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业发展基本情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专家、学者认真分析了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十五年保护期后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农产品生产量过剩所带来的价格下降因素、世界粮食价格一体化及我国粮食成本与发达国家相比所处劣势地位等诸多农业发展要素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大家共谋双辽农业发展大计,积极地征求了农业专家和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创新农技推广体制机制、精准服务完成“最后一公里”。2017年全市计划种植高效经济作物面积达69300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40%以上。
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研究员桂凤仁认为,新形势下农技推广工作要做到“四勤、四下”。一是脑勤。必须重新武装头脑,多动脑想一想,最近需要干点啥,今年想干点啥。怎样才能干好。一个乡镇在农业方面的情况基本都要印在脑子里;二是腿勤。农技人腿必须勤快,关键是走下去,经常走一走,到地里、到农民家里,掌握实情,工作起来才有底气,叫得准。农民和乡镇干部才能认可你;三是嘴勤。农技人员必须多说话。在新品种、新技术推广,主要农事活动,病虫害防治阶段都要说到。有的工作不一定开会时再说,比如参加婚礼、开业庆典等有农民多的地方就应该多说几句话。只有这样多数农民才认知你是“农业专家”;四是手勤。农技人手要勤快,多记录、多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要勤写一些工作意见和建议。多积累有价值的农业基础数据很有必要。第一在涓期间农技人员必须走下去了解基本情况杜绝农民买到含量低、质量差的种子化肥。指导农民合理投入、减少化肥、增加农肥投入,努力降低生产成本;第二在水稻育苗、旱田播种关键时间必须下去,深入到田间地头及农民家中面对面指导,现场解决技术问题;第三在病虫害发生时必须下去。如草地螟、二代粘虫、稻瘟病防治阶段,农技人员必须深入到田间地头,做好技术指导;第四秋收前必须下去。做好新品种试验、新技术推广和农民引进的各种作物的品种产量调查。如种植高粱、杂豆与种玉米的产量效益情况,必须帮农民算好对比账,用事实数据向领导交卷,向农民推广。
园艺特产技术人员认为双辽农业要加快种植业结构调整步伐,尽快从大玉米种植结构中解脱出来,要把种植结构调新、调特,实行粮、油、果、蔬并重发展,要立足市场需求,严防单一作物过剩。
土壤肥料技术人员认为要高度重视土壤改良,实行化肥“零增长”增施秸秆肥、生物肥、有机肥,加快生产秸秆肥发展步伐,加强农村肥源利用指导,把土壤有机质提高到20年前的水平。全面抓好土壤深松深翻,打破犁底层,增强土壤通透性,提高土壤抗旱抗涝能力,做到既要种地又要养地。引导农民实行休耕、间作、轮作等养地技术措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绿色食品办公室技术人员认为,现在正是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有利时期,农产品要做到别无我有、别有我精、别精我廉,要用长期、战略眼光谋划农业发展,有机食品将是中国农业走出国门的重要产物。
水稻研究人员认为要以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发展,要抓紧实施水稻工厂化育秧,为扩大水田开发提供服务。
植保技术人员认为当今双辽的植保体系需要改革,要实行农药投入“零增长”,大力推广生物农药、加快病虫害物理防治技术推广速度。
农业科提出将积极向上争取结构调整补贴资金,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关键词] 生态 农业 观光 致富
[中图分类号] F32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4-0050-02
这里,醉人的盛景,碧海烟霞;这里,生态的农园,如诗如画;这里,浓郁的民族风情,激情洋溢;这里,深厚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这里是高原明珠上的绿海蓝星;这里是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阵地前沿;这里是中国凉都・生态水城。
1 水城县人文地理及农村人民生活基本概况
1.1 水城县人文地理概况
水城县地处云贵高原,位于中国凉都(西南煤海)六盘水市腹地,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县,同时也是国家级贫困县之一。境内居住着26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32.15万人,占总人口的43.43%。1988年,国家文化部命名水城为“中国现代民族民间绘画画乡”。
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2.4℃,年平均降雨量1200mm,年平均日照时数1430.7小时,属贵州省日照较多地区之一。全县森林覆盖率达43.13%,负氧离子浓度最高达到13090个/立方厘米。夏季凉爽清新,平均气温19℃、紫外辐射适中;冬无严寒,气候温和,雨量充沛。
境内已探明26种矿产资源,其中煤炭探明储量52亿吨,保有储量43亿吨,品质优良,处于开采初期阶段。水能资源蕴藏量110万千瓦,可利用84.7万千瓦。此外动植物资源也极为丰富,野生高等植物900多种,其中具有药用价值的达390多种;野生动物种类多、分布广,有脊椎动物130多种。
1.2 农村人民生活基本概况
截止2014年末,粮食总产量达22.62万吨,比上年减少0.63万吨,下降2.73%。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342700万元,增长31.7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400元,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1.57%。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7628.5万元,增长13.2%,其中乡村完成零售额109965.2万元。2015年末,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6.94亿元,增长11.8%;旅游总收入完成9.84亿元,增长34.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88元,增长10.7%。
2 现代农业建设基本情况
2.1 现代农业生态化
“十二五”期间,规划建设多个煤化工基地,加大技术投入对煤炭生产深加工,基本实现产业升级,本着循环经济的理念,高效、环保利用不可再生资源,同时以工业产业升级带动现代农业生态化进步,稳步推进经济可持续科学发展。
深入推进自然生态修复、生态保护、资源开发,促进自然生态系统不断改善。2014年以来,大力实施封山育林和退耕还林还草,已完成10余万亩林业工程项目建设造林任务,森林面积大幅增加,覆盖率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以村寨绿化为依托,实施村寨与道路绿化项目,使全县生态明显改善,为农业转型发展鉴定坚实的生态基础。产业结构更趋合理,特色优势逐步凸显,林果已成为富民兴县的主要优势和支柱产业,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同提升。
2.2 现代农业产业化
通过近几年转型发展,红心猕猴桃、水城春茶等特色产业已逐渐成为生态农业的发展主体。以“加快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为主基调,坚持市场为导向,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为目标,建设农业特色产业基地为基础,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为突破口,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集中优势资源,整合生产要素,加大政策倾斜,做大做强红心猕猴桃、水城春茶等农业特色产业,促进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
2.3 现代农业商品化
农业商品化是指农业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或自给半自给经济向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商品经济转化的过程。[]在绿色安全农产品成为消费主流的背景下,品牌营销将是农产品商品化经营增强国内外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水城县农业经过招商引资、商品化及产业化转型,进行“公司+合作社+农户”项目建设,已形成规模化种植及农产品深加工。通过生产要素优化配置,以市场为导向推进生态农业发展,带动农民致富。
3 生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 工业产业升级中,部分地区工业生产仍威胁生态环境
截止2015年,水城县煤的产值在全县的产业中占有50%~60%的较大比重。当下工业产业升级虽在稳步推进,但是实际工业产业升级并不彻底,威胁到生态农业发展。以发耳电厂为例,发耳电厂是贵州省西电东送的重点项目之一,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杰出贡献,但严重当地生态环境,仅杨梅一项农产品销量不断下滑。以煤为格局的发展模式,短期内无法得到改变,但目前工业产业升级工作有待改进,实现不可再生资源高效、环保利用依然是未来的工作重心。
3.2 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薄弱
尽管近年来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但仍存在设施配套不够、建设滞后等问题,致使对自然灾害抵抗力较弱,容易受到严重自然灾害影响,而使农业减产减收。
3.3 农业集约化水平偏低
尽管当下已经进入生态农业的新型发展模式,由于受到传统农业思维的影响,小农经济思想仍然比较突出,集约化生产水平不高,影响生态农业效益的有效提升。
4 生态农业深化发展的若干建议
未来,现代农业产业化、生态化、商品化将是水城县产业转型升级中的可持续发展方向。在全面建设政治生态、社会生态与经济生态的同时,深入推进生态农业向产业化、商品化发展,充分开发农业观光的巨大潜质。力求在未来将农业观光与当地旅游资源、民族文化相结合,使其衍生出更大的经济价值,带领农民真正走上致富之路。
结语
水城县是国家级的贫困县,面临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特别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严峻挑战。转型发展新时期,县委县政府带领各族人民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上取得明显成效。全县经济社会实现后发赶超、跨越发展。因地制宜,依托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成果,充分利用衍生旅游资源,开展多样化观光旅游,推动水城县经济文化发展,带动广大农民脱贫致富。
参考文献
[1]贵州省水城县人民政府网―生态水城专栏--县情概况,2014年7月22日
[2]贵州省水城县人民政府网―特色水城专栏--水城矿产,2014年7月22日
1.1畜牧机械拥有情况
积极做好农机购置补贴项目,2014年用于购置畜牧业机械的各类补贴资金510万元,使我县的畜牧业机械新增303台,到2014年为止全县拥有畜牧业机械1156台。
1.2畜牧业机械化作业完成情况
为了保质保量地完成饲用玉米的机械化种植,2014年初及早维修保养、调试了90台玉米点播机,使饲用玉米的机械化播种面积达100%。收获时积极协调周边各县大型饲用玉米青贮收获机,2014年秋收期间共投入大型饲用玉米青贮机12台,割、搂、捆机械500余台,收获玉米面积2万亩、天然草场机械化收获完成3.91万亩。
2特色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由于受自然气候条件的限制,我县的特色农业主要以马铃薯、大露菜为主。马铃薯产业在我县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也是县委确定的优势产业。2014年建立马铃薯、露地蔬菜、玉米、小麦四个标准化作业示范区,其中:饲用玉米标准化建设完成面积1.2万亩;全县种植马铃薯1.3万亩,马铃薯标准化建设完成0.5万亩。
2.1马铃薯种植、收获机械拥有情况及机械化作业情况
巴里坤县人民政府在前几年出台了对购买马铃薯种植及收获机具的农户给予惠农补贴。农机部门进村入户做了大量宣传,并做好机具对比选型,购进的样式在各乡镇召开现场演示,经试验及改进,各类机械已基本满足巴里坤县的种植习惯和模式。几年共购进马铃薯种植机具113台,马铃薯收获机104台。2014年巴里坤县种植马铃薯1.3万亩,机械化种植0.6万亩,占种植面积的46%;机械化收获0.36万亩,占种植面积的27.7%。
2.2建成大露菜推广示范面积3500亩
2014年在巴里坤县实施露地疏菜种植、贮藏、保鲜机械化生产技术推广。根据巴里坤县露地蔬菜种植分布情况,在石人子乡建成露地蔬菜推广示范面积1000亩,4月底在种植区石人子乡大泉湾村二组做好露地蔬菜种植的耕整地作业,5月份开始铺膜播种,截至6月10日全面完成1000亩蔬菜种植任务,种植了小颗粒种子窝笋、莲花白、红萝卜、花菜。在5月初召开蔬菜机具现场演示会,培训种植户及技术人员210余人。在6~7月引进一台旋耕机,并通过改进后进行除草,除草效果较好。蔬菜自8月份陆续上市。经测产,花菜亩产量2t、莲花白4t、大白菜5t、西兰花1.8t。
3存在问题
(1)天然可利用草场退化严重,从而降低了草料收获机械的利用率;(2)饲草料基地不能形成规模,导致畜牧业收获机械的利用率太低;(3)马铃薯机械化种植程度高,但机械化收获有待提高;(4)大露菜的生产一直靠人工点种、除草、收获,费时费力,种植规模小,生产的露地蔬菜量尚不能满足本地需求。
4意见和建议
一、基本情况
镇地处成都平原西北部,位于绵竹市东南部,距城东新区2.3公里,东与什地接壤,西与东北、孝德毗邻,南至孝德镇。幅员面积20.2平方公里,耕地39821亩,总人口1532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58人,农业人口14767人。全镇现辖5个行政村,65个村民小组,1个社区。交通便利,三级标准水泥公路(绵齐路、齐孝路)贯穿东南西北,邻近有成青公路和德阿公路,各村村道、机耕道直达农家院户。境内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光照充足,人民渠穿境而过,水源充沛,是典型的农业乡镇,全镇国内生产总值实现11669万元,财政收入84万元,农民人均收入6466元。
镇内社会经济发展基础较完善,村道网络已基本完成,电力、通讯、电视网络覆盖全镇。
二、农业发展现状
依托优越的地理及环境优势,凭借良好的农业基础设施和种养殖业传统,在上级党委政府及部门的帮助下,经过多年的发展,初步形成稻谷、蘑菇、蔬菜水果种植及生猪、仔猪繁育的特色农业。
1、种植业
大春水稻15137亩,年产量7463吨;小春小麦6882亩,年产量2615吨;油菜4323亩,年产量705吨,100余亩的蘑菇种植基地、100亩的大棚蔬菜基地、200亩的花卉草皮基地。
2、养殖业
我镇生猪养殖现已具一定规模,出栏百头以上的养殖户20余户,全镇生猪年出栏40086头,能繁母猪6364头,年产仔猪9万余头,外销6万余头,成立了“镇仔猪协会”,拓展了销售渠道,增强了农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3、农业产业化发展
在规模种养殖的基础上,我镇农业生产形成了五大基地:
(1)仔猪基地年产仔猪9万头,外销6万头;
(2)水稻制种基地1000亩
(3)糯稻基地5500亩
(4)蘑菇种植基地850亩
(5)蔬菜水果基地:双坪村、圣寿村的花卉蔬菜、浦柳村的蔬菜、西瓜。
以农字号企业为主的有6家,其中规模企业4家。四川绵竹市恒丰粮油有限责任公司、四川赖汤圆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四川省绵竹市正兴酒业有限公司、四川金鹏食品有限公司(以上4家为规模企业)、绵竹市龙脉酒业有限责任公司、绵竹市升旺畜牧有限责任公司。
三、发展计划
我镇将紧紧围绕国内外市场需求和消费结构转化趋势,立足充分发挥我镇农业传统、资源和区位优势,以扩张生产基地规模为基础,以科技为动力,以“特色+规模”为载体,以龙头企业带动完善利益联接机制为纽带,突破土地流转瓶颈,尽快做大做强特色农业,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1、生猪养殖和仔猪外销
进一步扩大生猪养殖规模,抓好对规模养殖户奖励政策的落实,加大对养殖户的技术指导力度,计划新增年出栏300头以上生猪养殖户15户,全镇年出栏生猪实现50000头。
以镇仔猪外销协会为龙头,抓好我镇仔猪生产。实现存栏能繁母猪8000头,产仔猪12万头,实现外销仔猪8万头,建设生猪(仔猪)市场一处,为生猪、仔猪销售、生产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
2、扩大西瓜种植面积
关键词 垛田农业;问题;对策;江苏兴化;缸顾乡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7-0081-01
江苏省兴化市缸顾乡东旺村耕地以独特的岛状垛田为主,其垛田原为先民在沼泽稍高之处垒土成垛所形成的垛岸,状态各异,大小不等,四周环水,各不相连。由于土质疏松、养分丰富,加上光照足、通风好、易浇灌、耕作方便,使得生产的蔬菜品质优、产量高。其生产的芋头成为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美食文化。在千百年来的种植实践中,人们积累了丰富的种植经验,形成了特有的耕作方式,产生了特有的农业文化,兴化市缸顾乡东旺村已成为全球四大花海之一,成为全国著名的油菜花风景旅游村,成为江苏省最有魅力休闲乡村[1]。2013年5月兴化市垛田传统农业系统被农业部确立为“全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缸顾乡东旺村垛田列为其中,为开发乡村旅游业、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发挥了更大作用。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生产要素的不断变化,垛田农业种植也出现了许多突出问题。为此,笔者就垛田农业现状进行了深入调查和研究,现将基本情况介绍如下。
1 垛田农业生产的基本情况
1.1 农业人口与比例
缸顾乡东旺村有32个村民小组,耕地总面积308.93 hm2,总人口4 345人,人均耕地0.07 hm2;从事农业人口720人,占总人口的16.6%,其中女性489人,占从事农业人员的67.9%,全村农业收入7 801.75万元。
1.2 种植品种与模式
主要是油、蔬两大类,近年来作物品种逐步多样化,棉花、玉米、大豆面积有所增大。一般茬口模式是油菜―芋头,油菜―生姜,油菜―瓜类,油菜―棉花或玉米,多年生作物有韭菜等,其他零星种植各类蔬菜,如葱、蒜、辣椒、生姜、莴苣、茼蒿、架豇、药芹、菠菜、萝卜、蚕豆、豌豆、扁豆、洋葱、番茄、包菜、马铃薯、芫荽、刀豆、花菜、黄芽菜、大头菜、雪里蕻等。
1.3 耕作方式与改革
蔬菜大部分采用自留种方式,特别是芋头至今保留“窖藏法”留种的传统方式。20世纪80年代主要是精耕细作,精心育苗,疏密相宜,浇足水,勤施农家肥。芋头、生姜等作物通常采用挖塘施基肥、播栽种苗等方式。播栽后的田间管理,主要是每天浇水,每隔一段时间铺水草、施农杂肥。浇水的工具是“戽水瓢”,这种浇水工具的优点是相对轻便,利用杠杆原理能将水浇得远、洒得匀。到90年代逐渐改为机械浇灌,铺水草改为铺小麦和油菜秸秆。以前油菜、韭菜冬季采用封河泥防寒,现在还有部分韭菜罱泥封面防冻,而油菜生产基本上不再使用此方法。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劳力减少,劳动力逐步趋于老年化,种田后继无人。据调查,目前从事种植的农民平均年龄为56.3岁,人均种植面积0.43 hm2,田间管理方面,在没有机械作业的情况下,一个人要完成播种和收获的全部工作量十分艰难,同时种田的比较效益也不高,摆在面前的问题是田由谁来种的问题。二是布局杂乱,没有系统规划。各家各户安排生产布局不合理,品种杂乱,插花式种植,一家一户的田块分散,各处垛田面积偏小,相距较远,劳作浪费时间。三是河沟土壤生产环境恶化。部分小河沟由于常年没有罱泥,垛田岸土坍塌以及秸秆禁烧造成的乱抛,导致了许多河沟不畅,杂草丛生,淤塞严重。有机肥投入减少,化学肥料和农药等投入品逐年加重,导致了土壤与农产品质量下降[2-3]。四是连年重茬,连作障碍严重。垛田露地种植,从调查情况看,种植芋头、西瓜、韭菜等作物经济效益较高,但长年种植导致了土壤病菌残留、重茬病害逐年加重,造成产量下降,连作障碍问题十分突出。
3 对策
制定出一套全面系统的垛田农业生态系统的保护规划,将垛田传统农业系统保护与现代农业发展相结合,重点做好以下方面。
3.1 大力发展适度规模垛田农业经营
在不破坏原有休闲农业布局的基础上,鼓励当地或外地能人或种田能手投资垛田农业经营,政府加大发展适度规模垛田农业经营的力度,提供帮助协调流转土地、银行贷款、资金补贴等一系列政策支持。通过大力发展适度规模垛田农业经营,提高种植垛田的效益,解决种田后继无人的问题。
3.2 进行全面的垛田整修
针对沟系淤塞不通、水浑草多的问题,由政府出面利用农村环境整治“三清”项目资金,或由政府拿出专用单项开发资金,或由垛田种植大户出资组织专业队伍,动用疏浚机械,对垛田的河沟进行一次全面的疏浚与整修,方便生产,让沟变宽、河变深、水变清,景色更加迷人。
3.3 加强与高等院校的合作
研发适用于垛田种植的农作物新品种、农业新技术,走(下转第83页)
(上接第81页)
“基地化”发展道路,统一布局,合理种植观光植物、旅游土特产品植物,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争取现代农业项目及休闲农业项目,补贴农民种植规划蔬菜品种。同时解决垛田蔬菜生产过程中连作障碍等问题,特别是选择种植优质、抗病的多年生作物,尽量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种植效益。
3.4 推广适宜垛田操作的新农机
只有推广新机械,才能把农民从繁重的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重点研究推广轻便易用的油菜播栽收获机械、蔬菜浇灌机械等。鼓励单位和个人组建农机服务队,为农民油菜播栽、浇灌、收获等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3.5 引导树立“绿色蔬菜”的理念
通过技术培训、宣传,引导农民从留种、播种栽植、田间管理等各个环节,规范生产操作程序,尽量少用化肥,多用河泥、水草、猪粪、商品有机肥等;科学合理地使用农药,推广施用生物农药,减少农药残留。指导农民科学安排茬口轮作方式,防止连作障碍,调节土壤生息,以提升蔬菜品质和档次,确保食品安全,同时提高种植效益[4-5]。
3.6 保留一些特有的传统方式
结合旅游开发,通过土地流转建立农耕文化展示区,充分展示传统的耕作方式,让城市人在休闲观光的同时,能够体验到耕作、除草、施肥、采摘等传统的劳动生活。促进旅游休闲农业的发展。
4 参考文献
[1] 蒋步银.江苏省兴化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报告[J].中国乡镇企业,2013(9):24-28.
[2] 张建.盱眙休闲农业芳香四溢[J].农业工程技术:农产品加工业,2010(11):48-49.
[3] 卜祥.休闲农业:变资源为资本[J].农经,2009(11):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