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的统计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高中数学 概率统计 数学思维培养
在高中概率统计学习阶段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需要从培养学生辩证观、归纳观等方面入手。数学思维简单概括起来就是辩证思维、转换思维等科学思维方式的结合体,因此首先要从教学设计上做出改变,帮助学生建立数学的基本思维模式。
一、在高中概率统计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设计与基本要求
在高中数学的概率统计学习过程中,学生普遍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学生对概率统计中的计算方式、公式等都非常熟悉,记忆也是不在话下,但是对于这些计算公式的原理、原理运用及公式本身的运用效果和运用程度却极低。对于公式的运用主要还是停留在浅显的数字计算上,他们很难把握公式的运用范围,也不会用公式的原理解决问题,简单概括就是学生还无法形成强烈的数学思维,更没有形成专业的统计学思维模式和思考方式。因此,老师在进行讲学的时候就不能够照搬书本,而是要对书本中的内容、公式等进行原理分析,深究其来源和规律,并教授学生如何灵活运用这些公式。
首先,要求老师在教学方式上必须做出创新和改变。高中的概率统计学教学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方式,但常常是因为教学方式运用不得当而影响了它的作用发挥,所以,老师必须致力于探究新的教学方式,多举并措,将各种优秀的教学方式集中在一起,并进行融合;其次,在教学中时刻不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养成进行思维培养性教学的习惯,可以采用主导式教学、实践教学及情景教学等模式开展课堂教学。
二、加大教学中学生辩证观的培养力度
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过程中应当将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作为其中的一个重点。
从哲学的角度上可以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独立存在于世界的,它的出现必然与存在于世上的另一个事物有一定的相互关系,而对于数学中的概率统计尤其如此:从概率统计的教学讲,几乎每一个包含在其中的元素都存在着紧密的相互关系,它们或是相互制约、或是相互依存、或是相互转换……高中的概率统计学习中有这样两个概念:第一,某个事件的发生是不可预见的,或是不确定的;第二,某个事件的规律性表现出了其必要性。
例如:抛掷一枚硬币,检验出现正面和反面的偶然性和不必然性。在首次的派之中,并不能确定出现正面还是反面,而经历多次的抛掷实验之后,我们发现硬币出现正面与反面会受到抛掷方法、空气流动及重力加速度等因素的影响,所以说,该事件属于偶然事件,从这个结果可以看出,偶然性与必然性之间存在辩证关系,因此在进行概率统计教学时,老师可以套用同样的思维模式,从解释事物存在的全面规律与本质出发,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教授他们如何用数学思维解释客观存在的事物。
三、培养学生的归纳观以培养学生数学思维
从观察推测局部资料的统计特征判断全局的系统特征与规律是概率统计学习的基本思维,这需要学生具备强大的归纳观,也就说学生必须学会如何归纳资料中的特定形态,将其总结为一条具有代表性的规律,这也是数学思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应当让学生自主从统计图表等资料中探析其中的规律,对给出的资料进行深入解读,而后对学生归纳出的信息进行补充和评价。
四、从培养学生统一观出发培养其数学思维
数学的学习尤其讲究数形结合,“数”与“形”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分别指数学中的数学符号与图形、表格。概率统计的学习及习作题目所给出的资料几乎都包含了数与形,这是用于培养学生统一观的很好的机会。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教授学生如何将题目中的数学符号与图形、表格等结合起来参考,并且在实际的课题讲解中,要注意全面运用题目中的数与形。
五、结语
作为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方式,高中概率统计教学应当受到老师和学校的重视,通过改变教学方式、革新教育理念及提高教育认知度等方式对教育教学进行全面改革,在概率统计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当然,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更应当深入到其他数学知识的教学中,以加大培养力度。
参考文献:
[1]张德然,茆诗松.高中概率统计统计教学中关于随机性数学思维的培养[J].课程・教材・教法,2003(09):64-65.
关键词:高职校综合基础部学生;普通高中学生;心理压力
一、问题提出
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生理、心理等各方面会发生很大的变化,需要承受更多的学业、人际等各方面的心理压力。高职校综合基础部学生作为高中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除了上述压力外,还要面对社会舆论压力,学习难度与实际能力之间差距带来的压力,分流考试带来的淘汰压力,对口招生考试的选拔压力等。面对压力,不同的人会采取不同的应对方式,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时有利于缓解心理压力,反之则会加重心理压力。
本研究探讨高职校综合基础部学生心理压力和压力应对方式与普通高中学生的差异性,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综合高中521名学生和常州市第三中学273名学生为被试。
2.研究工具
采用郑全全和陈树林编制的《中学生应激源量表》和肖计划编制的《应付方式问卷》。前者从学习压力、教师压力、家庭环境压力、父母管教方式的压力、社会文化压力、同学朋友交往中的压力以及自我身心的压力这7个方面来了解中学生的心里紧张来源;后者将应付方式分为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和合理化6个因子,均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3.数据分析
数据采用SPSS for Windows 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三、结果分析
1.高职校综合基础部学生与普通高中学生压力水平的比较
从上表可以看出,综合基础部学生心理压力各因子得分均高于普通高中,除了自我身心压力无统计学意义(P=0.057),其余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高职校综合基础部学生与普通高中学生应对方式的比较
从上表可以看出,高职校综合基础部学生幻想得分低于普通高中(P=0.042),其余各应对因子得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
四、讨论
1.学校类型不同对学生心理压力的影响
本研究发现,除了自我身心压力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心理压力因子和压力总分,高职校综合基础部学生得分均普遍高于普通高中。人们通常认为普通高中学生的心理压力比较大,易出现心理问题,所以许多研究都关注普通高中学生。这与本研究结论不一致。综合基础部二年级的学习结束前,他们还要经历分流考试,在留在综合基础部还是分流到中专之间进行选择,经历淘汰。第三年,他们要参加江苏省普通高校对口招生考试,不仅得通过专业课选拔,还得经过文化课选拔,这样才有可能真正踏进高校大门。江苏省的平均录取比例为10%,也就是1个录取名额有10个人竞争,竞争依旧比较激烈。
2.学校类型不同对学生压力应对方式的影响
本研究发现,高职校综合基础部学生幻想分值低于普通高中,说明高职校综合基础部学生在应对方式上要比普通高中学生成熟些。分析其原因,可能是普通高中的学生自尊心较强,自视较高,使得他们在面临问题时可能会主动放弃一些寻求帮助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而通过幻想使自己暂时避开紧张的氛围和沉重的压力,获得喘息的机会,舒缓紧张情绪。
参考文献:
范东岩.高中段普职协调发展的实践与思考[M].太原:教学与管理,2003(8):10-12.
关键词:通用技术 教与学
通用技术是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中新设置的科目之一,在基础教育阶段加强技术教育,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和全民族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目的是向学生传播创造发明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动手动脑,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国家开设此课程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开设几年时间下来,我们发现开设情况并不理想,甚至还令人担忧,具体表现在:在“非高考科目”的意识下学校不开设此课程或者用很短时间讲授完应付上级检查;学生对课程不重视、不感兴趣,不愿主动学习;一些老师认为这门学科是一门比较难教的学科。学校不开设是为了追求升学率的提高,老师有困难是因为没有把握通用技术教学的精髓,产生逃避心理,针对老师的疑惑有必要谈下通用技术教学中的教与学,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把握课程教学的关键点。
在传授课程的过程中如何发挥教的最大功能呢?
1. 提高老师自身知识面和技术素养才能教授更多知识。老师是知识的传授者,他的知识的积累以及知识面的宽窄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对教材的理解能力与传授内容的新颖程度。由于通用技术囊括了自然科学、技术、经济、伦理、文史、社会、人文等多项内容,它对教师的个人素质、知识视野、技术水平和技术素养要求很高。但在我国的师范教育培养机制内,并没有可以直接胜任通用技术课程的师范生。现阶段不少通用技术老师是从计算机、物理、化学、体育等课程中转调过来的,对技术知识的掌握仅限于一门或者两门,全面掌握的屈指可数,因此这些老师需要重视自身知识积累并加强培训。平时注重浏览网页、新闻、最新科技,利用网络、电视、相机等各种媒体搜集各种信息,做个有心人。
2.采用多种方法把知识点认识透彻,用一切方法把课备好。通用技术教材有几个版本,各个版本在讲授一个知识点时分析的角度不同,思路不同,所举实例也不同,因此个人认为老师在备课时除了参考教参外应多阅读各版本的教材,这样一个知识点才能掌握更全面,讲授时也能融会贯通不会有难度。除此之外,网络的丰富性和便捷性,使我们随时都可以看到同行的各种资料,进行资源的互补和共享。
3.用贴近生活的教具丰富课堂氛围。
当前,我们没有通用技术课配套的教具,如果只一味地讲解,没有适时的实验演示,显得内容有些空泛,如果能自制一些教具,让学生参与到实验过程中来,就可以使课堂活跃起来,教学效率得到提高。这一点我深有体会。记得初次备技术与设计2第一章的《结构的强度》时,我自制了一些教具,如:用硬卡纸做纸筒,做的时候保证它们周长相同;用放蛋糕的碟子做秤盘;还有一个,图示中的压棒不好做,因为周长相同的情况下出来以后的圆、三角形和正方形高度是不一样的,不好压,为此我特意找了三个玻璃胶桶做压棒。讲到“不同截面形状的悬梁的强度测试”试验时,拿出准备好的教具,并且找同学上来协助,模拟课本上的例子,把教具摆放好,让学生去压。整个过程中,学生们特别新奇,精力特别集中,课堂的效果非常好。其实在教学实践中,不少东西都可以成为教具,从塑钢铝合金材料到书桌椅子等,只要是个有心人,就可以让学生真正切身感受到技术就在自己身边。
4.为学生实践创造条件。通用技术拜托了原有劳动技术课的“单纯劳动”或“劳动技能”模式,强调创造力的开发,通过技术设计、技术试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那么学生怎么才能学好这门课程呢?俗话说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老师在讲授完课本知识后,学生该做哪些功课才能吸收知识,领悟技术,并且把技术得以合理应用呢?首先,学生在课堂上需积极参与小组讨论交流,教材中的不少知识点都需发挥团队智慧
,互相协助解决问题,如问卷的设计与调查,技术试验的进行等,都需要与其他同学一起协助,这样更能激发创造的灵感,一个人独立思考或者不参与小组活动会导致对技术本质认识不深刻。其次,学生需多关注身边事、身边物。技术是生动的、多样的、无处不在的。它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任何东西都是经技术设计和技术改造后的产物,小到铅笔大到高楼大厦,任何一项设计及功能,都有其存在的原因和合理性,因此对日常事物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才能全面提升自身素质,对技术认识更加清楚,这么做不仅是要积累技术常识,更重要的是锻炼思考问题的全面性和逻辑性,而不是囫囵吞枣,一知半解。最后,学生要多锻炼,多动手,提高实践能力,让学生真正达到“学中做,做中学”,这就要求学生在紧张学习之余,动手进行一些小发明,小创造,如家里台灯损坏时可以主动要求自己修理,自己拆卸风扇再组合起来,只有实践过才能日积月累把书本东西真正学到家。
总之,通用技术课程开设任重道远,需要借鉴其他科目的教学经验,在今后教学中摸索出老师与学生的契合点,才能把这门课程越教越好。
[参考文献]
[1] 刘江涛,安秀芬.《通用技术学科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吉林教育2009,9
[2] 彭桂和.《谈谈对通用技术课程教学的认识》中国科技信息,2006,14
关键词:高中;通用技术;教学;看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3-322-01
通用技术是一门立足实践的课程,以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为主。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中明确了,技术课程立足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经历,立足于“做中学”和“学中做”。技术课程以学生的亲手操作、亲历情境、亲身体验为基础,强调学生的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谈几点看法。
一、摆正好通用技术教育与高考的关系
通用技术教育与高考并不矛盾,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普通高中不仅要向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还要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具有一定技术素养的公民。但是,能够上大学的学生毕竟是少部分,大部分学生将走上社会参加工作,这些学生如果没有一定技术素养与技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怎能更好地为社会做出贡献?同时,很多高校也普遍感到录取的新生动手能力差,缺乏足够的创造精神。而且就普通高中学生参加高考而言,由于随着全国素质教育的逐步深入,高考试题中考查考生基本素质与能力的题目比重逐年增多,单纯的教师灌输、学生死学的教学式不可能在高考中取得良好的成绩,而通用技术教育由于自身的实践性,也是对学生进行素质、能力培养的有效补充。而且,通用技术课教学内容涉及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美学等学科内容,也是对这些学科内容的补充与拓宽,对学生也会起到开阔视野,有利于联系生活实际,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基本能力的提高。况且,开设通用技术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在课程设置上的一个亮点。因此,抓技术教育与抓高考并不矛盾。
二、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为主要目标
通用技术课程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努力使学生通过技术课程的学习更加理性地看待技术,以更为负责、更有远见、更具道德的方式使用技术,以更亲近技术的情感、积极探究的姿态和一定的科学精神广泛地参与社会生活,参与社会对技术的决策,参与技术创新的实践。课程的特色是由技能本位转向能力本位,由单纯的技术、技能的学习,转向设计与操作相结合、技术能力与共通能力相协调的学习模式。要着力培养学生的管理技术、选择技术、理解技术和使用技术的四种能力,学生技术素养水平的提高是衡量通用技术课成效、水平的主要指标。
当然,也不能机械地死守技术素养目标。一方面我们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学生,在合适的机会、可能的情况下有责任进行思想素质等方面的教育。另一方面,通用技术课学生为了提高技术素养的学习过程中,需要相关的各种能力的支持,如记忆力、逻辑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等,如要求学生写“试验报告”就需要学生的写作能力来支持,要进行“技术交流”就需要学生的普通话会话能力等。同时,通用技术是高度综合的学科,其中会有许多涉及其他学科的多种能力,包括跨学科能力。
在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的同时,通用技术课不仅应该继承劳技课的优良传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继续帮助学生养成好的劳动观念、掌握一些基本的生产、生活劳动技术,利用技术开展为人民服务活动等,还应该结合通用技术教学内容,恰到好处地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计算能力等各种能力进行有力地促进,还应研究如何提高学生的跨学科研究能力。
三、注意做好知识整合
通过自己的授课经历,深切体会到通用技术课程涉及面非常广,涵盖了物理、化学、美学、信息技术和工艺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初次教授通用技术,在经过简单培训后,就走马上任教授通用技术。在讲授过程中,面对这个新生事物,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可以说基本上需要从头学起,要求教师更新知识理念,随时学习不同学科的知识以充实自己。同时对学生的要求也更高了。学生必须掌握很多学科知识,并能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传统的教材只要求教师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只要求学生掌握课堂传授的知识,对于教材和教学任务来说,教师和学生处于一种被动地位。很多教师、尤其是一些老教师已经习惯了这种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要求他们发挥主体能动性,去选择去创造去应用,他们反而不知所措。新教材的选文不再是封闭性的,不论是以主题设计还是以单元设计,都呈现出较大的弹性和开放度。要教好新教材,首先要研读国家新课程标准,把握课程改革的实质,领会教材意图。但这只是问题的一半,是提高教学效果的第一步。另一半则要从当地学生的特点和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确定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把位定准确。这一点尤其重要。离开了具体环境和条件下的学生实际,是教不好的。
四、注重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使用
信息技术是一种重要而又普遍使用的现代技术,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可以改变教和学的方式,降低学习技术的难度,提高学习技术的效率。培养学生使用现代工具解决技术问题的意识和基本能力;要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技术合作与交互式技术学习,以改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的有效性;要鼓励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来打破对新技术的神秘感、惧怕感,形成对新技术的亲近感。
通用技术课程是一门崭新的课程,会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和碰到书本上没有的新问题,同时也没有多少由前人积累下来的经验可借鉴和参照,所以要求技术教师应该是一个技术教学的研究者,成为“科研型”的教师。教师一旦以研究的心态置身于教育情景中,以研究的眼光审视已有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际问题,则对已有的理论会更愿意思考,对于新的问题也会更敏感,更有创见,其教育教学质量也就随之提高。
参考文献:
1.1 验项目
简易小书架结构强度的技术试验。
1.2 试验目的
探究结构的强度与连接方式之间的关系。
1.3 需要备用的工具和材料
工具:刻度尺1把、钢笔1支、美工刀1把、剪刀1把、相关书籍、记录用的纸张、试验报告书等。
材料:KT板1块、透明胶1卷、牙签1盒。
1.4 试验方法
该试验采用强化试验的方法实施。
所谓强化试验,就是为了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检测出试验对象的某些性能,通过扩大和强化试验的作用,以提高试验效率的技术试验方法。例如,检测样品的抗压、抗拉性能时就可以采用强化试验的方法。通过选用专用设备,对相关产品施加一定的压力或拉力,来考察该产品的最大抗压、抗拉性能,这种试验方法就是通过强化外力对产品的作用来检测产品性能的。通常情况下,强化试验用于对产品承受极限外界因素影响的检测。
1.5 试验过程
(1)在通过榫接或者是插接组成的书架上,间断性的往上面放置书籍,不断增加书籍的数量,直到书架的结构发生明显的变形,仔细观察书架发生变形的一系列过程,做好相关记录和添加书籍的数量。
(2)采用上述同样的过程和试验方法,对采用双面胶、透明胶连接和用牙签(代替钉子)连接的相同尺寸的书架,分别进行试验,并进行比较和分析试验过程的变化区别。
(3)及时整理出试验数据,填入表1。
1.6 试验总结
通过对试验数据进行比较发现,连接方式的不同对结构的强度有着明显的影响,即由于连接方式的不同,结构的强度也有着很大的区别。
1.7 试验过程分析
结构性技术试验的教学目的,主要是通过对简单结构的稳定性和强度的测试,一方面让学生探究影响结构稳定性和强度的主要因素;另一方面也是通过该技术试验,探索和发现一些结构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为分析技术设计的可行性及改进和评价技术设计提供重要依据。
这一主题的技术试验活动,应该以学生熟悉的结构、材料、工具等比较容易加工和使用的载体进行试验。如:纸张的结构与强度关系的试验、便携式小板凳稳定性与强度的试验、桥梁的承重试验、台灯的稳定性技术试验等。
2 流程的优化试验
2.1 试验项目
简易笔筒的制作流程优化试验。
2.2 试验目的
以提高制作效率为目的,优化制作简易笔筒的流程。
2.3 试验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工具:秒表1只、刻度尺1把、钢笔或铅笔1支、美工刀1把、小剪刀1把、做记录用的纸张、试验报告书等。
材料:KT板或硬纸板(5块大小相同的)、透明胶等。
2.4 试验方法
本试验采用模拟试验的方法进行。
模拟试验是以相似理论为基础,不直接研究真正的客体或过程,而是专注于研究与其相似的模型,通过对模型的试验研究,得出一些规律性的结论,继而推广得到所要研究的人造客体或过程的规律性的一种试验研究方法。利用模拟试验法进行试验,可以减少风险,很快发现问题,及时改进设计。
试验要求:首先可以简单勾勒、设计出一个简易的图样,结构统一由5块相应大小的KT板或硬纸板(不能折叠),用透明胶连接组成(连接工艺相同)。
2.5 试验过程
(1)编写单人制作简易笔筒的流程,画出流程图,并测量出单人制作一个简易笔筒所花费的时间。
(2)编写多人(6人以上)制作简易笔筒的流程,画出流程图,并测量和计算出流水化批量制作简易笔筒时平均每个人所花费的时间。
2.6 试验总结
(1)说出这两种流程中的时序和环节。
(2)计算出流水化作业制作与单人制作时的工作效率比率,即流水化制作比单人制作的工作效率提高了多少。
(3)探讨如何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的问题。
2.7 试验过程分析
该试验的目的主要有3个。一是让学生通过技术实践活动,理解流程是可以根据某种目的进行优化和改进的;二是让学生知道,流程的优化不仅与材料、设备及工艺等因素相关,而且对于以提高效率为目的的流程优化还与作业的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三是通过本试验,让学生对流程优化的意义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并由此内化为流程思想和意识。
在设计此类流程的优化试验时,一般在载体的选择上不要过于强调产品本身的制作工艺的复杂度,以免冲淡学生对流程考虑的思想意识。应当把教学设计的重点放在如何通过简单的制作过程,充分且具适当难度地体现出流程因素对目的的影响上。
3 简单控制系统的制作与模拟试验
3.1 试验项目
模拟光控路灯电子系统安装试验。
3.2 试验目的
通过模拟光控路灯系统安装调试试验,探究开环控制系统的基本构成原理和工作流程。
3.3 试验准备
电子积木相关器材,试验记录器材(包括做试验用的记录纸、试验报告书等)。
3.4 试验方法
本试验采用模拟安装调试试验的方法进行。
3.5 试验过程
①按照如图1所示的电路图安装好相关器件;
②按照表2所给的条件和要求进行实际操作,并做好观察过程和数据记录。
3.6 试验总结
通过对上述试验结果分析发现:有光时(夜晚)LED灯发亮,无光时(白天)LED灯熄灭。这一目的是首先通过光敏传感器实现光电信号的转换,然后再通过电子控制电路,控制电源向LED通断电流来实现LED的照亮或熄灭的。据此可以推断出相关控制过程为:
光线电子控制电路电源LED亮或灭。
3.7 试验过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