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态农业产业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劳动力就业 金融危机 路径
当前的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就业形势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就业难的问题在范围和程度上进一步加深。据报告显示,2008年年底有100万高校毕业生不能就业,而2009年将有近611万大学生面临就业。有诸多方面的因素影响着大学生就业问题,如性别和城乡就业差距。相关资料表明女性毕业生的就业率比男性毕业生低6.4%,来自农村的毕业生的就业率比来自城市的毕业生的就业率低10.09%。2009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预计增长8个百分点,按每个百分点增加100万个就业岗位计算,新增岗位不超过1000万,但2009届大学毕业生有611万左右,加上2008届未就业的毕业生和众多海归,经济增长的岗位仅够安排大学生和海归,而农民工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
一、当前全球金融危机下中国劳动力就业面临的困境
1、促进就业面临困境。我国的人事制度放开已经接近二十年,用人单位很容易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人才,促进就业工作的空间极为有限。在随机与一些用人单位接洽中,发现绝大多数单位根本没有新增岗位,通常只能利用自然减员来进一些大学生,这对促进就业来说是一个残酷现实。
2、基层就业困境。大学生到基层工作面临着诸多现实问题。目前基层单位一般都是人满为患,而且换届还造成很多基层单位的人员富余。同时,大学生到基层工作还有自身的困难,由于大学生全部是以素质为主的学历教育,许多基层单位不能专业对口。有调查显示很多下到基层的大学生,结果不是转行,就是由知识型变成体力型了,专业不对口是去基层的通病。另外,通过对西部进行考察发现,西部经济发展速度本来就缓慢,连原来的就业人员实际效益的提升速度也与社会的发展不同步,因此让他们接纳大量的大学生就业就更不实际。
3、教育困境。我国现在面临一个高等教育人口高峰期与中国就业产业革命低潮期的结合,新增的就业解决不了,甚至原有的就业者还要面临失业危险,而有很多大学生盲目迷信学历教育,拿了很多技能证书结果还是找不到工作,因为这是教育不能够解决的问题。有一个管理学理论叫“挖渠放水”,可现在我们所有的就业渠全部满了,没有新渠水就无处可放,如此一来,无论你建立什么样的平台,水都是不能放的。目前很多用人单位招聘会照去,但实际根本没有打算要人,有特别优秀的顶多作为预备人才招进一些。试想依靠这样的就业单位,我们的大学生能顺利实现就业吗?
4、政府投入困境。事实上我们不是没有办法解决就业问题,可是因为很多地方政府官员的发展思路脱离实际,使这些措施难以实现。曾经到过一些地方探索经济发展的道路,也提出了很多解决当地就业的项目,如对某街道提出投入建立一个劳动密集型企业,需要资金投入500万,可安置3000―5000人就业,结果当地政府部门宁愿用卖土地的钱去办歌唱会也不愿意办这个新办企业。其理由是现在政策是政府在国有企业实现退出,如果政府再投入去办厂是违背了市场规律,结果本文提出的劳动密集型就业的企业因利润低,没有私人老板投入,而国有资产又不愿意介入而无法建立,自然这几千人的就业计划就这样流产了。再如某一地方的生态农业设计了一个产业链,需要投入资金3000―5000万,可实现安置当地劳动力二万人以上,同样因为政府不愿意投入而流产,而当地政府同样也因为有钱请明星而闻名,但却对就业机会的投入全部不认同,我们现在很多政府官员都持这样的想法。
二、当前全球金融危机下中国劳动力就业面临的困境的原因分析
1、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较弱。2006年和2007年我国GDP的增长率分别达到14.4%和17.8%,经济增长持续走高,而2006年我国总就业人数较2005年出现负增长的现象。造成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因是经济结构问题,中小企业特别有利于增加就业岗位的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得不到很好的发展。因此,六中全会的《决定》别提出,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非公有制经济、中小企业,多渠道、多方式增加就业岗位。
2、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和宏观调控任务的要求,从2007年底开始国家将已实施十年之久的“稳健的货币政策”将调整为“从紧的货币政策”,这意味着政府将控制国内的固定生产投资,企业在扩大规模时将更加谨慎,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09年企业的招聘需求。
3、《劳动合同法》使企业用工成本增高。2009年1月1日开始实施新的《劳动合同法》。有专家认为,这将使他们由原来的重学历改为重能力,这也对2009年大学生的就业产生影响。以前企业采用大量招聘、大量淘汰的招聘策略,但新的《劳动合同法》实施后,这种招聘方式的成本提高,一些企业对于眼前“可招可不招”的岗位,暂时可能会以内部挖潜的方式来解决。
4、基层、农村不仅艰苦,而且待遇太低,难以吸引人才。大学生为什么不愿意去基层、去农村,就因为那里不仅艰苦,而且待遇太低太落后。“基层工作并没有什么,关键社会不公平,越是艰苦的地方待遇应该越好才对啊,可事实上越是艰苦的地方越没有发展。”河南一位大学生村官则现身说法:“在基层工作,我感觉不仅把专业知识忘了,而且其他方面也都落后了。”
三、应对金融危机,中国扩大劳动力就业应当采取的措施
1、降低失业率的调控政策要优先于结构升级政策。厉以宁认为,充分就业比其他所有经济目标都重要,尤其是在经济困难时期,企业有责任帮助更多的人就业。国际劳工组织通过的《全球就业议程》指出:“工作是人们生活的核心。不仅是因为世界上很多人依靠工作而生存,它还是人们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以及为后代带来希望的手段。这使得工作成为社会和政治稳定的一个关键因素”。从长远过程看,在我国的经济调控政策中,对增长速度、信贷规模、货币发行、财政与外汇平衡、总量平衡等方面的控制应当适度服从于降低失业率的要求。其别值得注意的是,产业升级政策不应以牺牲社会就业水平为代价。协调发展三次产业的就业空间,重在提升第三产业就业能力。第一,加大农业、交通、文教、医疗、社保和其他基础设施的发展投入,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小城镇建设步伐,扩大第一产业就业的有效需求。第二,以高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制造业为重点,把发展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现代工业,提高加工工业的竞争力,保持第二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第三,把发展社区服务业作为扩大就业的突破口,继续发展餐饮、商贸等商业业,鼓励发展物流等生产行业,进一步发展旅游业、教育业、金融业、保险业、房地产业等现代服务业,全面开发第三产业的就业空间。
2、消除创业和就业的行政。从某种程度上讲,我国目前仍然是“行政区经济”,地方政府负责组织当地经济,并对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承担责任,对就业更是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评价地方政府对就业工作的成绩,应该看其对就业机会的创造。创造就业机会的能力,是政府发展经济能力、管理经济能力和行政指挥能力的体现。政府创造生气勃勃的经济发展环境,不断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并以开明的姿态,让各类就业者公平竞争,必然会极大地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因此,应该把“创造就业岗位能力”作为评价政绩的指标。要积极鼓励草根创业、技能创业、返乡创业,并落实各项创业优惠政策,比如注册资本在10万元以下的小企业将免收工商登记费和各项行政收费。创业带动就业比例是1比5.8。据权威部门数据,每创业成功1人并稳定经营1年以上,平均带动5人就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有利于激发劳动者的创业精神,激活人力资源市场,实现就业的倍增效应,是市场就业的主要措施,是就业工作中最活跃、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
3、大力扶持中小企业。一项基于全国40万大学生的抽样调查《2008年度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表明,民营企业雇用了四成大学毕业生,其规模大致相当于国企和外资企业招聘人员数量的总和,近50%的大学生在民企工作。而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中小企业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例则高达65%―80%,可以说,目前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的空间还很大。数据显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中小企业为城镇劳动力提供了75%的就业机会,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提供就业机会的主体。例如,海南省就明确提出,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就业,其人事档案可托管在人才交流中心,可连续计算工龄、可申报专业技术职务评审等,这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毕业生到非公有制单位就业的障碍。
4、建立就业援助制度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就业困难对象提供就业援助,是确保就业机制顺利运行、实现全体劳动者公平就业的重要手段,也是政府不可推卸的重要职责。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就业与再就业援助制度,对就业困难人员实行优先扶持和重点帮助;政府投资开发的公益性岗位,应当优先安排符合岗位要求的就业困难人员。2007年8月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但中国的就业形势严峻且复杂,仅靠一部《就业促进法》是不可能全面解决就业问题的。一方面,这一立法还需要其他相关法律的配合,如通过制定《劳动合同法》来解决劳动关系的规范与平衡问题,通过制定《社会保险法》来解决就业者的养老、失业、工伤、医疗等方面的后顾之忧等。另一方面,《就业促进法》还需要更为具体的就业政策配套,如就业市场政策、劳动者技能培训政策、就业中介政策、反就业歧视政策等等,均不可能在立法中详尽规范,而是要在立法中明确原则的背景下通过相关政策法规加以具体化。另外,实施“再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大中专技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等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就业服务活动要逐步规范化、项目化,按照“零就业家庭”“产生一户、援助一户、消除一户、稳定一户”的要求,在2009年消除“零就业家庭”。
5、健全和落实社会保障体系。以全国统筹取代区域性社会保障,即改变社会保障的分割局面,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筹全国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并对养老金公共账户和个人账户、医疗保险的公共账户和个人账户、失业保险账户、住房基金、社会救济基金进行统一管理,在全国范围内发挥再分配的功能,真正为社会支起一张“安全网”。这项工作重点是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向全国所有企事业单位的覆盖速度及统一社会统筹标准,解决国企职工“退出”的利益补偿和社会保障账户的低成本转移及累计等问题。取消“企业办保障”,推行“保障社会化与市场化”,建立与劳动者所在单位脱钩的养老、医疗、失业等个人账户,使劳动力流动到哪里,个人账户就跟到哪里。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和社会统筹范围,即由市统筹扩大到省统筹乃至全国共济。在全国范围内协调养老金的公共账户和失业保障基金,在地区之间和行业之间实行共济;要把国有企业及集体企业之外的所有从业人员,包括三资企业、乡镇企业、社会服务行业、民营企业和个体经济的从业人员都纳入到社会保障体系。
总之,金融危机导致很多人下岗, 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鉴于中国人多、劳动力资源丰富和资本短缺的基本国情,各级政府应当把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加就业人口规模作为首要的发展目标。就业政策应该成为我国优先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成为宏观政策的根本取向。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