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中式茶文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中西方饮食文化 饮食差异 心理差异 中西方价值观
马斯洛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五类,这五类需求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越低层次的需求,也具有越大的力量,必须先得到满足。对食物的需求,是人生理上最低层次的需求,也是最具有原始力量的需求,因而饮食文化也为各类文化中最基层的文化之一。
那么什么是文化?关于文化的定义有很多种,这里采用美国社会学家David Popenoe从抽象的定义角度对文化作的定义:一个群体或社会共同具有的价值观和意义体系,它包括这些价值观和意义在物质形态上的具体化,人们通过观查和接受其他成员的教育而学到其所在社会的文化。
可以说文化的基础是群体(如某个民族)的价值观,而文化是这种价值观的外在的各式各样的具体表现。饮食文化亦然。
然而价值观与文化之间绝非一前一后的简单关系。西方社会认为:“通过系统地组织经济资源有可能控制人的生活的信念”(德鲁克),人类心灵的信念提升建立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也就是说,文化可以反过来影响某个群体或社会的价值观。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可通过中西方民族的价值观差异解释,同时,反过来它也有价值导向作用。这和行为可以通过心理分析解释,同时又可以反过来影响心理是一致的。
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本文试图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引起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的内在基础,并通过社会生态学及发展史等本源性的因素进一步论述中西方心理差异的不同社会起源。
一、中西方饮食差异比较
(一)食材。
中国人的食材较为多样化,只要是无毒的可食的材料,都可以制成相应菜肴。不局限于材料的种类,材料的不同部分也均在食材之列。比如家禽之内脏、脖、爪等,而西方人弃之。另外,以植物性食物为主。据统计中国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
(二)烹饪方式。
中国菜最大的特点是以炒为主,讲究各种不同材料搭配,运用不同火候、时间,讲究下料的次序。但却并不量化固定,会根据材料的特点,以及口味不同灵活调整,系统控制,以味道的协调生动和丰饶美味为最大追求。而西方以整食、硬食为主,鸡肉是鸡肉,牛肉是牛肉。
(三)餐具。
中国人用的是筷子,以夹为主。西方人用的是刀叉,以叉和切为主。
用餐方式:中国人为合食,一盘菜为众人享用,座席多为圆桌,以围食为主。西方人为分食制,餐馆里点菜也为一个人份量。一桌上一般也只有少数几个人,人多的话一般就采用自助餐式。
(四)饮食观。
中国人以美味为第一追求,西方人以营养为第一追求。
二、饮食差异的心理学分析
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是密切联系的,不同的文化模式可以造就不同的民族心理特点。民族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民族文化在其成员心理上的投射。可以说,民族文化是民族心理的放大和外化,民族心理是民族文化的深层结构和内化,它们相互作用,互为因果。
本文从中西方三个心理要素的差异来分析中西方饮食差异。
(一)在感知模式上,中西方具有很大的差异。
1.联系与分离。密西根大学汉那法雅及理查得・里斯伯特领异的研究小组通过心理学实验科学证明,西方人在观察物体时,专注于中心物体,而中国人会用更多的时间观察背景,透过环境看物体。在因果关系的理解上,由于西方人关注个体,往往把事件看作具体动因的结果,而中国人则把事件置于更广阔的背景之下。研究人员表示:东亚人生活在相对复杂的社会关系网中,有固定的角色关系,因此关注背景对有效的职能运作非常重要。相比之下,西方人的社会约束较少,强调独立性,他们可以较少关注环境。在中国,人和人之间的构建近似血缘关系,人在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与其背景和出身、社会关系网络是高相关的,“有关系就没关系,没关系就有关系”这一句中国流传的顺口溜,说明了在中国“关系”这独有的文化现象。西方人虽也讲究关系,但是囿于规则和法律,整个社会建构在法律和契约之上,个体的发展与其出身背景和社会关系的相关性已相对降低。
如果“关系”的重要性第一是中国的社会文化。不难想象在饮食文化中,为什么中国人的饮食方式多为合食,一盘菜为众人享用,而座席多为圆桌,以围食为主。因为在这种氛围下,可以最大化利用就餐的时间和机会,增进与多人的交流和构建关系,一个餐桌就是一个微小的社会。
西方人关注个体,在就餐时,则以个体为主,实行分餐制,不关注在就餐时对全体就餐人员关系的建立与表达。
中西方的就餐方式之差异,体现了文化差异上的“合”与“分”。
2.整体与解析。在一系列试验中,研究人员发现东方人用“整体意象”感知世界,认为世界是由相关物质组成的;而西方人感知世界由不同形状的物体组成,即“解析思维”。比如,中国人会说:“这道菜色、香、味俱全。”倾向于从整体和系统去感观、评价食物。而西方人比如12岁的纽约人大卫・费舍曼(现在是美国美食评论员大军中的一员)评论一道菜说:“章鱼吃起来味道太淡,被其它配料的味道盖过去了。”他们往往会从具体的构成材料着眼,运用分解式的思维,关注材料本体。
中国人对世界的感知自始遵从“天人合一,法则自然”,用系统的宇宙观看世界。中国人在观物时,善于把对象看作完整统一、不可分割的,且把人放在万物之中,认为人也是万物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所以自始就有“天人不分”的感知模式,这使中国人是按主观直觉地而不是客观推演地对待事物。
外延开来,中国人长于系统性、感性、直觉、不确定和随机性,而西方人则为线性、分析性、客观性、量化和概念式。
这种差异解释了中西方在烹饪方式上的不同:中国菜以炒为主,量不固定,根据材料的特点,以及口味不同灵活调整,系统控制,追求不同材料之间的味道协调融合,以整盘菜之综合味道为焦点。而西方的菜基本上以突出某种材料的菜式为主,使用各种称量工具,量化及固定好每一个细节,基本上是以做科学试验的理性去制作一道菜,以及以营养之实用性目的为饮食的最大追求。
(二)中西饮食文化与其不同的认知风格是对应的。
心理学中将人的认知风格分为两种:场依存和场独立性。场依存性者易对环境线索表现出较大的敏感性,更易受移情作用的影响;场独立性者则具有较强的自主性,以自我为中心。贝利(1979)研究发现,在狩猎和采集社会中,人们有较强的场独立性能;在农业社会中,人们往往倾向于场依存性。因此东方人认知风格倾向于场依存性,而西方人则为场独立性。
食材选择的多样性体现出中国人“对环境线索表现出较大的敏感性”,中国人更为关注其生活的环境,根据天时地利,物尽其用,在多样化自然界中进行食物的选择。而西方人则相对更强调对满足身体营养的追求,关注焦点在于自体,对于食材,倾向于选择肉类,这显然和他们的以强调和发展自我独立能力为主要特征的认知是一脉相承的。
关键词 :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设计;调查; OCPP模式;
Abstract: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innovation design in the chemistry experimental teaching, some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Changde have conducted a questionnaire. 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there is a weakening tendency in the innovation design in the chemistry experimental teaching in high school. On that basis, it is not only analsizes the causes why it is weakening from the angle of chemistry teaching, but also puts forward an evaluation theory model(OCPP model)for the innovation design, which constructs, discovers or illustrates the basic theory as much as possible. The model of OCPP includes four parts: objective evaluation, content evaluation, process evaluation and product evaluation.
Keyword: chemistry in high school; experimental teaching; innovation design; investigate; OCPP model;
湖南省从2010年9月到2020年7月进行了10年的高中新课程改革,在此期间湖南省使用的是人教版高中教材(下同),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实验种类多,呈现方式也多样化,化学教材选修6《化学实验》是单独进行的模块教学。湖南省常德市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不少高中化学老师对实验教学创新设计感到困惑。为了全面了解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设计的现状,使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能够更加适应高中课程改革的步伐,尽可能建构、揭示或阐述实验教学创新设计的评价理论模式,特面向常德市12所普通高中学校开展了《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设计的现状调查》的问卷调查活动。通过调查研究,比较客观地了解常德市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设计的现状。湖南省是基础教育大省,常德市高中基础教育处于全省领先水平,此项调查研究可以反映湖南省乃至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实验教学创新设计的情况,研究的成果也会对其他省市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 、材料与方法
通过对常德市12所普通高中化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以不记名的形式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75份,收回有效问卷72份,有效回收问卷率96.0%。参与本次调查的学校既有省级示范性中学,也有普通中学;既有城区中学,也有农村中学。本次问卷覆盖面较广,数据真实可靠,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获得了宝贵的资料。为了使本次调查有针对性,在深入研讨的基础上,按所设问题的逻辑顺序进行排列,并试图揭示问题之间的关系[1]。
2 、结果与分析
2.1 、调查结果
2.1.1 、高中化学实验开设现状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开设现状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化学教材实验开设率小于50%的学校高达37.5%;学生分组实验很少开设或完全没有开设的学校达到了1/3。学生分组实验开设状况不理想的原因不是学校的实验条件,而是化学教师觉得教学时间不够、工作量大、麻烦,属于这种情况的教师占79.2%。大多数学校高一学生每周只有2课时的化学课,正常的教学任务很难完成。
表1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开设现状
2.1.2、 化学实验室硬件和师资调查
学校化学实验室硬件和师资情况调查如表2所示。超过1/2的学校只有2~3间化学实验室,一般高中学校有无机实验室和有机实验室,还有准备实验室等。各学校实验员也多为2人,分别负责无机实验和有机实验。94.4%的学校能够开设教材中75%以上的实验,这说明学校的化学实验室硬件条件在不断改善。
2.1.3、 教师对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设计的主观看法
教师对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设计的主观看法如表3所示。59.7%教师认为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设计对学生的能力和成绩有很大的关系,但仍有36.1%的教师认为化学实验创新设计的促进作用有限。超过90%的教师对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设计有兴趣。为了加强实验教学的互动性,52.8%的教师会邀请学生一起做演示实验,11.1%的教师完全让学生演示实验,但仍有11.1%的教师不重视演示实验,通过放视频代替化学实验。
表2 化学实验室硬件和师资情况调查表
表3 教师对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设计的主观看法
2.1.4、 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设计评价方式调查
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设计评价方式调查见表4所示。29.2%的教师希望通过教学改革考查学生实验操作能力,41.7%的教师选择笔试和操作相结合,13.9%的教师希望采用过程性评价,15.2%教师选择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这说明教师充分肯定实验教学创新设计的价值,但由于高考化学实验试题的考查方式和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设计的评价方式较单一,学生只要会做实验题,高考也可得高分,所以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设计的评价模式成了目前一个急需解决的化学实验教学问题。
表4 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设计评价方式调查
2.2、 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设计弱化的原因
2.2.1 、教师化学实验教学的理念有待更新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对实验教学的目标进行了具体的规定,通过各模块发挥实验的教学功能。化学实验探究和创新意识是化学核心素养的核心内容,对发展学生认知能力和思维训练有重要的作用。学生学习化学的观念和方法不是靠教师讲授获得的,而是通过具体的事例,特别是通过化学实验创新设计的实践逐步形成的。实验教学要符合新课程理念,教师首先要学习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自主、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上述调查中有37.5%的教师认为学生分组实验麻烦,有11.1%的教师直接用视频代替演示实验,这些教师的化学实验教学理念就有待更新,没有突出化学实验教学在化学学科中的学科特征。
2.2.2 、补充知识点过多导致实验时间减少
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采用模块教学,内容的编排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以螺旋式方式提供给学生,不必要求学生对知识掌握一步到位。化学教材实验呈现的方式有多种形式,实验的种类和数量也明显增多,但这些实验只提供让教师自主选择。根据上述调查,41.7%的教师感觉学生分组实验时间不够。教学时间不够本质上也是教学理念的问题,很多教师因为考试的压力,不顾模块教学的特点,补充知识点过多导致化学分组实验的时间减少。在学习人教版化学必修1胶体性质时[3],有老师补充了胶体的布朗运动和电泳现象,这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负担,还势必会影响正常的化学实验教学时间。绝大多数学校高一学生每周只有2课时的化学课,如果补充知识点过多就不能保证正常的实验教学的时间,导致学生分组实验所需要的时间明显减少。
2.2.3 、高中化学教材淡化了学生分组实验
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在实验呈现的方式很多,除有章节编码的实验外,还有《科学探究》、《实践活动》、《思考与交流》、《科学视野》、《科学史话》和实践性实验习题。新课程淡化了学生分组实验与演示实验的界定。模块教学中,绝大多数学校没有开设化学选修6《实验化学》。其它化学模块教材中学生分组实验要靠教师准备实验内容,或是参考相关实验报告手册。各地区和学校的情况又有不同,教育主管部门也没有规定哪些实验是必做的学生分组实验,哪些实验是演示实验。对学生分组实验内容的选择教师没有参考的依据,淡化分组实验导致学生实验创新能力减弱。
2.2.4 、有些实验操作复杂或现象不太明显
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中有些实验的装置复杂、操作麻烦和需要较长时间,导致这些实验就很少做。比如化学必修1中,氢气在氯气中燃烧,铁粉与水蒸气的反应,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嫌麻烦没有做。这样的实验,做和不做是有很大区别的。氢气在氯气中燃烧是一个演示实验,这是学生理解燃烧本质的一个重要实验。燃烧并不一定需要有氧气参加,对学生构建化学概念有很强的视觉冲击作用。铁粉与水蒸气的反应是一个科学探究的实验,通过此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可以让学生逐渐理解只要改变条件,较活泼的铁粉也能和水蒸气反应。在人教版化学必修2中,甲烷与氯气的取代反应是较复杂的有机实验。化学实验教学别是涉及到有毒气体或实验现象不明显时,有老师就用视频代替化学实验,导致教师实验教学创新设计的弱化。
2.2.5 、实验条件欠缺和过度担心实验安全
各校的实验室条件不同,某些学校的药品和仪器不能满足学生分组实验的需要,导致学生实验创新设计的能力得不到提高。少数学校的实验员不是化学专业的教师,没有经过系统的化学实验训练。个别学校实验员欠缺,由任课教师兼任。调查中还发现1所学校的化学实验员是1名非化学专业的人员担任。实验中需要注意安全,要有安全意识,但不能过度自我保护。曾在听课中看到化学教师在用浓硫酸、浓硝酸等试剂时使用橡胶手套,这不仅给学生带来了强烈的恐惧感,还会影响教师的实验教学。
2.2.6、 实验教学创新设计的评价方式单一
在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设计评价方式调查中发现,教师对化学实验教学的作用还是充分肯定的,但高中化学实验考查方式比较单一。常德市高中学生只有1次化学学业水平实验操作考试。高考中实验试题如果不能考查学生创新设计的思维能力,学生就可以通过不断做实验题而获得高分,那最终就会导致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设计的弱化,这也成了目前一个很现实的化学实验教学问题。不少学校和教师的做法就是讲实验和背实验代替做实验,而且还呈愈演愈烈的趋势。
2.3 、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设计的OCPP评价模式
基于上述问卷调查分析,发现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设计有弱化的趋势,提出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设计的OCPP评价模式[4],尽可能建构、揭示或阐述实验教学创新设计的基本原理。
2.3.1、 目标评价(Objective Evaluation)
任何化学实验活动都有其目的,实验教学创新设计要明确实验目的,就是要明确实验设计要解决什么问题,为什么要设计此实验。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设计的目标评价是以化学学科素养为目的。化学学科素养核心素养包括“宏观辨识和微观探析”,“变化观念和平衡思想”,“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科学探究和创新意识”,“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5个方面[5]。培养学生化学实验的问题策略是目标评价的任务之一。教材中存在这样的实验,在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2007年第3版)第106页的复习题第9题为:卤块的主要成分是Mg Cl2,此外还含有Fe3+、Fe2+和Mn2+等离子。若以它为原料按所示工艺流程进行生产,可制得轻质氧化镁。提供的表格中有生成氢氧化物沉淀的p H值,明确给出Fe(OH)3开始沉淀的p H为2.7,沉淀完全的p H为3.7[6]。可是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2007年第3版),在第三章第4节《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中描述沉淀的生成中这样写道:“在涉及无机制备、提纯工艺的生产、科研、废水处理等领域中,常利用生成沉淀来达到分离或除去某些离子的目的。例如,工业原料氯化铵中含杂质氯化铁,使其溶解于水,再加入氨水调节p H至7~8,可使Fe3+生成Fe(OH)3沉淀而除去[7]。”这时候学生会对Fe3+生成Fe(OH)3沉淀的p H就会感到困惑,选修4的描述也不符合Fe3+生成Fe(OH)3沉淀的科学原理。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实验问题,进行实验教学创新设计。
2.3.2 、内容评价(Content Evaluation)
从化学实验主要内容因素来看,化学实验是由实验原理、实验试剂、实验条件、实验装置、实验操作、实验结果等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化学实验原理处于诸要素的核心地位,只有弄清实验原理,才能合理设计实验[8]。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设计的内容评价的核心是化学实验的化学原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附录中明确了18个化学实验,分别是必修课程学生必做的9个实验和选修性必修课程学生必做的9个实验。以必修课程学生必做的第8个实验为例:搭建球棍模型认识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的特点。由于学生对有机化合物的立体结构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如果将此内容进行实验原理的教学创新设计,引导学生按烷烃碳原子数逐渐增加来制作球棍模型,能迅速突破难点(同系物和同分异构体)。此实验注重对学生化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将化学学习变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探究情境,使学生在内心深处产生一种探究的欲望,自觉、主动的探索问题,从而获得新知识。最终可以将化学教材中静态的文本概念通过实验教学创新设计达到化学实验教学的可视化。实践证明此实验是学生学好有机化学最重要的入门实验。
2.3.3 、过程评价(Process Evaluation)
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设计的过程评价主要是指实验的操作、现象和结论。实验操作涉及到实验方法、条件和变量控制;实验现象涉及到实验分析;实验结论是实验的因果关系。一方面,实验的过程评价包括实验的生成(化学反应原理)、实验的干扰(化学性质)和实验的分离(物理化学性质);另一方面,实验的过程评价包括实验前的准备、实验过程和实验后的反思。开展学生感兴趣的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设计的实验。学生只有做过化学实验,他们才有实验过程的体验。实验的过程既可以增强学生对高中化学基础知识的理解,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创新设计的意识和能力。化学实验创新设计不能只局限于化学教材中的实验改进,如何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等都是化学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9]。如积极评价学生参与家庭实验的过程。在学习电解饱和食盐水后,教师鼓励学生在家里做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实验,要求学生把实验过程拍成视频或照片在班级学习群中进行讨论,从而增强学生参与家庭实验的兴趣和能力。目前有学者提出将化学类公众号应用于化学教学实践的建议,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家庭小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10]。
2.3.4、 成果评价(Product Evaluation)
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设计的成果评价主要是通过化学实验形成化学实验的思维模型。通过化学实验模型指导和预测化学实验,化学实验可以证实或证伪化学模型。最终形成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设计的成果评价也是目标评价、内容评价和过程评价的一个综合性的评价过程。可以将历届高考实验试题进行创新评价。设置新颖的高考试题呈现方式和设问方式,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善于发现问题、找到新规律、得出新结论[11]。高考化学实验试题的创新设计是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设计的导向。特别是有机化学实验,实验时间长,有些实验效果不是很明显,还有安全和污染问题,不少化学教师根本没有进行化学实验的操作,更谈不上对实验的创新与研究。参与全国高考化学命题的专家学者也很清楚化学实验教学有弱化的趋势。全国高考新课标乙卷理综曾在2012—2014年连续3年考查有机合成的实验,不断引领师生进行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创新设计。根据化学科的创新研究成果特征,将高考化学科创新性的考查要求分为推测反应现象或物质性质,在实验教学创新设计中促使学生自主思考,发现新问题,设计新路线,开发新方法,总结新规律,得出新结论[12]。
3 、结论
基于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发现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设计有弱化的趋势,从学科教学的角度分析了弱化的原因,并提出了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设计的OCPP评价模式,尽可能建构、揭示或阐述实验教学创新设计的基本原理。OCPP模式包括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设计的目标评价(Objective Evaluation)、内容评价(Content Evaluation)、过程评价(Process Evaluation)和成果评价(Product Evaluation)4个部分。
参考文献
[1]钱胜冯启能高中新课程化学实验教学现状调查报告[J].化学教学, 2015(1):20- -2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7.
[3]宋心琦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9.
[4]毕华林化学课程评价的理论和模式[J].化学教育, 1994(8):20.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6]宋心琦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2(必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9.
[7]宋心琦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选修4[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9
[8]王春中学化学创新实验设计与案例研究[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 2020
[9]孙金凤,冉鸣等中学化学创新实验的研究进展[J].化学教育.2020, 41(7):106 1111
[10]霜,曹坚,肖小明化学类微信公众号的应用特征研究[J.化学教育.2020, 41(1):60.
基层检察机关档案信息化建设
检察院档案是国家重要的专业档案,是国家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检察工作和其它各项工作的真实记录,又是这些活动的重要依据和必要条件。基层检察机关档案信息化工作不仅关系着本院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更关系着整个检察机关基础信息化管理程度和档案信息化工作的发展。随着档案信息化工作的不断深入,检察院档案信息化建设中,或多或少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不足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提出建设性的实施策略,是检察院档案信息化工作顺利进行的必要途径。
一、目前检察院档案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档案信息化资源相对分散。随着检察院信息化的不断发展,检察院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开发,产生了大量的电子公文,这些都需要及时、准确、有效地被新型的档案管理系统所接收。而部门的办公软件系统无法融入到档案管理系统软件之中,导致部门产生的越来越多的电子文件资源相对分散,使得信息化档案接收的任务变得越来越重。
2、电子文件真实性以及长期保管的问题。由于电子文件存在易复制、易篡改的特点,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还是得依靠传统纸质文件作为凭证使用,虽然国家了《电子文件签名法》,但是应用到实际工作中还存在很多有待解决的问题,此外,由于电子文件的非直读性、信息与载体分离等特性,存储系统更新换代带来的数据丢失问题将日益严重。
3、档案管理基础工作不牢。在软件环境上,缺乏档案信息化管理各个环节的标准规范,如在把纸质的档案转换成电子文档这个阶段,缺乏详细统一的标准来要求什么样的纸质档案应该采用何种转换格式,导致相同类型的纸质档案经过不同的部门和人员处理就有不同电子格式,增加了信息化管理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
4、可用档案信息资源不多。长期以来,基层检察院档案部门主要依靠归档制度来保证档案实体的收集,始终未能摆脱“重藏轻用”的局面:即重视档案部门内部组织管理,轻视研究和预测检察机构对室藏信息的需求;重视室藏服务方式,轻视深层次的信息服务。
5、档案管理人员素质不强。受人员编制所限,档案部门人员配备不足,有些档案管理人员是兼职档案员,本职业务工作就比较忙碌,无暇顾及档案工作,再加上档案专业知识相对比较欠缺,只能边干边学;受思想认识水平所限,有的档案人员认为档案管理工作是服务性工作,难以成就一番业绩,很多档案人员工作一两年就变动工作岗位,难以保持档案管理工作的梯次衔接,更难以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的开拓创新。
二、检察院档案信息化实施策略的步骤
1、需求分析。调查现有档案资源情况,了解业务部门实际需要,寻求检察院主管部门支持,这一系列问题得到明确解答,档案信息化才能成为可能。解决档案信息化面临的瓶颈问题,然后制定信息化的模式,这一步需要档案业务部门、归档部门、开发人员共同参与。
2、信息化目标确定。确定上信息化项目之后,便要根据现有条件结合实际制定信息化目标,这项工作不能仅仅看到当前,而应着眼于未来档案部门的发展和检察院信息化水平的推进,制定出短期和中长期发展规划。
3、标准和规范建设。标准和规范建设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特别是在现代网络环境下,标准和规范显得尤为必要,如果数据标准不统一,将对数据的采集、加工、保存以及以后的信息共享带来问题。
4、档案信息化基础架构实施。进行信息化建设,自然少不了信息化设施,比如网络平台建设、设备购买,这部分工作在信息化过程中的开销很大。对于这部分不同的单位由于基础差别、预算不同和工作模式差异,并没有规律可遵循。因此,档案信息化基础架构要从实际需要出发,随需而变,在此提出一个档案信息化普遍的观点供大家参考。
很多单位在购置设备时常常关注的是一次性的投入,但实际上,一套设备使用过程中的开销并不仅仅是这些,使用中的损耗、升级、维修等费用以及设备停机造成的工作停顿也是一种无形成本。所以我们关注的是应该一段时间内围绕这套设备发生的直接费用。费用的内容包含了软件的投入、相关硬件的投入、购买服务的费用、与此相关的直接的人力资源成本。
低成本构建高可用的档案信息化基础架构,是未来档案信息化系统建设的主要趋势。随着信息化建设的逐步深入,档案信息化系统投资建设的成本收益问题日益得到重视。在建设和运行过程中,选择合适的解决方案,有效的降低总成本。
5、信息安全策略。
(1)信息安全的现状
缺乏必要的投资,无法防范病毒攻击。检察院档案部门经费不足,很难争取到必要的安全投资。甚至使用单机版杀毒软件来应付,而这样的软件对于利用网络漏洞传播的“冲击波”等恶性蠕虫病毒来说根本不起作用,一旦中毒只能全部短网逐台查杀,严重影响业务的正常运行。
安全设备没有得到应有的维护。对于杀毒软件、防火墙来讲,日常的更新维护相当重要,由于缺乏有经验的网络管理人员,很容易放松设备的日常维护,如果杀毒软件的病毒库没有及时更新或者网络安全设备自身存在漏洞,就会给整体安全带来隐患。
员工行为不规范导致病毒感染。没有建立相应的安全制度,员工缺乏敬业精神,从网上下载软件、电影、音乐,使用聊天软件,访问不良网站,这些都给网络整体安全带来隐患。
(2)应对策略
技术层面:部署网络版杀毒软件,硬件防火墙,配备或培训合格的网络管理员。
制度层面:建立严格的安全制度,杜绝非法操作。
管理层面:经常维护、定期升级、及时发现潜在问题。
三、结束语
【关键词】人民检察院;档案信息化建设;问题;解决措施
一、前言
随着人民检察院的快速发展,档案管理工作越来越发挥着重要作用。新时期,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人民检察院发展的必然趋势,有助于提高档案管理效率。然而,在人民检察院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直接阻碍档案信息化发展进程。因此,有关人员应针对人民检察院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而加强研究,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以推进人民检察院档案信息化的建设进程,提高档案管理效率和彰显档案信息价值。
二、人民检察院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
(一)档案管理不善
人民检察院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着档案管理不善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档案信息化建设进程。首先,检察院档案资源呈现分散管理趋势。在检察院办公自动化发展中,电子公文逐渐增多,但主要集中在各部门办公软件系统中,导致工作者未能及时将其融入档案管理系统中。长期以往,档案资源越来越分散,为档案管理工作增加难度。其次,电子档案文件虽然具有一定的优势,但由于电子文件具有容易拷贝、篡改等特征,使人民检察院部分档案管理者产生不信任心理,仍然对传统纸质档案文件有着较多的使用。基于此,阻碍检察院的档案信息化建设进程。
(二)档案管理的基础工作不到位
人民检察院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其基础工作相对不到位。首先,档案信息系统是档案信息化实现的有力保障,但诸多地区人民检察院的档案信息系统建设水平相对较低,难以充分发挥档案管理作用。其次,检察院方面未能针对档案信息化建设和档案管理制定完善的制度,导致制度保障缺失。如,在档案信息化建设初期,检察院方面必须将传统纸质卷宗档案转化为电子文档,但在工作实践中,相关人员未能对卷宗加以有效整理而录入,导致信息录入混乱问题较为严重。甚至录入信息后,未能将档案重新装订和妥善保管,造成纸质档案缺失,可能为后期档案管理工作增加难度。
(三)未能实现档案信息的价值
人民检察院档案信息化建设实践中,主要以归档制度而开展工作,重视对档案信息数据的采集和收纳,而对其利用率十分低,导致档案信息的价值未能深刻体现。首先,检察院方面重视对档案管理部门的组织和管理,未能督促管理者对档案信息价值的开发。其次,检察院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虽然能够明确档案信息化的服务功能,但未能深入挖掘深层次的信息内容,降低其信息服务能力。由此可见,人民检察院档案信息化建设中,未能将档案信息的价值有效发挥,与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初衷背道而驰。
三、人民检察院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有效措施
(一)设立专门的档案管理部门
对于人民检察院而言,档案信息占据重要地位,因而必须加强档案信息的管理。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步伐是人民检察院发展的必然趋势,加大档案管理力度尤为重要。对此,人民检察院可设立专门的档案管理部门,全权负责档案管理工作。首先,在人民检察院人才队伍中抽调骨干人员而组建专门的档案管理小组,使其领导档案管理部门工作人员而开展工作,将档案管理工作提升至发展战略的高度。其次,对档案管理部门给予大力支持,包括资金、技术、人员、时间、组织等方面的保障,为提高档案管理效率奠定坚实的基础条件。最后,针对档案管理部门工作人员而制定一系列规范性制度,对工作人员的思想行为方式加以正确规范和引导。
(二)加快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由于人民检察院档案信息化建设是需要长期坚持的工程,所以在其信息化建设中,应为其提供充足的基础设施保障,而加快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是前提条件。信息系统、数字化设备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要素,能够满足人民检察院内部档案信息传输、共享、交换等需求,对提高档案管理效率有利。在完善基础设施过程中,可从两方面着手:首先,加快档案信息网络系统建设。在实现档案信息化建设中,信息网络系统是基础保障,通过完善系统,能够使人民检察院档案管理部门工作人员更好开展档案管理工作,实现整体效益的最大化。其次,为档案管理部门工作人员提供必要的数字化设备支持,以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进程。
(三)优化档案信息化处理流程
新时期,人民检察院虽然处于不断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中,但其信息化建设水平仍然相对较低,不能适应人民检察院未来发展趋势。尤其在档案信息化建设初期,相关人员处理检察档案时存在诸多不足,阻碍信息化建设。对此,相关人员有必要对档案信息化处理流程加以优化,为档案信息化建设创造有利条件。首先,在录入档案信息之前,相关人员应保持谨慎认真的工作态度,进行拿取档案、分类归纳档案、拆除档案装订等操作,对系列档案信息加以妥善处理。其次,在录入档案信息时,人民检察院工作者可根据一份案卷档案信息量而选择录入方式,或独立存储,或放置于某一图像文件中。最后,将纸质档案重新装订,并妥善保存;将电子版档案信息进行有效归档、查验、注册,有利于实现档案信息系统工作的最优化。
(四)加强人员培训
人民检察院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应重视人才的重要性,并针对工作人员而加强必要的培训活动。首先,加强思想培训,使档案管理工作者对档案信息化给予高度认同和重视。与此同时,将档案工作人员结构加以合理调整,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其次,采取分层次培养的方式而开展培训工作,使培训工作更具针对性,可对不同对象加以必要的培训。例如,在档案信息安全管理中,应对工作者加强信息安全培训,使其能够对信息系统采取有效的杀毒措施、防火墙配置等,确保电子案卷档案的安全性。最后,对档案管理工作者加强技能培训,使工作人员能够对新技术、新设备有着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对推进人民检察院档案信息化建设进程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结论
就人民检察院的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而言,是一项较为系统的、复杂的工程,其涉及内容相对较多,如信息数据库建设、信息资源有序整理、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等,对相关工作人员提出较高的要求。在人民检察院档案信息化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如档案管理不善、基础工作不到位、未能体现档案信息价值等,不仅阻碍人民检察院档案信息化建设进程,而且对其发展不利。对此,设立专属部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档案信息化处理流程、加强人员培训等措施能够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推进人民检察院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闫淑英,曲雯雯.基层检察院档案信息化关键问题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2,08:248.
[2]陆渊.检察院档案管理系统建设的原则与重点[J].中国档案,2012,12:62-63.
[3]樊海平.科技强检奏强音――宽城满族自治县人民检察院信息化建设纪实[J].党史博采(理论),2011,02:56.
无为县昆山中心学校803班徐紫玉
失去慈母就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 .--------老舍
——题记
我是鲜花,母亲就是深埋在泥土中的根茎。我是风筝,母亲就是牢牢栓着的线,不管风筝飞的多高多远,总离不开线牵引。风筝飞的越高越远,那根线就会牵得越长,越紧。
感恩,牵引风筝的线。
小时候,总是渴望有一天自己能变成一只风筝,振翅高飞。尽管风筝是自由的象征,单纯的风筝却不敢与线挣脱。风筝飞的每一个方向,都有线善意的指导,正确的牵引,才不足以迷失方向。
母亲是我的启蒙老师。儿时,母亲一直用朴素的语言教我做人的道理,教给我知识,她说做人要脚踏实地的,一步一个脚印;她还说过,一个不能碌碌无为的过着一生,要有价值地活着;也是她,手把手教会我写自己的名字。。。。。
母亲知道的东西不多,可她教给我的却很多。母亲只是一个平凡的人,也正如她所说,她只是用她几十年来的经验传授给我,也只希望,在以后的路上,我可以走的跟好。。。。
“ 做人要脚踏实地的,一步一个脚印”。母亲的话语至今人在我的耳畔响起,最深刻,最深刻。
记得,上小学那会儿。有一天放学,下着大雨,我记没带伞,也没穿雨靴,这时我看见一个熟悉的身影打着把伞,向我招了招手,说:“不要动”!母亲走到我面前,帮我换上雨靴,并给我一把小伞。出了校门,因为平时路上就坑坑洼洼的特别是现在下雨,路上就有许多稀泥,一不小心就会溅到衣服上。我急嚷嚷的让母亲背我,可是,她却是让我向前走几步,然后让我回头看:“路上有你的脚印,即使过了很久,很久,脚印会消,失可是在这块土地上,你的脚印曾留下过,女儿,记住,做人要脚踏实地的,一步一个脚印。”当时,我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直到现在,我才真正理解母亲的用意。
感恩,指导风筝的线。
渐渐地,随着时光流浙,在线的指导下,风筝长大了,有了自己的思想,再忍受不了细线的唠叨,那只风筝越发想要挣脱线的牵绊,想要去去经历风雨,与云儿为伴,与鸟儿为友。
初一的时候,母亲开始管得我特别严。总是是让我学习,学习,利用课余时间让我看书。那是,我被压得喘不过气来。于是,我爆发了,与母亲吵了起来:“你每次都说为我好,可你理解我的感受吗?我都多么希望跟朋友一起去玩,学校组织活动,你每次不让我参加,玩是孩子的天性,你理解吗?”母亲愣了一会儿后说:“我这是为你好”你每次都说为我好,可你理解我吗?你说,一个女生考不上大学学,就没有什么作为,可是我还可以去打工,同样可以挣钱。”我一时没忍住,吼了出来。这时母亲被气哭了,哽咽的说:“紫玉,你不要怨我,你不知道现在大概有多累,我希望你现在有功一些,以后你就可以跟好的生活,有跟好的前途,我真的是为你好。”听了母亲的一番话,这一刻,我才知道,原来,我从来没有理解她。
风筝离开了线,虽然得到了自由,可是它却永远的迷失了方向。没有了线的牵引,它便没有了前进的方向。风筝与线是不可缺少的一体,没有了线,风筝便不完整了。感恩,母亲在这平凡的日子,我想对您说:“我是风筝,您就是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那根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