折叠机要便宜100300余元。这是影响被调查者购买此种手机的主要原因。此外,打手机厂商都把低端机型做成直板机,并且此种手机外观简洁、外表美观、功能实用。作为还没有经济收入的大学生,直板机自然是首选。同时,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直板机成为了消费者最青睐的产品。
经过调查,43.43%的大学生喜欢3.5-4.0英寸的手机,42.42%的大学生喜欢4.0-4.5英寸的手机,9.09%的大学生5.0英寸以上的手机,5.05%的大学生喜欢2.8-3.5英寸的手机。
经过调查,37.37%的大学生喜欢磨砂塑料的手机外部材质,23.23%的大学生喜欢金属材质的,22.22%的大学生喜欢钢琴烤漆的,17.17%的大学生喜欢镜面材质的。
以上数据表明,大学生在购买手机时,外观设计是他们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不仅要性能好,更要外观漂亮,手机的外观设计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吸引力,是时尚,更是个性。同时,在众多的手机设计中,有直板、翻盖、滑盖等,材质也有所不同,这也为手机生产商在外形设计上做出了参考。
(4)大学生对手机功能的期望
在对消费者调查的回馈中可以看出,拍照像素、手机外观、内存容量和电池容量这四个方面比较重视,而这其中拍照像素和内存容量的比重又是最高的,这取决于手机的硬件设施,选择像素和容量是消费者对于选择手机性能的两个个重要标准。
83%的消费者喜欢智能手机,如今的市场已经被智能手机占据,市场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对智能手机也会有更多的创新和改善,大多数消费者喜欢智能手机的原因是因为智能手机是大家与外界联系沟通的必备工具,可以借助智能手机上网娱乐,智能手机可以说是现在人们的手上电脑,方便、快捷。
消费者平时使用手机功能中的影音娱乐占39%,这和消费者选择智能手机是离不开的,可以进行聊天社交,比如手机中的软件QQ、微信、微博,可以作为一个电影音乐的播放器,也是大家了解社会的上网工具,百度、支付宝、网上购物,作为娱乐的游戏机,而33%的用户主要使用的功能是联系亲友,联系的方式不一定只有打电话,现在可以用手机下载一些软件进行聊天,也就是上面所说的QQ、微信。
对于手机的应用软件,65%的人认为非常实用,方便了自己的生活,随着智能手机的出现,手机软件更是多种多样,涉及生活娱乐学习的每个方面,比如一些手机助手,91助手、豌豆荚、360助手、App Store等,需要什么样的软件都可以到上面下载,方便自己的生活,所以消费者会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的软件。
以上数据表明,在除了手机打电话、发短信等基本功能外,大学生还注重的功能调查中,大家对影音娱乐、拍照像素、内存容量和电池容量这四个方面比较重视,这与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网络手机新媒体的出现是分不开的,所以商家对手机的开发也要注重这四方面。
3、购买行为分析
根据调查得知大部分学生所使用的手机价格是5001500元,比率高达53.5%。少部分学生选择1500以上。总的来说,大学生手机族的消费能力不算太高,属于中等水平。因为大多数大学生经济尚未独立,依赖父母,手机消费不可能太高,因此在购买手机时会选择价格相对较低的国产品牌手机。
二、大学生使用手机的特点及结论
根据调研数据,我们可以清楚地得出以下结论:
1、大学生手机消费仍在以跳跃式的曲线增长,消费量趋向在一定时间内会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2、手机消费国内产品为主导。
3、品牌手机在大学生手机消费市场中占据有一定的优势。
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对科技产品的认识与购买不再是盲从,而是自主的选择,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和提高,学生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欲望增强,商品的市场生命周期缩短,特别是在通信领域,手机更新换代的速度加快。多数大学生对手机有极大的心理需求,他们注重手机的款式,注重手机的质量及功能,而且他们也是品牌的忠实拥护者。学生消费者比较喜新厌旧,一旦有推出功能更完善的手机他们就会对自己所拥有的手机产生不满。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手机消费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学生消费者的确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消费群体,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特殊的消费群体将越来越表现出其巨大的消费潜力。
第四部分 建议
一、经后手机有待增加的功能
在调查中,被访者提出了今后的手机应该增添功能的主要方向:
通过问卷对该主观题的调查,有27%的大学生对此题做出了回答,他们认为手机还应该增加投影,Office, Wps,增加与学习和办公有关的功能,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更加人性化,耐摔,网速好,程序明确清晰,具有扫描的功能,触摸记录,可以控制电器,更纤薄,具有双面镜材质,能够刷地铁、公交、购物,地图导航,还要具有防盗功能,防水、防尘、能够进行远程控制,包含电脑的全部功能,内存更大等。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大学生也希望手机最主要的要有学习软件,少一些娱乐的工具,其次虽然现在的大部分手机已经是智能机了,但是要求手机要更纤薄,然后是要具有很好的上网功能,在现有手机的功能上增加一些,最重要的是防水功能有待提升内存有待扩展,最后就是手机的使用寿命要更长,但是手机的使用寿命不仅是手机本身,更重要的是我们自己使用过程中的保护。
二、建议
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大学生群体作为手机购买的新市场,为打破销售瓶颈, 12
脱离困境,为此,我们提出几条营销建议以供参考:
1、利用现有的资源。可以考虑对现有资源或者是系统的再设计利用。当前手机普遍支持 Java 程序和 Wap 协议,特别是智能手机的扩展性能和高校市场占有情况良好,具备了支持在线服务的功能以及更大的可能。另一方面公共交通系统便利,个体出租活跃。硬件资源具备良好的可用性。
2、降低流动性。为人们设计短周期的物质流动系统。设计师需要研发一种开放式的体系,使得人口或商品的转移与本地化几率可以相对持平。二手交易平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往返购物的问题;拼车服务则可以降低重复路线的能源消耗。
3、利用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能。将可持续发展建立在使用再生能源的基础上是实现局部范围自给自足的一个途径。
4、整合与分享。通过整合配套的功能服务来减少对物质产品的依赖。要提倡一种多功效、复合功能的体系,努力在个人需求与群体的需求之间求得一致。找出他们的共同需求点,让产品不再只为一个人而设计。高校的配套功能服务已经在很多方面开始运作,可以根据智能手机特点做进一步的功能拓展,如拼车等。
5、赋予大学生消费群体更多的参与能力。大学生群体的参与是任何一个可持续方案实现过程中所不可缺少的,来自他们的建议会有助于解决一些实际中的问题。在进行本研究设计设计提案时,做了大量实地的调查,通过问卷和深度访谈等形式了解目前手机用户的使用方式和期望,以及高校环境中存在的问题。
6、继续推行中低档手机路线,专为学生消费者开发、设计,功能不是很全,但具备一些学生消费群体比较喜欢的基本功能,特别是在款式、造型及颜色等方面能够吸引学生的手机,这对抓住学生消费者无疑是很好的办法。
7、对手机销售商来说,在销售地点选择上,主要将手机放在离学校较近的手机大卖场和自己的品牌专卖店上销售;在促销上,选择赠送学生喜欢的礼物的方式;在定价上,则选择中低档价格。
8、对品牌的广告商来说,强调品牌的情感因素而淡化品牌的功能区别因素,请那些年轻而又充满活力的明星作为自己的形象代言人,赋予手机充满青春活力、积极向上的品牌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