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设施农业行业前景

设施农业行业前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设施农业行业前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设施农业行业前景

设施农业行业前景范文第1篇

北京京鹏环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北京市农业机械研宄所成功孵化的集研发、产业和资本运营于一体的高科技企业,是我国工厂化农业装备技术研发与制造的领军企业,已成为中国温室行业民族品牌的代表。京鹏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先导,依靠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全力打造国际化的“ChinaKingpeng”为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2008年4月30日,京鹏科技在深交所正式挂牌,成为我国设施农业装备行业第一家“新三板”上市企业。

京鹏科技始终坚持“立足三农、创业报国”,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致力于现代设施农业装备的研发和推广,京鹏科技产业化取得累累硕果,实现了价值创新,推动了京郊乃至全国设施农业总体水平的提升。倡导“民族品牌、服务世界”的企业发展理念,积极推进“走出去”战略。自2001年京鹏温室首次出口海外至今,印有“中国京鹏”商标的温室已先后在美国、俄罗斯、伊朗、韩国、卡塔尔、埃及、哈萨克斯坦等数三十多个国家扎根落户,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出口正迅速成为京鹏科技新的经济增长点。

创新是京鹏团队永不懈怠的宗旨和追求,紧紧围绕“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京鹏借助首都科技资源优势,以企业为创新主体,推进“产-学-研-用”创新体系的建设,提升核心竞争能力。截止目前,京鹏已拥有国家专利50余项,完成国家科技部、农业部以及北京市科研课题和科技开发项目328余项,荣获各级奖励116项,在温室工程及配套技术领域的研究与开发一直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相继开发了“屋面全开启式连栋温室”、“屋顶平拉膜温室”、“植物检验检疫隔离温室”、“植物生理生态监测系统”、“植物工厂”等核心专利技术,核心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我国设施农业装备技术研发的生力军。

创新是企业活力的源泉,是企业生存的根本。公司的研发工作由研发分公司负责,其主要职能为根据公司的发展和市场需要,针对行业发展中的重大关键性、基础性和共性技术问题,持续不断地将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的科研成果进行系统化、配套化和工程化研究开发,为适合企业规模生产提供成熟配套的技术工艺和技术装备,并不断推出具有高增值效益的系列新产品,推动相关行业、领域的科技进步和新兴产业的发展。

世界草莓大会4.4万平方米连栋温室,是我国首座大规模草莓种植展示温室,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双层中空钢化玻璃温室,温室内配置了移动式喷灌系统和自动化环境智能控制系统等世界领先的设施农业技术装备,可以满足草莓从育苗到收获的各生长环境需求,实现草莓种植的自动化生产。

设施农业行业前景范文第2篇

摘要:

本文分析了国内外液体肥料的发展现状,简单介绍了液体肥的生产方式和施肥方式,反映了液体肥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液体肥做为一种非常有潜力的产品,应该加大对它的认识。

关键词:

液体肥;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发展建议

1水溶液肥发展现状

1.1国内外情况

液体肥料是含有一种或一种以上农作物需要的营养元素的液体产品[1]。液体肥料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精确设计配方,能增加植物的产量,提高产品的品质。水肥一体化在世界上得到广泛应用,2000年世界应用面积5600万亩,现在已经超过1亿亩,其中以色列90%以上的耕地应用水肥一体化,液体肥料是一种既经济又有效的肥料,在国外已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如在美国,液体化肥占化肥总量的35%左右[2]。澳大利亚在2007年设立100亿欧元的国家节水计划,其中有50%用于发展灌溉设施和水肥一体化,美国是微灌面积最大的国家,灌溉农业中60%为马铃薯、25%玉米、33%的果树均采用水肥一体化,用于水肥一体化的专用肥料占到肥料总量的38%以上,英国、德国、比利时、荷兰、墨西哥及俄罗斯等国也都在大量使用各种液体肥料[3]。中国现在正是氮肥行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水溶肥是化肥发展的一个方向,水溶肥是一种优良的品种,伴随着土地流转和农业现代化技术革命,水溶肥的发展前景广阔。特别是尿素硝铵溶液,全水溶,包括全部的氮的形式。水溶肥的快速发展可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同时施用水溶肥可以节水40%,肥料利用率提高20%,施用水溶肥的情况下,土壤病害可以减少30%,减少农药使用量。现在农业的主要问题是农民劳动力减少,年轻人不愿意种地,现在的土地的农业生产播种和收获基本实现了机械化,主要的工作量在于施肥和浇水,目前的农业行式有利于发展液体肥料和水肥一体化。2014年农业部印发的《水肥一体化技术指导意见》的通知,要求2015年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总面积达到8000万亩,新增推广面积5000万亩。这不仅为国内设施农业发展带来了机遇,更为水溶肥发展带来了机遇。《化肥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优化品种结构中,明确提出适度发展液体肥料,随着农业集约化经营和水肥一体化技术的推广,未来这种液体氮肥的市场前景广阔。

1.2液体肥的生产工艺

液体肥料生产工艺框图见图1。液体肥料主要工艺流程:来自尿素装置尿素溶液经精制器处理后通过尿液泵按比例需求输送到混合器。来自硝铵装置的硝铵溶液经硝铵溶液精制器处理后,通过硝铵溶液输送泵进入防结晶器,然后配料调节串接系统调整配比后,进入混合反应器。尿素溶液和硝铵溶液按给定的配合比例送到混合反应器中,并通过pH器调整产品pH在指标范围内,再经过成品输送泵进入成品精制器,最后送到成品储槽。同时生产尿素和硝铵产品的企业可以很容易生产出尿素硝铵溶液。这是简单的液体肥料生产工艺,用两种液体原料和一种固体原料在搅拌釜中混合成液体肥料,再用斗提的方式固体加料,下面用一个空气搅拌泵进行产品搅拌。以尿素硝铵溶液为例,以固体尿素和硝酸铵溶液为原料生产尿素硝铵溶液采用间歇式生产方式,设备简单,产品质量稳定。以尿液和硝酸铵溶液为原料生产尿素硝铵溶液采用连续生产方式,产量大,工艺易控制。液体肥料的生产方式趋势为大企业生产液体肥料基础肥料,小企业生产液体复混肥料。目前提倡化学方法生产水溶肥,而不是物理方法,不应该是液—固—液的生产方式,水溶肥的生产应该是物理方法到化学方法,改变工艺、扩大规模、降低成本。

1.3液体肥的施肥方式与机械

国内的液本肥料处于起步阶段,国外的液体肥料施用机械比较成熟,可以直接引进,减少了很多的研发投入。液体肥施肥机械见图2。

1.4液体肥的销售模式

液体肥料的发展受销售的影响很大,以往的瓶装、袋装等包装行式,成本很高,基本上500~3000元/t,广东绿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开发了一种工厂—配送站—田间的配送销售模式。同时,开发了自己的加肥工具,方便农民使用。

2液体肥发展存在问题

2.1有关液体肥料标准和登记制度

硝铵与液体肥料的登记比较困难,登记时间过长,包括田间试验,毒性试验,检测方法等要一年多时间。

2.2包装和运输问题阻碍

液体肥的发展我国有大农场,但更多的是小户。经营土地面积几分地至十几亩地。有的只有几亩,这样就使得液体肥料要做成小包装,而包装的费用非常的高,占液体肥料成本近30%,使液体肥本来有的成本优势不复存在。

2.3标准不完善

(1)目前标准还有待完善,特别是大量元素水溶肥料标准;(2)养分含量高限制了氯化铵、硫酸铵等原料的应用;(3)养分的形态可能比具体含量更重要(如硝铵比例,聚磷酸盐与正磷酸盐比例);(4)溶解速度问题(如硫酸钾);(5)水不溶物要求与灌溉模式有关;(6)标识氯、硫、钠含量。

2.4液体肥料对含重金属要求高

使用这样的标准,使生产水溶肥的原料如工业级的磷酸氢二铵、磷酸二氢铵、氯化钾、工业磷酸、磷酸二氢钾、聚磷酸铵、氧化锌等不能用于水溶性肥料的生产,主要是镉含量超标。只能用饲料级的,甚至是食品级的原料。

2.5没有相关优惠政策,推广难度大

颗粒复合肥可以享受运输、税收、原材料等方面的补贴或优惠,水溶性复混肥则享受不到。政府可以补贴灌溉设备,但配套的水溶肥没有补贴。高价格、新用法增加了推广的难度,农户长期用普通的复混肥,主要是撒施、基施。改用水溶肥料后,面临观念更新(不同用量、不同次数、不同用法),一时难以习惯。加上施肥设施不配套,导致很多用户认为水溶肥料又贵又不好用。

3液体肥料发展建议

3.1肥料+生产+设施“三位一体”的发展水溶肥

“肥料、设施、方法协同增效”模式有利于提高施肥效果、从而实现效益最大化:通过“肥料、设施、方法协同增效”模式将缓释肥、灌溉肥与施肥设备配套,提高了肥效,同时也解决了农民单独购买设备出现的种种弊端[4],农民容易接受。

3.2生产液体肥料,紧跟行业发展趋势

国外液体肥料是一种沿用已久的化肥,美国作为全球UAN溶液第一进口国,年净进口量约140万t。美国UAN溶液是第二大氮肥品种,使用量超过尿素。随着我国灌溉设施的普及,劳力成本的上升,自动化施肥的推广,全民对环境保护的重视,水溶肥料将是肥料领域的一次重大变革。由于目前我国尿素产能已明显供大于求,但投资过热、产能趋于过剩的情况仍在继续发展,导致供过于求的形势更加恶化。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其他氮肥品种的市场接受度越来越高。液体肥料符合肥料产业发展方向,随着规模化生产,土地自由流转和水肥一体化建设,液体肥料的发展空间巨大。

参考文献:

[1]黄燕.液体肥料的应用现状与发展前景[J].农机化研究,2006(2):198-200

[2]王云霞.液体肥料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J].化肥设计,2003,41(4):10-13

[3]汪家铭.液体肥料的开发与应用[J].四川化工,2000(1):31-33

设施农业行业前景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冷链物流;发展;策略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产品的产业结构得到了调整,当前农产品的发展趋势是逐步形成区域化生产和规模化加工,要求具有较高水平的农产品冷链物流。而且,我国农业逐步实现机械化,轻工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为了适应这种局面,要求冷链物流也迅速发展。中国属于农业大国,假如农产品流通工作不能做好,一定会引起农产品市场的混乱,因此,冷链物流的发展与完善已成为必然。

一、冷链物流概念分析

冷链物流的概念,指的是生产、保存、运输和加工、销售冷冻商品,要求在全部过程中必须保持0—4摄氏度的低温环境,用以保证商品的质量和性能的良好。冷链物流的主要问题就是低温环境的保持,这是由于制冷技术的出现而逐步获得发展的。

适合冷链物流的主要农产品有三类:第一,没有经过加工的农产品,如肉、禽、蛋、奶和水平、蔬菜、海产品、花草等;第二,经过加工的食品,主要有:包装熟食、速冻食物、奶制冷品等;第三,特殊物品,如较特殊的药品或疫苗等。

二、我国冷链物流发展存在的不足分析

(一)有待建立健全科学完备的冷链物流体系

对于世界范围的冷链物流系统来讲,我国的冷链物流还处于初步阶段。目前,有90%的肉类产品、80%的水产品和大量的牛奶、豆制品等都没有实现用冷链物流的形式运输和销售,根据这样的现状可以看到,我国冷链物流技术仍然比较落后,直接使得我国农业和部分轻工业的发展落后于发达国家。

(二)有待建立统一的行业标准和规范

目前,我国的冷链物流行业急需制订较为完善的评价标准。在国家一级来看,没有专门用于冷链物流的标准,虽然一些大型企业自己制定了冷链物流的评价标准,但在国家管理中仍然属于球,并且由于各个大型企业各自为战,致使目前存在着多种标准,从而使得国家冷链物流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和规定。现在,很多企业都急切盼望国家迅速出台官方标准,而不再单单依靠农业部或商务部等部门中的一些文件。

(三)有待完善硬件条件

冷链物流要求必须提供低温环境,用以保障容易腐烂的食品流通,但在我国范围来看,冷冻设备过于老化并且分布也不均衡,不能达到这种先进技术。目前,我国拥有保温冷藏车辆4万多辆,和美国、日本比较,美国的保温冷藏车数量达到30万辆,日本也达到17万余辆。这些国家的保温冷藏车的数量比我国的车辆要多出很多,但这两个国家的人口数量却比我国的人口数量要少很多。更值得关注的是,我国使用的保温冷藏车有相当一部分都是这些国家废弃不用的车辆,也有一些是机械式速冻车辆。现在我国的冷库很多还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造的仓库型冷库,并且就冷库的容量来讲,目前也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不能满足现代城市的需要。

(四)市场化程度有待提高

我国目前的冷链物流企业都是一些中小型企业,运输能力较弱,并且没有经济实力,更没有一致的评定标准。迫切需要建立专业性强的大型冷链物流企业,这种企业不但要有较强的运输能力,还应能够利用多方资源,实现资源整合,推动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所以我国应迅速建立一批大型冷链物流企业。

(五)体系有待进一步规划与整合

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较慢,不能很好地实现“产、供、销一体化”。虽然农业生产的初级产品销售量很大,但在容易腐烂变质食品方面的技术仍然没有过关。形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就是缺少专业人才,不能充分协调和整合产品供应链,没有完善的冷链物流服务体系。

三、加快和完善我国冷链物流发展的建议

(一)建立一体化供应链

由于我国的农产品属于分散经营模式,所以虽然农产品的产量很大,但缺乏物流的整合能力,所以即使产量大,但收入依然低微。没有完整的冷链服务信息体系,所以会使农产品的质量和及时性不能保证,商品的损失很大。如果建立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则要求全部物流行业在组织、计划、协调和控制方面加强合作。和经销商、生产企业加强信息沟通,共同承担风险与分享利益,加强合作,打造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链。不但要做好地域范围内的冷链物流体系,还要充分发展反季蔬菜水果的冷链物流。促进大城市冷链物流试点的发展,充分发挥农产品出口优势,在对以上成功经验总结的基础上,使冷链物流逐步发展到全国各地。

(二)构建信息追查系统

要求建立信息反馈机制,由于冷链物流不但包含产品的生产过程,还涉及产品的运输和销售等环节,这些环节必须能够有效衔接,才能确保食品的质量。要充分认识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促使冷链物流企业运用先进冷藏技术进行产品的运输和销售。比如利用运输车的自动控温功能控制生鲜食品的贮藏温度,还可应用自动化冷库技术、无损检测技术、真空预冷技术等共同应用于容易腐烂变质的食品,确保食品的安全,实现我国冷链物流的跨越式发展。

(三)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注重冷库建设,督促冷藏物流企业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大力引进先进设备用于建设储藏设施。大中城市郊区的冷藏物流企业,要建立一部分配送中心,这些配送中心能够实现低温贮存和中转、分拨功能,把肉类、水产品和蔬菜水果进行系统化处理。鼓励冷藏物流企业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大力投资,建设重点放在商品化处理和冷藏贮存建设方面,使冷链物流的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大力扶持一批规模大、竞争力强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大力推进运输线路的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形成全面运输网络,提高低温配送速度,使冷链物流的车辆和制冷设备得到及时更新。

(四)推进信息化建设

建立信息共享资源平台,用于各类生鲜食品和需要冷藏运输的工业产品,在平台的支撑下,实现信息共享和数据交换,使有效信息能够及时流通,使冷链物流的资源配置得到合理优化,提高冷链物流的信息化管理水平。提倡企业运用商品条形码和电子标签技术,建立冷链物流信息交流的责任制,同时政府应该加强监管,及时获得信息并进行处理,用以保证产品的质量。

四、结语

总之,建立完善的冷链物流体系,无论是对国家还是对人民都非常有益,可以帮助人民提高物质生活水平,减少资源浪费,做到节约,实现我国范围内资源的合理配置,使企业获得更高经济效益,保证企业的稳定发展,提高我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增强企业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实力。发展我国的冷链物流企业,要在企业积极参与的基础上,加上国家和政府的大力扶持,从而促进中国冷链物流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雷丽梅.试述冷链物流中制冷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前景[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05)

设施农业行业前景范文第4篇

1.1休闲农业的发展历程

在经历萌芽起步、初步发展、较快发展和规范提高4个阶段的同时,休闲农业在发展、经营主体、空间布局、经营规模、休闲功能5个方面正在发生着重大转变。一是在发展上,从农民自发发展,向各级政府规划引导转变;二是从休闲功能上看,从吃农家饭、住农家院、摘农家果的单纯方式,向回归自然、认识农业、怡情生活等方向转变;三是从空间布局上看,从最初的景区周边和个别城边郊区,向更多的适宜发展区域转变;四是从经营规模上看,由零星分散状态,向园区和集群发展转变;五是从经营主体上看,从以农户经营为主,向农民合作组织经营、社会资本共同投资经营发展转变。

1.2休闲农业是适应时展的产物

休闲农业是适应国内外农业发展趋势的新产物,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趋势。作为一种新型农业发展形态和新兴农业产业,休闲农业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和新农村建设为主要目标,融合生产、生活和生态,把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紧密连结为一体。作为一种农业经营方式,休闲农业汇集生产经营、农村文化及农村、农民生活习俗等,经过科学规划、开发,提供休闲观光、度假体验、娱乐健身、教育培训、推广示范等多种服务,集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为一体,横跨一、二、三产业。

1.3休闲农业使人类更加亲近自然

休闲农业以田园风光、农村自然景观、生态环境为主题,结合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休闲农业利用田园风光、农村自然景观、生态环境、科技示范园区等,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农业科技水平和人民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现状,把高效农业和现代农业特征相结合,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亲近自然、回归自然、陶冶情趣、休闲娱乐的机会。

1.4休闲农业的经营模式

随着科技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形成了农事活动与旅游相结合的农业发展形式。为想了解农业、熟悉农村,倾心于回归自然和原生态,渴望在节假日到郊外观光、旅游、度假的人群提供了便利和服务。休闲农业以农业为基础,利用农业、农村资源,融合农业科学技术和现代农业设施,让顾客从事农耕、收获、采摘、垂钓、饲养等活动,享受回归自然的乐趣。正是在这种形势下,传统休闲农业、都市型休闲农业、科技型休闲农业、奇异型休闲农业等多种休闲农业经营模式随之产生。

2发展休闲农业的作用

2007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农业不仅具有食品保障功能,而且具有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功能。建设现代农业,必须注重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休闲农业已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一种方式,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休闲农业对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优化调整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助推农村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扩大内需以及统筹城乡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极大地促进了我国“三农”建设和城乡建设的步伐。

2.1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休闲农业的兴起和发展,推动了郊区农业向都市农业方向转型,发展休闲农业,可以打造出一批园林生态型、垂钓休闲型、农村风景旅游型、历史人文景观型、特色餐饮休闲型、科技园区型休闲旅游农业产业,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在发展休闲农业的进程中,带动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以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为重点的科技服务体系,进而促进农业新技术、新成果和新品种推广,提高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2.2优化调整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

休闲农业能吸引大批不同投资模式的投资者,投资主体日趋多元化。除了有企业家直接投资的模式外,还有村(乡)镇集体或农民广泛参与和城市职工下乡兴办的方式。从经营主体上看,从以农户经营为主,向农民合作组织经营、社会企业家共同投资经营发展。近年来,一些上规模、上档次的休闲农业园区,都是一些企业家投资兴建的,他们将把城市的资本、技术、管理和发展理念带入农业、农村,大大提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水平。

2.3致富农民的朝阳产业

休闲农业源于农业,建在农村,惠及农民,融通城乡,服务社会,发展休闲农业是一举多得、利国利民的事业。休闲农业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据研究测算,休闲农业每增加1个就业机会,就能带动5个农村人口就业,一个年接待10万人次的休闲农庄,可实现营业收入1000万元,直接和间接安置300名农民就业,可带动1000户农民家庭增收。休闲农业的产业拉动比例为1∶4,促进了农业、农副产品加工业、手工艺品生产、旅游用品和纪念品开发以及商贸、运输等产业的发展。

2.4可利用整合资源并扩大内需和统筹城乡发展

休闲农业能对土地、生态、劳力、资金等要素进行有效整合,做到生产与生态和谐、人与环境和谐、资源的长效和循环利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它为城市居民提供了走向农村、亲近自然、体味田园之乐的机会,使城市居民加深了对农业、农村、农民的认识和了解。同时,城市的生活方式、服务意识、文化观念和市场信息源源不断向农村渗透,进一步推动了城乡的相互交融和城乡一体化进程。顾客以其自身的意识形态、先进理念、进步的生活方式,影响当地农民,使农民的思想观念得到更新,缩小了学习和接受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的距离,既丰富了农民的物质生活,也丰富了农民的精神生活,促进了一代新型农民健康成长。

2.5促进村容村貌改观和新农村建设

休闲农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村级经济的发展,增强了村级组织的经济实力,使之有财力投入到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中去,实施“三改”(改厕、改圈、改垃圾堆放)、“三通”(通路、通水、通电讯)、“三化”(绿化、美化、生态化)工程,改变了农村“脏、乱、差”,将原先的“穷山恶水”变成现在的“山清水秀”,优美的环境又吸引更多顾客,推动了休闲农业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实现了良性循环。

3发展休闲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有“植物王国”之称的云南具有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丰富多样的物产资源,是25个少数民族聚集之地,属农业欠发达省区,但近年由于旅游业或特色农业飞速发展,带动休闲农业的发展,农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当前,休闲农业的发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3.1缺乏统一规划

由于投资者对休闲农业认识不到位,缺乏周密的市场论证和发展规划,造成投资决策的随意性和开发的盲目性,除了有特殊风景或人文风貌的,休闲农业开发模式基本相同。园区大多缺乏整体规划,规模比较小,整体建设水平比较低,布局不够合理,设施配套不齐,服务功能缺乏创新,主要是以观光型、娱乐型、度假型3种为主,知识型、购物型、疗养型很少。休闲农业设施简陋、内容单调,只是钓鱼、住宿、打牌、卡拉OK、体育运动项目等,呈现出低、小、散的特点,没有树立自己的品牌、特色,缺少名气,生态、文化内涵也不高,消费范围多数是本省居民,缺乏吸引力、知名度、影响力。

3.2缺乏管理人才

休闲农业经营管理不够规范,机制不健全,经营者和管理者缺乏必要的培训,全凭经验和主观思维判断进行项目的建设和经营管理,组织能力及管理技能跟不上市场发展需求。园区内部的导引、休息、安全、卫生、消防、娱乐、餐饮等服务设施的开发与管理简陋、不完善,专业化水平低,管理粗放、涣散,服务水平较低,缺少开发、经营、管理和公关的专业人才。

3.3缺乏科技含量

大多数休闲农业在经营活动中科技含量不高,仅限于传统低层次经营层面上,农业资源要素配置单一,农业资源潜力没有得到充分挖掘,粮、菜、花、果成熟期也过于集中,品种少、品质差,吸引力、影响力不大,顾客停留时间短,消费少,经营效益低下,创新和持续发展难以做到。

4休闲农业的发展前景及对策

4.1发展前景

“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强农”,已成为发展休闲农业的新要求。围绕发展规划、标准化管理、信息平台、教育培训和市场拓展等方面,大力加强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引导和鼓励行业协会和社会力量参与服务体系建设,这为休闲农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和国家对农业发展的重视,为休闲农业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充分挖掘休闲农业的巨大潜力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休闲需求,将为休闲农业带来无限的发展前景。

4.1.1各级党委政府越来越重视休闲农业的发展

不少地方党委政府不仅把发展休闲农业作为促进农民就业增收、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而且把它作为为城乡居民创造文明健康的休闲环境、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当成一项公共性、公益性的事业,出台政策,加大扶持,引导其快速发展。

4.1.2国家大规模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休闲农业发展创造了条件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财政加大资金投入,主要用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的道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特别是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新农村,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正在发生根本改变,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4.1.3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从世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来看,随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居民的需求结构开始转变。我国人均GDP的不断上升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必将带动消费结构发生转变,休闲消费无疑会成为其中的一大亮点,市场潜力巨大,这给休闲农业的发展带来机遇。

4.1.4休假增多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目前,我国除带薪休假外,工薪阶层每年享有的法定假日有100多天,这为城乡居民增加休闲消费创造了重要条件。因此,要以科技为先导、产业作支撑、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因地制宜地发展休闲农业,以此来适应人们日益多样化的物质文化需求和休闲度假需求。

4.2发展对策

4.2.1提高认识,政府引导,政策扶持休闲农业是传统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顺应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新趋势、新需求在功能上延伸的发展趋势。发展休闲农业,要认清休闲农业是市场规律发展的必然,认识到休闲农业的重要意义,并以长远的眼光看到发展休闲农业所能带来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应。发展休闲农业在丰富城乡居民休闲、游憩生活的同时,将潜在的农业资源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促使农业向绿色、生态、多元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传播农业科技知识、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提高农业社会效益的重要措施,它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地方政府尤其是区(县)乡(镇)两级政府应该把发展休闲农业作为改善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变农村面貌的大事来抓,统筹规划指导,充分发挥旅游、农业、土地、文化、交通等各部门的作用,分工负责,协调管理,并给以政策及资金扶持,为本地农业旅游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设施农业行业前景范文第5篇

一、常德市信贷投放快速增长

1―4月,常德市金融机构累计发放贷款92.3亿元,同比多投放32.5亿元,其中,分别发放短期贷款、中长期贷款和票据融资54.3亿元、25.8亿元和12.3亿元,同比分别多投放13.3亿元、13.2和6.1亿元。分机构看,4家国有商业银行同比多发放贷款25.2亿元,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分别同比多发放贷款5.6亿元和1.7亿元 (见表1)。

从信贷结构看,短期贷款主要用于支持三农,中长期贷款主要投向基础设施建设和垄断行业。1―4月,常德市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三家涉农金融机构累计发放短期贷款43.6亿元,占全部短期贷款发放额的80.3%,主要用于支持三农和中小企业发展。而中长期贷款的发放主体主要集中在国有商业银行,1―4月,常德市国有商业银行共发放中长期贷款20.7亿元,同比多发放11亿元,占全部中长期贷款多放额的83.3%。据对常德市1-4月份单笔金额500万元(含)以上新放贷款情况统计,金融机构投向水利、环境、公共设施管理业等基础设施行业和电力、燃气等垄断行业贷款17.8亿元,占全部中长期贷款发放额的69%。而且,贷款多投向有政府支撑的大型项目,1-4月份,全市金融机构发放大型 项目贷款14亿元,占中长期贷款累放额的54.3%。

二、应密切关注信贷高增长下的贷款集中问题

1.关注贷款额度集中问题

据中国银行业协会最新数据统计,全国19家主要银行中,5000万元以上的大客户贷款占贷款总额比例约60%。按市场通常的标准,大客户贷款保持在40%左右对银行来说比较适宜,若超过50%,即意味着贷款进入风险区,大客户贷款占比高达60%意味着目前银行业存在贷款集中度风险过高。据我们对4月末常德市各金融机构最大十户贷款情况统计,目前,全市最大十户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余额的25.2%,其中最高的中行占比达到了49.2%;全市最大单户贷款余额占最大十户贷款余额的20.7%,其中最高的工行占比达到37.6%,信贷集中现象较为突出(见表2)。监管部门规定各银行单一客户贷款不能超出全部贷款余额的10%,最大十户贷款不能超出全部贷款余额的50%,常德市部分金融机构已经接近、甚至超出了监管要求的上限。

2.关注贷款行业集中问题

今年以来,常德市贷款保持了较快的增长态势,但信贷资金大量投向交通运输业、电力、制造业等优势行业和政府投资主导的基础设施建设等保增长的项目。据对常德市1-4月份单笔金额500万元(含)以上新放贷款情况统计,金融机构投向水利、环境、公共设施管理业等基础设施行业和电力、燃气等垄断行业贷款17.8亿元,占全部中长期贷款发放额的69%。而且,贷款多投向有政府支撑的大型项目,1-4月份,全市金融机构发放大型项目贷款14亿元,占中长期贷款累放额的54.3%。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许多行业前景不明朗,银行选择有政府信用担保的项目无可厚非,然而信贷资金毕竟是有限的,信贷投向行业过于集中对涉农产业和中小企业等弱势群体的融资产生挤出效应,在贷款急剧扩张的情况下,流向“三农”、中小企业的资金仍不多。据统计,1-4月份,全市金融机构共为870户中小企业累计授信498笔,发放贷款33.1亿元,仅占全部贷款发放额的35.8%。

3.关注财政担保贷款集中问题

2008年下半年以来,在国家4万亿投资计划拉动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背景下,大量信贷资金投向“铁(路)、公(路)、基(础设施)”项目,财政担保贷款集中问题较为突出。据调查,截至4月末,以常德市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常德市经济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和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局为融资主体的城建贷款余额41.8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11.5%。2008年下半年以来,常德市金融机构共为3家融资主体发放财政担保贷款10.88亿元,其中,仅建行1家金融机构就为经建投、城建投和非税收入管理局发放贷款4.8亿元,占其全部贷款新增额的63.2%。农业发展银行在建行1月份为常德市经济建设投资公司发放柳叶湖退田还湖项目贷款8000万元以后,又在3月份为经建投的下属子公司“常德市金柳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发放柳叶湖退田还湖项目贷款1.14亿元,同一项目以不同的融资主体进行多头融资的现象应引起高度关注。

三、政策建议

我们认为,贷款快速增长是暂时的特定现象,是有效应对金融危机和维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客观需要,4月份开始常德市信贷增速已开始放缓,随着政府主导投资的后续大项目减少、银行对信贷投放节奏的控制,信贷持续高增长的可能性并不大,为避免信贷投放的大起大落,提高信贷支持经济发展的质量,特提出如下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1.防范贷款集中度风险,平衡信贷增长与风险管理

宽松宏观调控政策下,政府大规模投资催生了很多大的项目,大多数又急需配套的信贷资金支持。一方面,银行机构不能盲从,放松对项目可行性、项目建设条件的评估和论证,对一些并不成熟的项目,认为只要有政府担保、只要项目够大就草率审批发放贷款,而应该做到“区别对待、有保有压、择优扶持”,选好项目、选准项目,防范为单方面追求信贷高增长,造成贷款集中度风险和资源错配。另一方面,政府要为民营中小企业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包括完善抵质押登记制度、创新担保方式和扩大担保规模、优化和推介使用征信系统,强化失信惩戒机制,培育优质项目资源,开辟信贷增长新路径,帮助银行在信贷增长与风险管理间寻求平衡点。

2.合理评估地方政府负债能力,加强贷后资金管理

一是对主要依托财政收入为还款来源的信贷项目,银行要合理评估地方政府的负债能力,防止财政担保贷款额度超过地方财政的负担能力。二是银行机构间要建立政府财政担保项目贷款的信息共享机制,做好前期项目跟踪调查,可大力发展银团贷款,大家共同进退,杜绝发生同一项目的多头融资、超规模融资。三是要加强贷后资金管理,监测实际提款使用进度,严防财政担保贷款挪作他用或滞留银行账户,提高信贷资金使用效率。

3.拉动民间资本跟进,提高银行信贷资金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