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统计学相关性分析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着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关键词】 糖尿病;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相关性
脑梗死又被称为缺血性脑卒中 , 其发生是因为多种原因影响下造成的脑部组织供血供氧不足 , 进而引发脑部组织的病变坏死 , 多发于中老年男性 , 是一种临床急症 , 前驱症状无特殊性 , 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存质量 , 有资料显示脑梗死的发生与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有一定关系 , 本文选取河南省温县人民医院于 2010年 2月至 2012年 12月收治的 8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 对这一观点进行了验证 , 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于 2010年 2月至 2012年 12月收治的 8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 为观察组 , 入院后对患者进行常规检查 , 确定所选患者符合我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相关诊断标准 , 所有病例均在发病 48 h内 , 无妊娠、恶性肿瘤、糖尿病、消化道疾病及其他肝肾功能障碍患者 , 进行其中有男50例, 女30例, 年龄49~78岁, 平均62.5岁;另选8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58例, 女32例, 年龄51~77岁 , 平均 62岁 ,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临床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 在患者入院后次日早起空腹采血 3 ml, 将所采血浆注入抗凝管中 , 并进行离心分离 , 应用全自动免疫分析仪和配套试剂盒对其进行荧光偏振免疫分析 , 正常检测结果≤ 15 μmol/L。同样的方法采血 2 ml, 进行血清分离后适当温度保存 , 营养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测定叶酸和维生素 B 12。
应用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 避开动脉粥样硬化区域 , 为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 在颈动脉交叉及左右 1 cm处连续测量三次, 取平均值。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17.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 ( -x±s), 比较资料采用 t检验 ,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相关检测指标的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生活习惯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的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2. 2 各项检测指标与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相关性回归分析将两组各项检测指标与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进行回顾性分析 , 结果显示 , 血浆叶酸及维生素 B 12水平与其呈现负相关 ,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其呈正相关 , 与其他指标分析无明显相关性。
3 讨论
动脉粥样硬化是引发脑梗死最常见的原因 ,进行积极的血管疏通与扩张或抗血小板治疗能够明显降低脑梗死的发生率 ,但是并不能避免脑梗死的反复发作和其他严重血管疾病的发生 ,本研究中探讨了脑梗死的发生与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相关性 ,结果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生活习惯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的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参考文献
[1]王晓强 , 田笑君 , 张淑伟 .高通型半胱氨酸血症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中国当代医药 , 2012,19(8):29-30.
【关键词】 双生子;屈光状态;遗传
本文对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在视光门诊就诊的24对双生子进行屈光检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视光门诊就诊的24对双生子48人96眼,年龄最大15岁,最小5岁,平均年龄(10.13±3.37)岁。其中男26人,女22人,男性双生子12对、女性双生子10对,异性双生子2对。
1.2 屈光检查 首先进行眼科常规检查;采用日本TOPCONKR-8800电脑验光仪验光数据作为参考,散瞳检影验光数据作为结果。6岁以下者用1%阿托品凝胶滴眼每天三次,连续3 d,第4天检影验光;6岁以上者用托吡胺滴眼三次,1 h后检影验光,由资深验光师完成验光。将柱镜的一半加入球镜度数作为总屈光度。采用对数视力表检测视力。
1.3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采用配对t检验、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对球镜、柱镜、总屈光度及矫正视力进行分析,P
2 结果
2.1 视力与屈光度情况 24对双生子48人96眼的裸眼视力在0.1~1.0之间,通过屈光矫正,近视散光患者视力均能矫至正常1.0,而远视散光和混合散光患者视力矫正不佳,伴有不同程度的弱视。屈光状态:48人96眼中,单纯近视21眼、复性近视散光22眼、单纯远视5眼、单纯远视散光1眼、复性远视散光41眼、混合散光6眼。2人内斜视并伴有高度远视散光,1人外斜。
2.2 双生子等位眼屈光度和矫正视力的比较 双生子等位眼屈光度和矫正视力的比较见表1,经配对t检验表明:24对双生子左右眼的球镜、柱镜、总屈光度和视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双生子等位眼屈光度和矫正视力的关联性 双生子等位眼屈光度和矫正视力的关联性见表2,经相关性分析表明:24对双生子等位眼的球镜、柱镜、总屈光度和视力的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96(
3 讨论
本文探讨广西区域的双生子的屈光状态,通过对24对双生子等位左右眼的球镜、柱镜、总屈光度和矫正视力的配对t检验和相关性分析,说明双生子的屈光度有相似特性,表明遗传是影响双生子屈光状态的重要因素之一。
从表1看出,经配对t检验,24对双生子等位左右眼的球镜、柱镜、总屈光度和矫正视力的P值分别为0.94、0.18、0.47和0.20,均大于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有遗传特性。从表2中看出,24对双生子的屈光度和矫正视力的相关系数相近,其中以球镜及总屈光度的相关性最高,分别为0.96、0.96,说明双生子的屈光度有相似特性,表明遗传是影响双生子屈光状态的重要因素之一。胡诞宁报道的双生子单纯性近视眼的遗传度为0.60,并认为遗传与环境因素各起一半作用,遗传的作用略大于环境的作用。诸仁远等报道的双生子近视眼的遗传度为0.65[1];王蓉芳报道的双生子远视眼的遗传度为0.61[2];王志强等报道的总屈光度的遗传度为0.61[3]。由于病例有限和条件限制,本文未能进行同卵和异卵双生子屈光状态的比对,也就无法进行遗传度的测算,其他数据的比对有待于今后收集研究。
综上所述,双生子的屈光状态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因此我们应当有针对性的开展防治工作,将有屈光不正家族史的儿童作为防治的重点对象。胡诞宁认为用多因子遗传解释单纯近视眼的发生比较合理。遗传为内因,环境为外因,两者相加超过一定的阈值即会发病[4]。我们不能改变遗传基因,但可以通过改变外界环境因素,影响基因的表现,从而改变表现型[5]。对于近视患儿应注意用眼卫生,改善采光照明及寻找切实可行的治疗近视的方法,以控制近视度数的加深。对于远视散光引起的弱视患儿应及早发现,及早进行有效的弱视治疗,尽快恢复视功能。
参 考 文 献
[1] 李凤鸣.中华眼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2] 王蓉芳,诸仁远,王国民,等.双生子远视眼的研究.上海医学,1984,7:586-588.
[3] 王志强,王冬妹,欧阳镇,等.中国学校卫生,1992,4:206-208.
关键词:乙肝病毒;Pre S1;HBV M;HBV DNA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Hepatitis B Virus S1 HBV and M HBV and DNA Pre Detection
CHEN Gen-zhi,LIANG Hua
(Clinical Laboratory,Hechuan District People's Hospital,Chongqing 40152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Effective analysis of HBV Pre S1 with HBV M and HBV DNA detection correlation.Methods 300 cases of samples drawn from January 2015 to November 2015 period,the detection of hepatitis B virus Pre S1 with HBV M and HBV DNA;respectively by ELISA and real-time PCR method.Results The hepatitis B virus carriers(HBsAg positive)Pre S1 with HBV M and HBV DNA detection rate is much higher than in healthy people(other HBV M mode),high sensitivity P
Key words:Hepatitis B virus;Pres1;HBV M;HBV DNA
乙肝在全世界内的发病率都相对较高,我国更是乙肝病毒的高发区。乙肝病毒检测的血清标志物为HBV M,已成为临床检测中一项常规的检查项目。Pre S1是乙肝病毒外模蛋白中的主要成分,且在评估乙肝病毒活动程度中有着显著的作用。文章对Pre S1检测的临床价值进行了分析,并报告研究结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1月~11月收治患者的300例血清样本。其中230例为患者,另70例为接受体检的健康人群。男:168例,女:132例。
1.2方法 HBV DNA检测仪器为达安基因公司DA7600实时荧光定量分析仪,试剂为上海科华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ELISA法测HBV M及HBV Pre S1,试剂分别为北京万泰生物药业有限公司及上海阿尔法有限公司。对300例血清标本的Pre S1、HBV M、HBV DNA分别进行有效检测。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中所涉及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若最终的统计学计算结果P
2 结果
2.1分析Pre S1检测与HBV M之间的相关性 对本次研究所选取的标本中的健康人群与乙肝病毒携带者的Pre S1分别进行检测,就能够判断不同HBV M模式下的HBV M检测的准确率,进而论证HBV M与Pre S1检测之间的相关性。HBsAg(+)组的Pre S1阳性检出率高于健康人群,P
2.2探讨Pre S1和HBeAg分别与HBV DNA检测的相关性。通过对Pre S1和HBeAg检测的敏感度进行检测,能够判断出两种检测方法与HBV DNA的相关性,Pre S1和HBeAg的敏感度之间存在统计学意义,特异度之间不存在统计学意义,说明Pre S1与HBV DNA之间的相关性较高,见表2。
3 讨论
随着近年来医疗水平的发展进步,Pre S1检测的临床意义逐渐被人们所关注[1]。Pre S1检测能够对HBV病毒在患者体内的感染情况进行有效的分析,进而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判断[2]。对乙肝病毒检验的最佳检验方法进行探讨,不仅能够对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进行判断,进而对病情有所掌握[3]。同时,还能够为临床治疗工作提供显著的指导,进而有效的保障了患者的生命安全,将乙肝病毒对患者身体健康的影响降到最低[4]。
文章对乙肝病毒Pre S1与HBV M和HBV DNA检测的相关性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发现,Pre S1检测项目在不同的HBV M模式下的阳性检出率是不同的,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检出率要远远高于健康人群。同时,Pre S1和HBeAg分别与HBV DNA的检测敏感度进行了比较,Pre S1与HBV DNA的相关性高于HBeAg与HBV DNA的相关性,这说明Pre S1检测方法具有显著的临床意义,其与HBV M和HBV DNA检测都具有显著的相关性。相同的研究结果在蔡兰兰[5]等人的研究中也有所体现。乙肝病毒是乙肝最重要的致病因子,对其进行正确检测,能够避免患者患上乙型肝炎[6]。HBV DNA是当前临床上检测乙肝病毒最灵敏的方法[7]。PreS1检测,是对乙肝病毒的活动情况进行检测的良好指标,在临床应用中,与HBV DNA检测具有良好的相关性,也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8]。随着医疗水平的进步,乙肝病毒检测将会更加成熟与完善,从而对乙肝病毒携带人群进行更好的控制[9]。这样不仅能够了解乙肝病毒携带患者的体内病毒变化情况,也能够避免乙型肝炎的传播与发展[10]。
参考文献:
[1]Simon Rayner.Novel Evidence Suggests Hepatitis B Virus SurfaceProteinsParticipateinRegulationofHBVGenomeReplication[J].VirologicaSinica,2011,3(02):131-138.
[2]龚杰,刘柏林,方艳秋,等.乙肝病毒外膜大蛋白、前S1抗原、HBV-DNA与血清标志物之间相关性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3,18(09):1634-1637.
[3]曾繁钰,蒋冰,谭璐.PreS1抗原与HBV血清学标志物和HBVDNA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34(01):85-88+105.
[4]胡宏章,崔莹,龚梅.乙肝病毒e系统、Pre-S1抗原与HBV-DNA相关性研究[J].现代临床医学,2010,19(03):181-182.
[5]蔡兰兰,李振雪,樊冰.乙肝病毒前S1抗原与乙肝血清标志物及HBV-DNA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0,38(19):91-92.
[6]杜伟鹏,刘阁.乙肝患者HBsAg、HBV-DNA定量与Pre-S1检测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临床研究,2011,11(06):523-524.
[7]Qing He,Qi-yuan Tang,Xiao-hua Le,et al.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rahepatic Distributionof Hepatitis BVirusCoreAntigenandSerumALT,HBVDNALevelsandHBeAgStatus[J].InfectionInternational(ElectronicEdition),2012,14(02):84-90.
[8]李彩东,陈锡莲,段正军,等.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其与白细胞介素15、白细胞介素16的相关性分析[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5,24(11):1857-1861.
[关键词] 眼外伤;近视;动物模型
[中图分类号]R77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208(2009)13-0032-02
钝挫伤性近视主要由钝物作用于眼球表面所致,外力通过眼内压的传导,可致眼内各组织受损,引起眼球不同程度损伤,从而改变眼球的屈光状态,形成近视。我们利用动物模型,分别测量动物模型外伤前后各项指标,观察其变化,并分析引起眼外伤性近视的各项因素的意义。
1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选取10只家兔(20只眼)作为研究对象,雌雄均有,平均体重(2.47±0.28)kg。
1.2 主要实验仪器 日本Topcon公司生产的RM8000B综合验光仪。天津迈达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ODM-2100s眼科A/B型超声诊断仪。天津索维电子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SW-3200超声生物显微镜(UBM)。
1.3 实验方法 在建立动物模型前2 d,分别检测各实验兔的屈光状态、角膜厚度、前房深度、晶体厚度及眼轴长度,并观测实验兔的睫状体情况,记录备用。建立各实验兔眼部钝挫伤的动物模型。以同样方法再次观测各项指标记录备用。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3.O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定量数据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及相关性分析。以P
2 结果
2.1 外伤前后角膜厚度的比较 外伤后与外伤前比较,实验兔角膜厚度的变化有统计学意义。三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02,P0.05)。
2.2 外伤前后前房深度的比较 外伤前后比较,实验兔前房深度的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三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17,P0.05)。
2.3 外伤前后晶体厚度的比较 外伤前后比较,实验兔晶体厚度的变化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外伤后1 d与外伤前比较,及外伤后7 d与外伤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4 外伤前后眼轴长度的比较 外伤前后比较,实验兔眼轴长度的变化有统计学意义。三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87,P0.05)。
2.5 外伤前后相关性分析 外伤前与外伤后1 d屈光度及各项指标变化的相关性分析,外伤前后屈光度及角膜厚度差值具有相关性(r=O.794,P
2.6 活体UBM及组织病理学显示 UBM显示:外伤后睫状体回声带增宽、回声增强。组织病理学显示:外伤后,睫状体部分色素上皮脱失,睫状突基质层水肿。
3 讨论
眼球遭受外力打击后,除了可引起一系列眼部结构的直接损害外,尚可引起屈光系统的变化,从而导致挫伤性屈光不正,其中大部分是近视性改变。Ikeda等对2例眼钝挫伤后高度近视的病例进行了相关研究,显示其存在前房变浅和晶状体前移。Stede等曾对外伤性近视患者利用UBM在比较左右眼后证实了外伤眼晶体厚度增加。本实验首先利用兔眼建立相应的动物模型,然后分别测量动物模型外伤前后各项指标的变化,再对各项指标进行数据处理分析,相对以往对人眼的检测具有以下优点:(1)实现了外伤前后自体相关数据的比较。(2)以外伤前后各项指标的差值作为研究对像,消除了实验对像外伤前屈光状态的干扰。(3)利用UBM结合眼科A超可以更加准确地测量角膜厚度、前房深度、晶体厚度及眼轴长度的数值。(4)利用动物模型可以直接利用组织病理学的方法进行观察,这点是在人眼上所不能实现的。
[关键词] 慢性鼻窦炎;鼻部解剖异常;相关性研究;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 R765.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12(a)-0030-02
慢性鼻窦炎是临床较为常见的病症之一,在鼻科的发病率为5%~10%[1-2]。目前对于慢性鼻窦炎的诊断,主要依赖于CT扫描和鼻内镜技术,可以准确了解患者鼻腔与鼻窦的变异情况,有效探查病变程度及病变范围,为后期诊断与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临床依据[3-5]。为了探讨慢性鼻窦炎与鼻部解剖异常的相关性,本院选取2009年12月~2011年12月收治的慢性鼻窦炎患者132例与非慢性鼻窦炎患者120例进行对比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2009年12月~2011年12月收治的慢性鼻窦炎患者132例为观察组,年龄15~47岁,平均(38.6±13.2)岁,其中,男性75例,女性57例。患者的诊断均符合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制定的慢性鼻窦炎诊断标准[6]。选取同期该科室非慢性鼻窦炎患者120例为对照组,年龄16~49岁,平均(40.1±12.5)岁,其中,男性68例,女性52例。排除先天性面部畸形、系统性免疫缺陷病、鼻部占位性病变、真菌性鼻窦炎患者。两组患者间一般情况(年龄、性别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鼻窦冠状位CT扫描:患者均取头伸仰卧位,将扫描线与听眦线垂直,扫描从额窦前缘到蝶窦后缘,三维CT以听眶下线为基线扫描后,进行三维重建。扫描仪为biograph pet/ct扫描仪(西门子公司生产)具体参数设置为矩阵512×512,层厚2 mm,层距5 mm,骨窗比例为2 000/200(窗位/窗宽),软组织窗为3 000/300(窗位/窗宽)。
鼻内镜检查:采用直径为4 mm的0°、30°、70°鼻内镜开放患者的鼻窦,改善引流以清除病变。
1.3 指标评定
钩突异常:钩突发生骨质增生、内移或外移、肥大。
鼻中隔偏曲:轻度时,最高偏曲度小于0.3 cm,且不压迫中鼻甲和下鼻甲;中度时,最高偏曲度为0.3~0.6 cm;重度时,最高偏曲度大于0.6 cm。
中鼻甲异常:中鼻甲的垂直部前端有气化腔或中鼻甲的弧形凹面向内而凸面向外。
鼻筛泡过度肥大:鼻道前方的筛泡明显增大,对中鼻甲有压迫,且筛漏斗变得狭窄。
鼻眶下有气房:鼻眶的内下缘有气化腔生成。
鼻丘过度气化:鼻丘气化发育过好,向上发育超过了鼻额管开口,影响了额窦引流。
上颌窦发育不良:窦口过小或过大,甚至闭塞,窦内有分隔,窦壁有缺损等,均使得引流效果不好。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资料均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rson相关性分析,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鼻部解剖结果比较
两组患者鼻部解剖结果比较显示(表1),观察组钩突异常、鼻中隔严重偏曲、中鼻甲异常、鼻筛泡过度肥大、鼻眶下有气房、鼻丘过度气化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上颌窦发育不良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2.2 慢性鼻窦炎与鼻部解剖异常的相关性分析
慢性鼻窦炎与鼻部解剖异常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表2),慢性鼻窦炎与钩突异常、鼻中隔严重偏曲、中鼻甲异常、鼻筛泡过度肥大、鼻眶下有气房、鼻丘过度气化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
3 讨论
鼻中隔与窦口鼻道复合体在慢性鼻窦炎发生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可导致引流障碍的发生,使得慢性鼻窦炎久治不愈,甚至反复发作。鼻中隔与窦口鼻道复合体发生结构改变时,可造成相邻黏膜紧密接触,影响纤毛的功能,使得鼻道黏液滞留。鼻中隔与窦口鼻道复合体还会降低窦腔内的氧压,而增加二氧化碳压,使得黏膜血流明显减缓,利于滋生细菌,进而引发多种炎性反应。因而及时控制鼻中隔与窦口鼻道复合体的病情发展可有效缓解慢性鼻窦炎病症。
本次研究表明,观察组钩突异常、鼻中隔严重偏曲、中鼻甲异常、鼻筛泡过度肥大、鼻眶下有气房、鼻丘过度气化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鼻中隔严重偏曲可压迫中鼻甲,并造成嗅沟堵塞,偏曲凹面过大时可引发筛泡的横径增加和钩突的扩大,进而影响气房的发育,周围结构的改变会造成筛漏斗变窄,最终引发慢性鼻窦炎。钩突位于筛骨上,钩突变异后会引发中鼻道发生机械性阻塞和鼻道黏膜纤毛的功能障碍,同时中鼻甲受到压迫后会进一步压迫钩突,进而引发上颌窦炎的发生。中鼻道发生改变后,曲线向外凸出明显,会阻塞引流口,加重鼻窦炎病情。鼻筛泡过度肥大也会影响额窦和上颌窦的引流,造成筛漏斗变窄。而鼻丘气房位于额窦底的前部,后面即为晒漏斗,一旦发生改变,出现过度气化或于鼻眶下出现气房,都将造成额窦引流通道变窄。上颌窦发育不良会造成额窦腔畸形,变小,严重时可闭锁窦口,进而影响窦腔的引流,恶化鼻窦炎病情。
慢性鼻窦炎与钩突异常、鼻中隔严重偏曲、中鼻甲异常、鼻筛泡过度肥大、鼻眶下有气房、鼻丘过度气化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说明鼻部解剖异常的存在和慢性鼻窦炎的发生密切相关,是引发慢性鼻窦炎的直接原因或易患因素。综上所述,慢性鼻窦炎的发生常伴有鼻部解剖异常改变,钩突异常、鼻中隔严重偏曲、中鼻甲异常、鼻筛泡过度肥大、鼻眶下有气房、鼻丘过度气化均是启动慢性鼻窦炎发生的关键因素。
[参考文献]
[1] 谢庆英,史广兰,陈少林,等. 慢性鼻窦炎与鼻部解剖异常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11,11(5): 310-314.
[2] 李密,李凡成. 慢性鼻窦炎发病因素的研究进展[J]. 湖南中医药导报,2003,9 (6):74-76.
[3] 张念凯,李娜. 鼻内窥镜下筛泡的应用解剖研究[J]. 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学报,2004,18(1):7-8.
[4] 董金叶,李娜,时光刚. 鼻窦炎与解剖异常的相关性研究[J].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2007,21(5):436-438.
[5] 古林涛,王启荣,韩飞. 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与鼻部解剖变异的鼻窦冠状位CT研究[J].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2007,21(2):118-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