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统计学培养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协同学;中高职贯通;路径对策;探索思考
中图分类号:G4
协同学是以自然界普遍存在的有序与无序之间相互转化规律作为研究对象,强调系统功能的内在机制,优化要素之间的协同效应,推动系统由无序向有序状态转化。本文试以协同学方法论为指导,基于大职教的宏观视角与内在规律,探索中高职贯通国际商务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
一、协同学理论的指导意义
开创协同学理论先河的哈肯教授认为,事物从旧质向新质转变的动因,是事物中存在着一种协同效应规律。这个规律的基本特征:一是整体协同性。协同学认为,一种事物总是存在于某种系统之中,从而成为该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任何一个子系统又自成为一个特定系统,其也包含着本系统中的子系统。在一个大系统中,尽管有着千差万别属性不同的子系统,但各子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互为作用的有机联系,是一个有机统一体;二是结构协同性。协同学认为,系统的结构决定系统的功能,不同的结构可以产生不同的效应。由此可见,协同学理论是将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强调有机的层次关系与功能互补性的高度统一。
协同学方法论对于研究中高职贯通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义有二个方面:一是,重视中职与高职各子系统发展变化规律的同时,更要挖掘子系统之间的协同效应;二是,重视中高职贯通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系统结构的分析,根据有效的信息反馈,调整方案的结构要素,充分发挥系统结构协同功能而产生的积极效应。
二、中高职贯通的基本模式
1.体内贯通模式
体内贯通是中职与高职高专院校套办模式,指在一所中专或高职高专院校内,根据高职高专的培养要求进行直通教学,对达到教学要求的学生颁发大专或高职毕业证书。这种体内一贯制的中高职教育培养模式可整体设计一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既保证了高中文化基础学科和专业课程的学习,又兼顾到理论教学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达到了高职高专的专业培养目标,又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2.体外衔接模式
体外衔接是指中高职各自根据自己的学制年限进行独立教育,中职毕业生必须通过升学考试择优进入高职院校学习,通过院校体外的立交桥来实现中高职贯通。由于高职生源的多元性,为了便于教学管理,高职高专院校从自身的教学条件、办学效益等实际现状出发,都是从零起点设置专业课程,从而导致了部分相关专业中职生源学生的重复学习。
三、中高职贯通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路径
制定中高职贯通国际商务专业课程教学标准指导方案是一项系统工程,应由政府主导、企业参与、专家领衔,组建多元化结构项目组,形成金字塔型,发挥成员的协同效应。
底部层面是来自于国际商务专业群相关领域的能工巧匠。其主要包括进出口公司、外贸生产企业、报检公司、报关公司、货运公司、国际物流公司等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业务管理者和操作人员,人数可为15人左右,职能是提供工作过程情景、业务流程描述、岗位专业知识与技能要求、通用知识能力要求等,为课程标准的制定提供大量的客观数据和材料。
中部层面是从事中高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教学的专家。其可依托上海市中职校商贸类中心组、上海市高职高专经济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专家,职能是对行业企业专家提供的数据、业务资料和要求,依据工作过程与职业素质等基点进行梳理、归纳与整合。
顶部层面是职教专家。可邀请在这方面具有一定造诣的学者,介绍国际先进职教理念和方法,在理论方法上给予宏观指导。其成员约2人,职责是对课程标准研发进行宏观指导。
四、中高职贯通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对策
中高职贯通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依据协同学的方法论构建中高职一体化教学,要有利于学生适应工作变化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培养,这就需要设计一个“宽基础、活模块、多层次”的平台+模块+层次的架构。该对策的具体要求如下:
1.宽基础要符合“适应工作变化的知识型、发展型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
《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上海职业教育今后的重点任务,是要“让学生成为适应工作变化的知识型、发展型技能人才”。知识型是指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水平;发展型是指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还必须具备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和继续学习的能力。因此,宽基础应包括通识文化课程、职业生涯拓展课程和专业的主干课程,保证中职生和高职生就业工作岗位的需求,还要兼顾到部分中职和高职学生的升学要求。
2.活模块要反映出单元模块间的独立性与关联性
通常理解是,中职学校培养的是一线操作技术人员,高职院校培养的是“一线操作+管理工作”的人员。根据中高职各自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课程性质、生源特点与教学规律来设置相应模块群,确定哪些模块是属于动态性的,供不同学习要求的学生进行选择。一个单元模块既要体现它的独立性,还要关注与其他模块的协同性,其对接点应该是某个通用能力、职业能力和拓展能力。通常可在中高职贯通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框架中设置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二个大模块:将必修课程模块分成通识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和专业方向课程模块,约占总课时的65%,是中职与高职必须掌握的定向课程;选修课程为动态模块,是学生根据自己的文化基础、职业发展规划或兴趣爱好进行选择,约占总课时的35%。
3.多层次要确定前导与后继课程的教学要求及管理方法
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具备、人文素质的养成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到高的过程。中高职教育是处于两个不同学历阶段的学习,反映了不同质的专业培养目标,且教育对象的文化基础与认知能力也有所不同。因此,中高职贯通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每一门课程都必须明确具体的教学要求,在编排上确定其前导和后继的关系,沿着通用知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多条主线分层推进,使知识的提高、技能的掌握、素质的养成都能随着教学进程不断升华。
中高职贯通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管理模式可采取学分制,规定中职与高职阶段的各个总学分及各学科学分的标准。学科学分必须在各中高职院校学籍管理中得到相互认可,是中高职贯通的纽带。中职学生只要完成规定的总学分,就可获取中职学历文凭直接就业,或直升高职;高职学生只要修满规定的总学分,就可获取高职学历文凭直接就业,或进行专升本。采用学分制的管理方法,有利于中高职贯通,对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对中高职贯通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几点思考
1.协同中职与高职的专业培养目标
中高职培养目标是二个不同层次的技能型应用人才,但其属性相同。因此,中职与高职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范围的界定必须合理,既要有独立性,又要相互衔接。通常的处理方法是:中职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应注重专业技能的操作,专业理论仅仅为技能操作服务,以“宽、浅”为主,够用为度,立足点是解决“怎样做”的问题,强调的是技能的熟练;高职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不仅要注重“会做”,更注重“为什么这样做、怎样做更好”。专业理论知识要在“宽、浅”的基础上需要拓展,专业技能在娴熟的基础上强调综合业务操作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2.协同中职与高职的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的协同主要有以下三个层面:
一是不同学科的理论课程实施对接,提高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如《国际商务法律应用实务》课程,根据国际商务活动的过程整合有关国际国内的法律法规,不仅涵盖了《国际商法》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还充实了商检法、海关法等法律法规,并结合国际商务活动中产生的实际案例进行布局,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应用能力的提高。
二是专业理论与实务课程的对接,避免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如集装箱运输实务,包含了海洋货物运输、航空货物运输、铁路货物运输的教学内容,并将其结合集装箱运输方式进行教学,整合了传统的3门课程,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益,更重要的是使得学生对相关专业知识技有了一个整体认识和把握。
三是专业理论、实务课程与实训课程的对接,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如国际贸易业务综合实训,将商务英语函电、外贸单证缮制与国际货物运输、国际货物运输保险、报检报关、国际结汇等知识技能融合在一起,能增强学生对综合业务能力的提高。
3.协同中高职专业课程大纲与职业资格标准
专业课程大纲是教学的指导书,是编写专业教材的依据,而教材是课程教学的载体。因此,专业课程大纲必须融入职业资格标准,专业教材内容要与实际工作内容接轨,教材结构可采取项目引领、情景模拟、体验活动等形式,贴近实际工作过程和受教育者的认知特点,使得学生能获得一张学历证书的同时,还能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
4.协同中职与高职学生的工作岗位群或职业生涯
培养方案中的选修模块要根据本专业工作岗位群所需的相关知识技能,以及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等因素进行设置,选修课程的种类和数量,要尽量让学生通过课程的选择满足自己的就职或升学的意向。
参考文献
[1]杨小勇.浅论现代职业教育的生存价值.中国职业技术教育[J].2010.18
【关键词】抗生素;下呼吸道感染;药学分析
前言
下呼吸道感染是十分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并且发生的频率较高,发病的原因受到环境与季节的改变而改变[1]。在临床的治疗过程中,首先要清楚的知道疾病感染的类型,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抗生素进行治疗。目前,抗生素的种类越来越多,但是出现的抗生素的耐药性的问题也被人们所关注。经过相关的研究发现,如果抗生素的使用不合适,可能会使呼吸系统的致病细菌的耐药性增强。为使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治疗得到提升,本篇研究主要对在不同的抗生素的治疗下下呼吸道感染的药学情况进行分析,具体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9年1月~2019年10月在我院治疗的100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选取的患者要满足相关的诊断标准。不能选取有药物过敏史的患者以及有合并脏器疾病的患者。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研究的对象分为以下四组:头孢噻肟纳组25例、左氧氟星沙组25例、阿奇霉素组25例以及头孢曲松钠组25例。头孢噻肟纳组: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11例,年龄分布在17~7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6.2士7.4)岁,病程为2~8月,平均病程为(3.4士1.6)月。左氧氟星沙组: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13例,年龄分布在16~7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7.8士8.2)岁,病程为2~8月,平均病程为(4.6士1.2)月。阿奇霉素组: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9例,年龄分布在18~7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7士7.6)岁,病程为2~8月,平均病程为(5.7士1.3)月。头孢曲松钠组:男性患者10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分布在20~7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7.2士6.3)岁,病程为2~8月,平均病程为(4.9士2.5)月。四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上的对比差异不明显,不具备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头孢噻肟纳组使用头孢噻肟钠2g+0.9%氯化钠静滴。左氧氟沙星组使用左氧氟沙星0.2g+0.9%氯化钠静滴。阿奇霉素组使用阿奇霉素0.5g+0.9%氯化钠静滴。头孢曲松钠组使用头孢曲松钠2g+0.9%氯化钠静滴。
1.3观察指标
对四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与相关标准进行对比。细菌培养、X线、血常规与体温均正常,并且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为显效;细菌培养、X线、血常规与体温基本正常,并且临床症状有明显的改善为有效;细菌培养、X线、血常规与体温以及临床症状没有出现明显的变化为无效[2]。
1.4统计学处理
分析实验所得的数据均使用专业的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处理,采用t检验,当P<0.05时表示组间的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四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比
头孢噻肟钠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左氧氟沙星组92.00%,阿奇霉素组为100.00%,头孢曲松钠组为100%。四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之间的对比不具备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四组患者治疗成本对比
头孢噻污钠组治疗费用为(1362.2士150.3)元,左氧氟沙星组治疗费用为(920.4士120.6)元,阿奇霉素组治疗费用为(1535.4士119.2)元,头孢曲松钠组治疗费用为(1024.5士100.4)元。左氧氟星沙与头孢曲松钠的治疗费用低于其他两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下呼吸道感染是临床中常见的感染疾病之一,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等都属于下呼吸道感染[3]。现在对这一疾病的治疗方式主要是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在没有明确是什么原因所引起的下呼吸道感染时,在临床的治疗中通常使用抗生素对患者进行细菌培养检测,以此来确定治疗的方案。本篇研究对四种抗生素治疗下呼吸道的药学情况进行分析,头孢噻肟钠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左氧氟沙星组92.00%,阿奇霉素组为100.00%,头孢曲松钠组为100%。四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之间的对比不具备统计学意义。而且采用左氧氟星沙与头孢曲松钠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疗效更好,并且治疗的成本也较低。
参考文献
[1]齐君.对下呼吸道感染疾病采用不同抗生素方案治疗的药学研究[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7,13:36+46.
关键词:统计学;实验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12-183 -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统计已经成为人们认识客观世界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统计学是教育部规定的高校经管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我校经管院的核心专业基础课。我校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每章节内容都要求学生在熟练掌握基本统计方法和相应的统计基本思想、原理的基础上,能够运用这些基本的统计方法、原理处理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在现实的统计分析中,通常会涉及到大量的统计整理、计算和分析,这些庞杂的数据处理需要借助统计软件来完成,统计实验课的开设是必须的。统计学实验课就是要培养学生处理分析数据的能力。由于经管类专业学生数学基础较为薄弱,而统计学理论性较强、计算公式繁多等特点,导致一直以来学生普遍认为本课程较枯燥、难以理解,学习较被动,积极性不高,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学习状况,需要对实验课进行一些教学改革。
一、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与方案
在我校经管专业2014级8个班中随机抽取两个班共109个本科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设为实验组(55人)和对照组(54人)。两个班级学生的年龄、性别、先修基础课程均无显著性差异。
两班统计学由同一个教师任教,使用相同的教材,学时、教学大纲要求均一致。两个班统计学理论课部分教学方案保持一致,实验组实验课按改革方案授课,对照组实验课按传统模式授课。
(二)教学改革措施
传统实验课教学方式主要采用教师操作演示、学生练习、教师指导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改革主要是实施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具体内容包括:1.教师根据实验内容、专业方向寻找典型的统计学案例,设计问题;2.学生以分组的形式利用课外时间收集资料、获取相关数据,并设计实验方案;3.教师检查实验数据及实验方案设计的合理性,对实验方案进行一对一针对性指导;4.学生上机操作(如操作过程中存在问题,主要通过小组讨论解决,如果小组内部不能解决,教师做相应的指导演示),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写实验报告,并进行小组评价; 5.教师对实验报告进行评价。
(三)改革效果评价方法
课程结束后,采取实验课上机操作和案例数据结果分析报告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评分,获得两个班同学的实验课成绩,要求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同学的考核内容一致。并通过访谈的方式调查两组同学对教学效果的满意度。
二、结果与分析
运用SPSS19.0将两组实验课成绩进行数据录入,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见表1。
从实验课成绩可以看出,实验组平均成绩高于对照组平均成绩,对两组成绩进行t检验,得P值为0.001,小于0.05,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说明实施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后,实验课教学质量有明显提高。同时,对访谈结果的分析可知,两组同学均希望能够亲自参与典型案例资料的收集、处理,并进行统计分析,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得到了学生的认可。
三、讨论
首先,从学生角度看,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目前,统计学实验课的教学任务主要集中在培养学生对具体统计方法的掌握和统计软件的应用方面,如何用统计学的方法来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实用性统计问题却很少涉及。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法,以典型的实际案例为素材,在实验课前两周将问题交给学生,以分组的方式让学生收集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不仅能提高他们对实验课的学习兴趣,同时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学能力及学生(下转第182页)(上接第183页)团队协作能力等均能得到锻炼。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法,能够让学生全程参与到问题中来,能够让他们了解到统计学工作的全过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其次,从教师的角度看,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促使教师主动担负起学生学习引导者和辅助者的责任。
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法,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于学生,使教学成为学生的责任,而学生为担负的这一责任,必须学会学习,这也是一种必备技能,有助于将来工作时进一步学习。而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法是一种学生参与的教学活动,学生由被动的听变为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中,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思考,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转变,而教师的角色也从原来知识的“提供者”转变为“解惑者”。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方便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有效指导。
随着数据分析应用需求的不断增加,实验教学是十分必要的,实验教学灵活性较大,而世界上没有一种教学模式是普遍存在的,教学目标、任务和内容不同,教学的过程和运用的方法就会不同。这就要求授课教师不断地充实自己,并在实践中探索制定出适合于学生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曾五一,肖红叶等. 经济管理类统计学专业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J]. 统计研究,2010,27(2): 3-6.
[2] 韩秀. 关于我校统计学专业实验课建设的探讨――以《抽样技术》实验课为例[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11):151-152.
[3]薛薇.统计分析与SPSS的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29-132.
[4]李燕.经管类专业应用统计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商,2016,(04):282.
[5]赵亚珍,欧德云等.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法在《护理学基础》实验课教学中的尝试[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8,21(7):861-862.
[6]叶澜.新编教育学教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1991:332.
关键词:结核,肺 喹诺酮类 药物疗法 治疗应用
Clinical effect of short-term regimen containing levofloxacin in the treatment of newly diagnosed bacteria-positive pulmonary tuberculosis
CHEN Zhuang-hao LIN Jian-xiong ZENG Li-xiang
Shantou Tuberculosi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Institution,Guangdong Province;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short-term regimen containing levofloxacin(Lfx) in the treatment of newly diagnosed bacteria-positive pulmonary tuberculosis. Methods: A prospective study was conducted in 132 newly diagnosed bacteria-positive pulmonary tuberculosis patients in Shantou Tuberculosi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Institution from January 2017 to December 2019. The patients were consecutively number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n=68) and control group(n=64).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routine 2 H-R-Z-E/4 H-R scheme(H: isoniazid; R: rifampicin; Z: pyrazinamide; E: ethambutol),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4.5 Lfx-H-R-E-Z scheme. The cure rate, sputum negative conversion rate, focus absorption, incidence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 and recurrence rate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cur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100.0%(68/68),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90.6%(58/64))(Fisher's exact probability method, P=0.011). The negative conversion rates of sputum bacteria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at the end of 2 months(8 weeks) of treatment were 97.1%(66/68) and 96.9%(62/64), respectively, with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Fisher's exact probability method, P>0.05).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lesion absorption was 100.0%(68/68)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90.6%(58/64) in the control group, with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χ2=3.552, P=0.470).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ere 20.6%(14/68) and 18.8%(12/64), respectively, with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χ2=0.070, P=0.791). After 2 years of follow-up, the recurrence rate was 2.9%(2/68)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3.1%(2/64) in the control group, with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Fisher's exact probability method, P=1.000). Conclusion: The short-term regimen containing Lfx is effective and safe in the treatment of newly diagnosed bacteria-positive pulmonary tuberculosis.
Keyword:Tuberculosis,pulmonary; Quinolones; Drug therapy; Therapeutic uses;
目前抗结核治疗大多采用标准短程治疗方案(2H-R-Z-E/4H-R;H:异烟肼;R:利福平;Z:吡嗪酰胺;E:乙胺丁醇),全程6个月。但该方案服药时间长,患者治疗依从性较差,随访管理难度大。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缩短抗结核疗程一直是科研热点。笔者采用含左氧氟沙星(Lfx)的4.5个月短程方案治疗初治菌阳肺结核,以探讨其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
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于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连续纳入汕头市结核病防治所收治的132例初治菌阳肺结核患者,进行编号;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68例)和对照组(64例)。其中,观察组男38例(55.9%),女30例(44.1%),年龄范围为25~63岁,平均年龄为(45.34±4.18)岁;对照组男36例(56.3%),女28例(43.7%),年龄范围为27~61岁,平均年龄为(42.28±4.59)岁。两组性别分布及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097,P=0.080;t=1.562,P=0.123),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广东省汕头市科学技术局伦理审批,研究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2.纳入及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①年龄18~65 岁;②痰抗酸杆菌涂片2次阳性或痰结核分枝杆菌培养阳性,胸部X线摄片(简称“胸片”)显示肺部有活动性结核病灶;③未接受过抗结核治疗或抗结核治疗时间不足1个月;④入组前进行相关实验室检查,其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及总胆红素小于正常值上限的2倍;肌酐清除率(CrCl)>30 ml/min; 血红蛋白>70 g/L;血小板计数>50×109/L。(2)排除标准:①耐药结核病患者;②合并严重的肝脏、肾脏或心脏疾病;③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④对试验药物过敏者;⑤同时参加其他临床试验者。
3.治疗方案:
对照组采用常规2H-R-Z-E/4H-R方案,观察组采用4.5Lfx-H-R-E-Z方案。药物剂量和用法:(1)体质量≥50 kg者:异烟肼 300 mg/d、利福平600 mg/d、乙胺丁醇1000 mg/d、吡嗪酰胺1500 mg/d、左氧氟沙星800 mg/d; (2)体质量<50 kg 者:异烟肼300 mg/d、利福平450 mg/d、乙胺丁醇750 mg/d、吡嗪酰胺1500 mg/d、左氧氟沙星600 mg/d。
4.痰结核分枝杆菌检查:
(1)治疗前痰抗酸杆菌涂片检查3次、痰结核分枝杆菌培养2次;(2)治疗2个月内,每半个月进行一次痰抗酸杆菌涂片及痰结核分枝杆菌培养;(3)治疗2个月后,每月进行一次痰抗酸杆菌涂片及痰结核分枝杆菌培养。痰菌阴转时间为连续2次痰菌检查阴性,且之后的痰菌检查不再出现阳性结果,以患者开始治疗时间到第1次痰菌检查结果阴性标本收集时间计算。
5.胸片检查:
治疗前和治疗中,每个月复查胸片1次;疗程结束后记录病灶吸收情况,病灶吸收评定分为全吸、显吸、吸收、不变、恶化。(1)全吸:无病灶;(2)显吸:病灶吸收≥1/2原病灶;(3)吸收:病灶吸收<1/2原病灶;(4)不变:病灶无明显变化;(5)恶化:病灶扩大或播散。总有效率(%)=(吸收例数+显吸例数+全吸例数)/总例数×100%。
6.不良反应:
随时记录药物的不良事件、处理方法及效果,定期记录患者临床症状的变化。治疗前及治疗后每月复查肝/肾功能、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心电图等。
7.治愈标准:
完成规定的疗程,连续2次痰涂片检查阴性,其中1次在完成治疗时。
8.随访:
治疗满疗程后,每3个月随访1次,直至疗程结束后2年。随访内容包括痰抗酸杆菌涂片、痰结核分枝杆菌培养、胸片等检查。
9.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或构成比(%)”描述,组间差异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1.治疗转归:
观察组治愈率为100.0%(68/6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治愈率[90.6%(58/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精确概率法,P=0.011)。
2.痰菌转阴情况: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4周时痰菌阴转率分别为94.1%(64/68)和93.8%(60/64);治疗2个月末(8周)痰菌阴转率分别为97.1%(66/68)和96.9%(62/64),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isher精确概率法,P值均>0.05)。两组治疗12和16周时痰菌阴转率均为100.0%;观察组治疗19周时痰菌阴转率为100.0%;对照组6个月疗程结束时痰菌阴转率为100.0%。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经治疗后胸部病灶吸收情况
3.病灶吸收情况: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100.0%(68/6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0.6%(58/64),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552,P=0.470),见表1。
4.不良反应及随访情况: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0.6%(14/68)和18.8%(12/64),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70,P=0.791)。观察组主要药物不良反应为肝损伤、胃肠反应、心悸、粒细胞减少,分别为4例(5.9%)、4例(5.9%)、4例(5.9%)、2例(2.9%);对照组主要药物不良反应为肝损伤(4例,6.3%),其次为胃肠道反应、皮疹、关节痛、头晕及心悸,均为2例(3.1%)。在治疗过程中,观察组和对照组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经对症处理后症状均缓解,至疗程结束时均未出现严重药物不良反应。随访2年后,观察组复发率为2.9%(2/68),对照组为3.1%(2/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er精确概率法,P=1.000)。
讨 论
缩短方案疗程可以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节约医疗资源。同时,有效遏制结核病疫情迫切需要能缩短疗程和有效治疗结核病的新药和新方案[1]。左氧氟沙星属于第三代氟喹诺酮类药物,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在肺泡巨噬细胞内、肺组织、支气管黏膜中的药物浓度较高,且与一、二线抗结核药物无交叉耐药;该药抗菌作用较强、较持久,可增加机体免疫功能,促进病灶的吸收及空洞闭合[2],且不良反应较轻,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在治疗肺结核中,表现出早期降低细菌负荷,加速痰菌阴转方面的明显优势。对于初治菌阳肺结核患者,左氧氟沙星已经被证明有很好的早期杀菌活性,延迟的早期杀菌活性与异烟肼相当,提示左氧氟沙星具有缩短结核病治疗疗程的效力。
近些年,国外报道了多篇关于含氟喹诺酮类药物的4个月短程方案治疗敏感肺结核的临床研究[3-5]。这些研究均显示,含氟喹诺酮类药物方案在早期降低细菌负荷,加速痰菌阴转方面较对照组有优势,但最终均因远期结核病复发率高于标准治疗组而宣告失败。本研究从三方面进行了改进:一是优化药物剂量,左氧氟沙星从常规剂量400 mg/d 提升至600~800 mg/d; 二是优化药物组合,将莫西沙星改为左氧氟沙星;三是延长治疗疗程,将原来4个月改为4.5个月。结果表明,观察组胸部病灶吸收情况优于对照组,而痰菌阴转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复发率结果相近。因此,笔者认为含左氧氟沙星短程方案治疗初治菌阳肺结核,疗效非劣于标准方案,安全性与标准方案相当。
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和不足。本研究纳入的研究对象是18~65岁初治菌阳肺结核患者,至于不在此年龄范围的肺结核患者、复治患者、孕产妇等是否同样适用,尚需更多数据支持;另外,本研究样本量少,覆盖面局限。同时,方案中左氧氟沙星为一种广谱抗菌的药物,拥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在临床上能够对多种致病菌进行治疗,如果出现不规则的使用容易产生耐药。而目前缺乏快速检测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的试剂盒,因此,在无氟喹诺酮类药物药物敏感性结果的情况下如何使用该方案,还需进一步研究。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
[1] 段鸿飞,初乃惠.抗结核药品临床试验疗效评价指标的研究进展.中国防痨杂志,2021,43(1):96-99.doi:10.3969/j.issn.1000-6621.2021.01.018.
[2] 许惠敏,罗浓伟.含左氧氟沙星方案治疗老年复治涂阳肺结核的临床价值.北方药学,2020,17(3):132-133.doi:10.3969/j.issn.1672-8351.2020.03.098.
[3] Wallis RS,Peppard T,Hermann D.Month 2 culture status and treatment duration as predictors of recurrence in pulmonary tuberculosis:model validation and update.PLoS One,2015,10(4):e0125403.doi:10.1371/journal.pone.0125403.
【关键词】单纯性淋病;治疗方案;疗效
近年来随着抗生素的滥用,导致淋球菌的耐药性明显增加,从而导致淋病的治疗难度增加。为探讨我地区淋病治疗方案的治疗有效率以及淋球菌的耐药性,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我所对2008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淋病奈瑟菌感染患者进行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探讨,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对我科室2008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单纯性淋病673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73例,女200例;患者病程1—9d,平均3.2±1.2d。对患者进行男性尿道分泌物或者女性宫颈管内分泌物涂片或进行淋球菌的检测且满足《现代性病学》的相关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排除患者为非淋菌性尿道炎、沙眼衣原体、解脲脲原体、人型支原体培养均为阴性;患者在接受治疗前1周未进行任何抗生素的使用;患者可积极配合治疗,并按时进行检查;患者在进行治疗期间无对抗生素过敏。排除标准:孕妇、妊娠期妇女,有严重肝肾功能异常或者全身衰竭的患者;对患者进行淋球菌培养提示为阴性的患者,未能按照规范进行观察以及失访的患者。根据患者用药的不同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疾病构成等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性,本临床研究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案
对实验组患者采用2010年美国疾控中心淋病治疗指南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卫生部推荐治疗方案进行治疗。所有患者均治疗4~7d并随访1个月,在治疗7d后对其进行淋球菌的检查,在接受治疗期间,禁止患者食用刺激性食物以及性生活,其具体治疗方案见表1。
1.3 疗效观察
从患者接受治疗开始,每日进行复查,并对其主观症状如尿道疼痛感、烧灼感以及其程度、排尿困难情况、有无尿道分泌物、尿道口红肿等体征进行观察,同时对患者不良反应进行评价,并在术后1-3d进行淋球菌镜检,每周随访1次,随访4次。
1.4 疗效判断标准
根据文献报道,对其进行疗效评价:(1)痊愈: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体征均消失,对淋球菌培养以及镜检均提示为阴性,随访4周无复发。(2)显效:患者临床症状消失、体征以及镜检、培养提示有一项未能恢复正常,或者对其进行4周随访提示有一项为阳性。(3)有效:患者症状、体征有改善,但不明显,其中有两项及以上未能恢复症状,或者对患者进行4周内随访发现有两项出现阳性。(4)无效:患者在接受药物治疗后症状、体征均无好转,或者症状、体征有加重。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5.0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检验水准设定为a=0.05,当P
2 结果
2.1 对本研究的患者进行疗效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其治疗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实验组患者有8例出现注射区疼痛,3例出现恶心。对照组患者有7例出现注射区疼痛,2例出现恶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性。
3 讨论
淋病是我国现阶段流行的性传播疾病之一,在2005年全国性病监测点报道的发病情况发现其占性病的发病率之首,而且Clark研究认为淋球菌可导致附睾炎、盆腔炎等疾病,从而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而且现阶段研究证实淋病可促进HIV的传播。
Mehta 对淋病症状的研究发现,男性的淋病症状明显,而且治疗方法简单,故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男性的就诊率明显高于女性。分析认为男性患者不安全性接触史较高,而且淋病发病较早、体征明显等,从而导致具有高诊断率。Campos—Outcalt副研究认为女性患者具有生理特殊性,其症状轻微,无症状的淋病发病率高达60%,而且淋病潜伏期较长,从而导致女性就诊率低,在本研究中,我们发现淋病就诊患者的女性只占1/3。Campos—Outcalt对淋病的研究认为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然而由于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对患者实施不规范治疗,以及微生物变异,导致淋球菌的耐药病株逐渐增多。Dowell对淋球菌的调查研究发现,多种抗生素的耐药株较以往明显增加。周蓬指出,质粒介导的耐药菌株、染色体介导的耐药菌株较过去10年有明显增加。Barlam指出,对于淋球菌耐药株的治疗,主要是依靠一次性大剂量抗菌药物的治疗,改用其他抗生素以及几种抗生素同时使用等,从而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