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茶艺的特征

茶艺的特征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茶艺的特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茶艺的特征

茶艺的特征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统计调查;误差;统计调查质量

1 统计调查的概念

统计调查不仅要有明确的调查对象,而且调查对象是由具有某一或某些共同特征的许多个体构成的总体,同时构成总体的个体数要足够地多,除此之外,还要求调查的个体单位数也要足够地多。统计调查对构成总体的许多独立个体的调查不是目的,综合与提炼许多独立个体信息资料才是统计调查的真正目的。因此,统计调查所获资料的真实、准确与否,直接取决于个体提供的信息资料是否真实、准确。

2 统计调查的种类

众所周知,信息化时代信息的主体是统计信息,统计信息的获取建立在统计调查的基础之上。统计调查搜集到的个体信息资料的真实、准确与否将直接影响信息化时代信息的质量。统计调查获取个体信息资料的方式方法的不同决定了不同种类的统计调查获取个体信息资料质量的差异。

统计调查按是否对构成总体的全部个体进行调查,可以划分为全面统计调查与非全面统计调查两类。

全面统计调查指的是对构成总体的所有个体进行的调查,即要搜集总体中所有个体的个体信息资料的一种调查。再按对总体中个体信息资料收集方式的不同,全面统计调查又可以划分为普查和全面统计报表两种。普查通常通过调查员借助普查表直接向个体搜集其信息资料的一种调查方式。

3 统计调查误差的种类及特征

3.1 统计调查误差的概念。通常人们把由统计调查获取个体信息并综合得到的总体规律性与总体实际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差异称之为统计误差。这种统计误差反映在统计调查指标上,就是由调查个体所得总体指标数值与总体实际指标数值之间的差别。

3.2 登记性统计调查误差、特征及其产生的原因。 统计误差通常可以分为登记性统计误差和代表性误差两大类。所谓登记性误差就是指由于调查者或被调查者的主观原因而导致调查所得总体指标与总体实际指标之间的差异。

登记性统计误差具有如下两大基本特征:一是登记性统计误差从理论上而言是可以完全避免的,但是,在实际统计调查中,登记性统计误差又不可避免。二是登记性统计误差一旦产生,误差的大小又不可以计量。

从理论上来说,只要被调查者提供了真实、准确的个体信息资料,而且调查者能准确记录与整理分析这些个体信息资料,就可以避免登记性统计误差的产生。事实上,统计总体中的个体可能会基于各种考虑或顾虑不愿提供真实、准确的个体信息资料。

再者,即使调查总体中的个体主观想提供真实、准确的个体信息资料,但是由于被调查的个体缺少必要的数据记录,或没有相关数据,或个人信息资料记忆有误也可能无法提供真实、准确的个人信息资料。

另一方面,即使被调查的个体提供了真实、准确的个体信息资料,也可能因调查者数据记录不熟练、责任心不强造成记录错误,或者发生数据丢失以及分析、整理个体信息资料有误等,也会产生登记性统计误差。

最后,不论何种原因一旦导致了登记性误差的产生,登记性统计误差的大小是无法准确计量的。这是因为被调查者提供的个体信息资料中不真实、不准确的程度有多大、调查记录中有多少差错、个体信息资料整理、分析中又有多大差错等,在实际统计调查中均是不可测度的。

综上所述,由于统计调查区别于非统计调查的特征之一就是要对构成总体的个体进行独立地调查,因此不管是全面统计调查还是非全面统计调查、不管是抽样调查还是非抽样调查都会产生登记性统计调查误差。

3.3 代表性统计误差、特征及产生的原因。所谓代表性统计误差指仅对构成总体的所有个体中部分个体进行调查,且仅仅根据这部分个体提供的信息资料综合提炼出关于这部分个体的一般数量特征(如部分个体的均值),并据此对总体实际均值做出判断所产生的一种差异。

代表性统计误差可以根据它是来自抽样调查还是非抽样调查区分为抽样误差(也称随机误差)和系统性误差两类。由抽样调查所产生的代表性误差称之为抽样误差,由非抽样调查所产生的代表性误差称为系统性统计误差。

抽样误差具有如下基本特征:从理论上来说抽样误差无法避免,但是,在实际抽样调查中,抽样误差不仅可以采取一定手段加以防范和控制而且其大小也可以计算。

数理统计关于抽样的原理已经表明:只要采用适当的方法对构成总体中的所有个体先做适当的编排或分组,然后再遵循随机性原则抽选个体,就可以有效地降低抽样误差的大小。即在样本容量一定的前提下,对同一现象总体分别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系统随机抽样、整群随机抽样和简单随机抽样,其抽样误差是有显著差异的。另外,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变重复抽样为不重复抽样也可以适当减小抽样误差。系统性代表误差具有如下基本特征:从理论上来说系统性代表误差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但是,系统性代表误差一旦产生其大小又是不可计量的。系统性代表误差产生的根源在于:在从构成总体的所有个体中选取部分个体时没有遵循随机性原则,而是主观地、或部分主观地从总体中选取个体作为调查单位。

因此,人们在实际统计调查中,如果能有意识地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自觉地遵循随机性原则抽选部分个体,就可以避免系统性误差的产生。

4 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社会各个阶层及个人对信息的种类、数量和质量的需求也在不断改变。统计调查作为各种信息的根本来源势必会越来越受到人们更多地关注,也势必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统计调查活动中来。通过分析不同调查现象总体的具体特征,根据统计调查的实际需要选择适当的调查方式方法,分析各种统计调查误差产生的可能原因,就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必要的手段防范某些统计调查误差的产生,从而实现在调查成本不变的情况下,有效地提高统计调查的数据质量。

参考文献

[1] 骆耀祖.网络系统集成与工程设计.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3

[2] 刘晓辉.杨卫东.构筑网络应用基础平台.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1

[3] 王振川. 网络系统集成一点通.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3.1

[4] 蒋丽.局域网/企业网实现.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3.12

[5] Tim Boyles. CCNA Security .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4.1

[6] Sean Odom.Todd lammle.CCNP Routing Study Guide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8

茶艺的特征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差异;混沌思维;建筑文化特征

Abstract: the article based on the culture differences, and 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architectural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and factors, on western architectural culture comparison, differentiates itself of the pros and cons. Only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architectural culture organic synthesis, and constant innovation, ca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rchitectural culture.

Keywords: Chinese and western difference; Chaos thinking; Architectural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中图分类号:E2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思维的混沌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之一。混沌式的思维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思维,它不仅关注人的理性要求,而且重视人情感的寄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混沌有三个基本属性:整体性、本原性、模糊性。

①整体性:强调混沌的整体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这一中国哲学认为混沌是非线性的立体态,所以注重自然事物的整体性,在具体处事原则上, 表现重“合”轻“分”;重“和”轻“争”,追求矛盾双方的和谐统一,强调“天人合一”,建筑空间强调“虚实相生”。非线性的有序,是混沌的基本状态。

② 本原性:混沌是一种“原”。从庄子回归自然的观点看,“混沌”可以理解成自然世界的本质状态;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说,这种本原性就是强调从事物本身的体验中去认识其本质。

③ 模糊性:指其模糊的外在形象的内部包含着有规律的内在本质。混沌的模糊性正是中国传统艺术追求含蓄美的原动力。

混沌思维的特征在于重直觉与体验;注重对认识对象的“意会”、“领悟”和直观把握, 强调非理性的“体验”和“直觉”。不太关心概念的确定性和明晰性。

逻辑思维是西方文化的价值取向,是一种定量精确思维,已由牛顿、 拉普拉斯等西方先哲们奠定了雄厚的数理基础。被当代人认为是科学的思维方式,来源于西方文化中的宇宙是一个实体世界。西方人的宇宙观是重视实体,在认识上将“实”与“虚”截然分开,实体与虚空的分离既是物质与空间的分离,也含有己知和未知的对立统一,在对未知的不断探索中,就导致了西方文化在对立统一中不断前进,其宇宙认知图式始终处于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螺旋运动中,对实体世界的具体化和精确化就是抽象为形式,因此,以形式为研究的对象, 并走向科学化的逻辑性和实验性。

二、中方建筑文化特征及要素

从传统文化的研究,可以获知,无论东方文化或西方文化受古代哲学观、自然观、宇宙观、美学观影响甚大,这种影响也波及建筑文化。“天圆地方”是影响中国建筑的特殊因素,尤其以礼制、玄学、中心论影响最甚,使建筑成了官府意志的图解,或建造者审美情趣的体现,只有少量的私家苑囿或民居,设计手法显得比较轻松、随意、灵巧。从古代都城的建筑、宗教寺庙及民居的创意、构思、选址、设计布局、轴线关系及型制、体量上都可以看出这一点,甚至施彩用色都有严格规定,大一统的集权统制,抗变排外的思想意识,一直在潜移默化地起着作用,这是中国建筑文化重传统轻变革的主要原因。传统主义和抗变保守是儒家思想中消极的一面,而儒家的经典说教是历代帝王治理国家的主要思想武器,在意识形态方面具有很高的地位,鄙视建筑创作的观念也一直延续了数千年。“天不变、地不变,祖宗之法不可变”,这种“恪守祖制”的建筑思想不可能对先前的建筑形式有很大的触动,也就不会发生西方那种风格特变和流派纷呈的局面。

封闭的古典轴线关系、院落形制和较为明确的空间界定,注重自然环境“天人合一”,建筑融于环境并强调人与景观的转换等等,所以中国古建空间层次较为含蓄,且多为纵横向展开,以奇、巧、智在有限创作空间内创造光辉的建筑艺术。

三、西方建筑文化特征及要素

西方建筑文化史,同时也是西方的哲学、伦理、宗教、艺术等学科的发展史,在西方人看来,建筑是思想智慧的凝集,是美的化身,是重要的艺术门类,在中国制订《考工记》、《营造法式》及《工程做法则例》的时候,西方则早已开始建筑理论的研究,从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完成《建筑十书》提出适用、坚固和美观到大建筑师斐地设计雅典卫城,创造影响世界的“希腊古典柱式”,从15世纪阿尔伯蒂的《论建筑》到20世纪柯布西埃的《走向新建筑》等反映了西方心理——文化机制中不满足于现状,勇于变革的探索精神。

应该指出西方哲学所倡导的人本主义、民主、自由、平等和博爱,超脱自然的观念对建筑思想和文化体系的建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人成了美的化身,雕刻绘画等艺术形式与建筑艺术结合更为紧密,甚至许多建筑构件也被拟人化或情感化,以展示对人性美和神的意志的歌颂,这种意念也直接影响到建筑的创意、构思和设计。

西方的建筑艺术含有较多的理性、浪漫和情感色彩,特别是古希腊、古罗马建筑,及至后来的拜占庭建筑、中世纪建筑、巴洛克、哥特式等,建筑艺术被赋予较多的宗教或伦理意念,有着深刻的涵义,即便建筑的空间也因理念的需要而设计成虚无、梦幻或超脱,并形成了完整的形式美法则和古典柱式,技术、艺术、观念几乎同步的发展进程,是西方善于学习、比较,并创造的文化心态的最好注脚,在建筑上,它兼收并蓄,不拘泥于某一形式,从而形成多变的风格。

四、中西方建筑文化的比较

从中西文化比较角度来探讨形式的本体内涵,我们发现形式背后必有反映相应文化理想的事实。西方从实体出发,通过逻辑和分析极大地发展了建筑的形式范畴;中国从 “ 气”的宇宙观出发,用整体思维,以 “ 天人合一”的理想追求建筑的永恒之道。西方长于思辨、分析科学;中国长于兼容、包含、善汲取他人之长的人文价值。

1 中西方城市空间之差异

中国古代城市特色:①城市整体性强,以南北轴线定位,主次分明,对称排列,道路呈方格网状,布局较规整。②市中心突出位置设王城、衙署或钟鼓楼,十字街口,无公共广场,呈封闭式布局。③建筑呈平面展开,不仅实体的个性突出,而且以庭院与建筑组群的出现,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市中心无高耸建筑物,高塔多建在郊区和山丘上。

西方古代城市特色:①无一定的轴线,道路结构呈环形辐射状,布局较自由。②市中心为宗教式市政建筑,有公共广场,呈形式开放式格局。③高耸建筑常在市中心,逐步向周围降低高度,市中心常有不高的山丘。④城市建筑具有尺度雄伟、体量宏巨,呈外张感,与自然对立的外观形式。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见于《周礼》“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这种规划思想一直是后人建造都城所遵循基本模式,并且随着历史礼制的强化,皇权一统地位的升高,祭祀的繁复,使得规划设计必须按主次布置,礼制序列在空间布局上更趋于复杂,于是形成了与之相应的对称、规整、轴线等布局手法。与中国统治阶级推崇的“王权至高无上”相反,西方认为“神权至高无上”,神人同形的使宗教建筑在城市中始终占据显著位置。如中世纪的欧洲城市, 有统一而强大的教权,教堂位于城市的中心。其庞大的体积和超出一切高度控制着城市的整体布局,教堂广场是市民集会、狂欢、从事各种文娱活动的中心场所。城市道路网常以教堂为中心呈放射状,并形成如同蛛网的放射环状道路系统,这符合城市向外扩张和发展的要求。

2. 中西建筑之差异

西方的建筑原形——古希腊神庙,不强调内部空间,却以外部空间为主。四周开敞的柱廊形成心理上的外向社会离心空间,人们的活动主要在户外广场上,西方人把广场称为城市客厅,表明了将室内转化为室外的意向,是一种开放的形式。

中国传统建筑的典型——四合院,外部有界限分明的围墙,入口以照壁和影壁屏障,呈现出内向保守的心态,反映了小农经济自给自足,与外无涉的封闭特点。

五、结语

通过以上的讨论,中国现代建筑理论的探索,应建立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的基础上,透过形式的现象看到西方建筑师们在建筑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中的求真的理想的本质。只有在比较中才能正确地认识中国建筑文化的价值所在,找到结合点,吸收西方建筑文化的思想精华,为我所用,在中西文化融合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参考文献:

[1] 徐岩,王少飞.混沌思维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青岛建筑工程学报,1999,20(3)

[2] 黄国红. 中西方城市空间特色比较.新建筑, 1997(1)

茶艺的特征范文第3篇

(赤峰学院 外国语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摘 要:对比语言学(Contrastive Linguistics) 的研究领域涉及语言的各个层面,而不同语言中句法的异同特征是对比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句法异同特征的研究内容里,句子中谓语成分的对比分析是不可或缺的一项.本文就英汉两种语言中的谓语特征差异展开分析研究.

关键词 :对比语言学;英汉语言;谓语特征;差异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1-0217-02

对比语言学(Contrastive Linguistics)是现代语言学的一个新的分支,其研究成果对二语习得、翻译、外语教学等方面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在异域文化环境之中学习第二语言,仅靠大量被动、反复的训练来克服母语负面干扰而达到用目的语思维的目标,到头来不但会事倍功半,且收效甚微.面对复杂的语言现象,要克服母语负面干扰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通过对母语和目的语两种语言进行对比分析,了解两种语言的异同之处,特别是大相径庭之处,进而自觉排除母语负面影响,自我调整,从而达到表达得体准确的终极目标.

对比语言学的研究领域较为宽泛,涉及语言的各个层面的异同特征,而不同语言中句法的异同特征是对比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句法异同特征的研究内容里,谓语的对比分析是不可或缺的.这里,我们就英汉两种语言中的谓语特征差异展开对比分析.

句子中用来陈述主语做了什么,回答“怎么样”或者“是什么”的句子成分称为谓语.研究成果显示,在作谓语的词语的使用上,英汉两种语言的特征不同,英语呈静态特征,而汉语则呈动态特征.

英语重形合,它有较为规范的构词手段用以改变词性,同一词根可派生出各种词性.以act这个词为例,其词根act既可是动词又可作名词用,还可派生出新的名词action、形容词active、副词actively以及用于指人的名词actor、actress等.在英语句子中,动词只能充当谓语;句子中的其它成分则由名词、形容词、副词或非谓语形式来承担.因此英语中动词出现的频率要比汉语的少许多,而且大量句子中使用弱式动词(如be、become等)和虚化动词(如have、make、bring、get、和do等)作谓语,这样便使英语呈现静态特征.按照R·Quirk的划分,英语语言中的词语分为两类:一为动态(dynamic),一为静态(stative).动词呈动态特征,名词呈静态特征.比较下列句子:

1)What disappointed me is that they were defeated in the match.

2)What made me disappointed is that they were defeated in the match.

3)To my disappointment, they were defeated in the match.

上述三个句子表达的意思相同,但有动态与静态之分.可以看出,从句子1)到句子3)逐次由动态转为静态.而汉语则很难体现其中的差异,通常情况下都只能用动词“失望”来表示.

汉语重意合,汉语中的动词没有词形变化,动词及动词短语在句子中既可充当谓语又可用来作主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等成分.请看下列例句:

1)说说不要紧.(动词作主语)

2)学好外语很重要.(动宾结构作主语)

3)她特别注重调查研究.(动词作宾语)

4)学习计划/参考资料/补充教材(动词作定语)

5)注意看/留心听/感激地望着我(动词作状语)

6)孩子们激动得跳了起来.(动词作补语)

从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汉语动词非常活跃,其在句子中的作用是多变的,致使汉语呈现动态特征.

下面,围绕英语中的静态特征体现的几个方面,结合汉语的对称表达方式,分析一下英汉两种语言中位于的句意表达差异.

1 弱式动词

英语中常常用弱式动词代替具体的动作性较强的动词,由弱式动词be构成的短语较为常用.试分析下列例句:

1.1 be+动词性名词

1)The book exactly reflects the life in our city.

=The book is an exact reflection of the life in our city.

这本书切实反映了我们这座城市的生活.

2)This film treats the struggle in that area in a dramatic way.

=This film is a dramatic treatment of the struggle in tha area.

这部影片以戏剧方式来处理那个地区的斗争.

1.2 be+介词短语

1)They need funds.

=They are in need of funds.

他们需要资金.

2)The house caught fire.

=The house was on fire.

房子着火了.

1.3 be+动词派生出来的形容词

1)The child is sleeping now.

=The child is asleep now.

孩子现在正在睡觉.

2)Too many young people depend on their parents.

=Too many young people are dependent on their parents.

过多的年轻人要依赖他们的父母.

1.4 be+其他形容词

1)They have realized the important of education.j

=They are aware of the importance of education.

他们已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

2)The stars can not be seen on any cloudy night.

=The stars are invisible on any cloudy night.

有云的夜晚看不见星星.

2 虚化动词

虚化动词大多是一些多义动词,这些词在句子中作谓语,然而其词汇意义大为削弱,整个句子的中心语义由其后面的动作性名词来表示.这类动作性名词在句法结构上作宾语,但在逻辑意义上起到了谓语动词的作用.请参考下列例句:

2.1 虚化动词+动作性动词

1)You must end the action.

=You must put an end to the action.

你们必须停止这次活动.

2)The dean has already mentioned the matter in his report.

=The dean has already made mention of the matter in his report.

系主任已在报告中提到了这件事.

2.2 虚化动词do+doing结构

1)I will buy something this weekend.

=I will do some shopping this weekend.

这个周末我要去买点东西.

2)He will read much in the Summer Vocation.

=He will do some much reading in the Summer Vocation.

暑假里他要读许多书.

2.3 虚化动词go+doing结构

1)She often swims in the river.

=She often goes swimming in the river.

她经常去河里游泳.

2)You should not boast about your achievements.

=You should not go boasting about your achievements.

你不该大肆吹嘘你的成就.

3 be+adj.+n.结构

在这一结构中,名词通常是由“动词+后缀”所构成的派生词,表示动作的执行者.句子中的形容词虽然充当宾语,但并不说明这个名词的情况,而是表示名词所包含的那个动作的情况.因此,从逻辑上讲,这类形容词所起的作用类似副词修饰动词的作用.注意,将这类句子译成汉语时通常要把名词译成动词.请体会下列例句:

1)He always performs quite well.

=He is a good performer.

他这个人很会演戏.

2)She studies very hard.

=She is a hard learner.

她学习很努力.

3)The girl sings excellently.

=The girl is an excellent singer.

这个女孩歌唱得非常好.

4)The boy can´t play violin well.

=The boy is a poor player of violin.

这个男孩小提琴拉得不好.

4 to+物主代词+n.结构

这个结构中的名词大部分由动词派生出来,用以表示某种“情感”,在这种结构中的动词形式具有使役意义,译成汉语时,常译成“使某人感到……”.试比较下列例句:

1)He failed in the examination,which made him disappointed.

What made him disappointed was that he failed in the examination.

To his disappointment, he failed in the examination.

使他感到失望的是他考试不及格.

2)She won the championship in tennis, which made me surprised.

What made me surprised was that she won the championship in tennis.

To my surprise, she won the championship in tennis.

让我感到吃惊的是她获得了网球冠军.

以上讨论的这些问题仅仅局限在英汉两种语言的语句中,用作谓语的词语的使用特征所存在的差异方面.而英汉两种语言句子中的谓语成分存在的差异还有很多,有待我们去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

参考文献:

〔1〕黄志顺.英语语序的英汉对比[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

〔2〕李瑞华.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4〕宋天锡.英汉互译实用教程[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3.

〔5〕Alexander L.G Longman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 Group Ltd.

茶艺的特征范文第4篇

关键词:差异化战略 竞争优势 核心能力

当今时代是一个物质产品越来越丰富、消费需求越来越多元的时代。在需求创造市场的大背景下,“差异化战略”一经提出便受到企业的热烈追捧。然而目前很多人只是简单的把差异化战略理解为特色化,或认为差异化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针对这一现象,本文引入战略管理的相关理论对差异化战略进行解释,使企业对差异化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以期对欲实施差异化战略的企业有所裨益。

差异化战略的内涵

环境适应性

差异化战略作为一种战略,首先是寻求对环境的适应而存在的。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著名管理学家钱德勒在《战略与结构:工业企业史的考证》一书中便提出了“企业经营战略应当适应环境、而组织结构又必须适应企业战略”的主要思想。战略与环境相适应得到了后来学者的普遍认同,它强调了战略决策所依据的环境是一种客观存在,理性的分析技术是基于环境的变量,战略的核心在于对环境的适应,战略能够使组织通过确定外部环境中的机会与威胁,获得组织与环境的协同与适应。

竞争位势与定位

差异化战略是分析企业的竞争位势基础上,选择合适的定位。上世纪80年代初期,著名战略管理学家波特在其经典著作《竞争战略》中提出了行业结构分析模型,即所谓的“五力模型”,认为行业现有的竞争状况;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客户的议价能力;替代产品或服务的威胁 ;新进入者的威胁这五大竞争驱动力,决定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因此,企业战略的核心应在于选择正确的行业,以及在五种竞争作用力面前寻找进退有据的地位,做出适当的定位。

面对上述五种竞争力,企业可采用三种基本的通用战略应对――成本领先、差异化和目标集聚。其中差异化战略就是在满足顾客需求的全过程的某些环节中形成与竞争对手的差别,形成竞争上的优势。差异化实质上就是追求垄断性要素的一种方式。它可以赢得顾客的忠诚,并在面对替代品威胁时,所处地位比其他竞争对手更为有利。

难以模仿性

企业差异化战略的成功还在于自身不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经济学家潘罗斯在1959年出版的《企业成长理论》一书中指出,管理资源是制约企业成长的瓶颈性因素,因此,企业间的差别是一直存在的。由于管理资源产生于团队的互动和通过互动积累的经验,是组织通过长期团队工作、试验、学习和演化而来的组织特殊技能,所以管理资源是在别处无法简单复制的。

潘罗斯的观点被后来的“基于资源”的能力观吸收。“基于资源”的能力观认为企业竞争优势(以在产品市场上获得超出正常平均的收益来衡量)的源泉来自于企业所控制的战略性资源。这种资源可能是经验基础上的企业家资源、产品声誉类难以模仿的无形资产或隐默的知识等,带来持续竞争优势的生产要素是通过在一段时期里所选定时间路径的资产流量所积累起来的战略资产存量。资源具有内生性,有效竞争所必需的资产存量只能通过具有连贯性的投资才能积累出来。

核心能力理论对企业的启示是企业在实施差异化战略过程中,要努力培育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使得自身的差异化不会因为竞争对手的模仿或替代而变得“不差异”。

动态能力

提斯等人将“基于资源”的能力观和演化经济学结合起来,提出了“动态能力”的观点。该理论强调了能力随时间变化的动态发展观。由于竞争优势会随时间的发展而被侵蚀掉,企业必须能够使它们的资源和能力随时间变化而改变,并且能利用新的市场机会来创造竞争优势的新源泉。提斯等用3P(过程、位势和路径)构建了动态能力战略分析框架。在3P里,过程强调了组织内外部的一致性和组织的学习过程,位势是企业内生的、积累的特定资产,路径强调了企业发展的路径依赖性。动态能力理论里所讨论的能力已经不同于前面提到的企业核心能力,而是改变企业能力的能力。从本质上来说,动态能力论表现出了一种动态的非均衡状态,认识到在一个变化无常的环境中,企业需要对能力持续不断地维护、培养和开发,从而实现企业持久的竞争优势。

差异化战略的构建特征

环境扫描

环境扫描是指对企业环境的整体作一般性的监视,它包括外部环境审视,内部优劣势分析以及企业经营目标的确定等。环境扫描的目的在于发现可能影响企业发展的周围环境的变化,包括:政策或政府本身的变化,宏观或微观经济的变化,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等。内部资源评价则包括分析企业的有形资产、无形资产和组织能力,有形资产是指那些很容易计价,可在企业的财务报表中反映出来的项目。无形资产是声誉、品牌、文化、员工知识、专利,以及累计的学习和经验。组织能力是指企业组织调动各种资源,培育出自身不同于其他竞争者的最根本的竞争能力和优势,用以持续的满足受众需求,从而在市场上获得持续竞争优势。

环境扫描和企业战略的形成、方案选择、实施和控制组成一个连续、并行的过程,环境扫描贯穿战略过程的始终。企业应不断根据战略环境的变化来调整以及创新转换,从而动态地形成和实施战略。

差异化战略选择

差异化定位就是为顾客提供与行业竞争对手不同的服务与服务水平。通过顾客需求和企业能力的匹配来确定企业的战略方向。差异化战略是以了解顾客需求为起点,以创造高价值满足顾客需求为终点。因此,在决定整体定位差异化的时候,必须要把顾客的需求、企业的核心能力以及竞争对手的服务水平三个要素综合考虑,做到三者的协调统一。

有差异化的顾客就有差异化的需求,有差异化的需求就要提供差异化的服务,因此细分市场,以满足不同顾客群的多样化需求,成了眼下企业经营的着眼点。细分市场的确定,有助于企业找准目标顾客群,并通过差异化的竞争策略来构建自身的竞争优势。

一般来说,差异化战略可以分为如下三种:产品差异化,指企业的产品在性能、质量上明显优于竞争对手。形象的差异化,企业通过塑造优势的品牌、成功的CI策划,借助公关传播,使企业在顾客心目中树立起优异的形象,从而对该企业的产品发生偏好。市场差异化,指由产品的销售条件、销售环境等具体的市场操作因素而形成的差异,包括在定价、分销、售后服务等方面形成自己的差异化优势。

差异化战略实施

一旦具体的差异化战略被选定后,就涉及到战略的实施过程。战略通常是由组织高层制定的,但是战略的实施却要触及公司的所有层面。具体来说,这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内容:制定计划、组织结构和组织文化、领导、激励和奖惩。计划包括向组织成员传达该完成哪些具体的目标和活动、谁对这些具体目标和活动负责、何时进行活动及该获得什么资源等。相当于把战略转化为重大方案和项目、职能战略及政策和预算。组织结构和企业文化应当支持制定的差异化战略。此外,领导者应当不断地与组织内外的人们,将信息和意图传达给他人,使组织朝着既定的方向行动。同时,开发适当的激励和奖惩系统鼓励推动战略的员工行为。

核心能力培育

核心竞争力的开发与维护需要企业在长期的差异化战略实施过程中予以提炼、归纳、总结、创新。在实施差异化战略来开发与维护核心竞争力时,企业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失去核心竞争力的差异化,其成本是非常大且显而易见的;第二,核心竞争力需要持续的投资和强化,那些不能在差异化上持续经营的企业要想获得核心能力是很困难的。

茶艺的特征范文第5篇

[关键词]SCL-90 ; “隐性”心理特征

[中图分类号] R395[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2-118-01

随着全国消防部队对心理工作实务的重视与摸索,对部队官兵实施心理测查已经成为把握官兵心理健康状况、确保各级队伍稳定、推进部队人文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次心理测查采用SCL-90(王征宇,1984年译稿),施测对象为××支队××中队官兵。受测人数为25人,占中队官兵总人数的78.13%,收取有效问卷25份,有效信息反馈率为100%。现将测查统计结果报告如下:

1 施测问卷统计结果

1.1 受测人员概况

受测人员为25名官兵,均为男性。年龄为17~28岁(以周岁计),其中17~20岁(含20岁)的人员13人,占受测人员的52%;21~28岁的人员12人,占48%。受测人员中,干部2人,占受测人员总数的8%;士官9人,占36%,其中一期士官7人,占28%,二期士官2人,占8%,中队的两名三期士官未参加测查;上等兵5人,占20%;列兵9人,占36%。

1.2 受测人员简析

受测人员的性别、年龄以及职别分布表明,此次接受心理测查的人员皆处于青年早期与青年期,人员比例无明显差异;受测士官与列兵分别为9名,所占比例最高。

2 问卷得分概况与简析

2.1 问卷总分值概况

25份有效问卷总分为3117分,总平均分为124.68分;平均分低于124.68分的问卷17份,占68%;平均分高于124.68分的问卷8份,占32%。总分值在160分以下的问卷23份,占92%;总分值高于160分的问卷2份,分别为210分和291分,占8%。17~20岁(含20岁)的人员总得分为1642分,平均分为126.31;21~28岁的人员总得分为1475分,平均分为122.92分。中队干部总得分为197分,平均分为98.5分;士官总得分为1055分,平均分为117.22分;上等兵总得分为686分,平均分为137.2分;列兵总得分为1179分,平均分为131分。

2.2 总分值结构简析

2.2.1 问卷总分值与总平均分位于中国正常成人常模范围之内。

2.2.2 两份问卷得分超过160分,且分值超高,但所占比例仅为8%,群体心理健康水平呈常态分布。

2.2.3 两个分段年龄的人员分值无明显差异。

2.2.4 按照分值高低进行排序,上等兵平均分最高,其后依次为列兵、士官、中队干部,提示我们应关注上等兵与列兵的心理健康状况。

2.2.5 担任班长或副班长的人员得分无明显差异;战斗班群体得分明显高于通讯班与驾驶班,提示我们应关注战斗员的心理健康状况。

2.3 问卷分值简析

2.3.1 因子分分值概况

受测的25名人员中,阳性项目中得分超过3分的人员为20人,阳性症状均分为1.03~5.29;其中,2人的阳性症状均分为2.44和5.29,均位于中国正常成人常模范围之外。1人的“躯体化”分值位于中国正常成人常模范围之外。“强迫症状”因子中, 4人分值位于中国正常成人常模范围之外。 “人际关系”因子中, 6人分值位于中国正常成人常模范围之外。“抑郁”因子中, 2人分值位于中国正常成人常模范围之外。“焦虑”因子中, 2人分值位于中国正常成人常模范围之外。“敌对”因子中, 2人分值位于中国正常成人常模范围之外。“恐怖”因子中, 2人分值位于中国正常成人常模范围之外。“偏执”因子中, 2人分值位于中国正常成人常模范围之外。“精神病性”因子中, 3人分值位于中国正常成人常模范围之外。

2.3.2 将因子分分值与中国正常成人常模相比较,对位于常模范围之外的项目数量与平均分值进行排序,各因子依次为:人际关系、强迫症状、精神病性、焦虑、抑郁、敌对、偏执、恐怖、躯体化。提示我们应尤为关注中队官兵的人际关系问题、强迫意念及“精神病性”倾向的自我认知。

3 问卷结论分析

3.1 群体统计主要结论

虽然存在少数超出常模标准的人员,大多数受测人员的统计结果均位于中国正常成人常模范围内。依据统计分析标准与心理测验标准的界定,该中队受测官兵的心理特征呈常态分布,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较高。

3.2 “人际关系”问题是影响群体心理健康水平最为显著的因素,官兵的“冷漠”心理倾向明显。

3.2.1 群体心态中的“冷漠”倾向。从中队干部的心理测验结果来看,此次参与心理测查的两名干部所得分值处于常模范围内。对各类因子或各个分项的判断无明显差异。心理健康状况基本良好。但出现了一个矛盾的情况,即充当“人缘型”、“首领型”人际角色的一名干部在“人际关系”因子中得到了较大偏离常模标准下限的分值,换句话说,该名干部的人际敏感程度比较低,缺乏对人际关系的感知度和敏感度,呈现出较显著的冷漠心理态势。士兵的冷漠心理也有一定反映,更普遍的情况是结合疲劳感、偏执认知、兴趣下降等多重呈现。

3.2.2 群体“冷漠”心理具有隐蔽性。冷漠心理是一类深层次的、特殊的心理态势,在群体中极具隐蔽性且容易泛化。通常,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很容易观察且辨识出敌对、多疑、孤僻、暴躁等人格特征,而冷漠心理则被掩盖在热情、悲观、不合群等的情境中。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人们常说的“闹市中的孤独”即是冷漠体验。

3.3 超高分值问卷简析

2份问卷(以下简称问卷A、问卷B)得到远远超出中国正常成人常模的分值。

3.3.1 问卷A统计情况

问卷A得分210分,平均分为2.33;阳性项目数为86项。问卷中六类因子超出中国正常成人常模。按照平均分值高低,依次排序为人际关系、抑郁、强迫症状、偏执、精神病性、焦虑。

依据分值统计结果,受测对象A(问卷A的应答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较低。其中,人际关系敏感度高,呈现出明显的心神不安、“不自在感”与自卑感,隐约存在“消极期待”的心理特征;存在以苦闷的情感和心境为代表性症状的抑郁心理,同时伴有生活兴趣减退、动力缺乏、活力丧失等特征,存在部分认知或躯体方面改变的倾向;存在无法摆脱的思想或想法,日常生活中也许非常爱干净,个性顺从、办事认真,时间观念较强,遵守纪律和制度,遇事谨慎但略显优柔寡断,对自己要求过分严格,十分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存在敌对或猜疑想法;睡眠质量不佳,可视为心理失衡引发的生物链锁反应。

3.3.2 问卷B统计情况

问卷B得分291分,平均分为3.23;阳性项目数为55项。其中,九类因子超出中国正常成人常模。按照平均分值高低,依次排序为强迫症状、焦虑、抑郁、躯体化症状、敌对、偏执、精神病性、人际关系、恐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