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自学中医基础理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要:本文分析了高等教育心理学中的学习迁移理论,并结合“数字媒体基础”课程的实际教学,阐述了在教学中如何有效应用学习迁移理论,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学习迁移;数字媒体基础;教学过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数字媒体技术”是我校信息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扎实的数字媒体技术基础理论及应用能力,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各种数字媒体(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和动画)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及处理的基本方法,掌握常用的数字媒体制作和开发软件,以加深对数字媒体基本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并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在“数字媒体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运用高等教育心理学中的学习迁移理论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外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迁移使习得行为可以以各种复杂的方式相互联系起来。学生在学校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必然存在新旧知识的相互影响,学习迁移的作用在于使将掌握的知识和经验概括化和系统化,有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不断完善,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文通过分析学习迁移理论,并结合“数字媒体基础”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阐述了在教学中如何有效应用学习迁移理论,以提高课程的授课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2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
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或经验对另一种学习或经验的影响,既包括先前学习对后续学习的影响,也包括后续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其中,“影响”既包括积极影响也包括消极影响。根据迁移的性质,学习迁移可分成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是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如,学生对平面几何的掌握有助于对立体几何的掌握;学习负迁移是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期干扰或阻碍作用,如学习汉语拼音后再学习英语字母时常发生干扰。根据迁移的方向来划分,可以分为纵向迁移和
横向迁移。纵向迁移是指处于不同抽象概括层次的各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如掌握了“角”的概念有助于“钝角”、“直角”和“锐角”等概念的学习;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抽象概括层次的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如直角、锐角、钝角等概念之间的相关影响就是横向迁移。
传统的学习迁移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种学说[1]:
(1) 形式训练说:以18世纪德国心理学家Wolff. C. V.为代表人物的形式训练说把学习迁移看做是通过对学习者的感觉、记忆、思维、推理、意志等各种官能进行训练来实现的;
(2) 相同要素说:相同要素说是美国心理学家Thorndike. E. L.和Woodworth. R. S.在其迁移试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与形式训练说相对立的迁移理论。该学说认为只有当测验情景与先前的学习情景存在相同要素或成分时,学习迁移才会发生,而且,两种学习中存在的相同要素或成分越多,迁移的作用越大;
(3) 概括原理说:概括原理说是由Judd. C. H.在1908年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在先前学习中通过对经验的概括获得的一般原理,可以部分或全部应用于之后的学习中。他解释了学习迁移的原因是两种学习遵循共同的原理,而不仅仅是相同的成分,这就提示我们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一般原理和经验,并将所掌握的原理和经验运用到今后的学习活动中。
(4) 学习定势说:该理论认为学习方法一旦为学习者所掌握,就会形成一种学习方法的定势,并迁移到之后的学习中去。
近年来,对学习迁移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知识学习的迁移方面,1999年著名心理学家Simons提出的学习迁移理论[2]认为学习迁移有三种产生方式:一是从过去学习中所获得的先前知识到当前获得新知识的迁移;二是从当前已获得的知识到以后学习知识的迁移;三是从知识和技能应用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迁移。
3学习迁移理论在“数字媒体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接受知识和掌握经验,以形成和发展学生的专业能力,而学习迁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学习迁移理论在“数字媒体基础”课程的教学主要应用在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1) 合理选择教学素材及参考资料
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掌握“数字媒体基础”课程的主要内容,首要的任务是精选教学素材,选择的标准就依据学习迁移的规律,选择包含该课程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等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材料作为教学素材,并结合我校数字媒体专业学生的知识背景和课程特点,选择了实践内容多的参考书目作为学生学习该课程的辅助教材。
(2) 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和设计教学过程
教材和参考资料选定后.只有合理编排教学内容才能充分发挥其迁移的功效。从学习迁移的角度来说,合理编排教学内容的标准就是使教学内容具有结构性和一体性,即教学内容的各构成要素具有科学的和合理的逻辑关系,并能整合为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这有助于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重构教学内容的结构,进而构建合理的心理结构,同时也助于学生了解原有学习中存在的知识断裂点,为迁移的产生提供直接的支撑。
经过合理编排的教学内容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习迁移的作用,就要求合理组织和及时调整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包括宏观方面,即整体教学章节的安排顺序,还包括微观方面,如每个单元、每节课的教学过程的安排。根据学习迁移理论,凡是在先前学习同后续学习之间有相同或相似的内在联系时。就容易产生互相迁移作用。而且在它们之间所包含的共同因素越多,学习迁移也就越容易产生,因此,在对“数字媒体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编排上,我们根据数字媒体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的知识结构,采用先概述课程的总体内容,后重点介绍各种数字媒体技术的形式安排课程,而在讲解各种数字媒体技术时,则按照文本语音图形、图像(静态图像)动画、视频(动态图象)的讲授顺序,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的顺序来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同时,在课程的教学细节安排上也采取相同的形式,如在“数字图像技术”章节,先介绍图像变换技术,再讲授图像的频域滤波,这样学生就很容易产生学习迁移。总之,先讲授具有最大学习迁移价值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突出讲授概括性高、派生性强的主干内容就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觉、顺利地进行学习迁移,提高学习效率,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效果。
(3) 讲授学习方法,促进正迁移的产生
古人云“授人以鱼供一饭之用,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学习方法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培养学生迁移能力的重要手段,它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可以产生较为广泛的一般性迁移。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许多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并不存在智力障碍,而是因为学习方法不科学,只会死记硬背盲目模仿,“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长此以往,知识空白点越来越多,造成学习中的知识迁移障碍。因此,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还要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根据概括化理论,对所学习内容概括总结得越好,学习迁移就越容易产生。因此,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会经常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概括和总结,让学生不仅知晓知识性的内容,还通过练习掌握概括总结的学习技能和方法。
在教学上应用比较的方法,也可以帮助学生分析不同情境中教学内容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例如,在讲授图像复原技术时,要注意比较该技术与之前讲解的图像增强技术的相同之处是二者的目的均为改善图像的质量,不同之处是图像复原是利用退化过程的先验知识恢复已退化的图像,而图像增强则是利用某种试验性的方法改善图像质量,以适应人眼的视觉和心理。通过对两种技术的比较,有利于帮助学生全面、深入地认识这两种不同的图像处理技术,产生学习的正迁移。还需要注意的是,根据认知结构理论,在利用原有知识同化新知识时,原有知识结构本身不巩固,则不但不会产生正迁移,反而可能产生负迁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在尽可能圆满结束先前知识的讲授和学生的学习后,再进行后续内容的讲授和学习,这样可以有效避免负迁移的产生。总之,为了促进学生学习的迁移,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把认知策略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使策略教学达到持久迁移的目的。
(4) 根据课程特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根据形式训练学说的观点,学习技能的形成是经过反复训练达到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技能的熟练程度越高,正迁移的可能性越大。因此,在实践教学环节非常重要,学生只有亲自动手操作各种软件才能增加感性认识,才能真正领会教师所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数字媒体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创设问题情境、课堂演示、辅导上机实验、学生演讲和讨论、上机作业展示及评价等多种途径促进学生对数字媒体技术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研究结果表明,良好的学习情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进行学习加工,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也能够为其以后的学习做准备。[2]通过设计合理的教学情景,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正迁移。如在讲解数字视频分析技术时,我采用了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即:首先展示一段智能视频监控系统在安防中的实际应用录像,接着提出该系统如何自动检测出非法入侵者的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然后再引出基于图像帧间差的运动目标检测算法的思想和基本公式,使学生了解该算法的基本思想和实际应用。而在讲授数字音频处理软件Audition时,我在课堂上演示了多个数字音频素材的处理过程和制作实例,使学生能够直观理解和学习所授的内容。
学生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然后再从“学”到“练”可以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实践技能的提高。例如:在视频剪辑软件Premiere的实验课上安排同学们两人一组协调合作,对任选歌曲设计并制作该歌曲的MV视频,然后在课堂上展示并讲解作品,经过教师和同学共同讨论后,进行修改完善。同学们在选题阶段就认真讨论,积极搜索素材;在剪辑制作阶段,互相讨论,通过这种训练,使同学们拓展了思路,收集遴选素材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软件操作等多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4结束语
学习迁移理论在“数字媒体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精选教材、合理编排教学内容、有效设计教学过程、讲授学习方法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促进了学生顺利进行学习迁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在“数字媒体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我体会到作为这门知识更新快、技术发展迅速的课程的主讲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做到基本概念清楚,系统性强,而且要不断地学习,进行自身的知识更新,并在教学过程中反映新技术、新动向,适应数字媒体技术发展变化快的特点,同时还要求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反映情况,在授课方法、内容和进度方面及时做出调整和改进,使“教”与“学”达到趋于完美的结合。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中药学》分段教学是指将《中药学》的基拙理论部分在临床课之前进行;在教学过程中将中医基拙理论、中医诊断学等基拙理论与中药学基拙理论有机地衔接起来;在专业基拙课《温病学》、《伤寒论》、《金魔要略》及临床课学习后,进行临床中药学的教学,使学生能顺利地过渡到临床中药学的学习,并为临床实习与毕业后的临床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中医药学术要在21世纪获得重大进展离不开一批完整掌握中医药理论精髓,且具备现代科学知识、技能的中医药人才,而这种人才培养成功与否的关键在现代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的突破。《中药学》是中医药教育的重要课程,培养21世纪合格的中医药人才,教学和教材的改革是关键,基础中药学和临床中药学分段教学能使学生更好地将中医药理论与临床实际衔接,也有利于大学后的继续教育,并有利于中药学科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各科应用的研究和发展。本文中所述的教学模式适用对象是中医医疗专业、中西医结合医疗专业本科或本科以上的学生。
一、《中药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第一版全国统编教材《中药学》至今,《中药学》的教学基本上是在《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学》后开始,学生尚未接触到中医经典著作和临床学科的学习,对中药的临床应用基本上不能理解,尤其是对《温病学》、《伤寒论》、《金匾要略》和临床各科中的病名及术语不能理解,如桂枝治疗奔豚气、半夏治疗心下痞、葛根治疗项背强几几、燕白、瓜篓治疗胸痹、柴胡治疗少阳病、黄荃治疗湿温病等,因而学生对掌握各味中药的适应症有较大困难,影响《中药学》教学的质量。而对研究生或大学后的继续教育,目前的《中药学》教材和教学模式又不能满足较高层次的需求。
二、《中药学》分段教学的意义
寻求《中药学》教学模式的突破,提供中药教学和教材改变的成功范例:现行的《中药学》教学模式基本上是采取课堂满堂罐的教学模式,不管学生是否理解,而且从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衔接情况看,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一般要间隔一、二年甚至更长时间。而《中药学》分段教学就是指将《中药学》的基础理论部分在临床课之前进行;在教学过程中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等基础理论与中药学基础理论有机地衔接起来;在专业基础课《温病学》、《伤寒论》、《金匾要略》及临床课学习后,进行临床中药学的教学,使学生能顺利地过渡到临床中药学的学习,并为临床实习毕业后的临床工作打下良好基础。两者结合起来学习,还可减少知识的遗忘,节省教学时数,提高教学效率。
培养高质量适合现代中医药发展的中医药人才,适应医药卫生改革的要求:现行《中药学》教学模式由于其与中药学术特点、学术水平存在相悖现象,在中药理论与临床应用教学方面都存在不足,学生在学习《中药学》时,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试连常用中药的药名、基本功效和临床应用均忘记的现象普遍存在,更谈不上在临床上得心应手地使用中药。随着人们健康观念的转变以及医药卫生制度改革的深入,中医药在我国医疗卫生市场将有更大的需求,通过《中药学》教学模式的突破,培养高质量的中医药人才,也有利于《中药学》学科的发展研究,有利于推动中药学术的发展。
三、《中药学》分段教学的依据
1.《中药学》的学科特点、发展趋势
中药学是以研究中药基本理论、中药性能与临床应用为主的一门学科,属中医药专业中重要的基础课。它既是中医学理、法、方、药体系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大中药学学科中的核心和基础,既属药,又属医;既是基础课,又具临床性质。
《中药学》学科的发展已经是在朝着基础中药学和临床中药学的趋势发展,近年来,中药学基础理论研究受到重视,已经对中药的四气五味、归经、十八反、十九畏、中药配伍及炮制等理论进行了初步的实验研究;中药学基础理论的专著如《中药药性论》等,已有一定数量的论文;临床中药学的研究与应用也迅速发展,并向专科临床中药学发展,专科用药和合理用药成为中药学发展的重要方面,如雷载权、张廷模主编的《中华临床中药学》、赵学敏主编的中医药高级丛书《中药学》等。作为高等中医药教育,应根据学科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以及21世纪人才的培养需求,调整教学模式势在必然。
2.临床中药学在中医药学科中的地位
由于临床中药学主要是研讨中医临床各科所用药物的如何应用,所以,它又具有与临床学科密不可分的关系,它是直接根于临床。临床中药学这一学科在近几十年来,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其表现为:一是药物数量的增加及新药的不断涌现。自汉代《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后世历代不断增加,至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载药已达1892种。而《中华本草》收载的药物达8980种,总结了中国传统药学的成绩,集中反映20世纪中药学科的发展水平。二是新药的研制开发,许多按中医药基础理论组方研制的,如复方丹参片、丹参滴丸等;并对一些临床常用的老药,发掘出新的功用,如川苟用于治慢性肾炎氮质血症、新生儿硬肿症、功能性子宫出血;天麻治脑外伤综合征、神经衰弱;以及肉从蓉可治氟骨症、仙鹤草治肿瘤、白及治肺结核、砒霜治白血病等等。还有从中药中提取有效成分而制成新药者,如川芍嚓、青篙素、丹参酮、鱼腥草素、靛玉红(青黛中提取)、康来特(惹茵仁中提取)等等;同时对人参、黄蔑、麻黄、附子、大黄、当归、丹参、川芍等常用中药进行了系统的药理研究,揭示了传统功效活血祛疲、扶正补虚、通里攻下、清热解毒等中药功效的若干机理。临床中药学研究离不开临床学科,临床学科的发展促进中药学科的发展;临床中药学的发展又为临床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法。临床中药学的发展已经为基础中药学和临床中药学分段教学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四、《中药学》分段教学的模式探讨
通过对基础《中药学》和临床《中药学》分段教学的试教和研究,摸索出分段开设该课程的最佳时机,以及实施的具体方案,实现21世纪中药学的教学模式新突破。
1.内容
基础方药学和临床方药学分段教学的教学方法研究、教学大纲的研究、教材编写的研究、教学课件、多媒体的研究等。
2.方法
(1)文献研究法:收集编写资料。
(2)调查研究法:在充分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分析现行中药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广泛的调研。
(3)实验研究法:通过对基础中药学和临床中药学分段教学实验班的研究,摸索出分段开设该课程的最佳时机,以及实施的具体方案。
3.特色
从中药学的学科特点探讨基础中药学和临床中药学分段教学的教学模式,寻找教学研究的突破口,该教学研究实用性强,有运用和推广价值。并结合现代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模式,从学科特点探讨课程和教材、教学方法、方式的改革,使教学真正与学生的知识发展水平相适应,有较强的创新性。
4.教学模式探讨
(1)基础中药学的教学模式:基础中药学是指中药学中的三基部分,即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体内容包括总论部分的中药的形成和中药学的发展、中药的名称和分类、中药的产地、采集和储存、中药的炮制、中药的作用、中药的性能、中药的应用等,重点是在中药的药性理论;各论部分包括概说部分(各章节的定义、性能特点、功效、适应证,分类、使用注意等;单味药物的性味、归经、性能特点、基本功效、主治病证等;基本技能包括常用药物植物、饮片的基本知识与识别。
中药的应用是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的,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要学好临床中药学,必须有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而要教好《中药学》这门课,更要求教师能熟练地掌握和应用中医基础理论。要在《中药学》和《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的教学过程中,探索将基本理论加以融汇贯通,有目的地将之有机结合起来。
中图分类号:R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01-0099-02
一切教学任务和目标都要通过富有成效的教学方法来完成,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正确地选择或运用各类教学方法。就方法而言,无论是传统方法,抑或现代方法,其本身并无好坏,关键是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因此,针对不同的教学领域,选择适合该学科的教学方法,才能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笔者在长期从事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的过程中,逐渐体会到框架式教学法十分适合中医基础理论课程,能帮助学生高屋建瓴地接受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理论,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1 关于框架式教学法
框架式教学法,又称支架式教学法。根据欧盟“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DGXⅢ)的有关定义,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产生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德国范例教学强调“问题解决学习与系统学习的统一”、“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其实质就是通过课堂学习来获得系统化的知识结构,把传授知识与科学方法有机结合。而框架式教学法的提出,就是建立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上,一方面强调课堂着重分析知识和体系的框架结构,力求整体把握学科各章节的主体,另一方面又强调各部分内容的交叉和联系,注意各阶段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其实质是以学生为主体与师生的双向交流。这既包含了静态的教学知识,又包含了动态性的教学策略,是科学知识、科学思想以及科学方法之间的有机联系。
框架式教学法的基本理念是:学习快一点,回头少一点,偶尔漏一点。主张在知识的前进中化解学习负担。教学如盖楼,封顶再装修。主干挺拔而结实,分支再多也不会喧宾夺主。
2 框架式教学法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是中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一门主干课程。它既是中医专业的基础课,又是国内外中医师执业资格考试的必考内容,是继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经典著作及中医临床各科的基础。由于中医基础理论涵盖了中医学主要的理论和大量的概念,各中医院校均设置了大量的学时,学习时间跨度较大,且内容庞杂,知识点有100多个,记
忆负担繁重,专业化倾向强,对大多数刚刚从高中进入大学的学生而言,中医基础理论古奥繁杂,学习往往是被动机械的,而记忆的内容又大多是零星和细碎的,所以极易遗忘。部分学生学习方法僵化,只听不记,或死记硬背。因此,选择和使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是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能否取效的关键。
如果把中医基础理论中每个知识点即概念比喻为“一粒粒的珍珠”的话,那么,形成单元系统化的中医知识体系则可以看作是“串珍珠的绳子”。有了绳子,珍珠虽然眼花缭乱,但却秩序井然;没有绳子,珍珠即刻散乱满地,无法收拾。而框架式教学法即能把零散的知识点进行串联、归纳、整理,把学生先前的“无序”知识“有序”地自动组织起来,帮助学生努力扩大知识信息中的已知部分,不断消除知识信息中的未知部分,科学地解决中医理论的整体化、系统化和网络化。
3 框架式教学法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中的实施
具体到中医基础理论这门课程而言,我们将其划分为三级构架,即模块构架、章构架、节构架。
一级构架为四大模块,即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学对正常人体的认识、中医学对疾病的认识、中医学的养生防治观等。四大模块的划分有助于学生把握整本教材的总体框架,实现中医基础理论的系统化和综合化。
二级构架为章构架,如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主要划分为元气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三章,中医学对人体的认识主要包括气血津液、脏腑、经络、体质四章,中医学对疾病的认识主要包括病因、发病、病机三章,中医学的养生防治观主要包括养生、预防和治则三章。
三级构架为节构架,如“气血津液”章可分解为四节“气”、“血”、“津液”及三者的相互关系。在节框架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展开精讲细讲。如“气”一节,主要介绍气的五部分知识,即气的概念、生成、功能、运动和分类。这样可使学生很容易把所学知识联系起来。
框架式教学使较为复杂、不易把握的知识程序化、直观化,既有利于对整体教材的把握,使之系统化、明了化,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从而达到清晰可见甚至事半功倍的良好教学效果。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4 框架式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
4.1 引导学生构建框架式思维模式
框架式教学十分注重知识的结构化,只有把知识结构化,才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才能实践和应用;只有把知识结构化,才能转变为能力的培养,并不断创造创新。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内容本身具有极强的条理性和框架式。如前所述,我们在导论中就告诉学生主要介绍四大板块的内容。其中在哲学基础部分,可以告诉学生主要介绍三部分内容,即元气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阴阳学说中主要介绍阴阳的起源、阴阳的属性、阴阳的概念、阴阳的五大关系,以及阴阳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如此层层推进,最终形成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整体框架。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实施中,无论是每一单元的开始抑或结束,甚至是每一次授课,均应强化学生的框架意识、整体意识,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去认识和把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概念。
4.2 帮助学生把相关知识口诀化
框架式教学同样注重对知识进行口诀化。口诀化的方式有助于学生化繁为简、化简为趣。如在“经络”一章的教学中,知识点十分庞杂,且容易混淆。如关于十二经脉在肢体的循行分布规律,我们可以给学生编出歌诀:“太阴阳明行在前,厥阴少阳在中间,少阴太阳在后面。”对于循行入耳中的经脉,我们把它概括为一句话――“三个胆小鬼钻入耳朵中”,学生就很容易记住入耳中的经脉为三焦经、胆经、小肠经。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把它变为两句歌诀:“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续。”这样就使十二经脉的前接、后续共24个知识点,两句话便能了然于胸。
再如,在“气机失调”的讲授中,我们概括为“三大类五小类”。“三大类”为气的运行迟缓、升降的失调、出入的失调;在此基础上衍生为“五小类”,即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
5 框架式教学法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
对学生而言,采用框架式方法进行学习或复习,常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框架式学习的实施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骨架学习,观其大略,不求甚解;第二阶段为专题学习,深入某一单元,详细到每个知识点;第三阶段为习题学习,温故知新。
在第一阶段的骨架学习中,重在构建框架结构,不必过分追求细节。以骨架为中心,学习中医学的有关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学生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理解,把一些细节部分留在课后自己填补,进一步充实丰富框架内所包含的内容。这样可培养学生自学的意识,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力。在第二阶段的专题学习中,要注重对各个知识点的把握,尽可能地把握每一个细节,要学会对相关知识点的融会贯通。如阴阳学说,在哲学基础板块会介绍,在基本病机中也会涉及阴阳失调的知识,二者一定要相互结合。再如,气的理论在气血津液中有介绍,病机部分也有气机失调的内容,此外还要与具体的脏腑进行结合。只有这样纵横交错地进行“砌砖”,才能搭建出浑然一体的知识大厦。第三阶段为习题练习。我们推荐《中医基础理论习题与解析》或《中医基础理论常见错误与对策》。通过习题,学生可以对学过的知识进行自查,同时在做题的过程中,应鼓励学生查阅资料,进行探究性学习。
6 小结
通过一些动画、图片等感性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有助于学生对某一方证病因病机的深入理解。故在一些汤证的讲解中,教师可采用多媒体等多种直观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其作用,提高授课效果。例如,在讲授阳明病湿热发黄一节,通过多媒体,展示水湿代谢生理、病理表现的动画。从动画上展示水湿代谢途径主要有三大方面:一是开鬼门从汗出;二是从前阴通过小便而出;三是从后阴通过排泄大便而出。若这三大途径受阻,水湿代谢失常与热相结,则湿热内蕴,郁而发黄。继而进一步启发学生在清热的同时要注意给内蕴之湿邪有出路,而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在该教学过程中运用动画、湿热发黄的症状图片等,从因、机、症、治方面启发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湿热发黄证的理、法、方、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运用取类比象联系生活常识启发学生
中医学理论的哲学基础是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中医理论中很多病因病机的原理来源于大自然及日常生活的现象。对于学生来说,对中医的一些理论概念,往往有陌生、新鲜、抽象、空洞之感,理解程度相对也较肤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一些生活和实践中的自然现像,采用取类比像的办法去分析解释,启发学生,让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理解从抽象到具体,从而触类旁通,深化理解,达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中医理论的目的。例如,在讲授太阴病篇的提纲证,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理解人体的脾胃阳气不足,腐熟无权之征,可启发学生联系生活中的灶冷无火,食物不易煮熟的生活常识。进而理解因阳虚胃纳消化不足造成的“食不下”、“腹胀满疼痛”、“自利益甚”等症状。通过这些形象的比喻,让学生在治疗此类疾病时能更好理解其病因病机,灵活运用相应的治疗原则。同时也启发学生,在平时学习或在今后自学中医的过程中都可结合自然及生活中的现象,去体悟相关的中医理论。
3联系新旧知识结合推理启发学生
对新知识的理解是以旧知识、旧经验为基础。在中医教学过程中,注意新旧知识的有机联系,会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新概念的理解和掌握。采用新旧知识相结合,组织教学,通过对旧知识的推理,有益于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的能力,同时加深了对新知识的理解。通常学生在中医的学习过程中需通过记忆掌握基础的中医学理论,以致于有些学生认为中医学习如同文科,以记忆为主,以被动式课堂学习为主。其实不然,特别是到三年级之后,学习中医临床基础课时,应与早期所学的基础知识进行融会贯通,理解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因此,可联系新旧知识,引导学生今运用推理的方法学习中医,养成主动学习中医的良好习惯,也可培养学生今后自学中医的能力。如在讲解太阳病篇中的半夏泻心汤证一节,为了让学生更好理解该节寒热错杂痞的主证表现,可从中医基础理论、《内经》相关知识进行推理。寒热错杂痞的病因病机是由于误治而使无形邪热内陷于中焦,而素体脾胃不足,导致气滞于中焦,表现出脾胃升降失常等一系列的症状。可通过提问学生,气滞中焦,气机失常,所产生的症状是什么,若是无形之邪所致,有哪些特征。进而引导学生理解本证为邪陷中焦,所以表现出痞满,但无形之邪所致,所以特点为“心下满”“按之濡”。因病在中焦导中脾胃升降失常。启发学生联系中医基础理论及《内经》知识。由胃失和降推导出应有“恶心、呕吐、嗳气”等症。另脾失升清,则推导出应有“肠鸣、下利”等症。通过这些推理,进而学生可理解掌握该汤证的痞满、胃失和降、脾失升清的三大类主证表现及特点,而无需去死记硬背。这也能让学生在今后的临床中更准确把握该病的特点,并机灵活根据临床症状表现来应用该方。
4病案分析结合启发式教学法培养学生中医思维
关键词:多元互动教学;中医护理学;教学改革
中医护理学是医学院校教育必修课程之一,涵盖了中医学的主干课程,如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针灸学、中医护理等都包含其中,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护理学员对该学科兴趣浓厚,如何让护理学生理解相对生疏的中医理论知识,强化学生中医护理操作能力是中医护理教学的关键问题。因此,鉴于《中医护理学》学科复杂、知识丰富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适应不同的教学内容,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提高教学效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拟逐步引入多元互动教学法,以达到教学改革的良好效果,适应新形势下高级护理人才培养的需求。
1多元互动教学法简述
多元互动教学法是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学科的特点,以学生准确掌握知识为目标而将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分解然后自主组合而成新教学方法的总称。多元互动教学法将“以教师为主体的填鸭式课堂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式个性化学习”,把学习地点、空间、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1,2],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调动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所学的内容,提高临床综合能力。
2多元互动教学法建构
根据《中医护理学》不同章节的内容,我们拟采取理论讲授法、案例教学法、PBL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等方法进行教学,从多方面考核学员的基础知识理解度、实践能力、临床综合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
2.1理论讲授结合诗歌改编
理论讲授法是最为传统的教学方法,自有班级授课制以来,这种教学方法就以其高效简捷的特点最为广泛地被应用于教学。通过教师对理论的讲解,对重点、难点的解析,使学生对中医学基础知识产生全面的整体印象。由于护理学员课程设置的关系,对于中医概念如气、阴阳、五行等概念感觉生疏,难以理解,在《中医护理学》教学过程中,理论讲授法主要用于中医学基础概念的解析和中医护理方法发展过程的简述,是其他教学方法应用的基础,但同时对教师要求较高,理论讲授力求深入浅出,生动形象,为此针对护理学员的特点,改编了诗歌,以帮助学员更好的理解内容。如学习气的特点:物质性和变动性。我们改编了诗歌“你见,或者(看)不见,气就在那里,无处不在。你动,或者不动,气都在流逝,一息不停……你信,或者不信,气就在你的身体里,不舍不弃……”学员读了这首诗,对气的特性理解的较为深刻,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
2.2传统板书绘图法
板书书写是教师教学基本功训练的关键,尤其对于青年教师来说更是基本功扎实与否,思维是否缜密的直接体现。随着多媒体教学的便捷使用,传统板书教学开始逐渐弱化,有的教师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书写板书。合理的板书设计和多媒体效果结合对上好一节课非常重要,且中医教学内容具有其特殊性,理论抽象,言语描述往往不能完全体现本意。在讲述中医基础理论部分“精、气、血、津、液”章节和“藏象学说”章节应用板书图示和多媒体结合的方法。通过图示板书,学生从总体上可以把握中医学中的“形”和“神”的关系,“精气血津液”和“神”的关系,理解为什么“精血同源”,为什么“津血同源”,气化对于物质转换的重要性,气化对于生命活动的重要性。如图1所示。“藏象学说”中如“心主血脉”和“心主神志”之间的关系,通过图示,学员很容易理解心主神志功能的正常发挥,要依赖心血、心阴对心神的营养和滋润作用,心血是精神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如图2所示。图示板书很容易调动学生的主观直觉,有利于学生的感知,启发学生的思维,对于概念理解充分,记忆更加深刻,与多媒体教学结合在一起,可以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2.3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通过对一个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将案例研究的逻辑和范式引入到案例教学中,科学合理的教学组织、引导学生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授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理解及有效应用的一种开放式教学方法[3-4]。在学习中医基础理论部分的“病因”和中医诊断学部分的望诊、舌诊、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内容时,分别采取文学案例(病因)、图片案例(望诊、舌诊)、文字案例(八纲辨证)和多媒体案例(脏腑辨证)三类案例。学生课前预习教材内容,分发典型案例为自学材料,通过课堂随机提问,学生分组讨论,最后教师讲解总结的方式,学生可以最大程度的参与到教学中来。如病因“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和临床意义,选取“范进中举喜而发狂”,“林黛玉豆蔻年华香消玉殒”,“诸葛亮骂死王司徒,诸葛亮三气周瑜”和“唐婉思念陆游,怏怏而终;陆游精通养生,八十身犹健”的古典文学案例,让学生理解“七情”是“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一般不会使人致病。只有突然的、强烈的、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所能调节的范围,使气机紊乱,才能致病。通过观看视频,图片,回忆故事情节,学生能够分析案例人物的性格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兴趣较高,讨论的内容和深度都符合教学的要求,课堂气氛活跃,对中医学“形神合一”的理论认识更加深刻。案例教学课堂气氛活跃,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性,还可以提高学生横向、纵向的联系能力和中医辨证思维能力。
2.4Mindmap教学法
思维导图(MindMap)由英国心理学家TonvBuzan1970年提出,在编写的《思维导图》一书中他指出:思维导图是放射性思维的表达,因此也是人类思维的自然功能,它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图形技术,是打开大脑潜力的万用钥匙[5]。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思维导图理论日渐成熟,受到教育研究工作者的关注。思维导图具有让思维可视化、提升注意力与记忆力、启发联想力与创造力和开启大脑无限潜能等优点,被誉为21世纪全球性的思维工具。鉴于中医护理学课程学时紧凑,内容繁多的特点,我们在讲述中药学和方剂学内容时采用Mindmap教学方法,在多媒体课件中将中药的四气、五味、用药禁忌及煎服方法等中药学基本知识以Mindmap形式展现出来,并要求学生学完本次课后将常用中药的性能,使用和煎服方法画一张Mindmap,促进了学生的课后复习,提高了课堂学习绩效以及学生的积极性和自我反思能力。
2.5情景模拟教学法
情景模拟教学是指教师创设教学内容所需要的接近实际工作或生活的场景,由医学生在这种场景中分别担任不同角色,教师进行指导、分析并做出最后总结的一种虚拟实践性培训方法。其优点是将角色扮演,对话练习和情景教学融合为一体[6]。我们将中医应用护理方法和中医临床病症护理结合,选取“呃逆”“中风”“腹泻”等症,编写临床情景剧本,学生分角色扮演。考核内容涉及中医学诊断,辨证,护理措施,健康宣教,并进行毫针、灸法、拔罐或耳针等一项技术的操作。既能考察学生对护理技能的掌握,又能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该教学方法是对前面教学内容的总结,有利于促进学生对中医护理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对临床问题的综合处理能力。
3多元互动教学法实施意义
由于中医护理学内容丰富和涉及学科繁多的特点,不同的学习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实践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护理岗位职业能力,是适合学生自主学习、探索性学习、合作学习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可以满足培养综合型、高技能型护理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古扎力努尔•尼扎木丁,尼力帕尔•阿力木,阿依恒•曲库尔汗.评估互动式教学方法在医学生耳鼻喉科实习过程中的教学效益[J].继续医学教育,2014,28(7):83-85.
[2]李雪雁.多元互动式教学方式在《生物化学》中的应用[J].广州化工,2014,42(20):22223.
[3]陈学妍,王昭.案例教学实效性较低的现状及原因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16):136-138.
[4]东尼•博赞.思维导图——大脑使用说明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5]赵航.基于“情境化—去情境化—再情境化”的探究式案例教学模式研究[J].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15(3):284-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