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民族民间艺术形式

民族民间艺术形式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民族民间艺术形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民族民间艺术形式

民族民间艺术形式范文第1篇

从社会实践角度看,近年来,我国很多区域的学前、小学阶段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已经将民间艺术作为特色课程纳入到了学生基础素质的培养范畴;但由于小学教育在我过教育体系中所站的分量和影响力较小,对学生更多是知识拓展而非兴趣培养和深入训练,对民族民间艺术的持续性系统教育很难实现;中学阶段在高考指挥棒引导下,艺术教育完全倾向于应试性专业教育;而高校教育在技术理性的社会需求以及西方艺术教育理念的引导下,更是对民族民间艺术教育漠然视之,因此,我们可以说,在我国整体的正规教育体系中,民间艺术登上正规教育的“大雅之堂”的教育开展情况依然不容乐观。

针对艺术教育而言,众多高校艺术类专业或课程缺乏特色,专业间缺乏区隔,难以适应社会需求,就业出路雷同等问题已经是很现实的棘手存在。一方面是民族民间艺术教育传承的危机,另一方面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同质化,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民族民间艺术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特征,在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今天,将民间艺术纳入到正规的高校艺术教育体系,通过高校专家学者的归纳、整理和完善,形成科学有效的民间艺术教育教学体系,推进民间艺术的普及教育、改进创新;进而培养民间艺术的高级传承和研究人才,更好地弘扬中华文化,即成为高校特色艺术创新教育的最佳途径。

二、高校教育的重要意义

1.推进本土民族民间艺术教育,有利于保护和传承本土民间文化

在现代工业潮流冲击以及西方艺术理论体系影响下,我国民间艺术一度曾被迷信于倡导现代文明的国人当作落后的象征而丢弃,年轻一代对本土民间艺术极其陌生,更不用说对其进行传承和发展。民间艺术作为“母性”艺术的文化根源性正在遭受威胁,民间艺术的保护与传承需要更多“本土化、高层次”社会成员的关注和参与,高校教育时我国社会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将民间艺术教育融入到高校艺术教育范畴,有利于从更高层面保护和传承民间艺术,强化社会认同和文化弘扬。

2.完善高校现有艺术教育教学体系,强化特色办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对我国高校民间艺术教育教学开展情况的初步调查,我们发现很多高校现有的艺术教育教学体系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艺术教育缺乏个性。而我国民间艺术形式多样、种类繁多,将数百种民间艺术形式融入整体艺术教育中,既不现实、也没必要。民间艺术具有很强的地域特征,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和特色性,根据高校自身环境特点,有侧重地选择不同民间艺术形式,进行民间艺术的“本土化”高校教育,在降低高校艺术教育趋同的同时,丰富教育教学领域和内容,增强高校特色竞争力。办有特色的大学,就要突出人才培养特色、实现优势资源教育,才能培养出类拔萃的人才。

3.利用高校人才优势,促进民间艺术品味升华,焕发民间艺术新活力

由于绝大多数民间艺术从业人员文化水平不高,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艺术训练及深厚的文化熏陶,这直接导致了很多民间艺术作品题材范围狭窄、表现方式单一、艺术水平不高等问题的出现。高校在我国人才培养体系中处于高层次位置,作为艺术教育的传受双方都具有较好的知识积累和综合素质,民间艺术通过高校教育平台,会接触和培养一批具有较高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创作群体,促进民间艺术与现代艺术教育的良性互动,为民间艺术的改革创新、品味升华提供良好的人力资源,有助于焕发民间艺术的新活力。

4.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促进中国民间艺术的全球化发展

民间艺术的魅力在于它能体现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民族特色,其民族化特征体现的是原汁原味的本土文化,我国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精神情感、道德传统、个性特征以及凝聚力、亲和力的载体,民间艺术的本土化高校教育,不仅是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且是保护、复兴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措施。“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艺术无国界”,通过高校教育,逐步培养起民族文化艺术的欣赏群体和传播者、创造者,为民族文化的复兴和全球化传播做好人才培养和文化准备,促进中国民族艺术的全球化发展。

三、高校教育探索与思考

对于民族民间艺术高校教育问题的学术研究,目前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大多数集中在理性思考和对具体实践的整理工作,2006年出版的《抢救民艺———潘鲁生民艺访谈录》在对我国民间艺术生存现状考察的基础上,对于民间艺术高级传承人才培养的紧迫性提出了要求,认为高校在民艺拯救和传承中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2010年前后马腾、王莲等人发表的《将民间艺术融入高校艺术教育的思考》、《民间艺术在高校传承与发展的必要性》等多篇文章就高校民间艺术教育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进行了分析,认为高校教育是我国民间艺术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世界性传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文章同时对我国高校民间艺术的本土化高校教育实践情况作了初步统计,关注到部分高校在对本土民间艺术进行研究的同时,设立了相关专业及课程,对民间艺术本土化高校教育进行实践探索。《广西民族民间艺术教育途径探讨》、《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元素融入当代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思考》则更为具体地结合具体地域和专业进行了民间艺术改革创新具体实施办法的研究。

将民间艺术资源纳入到高校艺术教育范畴的观点日益受到学术界、教育界的重视,结合不同区域、不同民间艺术品类的实际发展状况,对民间艺术进行“本土化”教育,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民间艺术本土化高校教育教学体系,对实现高校艺术教育的特色化办学、促进民间艺术的保护和传承都具有重要意义,已经形成了民间艺术高等教育问题的共识。纵观过往研究和实践,以本土民间艺术教育教学理念、培养目标、专业和课程设置、师资配置、教材体系等具体问题为依托,讨论民间艺术本土化高校教育的原则和具体方案,为推动该项教育向更远深方向持续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操作参考,这类研究和实践成果尚不多见。科学有效的民族民间艺术本土化高校教育教学体系建立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四、结语

民族民间艺术形式范文第2篇

关 键 词:地方性本科院校艺术教育特色 民间艺术传承

地方性本科院校艺术教育是近几年在国内得到大发展的边缘学科,每所院校几乎都设有艺术类专业(美术学、艺术设计、音乐、舞蹈等),其办学思想定位、专业课程设置基本属于近亲繁殖,多共性拷贝,少个性创新,实行的是“拿来主义”。在艺术教育的统一标准模式中,大家都在异口同声说“普通话”,而忘记了最不应该忘记的原生态“地方方言”;一方面不同层次的院校缺乏的是不同层次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和教学特色,其教育思想的滞后性、教学课程的趋同性、教学内容的单一性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已经暴露无遗,艺术教育缺失的是整体对国家民族主体意识和文化基因进行普通性认知教育的功能。而另一方面,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时尚流行文化每天都像沙尘暴一样在侵蚀着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领地,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处于边缘化、荒漠化的危险状况。把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看成是下里巴人庸俗文化,认为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难登大雅之堂的还大有人在,而传统的民族民间艺术传承模式已经不能有效地发挥其传承发展的功能。笔者认为,中国的艺术教育需要国家主体意识和民族文化基因的输血健身,民族民间艺术传承更需要借助艺术教育的传播认识功能来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由此看来,改变地方性本科院校的艺术教育发展现状,改变民族民间艺术传承发展生存现状,建设新的地方性本科院校艺术教育模式势在必行。

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在深化改革中,正在重组创建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新兴学科,在更广阔的人类文化背景中整合、发掘民族文化的新资源,以推动全球经济一体化格局下的民族本源文化的可持续发展。”2002年的“世界遗产年”,中国召开了将民间文化艺术作为人类文化遗产引入高等教育的专题会议,促使艺术教育工作者加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内涵、价值与意义的进一步认识,全社会对艺术教育促进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发展开始予以热烈的人文关怀。构建有自身特点的创造性艺术教育办学特色,成为近年来高校教改的中心议题,重视民族民间艺术资源的挖掘、开发、应用已成为国内外艺术教育发展的趋势。国内各大艺术院校开始将民族民间艺术融入到现代艺术基础教学系统中的改革与探索,在追求现代艺术新浪潮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原创的本土精神。在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发展民族的艺术教育事业,重塑具有中国特色和地方特点的现代艺术教育理念,打造符合新时代需求的多层次艺术教育模式。这种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艺术教育体系应该是具有民族文化内涵的全方位、开放性的现代教育体系。它既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对外来优秀文化不具有排他性,又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对本土优秀文化传统善于发扬光大;同时,它也应是现代科技与民间文化传统、东方与西方审美理念完美结合的科学教育模式。

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是我国重要的文化资源,同时也是地方性本科院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知识资源,而艺术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传承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地方本科性院校要以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为己任,着重发挥主流文化传承教育认知功能,在追求民族文化教育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并发展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把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作为一门新学科,并以主动性姿态特征进入专业艺术教育,建立促进民族民间艺术传承发展的多层次艺术教育模式,推动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和艺术教育的“和谐发展”。

在艺术教育过程中,艺术教育者既是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者,又是发展者、实践和创造者。地方本科院校在建立新艺术教育模式中应发挥根本作用,要发挥作为知识群体对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创造的历史作用。把大学的艺术教育课程作为传承弘扬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实施手段,根据不同地域性民族民间艺术资源,确立民族民间艺术在地方性本科院校艺术基础教育中的学科地位,把本土地方性艺术资源运用于艺术教育实践,将现代教育理念与民间艺术资源相结合,寻找民族民间艺术与“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发展的共同脉络,加强对民族艺术表现形式和文化审美心理的感知与理解,注重东方艺术元素与西方现代艺术教育理念的融合。遵循“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实践”的基本办学原则,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素质的复合实用型艺术人才,实现地方高等院校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的总体目标。

中国民族民间艺术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点,民间造型艺术的雄浑、博大、秀丽、丰富,民间表演艺术高亢、辽阔、豪迈、委婉的意境在不同的地域有着丰富多彩的不同表现手段和表现形式。五千年的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文化财富,感怀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温暖,带给我们的是不一般的美感和不一般的使命感。就笔者所在的地区来说,湘南五千年的湖湘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民间美术(民间木刻、民间石雕、民间挑花刺绣)、瑶族歌舞(盘王大歌、蝴蝶歌、长鼓舞)等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极其丰富。华夏大地的民族民间艺术更是异彩纷呈。将这些地方民间艺术资源融合进艺术基础教育,是对地方性本科院校艺术教育课程的有益补充,同时也是对艺术教育形式和内容相结合的实践性体验。

民间艺术作为一种历史上形成的艺术形式,启示传播延续着古老文明的智慧光芒,其艺术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更具有民族审美广泛认知性和应用的普及性;将民间艺术的实用性、题材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融合在艺术基础教育中,并与现代艺术教育学科建设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将拓宽现代艺术教育与本土艺术语言互通、互动、互补的广阔空间,在传统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加以现代教育意义的创造与更新,实现民间艺术教育功能的现代转换。通过田野采风收集的地方性民间艺术原始素材再回到课堂,加以理论化、系统化、学术化、创新化之后来指导教学,使艺术教学讲授的方式多元化、形象化,更富有感染力。民间艺术的历史背景及艺术形象所包含的生活状况、心理背景、形式创造元素将大大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在原始的民间艺术素材中提炼创造出既有民族特点又有鲜明时代感的优秀艺术作品,使之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具有本土化、民族化的教育特点,在历史发展动态中保持艺术教育的民族文化特征。

建设地方本科院校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应立足于不同地域性民族民间艺术资源。首先确立民族民间艺术特色课程在地方性高等院校艺术基础教育中的学科地位,开展地方性民族民间艺术教育理论基础研究与应用工作,立足本土文化优势,有重点、有计划地根据民族民间艺术资源特点来调整艺术教育课程设置,修订艺术教学大纲,构建地方本科院校的艺术基础教育的特色课程模块,开设地方性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器乐等特色课程。依托民间艺术特点鲜明的资源优势,在现代性、前沿性的基础上撰写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特色的本土民间艺术教材,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地方本科院校艺术教育基础理论体系,在建设地方本科院校艺术教育模式的实践中,实现教学科研的双向良性互动,使地方本科院校艺术基础教育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创新性,从而全面提高地方本科院校艺术教育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质量。

人类创造的多元文化体系带来现代教育理念与教学体系的多元化,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走进艺术教育,将极大地推动本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将为民族文化和民族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人力资源。民族民间艺术与地方性高等艺术教育结合在一起,立足地方文化优势建构起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的地方本科院校艺术教育理念,既达到保护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目的,又形成有特色的地方本科院校艺术教育模式。提高全民族对民族文化基因的认同,使艺术教育呈现出不同的“地方方言”教育特色;多层次艺术教育模式的建立和发展,将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分享不同的文化经验,支持文化差异的发展,形成文化与教育的多元化,从而加快文化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文化艺术教育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的民族地区的教育公平与平等,实现全球文化与地域文化的价值平衡。在迎接新世纪全球一体化的大挑战的同时,保持增强国家民族的主体意识和文化特征。

参考文献

[1]唐家路,潘鲁生.中国民间美术学导论.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年.

[2]王继平.民间美术文化学.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年.

民族民间艺术形式范文第3篇

摘 要:作为以中国文化为基础的中国民间舞蹈,让我们在感受艺术的同时,可以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感受到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的精神。本文从民族民间文化发展的特征以及传承意识的介绍出发,对文化传承的规律以及发展的趋势给予了深入的探究,以展现传承与发展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重要性。

关键词:民间舞蹈;文化;传承;发展

一、引言

中国文化如同我国历史长河的缩影一般,悠远流长,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创新、升华。作为以中国文化为基础的中国民间舞蹈,则完全吸收了中国文化的精髓,让我们在感受艺术的同时,可以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感受到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的精神。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是围绕着民族精神而展开的,这种最原始的舞蹈艺术形式已经传承了几千年,虽然只是一种简单的艺术形式,但是它本身所具有的顽强的生命力值得我们尊敬。时光荏苒,岁月流逝,几千年来整个社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民族民间舞蹈长盛不衰的奥秘恰恰就是它那自强不息的生命力。

笔者认为,民间舞蹈屹立不倒的最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它真正的贴近于人们的生活。无论是在世界文化的殿堂中,还是在中国文化的长流中,民族民间舞蹈都是不可取代的艺术文化,这是因为它对民族特点、精神、生活、性格、宗教等方面的表达是其它艺术不可比拟的,它那直接、生动、极富感染力的艺术表达形式更是其它艺术所不具备的特质。

二、中国民族民间文化发展的特征

1.民间舞蹈文化发展的继承性、群众性、娱乐性

我们可以按时间把民族舞蹈分为远古时代的传统舞蹈以及现代的民间舞蹈两种类型:最为传统的舞蹈只是人们用来祈福、祭天的工具,主要以肢体动作的形式表现;而现代民间舞蹈在吸收了社会进步的精华之后,以传统民族舞蹈为基础,在表达形式上有了更为多样、丰富的突破,充分展现了其继承性的特点。随着民间民族舞蹈在现代社会的传播,它也逐渐向娱乐性、群众性的方向发展。

2.中国民间舞蹈文化发展的感彩性

艺术形式的改变不能代表整个中国民间民族舞蹈的发展,而感彩性作为组成民间舞蹈的重要因素,它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也是需要我们给予充分认识和理解的。传统的民间舞蹈主要是以自娱为主的为满足审美需求而产生的艺术形态;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民间舞蹈则更为倾向于以娱人为主的精神层面的创作与表达,是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在文化艺术层面完美的融合。

3.中国民间舞蹈文化发展的多元性

影响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发展的原因是多样的、全面的,其中我国宏观经济调控以及全球艺术浪潮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力量。在这种情况下,民间民族舞蹈的传统性发展彻底被颠覆了,多元性将是代表它发展的新名词。

三、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传承意识

1.继承――民族民间舞蹈创作发展的基础

对于民族民间舞蹈而言,一个优秀作品的创作从来都不是没有限制随意变化的,而是要有一定条件的,那就是民族禁忌,无论是创作作品还是编排作品,尊重民族的文化以及风俗一直都是首要考虑的要素。在以尊重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打破传统民族文化的限制,使民间民族舞蹈最大限度的获取文化的价值,是每个创作者应该追求的艺术造诣。创作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深刻的、民族的作品才能走进人们的内心;那些肤浅的、表面的作品,则只能为那些优秀的作品做铺垫。

2.发展着的民族民间艺术文化

对于一个优秀的民族民间舞蹈而言,它成功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它真正理解了民间民族舞蹈的内涵和传播意义,真正的把舞蹈所要表现的民族精神、文化、特点等元素深深的融合进了文化中。在现代社会中,发展民族民间舞蹈一定要以民族文化为基础,以与时俱进的眼光和先进的创新思想为目标,承袭民间艺术的精髓,弘扬民族文化的特点,挖掘埋藏在文化中更为丰富的宝藏。

四、中国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

从民族民间舞蹈的特性而言,由于它既继承了传统舞蹈的特点,又弘扬了民族精神,所以民族性和传统性都是它不可或缺的特点。但是在民族民间舞蹈的划分问题上,分歧便产生了,这是由于一部分人认为民间舞蹈一定要强调民间的“原生态”效应,而不是打着民间的口号而创作出来的作品;还有一部分人由于过分保守、过分尊重传统,固守陈规,竟然从美学的角度批判民间舞蹈发展过快、过远。无论是尊重“原生态”的观点还是过分强调传统的观点,对于民间民族舞蹈的发展以及创新都是非常不利的。

1.倡导民族民间舞蹈传统的自然传承方式

自然在现代汉语中被解释为不做作、不拘束的处事方式,而自然传承的方式主要展现的就是自然二字。在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方式中,传统的传承方式是围绕着自然传承而展开的,绝大多数民间老艺人会把自己的技艺言传身教给他们所看重的下一代的艺人,以此循环,一代代的传承下去。但是由于这种传承方式并不能被很好的保留、记录下来,导致它无法适应社会的变革,该传承方式的连续性非常容易遭到破坏。

2.引导民族民间舞蹈在民众的自娱性活动中传承

民族民间舞蹈的可以分为自娱与娱人两种类型,其中以自娱性活动为主的传承方式已经逐渐被倡导和传播。自娱性民族民间舞蹈是指在节假日等集体参与的大型活动中,不需要事先编排的,即兴创作的表演形式。由于自娱性民族民间舞蹈主要强调自娱的作用,所以不同的人在自娱的过程中会有不同的创作。在当今社会中,由于文化处于全球共享的传播状态,所以在自娱性活动的传承过程中不仅可以传承自己民族的文化,对于外来优秀的文化也可以达到融合的效果。

五、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发展

民族民间舞蹈在传承的基础上,只有不断的发展和创新才能达到更高的文化境界。当今社会,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都得了到长足的发展和进步,我国的富强为文化以及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提供了全面的保障。在这种情况下,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已经逐步走向全面性、多样性。

1.通俗文化方向

我国老一代的文化研究者在民间民族舞蹈事业的发展中一直倡导“民间舞蹈大家齐参与”的理念,这个理念实现的关键就是以通俗特性的展现为核心,以自娱性与娱人性相结合的表演形式为目标,在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民间舞蹈的基础上大力弘扬现代文化。

2.精英文化方向

与通俗文化发展方向形成对比关系的就是精英文化发展方向,作为以舞台舞蹈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文化,精英文化的特点主要是高端、文雅以及优美。精英文化下的舞台舞蹈对于专业技艺的要求是非常高的,这在许多专业性的舞蹈院校的教学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来。除了专业的技艺,民间舞蹈的精髓以及民族文化的传承也是精英舞台舞蹈所吸取的。

六、总结

我国的政府以及社会只有真正认识到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重要性,切实的把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更加完善,才能真正发挥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在社会发展以及文化传播中功能,才能真正使其以健康的姿态不断的传承和发展下去。(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 刘小枫.民族文化体系的建立与完善[J].中国文化研究,2011(11).

民族民间艺术形式范文第4篇

首先,民族民间元素从具体内容上来讲是指民族民间的艺术形式、民俗文化以及手工工艺,比如织布、剪纸、木雕、刺绣、舞蹈等;从广义上来说是指民族民间日常生产生活所延伸和分离出来的概念、符号、音讯以及世代相传和发展变化的神话故事、历史与节日。

广西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绚丽的传统,广西人民以勤劳和智慧共同创造了丰富和灿烂的民族文化和民族艺术,如壮族的壮锦、苗族的蜡染、瑶族的刺绣等民间艺术。壮族农历三月三歌圩、农历七月七“鬼节”、瑶族盘王节等传统民族节日。以上都是现代油画创作的重要资源。

二、将民族民间元素引入油画创作的必要性

西方油画传入中国至今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我国的油画发展。一方面,西方现代艺术为中国现代油画的发展提供了模板式的借鉴;另一方面,本土文化内涵的缺失以及对西方现代艺术的过分崇拜,也让部分中国艺术家在创作时失去了自身的文化判断和立场,当下中国油画正处于市场化、信息化、民族化的大背景下,如何寻找中国油画的本土特色、中国个性,提升中国油画的文化内涵已经成为大多数油画艺术家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

丧失本民族特性的艺术家和作品在任何一个历史时代和艺术潮流中都只能成为外来艺术的附庸和追随者,这不单使本土艺术家及作品处于被动接受的弱者地位,还会让本土艺术家丧失创作的自信心,打击创作热情沦为市场的附属品,这样的创作无疑也是缺乏活力、品格和尊严的。因此,当我们探讨中国油画或者本土艺术家的发展时,无疑本土民族民间元素于艺术创作之中的运用与研究就成为了一个可以借鉴以及提供有力文化支撑的途径。

三、广西民族民间元素的造型特点的运用

广西本土的民族民间元素的造型特点在油画创作中的运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精炼的平面式、简约式造型

平面式造型是广西民族民间元素在艺术造型上最普遍性的造型特征。这里所说的平面是相对写实性油画造型而言的,不以明暗造型为主,主要是利用点、线、面等基本造型元素,在二维的平面里塑造单纯化、装饰性极强的民族民间平面形象,比如广西苗族刺绣、壮族壮锦中平面的图案花纹以及鸟兽鱼虫等形象。

简约式造型是指广西民族民间元素有的概括性的造型手法。民族民间元素的简约式造型表现在从人们日常生活、生产的事物中提炼、概括出轮廓形象,再以抽象、夸张、传神的艺术造型来表现于二维平面中。简约式造型的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精简、提炼与取舍,这与传统写实油画中不断添加的造型方式大相径庭。民族民间的简约式造型方式通常就是将精彩的内容放大,也就是夸张、提炼,然后将可有可无的东西去除。比如广西宁明花山岩画,那些象征式或图案化的人物形象与图腾,都是由点、线、面提炼而来的简约式造型。

在现代油画创作中简约式、平面式造型带来的现代效果正好可以弥补本土油画创作与教学中过于追求传统写实的特性,以简约平面式的造型来改善油画创作中现代感的缺失,以此来创作既具有民族本土文化又不失时代感的油画作品。

(二)广西民族民间元素内涵丰富的符号性造型

符号性造型在广西民族民间元素中被民族群体所公认,并且是世代相传下来的造型形式,比如广西特有的蛙纹图样、平纹图样等。符号性造型特征主要表现在符号性表现方式形成的传承性上,在广西民族民间生活中,对某种形象或者是某种形象的特定组合,分别代表什么意思,适用于哪种场合,是世世代代都约定俗成的规范,这种思维方式巧妙地继承了先人的传统和群体的共性。如果将这种符号性造型的传承性运用于油画创作,可以为作品视觉及内容的传达提供很好的铺垫。同时,广西民族民间元素具有符号性的内容,也可被艺术家作为本土特色运用于自己的作品中,借以区别于其他民族、其他地域的艺术表现,以此形成自己的艺术符号。

四、广西民族民间元素的色彩特点的运用

(一)广西民族民间元素中乡土气息浓厚的装饰性色彩

在广西民族民间元素的色彩运用中,至今仍然保留着将人类生活本能的装饰性色彩用于艺术与装饰中,装饰性的色彩意味着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很少受到客观对象的色彩限制,相比传统油画中对景写生客观地追求真实性色彩有着相对自由的方面,对于这类的装饰性色彩在运用上的选择比模仿外部世界的写实色彩体系更自由得多。例如,以红、绿、蓝、黄、黑、白为主的广西壮锦、刺绣和蜡染,在画面中的色相对比强烈,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画面形式反映出民族民间元素中色彩的装饰气息,而整体表现出一种浓郁独特的原生态本土风格,色彩艳丽并糅和着乡土的清新。将这样色彩艳丽的装饰性色彩运用于油画中不但能够加强油画的现代装饰效果,更能够改变写实性油画色彩过于单调的特征,让绚丽多彩、乡土气息浓郁的本土颜色给人带来视觉的愉悦。

(二)广西民族民间元素极具地域特色的象征性和原始性的色彩

广西民族民间元素继承了原始艺术的象征的、质朴的特征,这种特征表现在民族民间元素色彩形态形成的自发性,它们是由生活、生产实践而得来的附属品。在日常生活生产实践中,广西的劳动者期望通过色彩的象征意义来象征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家业兴旺,为迎合这种需要人们在其艺术创作中倾注了以自己内心的理想或者意愿而形成的象征性色彩,所以广西民族民间元素中的色彩创造是一种包含了精神内容的文化形态,比如在壮锦或者刺绣中出现的红色和黄色都代表着吉祥如意、喜庆、丰收等象征语言。人们总说艺术必须回归大自然,对广西民族民间元素的色彩原始性和象征性的重新审视,其纯朴、神秘气息浓厚的色彩表现都将会给现代油画创作带来更多的可能。

五、 结语

总的来说,在今天的油画创作发展中,“中国现代油画如何巧妙地运用和借鉴民族民间元素”已成为当下艺术家应该考虑的重要问题,尤其是广西艺术家们更应该从传统民族民间元素中吸取营养,为本土的油画发展找寻坚实的文化基础,使油画这个外来的绘画形式在本土也能够生长出有着自己民族特色的根,将广西民族民间元素的造型特征和色彩特征以及文化精髓融入创作中去。在现代本土油画的创作中,民族民间元素的适时 介入,将会使得本土油画艺术家眼界更为宽阔,将写实性的、非写实性的、平面的、装饰性的艺术形式带入画面中。艺术家不仅要关注绚丽的色彩、夸张变形的形象,更要加强作品中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的表达。正如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所说:“我们不能把传统仅仅作为遗产来保护,因为遗产是一种不动产,应该将传统作为一种有效的活的资源。”因此,对于广西民族民间元素在油画创作中的运用,我们不应该是简单的借鉴,而是一种升华后的创新。

参考文献:

[1]刘南一.广西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开发初探[J].美术大观,2006(4).

[2]潘其旭,覃乃昌.壮族百科词典[M].广西民族出版社 ,1993.

[3]刘红晓.广西少数民族服饰[M].东华大学出版社, 2012.

[4]左汉中.中国民族美术造型[M].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4.

[5]赵勤国 .色彩形式语言[M].山东美术出版社, 2002.

[6]朱净宇,李家泉.从图腾符号到社会符号—少数民族色彩语言解密[M].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3.

[7]刘帆 .论民间艺术对中国当代油画艺术的影响[J].美术大观,2006(7).

[8]刘海涛.中国民间美术色彩与现代油画[M].华东师范大学, 2002.

民族民间艺术形式范文第5篇

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标志之一。从当今各地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理念来看,保护和传承民间活态艺术的审美规律和艺术形式,探索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追寻传统文化遗产的生态之美,探究地方高校艺术教育特色,已成为一种文化趋势。文章从活态的含义及追寻活态之美的必要性、民间艺术课程实施的背景与理念、教学改革的现实意义等方面入手,阐述中国传统文化——民间艺术在当今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价值潜在性和深远意义。

关键词:

活态 民间艺术 教学现状

一、活态的含义及追寻活态之美的必要性

“活态”本是一个科技名词,是指可钝化金属未形成钝态之前或已钝化的金属表面由于电位降低而丧失钝态后所发生的活性溶解状态;也指非钝化金属的自然活性溶解状态。我们借用它审视民间艺术的特性,主要着眼于“自然”与“活性”这两个特点。换句话说,民间艺术很重要的一项特征是自然状态下绵绵不绝的生命力。而我们对民间艺术的探究和保护,也正是要对其活态进行把握,使之不致“人亡艺绝”。对于民间传统文化,要“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

而就民间文化而言,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眼下正面临几个亟须重视的问题:第一,掌握民族民间文化技艺的人较少,热衷于民间文化艺术的文化工作者较少。这就使得民间艺术缺乏保护利用、普及弘扬的基本力量。第二,虽然一直以来国家十分重视民间艺术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但在县级以下尚存在注重申遗形式、轻视遗产保护的现象。一些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虽然已被确立为保护对象,但其境况没有发生本质性的改变。第三,随着旅游事业与文化结合的日益紧密,一些地区过于注重商业意识和商业动机,使民间文化中的基本元素在演艺活动中受到漠视。以上这些问题对民间艺术文化的发展极为不利,所以我们不得不高度重视对民间艺术文化遗产活态进行保护,这样才能让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

二、民间艺术课程在教学改革中的现实意义

民族民间艺术文化不仅是艺术之母,更是宝贵的课程教学资源。艺术课程在其课程目标定位上,明确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培养学生的艺术技能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为总体性发展目标,其出发点是帮助学生在各个艺术领域内构建起丰富的内在联系,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使其形成完整的艺术心理体系。

三、民间艺术课程教学改革路径探索

目前,民间艺术这门课程在教学设计中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一些教师过分注重专业技法的表现和理论知识的讲解,而轻视对学生设计理念、专业素质的培养,出现基础课程与专业课衔接不紧密等现象。然而,当今大学生对民间艺术设计专业能力的求知欲不断增强,因此,急需丰富多元的教学方法和教学体系来完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构建。在信息全面化和技术现代化的今天,中西文化的不断交流使中国大学生的思维观念不断发生变化,出现一些学生忽视中华民族本土艺术的现象。乔晓光在《活态文化》一书的序言中写道:“我们缺少了对活着的时间的理解,对活着的文化空间的认知,我们并没有真正拥有由我们自身构筑起来的一个活态文化史,村庄里的智慧仍像没有开发的土地一样在荒野里沉睡着。”

的确,“活着的时间”“活着的文化空间”“活态文化史”,这些民间艺术的重要特征是依然存在于民间文化遗产传承中的鲜活的文化事实,它与民间及其赖以生存的土壤生生相息。因此,教师在民间艺术课程教学改革中,应重视民间艺术生命的延续和强化。民间艺术是最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如,庆阳民间艺术源远流长。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一乡一俗、一地一特色,是我国民间文化遗产分布的主要形式。

然而,当今的一些高校学生脱离了乡土乡音,对本土民间艺术了解较少,甚至对“民间艺术”这一概念都不熟悉。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高度关注和了解本土的民间活态艺术,采用活态方式传承发展,在保护好基本民间文化元素的前提下,形成民间艺术品牌,引导民间艺术产业发展壮大,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多层次的文化需求。这些都需要教师的精心指导。高校民间艺术教育应着重培养学生对民间艺术的现代化产业转变与应用,提升学生的就业与自主创新能力。让学生更多地结合所学专业知识进行实践,这是民间艺术教育的又一种教学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