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农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业高质量发展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农业高质量发展研究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机培训,知识储备,工作质量,多种措施

中图分类号:F9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8-0089-01

一、前言

现代农业的发展以及各方面农机化的投入,使得农机培训工作成为农村农机化、科技化推广的基础性工程。农民作为农业领域的主力军,是农机化推广的主要人群,也是农技培训的主要对象。但农民因为自小获得知识的途径少而知识储备差,对技能的掌握存在一定的局限;农机培训者也由于前途考虑等导致师资力量少,农技培训工作陷入尴尬境地。由于其对国家,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提升农技培训工作质量便成为当务之急。

二、农机培训工作的现状

农机培训工作是农村推进农机化事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国家大力发展和普及科技化的重要工程,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时期下新农村的重要内容。现代农业的发展是新时期下农业生产加工环节的综合性科技化发展,农业现代化便成了农机广泛使用的标志;国家也在大力推进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无论是下达专项科技导入的官方文件,还是督促下级有关部门农村工作的推进,都表示国家在这方面的重视程度。有关部门在此项工作的推进中也采取了有用的措施:在当地开展农机培训的指导会,将农机的相关内容和基础知识公布于农民知晓;安排专业的人员进行技能的培训,给农民提供获取相关知识的途径。相关部门针对农机管理、技术人员培训,利用各种农机工作会议机会,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开展相关活动;以农机具购置补贴为契机,指导人员进行相关的证件考取,促进安全意识等的提高;政府给的补贴也极大的激发了公众购买农机的热情,使得农民能真正在学习和实践之间,将知识吸纳使用。

三、农机培训工作的问题

通过对农机培训工作特点的研究分析,以及一些生活中经历的观察理解,笔者发现了现今农机培训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培训对象的先天不足

农民是农机培训工作的主要对象,但是农村中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大都是知识储备低的人群,很少有经过专业培训的经历。文化程度和素质程度低变成了严重制约农机化工作推进的因素。农民通常对于学习的理论知识具有排斥性,也因基础薄弱而倍感艰难,学习的效率差。没有深入研究的热情,导致学习的成果半熟不透,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遇到很多制约因素。

2,培训力量的后天不足

农机讲师为代表的专业人士较少,使得农机培训工作在推进的过程中,缺乏师资力量的推动力。师资力量薄弱,培训便缺乏推进的动力。很多挂名农机培训师的技术人员还缺少从事教学技术素质和业务经验。并且大多数教师专业知识甚少,掌握的知识也满足不了快速更新的新时期下的知识需求。有关部门也没能及时有效的组织沟通交流机会,教学水平缺乏提高的途径和方法。

3,培训内容的有待提高

科技知识更新速度快,农技培训工作中所依据的培训知识,大都落后于时代要求。农机培训业务基本停留在普通机械上,对农村建设各类新进先进的技术培训保留在技术指导性上,缺乏系统全面培训,时代农机推广工作难以全面开展。且部分教学组织存在基础设施落后的现象,缺乏办学的相关支持。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使得官方投入的资金支持有所差异,周而复始,差距拉大,制约了农技培训工作总体水平的提高。

四、农机培训工作的对策

对农机培训工作中出现的相关问题进行客观分析后,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采取有效的措施:

1,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师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技术领域的教学质量。有关教育机构要能对现有的教师力量进行考核培训,促使农机教师不仅要对现掌握的知识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解,还要尽可能应对社会及行业的发展,与时俱进,学习新型农机知识。农机教师不仅应该懂得各种农机的熟练操作,还应知道如何更好的与学员沟通,毕竟培训对象具有特殊性。应该加强思想道德方面的修养,强化安全意识的培育,才能以身作则,以更好的方式感染学员,提高培训质量。也可以选择引进资深的农机培训师,把稳师资团队的先进性。

2,强化基础设施的建设

农技培训工作的成本高,想要高质量的培训的成本更高。国家在此方面的支持力度应该尽可能的增加,加大经费的投入,使得有关部门能及时开展各项措施;扩大教学的培训规模和质量,建设专门的培训基地,使得农机培训工作的整体水平上升;加大教育设施的改造,创新教学的模式,为实践性教学模式的高质量推进提供高质量的配套设施;配置农机培训的工作岗位,将农机培训工作更加细化,更加质化,将学习更加落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培训工作的质量。

3,提高教学内容的质量

农机培训知识复杂多样,实际操作性强,教育模式应该更加创新,运用媒体教学,实际操作式等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营造出强烈的学习氛围,让学员真正愿意去学,愿意去真正学深。优化农机培训的工作模式,健全相关的制度支持,优化教学的思路,及时提供现今的新型农机知识作为教学的基础。避免教育的空泛化,也避免教育的学院式,尽力在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间取得平衡,真正培训出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彰显出农技培训工作的高质量。

五、结束语

随着新时期下的时展,农技培训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提高质量便是其不断推进的内在动力。文章点明了时代对其高质量的需求,以及其在推进中做出的各方面的措施;也说明了培训对象及培训者等各方面出现的问题,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措施,以望农机培训工作能在质量推进的路上获得有利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高莉.新时期农机培训工作质量提升思考[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5(1).

[2] 孙继华.新时期农机培训工作质量提升思考[J].农机使用与维修,2015(11):80-81.

[3] 黄启杰.新时期农机培训工作质量提升思考[J].科技风,2015(16):265-265.

[4] 邓志强.对新时期农机培训工作的思考[J].当代农机,2015(5):69-70.

农业高质量发展研究范文第2篇

关键词:徐水县,节水灌溉,发展特色,模式

 

徐水县位于保定市北部,地处京、津、石三角腹地。总面积723平方公里,山区面积91.3平方公里。全县辖14个乡镇,304个行政村,总人口56.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8.8万人。耕地总面积66.9万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61.9万亩,配套农用机电井10000眼。全县水资源总量1.18亿立方米,人均和亩均水资源量仅为210立方米和162立方米,属于极度频水地区。年社会用水总量为1.8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量为1.45亿立方米,农业用水占社会总用水量的80%,农业节水势在必行。

在农业节水灌溉建设中,我们围绕建设高标准、高质量节灌工程,扎扎实实地“贯彻一个宗旨,坚持两个模式,搞好三个服务”,建成了具有徐水特色的高标准、高质量节灌工程,取得累累硕果,为徐水县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三年来,新增节水灌溉面积5.5万亩,其中兴建低压管灌工程5万亩,微灌工程0.5万亩。

1.贯彻一个宗旨,科学制定发展规划

建设高标准、高质量的节水工程,这是徐水水利人一直贯彻的宗旨。我县早在七十年代就搞节灌工程,当时国家补助直接发放给农村,由村组织购料施工,水利局非常轻松,但工程质量很差,有的使用一两年,有的一开始就出现裂管、漏水,常修常怀。花了钱费了力,节水浇地效果没有提高,还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我们吸取历史的教训,本着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太多,立下决心,用同志们的话说:“要么不干,要么干好,绝不干劳民伤财的事,绝不搞劣质工程,一定要建成高标准、高质量的节水工程,造福子孙后代。”我们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结合本县水资源和农田水利工程设施等实际情况,科学制定节灌工程发展总体规划,用于指导全县节灌工程建设。在建设过程中从工程的规划设计、材料设备采购、工程施工安装、运行管理皆按照国家规范和标准一丝不苟、环环紧扣,严格把关。

2.坚持两个模式,注重提高节灌工程建设运行效益

我县本着“因地制宜,全面推进,减少投资,科技兴水”的原则,工程建设坚持“三个面向”的政策模式和“井首下卧+管网化布置+优质管材设备”的技术模式,为节灌工程建设起到了良好的开篇定局作用。

2.1坚持“三个面向”的政策模式,推进节灌工程建设

节灌工程尤其是喷、微灌工程作为一种比较先进的节水技术,以其节水、节地、增产、技术成熟被肯定和推广。。但是受土地分散承包经营及农民节水意识和管理水平等因素的制约,推广难度较大。我们经过科学分析与探索,“三个面向”的政策应运而生。一是面向经济发达的乡镇村。节灌工程建设投资较大,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作后盾,很难解决自筹资金问题。因此,我县选择小寺各庄、西公村等铁路、公路沿线经济较发达的村兴建节灌工程。。二是面向土地承包大户。土地承包大户以其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和统一管理独具优势。如保定农牧开发有限公司的楚建峰,年生猪存栏万头以上,而其承包的1500多亩土地需大批劳力管理,节灌工程的兴建使其在节约劳力、节省土地及粮食增产方面收益显著。因此,专业承包大户搞节灌的积极性最高,效果最好。三是面向山丘缺水地区。我县山区水资源极度紧缺,没有水浇地或利用饮水井浇灌少量耕地。人畜饮水尚有困难,而且由于山区地下位深,能源消耗大,浇地费用高,农民浇不起也不合算。节灌工程是解决山区水资源严重不足,扩大水浇地面积,解决群众温饱问题,确保社会稳定的有效途径,效益最大。如瀑河乡兴达林果场兴建果园小管出流工程扩大和改善灌溉面积5000余亩,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实践证明,“三个面向”政策模式的推行,有力地推动了徐水节灌事业的健康稳步发展。

2.2坚持“井首下卧+管网优化布置+优质管材设备”的技术模式,确保工程建设高标准、高质量、一步到位

这一技术模式可使工程布局合理、投资经济、使用可靠、管理方便。无疑这一技术模式是最优秀的,也是建设高标准、高质量节水工程的重要前提。所谓“井首下卧”就是将泵的出水口由地上改为地下,水流少拐2个90度弯直接进入地下管道。其优点有四个:一是取消了井首“象鼻子”,减少水头损失,降低能耗。二是由砖砌大井房改为混凝土预制小井房,施工简便快捷。三是节省了“象鼻子”、大井房等材料费用及井房占地。四是防水防盗,容易检修、方便管理。但坚持这一模式遇到了两个难点:其一是深井泵尚不能下卧的技术问题。为解决这一难题,我们深入农村,并走访深井泵生产长家,调查研究深井泵的结构及工作原理,经反复探索实践,深井泵井首下卧于1997年4月在留村节水示范区仪村一号井试验成功,结束了深井泵不能下卧的历史,为潜水泵、深井泵全部采用“井首下卧”的技术模式铺平了道路。难点之二是应用、推广问题。为使这一模式应用推广顺利、群众乐于接受,我们一方面研制了结构合理、经济耐用、安装简便、与井首相配套的混凝土预制井房。另一方面深入施工现场,宣传讲解下卧优点,指导农民施工安装。功夫不负有心人,“井首下卧”技术终于以其四大优点得到了农民认可和欢迎。至此,无论潜水泵、深井泵,无论管灌、喷、微灌,全部实现了“井首下卧+管网优化布置+优质管材设备”这一具有徐水特色的技术模式。经过多年来的坚持与推广,全县应用技术的机井有2530眼,控制节水工程面积20.87万亩,节省材料费417.5万元,机井寿命按20年计可节省运行费用754万元。该技术成果于2003年通过省水利厅组织的技术成果鉴定,被认定属国内首创,整体居国内领先水平。获保定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3.搞好三个服务,为节灌工程建设与管理提供技术保障

建设高标、高质量的节水工程,离不开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我县围绕节灌工程建设搞好了三个服务。

3.1建前服务

其一,我县组织有关村进行节灌技术的宣传培训工作,编印宣传材料,设立技术培训课题。其二,水利局组织水利科技人员深入农村,按照全县统一技术模式科学规划、精心设计,依据国家有关规范和标准,逐村逐井,制定最佳设计方案。其三,成立技术攻关小组,经多年研究与实践,攻克了深井泵“井首下卧”的难题,为建设优质工程奠定了基础。

3.2建中服务

节灌工程的优劣成败,建设阶段非常关键,为了确保节灌工程高标准、高质量、达到设计效果,水利局成立节水灌溉技术服务小组,从材料设备的购置、工程的放线开挖、施工安装到售后服务实行“一条龙”服务。并公开向社会承诺:保证工程设计方案最优,材料设备质量最好,施工运行安全可靠,工程造价经济合理,售后服务快捷及时。从而确保了工程建一处、成一处,处处是优质工程。

3.3建后服务

工程建设完成后,如疏于管理,会导致节水工程不节水,降低工程寿命,甚至闲置荒废,从而造成国家和农民资产的严重浪费。尤其是大田喷灌,在当前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办责任制分散经营的情况下,加强工程管理更为必要。为此,水利技术人员深入乡村,多方听取农村干部、群众的意见,借鉴好的管理经验,针对不同节灌工程的类型和农民经营管理水平,制定了《徐水县喷灌工程管理暂行办法》,用以指导全县喷灌工程的科学管理。并把《山东营村浇地合作设章程》和《白塔铺村水利电力条例》编入水利简报作为管理典型向全县推广。帮助农民成立节水工程管护队伍,培训管理人员。使全县节灌工程管理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组织化,保证了全县节灌工程的良性运行。

4.突出徐水特色,推动节灌工程可持续发展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徐水县节灌工程建设创出了自己的特色:

1)节灌工程建设的政策特色,我县坚持“三个面向”搞节灌的政策模式,推动了节灌工程建设的健康发展。

2)节灌工程建设的服务特色,工程建设依托部门优势,从节水工程的规划设计、材料设备购置、技术指导、施工安装到建后服务实行“一条龙”服务,保证了节灌工程的建设质量。

3)节灌工程的建设特色:大小不一的井房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统一规格的标准化混凝土井房;一井多闸多表的现象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井一闸一表;井首“象鼻子”现象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井首下卧”,使我县节灌工程独具特色。

节灌工程建设给徐水县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然而节水灌溉事业依然任重道远,徐水水利人将继续发扬“献身、负责、务实”的水利精神,契而不舍,坚决把这场节水革命进行到底。

农业高质量发展研究范文第3篇

(佳木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摘 要:对于国际贸易产品,注重国际贸易产品质量是提高产品水平的关键,但是,国际贸易高质量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尤其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导致资本市场发展面临严重的挑战,因此,本文对资本市场支持、比较优势与国际贸易质量进行分析,为解决外部融资难的问题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资本市场支持;比较优势;国际贸易质量;风险;信息不对称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10-0061-02

所谓比较优势,是指国际贸易之间进出口比较优势的产品,即两优相权取其重,两劣相衡取其径,这样不仅可以节省劳动力,也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提高国际贸易产品质量。因此,资本市场支持可以通过比较优势的方式来分析国际贸易质量,通过对模型与变量进行理论推导,验证比较优势与国际贸易质量的相互关系。

一、资本市场与国际贸易质量概述

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国内已向世界贸易的方向发展,对外贸易的发展,为国家创造了大量的经济财富,但是,国家经济和财富的增长是受国际贸易质量的影响,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比较落后,导致大多数企业融资问题难以解决,自然而然国际贸易质量也不能得到有效提高,由此可知,资本市场支持状况是直接影响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原因。在2005年,某学者指出资本市场支持状况对外部融资的影响,对于资本市场发展成熟的地区,对外部融资具有一定的行业优势,其可以出口高质量的产品;在2012年,某学者也对资本市场支持对进出口外部融资进行了分析,但是,都没有涉及到资本市场发展对贸易质量的影响,因此,为了分析资本市场支持对提升国际贸易质量的影响,本文利用比较优势的作用机理对资本市场支持对国际贸易质量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

二、理论机制与经验分析推导

(一)针对资本市场支持与国际贸易质量的理论指导

由于资本市场支持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容易发生逆向选择现象,信息不对称,给企业融资带来严重的挑战,甚至可能降低企业成本,另外,贸易高质量产品研发和生产的风险不确定性也容易造成逆向选择现象,因此,为了生产贸易高质量产品,采用理论机制和经验分析的推导方式,从而提高国际贸易质量。例如以国内外贸易为例,将中国定义为不完善的资本市场A,将外国定义为不完善的资本市场B,以基本模型为基础,进而分析进出口贸易产品生产函数,其主要包括两种情况,第一,在贸易条件自由的状态下,B资本市场主要参与出口贸易高质量的产品,而A资本市场则主要参与出口贸易低质量的产品,两者相结合,可以将两者相结合的资本市场假设为C资本市场,在信息对称情况下,将s控制在0~λc范围内,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将s控制在λc~1范围内,通过分析C资本市场的生产函数关系,即

通过计算信息对称部门和信息不对称部门的产品价格,进而得出最终产品加合,公式可以这样表达为:

若Pc(i)>0,则资本市场发展程度越完善,有助于提高企业的产品生产效率。第二,在信息对称大于信息不对称情况下,若产品价格大于最终产品价格,由此可知,完善的资本市场国家主要参与贸易高质量的产品,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扩大,对贸易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资本市场发展在贸易质量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二)模型与变量分析

1、模型,建立资本市场支持影响国际贸易质量的模型,首先应确定国家(i)、年份(t)、国家特定效应(λi)、控制变量(X)、时间特定效应(γt)和随机干预项(ε),其设定模型公式可以定义为:

其中,etci,t表示产品的比较优势,采用静态模型的方式对其估计,虽然该设定模型可以对资本市场支持对提升国际贸易质量进行验证,但是,该设定模型没有对中间机制进行分析估计,为了更进一步验证资本市场支持程度的高低对国际贸易高质量产品的影响,并突出产品比较优势,可以采用这样的设定模型对其进行验证,如:

其中,CAi,k、φk、aextei×etck 、aextei 、etck分别为产品比较优势、产品特定效应、核心解释变量、资本市场支持程度、国际贸易质量等,分析这两种设定模型,并比较两种产品的出口比较优势CAi,k,可以发现资本市场支持程度高低的比较优势变化存在一定的差异。

通过计算资本市场支持程度和贸易质量的高低值,并计算资本市场支持程度和贸易质量的差值,发现资本市场支持程度越高,比较优势呈现上身趋势,而资本市场支持程度越低,则不具有比较优势,通过分析资本市场支持程度高低和国际贸易质量差值,可以表明资本市场支持对国际贸易质量具有重要影响,资本市场支持程度高的国家在贸易高质量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通过分析比较优势的差值,计算出比较优势的差值为正,由此可知,资本市场支持对提升国际贸易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2、变量,分析式(1)中设定模型,其可以采用绝对指标计算和标准指标计算两种方式来衡量被解释变量贸易(下转70页)(上接61页)质量水平,第一,绝对指标计算方法,根据资本市场人均GDP、资本市场产品贸易额、所有资本市场产品贸易额来计算贸易进出口数据,进而计算出贸易质量层次水平;第二,标准指标计算,即通过计算资本市场的产品和贸易质量层次水水平的差值来得出结果。对于资本市场支持程度aextei,其是核心变量,可以采用银行放贷市场量、流动资产量、股票规模量、股票交易量等四种测度方法来测定资本市场支持程度。对于式(2)中的因变量,变量是比价优势的主要指标,可以通过分析国家产品的出口比值的方式来判断资本市场支持程度,从式(2)中分析,aextei×etck为核心解释变量,其也被称为资本市场支持程度与国际贸易质量水平交叉项,针对aextei的取资本市场支持程度的测度方法,主要包括银行放贷市场量、流动资产量、股票规模量、股票交易量等四种度量方法,对于交叉项,近几年大量学者也对交叉项指标进行分析研究,在验证过程中,通过取对数的方式来获得交叉项。

3、实证分析,为了验证式(2)中资本市场与国际贸易质量之间的关系,通对式(2)产品层面进行估计,最终得到回归结果,通过分析交叉项系数,若资本市场与国际贸易质量的交叉项系数为正,则可以表明资本市场支持提升了贸易高质量产品,交叉项以符号rl表示,若rl为正,则表明资本市场程度高的国家在贸易高质量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分析计算的回归结果,表明资本市场支撑程度高的国家,在国际贸易高质量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对于不同行业与国家的交叉项,如“国家人资资本与行业人力资本密集度交叉项”、“国家人均物质资本与行业是否为密集型交叉项”,通过分析产品回归结果,表明这些交叉项均成立。

三、结论

通过理论指导和模型、变量分析,得出资本市场支持对国际贸易质量具有重要影响,资本市场程度高的国家在贸易高质量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比较优势越明显,贸易高质量产品就越显著,进而提高国际贸易质量,由此可知,资本市场支持程度对国际贸易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

采用理论机制和实验分析的指导方式对资本市场支持、比较优势与国际贸易质量进行验证,通过分析验证,表明资本市场支持程度对提升国际贸易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资本市场程度高的国家在贸易高质量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由此可知,资本市场支持程度高的国家不仅有利于扩大贸易产品数量,也有利于提高贸易产品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玉梅.中国茶叶对外贸易动态比较优势研究[D].西南大学, 2012.

[2] 张海伟.制度和制度变迁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研究[D].东北财 经大学,2012.

[3] 肖嵘.中国花生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

农业高质量发展研究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牧资源加工型企业 “柠檬”市场

“柠檬”市场的含义

“柠檬”市场(the "Lemons" market)问题是由美国加州大学教授乔治・阿可洛夫(George A.Akerlof)1971年引入信息经济学研究中的著名概念,主要用来描述市场上信息不对称时,即当产品卖方对产品质量比买方掌握更多信息时,低质量产品如何驱逐高质量产品,从而使市场上的产品质量持续下降的情景。这种现象的产生是由于过度竞争市场中买卖双方对产品质量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逆向选择的结果。通常用旧车市场作为“柠檬市场”的典型事例,假设有一个二手车市场,里面的车虽然表面上看起来都一样,但其质量有很大差别。卖主对自己车的质量了解得很清楚,而买主则没法知道车的质量。假设汽车的质量由好到坏分布比较均匀,质量最好的车价格为50万元,买方会愿意出多少钱买一辆他不清楚质量的车呢?最正常的出价是25万元。那么,卖方会怎么做呢?很明显,价格在25万元以上的“好车”的主人将不再在这个市场上出售他的车了。这样一来,进入恶性循环状态,当买车的人发现有一半的车退出市场后,他们就会判断剩下的都是中等质量以下的车了,于是,买方的出价就会降到15万元,车主对此的反应是再次将质量高于15万元的车退出市场。依此类推,市场上的“好车”数量将越来越少,最终导致这个二手车市场的瓦解。在这里,人们通常所做的是“逆向选择”,它出现的原因就在于信息不对称。

“柠檬”市场现象对农牧资源加工型企业的影响

信息不完备时农牧产品加工企业技术采用决策。在信息不完备的情况下,农牧产品加工企业对新技术缺乏了解和信心,不能正确估计新技术的产出水平和投入水平。结果往往是因高估边际成本或低估边际收益而使技术采用量下降。正常情况下,最优的技术采用量为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均衡点,在信息不完善的情况下,农牧产品加工企业往往高估边际成本曲线,从而使技术采用量降低。因而加强与改善信息的传播将会提高农牧产品加工企业高新技术的采用量。

信息不对称时农牧资源加工型企业产品的“柠檬”问题。信息不对称是指在农牧资源加工型企业产品市场交易中卖方比买方掌握更多的信息,其导致的后果主要表现为“逆向选择”,表现为低质量产品或科技含量低的产品排挤高质量产品或科技含量高的产品。根据柠檬市场理论,买方对产品的预期将会降低,结果使高质量产品的交易量减少,而低质量产品的交易量增加。低质量产品交易比例的增加会使买方的预期进一步降低,从而导致高质量的产品需求曲线进一步下降和低质量产品的需求曲线的进一步上升,直到低质量产品全部售完为止。这时由于市场价格太低而不能使任何高质量的产品进入市场出售,即高质量产品完全被排斥在市场之外。从现实来看,信息不对称是广泛存在的现象,特别是在过度竞争的农牧资源加工型企业产品市场中,生产企业过多,垄断程度差,行业利润低,许多企业甚至处于亏损状态。但由于退出壁垒高,企业和生产要素不能顺利从该产业退出,使企业在较低利润甚至亏损状态下长期持续,由此便诱导产生了“柠檬市场”。再加之我国市场发育不完善、市场管理不规范,也给“柠檬市场”带来了生存空间,导致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对社会造成极大危害。

信息不对称对农牧民的影响。一方面现代农牧业发展过程中,尤其是我国农牧业发展过程中,农牧产品市场上存在着过度竞争现象;另一方面经济与技术的发展导致了农产品的复杂性、异质性和选择性增强,农牧产品质量的不确定性提高。农牧产品的生产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越来越明显、突出。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式下,分散经营的农户由于市场组织程度底、信息不对称,在市场交换中无法与交易对象处于平等的地位,在承担自然风险的同时还要承担巨大的市场风险,造成市场交易中的利益流失。

克服农牧资源加工型企业产品市场中“柠檬”市场的策略

农牧资源加工型企业产品市场中的“柠檬”问题说明了不对称信息导致了市场失灵。在一个市场完全运转的理想世界里,消费者将能够在低质量的农牧资源加工型企业产品与高质量的产品之间进行选择。有些消费者会选择低质量的农牧资源加工型企业产品,而另一些消费者愿意为高质量的农牧资源加工型企业产品支付较多的货币。然而,事实上消费者在购买前不易确定一种产品的质量,因此导致农牧资源加工型企业产品的价格下降,高质量的产品被逐出市场。由于大部分农牧资源加工型企业生产的产品与一般商品的不同,即其固有的鲜活易腐、不耐储运的特点,当面临“柠檬”问题时,农牧资源加工型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更为突出,其利益损失也更加严重。解决农牧资源加工型企业产品市场中的“柠檬”,既有赖于变过度竞争为有效竞争的市场环境,更有赖于强化农牧资源加工型企业产品市场中的“正的”信号显示,以消除农牧资源加工型企业产品质量信息的不对称。

从宏观上来说,主要有以下两点:

培育各种农牧资源加工品市场交易中介组织,包括培育市场中间商和经纪人等。尽管这些中介组织本身并非农牧资源加工品质量信号,但他们能够使市场信号得到强化和具体化。中间商和经纪人能够利用其专业知识鉴定和识别产品质量,通过以高价格出售高质量产品、以低价格出售低质量产品建立信誉,他们的长期经营会使其获得鉴定与识别各种农牧资源加工品质量的专业知识以及守法经营的商誉,从而有助于改善买卖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状况。

建立有效的农牧资源加工品市场竞争环境。变农牧资源加工品市场上的过度竞争为有效竞争,其关键在于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农牧资源加工品生产经营主体。依靠千千万万个小型农牧资源加工型企业独闯市场,既无法保证其在市场竞争中平等主体地位的获得,又加剧了农牧资源加工品市场的过度竞争状况。因此,要通过多种形式发育和完善规模性农牧资源加工企业,从而减少农牧资源加工领域中分散过多的经营主体局面,以此扩大企业生产规模,形成规模经济壁垒。此外,尽快完善失业保障制度、完善劳动力市场功能、对企业进行技术、经营方面的指导、帮助企业筹集转产资金等,这些都是降低农牧资源加工品市场过度竞争态势的重要举措。

从微观上来说,农牧资源加工型企业及农牧民主要应强化其产品市场“正的”信号显示方面。由信息经济学可知,要解决逆向选择和败德行为等导致的市场失灵或市场运行低效问题,必须有效制造和传播“正的”市场信号,这是对信息不完备、非对称状况的有效纠正手段。

强化农牧资源加工型企业资源及其加工品“正的”市场信号显示的主要方式有:

推进产品品牌化策略。从广大农牧民来说,强化农牧产品市场“正的”信号显示,主要在于实施农牧产品品牌战略。品牌,简言之,是市场上消费者区分不同产品的标志。经由品牌战略所形成的农牧资源产品加工品具有较高的质量,一般为有营养、口感好、安全卫生、美观大方的农牧产品加工品。农牧资源产品品牌战略是农户、企业、政府的联合经济行动,它以高度的组织化为前提、信息化为基础,在“市场引企业、企业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框架内,以市场为导向,发挥产品的产业优势,创出农业名牌产品。基地通过定单连接农户,分散的小农户不再单独面向广大的市场,把农民从直接的市场交换中解脱出来。在“定单农业”合同中农民在交换中达到法律保证,农民的收入也得以确保。因此,实施农牧资源产品品牌化策略,有助于改变农民在市场交换中的弱势地位。

对于农牧资源加工型企业来说,在形成高质量农牧资源加工品的过程中,企业通常都进行了高成本的投入。要保证投入的回报,高质量的农牧资源加工品生产经营者往往需要强化自身的信号显示,以区别于低质量的农牧资源加工品生产经营者。因此,品牌与注册商标有利于向消费者发出农牧资源加工品质量“正的”市场信息,使其与低劣“柠檬”产品相区别。我国传统优质农牧资源加工产品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背景,选择商标时要充分挖掘产品的文化内涵;对于科技含量高的现代优质农牧资源加工产品,应在商标中凸现出其高科技特征,以树立农牧资源加工产品的新形象。

产品策略。第一,产品包装。很多企业忽视产品包装的信息传递功能,只顾把包装做的漂亮或者新奇,认为这样可以吸引消费者,却忽略了购买者最关心的问题。消费者购买时,对于一些同质化的产品,关注的信息就转移到质量以外了,比如保质期,使用产品的注意事项等。所以要充分利用产品包装,把产品的一些关键信息标示其上,也许就是这样一点关键的信息,使消费者就能产生偏好。第二,产品售后服务承诺。高质量产品制造者可以通过质量保证书(包退、包换、保修及假一赔二制度等)和注册商标制度来向消费者发出产品质量的正的市场信息,通过正的市场信息,使之与伪劣产品-“柠檬”产品相区别。

促销策略。第一,广告策略。在购买商品的过程中,消费者选择已知品牌的倾向性必然会大于无品牌产品,且一经使用,发现确实不错时,就会产生对该品牌的信任与依赖感,成为该品牌的忠诚顾客。因而,要破除传统“酒香不怕巷子深,酒好也要常吆喝”的现代广告促销观,借助多种现代营销策划手段与媒体,使优质农牧资源加工品品牌脱颖而出,最终成为消费者的选择。第二,产品推介会、会。一种新产品上市时,消费者对其缺乏了解,购买时就会有风险。企业应该利用新品推介会、会的机会,把新产品的特征介绍给消费者。其它如产品试用、义务咨询等都是“正的”市场信号显示的有效方式。

标准化策略。美国经济学家平狄克(Robert S.Pindyck)曾说:“有时侯,一项生意要做出声誉是不可能的。例如,大多数公路旁餐车式饭店或汽车旅店的消费者只是在旅行时去一次或几次,因此他们就没有机会做出声誉来。那么,这些饭店和旅馆如何对付‘柠檬’问题呢?一个方法就是通过标准化。在你的家乡,你可能不愿意经常到麦当劳去吃饭。但是,当你在公路上行驶并想停下来吃午餐时,麦当劳看上去就更有吸引力。原因就在于麦当劳提供了一种标准化产品”。我国农牧资源加工品标准化工作极为滞后,这极大地制约了农牧资源加工品市场的交易效率。完善农牧产品加工业的质量标准控制,提供一种标准化产品,使有关产品的质量信息明确化、具体化是防止出现“柠檬”市场和制止企业间相互压价、粗制滥造、恶性竞争的有效措施。要通过建立和实施符合国际惯例的农牧资源加工品营养品质、体积重量、等级规格、卫生安全等标准化工作,使有关农牧资源加工品质量的信息明确化、具体化,以降低消费者购买高质量农牧资源加工品的成本,并制止过度竞争所致的假冒伪劣盛行。

参考文献:

1.范晓屏,陆韶文.信息不对称下销售者信号传递的策略选择.企业经济,2002

2.吴恒.信息不对称的市场:逆向选择、信息传递与信息甄别.商业研究,2002

3.徐金海.农产品市场中的“柠檬”问题及其解决思路.当代经济研究,2002

农业高质量发展研究范文第5篇

21世纪的今天,人们在快节奏的工作生活环境中,领悟到食品对身体的重要性,尤其对高质量的食品更是青睐。

南京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在肉类的成熟机理,果蔬采后生理等的研究,新型食品发酵微生物和酶的筛选与鉴定,酶技术、超高压技术、辐射技术在农畜产品贮藏加工中的应用基础及其应用研究;同时在农畜产品加工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功能性食品的开放,农畜产品加工的质量控制以及利用声、光、电磁等无损检测技术与方法的研究,为我国农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和提高人们对食品高质量的需求及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为此,记者一行专程前往该学院采访了陆兆新院长。

具有儒雅的风度和睿智的思维的陆院长在百忙之中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一席长谈使我们了解到:该学院以研究农畜产品贮藏保鲜技术,即注重系统研究和专门研究相结合,又注重理论研究与应用技术相统一。紧密围绕我国农业产业化和优质、高产、高效农业的要求选题,并与国际研究和标准接轨。该学院在近几年内获部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发表学术论文70多篇,其中2篇被SCI收录。

该院在食品微生物与生物技术研究方面的特色是:新型食品发酵微生物,如纳豆和丹贝:新型食品用酶,如原果胶酶、羧肽酶等;固定化细胞及酶技术;食品发酵高效菌株选育及超浓食品发酵剂生产技术,切割蔬菜流通过程中微生物生长模型建立;食品微生物的分子检测及标记等,在国内同行中具有明显优势。

该院1996年以来,共获科技进步奖3项,完成和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九五”攻关和省部级及地方科研项目23项,出版教材及专著7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40多篇,在国际学术会议上5篇,SCI论文2篇。

该学院在农产品贮藏加工与质量检测方面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农产食品质量检测与评价;二是农产品贮藏保鲜;三是农产品深度加工和综合利用。在农产食品质量的检测和评价方面,主要研究果蔬农药残留和农产品品质无损检测技术及农产食品成分和功能的评价。在农产品的贮藏保鲜方面主要从事果蔬等采后的贮藏、保鲜机理及鲜切果蔬及净菜的研究应用,农产品深度加工与综合利用方面重点研究农副产品在原料处理、加工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并以此为据筛选科学合理的加工工艺和配方,用以指导生产实践。在研究该项目五年来共获部省级科技进步奖3项,承担国家攻关、自然科学基金和部省级科研项目26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60多篇,其中SCI或EI收录1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