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水利水电工程研究生方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水利建设;施工方法;生态修复
水利水电工程对我国生态环境的影响无疑是巨大而又复杂的,探索其发展现状和解决对策对于实现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迄今为止,人类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无外乎两大类,首先是以蓄水为目的的灌溉水库水利水电工程,其次是以跨流域调水为主的工程。但是就它们的应用而言都是以解决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和不平衡为主要目的的。
1 水电站建设对生态的影响
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施工对于环境的影响非常广泛们许多影响都具有着长期性和不可逆性,当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生活中对环境要去越来越高,水利水电工程的大、傻、粗等形象也在不断的改善当中,逐渐朝着个生态化、综合化的方向发展。生态水利水电工程作为一门崭新科学,是我国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中最为重要的工艺技术和基础。为了解决施工中存在的环境问题,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我们有必要对其生态影响进行分析,其具体如下:
1.1 积极影响
1.1.1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水利工程逐渐的涌现了出来,如跨流域工程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了重大的威胁,也给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主要是因为水利水电工程周围的生态容易受到洪水威胁而产生灾害,因而在建设的过程中需要采取积极的措施来进行处理挽救地区性生态危机。在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中,这一现象表现的十分突出,有效的缓解了南北地区差异和生态环境恶化问题。
1.1.2 水利水电工程既能够防止洪涝灾害的发生,同时还能为周围区域的发展提供充足的电能,改善周边区域环境,促进经济发展。
1.1.3 优化水质,降低污染,减少因为水土流失而引起的河床抬高,进而引发的河流溃堤现象。
1.2 不良影响
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建设中,给周边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众多的有利影响的同时也会产生许多的不利因素,这些因素的出现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2.1 受到地震的影响,使得整个水利水电工程结构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进而给下游人民的生活和生产造成威胁,更有甚至更是危及到下有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大量的水量聚集使得库区的地质结构发生了明显的转变,地质结构的应力发生了改变,为地震的发生创造了有利条件。
1.2.2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过程中,输水渠道两岸因为渗漏的原因使得地下水位太高,造成了大面积土壤受到污染和盐碱化影响,从而产生土地沼泽化现象,同时在一些高边坡地区更是容易引发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
1.2.3 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调出的水也会给周边的生态带来不利影响,使得周围的环境大量破坏,森林资源中的需水量减少,从而引发严重的生态污染和生态危机,给工农业生产造成不必要的影响。同时,一个工程的施工建设离不开挖、修和加固等环节,因此在开挖的过程中使得原来的土壤植被、地面组成、土壤结构发生明显的变化和破话,使得地表严重,从而造成了水土流失、泥石流等隐患,甚至是引发冲刷、垮塌等现象。
2 采取的对策
2.1 植被保护
植被保护又包括有三个方面:(1)经济林区。河谷是水库淹没区“果园、经济林、人工疏林”面积最大的植被类型。为保护好这一植被类型,并使生态保护与农业经济协调发展,拟建立湿润经济林区;(2)营造水土保持林或水源涵养林。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植被破坏,因此防止水土流失,除了采用工程措施外,恢复水源地区的植被也是一项重要措施,在水库上游和周围地区建设水源保护林;(3)建设好基本农田。保持水土离不开基本农田建设,在丘陵山地上修建梯田是现在我国农村普遍采用的办法。
2.2 恢复植被
主要措施为主河道两侧的陡坡上人工撒种耐干热和贫瘠的坡柳、马桑;沿江坡面旱地增设绿篱,减少水土流失;发展紫胶生产寄主树;在冲刷易产生的紫色土区散播山黄麻或用山黄麻袋造林;发展大棚蔬菜,发展饲料材料种植经济作物等。
2.3 大坝枢纽区
主体工程设计中以采用钢筋混凝土衬护、混凝土衬护、挂网喷射混凝土封闭、坡面截排水沟及坡体排水、边坡锚固、采空区回填及边坡修整等措施加固岩体,从水土保持角度分析完全满足防护要求,在工程施工和运行期间不会发生水土流失危害。另外,为美化环境,结合景观规划,在左右岸均设置了钢筋混凝土框格梁,框格梁内回填客土撒播草种恢复植被。
2.4 道路防治区
挖方型路段在路基两侧均设置有浆砌片石内侧和外侧排水沟,开挖边坡根据边坡坡度、长度及地质等因素采取浆砌石或网格植草或喷植植被护坡。填方型路段两侧边坡控制在1:1.5,外侧边坡坡脚采用浆砌片石护脚墙挡护,两侧边坡均采用干砌石防护。
2.5 石料场区
工程措施包括在边坡坡脚修筑排水型截水沟,与料场周围布置的排水沟相连;同时为了防止平台与平地覆土后发生水土流失危害,在平台、平地外侧干砌块石,修建成石坎梯田;植物设计措施,为恢复植被,解决当地就近搬迁农民的耕地问题,规划对开采形成的平地及平台覆土。平地覆土后由就近迁移的农民耕种;平台覆土后撒播草种,种植当地适生灌丛,恢复植被。
2.6 特别要对施工阶段破坏的植被景观及时恢复
制订工区的全面绿化规划,以保护已经形成的生态平衡。在工区范围内的生物圈内,研究生物资源的利用、保护和生产的合理的方式,控制规划人群自身的发展,保持生物种群的恰当比例。
结束语
总之,兴建水利水电工程势必会打破原来的生态平衡,对于这一打破现象在工作中必须要给予应有的重视,做出具体的分析和配置,而不能够在工作中一概而论。人类要想得到生存和发展,是必要的在原来的基础上实现生态平衡,使得其从恶性朝着良性发展,这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水利水电建设作为社会发展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内容,从观念上改变其建设力度对于实现水利水电可持续建设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金沙江向家坝水电站环境影响报告书[R].长沙:中国水电顾问集团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2005.
加入《华盛顿协议》,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工程教育质量获得了国际认可,是我国工程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重大进展,但同时也意味着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要接受验收与监督,这就要求我国高等教育要以此为契机,在工科主要专业领域逐步扩大认证范围,积极主动采用国际化通用标准,进一步提高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水平,促进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真正实现“实质等效”,加快完成从《华盛顿协议》预备成员到正式成员的转变。目前,我国开设工科专业的本科高校有1047所,占本科高校总数的91.5%;高校共开设工科本科专业14085个,占全国本科专业点总数的32%;高等工程教育的本科在校生452.3万人,研究生60万人,占高校本科以上在校生规模的32%,工程教育规模居世界第一。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中国工程专业教育的质量对中国整体高等教育的质量至关重要,如何提升工程专业教育的质量,使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质量获得国际同行的认可,并以此带动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现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也要求我们学习国际上通用的实践模式和先进经验,结合本国特点,努力探索与国际接轨且符合我国国情的高等工程教育认证制度。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发展经过了初步研究探索、小范围试点和全面推进三个阶段。1992年,教育部委托原国家建设部组织,在土建类学科领域包括建筑学、土木工程、城市规划、工程管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六个专业内开展评估,这是我国进行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初步实验探索阶段。土建类专业认证工作力求认证标准达到国际水准,认证程序与认证方法符合国际通用做法。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土建类专业认证工作成效显著,截止2007年7月,全国已有53所高校的141个土建类专业点通过了认证,约占该类专业点总数的15%。2006年,我国开始在土建类以外的工程专业领域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通过借鉴《华盛顿协议》成员组织及一些国际通行做法以及土建类专业认证十几年来积累的经验,初步构建了专业认证的组织和制度体系。第一批4个试点专业,包括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007年,试点认证的范围进一步扩大,新增5个新的工程类试点专业。2007年底,教育部组织召开了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全体会议,成立了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监督委员会,并设立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秘书处和各专业领域的认证分委员会,进一步完善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组织体系。到目前为止,已对四百多个专业点开展了认证工作。
2认识与体会
在中国加入《华盛顿协议》、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的背景下,我校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提交了参加2014年工程教育认证的申请,在专业认证的整个过程中,深刻体会到专业应从微观具体的问题出发,对照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制订的通用标准和水利类专业的补充标准查找本专业的优势和劣势,从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进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研究与探索,从而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1制定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
为使工科学生更好地承担未来的实践工作《,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要求毕业生必须达到以下基本要求:具有人文素质、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具有运用数学、自然科学以及经济管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运用专业理论知识的能力;具备设计和实验技能;掌握文献检索和资料获取能力;懂得专业相关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认识工程对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具有组织管理、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以上基本要求反映出人才培养目标的最新趋势和国际动态,可以归纳为综合性、知识性、能力性和潜在发展性。综合性就要求学生不仅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同时要具有一定的人文素质,懂得与本专业相关的经济管理与法律知识;知识性即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数学、自然科学和专业理论知识;能力性即学生应用基础和专业理论知识的能力、文献与资料获取能力以及组织协调能力、交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最后,在上述能力的基础之上,要求学生具有终身学习能力以及国际性视野,可以进行跨国交流、竞争与合作,这一能力与学生的长远发展紧密相关。三峡大学以建设水利电力特色鲜明的综合大学为目标,水利与环境学院依据专业认证标准,结合大学的定位,通过对用人单位的深入调研和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密切关注相关产业和领域对专业人才的现实和未来需要,研究修订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出符合学校定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以知识培养为基础,以能力增强为核心,以素质提升为宗旨,培养具有宽广的知识结构、深厚的人文底蕴、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强能力、应用型的水利工程师。
2.2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制定明确的培养目标是关键的第一步,课程体系建设则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必要手段。三峡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教学委员会成员包括多名企业、行业专家,共同参与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和修订,以保证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更加贴近行业需求,突出“教育产出”特征,以便更好地满足行业对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中国工程教育认证水利专业补充标准提出课程由学校根据培养目标与办学特色自主设置,但是对其中实践环节和毕业设计环节有特别规定。我校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从知识、能力和素质三大方面构建了课程设置体系,具体包括:通识核心课程、素质拓展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针对本专业工程性和实践性突出的特点,学院构建了由实验、实习和设计三大模块组成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具体包括课程实验、课程实习、课程设计、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五大部分,共计38.5个必修学分,占总学分的22.1%。毕业设计是毕业生从学校走向工作的桥梁,是实践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必须高度重视。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课题均来自于生产实践,与专业内容密切相关、与生产和科研紧密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本专业多次邀请企业工程师做辅导讲座对毕业生进行指导,使同学们尽早接触工程中的实际问题。
2.3师资队伍的建设
中国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和水利专业补充标准均对师资队伍有严格的规定,尤其强调教师的工程背景。要求从事本专业专业课和专业实践环节教学工作的教师中,80%以上有参与工程实践的经历,10%以上有在相关企事业单位连续工作半年以上的经历。从事专业课教学工作的主讲教师要有明确的科研方向,应有本专业领域的科研经历。三峡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专职教师队伍中,75%以上的教师毕业于武汉大学、河海大学、四川大学等知名院校,约20%具有高职称的专职教师来源于国内著名的科研机构和大型水电单位,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69%的专职教师具有企业单位工作的经历。大部分专业教师参与实际工程项目、开展工程实际问题研究,突出了水电专业的教学注重实践的特色。对于获得博士学位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学校和学院也采取多种激励机制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积极鼓励和支持专职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丰富工程实际知识,同时了解企业行业需求,起到优化培养目标和丰富教学内容的双重作用。除此之外,学院从三峡集团、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等单位聘任了多名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行业或企业专家兼职授课,承担一定数量的教学、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任务。
2.4实践基地的建设
关键词:特色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与实践;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6-0262-02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在1998年教育部专业调整前包含了水力机械及工程、水利水电动力工程、热能工程、热电厂工程、热力发动机、化工过程机械、制冷与低温技术、能源工程等多个学科专业方向的大专业,是我国高等教育工科门类中的一个重要专业,长期以来为我国的经济建设特别是能源工业培养了大量的热能动力工程高级人才。我校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早在上世纪70年代开始招生和培养“水力机械”本科人才,1986年该专业开始招生硕士研究生,2003年“热能与动力工程”被批准为四川省品牌专业,在2008年被批准为国家级特色专业。西华大学在五十余年的人才培养生涯中始终秉承“求是、明德、卓越”的校训,坚持培养“具有高尚的人格素养,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具有扎实的实际能力,具有奋进的改革精神的优秀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学校面向西南地区,特别是四川省的水电能源开发,培养“热能与动力工程”应用型人才,经过长期的教学和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与实践、大量的专业教学改革和试点,已基本固化形成了目前具有我校特色的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体现了国家级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与特色的培育。
一、特色专业建设目标与专业建设思路
四川是我国能源大省,水力资源十分丰富,是国家重大水电能源建设基地。大力培养现代水电能源建设的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高级专门技术人才,是大力发展水电支柱产业,实现四川水电事业跨越式发展、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需要。为了适应国民经济发展以及四川能源建设和西部大开发的形势,作为省属综合性大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应紧密结合四川省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及学校的实际情况来确定专业的建设目标和发展思路。“热能与动力工程”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的整体目标是:秉承“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适应企业需求”的办学思想,坚持以为四川、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的地方经济、科技、社会发展服务为宗旨,立足于用新技术、新思路、新模式等改造和提升专业,培养新世纪水电能源建设所需的高级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力争把本专业建设成为四川省地方高校中有影响力的特色专业,在水电能源建设领域内达到省内领先、国内先进,形成较明显的专业特色和优势。特色专业建设思路:以提供四川省“大力发展水电支柱产业”人才支持为思路,以实施四川省“工业强省”战略为指南,以教学团队建设为根本,建设一支具有改革创新意识、热爱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教学、理论与生产实践知识相结合、教学经验丰富、师德高尚、既能开展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又能从事专业教学的教师团队;以课程建设为基础,以课程教学改革为动力,以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为龙头,优化构建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结构;在师资队伍团队建设、课程教学改革的同时,根据本学科专业发展的新动向和行业所提出的新要求,更新教学内容,建设具有本校特色的专业课程教材;以建设教育部流体动力机械重点实验室和四川省流体机械省级重点实验室为契机,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积极建设校内外的生产实习基地,探索并建立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的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考核评价机制,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核心。
二、培养方案的优化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的体现
在2010年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调整前,我们首先在调研全国类同我校开设的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及方向的高校教学计划的基础上,根据我们自身专业的办学实践以及国家在西南地区对“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结合学校新的本科人才培养计划的调整,对原有的培养方案进行大胆的改革优化,将本科人才4年的培养计划分为五大人才培养模块,即:人格与素养课程群、表达与理解课程群、发展基础课程群、专业与服务课程群、研讨与探究课程群,将原来的课程教学计划按照这五大模块进行归类优化,并科学地分配各个模块的学分比例,见表1所示。
我校该专业主要侧重于水轮机、水泵设计、制造、水电站机电设备运行维护与管理人才的培养,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自始至终贯穿水力机械的设计与制造技术为主线,注重水力机械及工程、水利水电动力工程两个专业方向的课程在人才培养中课程的互选与知识的融合,建立水力机械及工程设计制造以及水利水电动力工程设计、运行、维护与管理合二为一的人才培养体系特色,从机组的选型设计、结构设计、生产制造、安装检修、运行维护与管理等各个方面理论联系实际,同时还注重相关专业知识的融合,如水文、地质、水工建筑、施工以及电站监测等。因此,毕业的学生主要集中在水轮机、水泵设计制造企业、水电工程设计院、工程局、各大中小型水电站。在课程内容设置上,着重强化两个专业方向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辅相成、相互渗透,进一步突出对专业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系统工程设计的能力、创新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其中,理论教学环节的五个课程群中分别设置了必修、选修课,在专业与服务课程群中又分别设置了核心课程以及各专业方向的选修课程,两个专业方向上的可相互替换课程供学生选择,能较好地满足学生个性的培养。
三、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改革实践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的体现
国家级特色专业“热能与动力工程”的主要专业性实践教学环节有:专业认识实习、专业课程的实验、专业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是充分利用该专业较好的校内实验室条件和校外实习基地,在实践性教学环节内容和实践教学模式方面进行如下大胆的优化改革与实践。
1.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建设专业校内实习基地,全天候向学生开放。该专业的学科基础好,该专业所在的学科是四川省重点学科,该专业的实验室始建于1974年的学校水力机械实验室。历经三十余年的发展和历史积淀,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创业和辛勤工作,创立了今天实验室建设与发展的坚实基础,该专业的水力机械实验室依托于教育部与四川省共建的流体动力机械实验室、流体机械及工程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流体机械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四川省水电工程示范中心、学院实验中心等,拥有较好的教学科研条件,装备有大型流体机械试验台、B级泵阀试验台、多相流动试验台、三维PIV测试系统、三维激光多普勒测速及粒子动态分析仪系统、三维热线/热膜风速计、高速摄影机、频谱分析仪系统、水利水电工程仿真系统、智能建筑仿真系统、流体机械虚拟产品开发平台、Fluent流动计算分析软件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教学和科研设备,本专业的学生可全天候到实验室开展现场参观教学、专业课程实验、专业课程的设计、毕业设计。专业实验室为学生的校内实习、实践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建设专业校外实习基地群,并聘请校外兼职教师指导生产、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该专业充分利用办学历史较长、有较好的校友资源的优势,在校外建立了二十余个专业实习基地群,并在实习基地聘请了一批实践经验丰富、理论水平较高的本专业的老大哥或老大姐。如在重庆水轮机厂我们聘请的邱江维副总、高工,宜宾富源水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的赵爱民副总、高工,东电集团东风电机股份有限公司的胡江鸿总经理、高工,东电集团东方电机股份有限公司的石清华副总、教授级高工、四川华电瓦屋山水电开发有限公司的赵勇副总、厂长等等,有了他们的帮助与指导较好地解决了该专业两个方向的生产、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
3.探索将“生产、毕业实习”转变成“生产、毕业实践”的实习模式。由于实习基地单位的生产任务普遍较重,很多实习单位均把接待实习变成了一定形式上的参观学习,根本不让学生在现场动手。于是,我们利用聘请校外实习指导教师的办法,在实习基地聘请具有专业技术特长的专家、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领导作为学生生产、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成功探索将“生产、毕业实习”转变成“生产、毕业实践”的实习模式。同时,校内指导教师和校外指导教师相互密切配合,有效提升了校外现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质量。如我们在实习现场进行水泵(叶轮)的木模制作工艺教学时,就邀请企业具有丰富木模制作经验的工人师傅为指导教师,现场给同学们进行制作讲解,同学们再自己动手现场制作,通过这一学习过程,不仅同学们掌握了有些书本上根本找不到的技能,而且锻炼了同学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在水电站的实习中,如果没有校外指导教师的现场指导,光有校内指导教师,同学们根本就不可能完成水电站机组的开停机操作,以及日常维护检修跟班操作等实习项目。
4.积极倡导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教师将科研项目引入到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中。在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学生中,已基本形成了一股好的学风,同学们积极与专业课程教师联系,积极参与到教师们的科研课题组中去,教师们也非常愿意本科生同学参与研究工作。如同学们参与宋文武老师的红岩子水电站协联关系曲线的现场测试工作项目,参与符杰、曾永忠老师的水轮机水泵CFD分析计算等课题,近年来学生毕业设计的题目中,教师的科研真实题目多了,结合毕业生就业需求课题的题目也多了。
5.积极鼓励本科生与本学科专业的研究生共同学习。学院为每一位本专业的研究生配有研究学习室,这些研究室均是开放的,同时也对本专业的本科生开放,本科生可以进研究室与研究生一道共同学习。我们还为西华大学西华学院的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学生在研究室提供学习的地方,直接参与到研究生的科研项目研究中去,共同学习与讨论。
6.丰富学生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丰富学生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我们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国家、四川省、学校的各种科技竞赛活动,如大学生“挑战杯”、“西华杯”、“科技创新月”等竞赛,学院制定了相关的鼓励政策,已经取得十分可喜的成绩。
在热能与动力工程国家级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构建和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改革实践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考虑了国家对热能与动力工程培养应用型人才知识结构的需要,同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尽量体现和彰显我们自身学科专业的优势,合理定位该专业的办学目标和办学思路,力求办出自身的专业特色,避免该专业与其他学校同样专业的同质化,有利于我们培养出来的该专业学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用武之地,提高社会对该专业学生的认可度和接收度,实现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的初衷和出发点。
参考文献:
[1]余燕,李庆刚.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讨[D].西华大学2012教研教改论文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宋文武,刘小兵,李庆刚,等.热能与动力工程国家级特色专业的创新性建设[D].西华大学2012教研教改论文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冷”专业:能否枯木逢春?
2011年浙江大学哲学系仅有三名本科生毕业,这就意味着在浙大5000多名本科毕业生中,出自哲学系的只有三人,而且仅为往年哲学系毕业生人数的十分之一。武汉某职业学院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原计划招生120人,结果只招到16人,堪称2011年高职院校的最冷专业。
点睛:由于考生对专业属性和发展方向不甚了解,很多专业被冷落。但专业的冷或热,与其好或不好没有直接联系。其实冷与热取决于考生的认识角度,不可一味地相信外界所谓的冷与热,要从社会的长远发展角度以及自身的发展意愿来权衡专业与自身的契合度。
台湾高校:首次亮相,即遭冷遇
今年台湾高校首次面向广东、福建、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六地招生。相关数据显示,共有1500多名大陆学生在网上报考台湾高校,但最终录取的人数为1015人,经确认有200多人放弃。获录比例最高的省份是广东,有261人获得录取,但却有79人最终放弃,约占了全部人数的1/3。而在六省市录取的本科生为742人(其中福建省最终录取199人),台湾高校原定录取本科生名额为1613人,最终录取人数不到一半。
点睛:有三个原因“绑住”了学生赴台脚步:一是考生对台湾高校的首次招生缺乏了解,仅是雾里看花,诸多考虑影响了填报意向;二是这些台湾高校招收本科生只限私立高校,公立高校只招收研究生;三是台湾教育部门制定的“三限六不”招生政策,不允许大陆生校外打工、毕业后不可留台就业、不提供奖学金等措施,都影响了大陆生赴台的积极性。
艺考:雄赳赳,气昂昂
中国美术学院报考人数约10万人,北京电影学院招生计划不足500人却引来2万多人网上报考……艺考持续升温,意味着报考难度也持续加大,北京电影学院表演专业初试淘汰率将近60%,而表演专业正式录取的淘汰率超过99%。最热门的五大艺术专业中,播音主持居首位,此外还有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表演专业、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和导演专业。
点睛:多年来各方一直都在指责艺考“虚热”,但艺考热度依然不减。想要艺考的考生,一定要有正确的报考意向,不要为了出名或是模仿明星,忽视自身在艺术表演方面的优势或劣势而盲目报考,或是为了躲避高考而参加艺考。艺考是条艰辛的路,要付出很多辛劳的汗水才会有收获的。
港校:实力+地利=人气
自从向内地考生敞开大门后,香港高校以高额的奖学金和一流的教育水平,对内地高考考生尤其是少数拔尖考生产生了巨大的诱惑力。今年港校不仅持续走热,而且竞争更为激烈。逾万内地考生申请香港大学,40名高考状元仅有17人被录取,湖南五个高考第一名就有两个弃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而选择香港大学。今年在京招生的所有高校中,香港中文大学调档线门槛最高,香港大学还以45万的高额奖学金挖走了广东省的状元。
点睛:与国际接轨的教育模式、多元化的城市环境、高额的优生入学奖学金等,都是港校在内地抢夺生源的重磅筹码,高分考生竞相追逐也算合情合理。香港高校教学在很多情况下都使用英语,这对内地考生而言是个挑战,且港校的国际学生众多,竞争压力也大,有意报考的考生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要有迎难而上的决心。
北上广:依然招得钵满盆满
2011年北京、天津、上海、珠三角等地的高校生源比较理想,绝大多数高校不仅顺利完成了招生任务,还追加了招生计划。如复旦大学在广东省的文理科计划分别从16名和36名,增加到20名和41名;原本在山西省的招生计划是15名,后来也追加了30名。但地处西北、西南等稍微偏远一点的高校却无人问津,如在山东,贵阳中医学院计划招收理科生6人,遵义师范学院计划招收理科生12人,结果都无人报考,等等。
点睛:北上广等区域因地缘优势一直都人才济济。但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国家对西部高校的投入不断提高,国务院就提出要“设立支持地方高等教育专项资金,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这对西部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可将眼光放宽些,除了北上广,还可以考虑其他地区的高校。如兰州大学,虽然所处的地理位置没有优势,但它拥有物理学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磁学与磁性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实力。
金融、财经专业:光环不减,风采依旧
今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在北京招生专业中,其与法国高等兰斯管理学院合作培养的工商管理(中法兰斯)专业最热门,录取的最高分达到653分;理科最热专业为金融工程专业,最高分达到660分。在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专业第一志愿报考比例(即考生报考专业的人数比专业计划招录人数)统计情况中,会计(ACCA方向)为9.8:1,金融学(风险管理与精算方向)为9.7:1,金融学(金融数学方向)为6:1,审计学为4.7:1。
点睛:金融财会类专业一直都是高温不降,这类专业的毕业生基数大,竞争也十分激烈,但这仍然阻止不了考生的报考热情。在填报志愿时,欲报考这类专业的考生一定要分析自己的分数优势,没有足够的把握不要冒险,最好服从调剂,因为可能会只因一两分的差距就被拒之门外。
工科专业:备受青睐的“金饭碗”
今年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的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在河南依旧最为热门,上线人数和招生计划数比例超过25∶1。在四川一些行业性突出的院校,如航空类、交通类等院校表现强劲,生源相对较好。成都理工大学土木工程、资源勘查工程(石油地质)、勘查技术与工程(工程地质)、核工程与核技术四个专业一志愿录取率为100%,其中,土木工程专业录取线高一本线16分。在上海与往年类似,海事类专业、院校依然雄踞二本院校投档线的前列。
点睛:由于行业性质、工作环境、经济收入等方面的差别,使得应用性较强的土木工程、石油工程、海事等专业成为报考的热门。这类专业的毕业生基本不愁没工作,很多都是单位主动上门要人。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类专业的本科课程相对来说比较繁重,实习作业也很多,且毕业后的工作地点大多数是偏远的艰苦地区,若考生吃不了苦,就很难坚持下来。
高职专科院校:孤芳无人赏,事出必有因
【关键词】科技平台 创新能力 管理体制 探索与实践
【课题来源】本文系重庆市教育教学改革重点课题(课题编号:0824085)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247-02
高校科技创新平台是为了将学科建设、人才建设与科技发展统一起来,实现人才和资源的充分共享,继而形成一种新的、交叉的、重要的科研组织运行模式。这种科技创新平台主要包含:设在学校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学校自荐的研究开发基地等。科技平台的主要作用是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近年来,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在科学研究、学科建设、成果转化以及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吸引了大量国内外科技人员进行学术交流,并直接参与了国际合作和竞争,为高校的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保障。然而,不难看到无论是重点实验室还是工程研究中心,在人才培养方面,主要集中在硕士、博士研究生等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上,而在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由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存在的各种问题,未能形成有效的培养体系和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众所周知,高校科技平台是国家、地方和高校重点建设和重点投入的部门,拥有先进的仪器设备、优秀的科技创新团队和浓厚的学术氛围,同时承担了大量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工程技术开发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等项目,具备了培养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如何充分利用高校科技平台条件实现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依托科研全面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已经成为当前高校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
一、充分利用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培养本科生创新能力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中,目前高校重点对创新条件、人才队伍、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建设,并关注平台建设与学科建设的关系、平台建设与队伍建设的关系的处理。在平台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关系方面,也认识到作为学校科技创新实体的科技创新平台,同样也要承担人才的培养任务,尤其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任务,这是高校的特色和优势,只有加强人才培养工作,平台才会有生命力,才会有科技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但目前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主要结合研究生教育,把研究生培养工作作为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却忽略了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就其原因可归结为如下两个方面:一是在现有的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中,未结合科技平台的师资、设备及项目领域状况,使得科技平台无法发挥其在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二是科技平台的现行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主要针对科技创新、高层次人才(研究生)培养,由于本科生数量大,没有相应的配套教师指导及相应的管理办法和制度,从而阻碍了本科生充分利用科技平台的优势进行创新实践。三是缺乏科技创新平台在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考核与激励机制。要充分发挥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在培养本科生创新能力中的作用,必须解决如下主要问题:
(一)建立基于科技平台的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在研究现行本科生培养方案的基础上,结合现有科技平台的师资、设备及项目领域状况,对现行本科生培养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进一步完善创新能力培养教学环节的设置与安排。
(二)构建适合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科技平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不违背国家有关部委对科技平台的管理要求的前提下,对科技平台的现行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行改革和完善,建立适合于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科技平台管理新体制和运行机制。强制性将科技平台纳入本科生人才培养体系中,并将本科生人才培养作为科技平台的重要考核指标,包括指导教师、开放、课题研究、经费、考核等。
(三)建立基于科技平台的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目标与考核体系。基于本科生培养的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环节研究,并结合创新平台运行和管理模式的改革研究成果,制订创新能力培养环节的考核目标和考核体系。
二、基于科技创新平台培养本科生创新能力的探索
为了充分发挥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在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并构建起完善、合理、可行的基于科技平台的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我们依托本校国家山区内河航道整治技术工程中心、水利水运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市航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市水工建筑物健康诊断技术与设备工程研究中心等四个水利类科技创新平台,以及港口及航道工程和水利水电工程两个水利类本科专业的本科学生培养,结合现有科技平台的运行与管理体制、现行本科生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就基于科技平台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开展了研究,并初步提出了适合当前我校水利工程专业类的、基于科技平台的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一)基于科技平台的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改革
我校现有的水利类专业有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两个专业是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水利类专业高等工程技术人才。从21世纪水利类学科发展来看,水利类高等工程技术人才要具备的素质包括: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经济管理和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特别是有较好的人文素质;水利类基础及专业知识。依据创新能力要素的三个方面和创新实践应当建立三个模块的课程体系,分别是:水利工程知识积累模块;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模块:创新实践模块。然而,现行人才培养方案中缺乏创新知识模块,无法实施创新人才的培养。为此,吸取国内外著名大学的办学经验,改变过去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单线条式的教学模式,以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成果为基础,以具有国际化视野的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名师和教学团队为保障,创建以递进式精品课程群和系列化双语课程群等为课堂教学链,以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重点实验室、规模化实习基地和创新研发基地等为创新实践链,以高频次国内外水利港航类创新竞赛、国际课程班、海外项目管理人才班、双学位等为交流合作链的立体化、开放性的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人才的培养采取“以人为本”的开放式、多样化、递进式的培养模式,以四年制本科为基础,以工程教育为导向,以培养卓越工程师为目标。将本科和硕士两个阶段综合考虑,相关课程贯通,减少本科毕业考硕士的环节,减少课程重复,提高人才培养效率,形成本科“3+1”人才培养模式。
在知识体系上,水利类专业知识体系由工具性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法律法规与经济管理知识、工程技术知识和专业知识等6个知识领域组成。专业知识,包括专业所必须的基础专业知识和核心专业知识。实践体系由基本素质、基础技能、综合训练、专业技能四个层次组成,并与教学知识体系相对应,实践体系重在培养实验技能、工程设计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课程模块上增设科技创新模块和科研训练模块,该模块紧密结合科技平台试验条件和项目,设立研究型和开放型自选课题,并设定学分,学生需完成相应的创新学分。最具代表性的是通过所承担的河工物理模型试验研究和水工结构试验研究,分别在“河流动力学”和“港口水工建筑物”课程中新增了“推移质实验”和“内河船舶撞击实验”等创新性实验项目23项。实践环节中,将毕业设计(论文)与科技平台工程设计和研究项目紧密结合。
(二)科技平台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改革试点
我校四个水利类科技创新平台除了满足各部委规定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外,为了充分发挥科技平台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科研活动的开展,并完成规定的创新学分。在实验室、工程中心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方面采取了如下措施:
1.设立大学生创新基金
实验室特设立了大学生创新基金。大学生科研基金的资助对象为本实验室依托的水利类全日制在校本科生。实验室成立大学生创新基金管理小组,组长由实验室主任担任,副组长由实验室副主任和学院分管本科学生工作的副书记担任,秘书由实验室秘书和学生辅导员担任,成员有5―7教师组成。大学生创新基金管理小组的职责是:(1)负责筹措基金;(2)负责接受项目的申请、审批、中期检查、验收、评奖等;(3)负责管理、使用科研基金。基金的筹措渠道:(1)实验室建设经费;(2)实验室科技开发收入;(3)教师、学生、校友和社会人士的捐赠;(4)从接受本基金资助的项目中获得收益。
每年资助额度控制在30000元左右,经费由实验室负责解决。基金的管理纳入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统一管理,单列科目,专款专用,由实验室主任审批。基金的使用实行项目负责人制度,本着“节约”和“包干使用”的原则,合理使用大学生创新基金,结余的经费收回,超支的部分由项目负责人自行解决。基金资助范围包括具有一定创新理念或应用前景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项目(包括概念性设计方案、软件开发、科技制作、科技发明等)、有一定学术价值和学术水平的论文版面费、专利申请费和参加学术会议差旅费。资助额度为单项资助额度原则上不超过3000元。
2.实行科技创新平台向本科生全面开放制度
为了推动实验室的开放工作的进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验室特制定了《面向大学生开放的管理办法》,在八小时内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开放,八小时以外通过预约登记面向学生开放。开放实验内容为各实验厅(室)常规实验项目和现有设备基础上能够完成的研究性项目,各实验项目内容及研究方向在《开放实验项目及设备清单》上。并要求学生和教师进入实验室时,必须在值班教师处登记,填写开放实验登记表,进入实验室的学生和教师必须遵守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
3.对指导教师和学生实行奖励和考核制度
重点实验室对凡按协议要求保质保量完成科研项目的,优先推荐参加重庆市和全国的“挑战杯”科研竞赛及其它各种评奖活动。取得突出成果者,根据成果涉及的课程范围、专业领域、研究和实践的学时数,经专家评审,报教务处批准,作为任选学分,记入“大学生科技创新与实践学分”。项目完成质量优秀的负责人,在下一年度项目申报评审中予以优先考虑。老师指导学生完成科研项目,并取得突出成果或成绩,可在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申报中予以优先考虑,同时纳入教师本科教学工作奖励范畴。在教师的年度考核中,专业教师每年至少完成一项本科生创新训练指导项目,同时记入教师绩效。
三、基于科技创新平台培养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实践效果
按照“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善管理、会创新”的指导思想,以培养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为目标,通过优化教学内容,突出创新能力培养,对水利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全面优化,增加创新能力培养模块。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创新实验项目,并纳入课程实验教学,作为必修内容,以培养和锻炼每个学生的创新能力。从2008年开始,我校充分发挥国家内河航道整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育部水利水运重点实验室、交通运输部内河航道整治重点实验室、重庆市航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重庆市水工建筑物健康诊断与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的资源优势,开始在水利类专业实施基于科技创新平台的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近4年来先后利用各类重大工程科技项目吸纳学生近3000人次参与各项目组的研发活动;每年设置开放性试验项目30余个、学生参与开放性试验活动1000余人次;连续4年每年设置了10万元大学生实践与创新活动开放基金。支持大学生实践与创新项目近100项。4年来我校水利类专业学生共获得各类国家奖项96项,其中,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技术作品大赛全国一等奖1项,创业计划全国铜奖1项,水利创新大赛全国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数模竞赛全国一等奖8项、二等奖11项,英语竞赛全国二等奖6项; 2010年、2011年、2012年连续三年均有学生获得全国水利专业优秀毕业生;研究生考取率连年稳定在20%―25%。近2年来,我校水利类本科学生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2篇,作为主研获得发明专利3项。2009年获得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基于科技平台的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改革有效指导了我校“土木工程”等16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和培养方案的制定,同时从2012年开始,在全校实行了本科生创新创业训练和创新创业学分的认定,不仅提高了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同时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结束语
本文在分析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在培养本科生创新能力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介绍了我校依托水利类科技创新平台培养本科生创新能力的探索与实践。实践表明,在不违背国家有关部委对科技平台的管理要求的前提下,对科技平台的现行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和完善,通过设立大学生创新基金、实验室对本科生实行全面开放、对指导教师和学生实行激励机制等方式,构建适合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科技平台运行管理体系;通过改变过去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单线条式的教学模式,以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成果为基础,以科技创新平台、规模化实习基地和创新研发基地等为创新实践链,构建立体化、开放性的人才培养体系;有利于充分利用高校科技创新平台的优势资源、充分发挥科研优势、有效推动科研成果深度融入教学、激发本科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兴趣、提升本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苏跃增,徐剑波.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几个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06,(12):39―41.
[2]杨邦勇.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探讨[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6,2(4).
[3]杨震.论新时期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8.
[4]汪卫琴,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和对策思考[J].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2(2).
[5]蔡文联.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与实践[J].彰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4):15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