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现代农业行业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沂南县;设立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条件成熟
0.基本情况
沂南县位于山东省沂蒙山腹地,总面积1706平方公里,辖15个乡镇(街道),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296个行政村9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1.2万人,耕地面积94万亩,是典型的农业粮食生产大县、油料生产大县。沂、汶、蒙三河汇流,素有“智圣故里、红嫂家乡、温泉之都、休闲圣地”之美誉。
近年来,沂南县根据国家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遵循“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发展理念,提出了“打造特色鲜明、全国一流的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发展目标,成功培植了优质粮油、有机蔬菜、环保养殖、生态林果、高效烤烟、现代渔业等6大主导产业,加快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产业,基本形成了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体系,逐步走上了一条保障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2013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3.2亿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7.7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5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275元,同比分别增长8.6%、13.8%。先后被授予“中国特色产业百强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设施蔬菜发展基地县”、“全国首批健康养殖示范县”、“全国优质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全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地区”、“国家级园林城市”、“山东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山东省有机蔬菜生产基地县”、“全省旅游强县”、“全省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省级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先进县”和“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等荣誉称号。
1.沂南县设立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条件成熟
1.1自然资源条件优越
沂南县属淮河流域,境内沂、汶、蒙三河纵贯全境,三河六岸土地肥沃,平原、山区、丘陵各占三分之一,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温度适宜,雨量分布均匀,具有发展现代农业的良好自然条件。距临沂飞机场30公里,距日照港80公里,境内公路四通八达,有“三高一铁”(京沪、日东、长深高速公路和胶新铁路)及两条国道(205和206)、三条省道,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
1.2现代农业产业基础雄厚
近年来,沂南县重点培育发展了优质粮油、有机蔬菜、环保养殖、生态林果、高效烤烟和现代渔业六大主导产业。2013年,粮食种植面积达到111.7万亩、总产量44.9万吨。油料作物种植面积25.22万亩、总产达到8.6万吨。蔬菜种植面积达26.8万亩,总产量突破111.4万吨。推广生态环保养殖面积160万平方米,年加工肉鸭4亿只,肉奶蛋总产量21万吨,实现总产值25.74亿元。森林覆盖率达到39.1%,全县果茶总面积达到10.37万亩,总产量13.8万吨,林业产值达到1.35亿元。现代渔业面积发展到2.13万亩,总产量790吨,实现产值6529万元。烤烟种植面积达到2.34万亩,实现利税3331万元。
1.3优质农产品基地和品牌建设领先
先后实施“1536”、“3681”、“3612”发展工程,大力发展优势产业,沂南县优质农产品基地达220个、44.5万亩,优质农产品产业园区28个、8万亩。2011年至2014年连续四年在全市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现场观摩交流会上名列第一。全县“三品一标”认证数量达到230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认证8个、绿色食品认证84个、有机食品认证135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3个。拥有山东省著名商标6 件,市级以上知名品牌30件,其中区域公用品牌4个、企业产品品牌7个,进入超市农产品品牌8个,优质农产品品牌专卖店8家。“双堠西瓜”入选“2013年度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孙祖小米”、“双堠西瓜”、“沂南黄瓜”、“绿蒙山油桃”被评为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沂南县双堠镇埠口村油桃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辛集镇沂南黄瓜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铜井镇沂蒙冰枣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铜井镇休闲农业被评为山东省第二批山东省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先后建成4A级景区3处、3A级景区3处、2A级景区1处,发展旅行社9家,星级酒店3家,农家乐350家。创建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1个,省级生态乡镇3个,旅游特色村3个,省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6处,争创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个,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个,市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6个,县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00个,其中年收入500万元以上的11个。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山东省旅游强县。
1.4科技人才优势突出
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农村实用人才工作站118个,科技示范基地146个,农民科技书屋416个,获省市乡村之星23人、十大杰出农村实用人才18人、百强优秀农村实用人才68人,推广良种28个、新技术30多项,发展教学实践基地40多处,培养了各类农村实用人才20多万人,占劳动力总数的30.2%,全县持证农民技术员或技工达到5.64万人。
1.5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成效初显
沂南县是临沂市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首轮试点县,是国家农业部确定的全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登记试点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成为全省亮点,有力地维护了农民利益,激发了农村发展活力。省委、省政府沂南县召开现场会,推广了其经验和做法。国家农业部调研组来沂南专题进行调研,对沂南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同时,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全国农村土地承包经权登记试点县”。中央电视台、农村大众等新闻媒体对我县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经验和做法进行了专题报道。目前,在连续开展了两轮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确权登记工作的基础上,全面开展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颁发产权证书20137本,其中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5248本,权证发放率达到99.8%。
1.6农产品质量安全不断提升
开展农业投入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活动,严格落实农药“两项制度”的实施,推行标准化生产,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使农产品质量水平不断提高。目前,全县备案农药产品1370个,设立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单位21个,布局农药经营网点507家。制订和完善了种植业、养殖业、林产品和水产品等四大类26项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操作规程,规范标准化生产基地12万亩。建立健全县、乡(镇)、村(组)完整的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设立县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18个,村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员或信息员296个,全县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和“三品一标”认证产品的质量安全检测覆盖率达到100%。
1.7社会化服务体系初步完善
设立了正科级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在乡镇建立了“三位一体”的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全县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达到485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26人,中级以下专业技术人员359人。同时,在县农业局、畜牧局分别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办公室、农产品、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在各乡镇设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全县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逐步健全完善。全县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110家,其中省级5家,市级43家、县级62家。全县共有共有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140家,入会会员达12.7万户,带动农户22万户,拥有固定资产7.68亿元,年经营服务总收入19.2亿元,纯收益8.4亿元,社员因加入合作组织增收8280万元。全县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044家,培育农民合作社示范社43家,其中国家级5家、国家级2家、市级36家;发展家庭农场56家,种养大户4334户,培养农村经纪人998人,农民专业协会40家。建成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22家、物流公司2家,形成了综合市场带动、专业市场补充的全县农产品大流通格局,有效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
1.8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劲
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步增强。先后实施各类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9825项,灌溉面积达58.3万亩,有效灌溉率达61.8%。农业良种率、畜牧良种率、农业新技术应用覆盖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农业科技贡献率分别达到98%、95%、95%、43%、53%。,成立专业化防治组织5个,拥有专业化防治人员120人,全县农作物统防统治面积达到20.5万亩。农机总动力79.67万千瓦,其中小型农机具8.95万台,占总量的95%,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86.69%。
1.9产业规划科学合理
聘请国家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权威机构―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区划研究所制定了沂南县现代农业发展总体规划,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出滨河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和沂南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2013年-2016年发展规划。同时,结合总体规划,制定出台了全县蔬菜、果茶、渔业养殖、粮油、生态林果、高效烤烟、现代渔业等专项产业规划,现代农业发展思路和产业规划清晰。
1.10领导保障坚强有力
从2003年起,连续下发了10个1号文件指导“三农工作”,把现代农业发展作为各部门、乡镇考核的重要依据,专门制定下发了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意见和考核办法,实行绩效跟踪考核,财政投入支持“三农”的增长机制逐步完善。同时,国家农业部、省农业厅、市农委三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都选派了领导干部到沂南挂职帮扶,为沂南县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坚强保障。
关键词:农村籍大学生;职业指导;内容与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5)06-0048-05
根据《201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的统计,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校学生总规模达到3 460万人①。在政府和高校构建的奖助学金、助学贷款等体系的扶持下,很多贫困的农村籍大学生“上学难”的现象有了明显改观。然而,伴随着扩招引发的国内高校毕业生数量连年递增,就业形势却显得越发严峻,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已突破700万人。在近期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全国六类重点青少年群体研究报告》中显示,2008―2014年,大学毕业生(不含博士生)中,未就业的大学生占20.7%,来自乡镇和农村的分别占27.1%和25.7%,来自省会城市和直辖市市区的仅占13.2%。②由此可见,农村籍大学生在就业中面临的困境与艰难更值得关注。
一、农村籍大学生就业难引发的连锁反应
高校扩招增加了农村籍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如果他们千辛万苦读完大学而不能顺利完成从校园到职场的过渡,不仅会给个人、家庭造成经济负担,同时也会给社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连锁反应。
(一)就业难导致家庭更加贫困
根据《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4》的数据显示,2013年,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8 895.9元,③由于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存在明显差距,很多西部农村的家庭收入要远低于平均值。然而,公办普通高校的学费标准普遍提高,培养一名大学生4年至少需要5万元左右。支付这笔巨额学费,对于年收入不足万元的农村家庭可谓捉襟见肘,有的家庭甚至是举家向邻里亲友借债来承担这笔巨额投资。巨额投资的背后是这些农村家庭希望可以通过子女毕业后顺利找到工作,获得稳定的收入以缓解家庭经济负担。然而,在现实中,农村籍大学生的就业困难导致部分学生在毕业后处于失业或就业不稳定状态,高额的教育投资不能及时得到补偿,办理的助学贷款不能及时偿还,使本就经济负担沉重的农村家庭雪上加霜,不但无法改变家庭贫困的现状,反而会进一步导致农村家庭更加贫困。
(二)就业难导致弃学现象突显
对于很多农村家庭而言,对教育的投资主要期望日后子女在个人前途、家庭收入及家庭荣誉等方面得到回报。然而,在农村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实面前,很多家庭,特别是贫困家庭产生了“读书无用”的想法,认为“读万卷书不如找份工”,放弃了“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很多农村家庭的子女中途放弃学业,进入城市打工成为家庭收入来源的主要支柱。弃学后在城市打工的过程中,由于自身在学历、技能上的欠缺,他们仅能从事一些收入低、工作环境差、不稳定的临时性工作,且由于是农村户籍,难以融入城市生活,成为城市边缘的弱势群体。从长远看,农村籍大学生数量的锐减势必会导致农村劳动力素质的降低。
(三)就业难导致资源严重浪费
农村籍大学生毕业后不能顺利就业,导致所学知识不能及时转化为社会生产力,而知识、技能又在日新月异地发展变化,如果知识不能及时转化为物质成果,必然会造成日后竞争力的减弱,导致知识和人才的严重浪费。
此外,残酷的就业现实使未就业的农村籍大学生生活窘迫、精神压抑,饱受来自个人和家庭的双重压力及社会的排挤。从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的《2014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数据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在家庭、社会层面,还是在个人压力源维度,来自乡镇的毕业生都较城市毕业生感受到更多的现实压力。④(见图1)
超负荷的压力很容易导致农村籍大学生出现如仇富、愤世等极端的观念或扭曲的心理。同时,急功近利的心态也使他们很容易被违法犯罪分子蛊惑,为了获取巨额收入不惜铤而走险,参与传销、贩毒等非法活动,从莘莘学子到阶下囚的例子不胜枚举,成为威胁社会安定和协调发展的隐患。
二、农村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对于造成农村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可主要从社会、学校和个人三个方面进行归纳。
(一)社会方面
1.就业容量小
伴随着高校扩招,每年涌入劳动力市场的新成长劳动力呈井喷态势。从社会的角度看,面对劳动力供给数量的激增,社会必然要为大学生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从而平衡劳动力的供需总量。但在实际操作中还存有不足。以天津市为例,2013年,高校毕业生为14.1万人,而新增就业人数中新成长劳动力为13.77万人。⑤通常中小企业是吸纳劳动力的主力军,从国际上看,一个国家99.5%的企业属于中小企业,应有65%~80%劳动者在其中就业。但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数量过少,截至2013年,注册的中小企业数量仅4 200万个,在城乡私营企业就业及个体就业人数为21 856.3万人,占2013年就业总人数的28.4%。⑥《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的数据显示,在2013年毕业的大学生中,有51%的毕业生选择在300人及以下规模的中小型用人单位就业,且大多为民营企业或个体,⑦但由于部分企业存在用工不规范、工资待遇低、发展空间小等问题,导致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在调查的各用人单位类型中最低。
2.户籍限制
现行的户籍制度成为阻碍农村籍大学生在城市就业的因素之一,如在一些公务员、事业单位编制招工考试中,都对非本地生源进行了限制。此外,一些用人单位以降低人才费用为由,通常选择有当地户籍的大学生,而把农村籍大学生拒之门外。另外,在城乡二元分割的体制下,城乡间的教育资源分配也存在明显差距,弱化了的农村基础教育导致农村大学生先天“营养不良”,为日后参与激烈的就业竞争埋下隐患。
3.就业歧视
劳动力总量的供过于求使得用人单位的用人自过度强化,从而引发了不可遏制的就业歧视。农村籍大学生由于处于一个相对较弱的地位,自然很容易成为就业歧视的对象。农村出身、素质不高、不善沟通、家庭负担重、缺乏文艺才能等都成为用人单位拒绝录用农村大学生的理由,导致很多农村籍大学生在同等条件下失去了就业机会。
(二)学校方面
从学校的角度看,高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脱节和错位导致大量毕业生的结构性失业。目前,我国大学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缺乏前瞻性,不能依据市场的变化及时做出调整,造成毕业生供给结构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结构不匹配。此外,高等教育对人才综合能力的培养质量不过硬,培养的技能型和创新型人才不足,导致毕业生缺乏实践经验和实操技能,无法适应岗位需要。据《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70%的本科毕业生、64%的高职高专毕业生认为学校安排的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⑦另外,高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忽略了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的个别差异,按照统一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进行批量培养,导致农村大学生缺乏竞争优势。此外,虽然很多高校都设有就业指导中心,并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但在职业指导过程中,偏重于就业指导,方法手段单一,针对农村籍大学生特点的就业帮扶指导力度不够,导致他们就业观念落后、职业技能缺乏,很难实现就业或稳定就业。
(三)个人方面
1.缺乏社会资源
在很多毕业生群体中存在“找工作靠关系”这种观念。人才的竞争以实力为重,但也不可否认,劳动力市场的择业竞争仍存在不公平现象,人际关系不可避免地渗入到人才选聘环节中。例如,机关、国企甚至私企在招聘时,托关系走后门的现象屡见不鲜。城市籍大学生的父母多多少少拥有一些社会关系,利用这些“人脉”资源可以为子女就业铺路搭桥,但农村籍大学生的社会资源主要集中于农村,且多是处于社会底层、社会影响力相对较小的农民。社会资源的相对贫乏使农村籍大学生在各种完全不透明的招聘中失去去平等的就业机会。
2.竞争能力薄弱
用人单位在招聘时除了看重专业成绩外,更看重求职者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根据《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重要的工作能力主要包括有效的口头沟通、积极学习、协调安排、学习方法、时间管理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与城市籍大学生比较,农村籍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明显偏弱。一方面,农村籍大学生在入学时,其语言表达、组织协调、电脑操作、英语口语、文体才艺等方面的能力及素质普遍低于城市籍大学生;另一方面,根据《2014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的数据统计,在校期间担任过学生干部的毕业生由于承担了更多的事务压力,得到了更多的锻炼,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与抗压能力明显高于没有担任过学生干部的毕业生,如图2所示。在大学四年期间,由于经济、心理等方面的原因,农村籍大学生在参与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和担任学生干部等方面表现出参与意愿不强烈或竞争力不够,缺乏锻炼提高的机会。早期的“先天不足”和后天的“营养不良”导致其在就业时的竞争能力往往拼不过城市籍大学生。
3.就业观念落后
根据《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的数据统计,2013届本科毕业生选择在泛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体、泛渤海湾区域经济体和泛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体就业的比例分别占27.2%、23.6%和20.2%,而在陕甘宁青区域经济体、东北区域经济体和西部生态经济区就业的比例仅占6.1%、1.9%和0.8%。⑦“鱼跃龙门”的观点在农村籍大学生中可谓根深蒂固。很多农村籍大学生宁愿在大城市的一级劳动力市场“哭”,也不愿意回到农村的二级劳动力市场“笑”,国家一系列“三支一扶”、“支援西部”的就业扶助政策没有引起大学生的足够重视与响应。农村籍大学生在择业时通常会选择工资高、社会保障及福利待遇高的国家机关和“三资”企业。一方面,主要是迫切希望通过“好工作”收回前期的教育投资,改善家庭的经济状况;另一方面,渴望通过体面稳定的工作实现“光宗耀祖”。残酷的就业现实将很多就业期望值过高的农村籍大学生挡在就业门槛之外。
三、学校针对农村籍大学生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提高农村籍大学生就业率,破除其就业困境,需要国家、社会、学校、用人单位及学生个人多方参与,共同努力。国家需要进行政策引导,改革传统城乡户籍制度,对于接受农村籍大学毕业生的用人单位在税收等方面给予补贴或减免,制定鼓励农村籍大学生回乡的政策等。社会应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国家政策的正面宣传,传递正能量,引导农村籍大学生转变择业观念。高校在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方面,应注重社会需要及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对于农村籍大学生,一方面,要加强针对农村发展需要,如现代农业发展、农业科技应用、生态旅游、农村医疗、基础教育等课程的设置;另一方面,要提升农村籍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促使他们在城市和乡村都可以有用武之地;农村籍大学生则应在国家、社会和学校搭建的平台上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观念、提升技能。笔者拟就学校层面具体探讨对农村籍大学生展开职业指导工作的具体内容及有效方法。
高校在对农村籍大学生展开职业指导工作时首先应该明确一个概念,即职业指导非就业指导。《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一书对“职业指导”的定义是“为求职者就业、就业稳定、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合理用人提供咨询、指导及帮助的过程”。⑧据此,在对农村籍大学生开展职业指导时应明确三个目的:一是帮助其完成从校园到职场的过渡,顺利就业;二是注重其职场工作技能的提升,稳定就业;三是根据其自身特点规划职业生涯,成功就业。根据这三个目的,对农村籍大学生开展职业指导工作时的侧重点及有效方法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详解政策、树立典型
为了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针对农村籍大学生就业,尤其是返乡就业的,如“三支一扶”、“到村任职”、“西部计划”、“农技特岗”等各类基层就业项目,⑨以及自主创业的扶持政策,目前并没有引起农村籍大学生足够的重视,从而导致户籍在农村的大学生仍然在大中城市苦苦寻找着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返乡就业是缓解农村籍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出路之一,他们了解农村的实际情况、拥有专业知识及技能、掌握一定的人脉资源,更能够开展实际工作,不仅可解决就业问题,更可以通过积极创业实现个人价值。户籍在农村的大学生毕业后不愿返回原籍就业,一方面是由于个人观念问题,那些一心扎根大城市的农村籍大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返乡就业所具有的“成本低”、“机会多”、“有归属感”等优势;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他们对于国家相关扶持政策的具体内容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学校应担负起为农村生源的大学生进行政策解读的责任,通过开展系列讲座、政策问答竞赛、橱窗展示、校园板报等方式,多渠道、多途径地让农村籍大学生能够详细了解全国性的和地域性的优惠扶持政策的具体细则,如各类基层就业项目的申请条件、受理程序、服务年限、待遇及保障政策、服务期间的档案管理以及在服务期满后可享受的优惠等,以及针对自主创业方面如贷款的办理、税费减免的优惠举措等。同时,可通过树立返乡就业成功的典型作为榜样,进行积极的正面引导,以点带面传递正能量,增强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的信心和决心,使其投身于新农村建设,在广阔天地大显身手。
(二)心理疏导、调整观念
城乡分割的体制导致基础教育资源在城乡间的分配并不合理,从而使很多农村生源的大学生入学时在英语、沟通、才艺甚至普通话等方面与城市大学生存在一定差距,物质条件、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加之有些农村籍大学生性格内向腼腆,使他们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不愿主动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甚少参加集体活动,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容易产生极端偏执的想法,在遭遇就业挫折后一蹶不振。针对这一普遍现象,学校应注意对农村籍大学生的心理疏导,通过课堂授课、个别咨询、案例分析、人员素质测评等方法帮助他们正确进行自我剖析,正视自身的弱势,采用光明思维法、积极性心理暗示等方法进行心理调适,克服自卑心理,增强自信心,为他们搭建平台,开展“展示农家子弟风采”等系列活动,提升其外在形象、内在修养及综合素质水平,加快他们融入城市集体生活的速度。同时,根据其自身特点结合职业选择理论通过专业讲座、专家咨询等手段帮助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进行职业选择,避免走弯路、走错路,提高就业成功率。此外,对于部分农村籍大学生所持的非国家机关不进、非“北上广”不去、返乡就是没出息等狭隘不良的择业观念要及时进行纠正,帮助他们摆正在劳动力市场中的位置,避免高期望所带来的现实冲击,应将眼光放远,立足于长远的个人发展。
三、增强技能、稳定就业
针对农村籍大学生开展的职业指导工作一个最基本的目的是帮助他们顺利就业,所以帮助他们掌握有效的求职技巧,为他们提供可靠的用人需求信息,提供供需双方洽谈的机会是非常必要的。学校可以通过专题讲座的方式为他们讲解职场礼仪、简历撰写、面试技巧等方面的注意事项,并通过情境模拟的方式使其将学到的知识灵活使用,尽可能多地积累足够的经验以准备接受考验。此外,学校应与用人单位建立长期广泛的联系,一方面,为农村籍大学生提供在学期间的实践、实习机会,帮助他们提升工作能力;另一方面,通过专场招聘会的开办为农村籍大学生的就业架桥铺路。
学校不仅要为农村籍大学生提升就业技能进行专业指导,更要注意基本工作能力的培养与塑造,因为顺利就业只是暂时的成功,而稳定就业、实现个人职业生涯目标才是最终的成功。然而,在《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关于离职类型及就业满意度的分析中,毕业生工作半年内的离职率为34%,三年内发生工作转变的为41%,这中间有48%的毕业生转换了行业;毕业生进入职场半年后的就业满意度为56%,而三年后的就业满意度下降为43%。⑦就业不稳定、满意度低与自身能力不能满足工作要求有着密切的联系。根据麦可思研究院参考美国的SCANS标准对理解与交流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管理能力、应用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等五大类型基本工作能力的评定,应届毕业生对上述基本工作能力的掌握水平平均低于工作岗位要求的水平,能力满足度为81%。在基本工作能力中重要程度较高的如口头沟通能力、科学分析能力、疑难排解能力等是成为优秀人才(三年内晋升次数三次及以上)所必须具备的。这些能力不可能从课本中习得,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突击提升,只能通过实际锻炼,需要长期的培养才能具备。所以,学校应特别对在这些方面相对更弱的农村籍大学生进行能力塑造与提升,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团活动,担任一定的职务,参与一些活动,并积极为他们联系实习、实践单位,切实参与到用人单位的实际工作中去。
在就业形势严峻的今天,缓解大学生就业困境,特别是解决这其中的弱势群体――农村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多方共同努力,其中学校应担负起对农村籍大学生进行职业指导的重任,增强其自信心,塑造并提升其就业竞争力及基本工作能力,使他们在广阔天地里大有作为、大显身手。
注释:
①数据来源:《201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②数据来源:《全国六类重点青少年群体研究报告》
③数据来源:《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4》
④数据来源:《2014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
⑤数据来源:《天津年鉴2014》
⑥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4》
⑦数据来源:《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1年版
⑨教育部积极采取措施力促农村大学生就业[EB/OL].[2015-01-07]..
参考文献:
[1]熊汉忠.2014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EB/OL].[2015-03-23]..
[2]天津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天津调查总队.天津年鉴2014[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3]麦可思研究院.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 资金供给 资金需求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核心、以科教为手段、以农民家庭经营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为纽带,通过社会化服务、专业化生产、农科教结合,把农业的产供销、贸工农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体的现代农业经营方式。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不仅不动摇农户的经营主体地位,而且有利于增强其市场竞争力。目前的国内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过程中存在很多的问题。其中农业产业化的资金供需失衡是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最大的障碍。而本文正是从这样的一个角度进行的探讨。
农业产业化资金供需矛盾现状和影响
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资金供需矛盾
我国的农业已经由传统的一家一户的粗放农业,发展到规模较大的集约式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需要建立规模大、专业化强、生产效率高的、产品质量好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业生产基地的建立是一个规模宏大的工程,需要与之匹配的大量资金的投入。而目前,我国金融机构和财政对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的资金供给不足。作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基础环节的基地建设,其建设进度和质量直接影响整个产业的发展。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资金供需矛盾
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过程中,龙头企业担负着开拓市场、技术创新、引导和组织基地生产与农户经营的重任,是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力量。而龙头企业的市场开拓、技术创新、农产品的生产、储运等均面临着巨大的资金需求。我国现阶段金融机构对农业产业化中龙头企业的资金供给较弱,远远达不到龙头企业的发展要求,并且贷款额每况愈下。资金的不足势必阻碍龙头企业的发展,而在农业产业化中处于承上启下环节的龙头企业缓慢发展必将导致整个产业化发展减缓。
农业产业化农户资金供需矛盾
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农户是生产原料的提供者,对整个产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要想提高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必须提高农产品生产质量,必须提高农产品加工原料的质量。这需要农户改进生产技术,改进生产方式,引进新的品种。农户生产成本的提高需要大量资金的供给,而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户的资金供给显然不足。据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农村定点观察站的数据显示,2003年全国农户信贷资金来源中,来自银行及信用社的贷款仅占20%,而来至私人的贷款则占71%。在我国金融体制下,在农户资金供给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民间金融不具备合法地位,而且非正规金融组织有其致命的弱点和缺陷――容易违反金融法规或高利率,扰乱国家金融秩序,相当一部分资金可能流向一些不正当甚至非法的经营活动,成为非法活动的助推器,风险监管不严格,存在很大隐患。
农业产业化科技创新资金供需矛盾
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农业科技创新在提高农产品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引导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农业生态环境改善方面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如果失去了科技创新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便成了一句空话。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的农业科技投入仅占农业总产值的0.3%―0.4%,科技创新对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份额为35%,低于发展中国家50%的平均水平。科技发展资金的缺乏将直接降低农业产业化的农成品质量,不利于我国农业的长远发展,这显然不适应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必须增加农业产业化的科技创新资金的供给。
农业产业化资金供需矛盾的原因分析
政策性银行的业务收缩
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性银行主要指的是农业发展银行,自1998年的银行改革以后,农业发展银行的一部分综合开发业务划归商业银行。农发行的业务收缩为主要满足农副产品收购资金的供给。农业发展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家财政对其业务的补贴,其业务的收缩也就意味着农发行对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的金融支持大大的弱化。
农村金融机构信贷业务不完善
龙头企业指的主要是那些市场开拓能力强、规模大、市场效率高、产品质量大企业,主要集中在县域,其资金的供给主要来自于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政策性银行业务主要集中于粮棉油的收购,资金供给基本上不涉及到企业。农村信用社目前在农村金融机构中只有以小额的农户贷款为准,资金的规模小,对龙头企业的发展融资力度小。这三家主要农业金融机构的各自业务脱节发展,使得龙头企业资金的供给渠道狭窄。
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中民间金融虽然能够弥补农村正式金融机构的不足,但是我国民间金融的机构不具备合法地位。
信用社自身风险和农村信用的缺乏
农村信用社作为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力军,其历史形成的包袱没有完全消化,农村信用缺乏,使得农信社的信贷风险加大。据相关数据显示,全国农村信用社仍然有3851亿元的不良贷款,占资产总额之比为17.5%(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以后,不良贷款占资产总额之比一般在5%以下),仍然有不少历年坏账损失。较高的信贷风险使得农村信用社在支农过程中的“惜贷” 、“慎贷”的现象日益严重,一些地区的农信社的资金甚至 “农转非”和商业银行争非农市场,进而使得农户资金的需求日益不足。
科技创新资金需求不足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创新的发展,然而科技创新的风险是在所难免的。科技创新是高风险事业,研究表明,从新的设想到新产品的开发和占领市场,成功率只有2%-3%。科技型中小企业自身风险较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由于产品、市场、经营者自身素质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制约,企业在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中,一定会有一批失败、关闭。残酷的现状,使得支农金融机构对科技创新资金的供给较弱。
解决农业产业化资金供需矛盾的措施探讨
充分发挥农业发展银行的资金供给作用
作为农业政策性银行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兼有财政和金融的双重功能,因此农发行必须依照国家的法律、方针、政策,以国家的信用为基础,筹集农业信贷资金,本着不盈利,促进农业产业化顺畅发展的目的、不与商业银行竞争的宗旨,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的基地建设和农产品的开发。根据当地的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农发行集中资金,力主促进当地形成专业化强、商品效率高、发展潜力大的地域主导产品和主导产业。
拓宽农业产业化融资渠道
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要合理协调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业务,分清各自业务的主次,根据自身的资金特点合理支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业银行与农信社比较起来,资金比较雄厚,信贷能力、服务质量均占有优势,因此农业银行应重点扶持有优势、有特色、有基础、有效益,并与当地经济联系紧密的重点龙头企业,支持其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科技含金量,增强辐射作用,以企业促进整个产业的不断发展。农村信用社根据自身的资金规模小和传统业务的特点,重点做好农村小额贷款业务。借鉴国外经典小额信贷模式的经验,在金融工具上创新。农信社应根据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特点,设计一套适合本地区的金融工具。放开农信社小额贷款的利率,制定一套能够促进农户和小企业还款、减少信贷风险的贷款期限还款制度。
建立地域性的农业产业化的担保机构。根据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在一个地域范围内由该区域内的企业主共同出资合建一个股份制性质的农业金融商会。该商会属于一个担保公司,只为该区域的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中所需贷款进行资金的担保。商会担保运作方式是将商会的实际资金按照1:2的比例分别存入银行和保险公司,然后保险公司通过商会注入的资本按一定的比例作为银行资金再贷款的担保,商会也可以通过其存入银行的资金作抵押,帮助资金筹集者向银行融资。商会通过为资金筹集者担保,收取一定担保金比例的担保费以保证公司的正常运营。商会主要的作用是促进农业产业化的顺畅发展,不是专门的金融机构,因此商会担保资金的时间不宜太长。商会担保对象主要是该区域内部急需资金周转的农户、以及中小企业主。资金筹集者向商会提出要求担保时,商会将为资金筹集者建立相应的信用调查档案,建立相应的信用评定系统。
弱化邮政储蓄的筹资,增加邮政储蓄的贷款业务,调节资金进入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中。邮政部门利用独特的竞争优势,造成了农村存款市场的不合理竞争,分流了农村金融资源,削弱了金融支持农业的力度。因此,必须重新审视现行邮政储蓄制度,做出适当的改革和调整。在充分考虑我国的国情和金融调控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农村实情,对邮政储蓄进行整合重组:调整利益分配,理顺资金价格关系,切实减轻邮政储蓄过快增长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冲击;建立省(自治区)邮政储汇局、农村信用联社的邮政资金拆借机制,使农村资金实现回流;考虑构筑以邮政储蓄存款为资金来源,以面向城乡居民,个体工商户发放小额贷款为资金运用的小额担保贷款银行,缓解县域农村经济发展资金不足的矛盾。
利用证券公司扩大农业产业化的金融支持。证券公司要做好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龙头企业或者优质企业股份制改造,并积极推行其上市,同过上市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在全国进行融资。证券公司可以派相关人员对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龙头企业进行上市指导,为企业建立合理经营、管理和监督机制。要密切注意企业的发展质量和规模,经常考核其财务的状况,使公司在上市以后能够真正利用社会资金运营公司,进而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
建立农村产业化互助基金,促进产业化发展。互助基金机构的建立的方式由产业化龙头企业发起,按投资份额组建资金。允许一定比例的民间资金进入其中,基金组织形式为无定额基金。基金的作用主要投资于农业产业化的短期、高流动性的市场,既有利于支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也可以从中获取一定的利润。
合理利用租赁促进产业化的发展。租赁主要包括融资租赁和经营型租赁。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中,龙头企业或者经营效益好的企业,可以利用租赁公司以较低的流动资金租借到新的设备,投入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产业化的发展。
适当允许民间资金支农,加大支农融资范围。民间金融作为一支隐性的资金信贷机构,它的作用不容忽视。我国民间金融的利率高、规模小、且属于非法金融。但是民间金融却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正规金融的信贷缺陷。因此国家应该使民间金融合法化,并通过相应的机构管理使其既能够继续发挥其放贷功能,又不扰乱社会金融秩序。
建立合理的信用防范机制
降低金融机构自身的不良资产率,进而降低信贷风险。不良资产率=不良资产/资产总额,因此要想解决不良资产过高的问题,最理想的方法是既降低不良资产,又增加资产总额。直接化解不良资产需要根据国家的相关政策和金融机构自己双方的努力。国家可以通过财政补贴、资金扶持、税收优惠、利率政策方面给银行以倾斜,降低不良资产比率。金融机构自己则需要通过清算资金的有效资本,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等方式提高金融机构的信贷质量,同时也相应的降低了不良资产比率。对于增加资产总额方面,解决资金难以筹集是根本的出路。这需要金融机构通过优质的服务来吸引顾客,要建立完善的网络清算系统、服务系统,谋求较强的金融创新能力,借助成熟的金融工具,丰富的业务品种,以及灵活的营销方式、服务手段等与国内其他金融机构展开资金的筹集战。
建立与农村信贷相适应的保险机制,发挥对农业产业化的资金补偿作用。组建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专门从事农业政策性保险业务,或委托农业政策性银行、商业保险公司开办农业保险业务。国家应利用财政、税收、金融、再保险等经济手段支持和促进农业保险的发展,鼓励商业性保险公司开办涉农保险,引导农民建立互助保险组织。
建立相应的企业报表信息,为信贷提供相应的评估信息。企业考核是一个需要长期时间才能够发挥其作用的机制。因此金融机构应该根据企业的运营机制,建立相应的档案系统、信息评定系统、贷款质量查询系统。档案系统主要根据企业历年来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以及主要负责人信息按区域,企业,单个人进行档案的编制。信息评定系统则根据档案系统提供的数据进行相关的财务分析、银行还款信息,以及违法违纪的情况等评定单个人的信用度。查询系统则把前面二者的所得信息按区域、姓氏编制入网以供查询。三个系统通过互联网配套运行,共同评定筹资者的信用情况,防范风险。
参考文献:
1.林善浪.中国农业发展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关键词:滁州市创业就业 女性发展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源,女性创业就业不仅关系到女性的生存与发展,更关系到家庭和美与社会和谐。近年来,滁州市妇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广大女性的现实要求出发,拓展工作领域、优化工作机制,开展了一系列富有特色、富有新意的巾帼创业就业活动。但是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实现广大女性顺利创业就业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需要各方继续努力,认真加以解决。
一、滁州市推进女性创业就业取得的成就
滁州市总人口为450.3万人,其中,女性人口217.2万人,占总人口的48.2%。2011年,全市从业人员约270万人。全市城镇总劳动力人口18.8万人,其中女性劳动力6.6万人,占总劳动力的35.1%。据劳动部门数据统计,2012年上半年,全市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人数4.29万人,其中女性约2.2万人,占总人数的51.3% ;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约1.33万人,其中女性约0.67万人,占总人数的50.4%。
滁州市妇联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大局,把关心帮助女性创业就业作为维护女性合法权益、促进女性发展的首要任务,通过部门齐抓共管,加大培训服务力度、加大贷款服务力度、加大创业服务力度,帮助女性创业就业,探索出一条在新形势下推进城镇女性创业就业工作的新途径。
(一)重视理念引领,转变女性创业就业观念
近年来,由于滁州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县妇联等相关部门的积极工作,全市女性的创业就业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总体来看,大多数女性的就业观由原来依赖政府的被动选择,转向发挥自主作用的主动选择;由看重公有制企业的国有身份,向注重收益高低的功利取向转变;由享受安逸型向奋斗求变型转变等。这些观念的改变,不仅带来了广大女性就业率的攀升,而且更使得一批志向高远的女性走上了自主创业之路。如天长市刘秀丽在丈夫已经成立公司的时候,没有选择做老板娘,而是通过自主创业做了安徽省天富电子(集团)有限公司的老板。而明光市的焦开芳通过自主创业开办了富瑞工艺鞋厂,成为明光市返乡创业致富女能手。
(二)协调部门联动,铺设女性创业就业基础
充分发挥妇联组织的优势和“双学双比”、“巾帼建功”活动协调小组以及女性儿童工作委员会等的作用,努力从多方面争取政策支持,资金扶持,人力帮助,为女性顺利创业就业铺设基础。一是在就业导向上,推动政府部门提升社区服务业,发展针对弱势女性群体的公益性岗位,扩大女性就业领域,开拓女性就业渠道,创造平等竞争的就业环境。二是在教育培训上,推进人社、农委等部门列支女性教育培训资金,开展具有女性特点、适应女性发展需求的各种免费或低收费的创业就业培训。三是在创业帮扶上,加强与工商、税务、金融等部门联系,协调协调各方降低门槛、简化手续,提供便利。如金融扶持方面,积极开展小额贷款助推女性创业行动,市县两级妇联主动联系农村信用合作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为广大创业女性提供信用担保、利率优惠等方面的服务。三年来,全市共为680余名农村女性创业提供小额低息贷款3000万元。
(三)注重典型示范,激发女性创业就业热情
培养女性创业就业意识。近年来,市县两级妇联紧紧以“三八”活动为契机,精心策划,广泛发动,举办巾帼创业成果展、巾帼创业报告会、“双学双比”活动、女性就业专题指导会、创业交流考察等活动,大力宣传女性自立自强、勇于开拓的先进典型,展示创业女性的风采,引导广大女性转变人生观念。同时,市妇联每年召开“巾帼建功”、“双学双比”活动现场会、推进会,及时总结交流全市女性创业就业工作中的创新实践和基本经验,通过推广提高服务的实效性,扩大服务的覆盖面。积极向社会推介优秀创业创新女性,为广大女性群众树立了比学赶超的生动榜样,使女性创业就业工作在社会上产生更积极更广泛的影响,从而引领更多的女性投入到创业就业发展中去。目前,全市有200多个集体成功创建市级巾帼文明岗,25个省级巾帼文明岗,9个国家级巾帼文明岗。
(四)强化技能培训,提升女性创业就业能力
近年来,滁州市县两级妇联积极组织牵头,多方协调,着力开展好女性就业技能培训。一是从女性就业能力提升出发。以“妇”字号龙头企业、双学双比生产示范基地等为依托,有针对性地开展科学种养殖等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与科协和农业部门合作,开展女农民技术员、女科技示范户和女性绿色证书等专业职称培训;以职业技术院校等为依托,结合本地经济发展的用工需求,组织女性开展服装加工、面点厨师、家政服务等各类岗前培训,切实提高了农村女性的就业技能。二是从女性职业素养提升出发。以提高城镇女职工信仰信念、文化文明、素质素养教育为宗旨,开展文明岗创建活动,提高女职工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树立行业新风、提供优质服务。三是从女性工作品质提升出发。在近年来的培训中,我们融入优势管理、走向成功、创业精神等模块,涵盖了完善女性心智模式、塑造职业精神、提升管理能力等内容,更加注重女性在创业就业过程中的认知能力、适应能力、调节能力的需求。
二、滁州市推进女性创业就业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来,滁州市积极推进女性创业就业工作,虽然创业就业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广大女性的创业就业观念有了很大改变,创业就业激情有了很大提高,但就目前情况看仍然存在一些需要克服难题。
(一)教育程度偏低,女性整体素质滞后于创业发展的需要
据有关调查,全市女性劳动者中,只有小学学历或自学识字的占36.6%。乡村女性劳动者在外面工作的人数极少。城镇女性劳动者的文化素质虽然比农村高,但与岗位要求相比仍然偏低,不适应岗位要求的问题仍在比较突出。而现实社会中,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创业环境不断变换,创业路径出现多元化,创业风险不断加大,这些在对创业提出更多要求的同时,使得女性整体在创业就业中处于劣势。低素质的现状导致女性在就业时,只能从事收入低、强度大的简单体力劳动;创业时,由于整体缺乏创业技能和经验,创业根基弱,女性会喜欢模仿别人的创业模式,青睐投资小、风险低,但同时也是科技含量低、缺乏特色的传统产业,导致企业发展后劲不足,持续性不强。部分创业有成的女企业家,也满足于“小富即安”,工作习惯墨守成规,主动创新意识不够,经营管理能力不足,自我提升意识不强,影响了企业的进一步做大做强。
(二)女性生理特殊,增加了她们的再就业难度
由于女性的文化素质不够高,加上女性的生理特点,如有经期、孕期、产期和哺乳期,再加上她们家务劳动时间比较长,大多数女性劳动者不适于上夜班和离家比较远的地方工作。这样,一方面造成用人单位不愿意雇用女性劳动者,女性劳动者比男性就业难;另一方面造成在下岗和失业人员中,女性要多于男性。据调查,2011年滁州市全部下岗职工中,女性占下岗失业人员比重的33.6%。
(三)社会保障缺失,影响女性主动创业和顺利就业
生育繁衍、抚养后代是女性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承担的一项独特而重要的社会职责。而目前,由于社会政策保障机制的不够健全,原本由政府承担的生育保险和女性在产期、哺乳期等产生的费用,现实中却由企业和女性个人承担。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是经济效益,负担的加重,企业主必然会和政府进行博弈,在招工时想法设法避开生育期女性,这些在客观上阻碍了女性就业。据了解,很多企业合同招收的女工年龄基本在18-22岁。同时,由于女性自身承受着原本不该承受的“社会之重”,创业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也就受到影响。
三、滁州市继续推进女性创业就业对策与思考
(一)加强宣传,进一步激发女性创业就业的主体意识
要把搭建女性创业就业宣传教育平台,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培育女性主体意识,进一步激发女性创业就业热情,营造女性创业就业良好氛围,作为推进女性创业就业的基础性工作抓实抓好。一是在城镇,可广泛开展“巾帼创新业,共建新生活”为主题的系列宣传活动,帮助女性树立处处可创业、行行可创业、人人可创业的观念,敢为人先、勇于创业、乐于创业。在农村,积极开展“新时期、新女性、新农村”等主题活动,增强广大农村女性时代精神,激发投身创业就业热潮的热情。针对尚未就业的女大中专毕业生,可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她们主动应对困难和挑战能力,积极转变创业就业观念,投身创业就业实践。二是继续以典型引路。积极培育女性创业就业典型,并进行大力宣传。除了利用新闻媒体宣传,还可以通过巡回演讲、论坛、恳谈会、女企业家创业与回报社会等不同活动,对就业再就业典型、致富带头人、优秀女企业家的事迹进行宣讲,使广大女性从中受到教育,得到启发,克服畏难情绪,主动接受挑战,主动创业、坚持创业。三是继续营造宽松和谐的女性创业就业环境。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创业文化的同时,深入挖掘女性创业就业文化内涵,提炼女性创业就业的精神实质,使创业就业的新理念、新观念逐步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中去,努力营造支持女性创业就业,关注女性创业就业,肯定女性创业就业的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二)强化培训,全面提升女性创业就业能力
素质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也是女性实现创业就业的前提条件。立足城乡女性创业就业实际,要注重整合政府部门、群团组织、社会培训机构等社会资源,破解培训师资、资金、人员组织等难题,建立全社会大培训机制。通过搭建培训教育大平台,全面实现提高城乡女性创业就业能力目的。一是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在农村,要注重农村女性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培训。妇联、工会、人社等有关部门要立足女性需求,举办家政服务、电脑、财会、烹饪等培训,努力增强女性就业能力,提高创业本领。可利用我市近年来经济发展快尤其民营企业多的优势,积极开展订单式培训服务,为企业培训人才,帮助农村女性就地转移劳动力。在城镇,可广泛开展提高就业技能、增强就业本领为主要内容的技能培训。二是开展实用技术培训。面对农村生产一线的女性,要注重农业实用技术技能的普及培训。依托农函大、成人职业学校及“双学双比”生产示范基地,成立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基地,积极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传授现代农业新知识、新品种、新技术等,努力培育现代新型女农民。三是实施“女性素质工程”。逐步提高女性接受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中高等专业学历教育比例,扩大女性接受继续教育和技能培训范围,为创业就业储备知识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同时对那些具备一定经济基础、有创业愿望女性,重点传播创业致富新理念,鼓励她们树立敢为人先的创业勇气,并使她们掌握一定创业评估、创业分析等方面的知识,减少创业畏难情绪。
(三)多方协作,有效提升女性创业就业服务水平
继续搞好部门联动机制,要建立由政府主导,妇联、人社、教育、财政、工会、人行等部门参加的女性就业工作协调小组,重点在培训资源共享、创业项目提供、小额贷款发放、劳动权益维护等方面加强协调,形成合力,加强部门间的交流合作,及时沟通信息,实现资源共享。大力开展“送政策、送资金、送信息、送岗位”活动,联手开展促进女性创业的宣传教育实践活动,切实为创业就业女性排忧解难。一是要积极推进女性创业小额贷款项目的实施。金融机构要通过研究解决贷款担保、风险控制、手续办理等“瓶颈”问题,降低贷款门槛、简化手续、规范程序,努力为创业女性办理贷款开辟绿色通道,解决创业女性贷款立项慢、操作难等问题,拓宽创业资金扶持的渠道和途径。财政部门要出台有关资金扶持政策,专门下拨专项资金对创业资金存在困难的优秀创业女性予以财政贴息支持。二是开发公益岗位。各地政府专门出资,开发一批社会管理类、基层服务类的公益岗位,发展社区公益性事业岗位,全力安置女性就业。三是举办女性人才招聘会。定期举办女性专场招聘会,集中提供就业信息,缓解劳动力紧缺与就业困难之间的矛盾。四是探索实地锻炼机制。建立女大中专毕业生创业就业导师制,组织SYB培训班学员开展见习、实习活动,增加实际经验。
(四)完善政策,切实维护女性的创业就业权益
长期以来,男女两性不能平等享有劳动资源、女性劳动潜能得不到充分发挥的现象在很多地方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因此,一是要对现有的法律法规要提出进一步修改和细化的建议,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男女平等就业政策;督促和指导企业落实各项劳动标准,规范劳动用工行为;贯彻按劳分配、男女同工同酬的原则,保障女职工的合法收入。二是加强劳动争议的处理工作,注重维护女性在劳动争议方面的权益,及时发现和纠正用人单位违反规定侵害女职工合法权益的行为,突出落实女职工的特殊劳动保护,重点查处在女职工孕期、产期、哺乳期内解除劳动合同,强迫女工超时、超强度劳动等违法行为,使女性就业和女职工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三是积极努力推进女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保险,建立和完善社会生育保险制度,不断扩大生育保险的覆盖面。通过政策的完善和认真实施,保证广大女性积极主动创业,放心顺利就业,推动滁州女性事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课题负责人:史成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