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劳动教育课程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新时代;劳动教育教师;专业特质
新时代背景下,要落实劳动教育,充分发挥其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关键在于教师。劳动教育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专业特质,才能胜任劳动教育教学工作,真正实现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
一、新时代劳动教育教师专业特质的内涵
从事不同行业的人,有着不同的专业特质。所谓特质是指一种可表现于许多环境的、相对持久的、一致而稳定的思想、情感和动作的特点,它反映了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倾向,具有抽象性、稳定性、相对性和结构层次性等特征[1]。新时代劳动教育教师的专业特质就是指劳动教育教师所具有的稳定、持久而独立于情境的心理特征[2]。新时代劳动教育教师只有具备从事劳动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需的、特有的品质,才能胜任劳动教育教学工作,在工作中有所作为。
二、新时代劳动教育教师专业特质的主要表现
新时代劳动教育教师的专业特质是由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和新时代对劳动教育的要求所决定的。根据劳动教育教师应具备的特点和符合的要求,笔者认为新时代劳动教育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特质主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丰富的专业知识、过硬的专业能力和强烈的学习意识,以下展开具体论述。
(一)高尚的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所应遵循的基本规范。教育是塑造学生灵魂的事业,教师只有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才能更好地培育学生。劳动教育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主要表现如下。1爱岗敬业能够充分认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高度认同劳动教育教师职业,热爱劳动教育教学工作,对工作认真负责,兢兢业业。2关爱学生具有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全身心关心爱护每一名学生,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个体差异,相信学生的潜能,努力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3育人为本,因材施教牢记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根本任务,努力培养学生形成劳动价值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努力为每一名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
(二)丰富的专业知识
教师的专业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持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教育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不仅影响着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而且影响着学生的学习[3]。劳动教育教师要具备的专业知识主要有以下几点。
1扎实的教育知识
劳动教育教师的教育知识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具有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是开展劳动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教师要熟练掌握教育教学基本原理,特别是要把握好知、情、意、行相统一的劳动价值观形成规律,按照教育教学规律开展教学活动,还要准确把握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做到因材施教。
2精深的学科知识
劳动教育学科知识主要指劳动教育教学的概念、原理、理论、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具体包括劳动教育的历史发展、劳动教育的性质和基本理念、劳动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劳动教育的形式与方法、劳动教育的途径与评价、劳动教育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以及劳动的相关知识等。它是教师进行正常教学、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教师要精准掌握劳动教育相关学科知识。
3丰富的学科教学知识
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运用学科知识进行教学活动的载体和基础,具有实践性、工作性、情境性、隐蔽性、综合性的特点,是教师专业知识最核心的表现。劳动教育教师要从劳动教育的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系统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本质要求,掌握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的方法和教学策略,充分了解学生劳动教育的认知特点,然后将这些学科知识、教育教学方法知识及学生知识加以内化,融合于自己的思考中,运用于教学中,不断优化教学。
(三)过硬的专业能力
1课程规划设计能力
劳动教育课程教学不像其他学科教学那样,有课程标准、教学用书、教学参考书等可以依据和参考。也就是说,劳动教育课程没有具体的体系化或校本化的目标和内容设计,它只有《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作为指导。那么如何确定校本化的劳动教育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实施模式和评价策略?这就需要劳动教育教师进行规划和设计。劳动教育课程规划能力就是教师在《纲要》指导下,基于学校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以及对学生学习需求和可以得到的校内外课程资源分析,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能力。其既包括对学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规划设计,也包括对学年(学期)课程和具体劳动项目的规划设计。课程规划设计能力要求教师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能准确把握学校的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二是能准确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劳动素养现状及需求,并能对校内外劳动教育课程资源进行价值分析,做到充分利用;三是能确立校本化的劳动教育目标,包括学校目标、学期目标、主题目标、活动目标等;四是能构建基于目标的课程内容体系,做到科学安排、有所侧重、因地制宜、凸显特色;五是能探索出适合学校实际、满足学生需求的课程实施和评价模式。
2课程实施能力
课程目标的达成关键在于课程的有效实施。课程实施能力是指教师在《纲要》指导下,将劳动教育的相关要求付诸行动,并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劳动教育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主要包括组织协调能力和活动指导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是劳动教育教师应具备的一项重要能力,因为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需要教师精心组织活动和及时协调各种关系。这就要求教师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能创设有效情境,调动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能及时发现学生劳动中存在的问题,组织学生有序有效开展劳动;三是能及时协调学科间、校内校外间,以及家庭、学校、社会间的关系,确保劳动教育顺利进行。活动指导能力是指教师在学生劳动中,能对学生的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劳动习惯等及时给予指导,促进学生劳动素养的发展。教师的有效指导是实现劳动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活动指导能力要求教师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能熟练掌握各种劳动技能,即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认真学习和熟练掌握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做劳动教育的行家里手;二是能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三是能及时发现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恰当地给予指导和帮助;四是能指导学生及时进行交流反思,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
3劳动实践能力
劳动实践能力主要指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劳动教育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劳动素养。从一定程度上讲,教师的劳动实践能力决定了学生劳动素养的高低。教师的劳动实践能力主要表现在:一是能清晰地讲解劳动的意义、价值,以及劳动的知识技能;二是能正确、规范地使用劳动工具;三是能熟练掌握劳动技能,即能熟练掌握所指导的劳动项目的流程和技能;四是示范操作要科学规范,即能按照技术规范和流程进行示范操作,做到科学规范。
4课程评价能力
课程评价能力是指劳动教育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教师自身课程实施情况的诊断评价能力,包括综合评价学生的能力和自我评价与改进的能力。劳动教育教师综合评价学生的能力包括对学生的学习现状、学习与发展结果的诊断评价能力。教师要能利用多种方式、渠道收集评价信息,对评价信息进行科学分析,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发挥评价的育人导向和反馈改进作用;能做到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有机结合。自我评价与改进的能力是指教师对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情况进行自我认识和反思,从而实现自我素质的提高和专业自主能力的发展。教师要能制订出具体明确的、可操作性强的自我评价指标体系;能通过多种途径收集诊断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能充分利用自我评价结果不断改进教学,促进自身专业成长。
5课程资源开发能力
课程资源开发能力是指劳动教育教师在校本化的劳动教育目标指导下,在分析学生年龄特点和需求基础上,对校内外劳动教育课程资源进行分析、开发和利用的能力。劳动教育课程不同于其他学科课程,它没有现成的教学内容,它的课程资源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和社会之中,需要教师善于发现和开发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因此,教师要具有课程资源开发意识,及时发现课程资源,并能合理利用,使之成为促进学生劳动素养发展的重要条件。
6教育科研能力
教育科研能力是指劳动教育课程教师在劳动教育教学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深化课程实施和实现自身专业成长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教育科研能力是劳动教育教师专业能力的核心,是教师实现自身专业成长的关键能力。教师要能善于发现课程实施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并及时将问题转化为要研究的课题;能对研究课题进行规划,制订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案;能进行文献综述与分析,找到已有成果的优点与不足;能在劳动教育教学实践中利用科学研究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并整理分析信息得出研究结论,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从而达到改进教学、促进自身专业成长的目的。
(四)强烈的学习意识
长期以来,由于多种原因,劳动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劳动教育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劳动教育教师不愿从事劳动教育教学工作,对劳动教育教学工作思考得少、研究得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专业水平低。而新时代劳动教育对劳动教育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这样就形成了劳动教育教师专业水平不高与新时代劳动教育对教师的高要求之间的矛盾。为了全面落实新时代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劳动教育教师应具有强烈的学习意识,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把学习当作一种不懈的精神追求和行为习惯[4]。劳动教育教师要认真学习关于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各种指导文件,深刻领会文件精神,准确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性质、理念、目标、内容、实施策略、评价方式等,积极探索全面落实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路径和方法;要紧跟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准确把握新时代劳动工具、劳动技术、劳动形态的新变化,创新劳动教育内容、途径、方式,增强劳动教育的时代性;要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心理学理论等,不断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努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总的来说,劳动教育教师要肩负起新时代劳动教育赋予的使命,就要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丰富的专业知识、过硬的专业能力和强烈的学习意识。这就是新时代劳动教育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特质。
参考文献:
[1]成有信.十国师范教育和教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2]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3]教育部教师工作司.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一、德育活动显实效。
1.传统文化教育成系列。
结合二十四节气开展“过农历的日子”系列活动,带领学生围绕多方面展开研究:舌尖上的二十四节气、诗词中的二十四节气、农耕文明里的二十四节气、气象变化下的二十四节气、动手创造的二十四节气,内容多样、形式有趣。
结合传统节日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加强晨读古诗、午间写字过程性评价;
对快板课程、中国结课程进行主题展示,加强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增强文化自信,引起家长、学生广泛好评。
2.红色基因教育显成效。
传承红色教育基因活动,与少先队实践活动积极结合,以“争做新时代好队员”为主题,组织清明祭扫、观看红、排演红色小剧、组织多层级的队前教育,用丰富的少先队活动吸引更多的少先队员参与到学校少先队文化的建设中,用多彩的少先队活动提高更多的少先队员的红色教育的实践体验。
3.家国情怀教育落实处。
以“我与他,我与这座城”为主题开展系列的家国情怀教育活动:结合各纪念日开展“为我的家种下一片绿色”、“我们决不让地球去流浪”等主题活动,开展“扣好人生第一颗纽扣”主题演讲,开展“爱在绿色创意中”废旧用品再利用的环保教育活动,结合学校自主设计的志愿卡使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
4.多彩劳动教育,培养社会责任感
本学期,我校的劳动教育丰富多彩:结合二十四节气的食材开展的劳动教育课程:种麦子、刮土豆、摘香椿芽、摘豆芽、剥橘子……开展“金童爱劳动”系列家务劳动主题活动和劳动实践周活动;开展“岗位责任制”中体验校内劳动的快乐;结合“我与他,我与这座城”志愿卡开展校外劳动;为不同年级设计有针对性的“金童劳动卡”;为毕业班学生准备了最后的礼物——劳动研学……培养学生劳动兴趣、磨练学生意志品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5.我是爱的源头,成就健康心理。
开展心理课堂、“我爱我”主题活动、“我是爱的源头”主题升旗仪式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结合全员育人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形成了“产生爱、奉献爱、汇聚爱”的良好局面。
二、德育体系有规划
1.爱的十品行,月月有主题。
学校制定推进方案,结合德育工作一体化,每月一品行,推进区级“以海明德十品行”工作。三月开展以“爱+仁”主题活动,我校志愿服务团队荣获青岛市志愿广场“最具活力志愿服务团队”称号。四月突出“爱+融”主题,各年级进行综合实践活动;五月开展“爱+志”主题活动,引导学生从小立志。
2.“三Y”育人制,尊重学生个性。
完善“三Y”(前预、首遇、全育)全员育人中的班导会、导师联系等制度,邀请高校教师、有特长的家长试点组建“全员育人导师中心专家组”项目。各班专家组根据自身优势为学员进行“个性化辅导项目”,每月至少与学生亲切交谈一次,每学期个性化辅导一次。
3.创设真实情景,落实德育目标。
以“尊重他人,学会合作”德育目标中各年级开展不同的实践活动:一年级在与人交流时做到尊重他人。二年级创设情境研究与他人合作。三年级在研究中草药过程中体验与人合作。四年级在研究春天中学会尊重身边事与物。五六年级在辩论赛中体会尊重的含义。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逐渐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高校中进行音乐教育,不但丰富了教育的内容,还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素质和品味,因此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作用,使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得以不断提高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主要研究音乐教育对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的具体表现,研究音乐教育在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音乐教育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的途径。
关键词:
文化素养;大学生;音乐教育
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主要是指在大学生个人应当具备的素质和处事的态度。通过教育的形式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使其能够在德行、智力和情感等方面达到理想的标准,从而帮助其更好的处理问题。在这一过程中音乐教育以其独特的方式,对大学生的文化素养的提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研究音乐教育对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的相关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一、音乐教育对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的具体表现
(一)有利于健全大学生的人格
音乐教育可以通过直观生动的感性形式表现社会理性,利用优秀的音乐作品帮助大学生养成高尚的人格,在社会不断发展背景下,社会对全面型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多,通过音乐教育对大学生进行引导,可以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养成文明和高尚的品格。
(二)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音乐教育的过程是不断创造、提供审美体验的教育活动,同样的音乐作品,不同的人听来会有不同的感受,触动内心的效果也会产生差异,从而唤起大学生不同的个人情感,再通过教育的形式引导学生将个人的思维和激发的情感相结合,就会使大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个性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增强大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1]。
(三)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培养大学生的审美兴趣的重要课程就是音乐教育,同时音乐教育的核心也是审美教育。通过优美动听的音乐,潜移默化的升华大学生的情感、陶冶大学生的心灵。从而丰富大学生的心理和情感,提供审美能力。
二、音乐教育在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音乐教育考核制度存在不足
现有的音乐教育考核制度还有待完善,而且健全的考核评价体系也比较缺乏,造成学生和教师对音乐教育的兴趣较低。同时音乐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更多的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也缺少学生主动表现音乐、讨论、欣赏的动力,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非常不利[2]。
(二)有待加强音乐教师队伍
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尤为重要的角色就是音乐教师,但是在高校中音乐教师队伍的实际水准却没有达到理想的标准,而且专业的音乐教师人才极为缺乏,即使在高校中设立了相应的艺术教育中心、音乐教研室等,但是更多的只是流于形式,并没有充足的教师数量,而且还存在音乐教师身兼数职的情况,致使对音乐教育没有过多的深入研究,难以实现理想的音乐教育效果,因此急需加强音乐教育的教师队伍。
(三)音乐教育自身的不足
在高校音乐教育课程设置上,除了本专业将其设置为专业课程,其他的专业大多将其设为选修课程,而且课程设置的时间较短,课时较少,通常音乐教育课程的学分2分。从而造成教师和学生对音乐教育课程重视程度不够。而大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对于音乐相关知识的学习较少,音乐学习的连续性也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于是导致音乐教育课程的设置对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很难发挥作用。
三、音乐教育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的途径
(一)开展音乐教育科研活动
目前音乐教师关于教学科研的活动设置的较少,开发有价值的科研活动不但可以提高教学的深度,还能够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而音乐科研活动的选择也要从实际教学的角度出发,为音乐教学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服务作用。不断加强本校音乐教师和其他院校音乐教师的学术交流活动,拓宽音乐教学视野,及时了解音乐教育的新动态,在音乐教育科研活动中遇到问题的时候,音乐教师应当主动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及时解决问题,保证科研活动的顺利进行[3]。
(二)加强音乐教师队伍的整体能力
针对高校缺乏专业的音乐教师队伍问题,在组建音乐教师队伍的时候应当积极引进专业的音乐教师人才,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对音乐教师的实际需求情况,改善不合理的师资队伍结构。另外还要不断加强已有音乐教师的专业水平,通过定期进修学习、向优秀院校参观学习等形式,使音乐教师的自身能力的提高推动整体队伍的能力的提升。
(三)丰富教材内容,合理设置音乐教育课程
在设计音乐教育教材内容的时候,应当选择大学生普遍喜爱和熟识,并具有教育意义的曲目,使学生可以在欣赏的同时达到教育的目的。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教材内容可以选择的范围有:选择具有较强民族性、普遍性的音乐作品,将色彩各异、不用风格和区域的民族音乐作品编入教材中,可以使学生在欣赏音乐作品的同时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提高文化素养。或者选择具有较强艺术性和思想性的音乐作品,突出劳动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强化学生的文化认同感[4]。
四、总结
综上所述,通过对音乐教育的研究,可以了解到音乐教育对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采取有效的手段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作用,培养更多全面型人才,为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作者:朱亚楠 单位:信阳师范学院华锐学院
参考文献:
[1]朱晓虹.提升大学生音乐素养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02:218+228.
[2]陆钰娟,兰海涛.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音乐素养的思考[J].音乐大观,2012,03:81.
江西一所乡镇中心小学建有5亩菜地、花园,划片分给学生种植。地里的花草大都是学生从家里带来的,蔬菜也由学生自己栽培、管护。部分收获送到食堂,其余售出所得用于公益。学生们对种地十分上心,上劳动课兴高采烈,懂得从劳动中学习。对这则消息,舆论都持肯定态度。其实,劳动是教育的应有之义。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专门设有劳动技术教育内容,劳动技术课是普通中学的一门必修课,把劳动教育纳入校本课程的学校也不乏见。正因为对劳动技术教育落实不够,舆论才把本该成为常态的教育活动当作新闻。今后,这种活动应该在农村中小学普及,让类似“新闻”不再成为新闻。(《中国教育报》)
“教育家办学”应成为一种常识
“教育家”是在教育理论或实践上有创见、有贡献、有影响的杰出人物。与“教书匠”不同的是,他们把学生作为丰富、完整的人来教育,把教育视为神圣事业和社会责任,懂得教育规律,有自己独到的教育思想和见解,创造性地从事教育工作。有人将“企业式”“行政式”“家长式”“教书匠式”的管理思维并称为“教育家办学”的四大“敌人”。当前,冲击“教育家办学”的最大瓶颈是“功利化”,让教育回归教育的本质,让办学者真正成为教育家,这是对教育功利化的严肃批判。“教育家办学”应该成为一种常识,以此推动教育回归本源和可持续发展。(新华网)
回归自主选拔的原点
2003年,部分部属高校开始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10年探索,自主选拔打破了大一统的高考招生录取模式,扩大了高校的办学自,也切实推动了中学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一些弊端也暴露出来,自主选拔面临着新的挑战。回归自主选拔工作的原点,成为摆在政策制定者和高校招生部门面前的重要问题。自主选拔作为高考制度的重要补充,决不能替代高考,对此,要在认识上统一。既在制度上确保自主选拔工作不偏离基本定位,同时适当探索高考后面试录取,既可以保证自主选拔不脱离高考的基础,也可使高校在选拔未来人才方面拥有更多的主动权。(《人民日报》)
反校园欺凌,要靠合力
大约1/3的美国中学生有在学校被欺凌的不愉快经历。据白宫前不久召开的“反校园欺凌会议”披露,就连美国总统奥巴马也曾因自己的“大耳朵”和“怪名字”而遭同学欺负。美国教育部正与其他政府部门联手,并会同学校和全国家长协会等组织,共同研究应对欺凌现象的管理细则,力争有法可依。美国两大教师工会也将启动相关预防运动。社会舆论也呼吁联邦政府推出全国性的反校园欺凌法。一些社交网站开始向受欺凌的青少年提供网上帮助。专家特别强调,家长在其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反对校园欺凌,不能指望单一因素的改变,政府、学校、社会、家长和学生必须协调行动、形成合力才能将其根除。(《人民日报》)
关键词:大学生 创业素质教育
引言
必须承认的是,我国从1999年开始的高校大幅度扩招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高校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加之适逢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高校培养机制的滞后与用人单位要求的差距和大学生自身的观念和素质等原因,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问题难上加难。为此,本文以创业素质教育的内涵为切入点,分析加强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的必要性,提出加强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的途径。
一、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的内涵
创业、素质、能力等是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问题研究的基本范畴。因此,我们首先需要理清这些概念的基本内涵。
㈠ 对创业素质的基本认识
一般认为,创业就是创业者对自己拥有的资源或通过努力能够拥有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从而创造出更大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过程。素质是指个体本来的性质或素养,是在实际表现中得以综合展示的个人知识、修养、能力诸要素之和。
㈡ 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的定义
创业教育(enterprise education)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它最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面向21世纪国际教育发展趋势研讨会》上提出。会议认为,开展创业教育对于培养具有开拓性和个人首创精神、创业能力以及技术、社交、管理技能的人非常重要。[1]大学生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他们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对其进行创业教育是高校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战略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高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基于此,我们认为,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是高校以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其创业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为依归,以创造性和开创性为基本要求,以课程教学与实践活动为主要载体,从而培养他们未来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备的知识、能力、品质等的素质教育。
二、加强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在当代社会,加强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不仅仅是应对大学生严峻就业形势,解决他们就业问题要求,更是大学生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要求。
第一,加强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是应对大学生严峻就业形势,解决他们就业问题要求。我国高校在扩招后,由于没有为高校大学生吸纳做好充分的准备,使得4年后高校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显得来势汹汹,措手不及。
第二,加强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是大学生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创业需要综合素质,特别需要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通过开展创业素质教育,可以开发和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从而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生存能力、竞争能力和创业能力等,使其成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三、加强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的途径
前面提到,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必须以“创造性和开创性”为基本要求,以课程教学与实践活动为主要载体。因此,加强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必须从几个方面着手:
㈠ 高校要树立创业素质教育的观念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以应试教育为培养模式,培养出一大批千人一面的没有个性与创造性的人才。随着我国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高校教育必须从应试教育向创业素质教育转变,要改变专业对口的静态就业观,确立就业就是不断创业的动态过程的人才观。
对于教师而言,要树立培养学生创业意识的观念。所谓创业意识,指的是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对创业者起动力作用的个性意识倾向,包括创业的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要素。
对于学生而言,要认识到,考研和就业不再是未来职业的唯一选项,而能自主创业更不失为一个理想的选择。这就要求,学生在学校教学、课外实践活动中,要积极培育自己的创业素质。
㈡ 构建创业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在构建创业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方面,要重视教学计划和课程结构体系的制定和设计。
第一,在教学计划的制定方面,要从大学生入学开始就开设创业课,传授创业思想,并保持创业教育在时间和内容上的连续性,逐步深入,直到学生毕业。
第二,在创业课程设置内容上,要融合基本理论、案例分析和模拟练习,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
第三,在创业课程结构体系的设计上,学校相关教务部门要制定科学的创业课程结构体系。
㈢ 重视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创业能力
我们认为,创业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实践性。因此,我们在进行创业素质教育的实践教学时要把握好以下3点:
第一,要加强教学计划内的实践环节,如科研实验、专业实习、军事训练、劳动教育、就业指导等。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情景模拟教学,增加到企业的参观考察的机会,带学生参加社会调查,强化实训教学。
第二,要加强教学计划外的实践活动,如校园文化活动、专业技能竞赛、大学生创业大赛、各类型的文化指导服务、青年志愿者活动等。除此之外,更要加强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实践教学的重要方式,可以积极探索各种各样的合作模式,如聘用企业在职人员为兼职教师、企业人员来校做讲座等。
参考文献: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的使命:面向2l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21
[2] 潘美意,杨立君.高职学院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思考[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