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传统阅读教学

传统阅读教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传统阅读教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传统阅读教学

传统阅读教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精读 泛读 个性化阅读 传统文化

文化是需要一代代传承的,而语文教学正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我们中小学生对自己民族的文化瑰宝知之甚少。对学习她、读懂她的重要性、紧迫性还缺乏真切的体验。在阅读教学中,贯穿传统文化的内容,对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是很有意义的。而且学生的语文学习本来就需要合适的内容载体,而传统文化正是个很好的选择。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提出:要把弘场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强调要加强中小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阅读传统文化作品,在阅读过程中让学生穿越时空,和圣者、智者对话,和先驱者、跋涉者交流,感受伟大的心灵、深邃的思想、超凡的智慧和创造力量。面对众多经典文学作品,教师该如何让学生快速有效地弘扬传统文化,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呢?

一、咬文嚼字,汲取中华民族文化养分

古代经典作品,不仅积淀着丰富的古代文化知识。也积淀着丰富而深厚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但学生在阅读时往往不求甚解,“知其然”却不能“知其所以然”,这样的阅读,无法真正地汲取到中华民族文化之精髓。这就要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必须运用精读的方式传授语言文字知识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咬文嚼字真正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与真正价值,从而自觉地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比如《论语》就是一部不朽的经典,任何时代都不会失去它的魅力和价值。学生对这样的作品必须根植文本,多读多悟,才能理解其文化内涵,从而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

于漪说过:“母语是一个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民族语言是民族文化的根。”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载体,咬文嚼字即是文化大餐中的细嚼慢咽。对文化营养的吸取及为充分。语文阅读教学就应该帮助学生捕捉到心灵的悸动。引领学生与文字相亲,并且在这亲近中,感受到文字中蕴涵的美。

二、博览群书。传承经典文化之精髓

精读是学生汲取人类优秀营养、积累语言、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但相对广博的传统文化则是远远不够的,精读毕竟涉及的阅读量少,阅读面窄;因此要充分地了解、吸收、传承经典文化的精髓。还必须要有以更多更广为出发点的泛读学习作为必要的补充。“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广泛阅读可以增加学生的学识,想象力和知识,令学生终生受用。这是一个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唤醒心智与灵魂、促进生命成长的过程。为此。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引导:

首先,教师帮助每一个学生制定阅读计划,课内外留出充分的阅读时间,保证基本的阅读时空条件。让学生有时间自主阅读,给学生留出广阔的思维空间,把他们的阅读视野从狭小的牢笼中解放出来。

其次,对于那些精华、鲜明、简练之作,教师要提倡学生进行背诵。比如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只有读得多,记得多,聚沙成塔。才能神明自得。

最后。学生的泛读往往追求量多。导致前看后忠、走马现花。此时,教师盔教学中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在广泛阅读基础上口头复述、写读书笔记、开展小组讨论、背诵比赛等方式帮助学生积累,使之成为学生终生的财富。

三、个性化阅读。给传统文化注入时代新气息

中国传统文化植根于过往时代的土壤之中的,要跟信息化社会相接轨,使传统文化恢复活力就必须创新,给其注入时代新气息。北京奥运图案的设计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创新的典范,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艺术和奥林匹克精神的完美结合。所谓“古为今用”,正是此意。

个性化阅读是创新的重要前提。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的精读和泛读,更要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个性化阅读就是通过学习活动和自主建构。学生个体的创造力、潜能、审美力、鉴赏力、个性、品德意志等得以表征、凝固在活动中和活动结果上,学生个体的创造力、潜能、审美力、鉴赏力、个性等得以丰富、发展。《新课标》强调指出:“注重个性化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索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传统阅读教学范文第2篇

追溯到封建社会时期的传统语文教育中的阅读教学,因为当时的教育是本着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原则的,传统的阅读教学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封建礼教的制约与束缚,无论是内容和方法都受当时社会背景的限制,如今看来它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甚至应该摈弃的弊端。但不可否认前人的经验和智慧中总会包含着一个时代的文化精华,所以我们应该努力吸取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精髓,来丰富和推动当代语文教育事业的建设和发展。

本文以张志公的《 传统语文教育初探 》(以下简称《 初探 》)为蓝本简要地论述传统语文教育中阅读教学的大致内容、值得借鉴的经验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传统语文阅读教学的内容

传统的语文教育是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传统的阅读教学也是在封建蒙学体系的指导下产生和发展的。《 初探 》中把传统的语文教育的完整体系分为三个部分,大致分为识字、阅读和写作训练。其中阅读作为至关重要的中间环节,对识字和写作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儿童经历了集中识字和进一步识字教育之后,就要进入真正的阅读教学阶段了。以下以表格形式简明地介绍传统语文阅读教学的内容(表1)。

二、传统语文阅读教学的经验

从以上简要的阅读教学内容可以看出,我国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经历了相当漫长的发展历程,在此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阅读教学的经验,这些经验对于今天的语文阅读教学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1.强调熟读、精思、博览

(1)熟读方面。传统阅读教学强调“读”,并且注重讲读结合。以诵读为基础,重视熟读文本,是我国古代语文教育的成功经验之一。宋代朱熹在《 童蒙须知 》中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是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通过诵读、熟读,不仅容易形成语感,而且有助于记忆和理解。古人所谓“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另外,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明白文中道理,读讲结合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清代唐彪曾提出:“随读随讲,则能明析其理,久久胸中自能有所开悟,若读而不讲,不明其理,虽所读者盈简,亦与不读者无异矣。”[2] 这说明了读讲结合的作用,只有学与教都积极主动,才能更好地完成阅读教学的目标。

(2)精思方面。这是在熟读基础之上的进一步学习,所谓“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讲的就是读与思的密切关系。宋代朱熹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3] 清代唐彪在《 读书作文谱中 》也谈到他的体会:“读书须将文本读熟,字字咀嚼令有味。理会不得处,且宜深思;思之不得,然后将注脚看,始有益。”熟读是为了加强记忆,精思是进一步的心领神会,如此有助于更好地体会文本的含义,也能帮助学生积累相关知识,可谓一举两得。

(3)博览方面。传统阅读教学提倡在熟读、精思的同时,也重视广泛涉猎,鼓励学生博览群书。我们今天的学生,读书的范围不应仅局限于教学内容的狭小范围之内,要通过放开眼界的广泛阅读,了解当代社会的文化经典,并通过文字认识社会和接触社会。另外,就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来说,“读”对“写”的作用不可小觑,我国古代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的说法,即可证明通过有目的的博览可以“涉猎”到很多知识和技能。

2.注意启发诱导、循序渐进

阅读教学同其他的学习过程一样,只有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才能达到相应的教学效果。传统阅读教学的过程正是充分考虑了这一点,为学生安排了由易向难、由浅入深的阅读内容。由此宋代朱熹提出:“读书之法,当循序而有常”,并进一步主张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教学顺序,成为古今学习过程的经典言论。当然,在有规律的阅读教学进程中,少不了“夫子循循善诱人”的诱导和启发。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在阅读教学中的“指引者”的作用,帮助学生在阅读中发散思维,领悟深刻的社会道理和人生意义。

3.对文章进行圈点评注

传统阅读教学通过指导学生对文章圈点评注来进行。“圈点”是指在阅读时给字句画上符号,“评注”是把对内容和文字的评论写在正文旁边或行间。评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自学能力,并在一定意义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另外,使用这种方法,从圈点符号是否正确、评注内容是否恰当,可以反映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检测学习的成果,从而培养学生细心阅读、读思结合的良好习惯。

4.“文”“道”不可偏废

古人对于“文”“道”关系的看法,对阅读教学的影响是很大的,诸如“文以载道”“文以明道”等都贯彻了关于文道关系的基本精神。《 初探 》中标注“文”指语言文字之学、辞章之学,“道”指当时社会正统思想的总称。张志公先生在此处进一步阐述:“‘道’是根本的,然而正确的‘道’必须有高明的‘文’来阐发,传播,人们也必须通过‘文’来理解‘道’”,因此,二者是不可分的,不可偏废的。”[4] 基于此种观点,古人主张在指导学生阅读的时候,要仔细讲解文章的名物、训诂、句读、篇章,使学生充分地理解文本,同时领会以伦理道德教化为主的教育内容。

5.主张利用诗歌教育学生,培养语感

读诗是蒙学中一个固定的教学内容,唐宋以来,儿童在识字之后,会读一些优美而浅近的诗歌,这些诗歌“容易念,容易背,朗朗上口,适合儿童的爱好”,可以培养儿童对读书的兴趣。诗歌是语言最精炼且涵韵最深刻的文本形式,它不仅形式整齐有规律,而且讲究押韵,音调和谐,适合大声诵读,反复体味,从而启发思考,有所感悟。张志公在论述这方面的经验时也表述道:“多念一些好诗,孩子们逐渐会感觉到语言的美,感觉到书有念头,有学头,从而培养了他们爱好语言的感情,促进了他们求知的愿望,增长了他们思考、想象的能力。”[5] 当然,在诗歌教学方面,教师适当的指点也是必不可少的,首先要选择内容健康、语言优美、表达浅近的诗歌,其次在指导阅读时要带领学生仔细揣摩领悟,这对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大有裨益。

三、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历时几千年的中国古代语文教育,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既博大精深,又鱼龙混杂,传统阅读教学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也需要我们在研究它时不仅要全面认识有益的经验,也要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有清醒的审视和批判,才能有力地推进当代语文阅读教学的改进和发展。

1.教学内容陈旧,脱离口语和生活实际

传统语文阅读教学的内容大致上可分为两类,即经学读本、文选读本。封建统治者多为巩固统治地位而把它们作为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教化”的工具,这使得古代语文阅读教学高度伦理化、政治化,以至于成为经学和科举的附庸,割断了语文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语文教育应该是以口语交际和生活应用为主要目的工具性学科,然而古代语文阅读教学从内容和形式上看,都是把功名利禄作为主要教育目标,这不仅违背了语文教学规律,而且也给学生造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误解。另外,从能力培养上说,传统语文阅读教学忽视口头语言的教学,造成了书面语与口头语言的脱离,对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交际能力发展产生了阻碍。

2.忽视文学教育

经典的文学作品作为一个时代文化历史的精华,可以丰富地反映出当时的社会概况以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说进行必要的文学知识和文学鉴赏的教育是极其必要的,然而传统语文阅读教学在这方面是非常欠缺的,除了教学内容的封闭与保守,教学方法上的死记硬背也极大地束缚了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自由感悟和思想创新。

3.忽视知识教育

语文知识教育作为贯穿于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应该有其自身完整清晰的并且适宜语文教学的知识体系。这个目标在古代的语文阅读教学中还没有达到,甚至说是被忽视的,从而导致了在片面强调阅读训练时造成了语文知识教育的缺失,实际上,“在加强种种实际训练的同时,教给学生一点有关文字、声韵乃至语法的基本知识,能够提高他们学习言语文字的自觉性,这对提高读写基础训练的效率是有帮助的。”[6] 如果学生能够利用基本的语文知识和工具书解决学习上遇到的各种疑问,也会对自己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教学方法单一,重讲授和灌输

传统语文阅读教学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是重“教”轻“学”的,课堂的状态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封闭式教学。教学方法死板、单一,“只重整体感知,缺乏分析知识;只强调求同思维、单向思维,忽视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只尊重维护作者权威,无视读者理解的主动性、创造性……”[7] 长此以往,使学生容易对教师产生依赖心理,缺少自觉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并进一步影响整体阅读教学的效果达成。

回顾传统语文阅读教学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尽管古代的语文阅读教学只是作为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它自身的系统性和复杂性也是有待研究和整理的。面对精华和糟粕,清醒的头脑和犀利的批判都是必不可少的,我们要秉着“淘尽黄沙始得金”的自信,用传统阅读教学中的甘泉灌溉当代语文教育事业的沃土。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北京,100048)

参考文献:

[1]韦志成.现代阅读教学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

[2][3]转引自庄静肃.语文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传统阅读教学范文第3篇

在《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恶德公众的利益》一书中,作者曼德维尔描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群自私贪婪的蜜蜂为追求奢华的生活终日挥霍无度,但正是由于他们的骄奢逸居然使蜂群繁荣昌盛起来。当换了蜂后以后,这些蜜蜂变得勤俭节约时,储蓄增加,蜂群反而呈现出商业萧条、民不聊生的窘境,甚至连军费都在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下不得已被裁减,导致外敌入侵时无力御敌。

勤俭节约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勤俭节约的典型表现是储蓄的增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数据显示,中国的国民储蓄率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一直居世界前列,90年代初居民储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5%以上,到2005年中国储蓄率更是高达51%,而全球平均储蓄率仅为19.7%。2009年我国居民储蓄余额已经突破了18万亿元,储蓄率在全世界排名第一,人均储蓄超过1万元。2013年9月,我国居民储蓄连续3个月突破43万亿元,人均储蓄超过3万元,为全球储蓄金额最多的国家。中国经济中储蓄和投资结构已严重失衡。但储蓄的增加不一定导致经济的繁荣。

这个现象可以用总需求和国民收入变动的关系来解释。总需求与国民收入水平关系如下:均衡的国民收入由总需求决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总需求上升,带动价格上升,总供给增加,国民收入增加,从而出现经济繁荣的现象。反之,价格下跌,国民收入下降,总供给减少,出现经济萧条的现象。

这可以进一步来说。根据总需求与国民收入变动的关系,可以得出储蓄与国民收入的关系。在收入既定的情况下,消费和储蓄变动方向相反,当消费增加的时候储蓄减少,反之,当消费减少的时候储蓄增加。而总需求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国内需求,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投资需求由固定资产投资需求和流动资产投资需求组成。消费需求由居民个人消费需求和社会集团消费需求组成。二是国外需求,即产品和劳务的输出。因此,消费是总需求的组成部分。储蓄增加,意味着消费减少,总需求减少,导致国民收入减少,经济萧条;反之,储蓄减少,意味着消费增加,总需求增加,导致国民收入增加,出现经济繁荣的情况。

所以说,虽然储蓄是属于勤俭节约的美德。但勤俭节约对个人来说是一种美德,对社会来说就不一定了,而可能是一种对经济的不利因素。因为,大家都勤俭节约,把钱存起来,这些钱就没有转变成消费,从而导致社会需求的减少,国民收入下降,经济萧条。所以,要减少储蓄,增加消费。当然,这样做的前提是在社会各种资源未充分利用,总供给还可以增加的时候,如果各种资源已经充分利用,那就只会导致通货膨胀。

总需求与国民收入的影响,可以用图来表示,当总需求为AD0时,决定了国民收入为Y0。当总需求曲线向上方移动时,即从AD0移到AD1,总需求增加,使得国民收入水平从Y0增加到Y1;当总需求曲线向下方移动,即从AD0移动到AD2时,总需求减少,使得国民收入水平从Y0减少到Y2。

因此,假设不考虑总供给对国民收入的影响,国民收入水平就是由总需求来决定的,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增加;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减少。总需求的不足,正是引起供给过剩和失业的根本原因。这就是宏观经济学中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或称凯恩斯国民收入决定模型。

目前,拉动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投资、出口和消费中,因世界经济不景气,出口已经无法像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一样成为将中国经济拉出泥潭的重要力量。至于“投资”,国有企业是2008年刺激经济四万亿资金的主要得益者,但大量研究表明,国有企业的投资边际效用越来越差,如果为摆脱经济衰退继续进行大量的“投资”,最终的结果是进一步扭曲资源配置并加大产能过剩的程度,最终伤害经济的长期增长。因此,对于三驾马车而言,比较可行的主要是“消费”。如何增加消费?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说。从宏观即国家层面来说,就是要加快转型升级,提高生产力水平,只有整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提高了,才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提供更好的社会保障;从企业层面来说,就是要加快技术革新,用更先进的技术代替落后的技术,改变盈利方式,提高员工收入;从个人层面来说,就是要提高自身素养,学习先进技能,增加自己赚钱的能力。总之,根据经济学理论,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国家保持了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增加了就业,增加了居民收入,健全了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了居民消费信心,并通过税收等制度调节收入,缩小了收入差距,就能提高整个社会的消费水平。

传统阅读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情感渗透 发展方向

所谓语文阅读教学情感教学策略即从语文学科入手通过阅读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学过程、教学评价来达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感悟、理解、品味意识,从而达到培养文学素养、陶冶情操、健全人格的教学方法。学生情感意识的形成关键时期在于初中学习阶段,而对其进行有效培养的过程则是语文阅读教学。本文通过对传统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主要不足、新时期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发展的新方向两方面展开了相应的探索,希望对广大教师能够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一、情感渗透过程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学生情感意识培养的关键时期正是初中阶段,初中阶段是学生情感初步形成的时期。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对学生情感教育具有一定的帮助作用,使得学生通过不同阅读材料对情感进行更好的抒发,也会使得广大教师对于学生内心了解过程更加全面充分。这是其他学科教学并不能够达到的教学效果,也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主要方面之一,在当今语文阅读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从以上的论述过程中能够充分看出情感渗透过程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所在,希望广大教师提起高度重视。

二、传统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主要不足

(一)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思想老套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通常将教学思想和理念停留在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夯实过程,对学生思维能力以及情感意识的培养并没有予以充分重视,进而导致学生在接受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过于被动,其阅读理解能力处于机械死板的状态。这是传统初中阅读教学存在的主要现状,也是影响学生思维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提高的关键所在。这一问题对于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具有极大的限制作用,同时也是对学生情感教育开展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广大教师针对这一问题还应进行充分的关注。

(二)传统教学模式较为单一落后

在传统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学模式的单一与落后已经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很多教师通常认为课堂教学应一板一眼,教师应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的把握。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对课堂纪律的有效保证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但并没有认识到教学氛围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同时也没有充分重视学生情感渗透过程需要在不同教学模式中进行落实。这也导致了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学习兴趣受到了严重的限制。这样的教学模式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已经成为教师常用的教学模式,因此应对其进行积极的转变,将多种教学模式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情感教育相结合。

(三)教学内容选择与设计情感渗透因素较少

在进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很多教师经常对教学大纲内容进行“形式化”教学,并没有注重相关的深入探索,没有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挖掘。这样的教学内容往往对学生的情感渗透过程较少,同时对于学生情感意识培养过于片面。对于学生而言教学过程并没有足够的吸引力,教师对学生的内心情感发展方向并不了解,导致教学过程过于枯燥,学生学习兴趣由此逐渐降低。这样的问题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应予以解决,同时对其教学内容进行不断的深入研究与探索。

三、新时期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发展的新方向

(一)转变传统阅读教学思维

在对教师自身教学思维以及教学理念的转变过程中,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过程应逐步增加,从而将其教学方法进行相互交流,发现自身教学理念存在的不足并进行及时转变。这对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而言可以起到取长补短、优势互补的作用。教师针对学生情感渗透教学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多方面的分析,并将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解决,真正使语文教学情感渗透成为阅读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进而实现教学效果明显提高的目的。

(二)“合作学习”与“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合理运用

“合作学习”与“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合理运用,让学生与教师之间增进了彼此的感情,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结合阅读材料进行情感交流,最终使得阅读教学对学生情感渗透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合作学习”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最大的特点在于彼此之间的交流过程增加,将自身的想法进行交换,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内心思想进行不断的挖掘。而“探究性”教学模式最大的特点在于对学生思维方式进行正确的引导,达到了解学生内心发展过程。两种教学模式同样有助于学生自身的情感交流,对学生进行情感渗透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三)优化阅读教学内容,充分进行情感渗透过程

在进行阅读教学内容的选择过程中,应充分结合“科学化”教学理念,对其内容进行科学选择与深入挖掘,结合学生自身发展特点展开进一步的观察,通过实际现状进行有针对性的实施。这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情感渗透的关键环节之一,同时也是对学生增进情感交流过程的主要途径所在,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此观点展开相应的教学研究工作。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情感教育渗透过程已经成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发展方向,也是广大教师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之一。在教学研究工作中还应进行不断的探索。在本文论述中笔者观点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希望得到大家的积极意见与建议。

参考文献:

[1]邹燕柳.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4).

[2]童肖留.谈新课改背景下语文阅读的有效性教学[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0(1).

[3]陈永忠.构建初中语文阅读有效教学的课堂[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0(6).

[4]汪新华.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阅读教学――以《谈生命》一文为例[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C].2006.

传统阅读教学范文第5篇

一、传统语文阅读教学面临的困境

传统阅读教学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主体,教师作为讲述者,而学生成为听众,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传统阅读教学模式难以适应当前的教育形势,阅读教学的开展面临着很大的困境。

(一)局限于课本

高中阅读教学内容主要集中于课本,基本上围绕着课本进行教学,缺乏课外阅读的延伸。高中是教育的特殊时期,学生面临着高考的压力。因此,许多学校在开展语文阅读教学时,也是以应试为目的进行的,认为与考试无关的课外阅读内容缺乏教学的价值,而集中精力于课本当中。语文课文阅读当中的一些文章是节选于名著名篇。单独对课文进行理解而不进行延伸阅读,学生的理解面比较狭窄,对于课文的内容的理解程度不够。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将课内与课外进行了明确的划分,无论是教师的教学还是学生的阅读学习,都具有明显的倾向性,重视书本而忽视课外阅读,导致阅读教学的效果不佳。

(二)教学目标片面

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是以提升学生的应试能力为目标,学生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也是围绕着考试来进行。这就导致一部分学生对于语文阅读学习会产生厌烦心理。教师集中讲解,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语文阅读教学变得枯燥乏味,学生在对语文阅读内容的理解也十分片面。新课程改革对于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是,综合提升阅读的知识与技能、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理解当中的情感和价值观。而传统语文阅读教学局限在提升语文阅读的知识与技能的单一层面,忽视了学生在阅读教学当中的主体性,不利于阅读教学的开展。因此,针对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转变教学模式,将“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融入进来,以提升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

二、“少教多学”阅读教学模式的构建

阅读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这是在语文学习当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少教多学”阅读教学模式的构建,充分满足了新时期语文阅读教学的需要。

(一)以学生为主体

“少教多学”教学理念的核心就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少教多学”阅读教学改变了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模式,将阅读教学的主体转向于学生,围绕着学生展开。教师要做好对学生的引导工作,减少阅读讲解的分量,围绕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和理解,以做到“少教”。阅读教学不仅局限于课本,要根据课文当中涉及的内容进行相应的拓展,更加全面地对阅读内容进行理解,教学效果更佳。

语文学习是需要经过大量的阅读和积累进而拓展学生的知识储备,以课本为基础进行课外延伸是十分重要的。以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第一课《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学习为例,该篇课文节选于古典名著《水浒传》,学生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对《水浒传》进行相应的了解,从而对于该篇课文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和探究,极大地提升了自主思考的能力,加深了对阅读的理解,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真正做到了“多学”。

(二)加强沟通与交流

“少教多学”的教学模式的构建,建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教学课堂。教师除了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学习之外,还要充分挖掘学生在阅读方面的潜能。这就需要加强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学生在对语文阅读内容的理解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会从自己的思维角度出发,拥有独到的见解。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全面地了解学生的看法,让学生充分发挥个人的思维能力,并表达出自己的看法。让教师更加深入的了解学生的想法,增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进而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提升阅读教学的效果。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讨论,以了解其他同学的想法。

(三)把课堂交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