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业发展态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2017年结构优化
2017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农业发展的主线,农业结构将以市场为导向持续优化调整,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有望继续增加,农产品供需结构性矛盾将得以缓解。
粮食产能保持稳定、结构不断优化,水稻、小麦种植面积稳定在8亿亩以上,优质稻谷、专用小麦种植面积增加,玉米种植面积预计调减1000万亩以上,大豆种植面积预计调增900万亩,棉花、糖料种植将有所恢复。畜牧业生产稳中有增,生猪区域布局优化、生产基本稳定,牛羊肉增速较快,奶类产量恢复性增长。渔业减量增收和资源保护力度加大,水产品产量将小幅调减。
农产品消费总量将继续刚性增长,玉米加工消费增长超过10%;消费结构持续升级,多层次、高质量、品牌化需求特征进一步显现。农产品进口格局继续分化,谷物、棉花、大豆等进口增长空间不大,但猪肉等畜产品进口仍将保持较快增速。
随着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收储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农产品价格由市场供求决定的特征更加明显,稻谷、小麦价格稳中偏弱,玉米价格触底企稳,大豆价格有一定下行压力,蔬菜价格水平低于上年,猪肉价格稳中有降,水a品价格有望持续上涨。
未来10年保持稳健
未来10年,中国农业发展将保持稳健态势,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农产品供需结构性矛盾逐步化解,粮食由阶段性供大于求向基本平衡格局转变。
重要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持续增强。未来10年,在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和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等条件下,主要农产品产量继续稳中有升,粮食、蔬菜、禽蛋、水产品产量年均增长0.5%~1%,水果、肉类和奶制品产量年均增长1.2%~2.0%。
农产品供给质量和效率显著提高,农业生产要素配置趋于合理。稻谷、小麦产量保持基本稳定,产品结构持续升级;玉米种植面积到2020年将调减至5.13亿亩,比2015年减少约6000万亩,高库存压力明显缓解,玉米供需实现基本平衡;2026年大豆种植面积将恢复到1.41亿亩,比2015年增加约4300万亩;“菜篮子”产品区域布局结构继续调整,畜产品生产向粮食主产区转移,奶类和蔬菜生产进一步向优势区域集中;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单产水平等核心指标将显著提高,2026年稻谷、小麦、玉米、大豆每亩单产分别比2016年提高29千克、12千克、27千克、20千克。
农产品消费持续增长,消费结构加快升级。未来10年,大米、小麦消费总量保持小幅增长,年均增长率分别为0.5%和0.7%,玉米消费总量继续较快增长,年均增长2.8%;城乡居民对水果、肉类、奶制品、水产品等的消费需求保持较快增长,2026年人均食用消费量将分别达到102千克、56千克、40千克、23千克,比2016年增长12%、36%、23%、20%;农产品加工消费需求增长较快,2026年中国蔬菜加工消费占总消费量的比重将达到16%,水果为15%、肉类为17%、禽蛋为16%、水产品为36%。
农产品贸易保持健康发展,农业国际竞争力有望增强。期间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继续保持活跃,蔬菜、水果等优势特色农产品出口保持小幅增长态势,并继续呈贸易顺差格局。随着国内外价差趋于合理,农产品进口基本稳定。受国产大豆生产恢复较快、食用油消费增长趋稳等因素影响,未来10年,中国大豆进口增速明显放缓,2026年大豆进口量将达到9600万吨。
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不断完善,市场价格总体温和上涨。随着最低收购价政策的改革完善,稻谷、小麦市场价格在展望前期将稳中有降,后期受成本推动稳中趋升,优质口粮品种的价格可能持续走高;玉米、大豆、棉花、食糖价格与国际市场的联动性增强,市场波动风险加大;肉蛋奶、蔬菜、水果、水产品价格总体趋涨。
分品种展望未来10年
稻谷产量保持稳定,口粮消费刚性增长。种植面积稳中略减,总产量将稳定在2亿吨以上;口粮消费保持增长,2026年消费总量预计为15583万吨,年均增长0.5%;2020年之前,稻米价格受最低收购价政策影响将小幅下跌,之后有望稳中有涨;受进出口政策和国内外价格变化影响,大米进口减少,出口增加,预计2026年进口量为233万吨。
小麦消费增速快于生产,净进口量先降后增。种植面积稳中有降,年均下降0.04%,单产持续提升,年均增长0.3%,产量保持稳定,2026年将达到13269万吨,年均增长0.3%;口粮消费、工业消费持续增长,消费总量年均增长0.7%;消费结构升级将拉动优质、专用小麦需求上升,普通小麦与优质小麦价差将逐渐扩大;净进口量先降后增,预计2026年为329万吨。
玉米种植面积先减后稳,价格走势由弱转强。生产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入,种植面积持续调减后趋稳,产量先降后升,预计2026年种植面积将稳定在5.2亿亩,产量恢复到2.21亿吨;由于有利的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消费将恢复较快增长;国内外价格基本接轨,进口将呈下降趋势;展望前期价格触底企稳,2020年之后价格可能再度进入上升期。
大豆生产恢复至历史高位,进口增速放缓。生产、消费将呈现同步增长态势,种植面积恢复性增长,年均增幅2.7%,单产水平提升,年均增长1.6%,产量年均增长4.3%;食用消费增长较快,压榨加工消费平稳增长,消费总量年均增长1.9%;进口量维持高位,但增速趋缓,预计年均增长1.4%。
油料生产小幅增长,食用油自给率稳中有升。生产稳中有增,2026年预计产量较2014年至2016年平均水平增长10.8%,其中小品种增幅明显;人均食用油消费将稳定在一定水平,植物油总消费量将稳中有增,未来10年年均增长0.7%,明显低于过去10年4.5%的年均增速;食用油籽进口量总体继续增加,市场价格化形成机制增强;食用油自给率稳中有升,未来10年预计提高0.2个百分点。
棉花产量基本稳定,库存结余水平降低。预计2020年棉花产量将达到498万吨,2026年为495万吨;消费稳中略降,预计2020年消费量为745万吨,到2026年降至730万吨;进口逐步增加,将成为国内消费的重要来源,预计2020年进口量将增至240万吨,2026年为235万吨;库存结余量逐渐降低,2019年有望降至正常水平。
生态农业旅游是建立在农业发展基础之上的生态旅游,能促进农业和旅游业的协调发展。生态文明视角下针对桂林资源县生态农业旅游项目体验性缺乏、时空分布不均匀、民俗文化挖掘不足和环保意识差等问题,提出要注重体验性项目开发、加强区域间合作、产品融入民俗文化和提高环保意识等发展策略。
【关键词】
生态文明;生态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
告别悠久的农业文明和充满智慧的工业文明之后,世界慢慢在向生态文明社会转型,旅游业也在向“绿色”、“生态”方向发展,生态农业旅游逐渐成为旅游界新宠儿。农业旅游开始兴起于19世纪30年代欧洲,而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在深圳举办荔枝节,标志着我国生态农业旅游的开始。近年来广西的生态农业旅游发展快,桂林恭城瑶族自治县“沼气-养殖-种植-加工-旅游”五位一体的现代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南宁上林县澄泰乡形成了“春赏油菜冬看葵,夏秋烧烤乐漂流”的特色观光农业旅游;生态文明是我国文明建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建设已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对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有指导意义。因此在生态文明视角下,资源县如何利用优越的生态农业资源发展生态农业旅游,打造一张具有区域特色,旅游与农业生产两不误的生态农业旅游的新名片,是今后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生态农业旅游及发展意义
(一)生态农业旅游阐述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推动社会文化经济发展取得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党的十把生态文明建设列入总体布局,把生态文明放在突出地位,为生态农业旅游指明了发展方向,并要求与生态农业旅游齐头并进,即必须建立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新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而生态农业旅游是指以生态保护为背景,以农事活动为主题,结合农业资源和农村生活方式,满足城市居民追求农村生活体验的需求的一种体验性旅游。生态农业旅游也可以理解为“生态文明+农业+旅游”,生态文明作为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的标杆方向,对生态农业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二)桂林资源县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的意义
1.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辅相成。资源县农业主要以种植业为主,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将转变农村增产方式,调整农业发展结构,把农村生活与农业劳动过程作为一种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打造成具有特色的生态农业旅游产品推向市场。同时,生态农业旅游发展会带动交通、建筑、社会设施、等一系列相关行业的发展,把城市最新信息、理念等带到农村,增强农村与城市之间的沟通,从而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改善农村面貌,使资源县成为兴业、富民、美景的生态乡村。
2.改善生存环境,提高生产水平
通过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可以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并解决农村问题。生态农业旅游改变以往死板的经济增长方式,具有灵活性和稳定性,使封闭的农村走向开发的道路。资源县生态农业旅游发展有助于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提高传统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村村民的经济收益,改善农村的生存环境,解决农民隐性失业问题,并向高附加值产业转移,为资源县建设“幸福资源”新生活。
3.丰富旅游者的体验内容,提供旅游者新型的旅行感受
生态农业旅游涉及农村独特的自然风光、田园风光、农村生活方式、农产品制作、农业高新技术、民族风情、节日庆典等,游客还能从中获得游览阅历、农业技术和生态农业知识。生态农业旅游使游客身心亲近自然,了解当地农村和农业发展历史的风土人情,感受不同城市的简单生活,深入了解农业生产技术的新颖,体会科技带来的社会改造魅力,获得丰富的旅游阅历和活动经验,使旅游者产生了新型的旅行感受。4.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事实证明,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充斥着矛盾,而生态农业旅游的出现恰好是解决矛盾的最好方式。生态农业旅游是以保护生态资源为前提,开发农村生态资源,发展生态农业文明的一种旅游方式。在生态农业旅游发展过程中要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并仔细酌量生态旅游资源的承载力与保护措施,结合生态农业生产,开发绿色产品,融合农业、服务业等产业,保证有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人与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
二、桂林资源县生态农业旅游发展条件分析
资源县位于桂林北部,为广西西北大门,全县气候温和,四季宜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为农业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非常适合发展生态农业旅游。
(一)生态农业旅游资源有特色
基于番茄、猕猴桃、金银花、红提等生态特色农产品,资源县生态农业旅游已具规模化。已建成毛竹生产基地260000亩、药材生产基地100000亩;资江流域有优质粮食生产基地60000亩;瓜田乡建立水稻高产示范田12000亩;车田乡、两水乡、梅溪乡和瓜里乡建成无公害高山夏秋蔬菜基地518000亩,无公害红提生产基地总共10000余亩;以中峰乡、资源镇为主的无公害水果生产基地38000亩,从而建成以中峰乡为中心的大庄田红提生态长廊和花果山农业生态旅游景区;并实现“一乡一景”、“一乡多景”的发展布局。
(二)生态农业旅游发展势头好
资源县在农业发展扎实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已荣获“中国最美生态休闲旅游名县、中国十佳最美乡村”等称号。资源镇梅溪乡梅溪村民族农家山庄和修睦村曹家冲自然屯桂圆农家乐获得“广西三星级农家乐”称号。2013年资源县共接待游客105.69万人次,同比增长48.9%;旅游总收入10.34亿元,同比增长38.61%。
(三)可借助桂林旅游业知名度高的优势
桂林是国际旅游胜地,入选“最美中国榜”、“中国十大休闲城市”等榜单,旅游业发展势头较好。资源县位于桂林北部,其发展与桂林旅游业的发展密切相关。资源县拥有丰富的生态农业资源,兼有特色的喀斯特地貌和丹霞地貌,可充分利用桂林这张王牌,加快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四)政府扶持力度较大资源县被列入《桂林西部山区特色效益农业产业发展规划》中,着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特色产业,确立走“生态立县、旅游兴县”的发展道路。在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的背景下,资源县加快旅游项目推进,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旅游交通体系建设,已建立具有一定规模、档次较高的农业生态旅游景区14个,建立农家乐旅游点、休闲农庄、农业观光采摘园21(处)。
三、桂林资源县发展生态农业旅游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体验性旅游项目缺乏
目前资源县旅游经销商大部分是个体经营户,缺少正确科学发展指导,生态农业旅游主题不够突出,展示不强,体验性项目存在模仿误区,没有就地取材开展具有当地特色生态农业旅游突出的项目,大多数是采取观光的形式发展。除此之外,生态农业旅游缺乏参与性。资源县中峰乡的红提以“自然红、原生态”的独特品质而著名,尽管建立了集种植、观光、旅游、休闲为一体的两公里红提观光大长廊,但从生态农业的特点来看,游客没有参与红提的种植和收获的过程,走马观花,旅游经济效益不高。
(二)游客时空分布不均匀
一是旅游旺季和淡季差别大。一年中第三季度因天气较为凉爽,红提冠梨等特色的农产品丰收,客流量接近60%,而第一季度只有10%。二是客源市场有局限性。据调查,资源县旅游客源主要来自广西及其周边省市。游客游玩时间大约为一天,并未留宿,逗留时间短,经济效益微薄,不能充分利用周边城市的客源市场;再加上宣传不到位导致客源市场狭小,好的品牌打不出去,先进项目进不来,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
(三)生态农业文化内涵挖掘不足
因景区经营者大多数为本地农民,文化素质较低,所以只会照搬,只顾眼前利益不顾生态发展,鼠目寸光急功近利的经营商变形包装,乔装打扮成为所谓的特色生态农业旅游产品,虽数量比较多,但不具特色,农家乐、农庄、观光园相互模仿,没有意识到生态农业旅游产品中的农业文化,文化内涵挖掘力度不够。
(四)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较差
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差主要表现在旅游经营者和旅游者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旅游经营者并未有意识保护生态环境,只是一味地认为旅游资源是获取利润的一个工具。一方面生态农业旅游带来大量的人流,产生各种生活污水的排放和固体垃圾,但经营者却没有对垃圾进行处理,景点卫生越来越差,不利于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另一方面旅游者在生态农业旅游的过程中,产生“道德感弱化”,出现乱涂乱画,乱扔垃圾,践踏草坪等不文明行为。
四、桂林资源县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策略
(一)注重体验性项目的开发
应该坚持旅游产品的独特性。资源县可利用中峰乡花果山农业生态旅游景区、中峰乡大庄田红提生态长廊等的农产品大产量,建立具有资源县特色的“五彩田园”现代农业示范区,通过展览的形式,把猕猴桃、番茄、红提、金银花等具有代表性的资源县农产品展现给游客。应坚持旅游产品的参与性。应多开发参与性强的体验性旅游项目,构建挖笋区、采藕区、垂钓区等生态区;生态农庄建风车、踩水车、牛棚、猪舍、农家院等,开展让游客学习编织手工艺品具有生态农业特色的旅游活动。红提长廊除了采摘葡萄以外,还可以建立葡萄酒品尝区和以葡萄和农家菜为主打菜式的特色餐厅,并让游客学习参与制作葡萄酒的过程,从而提升项目的层次,让游客充分感受生态农业旅游带来的新型魅力。
(二)加强与周边区域的合作
充分利用桂林旅游的知名度,将客源市场带到资源县,丰富客源结构,稳固客源基础。首先要打出“畅游资源生态农业园,感受自然恩泽”的口号,积极参与到桂林生态农业旅游联合路线中来,让游客感受各个地方不同文化的旅游,从而丰富淡季旅游活动内容。其次要细分旅游市场,分析淡季和旺季主要市场人群,针对不同的市场做出相应的旅游项目调整和宣传策略,加强淡季和旺季市场宣传的有效性。三要加强与周边区域的客源互补,加强与龙胜各族自治县、阳朔县、恭城瑶族自治县的合作,形成桂林生态农业旅游圈;加强与柳州三江的联系,形成资源县、龙胜各族自治县、三江侗族自治县少数民族旅游文化圈;参与“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和“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合作”,拉长游客停留时间,有利于增加旅游收入,缩小淡旺季的差距,解决时空分布不均匀的问题。
(三)产品融入地方文化内涵
首先深入挖掘地方民俗文化。利用资源县的“罢果节”、“挂社青”、舞狮舞龙等是具有民俗特色的节日与民间体育活动,引导帮助游客更好了解当地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生态农业的内涵,并加深对生态农业旅游的理解,从而打造出生态农业文化旅游精品。其次要提升生态文化魅力。创造制作具有资源县民俗文化特色的旅游宣传片,并大力宣传和传播其独特的民俗文化,吸引更多外来游客,提高资源县生态农业旅游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同时还应注重培养文化魅力的形象代表,引导农民做好生态农业旅游服务工作。
(四)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首先,资源县应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对生态农业旅游经营者进行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宣传,注意引导提高农民的生态环保意识,从被环境养着转变为主动养着环境,走生态保护的道路。其次,旅游经营者应树立正确科学的环境伦理道德观,推出环保主题的旅游产品。生态环境保护得越好,旅游产品的竞争力就会提高,既为经营者提高经济效益,又给生态环境带来进一步的效益。再次,旅游者应明确自身保护环境的责任,约束自己的行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科学发展观,提升自己的消费品味。最后,提升生态农业旅游的科技含量。坚持创新发展的原则,不断引进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的技术,实现节水、节能和环境保护,使资源得到集约利用、环境得到不断优化、生态质量稳步提高。
【参考文献】
[1]曲格平.生态文明理念和发展方略[J].人民论坛,2010,(2):11-13.
[2]牟晓娟,阚如良.生态文明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J].学习月刊.2012,(10):76-77.
[3]张东祥,董丽媛.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与对策探析[J].农业经济,2014,(12):26-27.
[4]易忠应.资源县生态农业发展态势良好[EB/OL].
[5]唐琮沅.桂林市政府工作报告(2014年)[EB/OL].
[6]庄盈.去年桂林旅游业交出漂亮成绩单[N].桂林晚报,2014-2-23(8).
[7]陈张.桂林西部山区特色效益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出台[N].桂林日报,2012-1-03(1).
1.国内外研究现状
1.1国外研究现状生态农业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的欧洲,随后在欧美和东南亚地区得到迅速推广,到了20世纪90年代,生态农业在世界各国都有了较大发展。国外发展生态农业非常重视生态食品科学技术的研究、应用和推广,目前生态农业在很多国家的用地面积已成规模,生态农业产品产值不断增加。
1.2国内研究现状我国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建设生态农业,并在生态农业的基础上相继提出"可持续发展农业"、"集约型农业"、"精准农业"、"都市农业"等概念。近年来在全国各地开展国家级生态农业试点工程,建设生态合理、功能良性循环的新型综合农业体系,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2.生态农业的基本特征
2.1时间与空间结构互补在生态农业模式中,时间结构指的是根据不同物种生长发育周期的不同和季节性差异,在时间上满足不同物种对资源的需求,协调利用各种环境资源。空间结构指的是根据不同物种特性的差异,实现空间位置和相互配比的合理搭配,获得更大的生态优势。通过时间和空间上的科学调整,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前提下进行不同物种的高效运营,最终达到有效利用环境条件、组合增值的目的。
2.2食物链物种和养分互补在生态农业模式中,不同的物种构成了不同的食物链,通常是由绿色植物到动物再到微生物的逐步演进的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由于绿色植物需要的养分有"相互回避"的特性,所以通过改进食物链实现生态农业模式内的资源利用成为必然。通过把各类农作物和动植物、微生物有机结合在一起,增加并延长食物链,实现养分的补给,提高生态农业的单位产品数量和生产率。
2.3地域性和多样性较强生态农业是根据自然生态规律和经济运行法则开展的农业模式,其前提是必须尊重客观规律。由于各地自然条件的差异和季节性影响程度的不同,决定了在不同的区域不能照搬同一种生态农业模式。同时,在该模式中还要注重物种的搭配,提高抗灾能力,这就决定了要实现物种的多层次和多样性搭配,使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形成依存关系,实现共生互利、趋利避害和相生相养,提高生态农业系统的稳定性。
3.生态农业的基本模式
3.1食物链型生态农业模式在食物链型生态农业模式中,多种生物之间通过良性循环的多级利用模式联系起来,形成上一个环节的产出是下一个环节的投人的形式,使能量转换率和资源利用率大幅提高,并可以有效防止农业废弃物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例如通过建设沼气池治理农业废弃物以及农村粪便、污水乱排问题,产生清洁能源(沼气)和有机肥料(沼液、沼渣),形成"农业废弃物-沼气-有机肥-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循环链条,实现农业废弃物的清洁化和能源化利用,达到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还有很多其他类型的食物链型生态农业模式,比如畜-沼气-作物循环、作物-畜-废弃物-作物/食用菌循环等。
3.2时空搭配型生态农业模式目前,时空搭配型生态农业模式中以立体农业的研究最为广泛。在这种模式中,遵循生物群落的生长规律和时空布局特点,合理的配置资源,构建新一级的高层次的生态系统,形成时间和空间上的多层次性三维立体结构,使生态系统中的各个物种能够互惠互利,以较少的投入获取较大的收益,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现在比较典型的生态农业生产模式有果林地立体套种、湿地立体养殖、山地立体种植模式等。
3.3以生态经济学为指导的精准控制生态农业模式发展生态农业,在有限的土地资源和空间内合理的利用每一寸土地,提高能量的循环效率、物质的转化率和第二性物质的生产量,必须以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前提。如果违背生态经济学的客观规律,一味过度开发,势必会造成资源的匮乏和环境的恶化,进而影响到整个生态农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生态农业必须科学合理的安排配置资源,采取种养结合的形式来调节生态系统,达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例如对土壤进行养分监测,对耕地地力进行综合评价,再根据生产目标总量,从终端系统得到相应的施肥方案。通过这种合理施用化肥、农药的方式,实现有机和无机相结合,资源利用和保护相结合,促进生态和经济两方面的良性循环。
4.生态农业模式运用对策
4.1注重技术推广和人才培养生态农业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要让广大群众转变传统观念,了解生态农业,接收生态农业,就要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加强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全方位加强对生态农业的推广,使生态农业的理念深入人心,便于生态农业因地制宜的推广开展。
4.2建立生态农业保障体系发展生态农业需要建立完善的保障体系,包括完善的服务保障体系、完善的技术保障体系和完善的资金保障体系。通过建立保障体系,使生态农业体系具备技术人员支撑和农技服务网络支撑,培训并引导农民按照农业技术规程开展生态农业建设。另外,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各项支农惠农强农政策,制定出台相应的扶持优惠措施,促进农业持续增效,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4.3完善生态农业管理信息系统生态农业必须以生态经济学为指导,实现科学发展,建设生态农业信息中心,实现生态农业信息自动获取与远程综合管理;建立生态农业信息数据库,完善信息综合管理系统和技术评价体系,使群众及时了解农业生产所需信息,为生态农业技术装备作业提供信息技术支撑。
关键词:资源;生态;农业;转型升级
一、天台的农业发展现状及潜力分析
近年来,天台立足自身特色,按照市场化、产业化的要求,以效益农业为主线,不断深化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新的发展:农业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特色优势产业优势稳步壮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取得新绩效;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取得新突破;农产品品牌影响力不断提高。充分利用天台区域、生态和资源等特色优势,深度挖掘农业文化内涵,做足农业特色文章,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发展,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途径。天台农业发展潜力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首先,生态资源优越,“三品”农产品发展潜力大。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环保意识的增强,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无公害、有机、绿色农产品的消费更趋热衷。丰厚的利润与庞大的市场,为有机食品生产展现出美好的前景。天台是省级生态县,山林覆盖面广,生态环境良好,这为生产高效生态的“三品”农产品提供了资源条件,塑造了差异竞争的优势。
其次,地域特色鲜明,主导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天台地域特点具备优越自然资源,孕育了富有特色的农业产业,特别是天台山区具有优越的气候条件和种质资源,使得一些产品特色十分突出,近年来,畜牧业、中药材、山地蔬菜产业比重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这些产业比较效益高,对农民增收贡献大。可见,在平原地区可利用土地不断减少的情况下,天台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的发展空间、开发潜力主要在山区。
再次,文化底蕴深厚,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前途光明。从文化层面提升对农业的认识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理念,深入挖掘具有天台特色的农业文化以及与之紧密相连的饮食文化的丰富内涵,以农业文化和饮食文化作为拓展农业功能、拓展农业市场的先导,既可大大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又可促进农民就地创业就业。
最后,农业生产水平偏低,农业发展后发优势明显。目前,天台农业与台州南边县市相比较发展水平较低,主要表现在土地等资源利用水平较低,产业结构调整水平较低,农机化应用水平较低。发展水平的差异,也是该县农业发展潜力之所在。近年来,国家十分重视欠发达地区发展,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发展的扶持政策,在人才、资金、项目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这是欠发达地区发展的一大机遇。通过认真分析发达地区的发展历程,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挖掘优势,扬长避短,天台农业完全可以少走弯路,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当前制约天台现代农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瓶颈
(一)土地经营规模小
天台总体上人均耕地少,而且土地平整度差,地块小,规模分散,直接影响了农机作业和土地流转,使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难以组织,也导致了众多小规模兼业农户难以与龙头企业结成稳固的利益共同体,下“订单”难,兑现更难。
(二)农副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弱
作坊式生产、初级产品加工占主导地位,缺乏大而强的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带动,农业产业链较短,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附加值较低。农产品精加工少,导致相应的高端消费市场的占领份额也少。农业龙头企业普遍存在“低(档次低)、小(规模小)、散(经营主体分散)、弱(抗风险能力弱)”状况,龙头企业与农户联系不紧密,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不规范,利益共同体没有形成,服务能力有限,难以带领农民闯市场、组织农民扩大再生产。
(三)市场体系很不完善
产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偏少,除高山蔬菜、茶叶有较规范的专业市场外,其他产业都还没有相应的专业市场,新建的城区农产品综合市场尚处于起步状态,流通中介组织也不健全,市场开拓能力较弱,大宗农产品流通渠道不畅,农产品量增、价贱、卖难和结构性过剩现象依然存在。
(四)留守劳动力的素质不高
留在家中的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女性化,劳动力结构性素质下降,接受农业科技能力不强,直接影响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同时,对于采收季节性较强的茶叶、水果等产业,季节性劳动力短缺现象严重,对茶叶采收造成了很大影响,已经制约天台云雾茶产业的进一步做大、做强。
(五)科技支撑较为薄弱
由于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加上原有基础、体制、投入、人力资本等原因,农业科技应用水平依然不高,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面较小,具有自主产权的新品种更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县级农业科技人员断层严重,乡镇科技推广服务后备力量短缺,村组科技推广服务基础不牢。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全面谋划天台农业转型升级发展
(一)切实抓好粮食生产,确保农业平衡协调发展
1、完善粮食生产扶持政策。注重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逐步提高粮食保护收购价格保障种粮基本收益,继续将小麦、早稻谷和晚籼谷列入订单范围。国有粮食收储企业与种粮农户按最低收购价签订“储备订单”,凡市场价低于最低收购价的,按最低收购价收购;高于最低收购价的,按市场价收购。
2、创新粮食生产经营机制。将粮食生产面积和产量等指标列入各级政府考核内容,严格执行耕地抛荒“黑名单”制度,加强耕地抛荒明查暗访、开展通报、整改通知书等,减少抛荒面积,确保全县粮食种植面积39.7万亩、粮食总产11.9万吨的粮食生产能力。
3、积极推进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出台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政策,鼓励土地集中连片流转,支持有资金、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粮食生产。着力提升规模化生产、社会化服务水平,培育种粮大户、粮食专业合作社和农机植保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水稻代育、代耕、代种、代防、代收、代烘等服务,实现粮食增产与农民增收的有机统一。
4、重视粮食作物高产示范方建设。推广超级稻种植,各乡镇水稻示范方实施面积不少于当地水稻播种面积的10%,其他粮油作物的示范方面积必须达到百亩以上。
(二)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壮大发展主导产业
1、牢固树立项目带动产业发展的理念。依照国家的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围绕7大主导产业和新发展的特色优势产业,引导不同的农业经营主体联合包装项目,引导不同的产业联合包装项目,引导不同的生产环节联合包装项目,并重点包装好以小狗牛、信息化大联动为内容的项目,全力争取中央和省级扶持。
2、积极引导工商资本投资效益农业。抓住当前产业大转移的历史性机遇,探索和创新工业反哺农业、工商投资效益农业的新途径、新方法,走产业招商与资源招商相结合的路子,特别注重健全完善产业与资源合作长效机制,实现长期合作、长期共赢,努力形成全县农业新的增长点。
3、创新农业块状经济发展。按照“一个产业、一个规划、一套班子、一批配套政策”的思路,分产业制定发展规划,建立工作协调和专家会商机制,整合扶持政策和项目资金,加大对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区的投入,总结推广三州乡的生态养殖等先进发展模式,推动主导产业健康发展。
4、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开展农产品生产标准化示范建设,加大绿色安全的标准化技术指导力度;完善质量监管网络,全力实施《高山蔬菜质量检测点建设》项目建设,重点抓好初级农产品监管工作和农产品市场准入工程;加强农业执法,以全县269家“小农资店”专项整治和规范为重点,加大对农药、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投入品源头的整治;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全力防控重大动植物疫病,确保免疫密度和质量,提高突发重大动植物疫情应急处理能力,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挖掘农业文化新内涵,培育扶持新产业
1、发展创意农业。鼓励和支持创意农业的发展,实施创意农业项目化管理,注重挖掘高效农业新的内涵,在农产品种植、加工、包装、营销、农业旅游开发等环节注入农业文化、农业文明的新元素,使其产生更高附加值,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2、挖掘产业新亮点。充分发挥特色产业优势,加快建设一批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的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深度挖掘小种蕃薯、紫莳药、黑鸡、小狗牛等地方特色资源,在石梁、龙溪、泳溪、三州、南屏建立3个小狗牛保护区,成立小狗牛产业协会,开拓牛肉和副产品深加工,研制小狗牛名品、名菜。
3、实施“万元田”建设。编制全县“万元田”建设规划,加强技术指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大种子种苗的引导和研发力度,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重点加大节工省本等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引导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改造,促进农业产业化组织和经营机制创新,争取制定、出台鼓励“万元田”建设的政策措施,全面推进“万元田”建设。
(四)创新农产品营销方式,畅通农产品流通渠道
1、搭建农产品走出去宣传平台,借助台州电视台农产品宣传专栏,常年性免费宣传时令的特色农产品,组织参加国家、省、市级农博会、对接会,促进全县农业品牌的进一步提升。逐步推进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协会在更大、更高的层次上进行联合,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三位一体复合型组织模式,引导苍山顶2600亩有机茶基地、2200亩三州乡茶叶基地与上海蒂芙特茶叶市场相联合,缔结稳固的产销合同关系,既为蒂芙特茶叶有限公司提品的原材料保障,更为茶叶产业拓展销售空间,提升茶叶价格的话语权。
2、搭建绿色农产品进社区新平台,设立常年性农产品展示厅,展示展销时令的名优特农产品,邀请台州市特色农产品生产经营单位联合开展“绿色农产品进社区”活动,扩大绿色农产品进社区平台的影响力。
3、搭建品牌整合平台,引导制定开放式的品牌资源共享机制,通过利益带动统一打同一品牌,供成员单位使用,成员单位可在集体品牌下,再加注成员单位的个别品牌,这样既有统一的品牌标识,又不失个性化的特色农产品品牌。
(五)健全农业服务体系,提高科技支撑能力
1、全面开展责任农技人员提素质项目建设,实施首席专家课题研究负责制度,落实每位首席专家每年8万元的科研保障经费,根据农业生产的源头性需求,研究提出相应行业或专业领域产业发展方向和发展规划等方案,带头开展技术试验、示范,加速新科技推广应用,科学制定年度培训计划,对本产业或专业的农技推广人员进行技术培训,提升人员素质。
2、农技指导员在首席专家的指导下重点承担面上的工作指导、咨询培训,开展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机具的试验示范,联系乡镇责任农技员、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和重点示范户、种养殖大户等。
3、乡镇责任农技员分片包村履行农技推广“班主任”职责,做好责任区内的农技推广服务,对科技示范户和农户开展技术指导,并且积极开展农业科技试验和示范,加强乡镇农技阵地――农技快餐厅建设,配备电脑等设施,使乡镇责任农技员有加强自身学习培训、为老百姓提供咨询服务的阵地。
4、实施农村信息化大联动工程,以面向农民的信息服务为中心,整合远教平台、农民信箱、农业在线、天台气象网等网络资源,建立农业信息资源中心,设立农产品市场信息大型数据库,畅通农村信息双向流动渠道,为广大企业、农户广泛接触网上农业政策法规信息、农业科学技术信息、农业生产资料供应信息和农副产品流通信息提供便捷的平台,提高农业外向度和开放水平,为农业发展创造更加宽阔的平台。
5、全力培育职业农民,支持大学生毕业生、打工返乡农民投资农业进行创业,着力培养新一代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职业农民。搭建创业服务平台,使大学毕业生在选择农业创业时能详细了解政府出台的有关优惠政策,了解当前当地农业产业发展的现状,以便选择自身最适宜的产业进行创业;进行技术服务与培训,全力跟进科技增收能力、实用技术、市场经营能力等方面的服务与培训,解决创业者经验欠缺、能力不足、意识偏差等问题,提高创业成功率。
参考文献:
1、林宝义.立足山区生态优势,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J].浙江现代农业,2008(106).
水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生存的基础,水污染影响的是人类和地球的可持续发展。面源污染主要是指溶解或非固体的污染源从非特定的地点进入,并在雨水或冰雪的冲刷下扩散,通过河流或地表等进入地下水系统而引起的污染。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农业生产所施用的氮磷钾和农药等通过长时间的渗入扩散到地表,从农田向水体迁移的过程。目前来看,全球面源污染已成为水污染的首要污染源,特别是农业面源污染,不仅危害农业生产,也影响区域环境和人类的健康。
1农业面源污染的成因和特点
1.1成因
农业生产的压力是农业面源污染的最根本原因。由于受粮食生产的压力,农民在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农药和化肥,这导致了农药和化肥渗入地表,并慢慢污染到周围的水资源。我国的农用耕地占世界耕地面积的1/10,但是氮肥使用量却是世界氮肥总量的1/4还多。大量没有利用和吸收的肥料营养元素会随着雨水或农田退水等间接渗入地表。另外,我国农业生产中农药使用量大,方法也不尽合理,导致农药利用率低,大部分农药会慢慢渗入土壤、空气、产品和水体中,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的健康造成严重伤害。近些年来,我国集约式养殖迅速发展,一些区域的养殖量已经超过警戒值,养殖禽类和畜牧类的粪便处理效果不佳,也是水污染的主要原因。
1.2特点
与点源污染相比,面源污染比较隐蔽、分散性强,难监测。农业面源污染的扩散主要是通过农田排水和雨水径流,而雨水径流的随机性比较大,产生的面源污染也比较随机。再加上区域内的地理状况、水文情况不同,所以面源污染也不均匀。农业面源污染源比较广,包括农业用肥、农药、农户的生活污水排放、农村生活垃圾、养殖污染等。
2农业面源污染的研究进展
农业面源污染最开始的研究是20世纪60年代的欧美发达国家,70年代后在世界其他国家逐渐展开。随着面源污染的加重及环保意识的深入,人们提出了各种控制措施。我国对农业面源污染的研究起步较晚,从20世纪80年代之后逐渐深入,主要是通过分析土地利用方式与面源污染的关系入手,在水库水质探测基础上建立污染物测算模型,这只是针对农业面源污染的特点进行的最初步研究。到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开始从农药、化肥等污染源对面源污染进行深入探讨。近年来,随着国外一些面源污染模型的引入,面源污染研究者?_始在全国不同地区内开展应用研究。
3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措施
我国虽然对农业面源污染的研究起步晚,但是在综合和引进国外先进措施和模型基础上有很大成效。主要防治措施有人工湿地技术、缓冲带技术、水陆交错技术和水土保持技术等。人工湿地技术主要是通过土壤对在河流内生长的水生植物组成独特和生态吸附系统,通过吸附系统达到降解和吸收,以减少氮磷钾等进入水中的总量。但是湿地技术会产生二次污染,所以规模化应用和推广比较难。缓冲带技术和水陆交错技术是通过对植物生长带的设计和种植,让植物对农田的剩余营养物质进行吸收,以净化水质。虽然缓冲带的效果比较好,但是随着时间推移,缓冲带也会被污染,如果得不到有效管理,缓冲带可能会变成污染源。水土保持技术主要是通过工程和农业技术、生物措施结合,来促进植物的吸收和降解,同时控制水土流失。在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过程中,农田的养分平衡是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化肥的过量施用是问题的重中之重。因此严格对农田进行养分管理,推广合理施肥是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治理方式。
4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未来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