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常见的统计学分析方法

常见的统计学分析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常见的统计学分析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常见的统计学分析方法

常见的统计学分析方法范文第1篇

目的:通过医学文献调查以及临床手术术前术后情况分析,有效的探讨腹式子宫肌瘤剔除术、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以及腹腔镜宫肌瘤剔除术三种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我院登记住院治疗的150例子宫肌瘤患者,随机将其分为3组,分别为:50例采用腹式子宫肌瘤剔除手术组;50例采用行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手术组;50例采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手术组,将3种手术治疗方法下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自主活动时间、排气的时间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三种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结果:通过统计学分析,三种治疗方法下的各项基本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可知阴式组和腹腔镜组两组的各项手术指数的统计结果具有显著优势(P

关键词:子宫肌瘤剔除术; 腹式、阴式、腹腔镜; 疗效比较

【中图分类号】

R36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7-0244-02

当前,子宫肌瘤是广泛存在于女性生殖器官的临床疾病之一,是较为常见的良性肿瘤,子宫肌瘤是由平滑肌和结缔组织两部分组成,发病常见于30-50岁之间的妇女人群。医疗史上对子宫肌瘤的药物治疗并没有理想的治疗效果,最为常见的公认的为手术治疗方法,因为其见效快,对患者造成的病痛减少,而且可以做到根除疾病的效果。子宫肌瘤剔除手术现分为腹式子宫肌瘤剔除术、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和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本文主要是对3中子宫肌瘤的治疗方法进行临床调查和有效分析 ,探讨其手术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1月一2013年11月登记住院治疗的150例子宫肌瘤患者,随机将其分为3组,分别为:50例采用腹式子宫肌瘤剔除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为腹式组,年龄为23-56岁,平均年龄为37±6.2岁;50例采用行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为阴式组,年龄为24-48岁,平均年龄为36±7.8岁;50例采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为腹腔镜组,年龄为26-55岁,38±4.9岁。

1.2 实验方法: 分别利用回顾性和统计学分析方法对3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包括: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自主活动时间、排气的时间的最终数据统计学分析。其中,腹式组患者按照常规的子宫肌瘤剔除术进行;阴式组根据患者的子宫肌瘤位置、大小进行阴道窍窿切,常规使用“T”管引流;腹腔镜组可用单极电凝切开子宫肌瘤表面的瘤层及包膜、然后钝性剥离瘤体,最后其他部位行缝合术。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别对统计数据结果分类分析,变量以均数±标准差的方式表示,分别采用t检验的方式回归性分析和综合性分析,检验标准差为α=0.05。

2 结果

2.1 3组子宫肌瘤患者的手术结果中手术时间最长的为腹式组,时间最短为阴式组;手术出血量最多的腹式组,出血量最少的是阴式组;自主活动的时间最短的是腹腔镜组,时间最长的是腹式组;排气时间最长的是腹式组,时间最短的是阴式组;住院时间相比时间最长的是腹式组,住院时间最短的是阴式组。详细的统计结果见表1.

3 讨论

子宫肌瘤剔除术是旨在保留患者子宫的临床手术,妇科疾病中是较为普遍的疾病之一。目前的医疗技术手段先进,子宫肌瘤剔除术也逐步由单一的保守治疗转为微创型的手术治疗方法。腹式子宫肌瘤的手术治疗是当前较为成熟的治疗方法,另外经阴道和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在术后创伤、术后复发病率少等优点也逐步被医疗事业所认可和广泛采用。

参考文献

常见的统计学分析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新生儿 患病率 喂养方式

资料与方法

对广州市海幢街辖区内0~28天的新生儿,上门访视或电话随访。询问和观察新生儿体重、体温、喂养方式、黄疸、脐部情况等,有针对性的对家长进行母乳喂养、新生儿的护理和常见疾病预防指导。将新生儿患病情况、喂养方式回顾性统计分析。

结 果

新生儿患病情况:统计学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2007~2009年新生儿患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见表1。

表1 婴儿患病情况

产妇健康知识知晓率:产褥期卫生、辅食添加,计划免疫知晓率经统计学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3年来产妇健康知识知晓率(除母乳喂养知晓率外)逐年升高。见表2。

新生儿喂养方式:统计学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3年来纯母乳喂养(5.2%、7.4%、9.2%)和混合喂养(84.4%、84.2%、86.8%)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人工喂养方式(10.4%、8.4%、4.1%)逐年降低。见表3。

讨 论

新生儿访视可以促进母婴健康:新生儿访视是广州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单项和服务包的九大项目之一[1],在访视过程可以及时了解新生儿健康隐患,指导产妇产后保健和母乳喂养,促进母婴健康。

促进母乳喂养任务仍然艰巨:2007~2009年纯母乳喂养(5.2%、7.4%、9.2%)和混合喂养(84.4%、84.2%、86.8%)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人工喂养方式(10.4%、8.4%、4.1%)逐年降低。但母乳喂养与《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提到的85%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母乳喂养是0~6个月婴儿最佳喂养方式,我国母乳喂养率低的影响因素很复杂[2],促进母乳喂养任务仍然艰巨。

参考文献

1 广州市卫生局.广州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单项和服务包,2010,4.

2 李俊芳.母乳喂养因素综述.常州实用医学,2010,26(2):107-109.

表2 产妇健康知识知晓率(%)

常见的统计学分析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字】中药熏洗;针灸;痔疮;术后疼痛

痔疮属于临床中肛肠科最常见的一种多发疾病,主要是由于人体的直肠末端黏膜与肛管皮肤的静脉丛出现扩张、屈曲,导致多个柔软静脉团出现的慢性疾病,又称为痔核。该疾病主要包括内痔、外痔、混合痔[1]。术后易发生疼痛、术后感染、尿潴留、出血等并发症,其中疼痛是临床中最常见的一种并发症。近年来,通过采用中药熏洗联合针灸对痔疮患者术后疼痛进行治疗,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2]。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3年7月-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68例痔疮切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分析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女性20例,男性14例,年龄20-70岁左右,平均年龄(47士2.56)岁,病程1-11年之间;观察组女性19例,男性15例,年龄21-67岁左右,平均年龄(43士3.56)岁,病程1-10年之间。其中有20例外痔,有25例III度内痔 ,有10例IV度内痔,有13例混合痔。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临床资料中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基础治疗

对两组患者进行手术、术后疼痛等方面的健康宣教,有利于手术开展,并提高治疗效果。两组患者都进行局部浸润麻醉,主要由同一医师来进行手术。手术后对患者进行常规处理,使用子甲硝吐以及头抱吐琳钠进行静脉滴注,1d/次,持续3d,伤口采用常规的碘伏换药。

对照组:主要使用镇痛药物进行治疗,例如:100 mg盐酸呱替陡进行肌内注射。

治疗组:治疗组主要采用中药熏洗联合针灸进行治疗。中药熏洗坐浴:主要由15g归巧,15 g地榆、15 g槐花、lOg苦参、lOg蛇床子、10g黄柏,lOg花椒,lOg蒲公英,lOg马齿觅,10 g白鲜皮、5g白及,lOg甘草,5g冰片、5g芒硝等进行熏洗,一天3次,一次20min,持续3天。随后采用针刺治疗,让患者保持俯卧位,主要采取双侧次骼穴、束骨穴以及承山穴,对皮肤进行消毒,使用次性毫针0. 30 mm x 40 mm进行针刺,得气后进行平补平泻手法,针刺5 min后,留针20 min,随后拔除,3d为1个疗程。

1.3诊断标准

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不良反应等进行比较,并观察治疗的效果,以显效,有效,无效为判断标准。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分析

所有患者采用SPSS14.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采用统计学分析数据,采用( )表示计量数据,采用X2检验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所有患者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2结果

对照组总有效率91.17%,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100%,通过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比较,治疗组的效果维持时间比较长,且治疗组的疗效明显要比对照组显著,两组患者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痔疮是临床中肛肠科最常见的一种多发疾病,又称为痔核,发病率高,大部分患者都是接受手术治疗[3]。但是,术后会出现各种并发症,易发生疼痛、术后感染、尿潴留、出血等并发症,其中疼痛是临床中最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传统的镇痛药物治疗效果不是很好,无法缓解患者的疼痛[4]。通过不断的研究,在临床中开始使用中医理论来对痔疮术后疼痛进行治疗,通过中药熏洗联合针灸法,利用各种中药的热力、蒸汽等进行熏洗,在温热刺激下,使位置的皮肤温度的上升,可以有效的促进血液循环和吸收,从而达到化瘀消肿、清热解毒以及活血止痛等疗效。所以,中药熏洗可以有效的避免伤口感染,促进伤口快速愈合,降低患者的疼痛[5]。

本研究将我院收治的68例痔疮切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分析法,对痔疮术后疼痛的患者采用中药熏洗联合针灸法进行治疗。研究表明,对照组总有效率91.17%,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100%,通过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比较,治疗组的效果维持的时间比较长,且治疗组的疗效明显要比对照组显著,两组患者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宋鹏燕; 苏学荣; 杜莉; 李宝云; 方兰娇; 钮小倩.中药熏洗治疗痔疮术后疼痛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4(11):121-123.

[2]郭琳; 王灿; 刘佃温; 苗明三.中药外用治疗痔疮特点分析 优先出版[J].中医学报,2015(01):189-191.

[3]王晓燕.痔疮套扎术联合术后中药熏洗治疗痔疮103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04):221-223.

常见的统计学分析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孟鲁司特;布地奈德;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是呼吸道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常常与气道高反应性相关,长期发作可发展成为慢性阻塞性肺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作性咳嗽、喘息、胸闷及咳大量白色泡沫痰等[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月我院住院收治的支气管哮喘患者60例,其中男性32例,女性28例;年龄20~65岁,平均(45.1±3.2)岁。入选病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制定《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中急性中/重度发作期哮喘诊断标准。根据随机平均分组原则,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经比较,两组性别、年龄及病程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1.2治疗方法 两组均采用抗生素、多索茶碱、0.9%盐水3 ml+布地奈德2 mg,2次/d、0.9%盐水3 ml+硫酸特布他林1 ml2次/d雾化吸入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孟鲁司特(商品名:顺尔宁,美国默沙东公司生产)10 mg每日睡前1次口服。疗程均为10 d。

1.3观察指标

1.3.1肺功能检测 两组治疗前、治疗后10 d,各进行1次肺功能测定,分别检测两组患者第1s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呼气峰值流速(PEF)。(正常成人参考值:FEV1/FVC%>80%;PEF日变异率>80%)。

1.3.2临床症状 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后咳嗽、胸闷、喘息缓解的时间。

1.3.3喘息发作 记录住院期间白天及夜间哮喘发作次数。

1.3.4复况 统计患者出院后再住院率。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1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检测指标进行方差齐性和正态分布检验后,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当P

2结果

2.1两组患者肺功能分析 表1显示,两组患者FVC/FVC%、PEF经过治疗后均明显上升,治疗组较对照组上升更明显,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分析 表2显示,治疗组咳嗽、喘息、胸闷等临床症状缓解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两组患者出院1年内再次住院率分析 治疗组再住院率为10.00%(3/30),小于对照组26.67%(8/30),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

2.4两组患者哮喘发作次数分析 表3显示,患者住院期间治疗组白天及夜间哮喘发作次数均小于对照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哮喘是呼吸道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是由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共同参与的一种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布地奈德是一种具有高效局部抗炎作用的第二代糖皮质激素。其抗炎机制主要有两个[3]:首先是通过增强平滑肌细胞和内皮细胞的稳定性,抑制免疫反应,从而减少组胺等过敏介质的释放并且降低其活性;其次,还能减轻抗原和抗体结合产生的酶促反应,通过抑制支气管收缩物质的合成和释放,从而减轻平滑肌的收缩反应。孟鲁司特钠是一种强效的具有特异选择性的白三烯受体拮抗体,能特异地抑制半胱氨酰白三烯受体;另外,还能抑制肽素生长因子对嗜酸、嗜碱性粒细胞的促成熟作用,从而减轻气道炎症反应。本研究在治疗支气管哮喘中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本研究中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FEV1/FVC%、PEF均明显上升,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较对照组上升更明显。治疗组咳嗽、喘息、胸闷等临床症状缓解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治疗组白天及夜间哮喘发作次数均小于对照组,而患者1年内再住院率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故孟鲁司特联合吸入布地奈德可以明显改善患者愈后,与文献报道基本相符[4]。

综上,孟鲁司特和布地奈德联合使用可更好地控制哮喘,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张耀源,张孔.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35水平变化及意义[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2,33(3):398-401.

[2]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中国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基层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3,36(5):331-336.

常见的统计学分析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利巴韦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临床效果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564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248-02

上呼吸道位于喉部以上,上呼吸道感染是小儿的常见的多发病,患者常常病发于冬季以及春季,是一种易于传染的疾病[1]。主要通过患者的飞沫、使用过的用具等途径进行传播,而这其中有大约90%的患者受到的都是病毒感染,因而需要使用抗病毒的药物进行治疗,方能达到很好的疗效[2]。利巴韦林作为一种抗病毒药物,对于治疗由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具有很好的效果。以我院小儿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照组采用常规的用药方法进行治疗,实验组则使用利巴韦林注射液进行治疗,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学分析。2组疗效具有显著性差异,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收治的124例小儿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其中男性患者68例,女性患者56例,年龄在4个月-12岁之间,将患者平均分为2组(均进行随机分组),每组62例患者,均具有比较明显的症状(主要症状:鼻塞、咽痛、发热、咳嗽、流涕)。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以我院2011年07月01到2013年02月01收治的124例小儿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平均随机分为2组,每62例患者,分别称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用药方法进行治疗,实验组则使用利巴韦林注射液进行治疗,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1.3 治疗效果评价 显效:患者的鼻塞、咽痛、发热、咳嗽、流涕等症状完全或者基本消失。有效:患者的鼻塞、咽痛、发热、咳嗽、流涕等症状缓解比较明显。无效:患者的鼻塞、咽痛、发热、咳嗽、流涕等症状缓解不明显,甚至加重。

1.4 统计学的方法 患者的治疗的结果都使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X2来进行检验;P

2 结果

2.1 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 见表1。利巴韦林注射液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3.56%),普通方法组的总有效率为(70.98%),实验组比对照组的有效率高,差异显著(P

3 结论

上呼吸道感染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儿科多发疾病,主要由于患者感染病毒而引起。感染的病毒种类比较多(主要包括流感病毒、腺病毒、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等),因而需要一种可以杀灭多种病毒的药物才可以达到治疗多种类型病毒感染的效果[3]。利巴韦林作为一种抗病毒药物,对于治疗由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具有很好的效果,其是一种广谱的抗病毒药[4]。利巴韦林作用的机理是:细胞内的腺苷激酶可以磷酸化利巴韦林,利巴韦林变为利巴韦林单磷酸以及三磷酸这2种形式,可以抑制患者体内的病毒DNA进行聚合,进而达到抑制病毒增殖的目的。为了探究利巴韦林对于的治疗效果,确定利巴韦林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意义。以我院收治的124例小儿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照组采用常规的用药方法进行治疗,实验组则使用利巴韦林注射液进行治疗,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显示:利巴韦林注射液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3.56%),普通方法组的总有效率为(70.98%),实验组比对照组的有效率高,差异显著(P

参考文献

[1] 王惠英,盛明生,田海燕.利巴韦林滴鼻液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4(9):42-42.

[2] 赵娟.利巴韦林气雾剂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效果观察[J].齐鲁医学杂志,2010,25(003):268-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