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波提切利 维纳斯的诞生 布面蛋彩 175×287.5厘米 佛罗伦萨乌菲齐美术馆
有关艺术作品价值评价的争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在当代艺术界中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但是,如果澄清了艺术作品的不同价值取向,有些分歧可能就可以避免。
其实,不同时代有关艺术作品价值争论的焦点不同。在18世纪确立起来的现代美学体系中,艺术作品价值争论的焦点,是认识价值、伦理价值和审美价值之间的关系问题。美学在18世纪确立为一门哲学分支学科,得以与认识论和伦理学并列,这与康德的体系化的工作密不可分。康德将人的全部认识能力分为知、情、意,它们有各自不同的领域和价值追求。认识价值来源于知性对真的追求,伦理价值来源于意对善的追求,审美价值来源于情对美的追求。艺术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活动形式,其价值也可以区分为认识、伦理和审美三个方面。在理想的情况下,艺术作品这三方面的价值是可以统一的。18世纪启蒙思想家们,曾经将古希腊的艺术确立为理想。席勒在《美育书简》中,就不遗余力地称赞古希腊艺术。但是,随着古希腊理想的破灭,社会分工割裂了完美的理想,在实际情形中,认识、伦理和审美这三方面的价值通常是互不相干,甚至是相互冲突的。比如,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曾经引起不少人自杀,从伦理价值上来说不是一件好作品,但是这一点并不影响它的审美价值。不仅文学作品如此,音乐、美术、戏剧、电影等领域中也有类似的情况。一些绘画作品如库尔贝的《世界的起源》可能会引起观众的欲念,因而会被认为在伦理上具有负面价值的作品,但是在伦理上的负面评价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到它的审美价值,在艺术界也没有定论。审美价值与认识价值的冲突,在美术领域也比比皆是。如安格尔的名作《大宫女》曾被批评家讥讽至少多画了三节脊椎骨,但是这种在认识上的负面评价,似乎也没有影响到它的审美价值。即使在文艺复兴时代,大师们为了追求审美效果,也不惜违背客观规律。如波提切利的《维纳斯的诞生》(见上图)中的维纳斯,就明显不符合人体解剖,她的脖子过长,左肩过斜。但是,正是因为这种违背客观规律的处理,让维纳斯显得婀娜多姿,美丽动人。
总之,在前现代美学中,艺术作品的伦理价值和认识价值,会影响到它的审美价值。在现代美学中,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可以独立于它的伦理价值和认识价值。而在今天,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伦理价值和认识价值之间关系的争论仍然在继续。特别是在后现代美学当中,艺术作品独立的审美价值遭到了挑战,伦理价值和认识价值再一次回到对艺术作品的审美评价之中。从美学史上,我们似乎可以看到黑格尔“正—反—合”式的辩证统一。用一句中国俗语来说,那就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前现代美学强调认识价值、伦理价值和审美价值三者的统一,现代美学强调三者的分立,后现代美学在某种程度上又认同前现代美学的观点。历史似乎在螺旋式地演进,周而复始,从终点又回到了起点。
但是,在当代艺术批评中,重要的价值冲突不再是审美价值、伦理价值和认识价值之间的冲突,而是学术价值、经济价值和审美价值之间的冲突。人们可以从重要、值钱和好看三个方面来评价艺术作品。重要是从学术方面做出的评价,值钱是从经济方面做出的评价,好看是从审美方面做出的评价。这三者有可能是统一的,但在更多的情况中是分裂的和冲突的。由伦理价值、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组成的价值系统,向学术价值、经济价值和审美价值组成的价值系统的转向,是当代艺术评价系统的一个重要特征。最明显的例子是电影。某些成功的商业大片可能获得了很好的经济价值,但在学术界中的评价不高。某些实验电影在学术圈享有很高的声望,但在票房上却缺乏号召力。还有一些艺术电影可能在学术价值和经济价值方面都不够理想,却非常好看,在审美价值方面赢得了回报。这里的冲突是如此明显,以至于今天的电影人从一开始就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并且根据不同的目标来做出不同的评价。
尽管美术领域的价值分野没有电影和戏剧等领域那么明显,但学术价值、经济价值和审美价值之间的冲突也是司空见惯。杜尚的现成品艺术作品《泉》曾经被评为最重要的美术作品,这里的“重要”指的是它的学术价值,即它在美术史上所具有的重要地位。没有那么疯狂的人会认为这件作品好看,甚至也不会有那么疯狂的人出高价收藏这件作品。这件在学术上最重要的作品并不具备审美价值,也不一定具有经济价值。在这里,学术价值、经济价值、审美价值之间的冲突体现得非常明显。艺术界的权威人士之所以推举《泉》为重要的美术作品,原因是它改变了人们对美术的看法。根据丹托的阐释,有关美术作品的理论解释也参与到作品的价值构成之中。杜尚的《泉》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和围绕它的理论一道宣告了绘画的死亡和美术的终结,从而开启了一个新的美术时代,即丹托所谓的后历史阶段的美术。《泉》的重要性,正体现在它所具有的“划时代”作用。总之,杜尚的《泉》以一种极端的方式体现了美术作品的学术价值,这种学术价值与经济价值、审美价值毫无关系。
具有审美价值的作品,不一定具有学术价值和经济价值。在美术界中,不少用做装饰的行画和复制品,它们也具有让人愉悦的功能,但是它们并没有什么学术价值和经济价值。1994年,前卫艺术家科马和梅拉米德开始了他们的“人民的选择”的绘画项目,后来又从绘画延伸到音乐。科马和梅拉米德创作了不同国家的人民最喜欢的作品,它们也被认为是最美的作品。从绘画本身来看,科马和梅拉米德的作品没有多少贡献,因此没有多少学术价值。至于它们的经济价值如何,目前还没有得到相关数据,无法论定,但是它们与同时代屡创天价的艺术作品相比,在经济价值上一定是相形见绌。弗洛伊德的《沉睡的救济金管理员》曾经保持了在世艺术家的最高拍卖纪录,科马和梅拉米德的作品肯定比弗洛伊德的好看,但不一定比弗洛伊德的值钱和重要。
不可否认,随着经济形式的不断演进,虚拟经济日益发达,经济价值与实用价值之间的不相称性在不同的领域都有所体现。艺术领域是虚拟经济活跃领域,因为艺术作品的价值不能依据一般劳动量来衡量。当艺术在18世纪由传统的供养人体系 转向市场体系的时候,艺术家就懂得通过创造来增加他们作品的价值。创造是天才的行为,可遇不可求,我们不能根据一般劳动量来衡量它的价值。由于艺术作品的价值可以不依据一般劳动量来衡量,它们具有的价值空间就比一般商品要大得多。在虚拟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艺术作品的这种特性使它成为经济炒作的绝好对象。在虚拟经济发达的时代,在艺术市场出现泡沫经济是不难理解的。
关键词:艺术作品;艺术性;市场性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8-0056-01
随着我国生产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愈来愈高,对艺术作品的消费水平也在发生质的转变。艺术仿佛成为一种时尚的代名词,成为人们每天评头论足的话题。艺术作品一旦进入市场,就具有双重属性。即艺术品的原有属性(艺术属性)和一般商品的物质属性(商品属性),或者说是精神属性和物质属性。由于物质上的追求显然不能满足人们的追求,人们希望通过艺术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因此艺术作品的的艺术性与市场性的关系问题就逐渐成为困扰我国当代艺术发展的一个主要问题。
一、艺术作品的市场性
把艺术与市场联系在一起可能是对艺术的一种亵渎。但却是现实中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实际问题。因为艺术作品只有通过市场的流通才能转化为价值。特别是在当代一切由市场决定,由市场来评判艺术优劣标准的生活中,我们更应该首先要考虑市场的作用。
艺术家是艺术市场建立与构成的首要因素,从市场对艺术家的影响来看可从两个方面谈起。一方面艺术家的作品在市场中获得价值,这会在一定程度上肯定艺术家的社会地位,刺激艺术家的创作激情,推进了艺术家的价值体现和艺术的广泛传播,使人们更多地了解艺术和提高艺术审美水平。这对艺术的繁荣、多样发展和画家个性自由发挥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另一方面当金钱成为艺术家追逐的目标,致使越来越多的粗制滥造的作品充斥着人们的视野和生活。对于利益的追逐,使一些艺术家放弃了对艺术的崇高追求,使他们不得不去迎合市场,创作出一些艺术价值含量低,带有廉价趣味的媚俗作品。特别是一些青年的艺术家,在艺术市场的繁荣与隐性的泡沫吸引下,在浮躁、盲目情绪的带动下渴望能够迅速成名、身价百倍。这种急功近利的心理使他们不再重视基础的学习、学术的研究和对个人绘画语言的挖掘。丢掉了自己原有的最重要的个性品质,拿着别人的绘画语言形式来包装自己的作品,忘记了艺术创作的原始驱动力。出现了一些跟风、模仿、迎合市场,将艺术庸俗化等现象。这些艺术家盲目地把市场当目标和导向,过分看重作品的经济回报。就必然会丧失其精神的独立性和深度,也就丧失了作为艺术家最根本的东西。这种“急功近利”不利于艺术创作者个人的成长与发展;不利于推动艺术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艺术市场的完善和健全。
二、艺术作品的艺术性
艺术作品的艺术性是指人们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体现的美好表现程度。艺术性对艺术品来说是极其重要的,没有艺术性就没有艺术品。艺术性有高低之分、程度之差、雅俗之别。对艺术性的追求是艺术家的天职。艺术作品的艺术性是由作品与时代,文化环境,艺术发展的方向等之间的相互关系来确定的。我们知道艺术作品的主要职能是反映现实生活,表现社会生活。今天能够保存下来的历代经典作品,无不蕴含着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背景和使命,蕴含着人生哲学和思想情怀。艺术作品的本质意义就在于它是对一个时代,一个国家,一代人的精神的尊重,是历史的传承和延续。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保存和积淀。我认为在当代艺术中,只有那些最能代表当代人的思想走向和精神诉求的艺术,最能代表当代艺术思潮走向的艺术,才是我们所要追求和向往的。例如;对吴冠中先生绘画的艺术性理解是因为他的画不仅仅表现在画面上,而是在画面所反映的思想和精神上。在当代画家中能像他那样坦诚而直率地表达自己的艺术主张和见解,那样热心与毫不保留地记录自己的经历,自己的所见所闻,自己的愿望与追求的的确不多。
三、总结
艺术最主要,最基本的特征是其审美价值,艺术家通过艺术创作来表现和传达自己高尚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创作出具有一定社会价值和审美情趣的作品。不但让欣赏者通过艺术作品来获得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引起思想感情,人生态度等价值观念的变化。同时也产生良好的市场价值。因此如何在艺术性和市场性中寻求一个最佳的结合点,将是我们当代艺术中所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作为一名艺术在校生,我认为我们应该要有超前的艺术视野及其艺术观念,要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所承载的表现内容,当然还要有过人的技艺做基础。我们应该看到当下中国当代艺术的最高水准推动了艺术前进的步伐,同时还应该看到被商人炒作和哄抬的当代市场下的艺术的现实。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所选择和取舍,实现自己艺术道路上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实际上,“艺术能够做什么”就是从“艺术是什么”这个问题中解析出来的:艺术可以像镜子照出物体一样来模仿世界,让观赏者在对艺术的欣赏中认识世界与感受世界,所以艺术可以被看作是“镜子”;艺术是艺术家真情流露的场所,观赏者可以通过它感悟到艺术家的真情实感,所以艺术可以像“灯”一样让那些原本处于幽暗混沌之中的事物自己显露出自己真实的面貌;艺术记录了艺术家看待世界的独特角度与方式,是艺术家想象力的家园,所以观赏者可以通过欣赏艺术进入一个有别于现实世界的自由无羁的审美时空……可见,事实上,“艺术能够做什么”就是对“艺术是什么”这个问题在艺术功用角度进行的深入理解,所以,对“艺术能够做什么”的回答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看作是对“艺术是什么”的回答。
那么,如何来回答“艺术能够做什么”这个问题呢?“艺术能够做什么”实际指的是艺术作品能够对鉴赏者产生什么效果的问题,也就是说,当鉴赏者直面艺术作品的时候,艺术作品能够产生什么样的效果。这样,本书就将“艺术能够做什么”的问题直接转换为艺术作品能够对鉴赏者产生什么样的效果问题,由此它运用现象学的方法对艺术鉴赏问题展开了分析。
按照现象学的分析方法,鉴赏者欣赏艺术作品的第一步应该是鉴赏者通过审美感官来感受艺术作品的外形,本书称之为“忘情于声色之间”。本书指出,艺术鉴赏活动是一种具体的面对鉴赏对象——艺术作品的活动,而艺术作品是直接诉诸于人的审美感官的,当我们面对一件艺术品时,首先感受到的就是它的外形、材料。一件艺术品要想深切地打动观赏者,它的外形、材料首先应该具有感官美,因为只有诉诸感觉的东西才能够引起强烈的感动,而且只有当我们被引起强烈感动的时候,艺术品才能够吸引我们,使我们更深入地欣赏下去,进而逐步挖掘到艺术品在各个层次的审美价值。
我们在充分感受到艺术作品的线条色彩、音响节拍、形体动作等因素之后,就进入了鉴赏活动的第二重境界:幻象的世界,作者将此描述为“近在咫尺却伸手不及”。本书提出,艺术品之所以能够造成审美的效果,其原因就在于艺术家借助艺术作品的线条色彩、音响节拍、形体动作创造出了一个看似真实,实则不可接近的神奇幻象。艺术中的幻象是多种多样的,绘画的基本幻象是“虚幻的空间”、音乐的基本幻象是“虚幻的时间”、舞蹈等造型艺术的基本幻象是“虚幻的力”。这些幻象构成了我们真正的审美对象,吸引着我们、引领着我们向幻象之后的深层意义开掘。
当我们真正面对艺术的幻象,并开始沉溺于其中时,鉴赏活动的第三重境界就开始了。本书提出,鉴赏艺术作品的主要目的就是透过由作品材料和作品外形组合而成的幻象,去领略艺术作品的意义层面,即去体会作品所蕴含的情感、精神、思想方面的内容。虽然鉴赏活动的第三重境界十分复杂但并不是不可以被解释清楚。当我们进入鉴赏活动的第三重境界时,我们首先应该认识到,理解创作者的创作活动是对艺术作品进行深入理解与欣赏的前提。为什么这样说呢?如前所述,在鉴赏活动的第二重境界:“幻象”的世界中,艺术作品的线条色彩、音响节拍、形体动作为我们创造出了一个看似真实,实则不可接近的神奇幻象。这就意味着,艺术作品同艺术作品所模仿的现实中的实物有联系但却有着根本的不同。本书指出,实际上,所有的艺术成品都离不开一个或隐或显的“画框”,这个“画框”就是提示艺术幻象与现实生活世界之间界限的分界线。这个“画框”使我们清楚地意识到我们面对的审美对象是一种来源于现实生活的“幻象”。这样一种“幻象”根植于作品创造者的创造活动,并间接来源于创造者的现实生活及其历史、文化语境。所以,对这种“幻象”进行欣赏的规则、惯例同理解现实生活的规则、惯例有联系,但又十分不同,这种不同就在于艺术作品是创造者在理解和升华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对现实生活进行创造的结果。本书将此称之为“我手写我心”,“写”当然是指创造的意思,而“心”则是指作品创作者的情感、思想等精神因素。可见,创造者将自己对现实生活的种种体验、感受与思考融入了艺术作品,这就为艺术作品赋予了情感与灵魂。鉴赏活动的最高境界就是要深刻感受到艺术作品中所蕴蓄的这种情感与灵魂。
按照本书的分析,鉴赏活动的最高境界——第三重境界可以被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情感层。本书提出,艺术作品创作者在进行创作时,通常都带有强烈而丰富的情感因素,创作者的这些情感因素沉淀、蕴蓄在作品中就形成了作品的情感层。情感是一种十分富有感染力的精神因素,然而,艺术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同日常生活的情感却是不同的,作者借用形象的比喻论述说:“哭泣的儿童不是艺术家”。艺术作品所蕴蓄的情感不是日常生活情感的直接释放,而是一种经过了艺术手法处理的情感,也就是说,是一种以艺术形象的形式出现的情感。在这种包含情感的艺术形象面前,鉴赏者未必会受到直接的刺激和感染,而是处于一种既投入又超然的状态。当欣赏者沉浸在一种既投入又超然的状态中来欣赏艺术形象时,鉴赏活动第三重境界的第二个层次:人生体验层就出现了。作者说,当人们沉浸在艺术作品的情感氛围中时,对人生的切身体验就会被唤起,对生活和生命的理解和领悟也会被激发出来。我们知道,艺术家在创作艺术作品时,并不是单纯地对现实的实物进行复制和翻录,而是把自己的人生体验、对生命的思考、感悟同情感一起都灌注到所创作的对象之中。当欣赏者沉浸在艺术作品所营造的情感氛围中时,艺术家灌注到作品中的体验、感悟、思考就随着情感一起被呈现在欣赏者面前,从而引领鉴赏者进入到了创作者更深层的精神世界,这一精神世界就是人生体验层。然而,当鉴赏者进入人生体验层之后,他们会发现,艺术家的作品固然深刻地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对世界的思考与感悟,但作品所含蕴的精神世界并不止于此,其中还包含了一种超越于艺术家思考与体验之上的精神因素,这就是艺术家本人的价值理想。艺术家的价值理想体现了他在精神世界的最高追求,无论是艺术家的情感还是他对现实生活的体验与思考,归根到底都要受到这一价值理想的决定或影响。作者说,对理想世界的营造永远是艺术创作的主要目标,而反过来,记录和展示人类理想世界的最佳领域就是艺术。并且仅当欣赏者充分领会了艺术家对人生、对世界的思考与感悟之后,才会理解艺术家的价值理想究竟是什么。而只有当鉴赏者理解了艺术家的价值理想,他才会明白艺术作品真正要表达什么。
鉴赏者可以随着对艺术家创作活动的理解与感受,进而理解与感受艺术作品中所蕴蓄的情感与灵魂。然而,我们对这种鉴赏活动的理解却不能理想化。实际上,理解艺术家的创作过程,并按照艺术家的创作顺序来理解作品,这只是鉴赏活动在理论上的理想状态。在现实的鉴赏活动中,鉴赏者不可能每一步都完全严格地按照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来欣赏作品。作者解释说,就现实的鉴赏活动来说,不同的观赏者对同一件艺术作品的观赏心得是不同的,有的观赏者可能会达到艺术作品的最深层境界,理解到艺术家本人的价值理想是什么;而有的观赏者则只会止于“幻象”一层,把握不到作品的深刻寓意,这并不妨碍对作品的欣赏,不过这种欣赏只能停留在鉴赏的第二重境界。即使同一位观赏者,他与观赏对象之间的关系也会随着不同的观赏情境发生变化,比如,同一部艺术作品,当一个人年轻的时候,他可能只是被其优美的线条、和谐的色彩或是悠扬的旋律所吸引;而当他渐入中年,品尝过人生的酸甜苦辣之后,他才可能在更深的层次上去理解这部艺术作品。所以说,艺术作品本身是不会变的,变换的只是观赏者的心境,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作者也将鉴赏活动第三重境界描述为“‘我看’还是‘看我’?”。
美术作品作为艺术家借以表达心中情感的艺术作品,反映了一个时期的社会思潮和审美文化特征,具有浓重的历史意义和可取的艺术价值。由于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心路历程和感情因子,在欣赏一部美术作品时会流露出不同的情感,因此从同一美术作品中所能体悟到的感情因素也不尽相同。而不同时期的艺术评论家对于美术作品的评价标准存在着差异,使得美术作品在不同时期体现出不一样的艺术价值,使得不同批评家对于同一美术作品的评判也同样存在差异性,因而美术作品的艺术评判也变得复杂化。
一、艺术评判的定义
艺术评判即艺术批评,是在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过程中,运用一定的理性思维对艺术作品的创作、艺术风格、艺术流派等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在一定的批评标准下,作出理性的判断。艺术评判是在一定的立场上对艺术作品所体现出来的深层含义、文化韵味的探究,将作品中体现的各种因素提取出来,结合作品创作的年代、历史背景、艺术家的生活环境、文化意识潮流等进行综合性分析,而得到的艺术价值得失的评判以及作品对社会艺术形式和规律的影响力的判定。艺术评判的发展在于批评家对于艺术的贡献,目前的批评家主要分为四类,一是官方性批评家,在艺术评判中具有权威性、主流型的发言;二是集中在美术学院、美术研究机构的批评家;三是处于官方体制和研究机构之外的批评家,或者可以称为独立的批评人;四是在艺术相关机构(如艺术网、杂志、画廊等)进行艺术评判的批评家。由于批评家所处的工作环境和自身的专业程度不同,在参与艺术评判的过程中,往往因为自身的立场和评判标准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结果。
二、美术欣赏的定义
美术欣赏是人们在对美术作品进行观赏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主观意识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和领略而产生的一种喜欢的过程,它体现的是人们复杂的精神变化活动,是对美术作品美的赞赏和肯定。美术欣赏对于培养人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情操有很大的帮助,并且还能帮助人们开阔视野、扩充知识。美术欣赏在美术活动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美术家在创作自己的美术作品时,需要通过对各类美术作品的欣赏和当时艺术发展潮流来定位自己作品的艺术形式和艺术价值,并通过不断欣赏的过程来淘汰不满意的作品,从而精炼出具有真正价值的美术新创作。而当美术作品创作完成之后,人们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是对美术价值的肯定,也就是说,美术创作是产生美术价值的创新活动,是进行美术欣赏的前提。同时,人们对美术的欣赏评论反作用于美术创作,使其不断改进,不断地渗入深层次的美术意蕴。
三、艺术评判与美术欣赏的异同
(一)共通之处
1.艺术评判以美术欣赏为基础
艺术评判的过程是建立在美术欣赏之上,通过对一部美术作品欣赏之后,深入地分析其内在含义而判断其艺术价值。也就是说,艺术评判必须建立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之上,否则艺术评判就如空中花园一般,没有坚实的艺术作品作支撑,便不具有时代性价值,其评判结果也可能被列为“谬论”之列。而艺术评判按照一定的评价体系和标准来分析作品的美丑从而正确地指导美术创作,并对美术欣赏形成一定的指导。
2.二者都是实现艺术品现实价值的基础
美术欣赏在美术作品实现现实价值上具有一定的意义。如果在一个时期,一部美术作品被艺术家创作出来之后,没有人能欣赏其中的艺术底蕴和审美价值,这部美术作品的现实价值便无法实现。而艺术评判可以让批评家对作品的艺术价值进行科学的判定,并对美术作品产生的思想潮流和审美规律进行肯定或否定,从而决定艺术作品的现实价值。
3.发展根源相同
随着现代艺术流派的多样化以及人们对艺术观念的改变给艺术批判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其写实、夸张、抽象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完全脱离了古典的艺术流派。再加上美学和心理学的共同作用,使得某些夸张的艺术作品备受艺术家的推崇和喜爱,进而形成了美术欣赏和艺术评判产生暂时脱节的现象。原先的美术评判标准已经不适合现代艺术流派的艺术价值的评定,因而,艺术评判在随着时代的变化而逐步改进和新增,以跟上艺术形式的流行和进步。而美术创作的改变直接冲击着人们的视觉效果,使得人们在美术作品的欣赏上逐步产生新的想法和观念,从而发现新的文化底蕴、建立新的审美体系,使得美术欣赏在观念上与美术创作共同发展。
(二)相异之处
1.角度和切入点不同
美术欣赏是站在观赏者主观意识角度,对美术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艺术审美、文化底蕴等各方面的欣赏和鉴别,其出发点是对美术作品的肯定。美术欣赏者先从视觉上感觉到美术作品的美之所在,因为这种美使人们产生精神上的满足和震撼,进而推崇美术作品。美术欣赏是一个心理活动过程,表现在观赏、体验和领悟的心理变化;美术欣赏的切入点主要是唤起欣赏者的欣赏欲望,进而引发欣赏者主动对美术作品进行审美,达到其心灵上对作品艺术意象底蕴、意象结构和情感的深层感悟,从而实现人格上的升华和对人生价值的彻底领悟。美术欣赏就是欣赏者对作品的审美感知而产生感性思维。而艺术评判则是对美术作品的理解、阐释和评判过程,是建立在理性和科学的基础上,对艺术作品所体现的各种艺术现象的理性分析和科学评判,具有一定思想立场和美学体系作为评定的基础。意识评判的切入点是作品的艺术价值,主张的是艺术价值的创造。艺术评判主要包括社会历史批评、心理学批评、文本批评、接受批评四个范畴。在一定程度上,它与美术欣赏的历史性是相悖的,批评的是美术欣赏的历史性“惰性意识”。
2.标准不一
艺术评判的标准是建立在美术作品的欣赏之上,形成的衡量美术思想和艺术价值的标尺,存在着一套标准的批评体系。批评标准的建立是通过当时的社会思想潮流和美学意识而形成的,与当时社会艺术群体的审美趣味和艺术发展形势需要相符合,随着社会对审美观念的改变、历史条件的变化以及艺术发展的变化,批评标准顺应时代而发生变化,因此,具有一定的时代变化性。艺术评判的标准主要体现在审美原则和艺术价值原则上。审美原则是对作品中的情感特色、意象特征进行评判,以体现作品美的存在点。情感特色评判是指超越了现有的情感意识,将爱情、激情、悲情以及理性感、个性感等多种情感相互融合而达到的平衡程度;意象特征评判主要体现在作品体现的艺术形象的真实性和虚幻性、逻辑性,却超越常有逻辑的意象分析,对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意象的推崇和判定。艺术价值原则是对作品在当前社会潮流造成的影响以及对艺术未来发展趋势的能动性的评判。而美术欣赏具有一定的发散性,是根据欣赏者的主观意识所产生的美的感官效果。由于不同人对事物的认知程度不同、性格特征各异以及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等因素,其欣赏水平也各异,因此美术欣赏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而是随着人们的意识不断变化的。美术欣赏虽然也涉及审美、意象、价值等,但是美术欣赏的范畴更为广泛,它是一个认知、感悟、接受的精神变化过程。
3.作用不同
艺术评判的作用在于改变欣赏者原有的意识形态,从而影响艺术的发展流向。由于各个民族文化、人们的审美意向不同以及各民族独具特色的语言韵味,因而形成了不同的欣赏群体,这些欣赏群体在各自的潜意识中形成了既定的审美意识、艺术观念等,直接影响着欣赏群体对艺术的理解和阐释。而艺术评判的存在便是为了改变这种“惰性意识”存在的审美观,它主张的是观赏者在欣赏艺术的过程中,发现艺术的创新点和新的艺术价值,从而让人们在艺术创作上进行突破,促进艺术的发展。
而美术欣赏的作用在于认识美术作品的艺术价值,从美术作品中体现出来的美感、时代感、节奏感等多种思想感触,来陶冶自己的情操,丰富自己的见识,在培养艺术鉴赏能力方面有很大的帮助。美术欣赏在很大一定程度上局限于欣赏者的“前意识”,也就是说停留在前人对艺术进行的赏析和评断而排斥新的观点和见解。最为典型的是当某人想要创新一个新的流派,在最初的时候,由于人们的审美意识形态停留在原有的审美标准上,对新概念处于完全陌生和迷茫的状态而忽视它的存在,在经过长时间的流变和积累后,人们才会认可,才会逐步去欣赏新流派中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文化底蕴。
因而,美术欣赏是以历史的眼光去寻求美术作品的个性特色的,它基于欣赏者的“前意识”而形成的艺术欣赏观念很难得到突破,当人们懂得用新的观念去认识欣赏美术时,艺术批评家已经先于美术欣赏者而作出了理性的评判。
关键词:欣赏教学;审美评价;审美价值;绘画欣赏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239-02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要求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全面改革,高中美术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提升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与审美观方面具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艺术欣赏活动本质上是欣赏的对象与欣赏主体之间发生的一种审美关系,这种关系不仅表现为审美对象对审美主体的审美观与审美能力本质上的制约,还体现在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审美价值的评价与认可标准。因此,在高中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欣赏水平与审美评价能力对学生进行教学,通过大量的审美体验与审美交流去教会学生客观地去欣赏,多层次、多方面地进行审美评价,以达到美术教学的目的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此笔者结合自己在美术教学实践中感悟与总结,简要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如何进行高中美术欣赏教学
对于许多高中美术教师来说,欣赏教学尤其是现代艺术作品的欣赏教学要比实践教学难上许多,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欣赏传统的艺术作品时,作品创作的社会背景以及相关史料的讲述,使得教学的内容比较丰富,能够吸引学生一定的兴趣,故而能够产生比较良好的课堂氛围与教学效果。但是在讲述现代艺术作品的时候,却缺乏相关资料,再加上现代艺术作品欣赏的角度很难直接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衔接,这就导致了学生一时难以跨越现实角度与欣赏角度之间的障碍,影响了欣赏教学的效果。人对于审美感知和审美意识的形成很难在日常生活中培养,需要一个学习的过程来形成。因此,高中美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审美感知与审美意识的培养,培养学生在审美的过程中去评价和把握作品内在的情感内涵,通过不断地对各种艺术形式的直接感知和审美体验来达到审美欣赏中的继发性作用,并最终达到欣赏教学的目标。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价值与评价
1.美术教师要指导学生注重审美价值的客观性。高中美术教师在欣赏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注重审美价值的客观性。因为审美价值是建立在实践价值的基础上的,所以审美价值必然会具有客观性。在艺术欣赏的过程中,由于地域和习俗等方面的差别,人们有可能会出现差异很大的价值观。对同一作品在实际的欣赏中,不同的人感受是不一样的。比如,当一个人在丧失亲人或朋友时,再愉悦的形式也不会让其感觉到丝毫快乐。与之相反,如果一个人遇到愉快的事情了,即使是在大雨滂沱的时候,也会感觉到欢乐,畅快淋漓。由于文化习俗的差异,一幅山水国画很难被一位西方友人接受,而一个不会下围棋的人,不管有多少美学知识,也感觉不到棋盘中形式的美丽。如果一个人具有很高的欣赏水平,那么它就能感知和体验大自然界中各种事物的美,甚至能够将平常的信息转换成美的体验。高中美术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选择欣赏材料,并对其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如果选材不好,那么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果教学设计高于学生的鉴赏水平,那么有可能无法展开。所以,教师在上课时一定要多方查阅资料,还要具体地了解一下学生的欣赏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上出高水平的课来。
2.高中美术教师一定要提高对学生审美评价的功利性高中美术教师在欣赏教学中,不但要引导欣赏关注审美价值的客观性,还要提高学生对审美评价的社会功利性,这是由人潜意识中对审美判断的利害判断决定的。作为一个具有思想与意识的人,在进行审美评价的时候,必然会受到自己潜意识内的伦理价值、认知价值以及利害判断的影响,就比如若是将宏大壮观的战斗场面看做艺术的话,尽管其场面宏大而震撼,但是我们却难以接受,因为我们潜意识里的伦理价值与道德判断知识我们拒绝接受这样的艺术。
此外,在高中美术教师进行欣赏教学的过程中,由于教师与学生甚至学生与学生之间在知识、阅历与经验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所以美术教师要注意自己的素质修养,用宽容的态度和包容的胸怀来对待学生对审美的感受与评价,对学生耐心引导,逐渐培养学生的审美价值与审美评价。
3.美术教师要指导学生审美评价是主客观的统一。尽管审美价值具有客观性,但是审美主体的审美感受与审美评价却带有主观上的多样性,二者并不矛盾。因为审美的行为是由审美主体产生的,必然受到审美主体的知识和经验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所以审美评价的行为就必然具有主观的成分,而正是这些主观成分造成了审美评价难以统一。高中美术教师在欣赏教学中,要使学生明白审美评价是主客观的统一,引导学生去进行审美感知和评价,通过不断锻炼,使学生培养良好的审美评价观,使评价达到主客观的统一。
三、美术教师如何知道学生进行绘画欣赏中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