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全媒体时代的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图书馆从纸媒时代逐步转变为全媒体时代,这种转变为图书馆的发展带来深远影响[1]。现阶段,图书馆不同方面的服务都融入了全媒体特征,从宣传推广工作、多元化收藏、多样化服务以及物理与网络空间的兼顾等方面,都充分体现了全媒体特点,图书馆逐步走上了充满生机的全媒体发展道路。
一、全媒体时代公共图书馆宣传和推广的变革
随着全媒体发展步伐的加快,图书馆的宣传工作也应该跟上发展的步伐,利用全方面与多角度的全媒体宣传方式,把图书馆中的丰富资源,通过多种活动大力宣传.现阶段,图书馆的宣传方式有:印制宣传单、海报、在网站上开展不同公告等多种方式宣传;通过活动以及培训等方式,向广大读者宣传图书馆丰富资源与多样化服务。
1.服务
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为了使读者可以对图书馆的服务内容与项目进行随时随地的了解,图书馆通过不同方式最大程度将传统的宣传方式打破,采用部分直观、实时以及主动等特点的媒介方法,对服务活动实施有效的宣传、报道以及回顾,尽可能的将图书馆的丰富资源与服务效益充分发挥出来[2]。首先,图书馆可以长期和学校、企业合作,开展图书馆有关资源与服务方面的培训工作,使受训者能够对馆藏内容与服务范围充分的了解。其次,根据门户网站等方式,向关注人员定期推荐不同的服务信息,例如,开馆服务时间、流动车每个站点的时间与位置等,对于关注人员存在的疑问,还可以根据即时互动的方式给予答疑。最后,采用互动的方式,使读者的积极性与对图书馆的知晓度明显提高,例如,采取网络读者意见调查,通过微博与微信对读者的不同疑问给予及时的解答,另外,还需要大力宣传,将读者与图书馆的距离有效的拉近。
2.宣传
全媒体作为一种媒介形式,具有覆盖面广、技术成熟与传播范围大等特点,图书馆必须对上述特点合理利用,有效的利用全媒体开展宣传工作,使读者可以对了解、感受以及利用图书馆。其一,选择不同的宣传手段与宣传途径,大力宣传图书馆,根据馆藏资源、服务特点以及服务功能等为核心进行宣传片的制作,在图书馆内的显示屏上持续播放,对图书馆进行生动的介绍与展示,宣传效果较好。其二,由于时代的不断发展,图书馆的延伸服务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同时,逐步产生新型的核心业务内容,为了把相关业务内容在读者面前更直观的展示出来,每一个图书馆都精心的策划,打造出了极具特色的品牌活动与创新服务。
二、全媒体时代公共图书馆服务内容的变革
1.移动图书馆的出现
移动图书馆是以手机与移动手持设备为基础,通过手机、等移动手段,利用网络、网站等方式获得图书馆的服务需求,使读者可以通过不同格式将资源下载并保存着到移动终端上,不仅携带方面,而且可以随时阅读[3]。第一,移动图书馆具有个性化自主服务的特点,主要有馆藏查询、续借、历史记录检索、到期提醒等。第二,对最新的图书馆服务资讯给予及时的掌握,随时随地的获得公益讲座、展览、读者活动以及馆内楼层分布等信息。第三,针对性阅读体验。移动图书馆结合RSS订阅功能,为用户提供针对性信息服务,促使用户在任何时间与任何地点,都能够阅读到自身需要的信息,达到为用户提供不同来源信息的针对性阅读体验。
2.参考咨询的变化
一是,整合文献。在全媒体背景下,信息高速发展,读者要想在繁杂的信息中找到有用的信息,需要图书馆对相关数据分析、加工以及整理,产生适合图书馆的信息源,以符合读者的检索、选择以及保存。参考咨询服务内容还应该把相关信息进一步加工,产生二次文献等相关集成化的专题文献信息,便于满足读者的要求。二是,服务的定制。对全媒体先进技术与图书馆的资源充分利用,为企业、校园等定制针对性的专题类学习资源,满足不同群体与机构的不同学习需求。
三、全媒体时代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形式的变革
1.由静态至动态的发展
1.1读者的信息需求
因为技术的快速发展,知识的不断变化,较多有效信息与知识更新较快,读者对信息的需求也随之变化,其除了需要图书馆的静态馆藏信息以外,还需要通过网络与手机等技术对动态信息进行查找。
1.2资源形式的改变
全媒体时代背景下,资源形式发生较大的变化,从静态的纸本媒体,逐步转变为以声、光效果多方位展现资源的多媒体时代,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阅读方式更加生动想象化,增加读者对多媒体资源阅读方式的选择,使读者的阅读兴趣明显增强。
1.3宣传方式的改变
图书馆的传统宣传方式为宣传单、海报等静态方式,但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图书馆的宣传方式能够在网络上,利用微博、微信等动态方式下完成,还可以拍摄宣传片在显示屏上持续播放,形式多种多样,宣传范围较广,效果得到明显提高。
2.由单一至多元的发展
2.1信息载体
全媒体时代信息的形态多种多样,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也从纸本资源转变为数字资源,促使资源采购从单一形式转变多元化。
2.2传播方式
图书馆为了满足读者对资源的需求,利用不同传媒方式和纸媒传播方式相结合,有助于为读者提供多种资源获取途径,使其获得资源的愉悦感明显增强。
2.3读者获取信息方式
由于读者需求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单一的获得文献的途径已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全媒体时代背景下,可满足读者的需求。例如读者能够利用自助借还机等方式,简单,快速的借阅或下载到需要的信息资源。
【摘要】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媒介融合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意味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在这个时代,一方面人们的信息需求不断得到满足,另一方面也面临着全媒体时代给媒介和全体受众带来的挑战,对此我们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关键词 全媒体 媒介融合 应对
“全媒体” 指媒介信息传播采用文字、声音、影像、动画、网页等多种媒体表现手段(多媒体),利用广播、电视、音像、电影、出版、报纸、杂志、网站等不同媒介形态(业务融合),通过广电网络、电信网络以及互联网络进行传播,最终实现用户以电视、电脑、手机等多种终端均可完成信息的融合接收,实现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终端获得任何想要的信息。
中国人民大学彭兰教授认为:全媒体是指业务运作的一种模式和策略,即运用所有媒体手段和平台来构建庞大的报道体系,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都是这个体系的组成部分,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实现相同信息资源的多媒体、多形态的呈现。
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曾提出“媒介即讯息”,任何一种媒介或者媒介形式的出现都会给社会发展带来某种程度上的变革,会影响人们的生活,甚至对思维方式也有着深刻的影响。而全媒体的出现对于传统媒体环境无疑也会带来挑战。
一、全媒体改变了信息传播环境,对媒
体的定位、内容制作方式等带来影响首先,全媒体改变了信息传播中的“传受关系”。传统媒体时代,受众是被动的接受者,在全媒体时代,受众不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信息接受者,而是能够更好的按照自己的意愿对信息进行自主选择。对于一些突发事件来说,受众有可能成为第一信源,为传统媒体的跟进提供信息。
其次,全媒体时代信息源的壁垒被打破,信息流通会更加的频繁。传统媒体时期,信息传播的主导权掌握在传统媒介的从业人员手中,他们对信息都会做某种程度上的把关,在全媒体时代,一方面信息流通更加自由,另一方面,由于普通受众都有信息的权利,缺乏筛选加工的过程,这对于未来大众的媒介素养是一种极大的挑战。
第三,全媒体可能导致信息的过量,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曾经在研究中发现,媒体信息的过量对于受众而言会产生一种“麻醉”作用,即一方面对于信息只是被动的接受,产生旁观的心理,而不是身体力行对所发生的事件采取行动或者主动参与;另外一方面,过量的信息可能会使受众产生麻痹,即对于发生的特定事件逐渐丧失愤怒、同情、悲伤、喜悦等情绪,变得麻木不仁。
第四,全媒体时代,信息的公信力面临挑战。这一点对于突发事件尤其重要,根据归因理论,任何事件发生之后,人们都需要依靠一定的信息来给自己的行为寻找依据,以此缓解内心的不安,达到一种心理平衡。而对于这类事件,传统媒体发出的声音对于安抚人心,引导舆论等都产生着巨大影响,而在全媒体时代,面对大量未经把关的信息,人们往往无所适从,难以判断。
第五,随着新旧媒体数量的激增,新的传播方式和传播内容,时时刻刻都在快速更新,这不免使媒体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对于从业者的媒介伦理会带来巨大的挑战,难免会有因盲目跟风而导致定位的偏离。一方面可能会导致媒介个性的缺失,另一方面则导致违反媒介伦理的事件的频繁发生,例如假新闻、媒介寻租、有偿新闻等。
总之,面对全媒体时代所带来的传播环境的改变,媒体应该着力强化自己的个性及特征,找到属于自己的定位,而不是随波逐流。尤其在碎片化的信息传播时代整合力量,壮大自己。
二、全媒体的发展与应对
纵观人类的传播发展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媒介总是以一种叠加的方式不断向前发展。每一种新媒介的出现,都让世人对旧媒介产生担忧的情绪,但事实证明,新媒介的出现并不代表旧媒介的消亡。而是使得旧媒介不断挖掘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在新媒体的环境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存在方式。面对新媒体和全媒体的竞争,新旧媒体在相当长的一个阶段都会进入共存和交互相融的时代。
全媒体时代的来临,带来的是媒体多个方面相互融合的变化。其中,渠道融合、内容融合和媒介组织的融合趋势在众多变化中逐渐凸显出来。
所谓渠道融合,就是讯息通过不同形态的媒介载体呈现在受众面前。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针对受众的不同特点和不同需求,“量身打造” 同一内容的展现方式,从而对媒体产业链进行最大程度的拓展。新媒体应从多平台、多方位、多渠道和传统媒体展开深度合作与互动,新媒体可以为传统媒体带来新的活力,并形成集约化宣传优势和运作模式。
内容融合即是内容上的重新包装,将图片、文本、视频、音频等整合在一起,并且数字化,通过一种融合的平台向受众提供多感官的服务。而新媒体或者全媒体的发展还需要借助传统媒体的公信力、权威性,甚至报道经验、专业技能和品牌优势等。这样才能使得新媒体的发展更加顺利,能够更好的实现受众的需求。
媒介组织当前面临的环境复杂性与不确定性日益突出,媒介战略弹性使媒介组织能在最短的时间通过自身的调整,达到与外部环境的统一,保持持续竞争的优势。从根本上讲,媒介战略弹性体现的是企业战略学习机制与创造机制的活性,只有开放型、学习型与创造型的媒介组织才能在媒介整合的趋势下更好地发挥基础性的支撑作用。
第一,构筑同一平台,使用多媒体手段报道新闻。媒介手段的结合实际上意味着不同的媒体表现形式有共同的基础平台,这样,多元化的媒体产品汇集进入同一个渠道有了更高的可能性。
这并不预示着媒介整合仅仅能提供单调乏味的产品。相反,媒介整合的目的,是从产品的二次升华中变得更丰富、多样化以及个性化。一个多媒体的报道方案,应该是完整的闭环:每一种媒介渠道都发挥着自己的特点,彼此之间取长补短。所以,当我们面对不同的信息时,要有理性的选择以及恰当的表达方式。如果只是将同一个角度的事件用不同方式进行重复式宣传,或者只是用多样化媒体渠道来进行累积,那么就很难达到增值的效果,容易造成传播过程中的冗余,同一个新闻反复来回的传递给受众,会让人们感到厌烦。
第二,不同媒体渠道的报道应是一个有序的整体。全媒体新闻即代表着多样化媒体方式的运用,它是利用不同媒介渠道的特点,将一次性收集的材料,在多个媒介上进行展示,形成一个完整的报道链条。比如对于重要新闻的报道,应该采取手机终端多点报送、互联网滚动播报、电子报刊同步传递、视频内容的持续报道、纸媒的深度报道等方式。这种方式不仅能够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也可以通过多平台的合力使传播效果得到提升。
然后,我们要说的是内容上的竞争,在信息公开化的现今,媒介内容的争夺已经从信息层面转移到了观点层面,追求新闻报道的独特角度和特点等,能够表现出比别家媒体更广、更快、更透明、更深入的信息解读,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受众更高层面的需求,也能让媒介自身的地位、品质和公信力得到提升。
与传统媒体相比,全媒体化的生产程度要更加复杂。对于从业者自身与技能的要求会更高。因此,培养跨媒体人才是适应媒体内容变化趋势的不二选择。全媒体人才的培训,对于记者来说,抛开必须的基本技能外,更多的是要形成一种思维方式,即让他们能够用全媒体的方式去思考。
全媒体新闻是融合新闻的基础,但并不只是融合新闻。全媒体新闻的发展有两个方向:一种是全媒体思路的拓展,也就是重视媒介渠道的多样性与拓展;另一种是全媒体融合方向,即在发展新的媒体渠道的同时,关注多样媒体渠道的良性结合。显而易见,只有全媒体融合的方式才能挖掘出全媒体事业的价值。并且能够让从业人员在面对一个新闻信息的时候,很快的做出自己的选择,从容地选择适合的媒体报道渠道来进行传播。
参考文献
①姚君喜,刘春娟,《“全媒体”概念辨析》[J].《当代传播》,2010(6)
②罗鑫,《什么是“全媒体”》[J].《中国记者》,2010(3)
③郜书锴,《全媒体:概念解析与理论重构》[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2(8)
④车永波,《全媒体探索:全新的媒体传播模式》[J].《新闻战线》,2010(3)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城市;新闻广播;发展
在当今社会发展趋势下,各种传播媒体不断推陈出新,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结合形成了全媒体时代。面对全媒体时代的挑战,我国城市新闻广播要想继续保持稳定的发展,就要积极探索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传播模式,满足各类观众的不同需求,提供更优质的广播服务,实现最佳的传播效果。城市新闻广播要对自身作出准确的定位,结合自身的特点,寻找更加有效的发展途径,从而实现不断的完善和创新。
一、城市新闻广播的总体定位
(一)服务本地市民
城市广播的功能性很强,观众通过城市广播能够清晰地对国际、国内的重要新闻进行了解。城市新闻广播应当明确自身的形象定位,认识到自己作为新闻平台的官方性和严肃性,根据新闻的重要性和典型性进行适度、灵活的调整,同时认识到新媒体终端相比较于传统媒体的优势,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平衡点,立足于服务本地市民,打造一个符合本地市民审美情趣和生活需求新闻广播平台。
(二)准时播出
新闻资讯一般而言都是在整点或者半点的时候滚动播出,这已经成为新闻广播的重要标志,例如北京电台新闻广播《整点快报》、哈尔滨电台新闻广播《新闻进行时》等五分钟左右新闻小栏目的设置为最新资讯提供了及时出口,极大地保证了新闻的时效性,为市民提供第一手的新鲜资讯。
(三)与其他节目相结合
现代观众的口味变得多元化,因此,城市新闻广播在保证新闻节目播出质量的同时,还穿插播放其他类型节目,实现整个广播整体节目类型的协调,以此扩大观众范围,让新闻节目可以在其他节目的补充之下更加丰满,不至于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城市新闻广播可以加入一些与实事相关的小节目,例如,在高考的时候,就可以设计《高考在线》类的咨询节目,满足观众的实际需求。
二、全媒体时代城市新闻广播的发展策略
全媒体时代指的是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的紧密结合,不仅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路等各类传播工具,还涵盖了视、听、形象、触觉等人们接受资讯的全部感官。全媒体时代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动静结合、深浅互补、全时在线、即时传输。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我国城市新闻广播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城市新闻广播要想在这个充满挑战的全媒体时代里更好地发展,就必须立足市场,加大创新,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结合自身,采取有效的发展策略。
(一)加强城市新闻广播的人才培养
城市新闻广播面临着来自于其他广播台与新媒体终端的双重压力,竞争十分激烈,而城市新闻广播中的人才数量与质量,是节目创新的基础保障。因此,城市新闻广播要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吸纳人才,并且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科学的人员分配,根据主持风格和类型的不同,将主持人分配到相应的岗位,不断培养主持人的职业热情,让其能够在自己理想的岗位中发光发热;引导主持人和新闻广播一起进步,不断地通过专业讲座等方式培养主持人的职业道德意识和业务能力;建立起科学完善的奖惩制度,通过适当的规定来制约工作人员的行为,通过丰厚的奖励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
(二)完善治理机制
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良好的制度体系与外部环境是我国媒体行业得以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全媒体时代里,媒体工具越来越多,媒体行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城市新闻广播必须立足市场,严格规范新闻制作和流程,形成内部自律机制,从新闻产生阶段完善纠错机制,从选题到成文编辑,再到校对、审查,新闻报道的产生必须进行层层把关,从而发展有竞争性的广播节目,完善内部管理制度,进而在媒体关注中树立良好的大众形象,赢得更好的声誉,为自身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三)合理运用节目资源
在城市新闻广播中,并不是每一天都会有大量的有效新闻用于播出,所以节目的质量比数量更加重要,城市新闻广播要合理利用有限的节目资源,提升广播的播出效果,具体方案为:一,节目的有效重播,通过节目的重播可以缓解听众的听觉疲劳,将首播中漏听的内容进行补充,在重播的过程中,节目中的积极因素能够更加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节目资源被充分利用,引导作用更强,例如中央电视台的《第一时间》,七点首播之后,八点就会紧接着安排一次重播;二,播放宣传片花,城市新闻广播可以将零碎的小创意等制作成精美的宣传片花,通过宣传片花的播出,可以适当调节紧张的新闻节目节奏,让观众的精神得以放松,同时也给主持人适当的放松时间,利用片花播出的时间对稿件进行浏览和准备,从而更加有效的提升了播出质量。
(四)树立品牌
全媒体时代里,人们了解新闻的途径也越来越多,面对眼花缭乱的广播节目,如何在第一时间内吸引观众的眼球是我国城市新闻广播的重要课题。城市新闻广播服务的对象就是广大观众,要想吸引观众的眼球,让观众耐心地观看新闻广播台播出的节目,关键就在于品牌的树立。电视台要有树立品牌的意识,打造精品节目,扩大节目的影响力,同时打造品牌主持人也同样有着巨大作用,主持人是新闻广播的形象代言,代表着新闻广播的风格,因此,品牌主持人与品牌栏目要形成有机结合,通过出色的品牌主持人将品牌栏目展现得淋漓尽致,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结束语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媒体行业面临新的挑战。城市新闻广播作为传统的传播媒体,必须要在全媒体时代中对自身有正确的定位,通过采取有效的发展策略,不断完善自身,提高节目质量,提升服务功能,来更好地满足观众的需求,从而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获得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冬梅.全媒体时代城市新闻广播发展探析[J].中国广播,2012,11:80-82.
[2]张婷.全媒体时代城市新闻广播发展[J].西部广播电视,2014,24:86.
关键词:全媒体 出版 环境 编辑工作 新特点
中图分类号:G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 (2017) 04-0086-01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致使我国的出版行业也在逐渐地实现着变革和创新,在此发展背景下,我国的出版编辑工作所面临的不仅仅是机遇,更多的是挑战,而且出版编辑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流程也产生了较大的改变,因此,在全媒体出版环境下的编辑工作也出现了新的特征,笔者基于这一问题进行了针对性的分析。
一、对于全媒体出版环境下编辑工作的特征分析
全媒体出版环境下的编辑工作,其特征可归结为两个层面,一方面是通过现代化的数字方式,利用互联网、手机以及阅读器等等诸多的方式实现出版。另一方面是通过旧时的纸介方式实现出版。
1.对于读者阅读需求方方面变化的分析
在全媒体发展背景下,读者的阅读需求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直接的影响到出版业的发展,时代的发展致使读者的阅读需求也在不断地发生着改变,现阶段的阅读方式也在逐渐的拓展,因此,读者在要求拓展阅读方式的同时,还要求阅读信息的及时性以及准确性,而且更加注重阅读时的体验和舒适度,进而对阅读内容及时反馈。全媒体发展背景下的读者,对阅读的要求更具立体性,也更追求个性化。出版编辑在这一发展形势下,要想使编辑工作满足读者对阅读内容的需求,就要从根本上着手,积极地对自身的工作进行创新,进而与读者的阅读需求相契合。
2.对于编辑工作的流程以及内容方面的变化分析
在旧时的纸介出版方式里,编辑的程序以及工作内容都具备极为紧密的关系,并在此过程中显现出整体性的特征,在这一全媒体的发展形势下,数字信息的融入,致使编辑的工作内容与平台之间的关系已经被划分开,从其编辑工作流程中可以发现,编辑工作具备自由的工作特征。针对一部出版作品,有关的记者和编辑会通过图片收集以及文字记录的方式,而后将其导入到数据库,之后再对这些数据内容进行及时的处理和整合,通过各类的媒体途径对其中所需的内容进行筛选,最后择选适宜的、科学的终端产品,进而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切实的动力,从这一过程中的程序和工作内容中可见,编辑的工作较为自由,可以前后颠倒完成,也可以按照顺序进行[1]。
3.对于编辑最终的工作成果特点分析
在现阶段全媒体发展背景下,出版编辑的工作更具立体性,需要不断的更新并创新自身的工作内容,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进而提升自身的工作效率,而在此发展背景下,编辑工作的成果也更具独特性,从其工作成果中进行总结和归纳,可以发现编辑的工作具备创新性,读者在对编辑编撰过后的文章内容的传阅更具便捷性,可见,编辑在落实编撰以及出版工作时,可以按照发展的需求进行及时的变革,具浯葱滦缘奶氐悖进而满足时展的需求,符合读者的需求。
1.强化自身的个性特点,夯实自我服务意识
在二十一世纪的发展背景下,出版编辑要想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动力,为出版社取得更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就要将自身的发展与时展的脚步相契合,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现阶段的人们越发的注重服务质量,在选择阅读时也是如此,人们不仅提升了自身对阅读内容的要求,还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阅读舒适度的需求。因此,相关的出版编辑在进行出版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编辑工作的服务意识,着重发挥其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进而促进出版社的发展[2]。
2.履行自身的职责,实现社会价值
出版行业的发展在二十一世纪全媒体背景下,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出版行业要想坚实自己的社会地位,就要首先明确自己的发展核心,图书出版行业是重要的文化导向,是弘扬文化的支撑性灵魂,图书出版行业也可以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促进社会道德体系的构建,所以,在进行图书出版的过程中,出版编辑一定要树立长远的志向,在当前的发展趋势下,坚守自身的职责道德,提升自身的专业性,与此同时,图书出版编辑一定要避免利益的诱惑,放平心态,对实践过程中的出版问题逐一的解决,最终促进我国图书出版行业的发展。
3.题材的选择应当具备科学性
在全媒体环境下,可以借助T-book等方式展现相关内容,从而满足读者对读物的要求,编辑内容也更具加适用以及合理。在全媒体发展环境下,图书出版编辑要想将自身的优势发挥到出版实践中,就要对当前读者的需求进行分析和总结,而后再落实编撰内容。在进行图书编辑的过程中,首先应当确定选题,并考虑选题的科学性和适用性,在实际的选题过程中,还应当选取读者可以理解的选题内容,与此同时,还要考虑这一选题内容是否符合全媒体时代的发展需求。
4.对作者资源进行整合
传统的编辑方式,更多的需要对各类稿件进行协调,还要通过约稿邀请的方式逐渐的完成图书编撰工作,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当前全媒体发展趋势下,要将这一编撰方式进行转变和更新,此时,则需要维持传统作者的前提下,拓展稿件的收集途径,出版编辑可以通过网络的形式,找寻适合出版设发展的、满足图书出版要求的作者,将这些平民作者资源进行整合,另外,在校对、审核等环节,也可以通过这一方式,提升图书出版以及编辑工作效率,促进出版社的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全媒体时代下的出版编辑,要想提升自身的社会影响力,就要首先对编辑的特征进行分析,并针对性的采取措施进行解决,而且还要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加强社会道德服务意识,提升社会杠杆经济的掌握能力,提升和其他成功出版企业的交流能力,进而提升对市场的观察能力,进而在当前全媒体时展背景下,提升自身的编撰能力和对各类信息的整合能力,最终从整体性的发展角度促进出版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卫乐文,姚永春.全媒体出版环境下编辑工作的新特点[J].出版广角,2015,32(5):98-100.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0—0198—02
当前,图书情报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全媒体时代”,全媒体(Omni Media)的新发展可以认为是新的信息环境的一大特点,而与之相适应的互联网、广播电视网、移动通讯网的三网融合的新趋势也可以认为是新的信息环境所呈现出的新现象。
一、全媒体时代的特点及对公共图书馆的影响
普遍认为,全媒体指媒体机构及运营商采用文字、图形、图像、动画、网页、声音和视频等多种媒体表现手段,通过广播、电视、音像、电影、出版、报纸、杂志、网站等不同媒介形态,通过融合的广电网络、电线网络以及互联网络进行传播,最终实现为用户提供电视、电脑、手机等多种终端的融合接收,实现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接收任何媒体内容。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对出版业、图书馆界、数据公司、作者和读者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全媒体对图书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近年来的图书借阅率呈下降趋势,尤其是经典阅读的淡化更为明显,这就对图书馆的建设与服务提出了新的挑战。
复合型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等理念和实践正在导人公共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从公共图书馆而言,尽管印刷型媒体还占有相当的比例,但印刷之外的多媒体特别是数字媒体的比重已越来越大,使用者越来越多,这种趋势不可逆传。今天,读者的个性化图书馆已经来到了人们的身边。在众多的公共图书馆中,各类数据库、知识库呈现出全媒体的特征,其中包含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而内网和外网也形成了统一的网络平台;一些网上联合知识导航站的数字技术平台推进了自动生成信息库和知识库;一些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通过网络服务平台实现了跨时空的服务并提供图书馆多次开发利用;许多全媒体服务的新技术设施频频现身公共图书馆以及城市社区服务点。
二、高校图书馆在全媒体时代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新技术为高校图书馆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和挑战
新技术给图书馆业务和服务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使得图书馆可以在一个崭新的平台上拓展服务范围,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服务能力,推动业务发展。以数字图书馆的文献数字化为例,数字出版的兴起可以使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更加灵活,不必要全部进行馆藏纸质文献的数字化,可以通过购买电子书的方式达到同样的目的;云存储、云服务也为很多中、小型图书馆提供了提升服务的机会,让图书馆以很小的成本获得较好的效果。目前我国省级图书馆中已经有9家开通了移动服务,其他有条件的省馆也在建设移动服务。正在实施的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也将新媒体服务和全媒体服务作为重要建设内容之一,这将推动全国公共图书馆的全媒体服务发展。
与此同时,如何充分利用这些新技术,如何使之有效地融入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和服务中,发挥最大的效能,目前并没有可以借鉴的成熟经验;技术发展的速度远远比图书馆服务提供的速度要快;数字图书馆建设与传统图书馆服务的融合等等,都给全媒体时代的图书馆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高校图书馆在数字化发展上面临的困境。
全媒体时代,高校图书馆的发展主要集中在数字化建设上,但我国高校图书馆在数字化建设上面临着很多制约因素。
1、数字资源建设投入主要集中在硬件设施,非数字资源转化为数字资源、购买成熟的数字资源、获取网络数字资源进行加工、通过共享获取数字资源使用权等几个方面。在我国只有高水平大学图书馆经费相对充足、技术力量雄厚,图书馆的数字化进程相对较快,而绝大部分高校图书馆因为经费不足,仍然停留在传统图书馆阶段,难以发展。
2、图书馆专业人员缺乏。由于很多高校对图书馆的重视程度不够,造成了图书馆在人才引进、人才培养等方面得不到应有的支持,馆员素质参差不齐,年龄偏大,而且大多成为了教师家属的集中地,汇集了很多非图书馆专业人员。学科馆员,信息馆员,高素质馆员的缺乏也制约着高校数字化图书馆的发展进程。
(三)全媒体时代数字藏书带来的侵权问题
“数字图书馆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有使用价值的图像、文本、声音、视频、图形等多媒体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借助于最新的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建设超大规模的、可扩展的、可互操作的知识库集群。”
1、软件资源侵权。数字藏书楼的开发离不开软件撑持,需要使用年夜量的计算机软件。计算机软件是智力密集型产物,其开发投入时间长,技术含量高。带来了软件资源昂贵的问题。制约了高校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
2、知识产权问题。“从实质上看,数字图书馆作品使用仍未改变传统图书馆的作品使用属性,其仍应遵循图书馆作品使用的基本规律。因此,数字图书馆对作品的版权使用亦应符合合理使用、法定许可与授权许可等版权使用形式。”由于根据目前我国相关立法,高校图书馆“合理使用”版权作品的范围和方式非常有限,所以高校图书馆对实体馆藏资源进行数字化、网络化以及提供相应读者服务的时候,很可能涉及版权纠纷,这就导致许多高校的数字图书馆建设工作的滞后。
三、全媒体时代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的途径
(一)要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调整服务创新的新路径
在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新理念、新模式、新框架、新技术,这些都给高校图书馆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但也要面对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在全媒体时代,图书馆如何去选择自己的路径和方向。真正的图书馆创新应该是随着外部环境的改变从根本上去重构和再造图书馆的服务和产品。新技术在引领着图书馆的发展,但也使我们陷入了这样的误区:困守于阵地和资源的局限,迷失在技术和手段的诱惑中。其根源就在于我们坚持着“资源决定服务,服务决定需求”的固有模式。因此高校图书馆应该将服务创新路径的出发点调整到“需求决定服务,服务决定资源”的新模式,通过读者的需求去设计图书馆的服务和资源。
(二)要继续增加资金投入和来源渠道以及建立完善引进人才与培养人才的机制
高校图书馆在资金的利用上应该多向数字资源倾斜,及时调整馆藏结构,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合理分配资源,提高利用率。另外,高校图书馆也应该及时地转变管理模式,在资金上也不能完全依靠学校给予,应该发挥其应有的社会作用,创造经济效益。例如,高校图书馆应主动参与到地方经济建设中去,利用其现有的资源,为企事业单位提供各种有偿的信息服务,这样既能提高馆藏利用率,还给了馆员更多锻炼的机会,最后还带来了经济效益,可谓一举多得。
图书馆的发展最离不开的是人,人才才是图书馆最重要,最宝贵的资源。图书馆作为高校三大支柱之一,它的发展与学校的发展息息相关,应该受到应有的重视。学校在引进各种教学人才的同时,也应该引进一些图情专业的高级人才。在人员相对饱和的情况下,图书馆应该建立一个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让非专业的图书馆员通过锻炼,也能熟练地掌握比较专业的图书情报知识和各种业务技能。另外,根据馆员各自能力的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资源采集,信息的收集与管理,系统的开发与维护,图书馆的营运管理等专业的学习和锻炼,从而建立一支综合性的图书馆队伍,这样才能保证高校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
(三)要努力实现数字资源的正当使用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平衡统一
当前,世界各国都对数字信息时代的信息权力行使加以例如法定许可使用、强制许可使用等各种限制,其目的就是为社会公共供给使用文献信息资本的机缘,平衡权益人益处与社会公共益处的关系,这也成为当前高校图书馆解决信息资源共享与知识产权保护之间矛盾的一种模式。
图书馆的数字化进程饱受知识产权问题的困扰。而在数字领域,图书馆的知识产权研究主要集中在数字图书馆领域,主要是针对著作权问题而言的。图书馆需要在知识产权法律体系框架内积极开展数字资源建设。我国《著作权法》规定:“图书馆、档案馆、纪念馆、博物馆、美术馆等为陈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复制本馆收藏的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规定:“图书馆、档案馆、纪念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通过信息网络向本馆馆舍内服务对象提供本馆收藏的合法出版的数字作品和依法为陈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以数字化形式复制的作品,不向其支付报酬,但不得直接或者间接获得经济利益。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以上规定表明,图书馆在建设自有数字资源过程中受到的约束是比较有限的,完全可以享有知识产权。同时,在本馆馆舍内进行网络信息传播也是受到法律保护的。
(四)融合个性化服务,顺应全媒体时代图书馆发展的新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