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茶文化的美学特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生态美学;茶文化旅游;发展
中国茶叶历史悠久,不仅丰富了物质财富,而且创造了深厚的精神文化———茶文化。中国茶文化根植于传统文化土壤之中,融合中国儒、道、佛三家思想之精髓,形成了独具民族韵味的文化现象。在近代社会中又衍生出以茶产地山水和人文景观、茶的历史传说、茶俗、茶诗词歌赋、茶道、茶制品、茶器具等为内容的茶文化旅游,即以游客体验、感悟和品味与茶相关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古朴的民情民风,以此来获得教益的过程。[1]面对污染日益严峻的生活环境,以自然生态环境和文化为核心的茶文化旅游深受大众的喜爱。本文从生态美学角度探索我国茶文化旅游的建设与发展,首先从人与自然、人文精神角度,剖析生态美学思想内容;其次,在生态美学思想指导下,从“天人合一”的和谐发展、构建“三位一体”的产业链等方面建设我国茶文化旅游,旨在为我国生态旅游发展提供理论参照。
1生态美学思想内涵
人类从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再到当代的生态文明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人类文明发展始终是以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的。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在文化、思想以及技术等方面比较落后,对土地、水以及生态景观造成极大的破坏。在工业社会中又因工业污染、人口急剧膨胀、汽车过量等问题对能源过度消耗、空气等污染使得人类生活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近些年来,学者们提出生态文明,是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综合,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为核心的文化伦理形态。[2]而生态美学则是基于人类面对城市污染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法和现实需要,也是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时期的理论指导,其内容涵盖面较广。本节抓住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来概述生态美学思想的内涵,以此来探讨我国茶文化旅游。
1.1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共生
审视以往的社会发展路径,生态美学基于生命与非生命之间的和谐之美来重新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道家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儒家提出以“仁”为中心,提出中庸、和谐之观点,生态美学以此作为理论立足点提出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相处。[3]首先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地位平等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自然环境遭到史无前例的破坏,可谓是“节节败退”,人类占据了主导权,但也因此受到自然的惩罚。其次,人与自然和谐关系还体现在对自然合理开发基础之上,生态美学思想要求人类在面对自然开发中,要避免粗放式的开发方式,要坚持可持续发展观,通过人类科学方式更好地体现出自然美。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关系还应该体现在人的生活与自然环境共荣共生的关系上,城市生活被困于钢筋水泥之中,生活压力、各种污染也使得人们身心疲惫,人们内心渴望“返璞归真”,旅游能给游客带来心灵上的放松,但自己的生活方式无法在旅游中展开,因此,景区整体自然环境显得尤为重要。茶文化旅游是自然环境与文化的结合,基于自然环境和茶园景观设计更应该以生态美学思想为指导内容,构建回归自然的生态文化旅游。
1.2倡导人文精神的回归
生态美学从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共生、全面发展的角度来指导人类行为,其最终是要倡导人文精神的回归,将真善美思想重新灌注到人们的思想中,恢复人与人之间健康、友善、和睦共处的生存状态,还原自然、健康的生态系统,从根源上化解生态危机,最终重建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和谐的关系。人文精神的回归有助于在追求经济发展过程中,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最大限度地发挥自然生态环境的优势来打造茶文化旅游,使得人类在与自然和谐发展中体会精神的愉悦,心灵的自由超脱,实现人类社会的和谐统一。
2生态美学思想指导下我国茶文化旅游的发展
我国茶文化旅游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其存在旅游产品功能单一、未充分发挥自然景观优势、茶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无法突出各地特色,导致全国茶文化旅游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基于生态美学思想指导下,本节从“天人合一”的和谐发展观、构建“三位一体”的产业链打造茶文化旅游品牌两方面来探讨我国茶文化旅游的建设。
2.1“天人合一”的和谐发展观
生态美学思想与茶文化内涵均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从儒道佛哲学思想出发,构建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统一的生态观,强调“天人合一”的和谐发展。我国是茶叶大国,种茶、制茶以及饮茶历史悠久,孕育出丰富多彩的茶文化。文人墨客常用诗词歌赋来表达品茶时的感悟与情趣,形成了茶艺、茶道、茶诗、茶歌舞等文化形式;平民百姓常以茶礼、茶俗以及茶事等表达特定的行为和态度,构成各个地方的不同风俗习惯,如藏族喝酥油茶、傣族喝竹筒茶、吃凉拌茶,这些不同茶俗也体现人与自然的适应性。从整体上而言,我国茶文化内涵是以尊重自然为前提,以茶来协调各种关系,体现出人与人之间互爱、互敬、互助的大同思想,以茶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雅心,以茶培养廉洁之风的伦理道德观。[1]茶文化旅游为游客带来优美的自然景观的同时,也让游客了解和感受到了茶文化,欣赏到了各个民族不同的风俗习惯,感悟其丰富的自然美和人文美。各个地方都有自己的茶园,茶叶也成为了种茶地区重要的经济支柱,在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4]当前各个地区的茶园都在积极开展茶文化旅游,依托自然景观、茶园生态景观和茶文化内涵,发挥茶产业的附加值,组合茶文化旅游产品。如武夷山印象大红袍、杭州西湖茶墅均是依据当地自然人文景观开发的丰富的茶文化旅游产品。武夷山和西湖是全国著名的景点,本身已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大红袍和西湖龙井茶叶品牌也是全国闻名,大红袍的制作工艺已成为国家非物质文明遗产。武夷山大红袍是当地着力打造的文化旅游品牌,张艺谋将大红袍的茶文化工艺、茶道精神、茶歌舞、自然景观特色等融于现代舞台艺术中,用艺术形式展现自然、艺术和人文景观的和谐共融。无论是自然景观、茶文化还是其它的人文景观都是自然的一部分,茶文化旅游唯有坚持“天人合一”的和谐发展观,尊重自然、遵守自然规律,才能使人类与自然共生共融。
2.2构建“三位一体”的产业链,打造茶文化旅游品牌
生态美学思想要求立足于人与自然平等之上,运用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观重新审视人与自然、文化与自然的关系,构建茶产业、茶旅游以及茶文化“三位一体”的产业链,打造区域茶文化旅游品牌。一方面通过产业链管理模式,严把茶叶质量安全关,另一方面通过茶文化旅游作为推广茶叶品牌和传播茶文化的窗口。我国茶文化旅游发展势头较快,但各地茶文化旅游产品基本是以观光、购物为主,并没有完全发挥茶文化旅游的优势,因此至今未形成茶文化旅游品牌。笔者认为要改变这一现状,需要以市场为导向,深入实地调研分析游客的喜好和心理需求,以体验为主开展不同形式的旅游产品。比如结合当前养生观念,茶文化旅游可以打造特色的休闲养生游,在自然优美的环境中,在欣赏茶艺表演、感悟茶道、品尝茶饮等过程中让游客感受茶文化带来的身心愉悦和精神的满足。还可以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设计不同的旅游项目,如针对青少年求知、好奇的心理特征,可以借助夏令营活动的形式打造纯文化旅游线路,将茶的历史发展、人物传说、茶器、茶俗、茶诗歌、茶书法、茶对联、茶制作生产等等串联成整体,并突出游客的体验,如让其参与茶树的采摘修剪、施肥抑或茶工艺制作过程。茶文化旅游品牌的构建有助于促进茶产业的发展和茶文化的传播,茶产业的发展又能帮助宣传茶旅游和茶文化,茶文化内涵赋予茶产业与茶旅游深厚的人文精神,三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也正是生态美学思想和谐发展的内容。
3结论
生态美学是基于人类生存危机的背景下提出的科学理论指导,以重新思考人与自然之间的地位和关系为核心,倡导人类转变了思维方式和价值观,旨在帮助人类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误区,形成“以人与自然、社会达到动态平衡、和谐一致的处于生态审美状态的存在观”为科学的价值观,以此来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5]茶文化旅游以此作为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关乎人类生存的必然选择。茶文化旅游的健康发展还需要国家宏观调整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支持,有效控制自然生态资源开发的规模和数量,以防止造成人力、物力、财力以及资源的浪费。同时还需要建立完善茶文化旅游发展的社会机制,用法律、地方法规规范市场发展,使人与自然走向和谐发展的道路,促进我国茶产业和生态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维锦.茶文化旅游:一种新的文化生态旅游模式———以云南茶文化生态旅游为例[J].学术探索.2007(2):137-140.
[2]曾繁仁.生态存在论美学论稿[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45.
[3]张骏、方法林、卢凤萍.基于生态美学视角的乡村自然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安徽农业科技.2011(13):7967-7969.
[4]范增平.中华茶产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J].广东合作经济.2007(1):53-58.
关键词:茶艺美学;美术审美;符号标志;情感教育
1茶艺美学的概述
1.1茶艺美学的含义
茶艺美学是茶艺文化中渗透出的一种美学元素,是从选茶、煮茶、品茶以及论茶等一系列活动中所升华出的一种美学艺术。茶艺的美学元素不仅包括物质形象上的茶叶、茶具、茶技,还包括心灵精神上的茶德、茶思想、茶文化,其涵盖的内容极为广泛。
1.2茶艺美学的特点
1.2.1符号标志茶艺美学是在一系列茶艺活动的基础上而衍生出的一种美学艺术活动,其因独特的美学价值而被视为一种特殊的美学符号标志,从形这一方面对茶艺美学的符号性进行了完美地诠释。茶艺美学的形象符号是茶叶、茶具以及茶技这些外在可见的物质形态,其穿插于茶艺表演的始终。例如,茶叶在冲泡过程中,随着沸水浮浮沉沉,在飘渺的烟雾中,如花朵一样慢慢绽放,片片芽叶儿如婴儿般舒展开身体,活灵活现的样子,颇为赏心悦目。而茶具之美主要是指盛茶饮茶的器具,古朴的茶坞、精致的茶鼎、奇特的紫砂壶,各种巧夺天工的茶具制品,进一步凸显了茶艺表演活动的美学性。此外,技艺精湛的茶技也是茶艺美学的核心,沏茶者通过神态、动作以及风宜态势等将煮茶、泡茶、冲茶等动作于一气呵成中尽现茶艺表演的艺术性。
1.2.2情感表达茶艺美学传递给人的是一种形态物质美学感受,更重要的是精神层面的美学享受。金玉其外内在其中,茶艺美学所透露的情感价值更让人值得回味。同时,茶德、茶学、茶文化作为茶艺美学的内在符号标志,无时无刻不散发着茶艺美学的精神美学内涵。茶德中的“廉”、“美”、“和”、“静”的思想从精神层面渲染出了茶艺美学的文化性意义,给予饮茶者以愉悦舒畅的精神美学享受。茶学中所蕴含的“中庸尚和”的思想,对于饮茶者心境的营造也具有一定的净化洗涤作用。同时,茶文化中的“自然空灵”之意,所传达出的豁达淡然之情,使人于慢节奏中思考人生。从不疾不徐的茶艺表演中享受此刻的静谧,引起内心最深处的情感共鸣,获得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享受。
1.2.3审美艺术茶艺美学是集茶文化美学元素于一体的一种特殊茶文化艺术形式,其是茶文化美学因子艺术性的具体体现。因此,茶艺美学作为一种特殊的茶文化现象,带有浓厚的审美艺术性。一方面,茶艺美学从茶叶、茶具以及茶技等方面对茶艺美学的外在形象美进行了不同的阐述。以婀娜多姿的茶叶、匠心独特的茶具以及炉火纯青的茶技来烘托茶艺美学的物质形态的审美艺术性。另一方面,茶艺美学融合了茶德、茶学、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并将其以不同的形式注入到茶艺表演的方方面面,动中含情、情融于动,营造一种情景交融的气氛,从而衬托出茶艺美学的内在之美,使茶艺美学的情感艺术萦绕于每一个人的心间。茶艺美学通过对茶文化美学元素的深刻挖掘,充分地阐释了茶艺美学的秀外慧中之美。
2茶艺美学在美术审美教学中的应用存在不足之处
2.1茶艺美学在美术审美教学中的运用与审美教学的本质不相符合美术审美教育的本质是以审美为核心,通过各种艺术手段运用一切美学形式对大众进行美学教育。美术审美教育作为一种高级的文化艺术教育,其主要是通过耳濡目染的艺术熏陶来美化大众的心灵精神世界,从而促进其审美意识的提高。但是,我国美术审美教学在应用茶艺美学这一元素时,没有立足于美术审美教学的本质,进行茶艺美学美术教育。简而言之,茶艺美学美术审美教学中没有充分把握美术教学的审美实质。我国美术审美教学历来不被重视,大部分学校所树立的教育理念是“重文化轻艺术”,这种观念下的校园文化对于美术审美教育的关心只停留在应付文化课考试的阶段,更遑论茶艺美学美术审美教育的地位,亦是不受待见,不为人所注意。所以,也导致了茶艺美学美术审美教育的审美性被忽视。
2.2美术审美教学中的茶艺美学元素的应用不够充分我国茶文化博大精深,茶艺表演也是由来已久,茶艺美学是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与美学沉淀而成的一种艺术文化现象,其所潜藏的美学价值自然不言而喻。但是我国美术审美教学中在应用茶艺美学元素时,对于茶艺美学元素缺乏深入地剖析与探究,大部分都只是停留在表面的浅尝辄止的层面,极大地抑制了茶艺美学元素的审美艺术性发挥。一方面,茶艺美学美术审美教学专业教师对茶艺美学元素的认知程度过于浅薄,甚至对于茶艺美学的基本艺术内涵都不曾知晓,更别指望其能对茶艺美学美术教学进行实质性授课。另一方面,茶艺美学元素体系结构过于庞杂,其第一次走进美术审美教育的课堂,由于茶艺美学知识的匮乏,大部分教师对于其在美术审美教学中的运用是一筹莫展,完全无从下手,从而也导致了茶艺美学元素在审美教育应用中的尴尬境地。
2.3美术审美教学中茶艺美学精神情感融入不足美术审美教育的最终落脚点是情感的渗透,通过揣摩与传达内心的思想感情,来达到一种主观与客观相融合的艺术境界。茶艺美学中的美术审美教育能帮助学生树立情感意识观念,激发学生的想象创造力,表达内心深处的渴求,甚至也能促进其思维方式的转变。茶艺美学在被引进到美术审美教学中所折射出最大的障碍问题是情感文化的缺失,即茶艺美学的精神实质并没有被深刻地融入到美术审美教学中。茶艺美学的精神核心所包蕴的情感艺术被忽略,其人文内涵艺术价值并没有被广泛地认同与接受。教师在进行美术审美教学中对于茶艺美学的情感因素并没有进行过多分析,抑或者对茶艺美学的情感因子是直接漠视,从而导致了学生创作的茶艺美学作品大多缺乏灵性。
3解决茶艺美学在美术审美教学中应用不足的措施
3.1立足于美术审美教学的本质对茶艺美学进行探析茶艺美学美术审美教学对于学生的心灵、品性以及人格具有良好的塑造作用,意蕴深厚的美学元素、广博的文化内涵,能不同程度地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极大地提高其文化艺术的感知力,缓解其繁重的学业压力,是以艺术化的方式于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因此,应以美术审美教育的本质为出发点,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融入茶艺美学元素。首先,应转变“重文化轻艺术”的教育观念,以“文化与艺术并重”作为核心教学理论,将语文数学英语文化课程与茶艺美学美术审美教育置于同等的重要地位。其次,从根本上对茶艺美学美术审美教育的本质进行全方位探讨,结合茶艺美学元素的“形神兼美”的特征开展美术审美教学活动。
3.2将茶艺美学与美术审美教学进行相得益彰的结合茶艺美学美术审美教育,对于学生文化艺术细胞的培植与人文主义情怀的培养具有鲜明地促进作用,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意义。因此,在进行美术审美教学过程中不容小觑茶艺美学元素的潜在性价值。一则,美术审美教学教师应该不断加强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对茶艺美学进行深入性研究,从观察茶艺表演开始近距离地接触茶艺美学,对茶艺美学的美学性从物质形态的探析拓展到精神层次,不孜不倦地将茶艺美学思想钻研透彻,从而提高其茶艺美学美术审美教育的专业素养。二则,在进行茶艺美学元素的引入过程中,要先从茶艺美学的体系结构入手,构建完整的茶艺美学思想框架,而后将茶艺美学思想的基础知识逐步渗入到美术审美教学活动中,以知识层层递进的形式进行茶艺美学美术审美教育。
3.3充分挖掘美术审美教学中茶艺美学的情感元素任何美术作品的创作都需要融入一定的思想感情,其必定是作者最原始诉求的一种表达。目前,我国茶艺美学在美术审美教育中的应用已屡见不鲜,但是其教学仍然停留在最初的茶艺美学形式教学阶段,没有上升到茶艺美学情感教学的高度,无论是基础美术审美教育还是高等的美术审美教育,始终处于茶艺美学的最基本阶段,鲜少有涉及到茶艺美学美术审美情感教育的内容。而情感教育才是美术审美教学的关键所在,缺乏艺术情感的美术教育是对美术审美教育本质的一种亵渎。因此,教师在进行茶艺美学美术审美教育过程中,应该以茶艺美学情感为主,对学生进行情感式启发教育,综合运用情感教育的各种手段体验茶艺美学的情感之美,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机能。
3.4不断发挥自主创新精神对茶艺美学进行突破性创造茶艺美学在应用到美术审美教学过程中时,缺乏创造性元素的注入。大部分学校对于茶艺美学都是简单地添加到美术审美教学中,完全没有根据美术审美教学的特点对茶艺美学因子进行创新性发挥,从而导致了茶艺美学美术审美教学课程的枯燥与单调性,更是直接消退了学生对于茶艺美学的研究兴趣。因此,茶艺美学作为一种新元素被运用到美术审美教学课堂,应该以一种新姿态进驻到美术教学活动中,从茶艺美学美术审美的教学方式与内容上进行突破性创新。在沿袭传统美术审美教学手段的基础上根据茶艺美学的艺术性,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进行茶艺美学美术审美教学。
参考文献
[1]刘新苗.试论在美术教育中突出审美教育本质的重要性[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8):187.
[2]王海龙.浅析美术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策略[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4):207.
[3]赵晶.谈美术教学中情感教育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J].艺术教育.2010(5):46-47.
[4]刘晓光,刘舰海.茶艺的美学鉴赏研究[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2(3):102-103.
关键词 《茶》;茶文化;意境;愉悦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34-0200-02
《茶,一片树叶的故事》是中国首部探寻世界茶文化的纪录片,自2013年11月18日在央视一套《魅力纪录》播出之后便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其在国内掀起了一轮茶文化的热潮,同时也填补了我国纪录片在茶文化领域的空白。该片共分为六集,每集50min,分别从茶的种类、历史、传播、制作等角度完整地呈现了关于茶的故事。
《茶》这部纪录片的视听呈现非常细腻、深刻,它给予观众的是一种视听上的美学呈现。美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aesthesis,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于1750年首次提出的。黑格尔在后来的发展中提出了他的美学观念,认为,“艺术美消除了自然美的局限,因而它高于自然美”。从黑格尔的美学观念对《茶,一片树叶的故事》进行审视,这部片子所呈现的是一种视听上的审美愉悦,更是一种东方的意境与气韵之美。
1 视觉上的写意
纵观《茶》这部纪录片后不难发现,其画面具有明显的写意性,这种视觉上的写意与浓厚的茶文化相呼应。诗意性是通过镜头和光线的运用来呈现的,精致的画面增加了视觉张力,也有力地传达了《茶》所蕴含的文化品质。空镜头具有极强的写意性,有助于意蕴的传达和意境的营造。比如《茶》的第一集在介绍西湖龙井时,使用了两个山泉流水的镜头勾勒出龙井村所处的地理环境,营造出空灵、优雅的自然意境。
有时候,镜头语言比人物的语言更具有说服力。在第四集中,卢瑞铭的茶厂因雨季的推迟没有开工,此时的画面是一个固定的景深镜头,后景是坐在门口抽烟的卢瑞铭,焦点转换后,前景的蜘蛛网才清晰可见。这个镜头无论是从景深的构图还是逆光的拍摄上,都非常精准地传达了此时人物内心的苦恼与无奈。《茶》中还多处运用了慢镜头和高速摄影的拍摄手法,快慢镜头刚柔并济,毫不吝啬地对茶文化的意境美进行展现。比如第六集制作茉莉花茶的段落中,对制茶师傅筛花的动作采用慢镜头降低速度,在背景鼓点的呼应中展现了一幅绝美的画卷。第五集的一个段落中,在解说词“像几百年前一样,茶的终点是欧洲”结束之后,场景从中国的安徽转换到英国的伦敦,此处用了2个4s的高速摄影,形象地展现了一座城市的历史变迁和飞速发展。
片中对于光线的运用也极为考究,为了使茶叶更好地呈现出清透的色泽和质感,就必须借助自然光和人工光。光影的变化增强了画面的视觉冲击力,也极致地烘托出了大自然的原生态气息和浑然天成。比如第一集在表现外国人唐云跟茶农一起采摘茶叶的一组镜头中,借助太阳的直射光对茶叶进行了逆光拍摄,透过的光线使茶叶的纹路清晰可见,茶叶的色泽和质感得到了很好的呈现。片中对揉茶、倒茶等工艺流程较多地运用了慢镜头进行细致的展现,结合自然光线给人一种潺潺流水的感觉。“突出表现了工艺之玄妙、茶之美感,以及茶与水交融的独特境界。”
2、听觉上的冲击
声音拓展了画面空间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它赋予视觉符号更大的冲击力和震撼效果。《茶》的主题曲《水中的舞者》由丁乔作曲,其曲调悠扬恬静,旋律优雅舒缓。古筝和竹笛的旋律增添了东方古典美的韵味,有了水的柔和舞的律动,使片中茶和人的故的更加有味道,也更能激起观众的情感共鸣。比如在介绍福建地区的白茶时,镜头画面的呈现是高山的大全景镜头,配合恬静的背景音乐,营造出了舒缓而具有意蕴的氛围。音乐不仅具有抒情性,还具有叙事性。在第二集中,在表现五十岁的卓玛去朝拜的段落里,背景音乐是极具代表性的藏族歌曲,烘托出人对生的信仰和神圣感,同时又充满着对生命的穿透力。总的来说,音乐时而流畅、时而隽永、时而神秘、时而有力,声画营造了恬静、优雅的意境。
听觉上的冲击不仅来源于优美的音乐,也来自浑厚的解说。整体的解说词风格是质朴又富有诗意性的。解说词正如茶一样,简单却不失意蕴,比如第一集的开头:“一片树叶飘到水中,改变了水的味道,于是就有了茶。”一句简单的话饱含着深厚的禅学意境,在一开始便将观众带入情境。“龙井是茶名、村名、地名,也是泉名。”一句话看似简单,但却又耐人回味,它用最简单的话语表明了茶与自然、历史、地域之间的关系。朗朗上口的解说还能增加作品的美感和意境,在第四集开篇的解说是在油菜花的大全景镜头中拉开帷幕的,“中国南方的春天,最初是金色的……当金色逐渐褪去,绿色的帷幕拉开,茶成为春天舞台的主角。”文字的解说和美丽的大自然画面结合在一起,甚是应了王维的那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好的解说还能升华作品的高度,比如:“喝茶,是简单的事;喝茶,也是复杂的事;从简单到复杂,中国人用了一千多年的时间;从复杂回归到简单,同样走过了一千多年。”一句解说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将内涵丰富的哲学思想由一道茶上升到了人生的高度。总的来说,浑厚有力的解说不仅增强了画面的感染力,还在视听愉悦的同时引发人们对于茶文化的思考。
3 结论
整体看来,《茶》这部纪录片的视觉写意和听觉冲击是高度融合在一起的,这种融合带给观众的是视、听觉感官上的审美享受。视听的完美融合契合了这部片子的主题,并把茶文化的深厚意蕴和意境烘托的恰到好处。它不仅是一种感官体验之美,又是一种艺术和现实相结合的美,更是一种外在与内在相统一的美。
《茶》在最后一集回归到茶人,这种接地气的回归所展现的是茶文化的包容和延续。《茶》这部纪录片也存在着一些瑕疵,片中的几处画面出现了闪光灯的闪烁,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叙事的流畅性,也有悖于纪录片的静观感。总的来说,《茶》具有极其浓厚的东方韵味,其视听愉悦的魅力值得其他纪录片借鉴和探索。它“以国际化的创作理念,呈现起源于中国的茶在世界各地的发展衍变,展示茶对世界的贡献和影响,展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恒久魅力。”它将给时代留下一幅精美的影像画卷,也必将成为人类纪录片史上的经典。
参考文献
[1]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关键词:图形元素;铁观音;包装设计;应用
铁观音是我国传统十大名茶之一,是青茶系列的代表之作,属于半发酵茶类,冲泡后可散发出天然的兰花香气,形态上具有独特的观音神韵,清香淡雅,滋味醇厚,香气馥郁,享有“七泡之后仍有余香”的美誉。与其他茶叶品种相比,铁观音富含较高的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茶多酚和生物碱等营养成分,养生保健功效十分显著,获得了国内外消费者的广泛青睐。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在各个领域都发挥着主导作用,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推进的大背景下,我国茶叶商品正面临着来自全球各地同类商品的巨大竞争压力,因此,努力提升茶叶产品质量,迅速优化产品外观设计,就成为了我国茶叶走出中国、走向世界的主要突破口。现代营销理论认为,包装是实现商品价值及其使用价值的强劲手段,具有保护商品、方便使用、方便运输、促进营销、提高商品附加值等多重功能,在商品的生产、流通、销售和消费方面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商品实用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综合体现。铁观音作为我国文化的形象大使,在包装设计方面不仅要优雅大气,还要突出我国茶文化的特性乃至中华民族的气质与品格,懂得创新性地运用我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形式为包装增光添彩。图形元素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构成内容,经历了上下五千年的发展与积淀,文化底蕴深厚,民族气息浓郁,形式丰富多样,高雅至书法、国画,通俗至图腾、纹样,都是我国传统图形艺术的精华,正所谓“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当代包装设计应当充分借鉴并创造性地运用这些元素,将传统元素与茶文化深度结合,让茶叶包装设计绽放出恒久的生命力。
1传统书法艺术与铁观音包装设计
自汉字诞生之日,我国书法艺术就有了雏形。汉字书法在形式上主要涵盖甲骨文、篆书、隶属、楷书、行书、草书等,极具形态美与意境美,深受中华儿女的推崇,因而其视觉效果也就成为了各个时期体现民族及地域风格的一大特征。茶文化与传统书法艺术之间渊源流长、关联甚密,“茶”字以书法艺术形式予以表达,可以突出茶叶本身的含蓄质朴和深邃典雅,彰显茶文化的深厚底蕴,而书法艺术则借助茶叶包装传播至世界各地,获得了进一步的弘扬与发展。铁观音产自世界名茶故乡福建安溪县,这里是乌龙茶的发源地之一,也是我国乌龙茶的出口基地,产茶历史悠久,茶叶品质优良,在外包装上通常选取天然的竹、纸等为原料,在图案装饰上一般以古今的著名字画为底稿,以传统书法“铁观音”字样为主角,风格古朴典雅,与茶叶自然天成的品性相得益彰,带给人们一种仙风道骨的感觉,传统文化内涵浓厚。在内包装上,无论是否有字画相称,绝不能少的都是一个毛笔书写的“茶”字,通过同样的书法字体使内外包装相互呼应,并突出包装设计的主题,呈现出对我国传统茶文化的理解与传承,实现传统与现代、优雅与通俗的完美融合,令人豁然开朗、印象深刻,极大地增强了茶叶商品的市场感召力。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书法艺术的应用并非生搬硬套,必须经过设计者的反复推敲和加工创造。通常而言,隶书、楷书与行书在形态上与印刷字体相近,易于辨识,设计者可以大胆使用,而甲骨文、篆书与草书则带有绘画的风韵和象形的特质,在字体结构上不那么明晰,辨识度不高,设计者应当慎用,或者适当进行艺术变形以后再使用。另外,书法艺术在数千年的发展历史中形成了不同的门类与风格,笔墨纸砚的多种搭配也可以产生千变万化的视觉效果,设计者应当根据具体铁观音商品意欲传达的内涵而仔细推敲来选择。
2传统纹样艺术与铁观音包装设计
我国传统纹样主要包括花卉纹样、龙形纹样和云彩纹样,这些纹样变幻多姿、风采卓绝,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受到了古今中外人们的普遍喜爱。文人墨客通常把它们融入到文学艺术创作之中,使之成为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象征,富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浓郁的民族气息。花卉装饰艺术在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人们在窗花、屏风、雕刻、绘画等各个艺术领域都能找到花卉的身影,在茶叶包装设计中也不例外。例如,设计者结合中外审美理念,以黑色为底色,搭配红色与蓝色的花卉纹样,再用金边加以修饰,线条简单流畅,形象生动逼真,予以幸福吉祥的含义,与铁观音的高雅品格相得益彰。龙形纹样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早在新时期时代就已出现雏形,在青铜器时代正式形成。龙是一种多种动物形象的神秘综合体,它以蛇为原形,融合了牛、马、鹿、虎、象、驼、兔、鱼、鹰等多种形象,外观大气尊贵,是中华民族心目中的神灵,历朝历代都备受尊奉。龙形纹样在青铜器中非常多见,同时也被应用到王室贵族的衣物、器具、门窗雕刻等领域。近现代以来,随着我国出口贸易的不断扩大,龙形纹样作为我国图腾艺术的典型代表,也出现在各类包装盒工艺品之中。铁观音作为世界名茶之一,其包装设计更离不开龙形纹样的装饰。比如,“茶之圣”系列包装以金色为主色,以蓝色为辅色,勾勒出一条腾飞的金龙形象,金龙昂首阔步、威严雄健,直飞九霄云外。将这一图腾纹样应用到铁观音的包装设计中,既有平安、吉祥、财富、健康的美好寓意,也具有鲜明的华夏文明烙印,带给人们一种高档、华丽、富贵的视觉感受,能够极大地激发人们的购买欲望,促进茶叶的营销。云彩纹样也是最切合中华民族审美理念的古典纹样之一,我们自古有“祥云”一说,认为云彩有吉祥、神圣、美好、理想的寓意,云彩对于华夏儿女来说不仅仅是天上流云的客观反映,更包含着认知主体对于自然现象的主观理解和情感态度,它是“天人合一”的必然产物,是对人们心中之云的艺术呈现,云彩纹样渗透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理念与审美态度,是我国古今装饰艺术的一个核心要素。铁观音属于乌龙茶,在包装色彩上适宜以黑白两色为主,以彰显茶叶大方得体的性格特征,在图像上可以采用“墨滴化开”的形式,搭配典雅的茶具形象,再以吉祥如意的祥云图案进行修饰,营造出一种主次相和、遥相呼应、和谐化一的视觉美感,让人们萌生出了解产品和购买产品的念头。在勾勒祥云时,设计者应当尽可能地传承我国古典艺术中传情、细腻、含蓄的要求,同时也可借鉴和参考现代设计手法中的简化、夸张、打散、扩散、对比、重组等方法,使铁观音的包装设计在延续传统美感的同时又不失现代魅力,更显示出我国茶文化与时俱进的发展轨迹。
3泼墨山水与铁观音包装设计
泼墨山水是我国传统绘画的巅峰,以或浓或淡的笔墨在宣纸上自由晕染,用简单流畅的线条勾勒出丰富深邃的意境,以点线、皴擦之法营造出宁静平和的氛围,给人们带来极大的视觉享受和心灵慰藉,具有无可比拟的艺术价值与收藏价值,是我国传统艺术的典型,能够影射出中华民族的气度与风范,所以,我们通常把泼墨山水称为我国的“国画”。茶叶包装作为商品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纽带,对于其文化性、艺术性和民族性的要求愈加突出。优秀的茶叶包装设计不仅可以吸引消费者的关注、实现销量的提升和市场份额的扩大,更可以帮助茶叶企业打造良好的品牌形象,塑造企业文化,提升品牌价值,其中的文化艺术元素还可以促进我国茶文化及传统文化的广泛传播。铁观音的文化意境是清高悠远的,恰恰与清新淡雅的泼墨山水相符,两者都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都能够为人们寄托情感、传达理想,都可以在主客观的交感之中形成深邃的意境,达到超凡脱俗的思想境界,实现人格和气度的双重提升。因此,在铁观音的包装设计中,泼墨山水可谓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在现实应用的过程中,设计者应当兼顾传统美学与现代审美的双重要求,同时考虑包装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及适用性,选择恰当的泼墨山水图样绘制于包装之上,增添商品的文化价值与美学价值,烘托茶文化的悠远意境。另外,设计者还可以打破传统水墨画中黑、白、灰的色调,根据情况加入相应的色彩,比如,在设计铁观音的包装时,我们可以将佛家文化纳入其中,以莲花为表现主体,用皴擦点染的手法勾画出莲花的形态,以简单的线条表现静谧的湖水,以留白的形式表现万里无云的天空,为了让莲花更有生机,设计者可以用红色或粉色为花瓣上色,用嫩黄色为花蕊上色,用碧绿色为莲叶上色,使画面更有现代气息,拉近茶叶商品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
4传统色彩与铁观音包装设计
色彩是所有视觉元素中最具冲击力的一个,它不仅是对客观自然的形象认知,也包含着人们对世间万物的主观情感,面对不同的色彩人们往往会萌生出不同的感受。唯有设计者对色彩拥有充分的认知,对商品的美学色彩和情感意义拥有深入的理解,才能对色彩与商品的搭配拥有较好的掌控。我国茶叶有绿茶、红茶、青茶、黑茶、黄茶、乌龙茶、普洱茶、花茶之分,它们在色彩上各有特色,带给人们的感受也各不相同,设计者在对铁观音进行包装设计时,应当考虑到茶叶本身的色彩及其含义。此外,我国传统色彩在数千年的应用历史中已经形成了一门全面而系统的学问,针对如何搭配色彩、如何选取与修饰主体相适宜的色彩等问题,都有比较明确的界定。比如,我国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青花瓷,青料浓艳,釉质细腻,瓷质清透,是我国传统瓷器的主流,发展到清朝时期,这种白搭青的配色方案已经渐渐进入到其他艺术领域,比如刺绣、绘画、印染等,在传统商品的包装设计领域也占据着重要的席位。以“野茶王”系列包装为例,包装设计的色彩灵感正源自于明清时期的青花瓷,它以白色作为底色,用蓝色勾勒出包装的主要艺术形象,再加上小面积的绿色,突出商品茶的属性,同时又彰显出茶文化的儒雅和深远,极大地提升了茶叶商品的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使商品切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5结语
中国传统图形元素是古今劳动人民主动创造的智慧结晶,富有极大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是现代包装设计的重要灵感来源。铁观音作为行销国内外的名优茶产品,面临如今巨大的竞争压力,包装设计者应当积极借鉴并努力传承这些图形元素的精髓,并将现代设计理念和审美态度纳入其中,实现古典与现代、传统与流行、优雅与通俗的完美融合,提升铁观音商品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使之立足于民族而又着眼于世界,成形于传统而又发展于时代,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消费者的关注与青睐,从而促进商品销售,推进茶文化以及中华文化的进一步传播。
参考文献
[1]陈振裕.中国古代青铜器造型纹饰[M].湖北美术出版社,2001.
关键词:四川茶馆文化;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
一、四川的茶馆文化
中国是茶的故乡,自古以来,茶文化一直源远流长。巴蜀地区是我国著名的产茶胜地之一,四川人从古至今一直保留着饮茶的习惯,有谚语流传:四川盆地“头上晴天少,眼前茶馆多”。在四川,特别是成都,茶馆可谓遍布大街小巷,坐茶馆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茶文化在老成都早已演变成独一无二的“茶馆文化”。可以这么说,茶和茶馆在四川既是生活的体现,也是文化的象征。茶馆文化盛行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与川茶息息相关。四川被称为“天府之国”,它属于地形盆地,气候湿润,雨量充沛,广阔的丘陵地带使该地区有着良好的排水性,再加上酸性的土壤,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保证了川茶的“孕育”。宋代陆羽写的《茶经》,是中国第一部茶叶著作,其中记载了唐代时期全国有名的五十多种茶叶,有十几种就是出自四川,可见良好的茶叶是茶文化得以延续的重要基础。
(二)与当地的茶馆有关。在四川,茶馆随处可见,成都这样繁华的省会有高档的茶座,偏僻的乡村里有简单的茶摊,公园里有茶坊,大W里还有茶园。茶馆也分大小,大的有上千个座位,这种地方一般还有评书或者变脸的娱乐活动,小的茶馆也就三五张桌子,一般设在自家小院,来的大部分都是老板的亲朋好友。舒新城在回忆三十年代的成都时写到:“在茶馆里,无论哪一家,自日出至日落,都是高朋满座,而且常无隙地。”可见,茶馆是老成都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二、四川茶馆文化中的儒家思想
中国历史上一直高举儒家思想,孔孟在宣扬“仁”的同时,强调“仁”的实行要以“礼”为规范。中国历来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儒家文化中的礼仪礼节,在四川的茶文化得到了充分体现。首先是以茶待客的现象非常普遍,在四川,要是有客来访,或者留在家中招待的话,主人会亲自给客人烹茶,又或者是一同去到茶馆,品茶聊天,反正茶是不可或缺的,客来饮茶是四川人家庭生活中一种常见的礼仪。其次是以茶代酒的风俗习惯,四川人的饭局,要是主人遇上身体不适或者需要开车的情况,总是以茶代酒来表现对客人和朋友的尊重,主人以茶敬客,说一些祝福的话,体现的是敬茶人的热情和大方,在敬茶的过程中,要彬彬有礼,然而客人也需礼貌地以茶回敬,礼尚往来。
儒家思想还主张“和”,万事以和为贵,强调“天时、地利、人和”。茶文化里最核心的茶道精神恰巧也体现在这个“和”字上面。这里的“和”既要要求茶器、茶品与中庸之道相和,还要求茶客的人品合于中庸之道。因此,作为一个喝茶爱茶之人,不仅要注重自身的人格和道德修养,而且在饮茶过程中,要注重与其他人的沟通,尽量营造和谐的氛围,增进彼此之间的情谊。四川茶馆都是以舒适为主,布置相对来说都较简单,放置小方桌、竹靠椅、铜茶壶、青花瓷茶碗等。在老成都的茶馆里,客人们品的都是“盖碗茶”。①制造这样的茶器和喝茶的氛围能给喝茶人一种在家的温馨感,所以民间有这样的说法“成都人生在家里,活在茶馆里。”
如今的成都茶馆发展更加趋向于多元化。为了使不同层面的人都能得到更好的服务,现代的茶馆也增加了不少功能:(1)小茶馆发展成为了商务休闲娱乐的高级茶楼,是成都人谈生意、谈工作的好去处,这里环境优雅,各种设施齐全,服务人员态度友好,服务专业;(2)茶馆还可以进行休闲娱乐活动,周末闲来没事的时候,叫上三五好友,一副麻将或扑克,就可以娱乐一下午;(3)茶馆也是老人们聚集得场所,比如,养鸽的老人都会聚集在中山街鸽市附近的茶馆,同时业余川剧爱好者是茶馆中的另一类活跃分子,他们可以定期到茶馆聚会唱戏。
以儒家的中庸、和谐为主,提倡节俭、朴素,也是茶文化所体现的茶道精神。成都的茶馆儿,多以竹子为棚,搭配竹桌、竹椅,给人一种恬淡幽静的氛围,泡茶选用的茶叶多以茉莉花茶、龙井、碧螺春、铁观音为主,茶香四溢,且价格实惠,十多块一杯的盖碗茶,能让茶客们度过美好的一天。
三、四川茶馆文化中的道家思想
虽然道教与茶文化的渊源很少被人提及,但实际上它们之间的缘分可以说是最深的。四川是中国道教重要的发源地,道家的自然观②乃道家学说的精髓。道无所不在,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那么茶文化(茶道)也是“自然”大道的一部分,茶自然朴素的天性决定了茶文化虚静恬淡的本质。茶本是生长在川谷之间的野生之物,现代人提倡“真茶”的概念,就是要保证茶叶的原滋原味,不允许在茶汤中添加香料。川茶之所以闻名全国,就是采摘者保留了茶原本的特征,没有添加任何人工的东西。就比方说,味醇干鲜的蒙顶甘露茶,产自四川名山蒙顶,采摘细嫩,保留了茶本身紧卷多毫、叶嫩芽壮的特点,另外还有茶馆常泡的碧螺春、铁观音都保留了茶本身的滋味。不仅如此,成都老茶馆泡茶的水也十分讲究,用来泡茶的水必须是刚烧沸的开水,第一次水只盛半盏,等到干茶叶滋润舒展开来了,才冲第二次。这样一来,泡的茶能够保留茶本来的茶香味,甘甜可口。
老子说“大巧若拙”。自然之美③是道家最重要的美学思想,这样的美学原则也影响了茶文化中的茶艺审美,具体表现为茶具的选择和茶馆的布局上。道家的自然之美体现在茶器上的审美要求就是朴素之美。四川茶馆儿里的茶具都是茶碗、茶船、茶盖三位一体,精巧的盖碗茶具,色彩的选择上大多倾向于淡雅的青花瓷,花纹蓝白相映成趣犹如中国水墨画的黑白相间,表现出简素的审美风格,显得纯净淡雅、清新自然,茶具实用又美观,宛如一套艺术品。另外,成都的茶馆儿,多建在大树公园等环境清幽,景致较好的地方,布局虽简单,但是多以竹为棚,摆满竹桌、竹椅,让茶客们有一种隐逸山林,逍遥自在的感觉,置身喧闹的都市之外,能忘却烦恼和不好的情绪,获得一份难得宁静平淡。同时,让每位茶客都能自然平等地享受生活,享受城市带给他们的舒服和惬意。因此,才有了“成都是一个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 这样的评价。
道家生命伦理的基本价值取向就是“贵生”④。在道家贵生、养生思想的影响之下,茶文化开始更加重视茶的功效和作用。四川盆地气候潮湿,人们最钟爱的食物就是火锅,同时川菜大都以辛辣的口味为主,吃完饭不管是在家,还是在老茶馆儿里,总是会泡上一壶好茶,喝几杯,起到降火祛湿的作用。还有老成都茶馆儿里的茉莉花、、玫瑰花等的花茶,也是女孩子们的最爱,养生又美容。
四、四川茶馆文化中的佛家思想
佛教中重要活动就是僧人坐禅修行,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由于僧侣的活动,禅与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成都有一个被称为“都市中的心灵乐士”的大慈寺禅茶堂就是禅茶相通的代表。禅院、阳光、香炉、树荫、瓷碗花茶,在喧闹都市中,为茶客们提供一份淡泊宁静的氛围与心境。所谓“浮生如斯,光阴翦然,每叭宋熟何处,往往只在一饮中。”就是这样的感觉。
在四川的茶馆里,有一绝就是“茶博士”⑤们的茶艺表演。这些“茶博士”中很多都是出家的僧人,所以在武侯祠或者文殊院这样的寺庙,也是有众多茶馆存在的,随处可见他们的表演,_到了“禅茶一体”的境界。同时“茶博士”的斟茶技巧⑥,是四川茶楼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茶与禅还有着共同的地方,体现在“悟”上,所谓“凡体验有得出,皆是悟”,茶事活动与佛教也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例如,在四川成都武侯祠和文殊院等地方的茶馆儿,就有坐禅饮茶、以茶供佛这样的活动,并有评书人讲解禅门茶礼。
儒释道思想和茶文化的结合,丰富了四川的茶馆文化的内涵。茶之为饮,茶馆的兴盛,既营造了一种恬淡安静,和诚处世的氛围,有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交流相处,体现了独特的巴蜀文化,保留了四川当地的地方特色,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因此,老成都的茶馆精神值得发扬,四川的茶馆文化也值得传承。
注释:
①所谓“盖碗茶”,包括茶盖、茶碗、茶船子(用来承托茶杯的盘子)三部分,是为了防止喝茶时茶杯倾倒。
②所谓“自然”,在道家指的是自己而然,道是自己如此的,自然而然的。
③“自然之美”就是以自然为美,在艺术手法上讲究朴拙,反对人工雕琢,在艺术风格上追究浑然天成的基本原则。
④所谓“贵生”,即贵生贱物,重生轻物。贵生的真谛在于把自的生命视为最宝贵的东西。
⑤所谓“茶博士”不是现代意义上高等院校农林系科中那些专攻茶叶栽培并取得博士学位的人,而是茶馆儿里煎茶、煮茶、沏茶、泡茶的师傅,得名于陆羽的《茶经》,他们茶技艺高超,有许多绝活,因此老成都茶馆儿里的茶艺表演十分精湛,主要表现在掺茶技巧上。
⑥“茶博士”的技巧:水柱临空而降,泻入茶碗,翻腾有声;因为俗话说:“酒满敬人,茶满欺人”,须臾之间,嘎然而止,茶水是不能恰与碗口平齐的,碗外也无一滴水珠。这既是一门绝技,又是一种艺术的享受。 “茶博士”托一大堆茶碗来陈列桌上,茶碗都是有盖的,只见他们左手揭盖,右手提壶,一手翻,一手冲,左右配合,纹丝不乱,而速度又快得惊人,甚至数十只杯,转眼间翻盖冲水即毕,桌上可以滴水不漏。
参考文献:
[1]刘一玲.茶之品[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2]王卫国.喝在民国[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4,05.
[3]姜洁,王庆岭.我爱四川[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4.
[4]来玉英.晕象武夷山儒、释、道三教茶礼俗文化[J].宜春学院学报,2011.
[5]王芳,黄毅彪.中国茶文化中的儒家思想[J].三明学院学报,2016.
[6]陈力祥.浅谈唐代茶诗中的儒释道旨趣[J].西南农业大学大学学报,2013.
[7]孙长龙.谈陆羽《茶经》的儒学思想[J].福建茶叶,2015(5):67-68.
[8]汪帮宏.中国茶文化与儒释道文化的关系[J].北京商报,2015.
[9]释仁空.浅谈禅茶文化思想和意义[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4.
[10]李海杰.中国禅茶文化的渊源与流变[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
[11]丁以寿.道家思想对中华茶道的影响[J].中华合作时报,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