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村发展措施

农村发展措施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村发展措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村发展措施

农村发展措施范文第1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探索丘陵山区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新机制和新模式;坚持以市场运作,政策引导,项目支撑,努力提升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坚持以创新专业服务组织为突破口,积极探索建立农机化新型股份合作组织,全面提升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安全水平和服务水平;坚持以机械化试验示范带动为抓手,大力提升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有效促进全区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地发展。

二、目标任务

三、保障措施

(一)大力提升农机化装备水平。积极引进适合丘陵山区特色农业生产的先进机具,通过市场运作、政策引导、项目支撑和示范带动,引导大中小微农机具协调发展,注重动力机械与配套机械、粮食机械与经济作物机械、常规机械与高性能机械的协同推进。通过对农机合作组织的改造,新型农机化股份合作组织的建设,加快合作组织先进农机具装备配套进程,引导建立一批具有规模性、规范性、特色鲜明、辐射力强,具备农机化全程作业示范带动作用和特色的稻油茶生产基地。

(二)推进项目区全程机械化作业。针对全区稻油种植与收获机械化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加大轻便、耐用、低耗等中小型直播机械与联合收割机推广力度,推进稻油作物和特色农产品生产机械化。结合市稻油全程机械化示范区项目建设,在 等镇,选择水源条件好、灌溉设施配套、建10000亩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示范基地,确保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有新突破;在 等3个镇街,新建1000亩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村社,提升全程机械化辐射带动能力。同时组织开展好机耕、机插、机收、机械运输、跨区作业等作业服务,大力推行代耕、代育、代插、代管、代收等一条龙作业服务,通过订单作业、承包作业、跨区作业等有效形式,不断扩大合作社的服务规模,壮大合作社的经济实力。

(三)加快园区农业机械化示范建设。依托现代农业园区、圣水湖现代农业园区、金龙绿色蔬菜示范园区、大安标准茶园、宝峰循环蚕业示范园区等园区项目建设,围绕水果、园艺、设施蔬菜、标准茶叶、规模养殖、农产品保鲜、冷藏、加工等特色产业资源,大力推进高效特色产业机械化生产,加快高效特色产业机械化试验示范基地建设,促进特色主导产业机械化生产快速发展。

(四)创新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模式。依托农机协会组织、农机专业合作组织,探索创新农机化社会服务新模式,积极培育农机销售、经营、作业、维修、租赁等中介服务市场。健全以农机专业合作社为主体,农机大户为骨干,农机作业服务公司、农机协会、农机中介组织为补充,多种组织形式并存、高效便捷的新型农机化社会服务体系。培育1个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管理规范、服务优质、信誉良好的国家级农机化专业示范合作社;发展和改造10个农机股份合作组织,30户农机化大户。探索农机与农艺有机结合新模式,建立农机与种子、土肥、植保等推广服务机构相互协调、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逐步有序地引导农民实施“八统一”生产模式(品种、播期、机插、行距、行向、施肥、植保、机收),为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创造良好条件。

(五)努力提高农业机械制造水平。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生产制造、教学科研、推广使用等密切结合的农机科技创新体系。推进我区汽油机、发电机、水泵、耕整机、农用三轮车等农机企业发展,促使更多“造”农机产品进入市的农机推广重点和购置补贴目录。积极引进品牌农机制造工业企业,鼓励、引导民间社会资本投入农机工业发展。

(六)强化农机化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以“平安农机”示范建设为载体,健全农机安全监理制度,建立农机安全考核机制,明确农机安全监管职能,落实农机安全监管职责,完善农机安全监管体系。继续贯彻落实《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积极探索和创新农机安全监管工作方式,科学设置农机监理机构,规范管理安全监管人员,努力提高监管能力和服务水平。配合完善农机安全生产互助保险机制,建立健全农机安全互助保险组织,确保农机安全监理规范化、执法程序化,装备现代化。加快农机化基础设施建设,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的库(棚)建设用地、维护保养、维修站(点)用地要给予积极支持,并进行合理规划。加大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质量监督、安全监理、教育培训、网络信息、媒体宣传等公益性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建立农机服务组织、农机大户、农机市场、农机企业等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农机服务体系的职能作用。

四、扶持政策

(一)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要建立健全农机化发展资金投入保障机制,加大农机化发展公共财政投入力度,每年从农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重点扶持新农机具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扶持农机合作社发展,并逐年增加。在安排“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保护性耕作示范工程”和有关农机科技项目时,向农机合作社倾斜,给予优先安排和重点扶持。继续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完善农机购置补贴管理办法,完善经销商管理制度,严格程序,规范操作,严肃纪律,强化监管。

(二)落实相关优惠政策。免征农机作业、农机具维修服务企业的所得税和营业税;免收农机跨区作业联合收割机、运输联合收割机(插秧机)的车辆通行费。农机专业合作社从事农田排涝、灌溉、蔬菜种植、茶叶种植、水产养殖、现代化或专业禽、畜养殖业等用电,执行农业生产用电电价政策。将机耕道路、机电提灌设施纳入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高标准农田、农村土地整治工程,统一规划实施。支持农机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机具停放库棚,涉及用地按农业用地对待。建立农机用油保障机制,在农业生产重要季节,农机用油应给予优先、优质、优惠。

(三)强化金融信贷支持。大力发展农机小额信贷,对机具库棚建设、维修设备购置、购置农机具、承包经营土地、购买化肥、种子、柴油等农业生产资料提供便捷的贷款支持;农机合作组织可以房产、机具设备等作为抵押,或采取合作社互保、担保公司担保等形式进行担保抵押贷款;采用政府贴息方式,支持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农民通过贷款购买先进适用农机;积极推进农机具政策性保险,有条件的地方可对参保农户给予保费补贴,保险经办机构不得拒保或者变相拒保。

农村发展措施范文第2篇

1、发展农村沼气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

沼渣、沼液都是优质、绿色、无公害的有机肥料,可以增加果菜的产量,提高品质,防止病虫害,减少化肥和农药施用量。一个户用沼气池年产沼液沼渣25~30t,可满足2~3亩无公害瓜莱的用肥需要,减少20%以上的农药和化肥施用量。用沼液喷洒作物叶面,可灭菌杀虫,肥壮秧苗,粮食能增产15%~20%,蔬菜能增产30%~40%。同时,农村沼气将畜牧业与种植业发展链接起来,形成了以沼气为纽带的农村循环经济基本模式,延长了农业产业链,多渠道地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发展农村沼气有效地解决了农民生活用能,保护了生态环境。

据专家调查测算,一个10m。的沼气池年产气量为350m3,有效地解决了农户的基本生活能源需求和日常照明,每户一年可节约700元左右的买煤开支,可替代燃烧薪柴1.5t左右,相当于3.5亩薪炭林或6亩林地的年生长量,还可减少2t二氧化碳的排放,可节省100元左右的电费。

同时,农民改用了生态能源,基本生活能源得到了保证,减轻了农民对薪柴需求量,解决了农民“没有柴烧就砍树”的问题,有效地保护了生态环境。同时,发展沼气还带动了畜牧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为了维护沼气池的正常运行,需要每户养2~3头猪,一只180斤重的猪出栏,按市场价每斤毛重10元的话,那么一头猪卖1800元,2~3头猪经济收入就达到了3600~5400元,加上上述800元的话,那么一个“一池三改”沼气池一年为农民增加收入达到4200~6200元,经济收入非常可观,农民真正得到了实惠。

3、沼气建设改善了村容村貌,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

“一池三改”就是将沼气池,把改厕、改圈、改灶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了禽畜圈养,畜厕分离,有效地治理了农村的脏、乱、差,改善了村容村貌。以前村里猪粪猪尿横流,臭气熏天,但现在村里路面干净,人和禽畜的粪便排入沼气池密封起来,空气清新了很多,蚊子、苍蝇也减少了。所以说,沼气建设不仅使农民的厨房和圈舍的环境也有了很大的改观,而且还改变了农民的生活习惯,大大改善了农村的卫生环境,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和面源污染,使农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二、农村沼气发展现状

2007年农村沼气建设在昔阳县步入了黄金阶段,在国家资金的大力支持下,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努力奋斗,加之措施得力,农村沼气建设由点到面逐渐铺开,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全年共完成4170户沼气池,沼气建设综合效益十分明显。

三、沼气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几年来,在建设沼气的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户用沼气始终存在有使用率不够高的问题。造成出现此问题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五条:

1、建设资金不足,扶持力度不够大。

比如:如建一个沼气池需要3000元的话,国家补助1500元,那么剩下的1500元只能靠群众自筹资金,收入低的农户沉受不了这样大的压力,故此一少部分农民因此就不想建设沼气了。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农村沼气的建设和推广。

2、部分沼气池建设质量不过关。

其原因是农户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对沼气建设认识也不一样,导致有的用的好,有的用的不好。另外再加上技工素质不高,技术力量薄弱,有些农民技工的责任心不强,从而出现个别沼气池建设质量不过关,如管道安装不规范、不产气、漏气等现象。

3、沼气服务网点和技工服务不到位。

其原因是技术人员搞服务,没有挣钱效应,收入没有保障,主动服务意识不强,甚至留不住人,造成服务跟进不及时、不到位,影响了农户沼气池的正常使用和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

4、利用率不高。

有的偏远乡村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留守家中的老人和小孩,既没有耕种承包地,又没有养猪、养牛,沼气池原料得不到供应,致使沼气池长期闲置和无人管理。

四、沼气建设对策及措施

1、加强宣传,提高认识,营造全社会积极参与的浓厚氛围。

各级政府部门要充分利用报纸、广播和电视,大力宣传建沼气的好处及相关政策,充分调动农户投身建沼气的积极性,广泛动员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建设,使农村沼气建设由过去的“政府让”变为“农民群众自愿干、抢着干”。通过宣传,在全社会营造重视沼气建设、关心沼气建设、支持沼气建设的良好氛围。

2、加大投资力度。

沼气建设是一次性投入,长期受益的农村小型公益设施,为保此项工程长久运行,就需要得到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扶持,吸引和调动社会各方面投资沼气建设,首先,争取各级政府的配套资金,并把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其次,充分发挥农民的投资主体作用,广大农民既是受益者主体,也是投资主体,各级部门一定要把工作做实、做细,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效益调动广大农民的投入积极性。

3、典型引导、示范推动。

通过先建示范户、示范村,树立典型,带动全县沼气建设。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以“四带五型”为突破,通过由党员干部带头、技术骨干带头、养殖大户带头、重点村户带头,重点实施“技术指导型、集体施工型、承包建设型、农户联建型、示范带动型”等建设模式,大力推进全县沼气建设工作进程。比如:沼气建设比较好的小瓦邱村户用沼气使用效果好,全村270户,完成沼气140个,截止目前,全村着火使用的沼气数为121个,占到了沼气总数的80%以上。此村就是采用书记、村长带头,党员、村民包户指导,村统一规划,统一拉运建筑材料等措施,鼓励和动员群众建设沼气,受到了明显效果。

4、大力开展沼气技术培训。

积极开展不同层次的农村沼气培工作,在重点做好沼气持工培训的同时,加强对乡镇干部、农民技工的培训,努力做到建前基础扎实、建中确保质量,建后长久使用。目前,全县已有80人参加了省沼气生产工职业技能鉴定培训并获得相关证书。这些技工已成为农村沼气建设的一支骨干力量,为我县沼气建设的顺利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为了进一步提高沼气使用率,还需要有关专家、技术人员继续深入乡村,面对面对农民进行培训,确保沼气池建一个、成一个,保证高标准、高规格、高质量完成沼气建设任务。

农村发展措施范文第3篇

一新形势下我国农村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1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几经改革。但“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依然严重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社会经济、政策制度、文化思想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村教育的办学指导思想存在“城市中心”取向,为农服务的自觉意识不强。农村教育只是城市教育的翻版,农村学校课程和教学内容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脱离农村生产和生活实际的问题,不少农村学校把追求升学率作为奋斗目标,重普通文化知识的传授、轻职业生活技能的教育,农村教育“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观。农村教育“只为升学服务”的最终结果是使大多数农村学生陷入“升学无望、就业无门、致富无术”的尴尬境地,在客观上为“读书无用论”提供了佐证,挫伤了农民投资教育的积极性。如何在中国社会整体发展的视野中,在城市化的背景中认识农村教育,仍将是一个崭新的课题。[11

2“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虽初步建立。但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仍是影响我国农村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

农村教育经费随着农村税费改革进一步的展开将会陷入更大的困境。2001年5月29日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提出了“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新的农村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和财政体制。这一体制的建立,把农村基础教育的事权由乡级政府提升到“以县为主”,有利于县域农村教育的发展。但从实际的效果看,“以县为主”的农村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并不能切实保证农村教育的发展。究其原因,在于我国县级财政能力与其所担负的责任不相称。[21因此,“以县为主”的新体制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县域教育的均衡发展,但对贫困地区来说,薄弱的财政能力仍然无力保障教育的投入,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状况。[3]

3农村学校办学条件仍然很差。教育质量不高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改变

根据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对农村中小学的抽样调查显示,在样本小学、初中,课桌椅残缺不全的分别占37.8%和45.1%;实验教学仪器不全的占59.5%和70.3%;教室或办公室有危房的分别占22.3%和28.8%;教具、墨水、纸笔、粉笔不足的分别占到32.55%和35%。④截止2002年底,除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和广东6省市以外,全国其他地区中小学D级危房总面积为4000万平方米。[41现有农村教育的办学条件只能勉强满足学科教学的基本需要,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相距甚远。再加上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偏低、教育资源利用不充分等因素,我国农村教育的质量远远低于城市。

4农村教育结构不合理。各类教育资源整合协调不够

近年来,我国农村和农业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变化,农村面临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大量富余的劳动力需要转移,这些都对农村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和新挑战。农村教育在办学模式和培训内容等方面应该加快改革。应当说,我国目前的农村教育还远不适应农村发展的需求,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缓慢甚至出现弱化的趋势。有的学校以职业教育的名义行普通教育之实,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脱离农业生产实际的现象。因此,认真总结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加强“三教统筹”,优化农村教育资源,已刻不容缓。

5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和管理亟待加强

目前,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学历层次偏低,教育教学观念落后,教师的整体数量和结构也不尽合理,农村教师流失严重,代课教师还普遍存在。农村教师工资待遇比较低,而且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屡禁不止。据教育部统计,截止2002年底,各地累计拖欠中小学教职工国家规定标准工资共134.41亿元。2003年1月,有11个省(区)新欠农村教职工工资2.59亿元。②尤其是西部地区的农村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工作环境条件差,其生存现状和精神状态令人堪忧。与城市教师相比,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进修学习和培训机会缺乏。从某种意义上说,农村教育的发展取决于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目前的状况,远没有达到农村教育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必须进一步加强建设和管理。’

6城乡教育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农村初中辍学

问题严重,义务教育任务依然十分艰巨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我国东、中、西部农村教育存在较大着差距。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农村已全部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但中、西部地区普及初等教育仍困难重重,学生的辍学率还比较高。据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调查,2001年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初中阶段男童失学率为8.5%、女童失学率为12.4%。②此外,同一地区农村教育的差距也不容忽视,县镇的教育明显优于农村。据有关研究表明,在县域内,农村与县镇相比,辍学率明显偏高,大大高于“普九”将学生辍学率控制在3%以内的目标。[51

二促进农村教育发展的建议

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充分认识农村教育在“三农”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农村教育为“三农”服务的自觉性和紧迫感,以发展为第一要务,继续探索农村教育发展的社会政策和条件支持,加快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涉及到管理体制、课程教材、经费投入、教学设施设备、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问题,但最根本的是教育思想观念的变革和政策导向的转变。

1继续深化农村教育改革,端正农村教育的服务方向。提高“为农服务”的自觉性农村教育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应当为谁服务?这是困扰农村教育发展的一个根本问题。[6]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农村教育就不能得到健康协调的发展。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教育存在的“城市中心”价值取向弱化了农村教育“为农服务”的功能,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适应我国新世纪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农村教育应牢固确立为农村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服务的办学思想。一方面要普遍提高农村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农村社会的文明程度,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人才;另一方面又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培养大批的农村适用人才,为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为不断增加农民的收入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

2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加大农村教育投入“以县为主”主要是指农村基础教育管理体制而不是投入体制,因此必须进一步明确中央和省级人民政府对农村基础教育投入的责任。教育属于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农村基础教育更是一种社会公益事业。各级政府要按照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加大公共服务支出,将农村基础教育纳入公共财政支出范畴并优先予以保证。目前,我国正处于劳动密集型经济向技术密集型经济转型的时期,优先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加大中央、省市政府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不仅有利于稳定农村基础教育的经费来源,而且有利于基础教育在更大范围和更大区域内均衡发展。

3积极探索农村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课程作为教书育人的主要载体,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从一定意义上说,要转变农村教育城市化的取向,关键在于加强农村教育的课程和教材建设。农村教育的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问题既是困扰农村教育健康发展的难点,也是农村基础教育与农村职业教育结合的难点。[7]2003年9月20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农村中小学教育内容的选择、教科书的编写和教学活动的开展,在实现国家规定基础教育基本要求时,要紧密联系农村实际,突出农村特色。”农村教育课程的开发要适应各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同需求,从实际出发,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尤其要关注农村并结合现代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把现代农业技术、生产经营和管理等内容纳入到农村课程体系中来,发挥农村学校课程传播农业科技文化知识和实用技术的作用。种植、养殖、园林花卉、农产品加工、温室栽培、机电维修、市场营销、美容理发、烹饪、驾驶、建筑、家政、农业环保、美术摄影、农业经营管理等,都可以而且应当成为农村学校的课程和教学内容。农村学校的课程和教材建设要遵循义务教育的基础性、全面性,同时结合农村教育的多样性、适应性和实用性,把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加快培养和造就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的新型人才,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4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不断优化农村教育结构,逐步建立具有农村地方特色的教育体系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有效途径。针对我国农业人口素质普遍偏低的状况,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加强对农民实用技术的教育与培训,把教育教学同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结合起来,加强实践教学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尽快提高我国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政府应当加大对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继续改善农村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重点扶持农业类专业的建设。要不断完善农村成人教育体系,积极推广实用生产技术的培训和非农业就业必需技能的培养,通过多种形式为农民在农业生产和非农业转移两个方面创造有利条件。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本身也要逐步提升办学水平、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63农村职业教育既要为当地社会生产生活服务,又要适应新形势下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职业分流的需要。总之,要努力促进基础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相融合,逐步实现农村教育的一体化。

农村发展措施范文第4篇

一、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情况

从调查的情况看,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形式比较单一,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则由最初通过能人带路、邻里互助、亲友联合等方式形成,通过不断的实践实现了自身的发展。

1、合作领域不断拓宽。农民的专业合作最初是从瓜果蔬菜生产环节开始的,随着农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农民的合作领域不断拓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已涵盖农村种、养、加工、信息、技术、销售等多个农业生产及服务领域。

2、经营服务形式多样化。一是产销结合型。这类合作经济组织以企业为龙头,统一品牌、广开销路。合作经济组织主要按照农业生产的需要,联合专业大户,建立的生产环节技术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3、发展质量逐步提高。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已由过去的以服务型协会为主逐步向产销结合的合作社转变。

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社会效应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和促进农技推广、农民增收等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1、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推进了高效规模农业发展。一家一户的家庭承包经营带来农村土地经营规模过小和过度分散的局限性,不利于形成适度规模经营和农业产业化,不利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通过股份化、合作化的形式把土地、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集中起来,实现了土地、资金、技术资源的有效整合,促进高效规模农业的发展,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益,使农民真正拥有了长期而有保障的收益权。

2、推进了现代高效农业的建设,促进了农民的收入增加。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有利于农业的专业化生产、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有利于标准化生产,确保农产品质量;有利于技术推广,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农民素质。实行股份合作制,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技术等折股量化,参与分红。无论是承包者、集约经营者,其收入都有较大幅度提高。

3、有利于破解农村及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土地、资金、技术、信息等难题,发展壮大了集体经济。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通过合作社的规范运作,从盈利中利提取一定的公积金、公益金,用于村域公益性事业和福利的支出,可有效的缓解村组集体经济不强、农民不富的问题。

三、农村合作经济发展的措施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新农村建设的产物,是增强农村集体经济活力,促进农村生产组织化的有效手段,针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政府及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采取扎实有效措施,推进金融加大对农村合作经济经济组织的信贷支持,促进其迅速做大做强,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动效应。

1、出台相关政策,调动多方面力量加大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支持。一是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项发展基金或担保基金。二是完善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考核机制。促进各有关部门切实加强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工作的领导和指导。三是提高金融信贷风险补偿比例,提高银行业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积极性。四是尽快出台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办法,让农民的土地承包使用权能在规范的法律框架内进行市场化运作。采取转包、租赁、入股等多种形式,实现使用权收益。对市场化程度高、土地资源稀缺的地区,可积极探索承包权的抵押,方便农户取得必要的贷款,实现弱势群体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变革。

2、推进金融创新,建立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信贷支持的灵活的工作机制。一是加大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重要意义和作用的宣传。二是积极引导创新金融服务手段和信贷产品。三是改进服务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将符合贷款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列为信贷优先支持的对象,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正常生产周期和贷款用途合理确定贷款期限,贷款利率适当优惠。

3、正确处理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关系

农村发展措施范文第5篇

一、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

(一)关系到农村教育质量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农村教师是农村教育的基本力量,没有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没有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当前,我国农村教师的数量多,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相对较低,农村教师的专业素质决定着占我国一半以上的中小学学生的教育质量。

(二)关系到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指社会成员平等地拥有接受某种教育的机会,包括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教育公平表现在,在法律上,人人享受平等的教育权利;在教育政策领域,人人平等地享有公共教育资源;在教育活动中,人人受到平等的教育对待,人人具有同等的取得学业成就和就业前景的机会。教育公平是社会的基础性公平,影响着其他公平的实现,是矫正社会不公平的重要手段,是保证人的发展的起点公平。对于农村教育而言,承担了更多家庭、孩子的希望。2012年,我国普通小学人数为96958985人,其中镇区33549812人,乡村36524886人,[3]两项合计占到总数的72.3%。这些农村孩子能不能享受高质量的教育,关系他们今后的发展,更大程度上关系到教育公平、社会公平的实现。

(三)关系到教师的职业幸福

通过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的专业素养得到提高,在教育、教学中游刃有余,愉快胜任,就能享受到更多的工作乐趣、成就感,自我效能感得到提升,从而体验到本职工作的幸福。同时,教师发展是学生发展、学校发展的基础,反过来,学校发展、学生发展了,更能使教师产生群体归属感。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关系到教师的职业幸福状况。

二、内驱力不足是制约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原因

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是政府、学校和教师共同作用的过程。政府和学校是外驱力,教师的自主发展是内驱力。目前,研究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文献很多,以“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为题名,在cnki上可以搜索的文献是189篇。而以“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内驱力”为题名的文献为“0”。

事实上,教师自我专业发展动力不足恰恰是制约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原因。这个问题不解决,单纯采取培训、专业发展学校建设等措施,成效甚微。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主要问题不是“要我发展”,而是“我要发展”,即教师专业发展内驱力的提升问题。

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动力不足的主要表现与原因分析:

第一,将教师职业作为谋生的手段,对教师职业缺乏认同。根据文雪等人对粤西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调查,“您认为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是”,选择“谋生的职业”的占到33.1%,“专业性很强的职业”占32.1%,“值得奉献的职业”占28.4%,“无奈的职业”占6.4%。[4]这说明,虽然教师职业专业性很强、值得奉献,但是多数老师仅仅将其视为谋生的手段。教师缺少职业认同与教师待遇、社会地位、承担的责任有关。

第二,职业成就感削减,职业动力缺失。多数情况下,农村教育就等同于低质量,相对教师在教学上投入了大量的资源,教师感觉到自己缺少成就感。而学校和政府的定量考核、评价机制,使教师成为“投机者”,忽视了本身的职责。方建华对苏北地区农村教师的调查结果表明,表示经常感受到成功的仅占2.8%, 53.5%的教师只是偶尔感受到成功,有43. 6%的教师感受不到成功。有16. 9%的教师表示不喜欢教师职业,厌倦教师职业。[5]教师职业效能感的降低,导致教师容易产生厌教厌学、职业厌倦。从教激情褪去,谈何专业发展?

第三,家庭负担比较重,无暇顾及自身发展。农村教师,尤其是其家庭也在农村的教师,与城市教师相比,有更多的琐事、杂事。教学不是他们工作的全部,他们需要抽出一部分时间用于务农、照看孩子、做家务等,负担过重。尤其是对于女教师而言,家庭成员对其工作不理解,认为教学只是教师的一部分,而家庭事务是更重要的一部分,这势必会影响教师在教学方面的精力。[6]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学校只能安排没有成家的年轻老师参加外出培训,因为这些人没有家庭拖累。

第四,农村教师缺乏支持性的外部环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专业发展资源匮乏。农村学校在图书资料、经费等方面,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性条件很不够。2.一些旨在促进教师发展的举措反而成为教师负担。近年来,为了提升农村教师素质,学校纷纷提出培养科研型、反思型、学习型教师,要求教师写论文、参加业务学习、写教学日记与反思。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没有起到促进教师发展的作用,反而成为教师的负担。虽然不少教师参加了继续教育、培训,学历得到提升,但是与实际本职工作相去甚远。3.农村教师发展机会比较少,发展后劲不足。目前,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中有一半以上已获得中级职称,但他们获得高级职称的机会微乎其微。因此,他们专业意识淡漠,不少教师“几十年如一日,得过且过”,没有专业发展的志气和热情。4.学校管理缺少职业发展的指导与有效保障。学校缺少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指导,缺少有效的校本教研机制,教师业余生活贫乏,管理简单化导致成为“打工者”等都是造成教师专业发展动力不足的原因。

三、提升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内驱力的思路与措施

(一)营造和谐校园文化,构建合作型学校

1931年-1932年,美国管理学家梅奥等人在霍桑实验的第四个实验――群体试验中,选择14名男工人在单独的房间里从事绕线、焊接和检验工作。对这个班组实行特殊的工人计件工资制度,鼓励他们卖力工作,并对他们的工作情况进行观察。观察发现工人的生产,并不像预先想象地那样争先恐后地提高生产率,而是都尽量维持在中等水平。深入的调查发现,这个班组为了维护他们群体的利益,自发地形成了一些规范。他们约定,谁也不能干的太多,突出自己;谁也不能干的太少,影响全组的产量。工人们之所以维持中等水平的产量,是担心产量提高,管理当局会改变现行奖励制度,或裁减人员,使部分工人失业,或者会使干得慢的伙伴受到惩罚。这一试验表明,为了维护内部的团结,成员可以放弃物质利益的引诱。霍桑实验也表明,组织成员具有群体归属需要,以感情为纽带的群体,能够加强成员内部的协作关系。认识到这一点,对于农村学校发展尤其重要。

在和谐、合作的学校环境中,教师有强烈的归属感,对学校有一种亲和的家的感觉,从而使教师获得心理安全感,更容易产生对自己专业的满足感,内心认可教师职业的意义,从而产生职业动力感。

如何建设合作型学校?第一,可以通过丰富农村教师业余生活,组织集体活动,沟通教师间的情感;第二,畅通教师与管理者的沟通渠道;第三,多种形式,促进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如开展校本教研、集体备课等。合作型学校建设,重在合作途径和合作文化的建立,通常情况下,后者更重要。所以,学校要改变科层制、官僚作风,淡化学校的行政控制,使教师真正成为治学者,扩大教师的主动领域。

(二)提升组织智商,构建学习型学校

阿尔布莱特法则认为,把一群聪明人收编进组织后,结果往往变成集体性愚蠢。要想避免阿尔布莱特法则带来的后果,应对集体性愚蠢,需要靠组织智商,从而使组织“脑力”动起来。对于农村学校而言,提升组织智商的主要途径就是构建学习型学校。

按照彼得?圣吉的观点,构建学习型组织需要五项修炼,即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其中,自我超越就是实现心灵深处的渴望,它是学习型组织的精神基础。改善心智模式就是推开“挡在眼前的玻璃”,改变根深蒂固于心中,影响我们如何正确了解这个世界,以及如何采取行动的的思维模式。共同愿景是组织中人们共同持有的,能成为员工心中愿望的远景,是全体成员的个人愿望的整合,它可以创造出众人一体的感觉,并孕育出无限的创造力和强大的驱动力,是学习型组织的主要学习方式。系统思考是看见整体的一项修炼,按照系统思考去研究处理事物,就应该把所处理的事物看作一个系统,要看到其中的组成部分,还要看到这些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从总体的角度把系统中的人、物、能量和信息加以处理和协调。

如何构建学习型学校?首先要建立农村学校对学习的良好态度,通过营造一种支持农村教师学习的态度、提供能够利用的学习资源、承认教师从经验中得到的知识、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鼓励每个教师成为终身学习者、鼓励教职员工要虚心学习、了解哪些压抑学习的因素、知道如何激励教师学习等途径实现;其次,建立学习的奖励机制,对于教师的学习,通过发表文章、内部交流、颁发证书等途径进行表彰;再次,消除农村教师创造性的压力,避免目标过高或过低;最后,提供相应制度和条件作为保障,如确定学习日、教研活动规范化等。

(三)激发组织活力,构建竞争型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