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茶文化的知识

茶文化的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茶文化的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茶文化的知识

茶文化的知识范文第1篇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学理论指导下的语言现象研究为文化研究提供了新视角。认知语言学的隐喻、转喻和概念合成理论分析茶语言现象,阐释茶文化对国人物质层次、制度层次和心理层次的影响,揭示茶的精神和品性影响国人的日常生活用具、婚姻、宗法、政治、价值和伦理等生活的方方面面,展现茶文化的民族特性,拓宽茶文化的研究视角和理论范围。

关键词:

认知语言学;茶文化;认知隐喻;认知转喻;概念合成

认知语言学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欧美国家,发展迅速,强调心智的体验性、认知的无意识性和思维的隐喻性,①重视心理感知,人们的概念系统是在身体的感知和体验基础上认知加工形成的。②认知语言学为研究语言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和全新的方法,外语界和汉语界先后出版大量论著,形成了研究语言内部结构的认知音位学、认知词汇学和认知句法学等分支以及认知语言学与心理、社会、文化等语言外部交叉学科的研究。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水融,语言是一种生物文化生态龛,是一种社会习俗,承载了文化信息符号,而文化是语言的管轨,不同的文化管轨制约着不同的语言,语言具有民族性。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通过认知语言学理论分析茶文化,语言和文化结合,为茶文化的研究增加新的视角,拓宽研究范围。

一、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茶文化的物质层次

认知隐喻理论、认知转喻理论和概念合成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知隐喻理论不仅在语言里,也根植于人们的概念系统中。隐喻投射是具体源域对抽象模糊的目标域的跨域投射,使抽象事物易于理解。认知转喻理论是“穿越型连接”的外向型连接。“穿越型连接”包括内向型和外向型连接,内向型是初始域,即事物的中心知识,③如“我买了本鲁迅”,“鲁迅”作为人的生理特征(身高、肤色、性别、国籍和职业等)属于认知转喻“穿越型连接”的内向型的初始域,而“鲁迅的书”是外向型。概念合成是产生新义和概念压缩的基本心理活动,基本运行机制是在输入空间中建立部分匹配,输入空间中的元素有选择地投射到一个新的“合成”心理空间中,是形成思想和语言的必要条件。①文化的物质层次是人们改造自然的活动方式及全部产物,具有获取功能和创造功能,是文化系统发展的基础和动力。起源于中国的茶是茶树的叶子或芽,经过加工可用来泡制作为饮品。中国人爱茶、喜茶,日常生活用具和食品也与茶相关,如茶杯、茶缸、茶壶、茶瓶、茶炉、茶几、茶托、茶盘、茶匙、茶点、茶饭和茶碗等。根据认知隐喻理论全局环境,生活用具隐喻映射了国人对茶的喜爱,茶的意义影响了整个民族。根据认知转喻理论,带有茶的用具已不再是单纯的盛茶、烧茶、茶水和点心、茶水和饭食的功效与含义,也不再是表示事物中心知识的内向型的初始域。茶杯、茶缸、茶壶、茶瓶和茶炉可以盛置或烧白开水,茶几、茶托和茶盘可以放置其他物品,茶匙已成为进食用或调饮料用的小勺,茶点已扩展为精致糕点的含义,茶饭泛指饮食,其含义扩展为转喻的“穿越型连接”的外向型。人们生产出反映人类文化的人造物品,代代相习,其文化也延续下来。现实世界的事物是与文化观念联系起来,合并和整合成一个新的概念系统。②语言棱镜中的词汇观察到文化物质层次的种种景象,展示了物质文化的痕迹。

二、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茶文化的制度层次

文化的制度层次是人改造社会的活动方式及全部产物,即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制度、风俗以及相关的理论、规范等,反映的是人与人的关系。③古代对待茶相关的事物谨慎而严谨,且礼仪较多。

(一)茶文化对婚姻制度的影响婚姻制度打上了茶文化的烙印,茶的端庄、典雅、和静与和美,隐喻映射婚姻的庄严、和美和忠诚的含义,茶的品质和精神隐喻映射婚姻的不同阶段。1.“受聘”隐喻为“吃茶”。古时称喝茶为“吃茶”,现代部分方言仍保留这种说法。“受聘”隐喻映射为“吃茶”的含义。如:(1)种芝麻,必夫妇同下其种,收时倍多,否则结稀而不实也。故俗云:长老种芝麻,未见得者。以僧无妇耳。种茶下种子,不可移植,移植则不复生也。故女子受聘谓之“吃茶”,又聘以茶为礼者,见其从一之义。(明•郎瑛《七修类稿》)夫妇齐心协力种茶籽,收获多,隐喻映射夫妻对婚姻家庭应该忠诚或婚姻应“从一而终”,这是生活取得幸福果实的关键。独善其身的人种茶籽或颗粒无收或不能移植,隐喻映射没有婚姻家庭的人生活的幸福果实不易获得。所以,古时女孩子“受聘”隐喻为“吃茶”,茶的端庄和典雅表达了婚姻的庄重和忠诚的隐喻含义。(2)一女不吃两家茶。“不吃两家茶”隐喻“饮茶”应专心致志地品味一种茶的味道,隐喻映射女子要“从一而终”或“至性不移”之意。2.“订婚”“结婚”和“同房”隐喻为“吃茶”“定茶”与“合茶”。三茶六礼———古时订婚时隐喻为“下茶”“受茶”或“吃茶”,结婚隐喻为“定茶”,同房隐喻为“合茶”,茶的端庄、宁静、致远的品质隐喻含义体现在婚姻的不同阶段。

(二)茶文化对宗法制度的影响茶文化体现在中国宗法制度中,茶的精神和品性与儒家思想欣欣相应。茶“重德”“和敬”的品质隐喻映射我国古代宗法制度的严格、庄严和不可僭越,影响与规范人们的礼仪、行为和举止。例如,古时喝茶,尊者坐左位,依顺时针旋转,卑者坐右位,长幼尊卑贵贱划分明晰。喝茶时,茶盏不要有响声,不要吹凉,不用茶勺,不可一饮而尽,应慢慢品饮。茶水不能满溢,七分满适宜,茶水是热的,满了烫手,对客人不敬。所以,俗语“浅茶满酒”,酒是凉的,斟满表示尊敬,酒满敬人,茶满欺人。茶“重德”“和敬”的品质隐喻映射而体现在饮茶的仪式和规范上,也隐喻映射了我国古代宗法制度的严格。如“端茶送客”:古时,客人告别时,以茶送客,茶的“和敬”的品喻映射对客人的尊重;主人对客人不满下逐客令,以茶送客,茶的“和”的品喻映射婉拒客人,而又不失颜面。下属拜见上司,须上司举手口称“请茶”,并由上司先饮,下属方能端茶品饮。倘若上司仅端茶而不饮时,即暗示“逐客令”,侍者随呼“送客”声。(裳《三十年见闻录》)茶的“敬”的品质隐喻映射了古时人们对地位尊卑的遵从,茶的“和”的品喻映射了委婉的“逐客令”。

(三)茶文化对政治制度的影响“茶马古道”———茶、马和古道三个不相关的心理空间以茶为穿引线,以认知语言学的概念合成理论使三个心理空间联系在一起,建构成新的心理空间。古时,藏族人主食牛羊肉,饮茶可以降解脂肪,缓解燥热,喻为“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但是藏族地区不产茶,汉族地区民间役使和军队征战需要马匹,而藏、川和滇地区产良马,茶和马通过概念合成为新的心理空间“茶马互市”,进而形成促进民族间贸易、迁徙和融合的道路,隐喻映射带有即时环境和历史特征的“茶马互市”为“茶马古道”,是贸易繁荣和文化融合的象征。明洪武年间颁布《茶马法》,严禁私人茶马互市,驸马欧阳伦私自倒贩茶叶被处死,茶文化在政治制度打上了深深的隐喻烙印。

三、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茶文化的心理层次

文化心理层次是人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方式及全部产物,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道德情操等,反映的是人与自身的关系。①

(一)茶文化对思维方式的影响1.茶馆。喝茶、品茶的馆子,又称“茶楼”,是中国特有的茶文化产物。茶馆始于唐、兴于宋、普及于明和清,发展为不同种类的茶馆,如清茶馆(不售酒的茶馆)、大茶馆(如现在大饭店)、书茶馆(讲评书的茶馆)及酒茶馆(售酒的茶馆)等。根据认知心理学的格式塔理论,个体部分组合成整体,格式塔着眼于个体与整体之间的关系,而非仅限于分离、孤立的元素。②茶馆已不仅仅是喝茶水的地方,已融合了不同的元素,应把茶馆的个体部分整合起来,才能体会其文化历史韵味,如明清的茶馆演变为人们喝茶聊天、品尝小吃、谈生意、做买卖、演艺活动和行业聚会的地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以人为中心体验客体,偏重人的需要,而不是从客体出发反映客体,客体认识寓于价值评判之中。茶馆是喝茶的地方,原本属于事物的初始域,即内向型连接,但根据人们的生活需要,被转喻映射为人们日常文化生活的象征、浓缩的小社会,已属于事物的外向型连接。不同的隐喻思维方式体现在文化中的特征不同,如成都的茶馆具有说书、打麻将、养生和艺术品鉴定等特征,隐喻映射了成都人休闲安逸的生活方式。北京的茶馆有京剧、评书和大鼓等曲艺演出,京韵十足,隐喻映射了北方人豪迈、爽快的性格和做事方式。2.人生如茶。中国人的思想以“天人合一”为主旨,以人对外界事物的体验为主,强调人生与境界的人生观。“人生如茶”隐喻映射人生不同阶段的经历如不同茶的味道,品味茶隐喻为体验人生。人生的初始之路是创业的阶段,艰难辛苦,犹如“苦茶”;人生的成功阶段享受回报,犹如“甜茶”;人生的总结阶段,回味人生经历苦甜的滋味,犹如“香茶”。吃茶的“一苦二甘三回味”是人生经历的写照。3.歇后语。人们的思维活动是隐喻性的,中国人的隐喻思维方式有独特的民族性,歇后语即是中国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化现象,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语言的前一部分是事物的描述,后一部分是形象的隐喻解释,幽默风趣。茶文化中也含有大量与“茶”有关的歇后语。如:(1)茶馆的火剪———倒霉(煤)。茶馆烧开水需要煤球,火剪夹煤球或捣碎煤块,“倒煤”谐音隐喻映射人们做事情不顺利。(2)茶壶掉了把儿———只有一张嘴。茶壶有两个嘴,一个是壶口,另一个是壶嘴,掉了把儿意思是壶嘴掉了,剩下一个壶口,只有一张嘴隐喻映射“能说会道,没有真本领”。(3)爆米花沏茶———泡汤了。爆米花泡到茶水,变软泡汤了,隐喻映射“做事没有结果”。(4)玻璃杯沏茶———看到底。玻璃杯里的茶水透明清澈,杯底一目了然,隐喻映射“彻底了解人或事物”。(5)不倒翁沏茶———没水平。左右摇摆的不倒翁沏茶,没有平衡,隐喻映射“没知识、没能耐”。(6)茶馆搬家———另起炉灶。茶馆搬家重新开张,隐喻映射“人们做事放弃原来的,另外从头做起”。

(二)茶文化对价值系统的影响中国古文化的实用理性影响着人们的实用探求,是事物对人的实际用处和人对事物的希望和需要,是人和人的需求作为评价事物价值的尺度。受儒学“中庸之道”影响,人的处事方式体现了包容与和谐、灵活与变通。例如:(1)下午茶。吃茶点时间不是正餐吃饭时间,隐喻映射为较随便和非正式的含义。现在,茶文化在婚姻中有了变化,当男女相亲时,流行喝“下午茶”,隐喻映射为非正餐,场合和礼仪较随意,不满意可及时回绝,体现了儒学“中庸之道”灵活变通的实用理性影响。国人也受道教理论影响,追求清心寡欲、与世无争和养生方术。例如:(2)茶余酒后/茶余饭后。指吃过饭之后,隐喻映射闲来无事、消遣时光,体现道教与世无争、清新雅致之意。(3)粗茶淡饭/家常茶饭。指饭菜简单,隐喻映射为饮食简单、生活简朴或极为平常的事情。(4)茶话会。备有茶和茶点、招待宾客的社交性集会,随和而庄重,隐喻映射畅叙友情、寄托希望、交流思想和展望未来等含义。中国文化的实用理性,如道教的养生方术演变为重要的饮食文化,茶的饮食文化也受到影响,又影响到人们的文艺娱乐中。如:(5)奶茶。掺和牛、羊奶沏的茶,香甜不腻,口感。台湾歌手刘若英知性,如“奶茶”醇香幼滑,被隐喻映射为“奶茶”。清华女生章泽天的长相甜美、气质清新,如“奶茶”般清新淡雅,被隐喻映射为“奶茶”妹妹。(6)绿茶。不发酵茶,味道新鲜,汤清叶绿,提神益思清心。电影《绿茶》从一杯绿茶预测一个人的爱情,绿茶含有天然去除剂、能提神益思,隐喻映射人的内心和表象的分辨。

茶文化的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闻采编无纸化;信息技术;差错把关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ore and more extensive application of computer, many newspapers in news gathering and editing are also on the computer, the us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an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news gathering and editing, but also brings some new problems. The most typical is the information error, especially the word error, some word error can lead to the whole passage will be quite different. But the network also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efficiency, the release of information is very quick, once out irreparable. Therefore, paperless error checks on the news gathering and editing has become a core task.

Keywords: News Editing paperles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rror control

中图分类号:G2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新闻采编无纸化下的差错特点

利用电脑进行新闻采编使得新闻采编脱离了纸和笔的模式,无论是从成本控制还是报纸出版时效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变,它使新闻采编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然而效率提高的同时其质量不可避免的就有所下降,尤其是我们所使用的文字数量众多,在稿件编辑的时候无法彻底的避免错别字,并且这些错别字还不容易被发现,随着记者、编辑和校对员自身的文字、语法和政策理论水平的提高,这些错误发生率降低了很多,但在无纸化条件下差错产生也出现了一些新特点。

(一)见报差错发生率降低,如今,很多记者都直接采用电脑写稿,稿件的传送、编辑都依靠网络进行,这样就减少了录入程序的环节,因此差错的发生率降低了很多;对于校对员来说也不需要再同原稿进行校对,这样就大大减少了工作量和工作强度,校对员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校对稿件,这两个因素就使得见报差错发生率大大降低。

(二)记者产生的差错是差错产生的主要原因,差错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各个环节,而出现差错最多的则是记者在输入的过程中产生的差错,其次是编辑加工时出错,最后是排版出错及其他出错,这主要是由于采用无纸化后文字的录入主要是由写稿记者。

(三)同音字错误现象严重,我们所用的很多汉字都有同音字,这些音同字不同的汉字可能意思相近,也可能差别不大,这也是汉语的一大特点。在对无纸化下的差错统计分析发现,无纸化前的差错中出现最多的是形近字差错,因为那个时候文字编辑主要以五笔输入为主。而采用无纸化后,出现差错最大的是同音字差错,因为很多人使用的输入法为拼音输入法,尤其是我们现在采用的搜狗拼音法,因而之前的形近字错误也主要转换为现在的同音字错误了,尤其是那些音同字形和意义相近的字,其出现的错误机率更大。而且这种错误还具有较强的隐蔽性,比如说在校对稿件时,如果语句出现了多字或者漏字就会影响整个语句的通顺,很容易被发现。而如果是同音字错误,则不会影响语句的通顺,再加上校对员在对很多稿件校对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疲倦,对这些错误就很可能“相视而过”,就很容易“蒙混过关”。

(四)网络效率快,网络具有高效的特点,稿件一旦就立即能被用户看到,一经用户的转发,则出现的错误便无法修改。而往往记者可能因为工作繁忙而在写稿和交稿的时候比较匆忙,而由于写稿太多就可能出现眼睛疲劳,再加上无纸化下校对员和编辑在校对和审核稿件的时候没有原稿,就很可能忽视了一些错误或漏洞,从而导致了差错发生,最终使得差错见诸报端。

二、新闻采编无纸化下的差错把关策略

新闻稿件出了差错不仅会对用户造成误导,对报社和作者也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新闻采编无纸化下必须要对差错严格把关,最大限度的避免或降低差错的发生。

(一)记者严格把关,避免或减少差错的发生。以上所述,发生差错的主要部分就是记者,因为记者就是写稿人,稿件的思想、思路、写作手法都是由记者决定,因此,对无纸化下的差错把关最重要的就是要记者严格把关,写作的时候要字字谨慎,不慌不乱,仔细斟酌,将提高稿件质量作为稿件的终极目标,在写作的时候便避免或减少差错的发生;在稿件写完之后要严格检查,要仔细检查每个字词,再从段落入手,最终再从整体上检查稿件的质量,把自己当做写作者和校对者,以此来提高稿件的质量。

(二)校对员严格把关,避免或减少差错的发生。校对者是监督稿件质量、杜绝差错发生最重要的环节。由于无纸化下校对员校对稿件的时候不再需要原稿,其工作强度和工作量大大减少。因此很多校对员在态度上也相应的降低了很多。其实无纸化下稿件校对虽然减低了工作强度,但对校对员的要求却相应的提高了很多,校对员应保持警惕,本着对社会和读者负责的态度严格做好校对工作,加强学习,提高政治敏感和新闻敏感性,将一切差错消灭在见报之前。

(三)采用人机互校,做好无纸化下的差错把关。采编无纸化为计算机校对提供了基础条件,在稿件校对的时候可以广泛采用人机互校的方式提高校对的效率和质量。目前稿件校对的软件产品很多,它通过大型的数据库存储了丰富的语法分析和语库资料,可以很快速、精确的校对中文、应为、标点、计量单位、数字和重句等各种错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其校对功能更加完善,校对速率和精确度也在不断的提高。因此,在无纸化下的差错把关中要充分利用起这一工具,广泛采用人机互校,提高稿件质量,避免或降低差错的发生。

三、结束语

新闻是人们获取实时信息的重要渠道,因此在新闻采编的过程中应利用各种方法和渠道竭尽全力避免和降低差错发生,提高新闻稿件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孙莹.如何在新闻采编工作中实现新闻的美学价值[J].文艺生活:下旬刊,2013(1):262-262.

[2] 郭晓野.浅谈信息爆炸时代时事新闻采编的观念创新[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2,28(12):136-137.

茶文化的知识范文第3篇

科技创新

大学和企业的科技创新有很强的互补性,大学重视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提供了上游;而企业强调的是如何将科技创新转化为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是下游。人们都希望上、下游能有效衔接,但大学和企业的文化差异又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这种有效衔接:大学教授追求的是前沿性的研究,要做谁都没做过的研究,科学问题是他们所专注的对象,而非能不能马上产生生产力,体现成果的形式是在学术界有影响力的论文;企业追求的是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新技术,最好是马上就用,体现形式是有好的产品,能产生经济价值。这就产生了两个关键问题首先是问题提出的出发点不同,一是前沿的科学问题,不一定马上有实用价值,而另一个是现实实用技术,二者不一定能衔接;即使能衔接,谁来衔接,如何衔接,这是第二个问题。

还有一个关键问题大学对教授的考核,需要拓展!用一个案例来说明:上海交通大学成立工业技术研究院,教授们将自己在实验室产生的科研成果拿到工业技术研究院转化成为应用性成果时,学校将用另一套考核机制进行考核,考核的重点不再是学术论文,而是侧重于成果的应用价值。

研究生培养

在产学研合作中,最成功的就是研究生培养。下面以上海交通大学和张江基地的合作培养研究生为例进行介绍。

2006年8月4日,上海交通大学和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就“共建研究生培养基地”在上海举行了签约仪式后来陆续与微创医疗器械,上海生物芯片等开展了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大约有20余名研究生参与了联合培养,已经有研究生毕业并且留在了张江园区企业工作。总结“上海交大一张江”合作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培养目标体现出较强的技术应用性和科研开发性,张江集中了一大批现代高新技术型企业,企业的研发项目往往技术含量高、前沿性强、接近甚至是引领世界同类产品水平,因此,公司提出的课题往往带有挑战性,研究生在参与这样的课题研究中,除了训练其实际动手能力外,还培养了项目导向性的思维模式,第二,张江基地作为一个桥梁和纽带将高校和企业联系在一起,形成了“高校一园区一企业”三位一体的培养主体,对高校而言,园区具有双重性,既是产学研合作的一方,是企业的代表,又是管理协调机构,协调高校和园区所属企业之间的培养关系,引导校企互动;第三,张江基地大部分企业技术人员的水平较高,他们知道如何在项目开发过程中指导研究生的科研工作及培养的基本标准。

但要推进研究生培养的产学研合作,也有体制上的障碍一是研究生培养的模式和目标(学术性学位和应用性学位),国家已经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将增加应用型学位学生人数,减少学术型学位学生人数,学校也大力推动产学研合作培养应用型学位研究生,与张江、上海科学院、上海核工院等签署了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合作协议。二是教授将学生作为科研主力军,不愿意派出自己的研究生去企业完成学位论交三是高校仍然缺乏在学术界和企业界都很活跃的“双跨科研人员”;四是联合培养研究生所产生的知识产权问题令双方顾虑。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在体制和模式上改革。一是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应建立长远的战略目标,克服短期行为,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状况。为此,学校已经建立了人才培养的产学研联盟,形成交流与沟通的长效机制。二是建立多赢机制。例如,合作培养产生的知识产权分配的基本原则:专利应该主要归属企业所有,学术文章主要归属高校所有;对联合培养的学生,实行双导师制度,并且让校内导师也参与到企业项目研究中,形成共同的利益和责任关系。三是从基层落实着手。随着工作深入,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工作重心应该由管理层下移到基层,让一线的企业研究人员、高校的导师和研究生开展合作研究,在过程中培养研究生。

本科生培养

大学把培养本科生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但一般的企业对帮助大学培养本科生的热情要低得多。因为他们看不到“好处”,本科生做研究水平不够,好公司又不怕招聘不到本科毕业生。但仅靠大学,又如何能培养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本科生?又如何能解决目前本科生“能读书,不会做事”的问题?又如何能解决教育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问题7没有高水平的本科生又哪来未来的拔尖创新人才!

茶文化的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文化认知;调查分析

进入21世纪以来,当前社会上迫切需要既懂英语又有其他专业特长的复合型人才。高校作为我国专业型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单位。其教学现状不容乐观。英语教学应该包括社会文化教学,这己经是英语教学界广泛接受的观点,但是,社会文化教学的实施必须以学习者现有的目的语文化认知水平为依据。为了及时、准确把握我校学生英语的学习情况。为了考察当前大学生目的语社会文化能力和认知水平,笔者对我学生290名 (其中07年级学生180名,06级学生110名)进行了调查。

笔者设计了2种调查方式:1、英语文化知识测试;2、口头交际能力测试。这2项调查的设计与先后顺序体现了这样一个逻辑关系:知识一理解一能力。目的语文化知识的掌握并不等于理解,理解并不等于能力,它们之间的纽带便是文化教学。

英语文化知识测试由7部分组成,涉及政治、历史、地理、宗教、语言、文学、民俗、教育、交际规则等目的语文化知识,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目的语文化知识结构,目的在于调查学生在目的语文化知识层面上存在的不足与问题,以便教师在未来的教学中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针对具体问题组织教学内容。

口头交际能力测试包括“陈述一应答”和“小组对话”两部分,主要调查学生在目的语文化理解层面上存在哪些不足。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英语文化知识测试

1.测试目的、过程与设计

本次测试是于2007年3月在我校07级和06级的学生中间进行的,目的是了解学生现有的英语文化知识结构。本次测试对象从其中选取了100名学生,收回有效测试卷90份,收回率为90%。对收回的90份测试卷随机抽样40份(每班抽样20份)进行统计。

测试卷的设计取材于我院现行的大学英语教材中涉及的政治、历史、地理、宗教、语言、文学、民俗、教育、交际规则等目的语文化知识,以此来调查学生的目的语文化知识现状。该测试卷主要由7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包括6个小题,目的在于调查学生对英语文化的认知程度,探求英语文化程度的高低与学生实际英语水平之间的相关性。

2.测试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整份测试卷包括42个小题,每小题按10分计算,满分应为420分。而收回的90份测试卷的平均得分为110分,相当于百分制的27分,其得分之低,令人难以置信。“英语史地知识”人均得分率为140分。“政治体制知识”90分。“宗教文化知识”95分。“语言文学知识”135分。“交际规则”80分。“民俗文化知识”105分。“教育知识”125分。测试结果表明学生的英语文化常识非常匾乏,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落后于语言能力,还不能适应跨文化交往的需要。结果统计后与对应班级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相比较,发现学生的学习成绩与目的语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之间存在很大的相关性。愈是学习成绩好的同学,他们的测试卷成绩也愈高。

通过测试我们还发现学生对英语国家历史、地理、语言、文学、教育知识的掌握程度相对略强于政治体制、宗教文化、交际规则、民俗文化方面的知识。

测试结果显示,造成学生英语文化知识贫乏的主要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教师的责任,也与当前的课程设置、教材等因素有关。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长期以来,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社会文化因素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主要是因为我们的英语教学只重视语言形式的准确性,而不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学习语言所体现的文化内涵。

(2)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过分依赖教师,习惯接受“填鸭式”的教学,缺乏学习的主动性。

(3)现行的教材大多偏重语言、语法知识的练习,忽略或偏废语言所携带的文化内涵,这类教材只适合于应试教育。

(4)学生接受语言输入的量太少,语言习得环境差。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每周只有3-4小时的语言摄入量。

(二)口头交际能力测试

1.测试的目的与过程

口头交际能力测试的目的在于调查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了解学生在文化理解 ( culture understanding)和文化意识(culture awareness)层面上存在的问题。从上述两个班的100名同学中每班随机抽调10人逐一进行口头对话,要求学生针对教师的陈述做出应答,对话内容如下:

1 .Teacher: I'm awfully sorry.Student: Don't mention it.

2. Teacher: Do you mind if I smoke here?Student: OK, Certainly.

3. Teacher: Would you like some coffee? Student: Thank you.

4. Teacher: Thank you very much for helping me with my English. Student: Don't be polite.

5. Teacher: I appreciate your work very much. Student: Oh no, it's still far from perfect.

此外还设计了两组情景对话,一组以“告别”为主题,另一组以“打招呼”为主题,要求学生两人一组进行对话。

例1:A: Good morning.

B:______ How are you?

A: Fine, thank you.Lovely day, isn't it?

B: _____ Oh, here's my bus. Well, Goodbye.

A: Goodbye.

例2:A: Hello, B.

B: Hello, A. How's everything?

A: _____.How about you?

B: _____.

2.测试结果与分析

以上口头交际能力测试内容都是日常生活中的交际话题。随机抽取的20个被试,没有一人完全正确地做出应答,有5人做出3项正确应答,2人做出2项正确应答,其余13人未做出一项正确应答。从学生的回答结果来看,大部分学生对上述五个陈述的回答都不符合英语语言交际习惯。

学生在口头交际测试过程中所犯的语用失误主要有两类:

(1)语言本身的语用失误。主要表现为学生的应答不符合操英语的本民族人的语言习惯,误用英语的表达方式。

(2)不懂英语的正确表达式,按母语的语意和结构套英语。

由于缺乏跨文化交际常识,学生围绕例1和例2两组对话呈现出的交际话题五花八门,大部分学生对“How is everything?"的回答是现实性的,讲自己最近的感受,体会等等。

(三)总结

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不了解英美文化,要学好英语是不可能的。反过来,越深刻细致地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以至生活细节,就越能正确地理解和准确地使用这一语言。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必须明确英语教学应该包括文化教学,并要努力探讨社会文化教学的具体方法。

目前,我院大学生英语写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汉语式作文现象,尽管写的是英文,但其选词、造句乃至布局谋篇都是汉语作文的模式。有的学者称这种语言模式为中继语〔Inter language)。这样的文章往往文理通顺,无语法错误,但一看就知道并非native speaker所写。究其原因,主要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有关.大学英语课堂中往往教授的是孤立的词句,忽视了把语言当作一个整体来教学,也很少对比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更少从思维差异的角度指导学生。语言文化差异所导致的表达法和习惯用法的差异可以追究到更深层次的思维方面的差异。由于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很多中国学生的英语作文在英语为母语的人看来缺乏中心、连贯性或组织性,类似“绕弯子”文体。Ginsburg在谈到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时说,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正如文章段落结构中所反映的那样,趋向于线性的直接的表达方式:而东方人则倾向于间接的表达方式。刘必庆(1996)认为:“思维支配语言。”。许钧(1994)也明确指出:思维对语言起决定作用,许多语言现象的产生原因必须从思维与语言的关系中去找。中国学生英语作文中遇到的困难,除了语言上的,更主要的是源于中西思维模式的差异。由于不可避免地受到母语思维模式的影响,即使他们语法精通,遣词造句得心应手,其作文仍会带有中文腔。如果我们能在写作教学中充分意识到东西方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而不是单纯从技巧上训练学生,就会在教学策略上更有针对性,效果会更佳。

【参考文献】

[1]《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Z].上海英语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 戴炜栋,张红玲.英语交际中的文化迁移及其对英语教改的启示[J]《英语界》,2000 (2)

[3] 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 [M].英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4] 桂诗春,《心理语言学》[M],上海英语教育出版社,1985

茶文化的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文化差异 英语教学 词汇 句法 跨文化交际

今日中国,通过2008年奥运会及2010年世博会的成功举办,中英之间的文化对撞,擦出了更耀眼的火花。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国际间的合作交流更频繁,英语作为世界公认的交际语言工具,承载的文化内涵,具有更突出的意义。这对高校外语教学也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提出了更高、更实用的要求。语言跟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文化的学习、文化意识的培养及导入,是每个英文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教师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使学生认识到加强跨文化语用能力的重要性,英语专业的学生,只有掌握了英语国家文化背景,了解了英汉差异,才能真正灵活运用所学语言,学以致用。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是社会生活中的交际手段,语言的产生离不开创造语言的人,以及人类所作用的社会庞大系统。因此语言与文化之间的联系,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复杂关系。现代文化社会学认为,社会离不开文化,文化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语言是文化要素之一,我们研究语言,只能把它放在文化背景里,只有这样才能更深刻地了解语言的本质。

文化是一个包括语言在内的所有人类现象的综合体。文化一方面是在一个共同的语言社团中体现的思维、行为及价值方式,另一方面包括社会团体通过他们的物质产品来表现本身或他人。文化是复杂体,包括实物、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他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不同的社会文化群体有不同的文化意识。文化既有历史沉淀,又有动态发展,语言作为文化系统的一部分,是传承文化的载体。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不仅存在着萨培和沃尔夫提出的“语言相对性”,而且存在着“文化相对性”。

人们对客观世界不同的思维方式跟文化模式差异,是语言学习的一大阻碍。因为语言的集体意义产生依赖于它的文化语境,我们只有了解一种语言的文化背景,才能更好地掌握语言本身,避免由于对文化的无知而产生误解与冲突。语言教学工作者有责任在语言的教学过程中加强文化导入。

二、英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作用

(一)英语词汇的文化因素体现

英语语言教学,是目前最普遍的一种外语教学。它也是一种符号系统,这个系统本身就具有文化性。在中国的大文化背景之下,学习英语语言就要明白两种语言中符号的非对称性,例如中国文化中的“白”字往往为贬义,含有轻视、徒劳、低下、无价值的意思。如、白眼、一穷二白、白费、、白搭、白色政权、白丁,以及东北话里面的白瞎,等等,懂京剧的人,一定记得曹操在舞台上有典型的白色脸谱,奸佞的象征。相反,白色在英语里面是美好的象征,让人联想到上帝、天使、纯洁、幸福。“white hands”是公正廉洁:“days marked with a white stone”指幸福的日子。童话里可爱的“snow white”还有七个小矮人,个个都是“white man”(忠实可靠的人)。再如龙在中国的文化里,我们把它看成是民族的象征,是至高无上、尊贵的象征,在语言中,承载的是褒义的色彩,像“生龙活虎”、“龙凤呈祥”,等等,中国古代皇帝,被称作“真龙天子”。而在英语国家文化里,并非没有龙(dragon),只是与中国截然相反,龙化身为凶猛残暴的怪兽。尤其是在影视作品里,龙总是代表邪恶势力,具有强大的破坏性,这一点,在2010年3月梦工厂上映的电影“驯龙高手”里有着完美的体现,与我们儿时喜爱的“小龙人”形成鲜明对比。

中英两种语言的词汇空缺,即在中文中出现的词汇,无法在英文中找到,这样的例子很多。例如中国人特别讲究孝义亲疏、伦理纲常,因此在这一文化背景下,汉语中表示亲戚关系的词有很细致的区分,而英语中的亲戚概念十分笼统。中文里叔叔、伯父、姑父、姨父、舅舅在英文里只用一个单词“uncle”代替。不同文化中的某些词汇,具有不对应性,比如汉语中的“牛”是强壮、勤恳、任劳任怨的象征,我们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表达,而用英文却要翻译成“Work like a horse”,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原因并不复杂,就是在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里,中国人用牛耕地,而英国人大部分依靠马。

我们看下面一段对话:

―Mum, I forgot where I put my glasses. Do you know where it is?

―It’s over there, on the table, you really have a foggy noodle.

中国人第一次看到“have a foggy noodle”一定会疑惑不解。“noodle”在汉语中是面条的意思,并无其他深层含义。而在英文中,因为大脑组织是条状的,就如同面条一样,所以“noodle”也用来指代头脑,“foggy noodle ”就是头脑糊里糊涂的意思。

由于客观条件和生活环境的不同,同一词汇在不同的文化中具有不同的意义。例如“summer”在汉语中会让人想起炎热,而“spring”会使人想到温暖,欣欣向荣。 那么如何翻译下面这个句子呢?“Jobs died in summer”,如果理解为乔布斯死于夏天,那就错了。在英语中,夏天才代表温暖,欣欣向荣,这跟春天英国糟糕的天气不无关系,所以上面那句话应该翻译成“乔布斯英年早逝”更恰当一点。

(二)文化差异在句法上的体现

句法结构反映了人们最原始的宇宙观,可以体现不同民族器物文化的不同色彩,反映人们不同的思维模式。这一点中英之间的差异刚好体现在语序上。英语的语序通常是主语-谓语-宾语,把人或人的行为摆在前面,而客观世界的事物放在后面,句子的尾部修饰比较强,总体是“头轻脚重”,如:The girl is my sister, who is in red and standing across the street.而汉语前置的修饰很强,是“头重脚轻”,如:“街对面站着的穿红裙子的姑娘是我的姐姐。”

那么,中英文之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句法差异呢?英国人有其特有的价值标准,他们一般来说比较务实,人们因此称他们为“行动之人”(man of action)。英伦三岛四面环海,地理条件差,天气条件更是恶劣。安格鲁撒克逊人于450年到达英格兰,他们面临异常严酷的自然条件的挑战,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同时,又经战,这使得古英国人逐渐形成“开放跟激进”的民族特征, “个人主义”在其文化中居于主要地位,因此他们的语言表达方式显得直截了当,往往把句子的主干放在前面,修饰成分放在后面,直入主题。例如:Would you like to go to the film with me tonight, if the rain stops.

汉民族发源于黄河流域,地处内陆,气候适宜,生活平静,且孔孟的中庸思想深入人心,讲究事事含蓄,说话不开门见山,先次要再主要,迂回进入主题。同样是上面那句话,中文的表达就是这样:如果晚上不下雨的话,我可以请你看电影吗?

我们再来看下当英籍老师夸奖一名中国学生的口语流利时,师生间的对话:

―Your oral English is pretty good.

―My English is poor,I will study harder.

(英国老师说:“你的口语很不错。”中国学生回答:“我的英语很差,我要好好学。”)

从上面的简单对话中,我们不难看出英汉文化的差异。我国的传统文化比较强调社会和集体的力量,不提倡个人突出,当受到赞扬的时候,中国人通常否定自己。而在英美人看来,这种过分的自谦,是缺乏自信的表现。如果不懂英美的文化价值观,这样的跨文化对话就如同自言自语了,根本就谈不上交流。

综上所述,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跟语法上的差异承载着两种文化的差异。要在英语教学上有所建树,就要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导入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让学生不断了解并发现英语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跟英汉的差异,只有这样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时候才能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王虹.当代英国社会与文化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