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村医疗发展现状

农村医疗发展现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村医疗发展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村医疗发展现状

农村医疗发展现状范文第1篇

关于农村医疗保障论文参考文献:

[1]崔卓兰,赵静波.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价值取向与制度创新——以城乡一体化为视角.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5).

[2]王峰.完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路径选择.法制与社会.2010(1).

[3]曾国平,曹跃群,王韧.重庆:大城市带动大农村协调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4]黄泓.重庆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发展现状与问题.重庆出版社.2006.

[5]何淑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重庆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开发研究.2008(2).

[6]周辉.试析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现状、问题和对策.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3).

[7]李铮.完善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思考.经济研究导刊.2010(4).

关于农村医疗保障论文参考文献:

[1]张琪.中国医疗保障理论、制度与运行[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

[2]王保真.医疗保障[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3]田勇,冯振翼.医疗保险基本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

[4]王陇德.用改革解决发展中的问题[J].中国卫生,2005(10).

[5]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医改的成败得失[J].中国卫生,2005(8).

[6]沈松泉.推进可持续发展,构建小康社会的医疗保障体系[J].中国医疗保险,2004(4).

[7]世界银行.1993年世界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3.

[8]张晓,刘蓉.社会医疗保险概论[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9]宋晓梧.中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与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10]蔡仁华.中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实用全书[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8.

[11]许正中.社会医疗保险:制度选择与管理模式[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12]乌日图.医疗保障制度国际比较[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关于农村医疗保障论文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祝小宁.对马克思、恩格斯城乡统筹发展理论体系的当代解读[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8(05).

[3]姜作培.统筹城乡发展:主要矛盾和出路分析[J].理论前沿,2003(22).

[4]党双忍.城乡统筹推动九大制度创新[J].经济学家,2004(13).

[5]陈希玉.城乡统筹: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方针[J].山东农业,2005(05).

[6]蔡玉胜.城乡统筹发展的国际经验与启示[J].吉林财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1).

农村医疗发展现状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村;贫困;医疗救助

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6-0037-02

一、中国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及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老百性“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在广大农村地区,存在着一大批因经济困难而不能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贫困农民,这些人一旦患病后,需要支付的医药费是低保救济金的数倍,疾病让他们陷入“贫困―疾病―治病―更加贫困”的恶性循环之中。因此,对贫困人群实施医疗救助制度,帮助他们摆脱疾病困扰,维持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从2002年开始,国家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在这个文件中明确指出了“要建立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2003年,在民政部下发的《关于实施农村医疗救助的意见》中指出“农村医疗救助制度是通过政府拨款和社会各界自愿捐助等多渠道筹资,对患大病农村五保户和贫困农民家庭实行医疗救助的制度”,同时也对医疗救助的内涵、目标原则、救助对象和救助办法做了更为具体的规定。2004年,民政部、财政部联合了《农村医疗救助基金管理试行办法》,对农村医疗救助基金来源、使用和管理做出了明确规定。2009年民政部、财政部、卫生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意见》,要求建立城乡统一的医疗救助体制,提高农村医疗救助标准和救助水平。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国的医疗救助形成了一套比较全面的实施制度。医疗救助主要通过国家、地方财政拨款、彩票公益金、社会捐助等方式进行筹资,并实行属地管理原则。各地在自身财政收入情况,需要医疗救助的对象数量基础上制定救助标准,按照按照“广覆盖,低标准”原则对贫困人员进行救助。

在国家民政部门及相关部门的不断努力下,中国医疗救助资金投入和医疗救助对象的数量不断增加,救助水平也不断提高。在民政部的《2009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显示,到2009年,国家投入农村医疗救助资金为58.6亿元,比2005年5.7亿元投入多了将近10倍。但是,由于中国农村贫困群体中需要救助的人群基数较大,救助资金有限等因素,农村贫困群体在医疗救助方面的全国人均水平起伏较大,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

二、中国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救助对象界定缺乏科学性

在民政部2003年的《关于农村医疗救助实施意见》中明确规定了农村医疗救助对象为“农村五保户、农村贫困户家庭成员以及地方政府规定的其他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农民”。但是在实际制度的运行过程中,地方各级政府和民政部门通常是以政府定期的最低生活保障线为主要依据来确定救助对象,虽然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是固定的救助标准和动态的救助对象之间就形成了矛盾。另外也容易导致申请者设法隐瞒自己的实际收入,以获取救助的行为。

(二)政府对农村医疗资源投入不足

目前,中国的高级卫生技术人员和先进仪器设备都集中在大中城市,农村的卫生资源十分欠缺。2005年底,全国1 633个县共有综合医院仅2 009所,县妇幼保健院(所、站)1 526所,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 586所。每千农业人口有乡村医生和卫生员1.05人,2005年中国各类医疗机构人员达542.7万,其中卫生技术人员446.0万,平均每千人有医疗人员3.59人。即便是有限的农村卫生预算和卫生费用,也越来越向高层次医院转移,中、下级的医疗机构却无人问津,进一步降低了农村医疗服务体系的运作效率,导致贫困农民无力就医、无处就医,引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三)医疗救助资金不足

由于中国现行的医疗救助制度实行属地管理的原则,因此,医疗救助水平的高低不取决于疾病的种类,而是以各个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水平作为最终的决定因素。由于受救助资金不足的限制,各地农村医疗救助实施办法一般都确定了救助的起付线、封顶线、以及救助病种。较高的起付线使得患一般疾病的贫困农民不能享受救助,较低的封顶线对患大病的贫困农民来说杯水车薪,将某些大病、重病作为主要救助病种的做法又将一些患有病种规定之外、亟须救助的重病贫困农民和患有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贫困农民除在救助范围之外。医疗救助体制中的这些门槛,已经让很多的贫困农民处于贫困疾病交加的状态中,给贫困家庭带来严重的经济压力和心理压力。

(四)医疗救助和“新农合”衔接断层和错位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医疗救助都是农村医疗保障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都是为了有效缓解和降低农民因疾病带来的经济负担。但是由于两者在保障对象和保障水平等方面的不同,使得这两种制度的衔接出现断层和错位。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表现:首先在救助与参合对象方面,农村医疗救助覆盖的对象主要是农村困难群众中五保户、特困户。但在农村地区还有不少困难群众也交不起参合费,需政府的资助。其次是起付线的设定问题,新型合作医疗实行的是报销制,发生医疗费用并达到起付线后才能得到报销,医疗费用达不到起付线的则不能受益。作为农村医疗救助对象的五保户和农村特困户,虽然已经由民政部门资助参加了合作医疗,但是却由于起付较高可能享受不到相应的待遇。最后是制度推进进度上的问题,部分地区认为做好两项制度的衔接就是将两者完全同步推进,农村医疗救助只能在新农合试点地区开展,其他地区不宜开展,这在客观上会导致新农合阻碍农村医疗救助工作开展。

三、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探析

(一)科学界定救助对象

首先,民政部门在确定救助对象的过程应严格审批程序,落实调查工作,提高政策的执行力。尤其是在审批过程中,民政部要切实采取入户调查、邻里访问等方式对申请人的健康状况、家庭经济状况、医疗支出等进行深入了解和调查。其次,要做好医疗救助的宣传工作,提高村民对政策的知晓率,在救助对象确定过程中发挥村民的舆论监督作用,减少操作过程中的人为因素。最后,考虑到贫困人口的动态性,对于救助对象要实行动态管理,定期更新救助对象,确保制度的相对公平性。准确界定救助对象才能真正切实为贫困人口提供一个较高水平的健康保障体系。

(二)扩大医疗救助资金来源

目前中国医疗救助资金来源的主渠道是财政性资金,社会捐助为辅。财政性资金应当根据各地方财政实力的大小,实现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有机结合。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财政负担能力相应较强,地方财政负担比例要稍大;中、西部农村地区财政负担能力较弱,中央政府根据当地的“五保”供养和低保对象规模,加大专项资金转移力度,受援助的地区省政府要按规定比例提供相应的财政配套资金。还要运用法律手段来保证政府的财政拨款及时到位,做到专款专用。就中国医疗救助实现状况来看,仅靠单一的政府财政性拨款的筹资方式所筹集的资额是不足的,还要积极发展多渠道的筹资方法,建立起确实能够发挥作用的贫困人口医疗救助系统。例如可以通过规范社会捐赠行为,让广大公民参与到扶贫救困中来。还可以通过培育和发展社会救助的民间组织,吸引社会各界人士广泛参加,利用民间组织筹资、发行的福利彩票、社会捐助向社会筹集医疗救助基金。

(三)整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医疗救助制度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与医疗救助政策都是农村医疗保障体系中重要的成员,两者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医疗救助基金部分用于为救助对象代缴参加合作医疗制度的费用,其他医疗救助基金用于救助对象的医疗费用附加补偿,救助对象除了从合作医疗基金报销部分医疗费用外,还可在此基础上从医疗救助基金获得部分补偿,其医疗费用补偿比例显著提高,从而使医疗救助力度大为增强。医疗救助通过合作医疗管理网络的实施,制度运行成本因而下降,管理操作易行和高效,双方的衔接有利于管理成本的控制及制度的持续发展,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机构对参合的救助对象就医服务质量、费用控制和补助等方面给予协助,民政部门负责资金的筹集及费用的支付终审,以降低整体管理成本。

(四)完善医疗救助政策法规体系

完善医疗救助的政策法规体系,需要各级主管部门共同努力。基层民政管理部门要规范医疗救助申请、审核、审批与发放等环节的档案管理制度,上级民政、财政和有关纪律检查部门对下级农村医疗救助尤其是基金管理与发放等情况实行定期监督审查与通报制度,医疗机构的主管部门也要根据医疗救助的相关文件制定医疗机构相关的配套制度,提高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对医疗救助的认识和重视程度。除此之外,国家也要通过立法程序,加快出台《社会救助法》,并且通过修订已有的法律法规或出台新的法律法规,对农村具体医疗救助的对象、主体、范围、标准等作出规定,使得农村医疗救助得到规范,实现医疗救助工作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

参考文献:

[1]崔秀荣.农村医疗救助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推进策略[J].安徽农业科技,2008,(10).

[2]洪人用.转型时期中国社会救助制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

[3]李华,等.完善中国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的思考[J].人口学刊,2009,(1).

[4]赵江利,等.农村医疗救助制度与“新农合”制度衔接问题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2010,(1).

农村医疗发展现状范文第3篇

为了加快城乡医疗保险制度整合的进程,相关的负责人应该看到当前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中的不完善和不合理问题,制定出统一的管理计划和方案,缩短城乡之间的差距。只有从根本情况出发,实事求是,改善城乡居民医保待遇,才能保证城乡医疗保险的待遇公平,城乡发展的统筹兼顾。本文就从当前城乡居民的发展情况出发,对医疗保险制度的发展问题和工作方法做几点总结。

1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发展现状

我国医疗保险制度是城乡一体化的保险制度,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这三个主要的模块。当前的城乡医疗保险制度有很多不平衡的地方,城镇居民享受的医疗水平要优于农村居民,这是城乡医保制度整合中的大问题,应该受到相关医疗机构的重视。医疗保险涉及到多个办理单位,是国家为城镇与农村居民提供的一种服务保障,关系到很多民生问题和安全事宜。所以医疗保险也面临着一定的道德风险与资金安全问题。只有制定出完善的医疗保险发展模式,才能在提高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保障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进程,做到城乡统筹兼顾、协调一致的发展。在正常的工作生活中,人们对医疗保险只停留在概念阶段,有些居民不理解医疗保险的作用,不会合理的去使用。当出现问题时,有的居民还会产生抱怨的情绪,认为政府工作结构不合理,医疗服务系统没有保障。基于这样的问题,国家应该经常组织医疗保险知识讲座,聘请专家和学者到讲座中进行演讲和教育,为人们讲解医疗保险的作用。通过这种宣讲活动,居民能更加了解缴纳医疗保险的必要性,并且积极面对各种缴纳医疗保险的事宜,全民共同促进社会的良好发展。从事医疗保险工作的人员也能各尽其职,为医疗保险制度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2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发展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前的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已经逐渐向“现代化”和“科技化”的方向靠近,很多医疗机构的器械和设备也逐渐完善。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就会导致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跟不上时代的需求,产生一系列的发展问题。这些问题会影响当前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整合和实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诸多的不便。为了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相关的医疗机构要看到当前的医疗保险发展问题,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体系,才能从本质上保障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需求,为居民提供有效的医疗保险服务。首先是医疗保险制度的待遇问题。在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险基金中,根据参保人情况的不同,待遇也不一样。参保的人员越多,医疗保险基金要承担的风险就会越小。为了保证城乡居民的医疗合理和公平,医疗机构要对医疗保险制度进行有效的统筹分类,从本质上提高人民的待遇,提供更合理的医疗保险服务。其次是城乡医保的缴费标准与补偿率存在一定的偏差。城镇居民的缴费标准与补偿率要高于农村居民的缴费标准,这是由于农村的发展相对落后,医疗卫生水平也不够强。

农村医疗发展现状范文第4篇

关 键词:社会保障;农村养老;模式选择

中图分类号:F840.6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4392(2007)02-0060-02

一、当前吕梁市农村养老保障现状

(一)基本情况

吕梁市是革命老区,辖13个县(市、区),是全国18个连片贫困区之一,总人口353万,其中农业人口280万人,贫困人口55万人,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973元。目前,吕梁市农民养老主要形式有家庭养老、“五保”制度、养老保险和农村合作医疗三种形式。

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开小型座谈会和进户实地察看等方式,对吕梁市13个县(市、区)50个村的425名60岁以上老人的养老现状进行了实地调查。问卷内容涉及居住、饮食、衣着、生活设施、医疗、经济收入、劳动和生活自理、儿女尽孝、精神状态和娱乐等内容。在受访的425名调查对象中,47%的老人与儿女分居,三餐难保的占4.5%,平均一年添不上一件新衣的占91%,64%的人生病吃不起药,95%的人得病住不起医院。调查时还发现,在这些60岁以上的老人中,只有6.6%的人精神状态良好,88%的人精神文化生活仅限于看电视或者聊天。与之相对的是,儿女的生活水平要高于父母几倍乃至更多。在农村,看到的普遍情况是,穿得最破的是老人,小、矮、偏、旧房里住的是老人,这些老人不是村里的“五保户”,也不是民政救济对象,只是因为儿女不能很好地照顾,其生活境况甚至不如那些无儿无女享受政府“五保”的老人。基本结论是养老保险刚刚起步,农村合作医疗出现退化,农民养老主要依靠子女来维持,从衣食住行到文化娱乐,均处于相对较差水平,并有恶性循环的趋势。

(二)当前农民养老保障体系存在问题

1.农民收入与支出增长的不对称。近年来,农村农民收入有了持续的增长,但与农资生产资料、食品消费资料和其他日常生活资料费用开支相比,其增长幅度很低。尤其是教育费用、医疗费用激增使农民根本无力考虑养老问题。在吕梁山区广大农村地区,农民一旦患有重病,高额的医疗费将花光农民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积蓄,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时有发生;一般的农村家庭在子女教育上的投资力不从心,根本无力负担。资料显示,目前,吕梁市因供孩子上学、看病导致的贫困人口占总贫困人口的45%。

2.土地经营权与开发权不匹配。一是违规征地操作与民争利。突出表现为两类现象:一类是篡改征地性质,通过两级土地市场流转高额获利。个别政府部门以公益性用地名义低价征地后,高价转让给开发商进行商业性开发;另一类是擅自降低补偿标准,造成补偿标准就低不就高,征地价格偏离了作为资本性质的土地的真实价值,侵害了农民利益。二是受现行户籍、社保体制制约,失地农民处于“低保无份、社保无门”的窘境。三是就业安置效果不理想。目前,农民失地后的安置措施主要采取货币安置和招工安置两种办法。简单的货币安置面临着理财挑战,农民由于缺乏必要的理财知识和投资环境,往往难以保证补偿钱款的有效运用;招工安置同样面临着问题,一方面,农民对新环境所需的技能水平偏低,岗位竞争劣势明显;另一方面,企业用工并非土地耕作那样稳定,一旦企业出现关停并转,对务工农民冲击最大。

3.家庭规模萎缩与家庭责任巨大不平衡。一是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农村家庭结构日趋小型化,往往一对中年夫妇将要承担赡养双方父母四人和一个或两个子女的抚养责任,这将使未来家庭不堪重负。二是农村劳动转移,形成老年人独居的“空巢家庭”,使家庭养老无法实现。三是人口老龄化影响了家庭养老功能的延续。据有关调查,目前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到1.34亿,超过总人口的10%;其中,70%以上的老龄人口分布在农村地区,并且以年均3.2%的速度持续增长,这就需要日常护理、生活照料和社会服务,而激烈的生存竞争,又使年轻人无暇顾及个人生活,必然增加了消极拒养老人情绪。

4.“五保”制度的弱化与社会养老保险启步缓慢不衔接。我国实施农村养老保险、农村医疗保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三项制度以来,农村养老保险和农村医疗保险在吕梁市刚开始起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还未执行。由于农村经济收入低,养老保险起步较晚,宣传教育不到位,制度建设不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据调查,到2005年末,吕梁市参加养老保险的农民,不足全市农业人口的8%,社会化养老保险对大部分农民来说还很遥远。从农民缴费的情况看,人均缴费不到150元钱,主要涉及人员有村干部和比较富裕的家庭,由于缴费金额太低,基本上起不到养老保险的目的。而在农村实行了几十年的“五保户”制度,也因基层乡镇、村委在取消农业税,乡镇企业民营化后没有了收入来源变得难以为继。

5.大量的进城农民工与相应保障制度缺失不对等。据调查。在相同行业工作的农民工却不能向正式工一样,获得应有的社会保障待遇,尤其是在他们遭遇工伤事故时,不能获得事故保险待遇或者只能获得数额极少的一次性补偿。农民工随着年龄增加终将失去劳动能力,他们的养老将无着落。据调查,吕梁市文水县离村外出打工人员达13.8万人,占文水县农村劳动力总数的72%,调查对象中无一人享受养老保险待遇。

6.社保基金对象广泛、作用巨大与管理不顺、循环不畅的矛盾。现行农村社会保障管理部门存在条块分割:民政部门管一块(社会救助),卫生部门管一块(农村合作医疗),社保部门管一块(养老保险),这种条块分割的现实造成了政策协调、资源共享等诸方面的人为矛盾,不利于农保工作的开展。此外,社保基金投资渠道单一,收益有限,使基金的增值同国民经济增长水平、国民收入增长水平不同步,难以回避通货膨胀的风险;县级管理基金分散、运营层次低,难以形成规模效益。

二、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政策支持

(一)切实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为农村养老保障提供根本性支撑

增加农业收益,提高农民收入是解决农村养老保障的基础。我国农村分田到户造成过高的农产品生产成本,低效的农业生产率发展现状迫切需要走农业经营规模、集约化生产的道路。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不断地涌入城市和进入当地乡镇企业,仅靠留守农村的女人、老人来实现农业生产的集约化是不现实的。因此,建议推进农村土地集中经营,发展现代科技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率,以解决农村养老的基础性问题。

(二)改革现行土地制度,对离地和失地农民做出制度性安排

政府应当在制度上做出安排,并从法律上给予强有力的保障,尤其是失地农民的权益保障。具体操作可以实行谁用地谁承担土地所承载的农民养老保障责任,其资金缴纳方式,可以考虑从土地出让金或增值收益中扣缴,也可以在土地权属变化之前提前缴纳,这样不但能解决失地农民的土地养老保障责任问题,而且还能有效地遏制土地滥占滥用等现象。当然土地所能提供的仅是农民初级的或部分的社会保障,要实现农民的完全养老保障,还需政府在宏观政策层面做出重大调整,继续推进小城镇建设,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以及失地、离地农民的有序流动与安置提供就业岗位,经济发达及有条件的市郊地区,可以考虑将失地和离地农民纳入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当中。

(三)突出重点,化解难点,为解决农村“三保”问题设计战略性步骤

一是优先考虑农村医疗保障制度。要将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互助医疗合作制度作为完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重点,积极推进与完善其它形式的农村医疗制度。对困难家庭、贫困人员,各级政府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实行医疗救助。努力探索与实行适合当地条件、符合农民意愿的民办公助集资型的合作医疗保险方式,对经济发达地区,条件成熟的农村要引导与鼓励农民参加商业医疗保险。

二是分层次推进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作为社会救助体系的基础性和主体性工程,一方面进一步深化农村财税制的改革,加强农村公共财政体制建设,正确处理各级财政资金确保最低生活保障金的支付;努力提高社会保障的支出比例。另一方面要科学地确定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全面排查,合理界定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厚实低保资金筹措基础。

三是全面实施农村养老保障基金制度。在养老保险金的制度建设中,应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对不同的保障对象,要采取不同的方式,对农村务农人口来讲,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要以市级筹措为主,在此基础上建立省级的调剂基金,政府提供部分资金给予担保支持,承担有限责任;对进入城镇就业的农民工可根据农民工的实际需求与制度建设的可能,分层分类面向农民工建立相应的保障项目,对该群体的基本养老保障可采取个人账户储备积累、个人与用工单位相结合的缴费确定型办法;对面向乡镇企业就业人员和小城镇人口其养老保险应有步骤地、分阶段实现与城镇养老保险体系的有效衔接,并最终纳入城镇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中。

(四)完善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和营运机制,为提高农村有限的养老基金的使用效率打造长久性平台

为保证养老保险金按时、足额发放到受保险人手中。一是整合农村社会保障基金资源(养老保险、社会救助、农村合作医疗),进行统一管理,严肃养老保障基金的专用性,二是拓宽养老保障基金的有效投资运营渠道。对于农民养老保障基金除了要求存银行和买国债以外,积极探索投资资本市场的渠道,社会保障基金应按不同比例择机投资于股票、公司债券、基金权证以及直接投资和国际投资等领域。

课题组主持人:刘贵斌

农村医疗发展现状范文第5篇

>> 村镇银行: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新方向 我国农村金融制度创新的制度经济学研究 我国农村金融改革方向 探讨我国高校公共基础课程考试改革的新方向 我国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方向的选择探讨 农村改革的新方向 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研究 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的制度完善 我国农村金融制度的开发性金融支持(DFS)研究 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制度变迁特征及趋向 论我国农村金融监管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我国农村金融服务创新研究 论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的改革 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反思 关于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改革现状与对策分析及发展研究方向 关于改革和创新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思考 我国农村金融创新与改革的路径依赖 适合我国农村金融需求特征的农村金融体系创新 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方向分析 我国农村医疗制度改革的探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 晋奇, 张成玉. 农业信贷需求发展瓶颈及对策农业信贷需求发展瓶颈及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6(1):16-17.

[4] 中国人民银行农村金融服务研究小组.2008: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R/OL]. [2013-04-03]. http:///history_file/files/att_17775_1.pdf.

[5] 中国农村金融现状调查.[EB/OL]. (2012-11-28) [2013-04-03]. http:///2012_nongcunjinrong/.

[6] 刘磊.基于新农村建设的农村金融制度创新研究[J].三农金融,2011(3):66-68.

[7] 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办公室课题组.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问题研究[M].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1.

[8] 田婕,陶小平.农村民间金融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J].管理论坛,2011(2):38-39.

[9] 谢平,徐忠.新世纪以来农村金融改革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3.

[10] 王永刚.进一步完善农村信用担保体系的思考[J].工作研究,2011(6):37-38.

[11] 何燕,解睿. 山西省农业生产业发展研究[J].山西农业科学,2012(12):1 315-1 318.

[12] 布仁吉日嘎拉,唐邦勤. 农业产业化政府支撑体系的组成与构建[J].河南农业科学,2010(11):146-148.

[13] 尹明理. 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2010(11):149-152.

[14] 陈树杜.对发展农村小型合作银行的探讨[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3(3):6,21.

[15]于仰南,孙艳春.现代农村金融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J].北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2(10):48-51.

[16] 徐竹英.发展现代农业 推进新农村建设[J].河南农业科学,2008(8):10-11.

[17] 申潞玲,任红燕. 参与式方法在农业投资项目中的应用[J].山西农业科学,2005(3):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