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医学的主要特点

中医学的主要特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医学的主要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医学的主要特点

中医学的主要特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西药复方配伍研究思考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1.511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1-0346-01

中国的中医药历史悠久,中医药从古自今积累下来的中医药配方就有数以万计,中医药学的精神博大精深,其主要思想是在不给病人带来副作用的前提下,对病人的疾病进行有效的根治。虽然中医药的副作用很小,但其治疗的效率也很低,完全治愈病人需要一个漫长的阶段。但西医药的治疗疗效却很迅速,甚至有些疾病可以一针见效,但由于西药的成分大都是化学类药物,其治疗后的副作用极大,对人的身体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有的甚至危害身体内各个脏器,可见完全西药的治疗方法也不可取。通过医学类专家的多年临床经验总结,中药与西药的结合治疗,可以在对患者身体有较小的副作用的前提下,迅速彻底的根治患者的疾病[1]。而在这种中西医结合的方向上对复方配伍的研究是其重要研究项目之一,复方配伍主要强调在中医学的思想指导下,研究小剂量的中西医结合后的全新药物。这种西药中用复方配伍的研究方法可以使治疗事半功倍,治疗的效果更好。

1中药学与西药学结合的发展史

中药学是中国独特的医学,中医学经过近五千年的发展史后逐渐形成了现代的中医药学。而西药学是我国从国外引进来的医学,西医学自引进以来,其独特的化学药物制剂以及其快速的疗效使得西药学在我国迅速发展壮大,并逐渐被医生运用到中国的临床上。西医学简单易学,很多中国医学人员在对西药学进行研究与学习后,再对中药学有所研究的基础上,就可以将二者很好的结合起来,并运用到实际的临床治疗中去。这种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逐渐被医学界认同并给予重视,通过不断的研究与分析,发现中西药结合的治疗方法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治疗的效率,并且将中药与西药的劣势去除,提取出其中的优势进行合理的治疗,这就成为了我国特有的西药中用的医学治疗方法[2]。

2西药中用复方配伍研究的意义

随着国外西药学不断的进入中国,使得中国的从医人员逐渐转向学习相对于中医学简单易懂的西医学,中国的医务人员大多数是在对西医学熟练掌握后,再学习一些中医学的知识,提高自身的医学水平。而很多的患者也是在进行西医治疗无效后,才转而投向中医药学进行治疗。越来越多的医生也学会对患者进行西药的治疗后再运用中药进行治疗,从而对患者的临床反应进行观察与分析,总结出患者最适合的用药方法,再对患者进行合理的中西药结合治疗方法,使患者减少西药带来的副作用。

我国现在的医学临床经验证明,运用中西药结合的治疗方法,可以有效的对患者的疾病进行治疗,并且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主要思想是由中医的思想转化而来的,是在保证患者不受其它副作用的影响下,对患者进行下药,使患者在最快的时间内根治疾病[3]。中草药的主要特点是,其用药成分都是草药性质的,是天然的植物,对人的身体并没有损害。中医药理论表明,即使没有根治疾病,也不可以在疾病的基础上,增加更多的病患。中药的无副作用特点很好的运用到具有很大副作用的西药治疗中去,使中药与西药进行融合,达到最大限度的治疗效果。

很多的外国医学人员来中国进修时,很欣赏中国医学人员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技术。中国的医生很注重对西药进行运用的同时,结合中药的理论思想以及中药的天然物质成分进行合理有效的用药,这种西药中用复方配伍的治疗方法为中国医学界输入了新鲜的血液,也对医学史做出重大的贡献。

3西药中用复方配伍的主要优点

西药中用复方配伍的主要优点有两个。第一个优点是西医治疗合理的运用中医学为理论依据,中医药物的主要特点在于其毒性小、无副作用,中医学思想还强调用整体治疗的眼光对疾病进行根治,而不应该是在治疗一个疾病后又会出现另一种疾病。西医学主要强调局部治疗思想,对患者某一个部位的疾病进行针对性的根治,这样的治疗治标不治本,并不能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而将中医学思想融入西医学治疗方法上,使二者很好的融合,就能达到使治疗既无副作用又能彻底根治疾病的效果。西药中用的第二个优点是选择药物中的有用成分进行配方治疗。药物都是有毒的,不管什么样的药物成分都有其不利的地方,对身体机能都有一定的损害。然而采用复方配伍的方法可以有效的将药物中的不利成分进行去除,并将对疾病有利的成分进行提取运用,使药物发挥其最大的功效,从而达到最大的治疗效果。

4西药中用复方配伍的运用方法

西药中用复方配伍的方法首先应结合大量的医学临床经验对西药与中药的各种药物以及各种药物中的成分进行分析,了解药物的功效,并对其进行总结归纳,然后将西药与中药进行合理的配比,得出既有中药性质又有西药性质的药物对疾病进行治疗,使治疗更加有效[4]。

5总结

根据医学各项临床研究证明,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对疾病进行治疗可以有效的提高治疗效率,并在治疗过程中开发出具有创新思想的新型药剂。西药中用就是将中医学理论思想融入西药治疗中,使二者完美的结合,形成中西药结合后的新药物。这种药物在中国的医学临床上运用广泛,其主要特点是对患者的疾病进行有效的合理的治疗,并且保证药物的副作用极小,不会对患者的身体机能造成损伤。这样的西药中用复方配伍的治疗方法是现代中国医学的重大突破,也为医学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立华.西药的中药样特性研究及其临床意义[J].中医研究,2010,4(3):48-53

[2]石历闻.中医药治疗拉米夫定停药后肝炎的两点体会[J].中华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5(3):82-86

中医学的主要特点范文第2篇

    1培养学习中医的正确方法

    有了学习的兴趣之后,就要向学生强调学习中医的正确方法。(1)最重要的是,要让同学们自觉运用宏观抽象的思维,逐步提高宏观抽象思维的能力,注重对各种事物属性的把握,事物属性存在于事物之中,需要我们去思考、提炼、抽取,只有这种思维习惯养成之后,学习中医才能把握住这个医学理论体系的精神内核;(2)注意理解、把握中医学的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一是辨证论治,整体观念贯穿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断、疾病防治、养生等整个理论体系之中,辨证即辨别疾病是何种性质的证,论治即根据判断出的证予以相应的治疗,把握了中医学的特点,对学习中医也具有方向性的作用;(3)多阅读着名古典医籍及其他古文,体会古人的思维、用词习惯,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回过来阅读中医教材就很容易理解了;(4)正确认识中西医之间的差别,西医是实验医学,中医是经验医学,两者属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客观说,中西医都具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都有各自更适合的病种,有些情况又需要两者适时相结合以便优势互补,达到最佳效果,所以在学习时要避免非此即彼的态度,即要么只承认西医,全盘否定中医,要么只承认中医,全盘否定西医,这都是不对的,对学习中医西医都无益,在学习中要客观求实;(5)要求同学们学习中医理论的同时,注重临床实践,这样可以加深理解理论知识,以便能更好的运用,开始可以让学生临床见习,看看自己如何搜集资料、分析、辨证及处方用药,最后与老师的分析、处理结果相比较,如果一致,说明学生这个思考、处理的过程基本是正确的,如结果不一致,就要分析按学生这样去处理是否对病人有价值,如无价值,那这个过程基本是错误的,就要回过去分析是在哪个环节出了差错,也可以在课堂上举出病例,让同学们分析,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对学习中医也是大有裨益的。

    2优化教学内容

    中医学内容十分丰富,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针灸学、推拿及中医内外妇儿各科等,中医专业学生要经过数年学习,才能基本掌握上述内容,而在西医专科(高职)院校,中医基础理论等多门课程的内容精简到中医学这一门课程里,而且由于种种原因,还常常把仅有的60~70学时的课时计划删减到40~50学时,甚至删减到30~40学时,要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让西医学生对中医这门学科的基本内容有所掌握,而且要为以后他们的临床工作所用,就必须优化重组教学内容,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发现,把中医基础理论主要的内容介绍给学生后,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等内容的透彻深化可结合后边的中医内外妇儿及针灸、推拿各科别进行,采取提问式,追根朔源,学生更感兴趣、更容易掌握,比如,讲到推拿按摩,就问应在人体哪些部位去做才对?就必须熟悉经络,再问应朝怎样的方向做才对?就必须清楚经络和循行,就这样一步一步,同学们感兴趣的临床内容适时予以了介绍,前面中医基础理论里面的经络相关内容也进行了深化,达到了良好效果,尤其大大缩短了时间,解决了课时不够的问题,上中医诊断学时,把其中主要内容介绍后,可结合后边中医内科学的病例来讲授,中药学主要讲授每一类最常用的中药,中药的基本知识可放在讲具体中药时讲授,方剂学主要讲授每一类最常用的方剂,方剂学的基本知识可放在讲具体方剂时讲授,针灸学主要讲授常用穴位的主治作用和定位方法[3],总之,基础内容的深化,不能就内容本身去讲解,这样会显得空洞,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而把这些基础内容放到生动的临床案例中,利用提问去追朔,同学们往往有兴趣,而且对基础内容也理解得到位,所以,笔者认为基础内容保留主干,临床内容选数个有针对性的经典案例,这样可在有限的课时里,让同学们保持深厚的兴趣学习,并达到本门课程的教学要求。

    3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

    以往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尽量少用、不用,可适当采用多媒体PPT课件演示,合理利用人体模型等教具,采用PBL教学法、情景设置模拟各种场景等多种生动活泼的方式方法进行课堂教学,还可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如采用临床见习、网络教学等[4-5]。

中医学的主要特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针灸推拿;物理疗法;治疗

经过数千年的经验积累与理论提升,中国传统医学中积累了大量如针灸推拿等具有实用价值的功能康复与临床治疗技术,它们在临床功能康复、痛证治疗和预防健身及内、外、妇、儿等各科多种病症的治疗中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也为中华民族的繁衍与昌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祖国医学也历来都是在汲取先进的理论与技术中不断发展。作为通过刺激体表特定部位以达到治疗效果的针灸推拿技术与现代物理疗法有着许多相似与可借鉴之处,相信通过将二者有机结合定会取得许多医学领域的进步。本文通过以下几点进行探讨:

1、针灸推拿与康复理疗的主要特点与临床疾病诊治范围

针灸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外治法中应用最广、疗效最确切的医疗技术,一直在许多疾病的治疗中充当着主要的角色。针灸运用其简、便、验、廉的治疗优势和疏通经络、扶正祛邪、调和阴阳的治疗作用,对人体外表皮肤特别是腧穴系统的刺激以激发人体正气、提高人体免疫力,通过增强人体自身抵御外邪的能力以达到阶段病势、恢复健康的目的。尤其是对一些具有双向良性调节功能的穴位刺激以后,不仅治愈了疾病,也调整了身体的阴阳平衡,大大加强了针灸治疗疾病的范围,尤其在保健康复方面显示出了中医的绝对优势。

推拿按摩疗法是运用推、拿、按、摩、揉、捏、点、拍等形式多样的手法刺激病患特定的腧穴以治疗受伤、疼痛、不适性疾病。根据中国传统医学理论,针对不同的病情,运用不同的手法调和阴阳、推行气血、疏通经络、活利关节,起到活血散瘀、消肿止痛、松解粘连、滑利关节等作用。

物理治疗,简称理疗,是通过使用力、电、光、声、磁、冷、热、水等物理因子以治疗疾病、恢复与重建机体功能的一门科学,是现代康复医学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广泛应用于预防医学、保健医学、临床医学和康复医学。与药物代谢相比,具有收效快、无痛苦、副作用小、疗效持久的特点。近年来在医院与社会上的使用愈来愈多并逐渐被广大医患及家属所认同,被大量应用在疾病后期的功能康复与年老体弱人群的保健。

2、针灸推拿与康复理疗的异同点

针灸推拿与康复理疗的不同之处在于二者在对临床疾病的诊治中所依据的医学理论不同,且因为使用治疗工具的不同而在临床上存在着不同的治疗手法和注意事项。针灸推拿作为中国传统医学体系中具有自己特色的理疗技术,治疗手法和设施分为针灸(即毫针,在此基础上60年代中期出现了许多新针疗法)、推拿、按摩、拔罐、刮痧、刺络放血、熏蒸、穴位注射等。物理疗法以现代医学中的生理、病理、生化等知识为基础,结合各种物理因素和运动因素作用于人体以调节人体虚弱与疾病状态下的局部或全身状况,达到转化病理生理,消除病因及促进机体康复的目的。作为紧密结合现代医学的一项诊疗技术,物疗也在随着现代医学技术手段的更新而不断发展,伴随出现了一大批新型医疗设备与治疗方法。

3、针灸推拿与康复理疗结合应用的现状与展望

随着解放后国家重视的不断提高与在世界范围的大量应用,针灸推拿在国际医学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并被越来越多的世界各族的人们所认同,成为了一项公认的世界医学技术,也为新的针灸治疗方法和手段的创立和现代物理疗法与针灸推拿的有机结合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市场。临床上,通过大量的物理疗法与中医针灸的有机结合在治疗顽固性疾病时,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如电针加超短波治疗面瘫、 耳针加磁疗治疗胆石症等。另外,物理疗法应用针灸经络原理并配合药物,通过敷贴、导入、吸入等渠道进入人体,作用于相应的疾病部位,能有效加强药物的治疗作用。

从已取得的成果来看,今后当从以下方面提高针灸推拿与康复理疗的综合效用:(1)针对不同疾病灵活调节二者的应用强度,也就是或以一方为主一方为辅或者二者并重,总以提高临床疗效为宗旨;(2)密切注意现代现代医学治疗进展,深入研究针灸推拿理论,不断改进现有治疗仪器并研究开发出更高效、更可靠的医疗设备;(3)拓宽研究思路与方法,将此二者配合药物或其他诊治手段,推广应用到更大、更广的治疗领域中去。

参考文献

[1] 余瑾,张宏. 物理疗法与中医外治法 [J]. 现代康复2001,5(11):18-19.

[2] 蒋松鹤,程博,张丹迎,等. 针灸推拿与康复理疗结合的范围和要点探讨[J]. 针灸临床杂志, 2009,25(9):7-8.

中医学的主要特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医临床医学;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1.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791-01

1 学科现状的客观评价

临床基础学科成立至今,从学科发展的总体状况来看,应该说是利弊共存、喜忧参半。对此作一客观的评价和分析,是目前学科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重要工作。

1.1学科面临的困境

临床基础学科成立后虽然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一些有利的影响,但也明显地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归纳起来说,主要面临三方面的困境。其一,《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的合并是行政划分的结果,合并之前应该进行过科学的论证。但到目前为止,在实际工作中,仍然是“三家”分而行之,基本与合并之前无太大变化。因此,远远没有达到产生“合力”的效果。

其二,由于历史的原因,各校原来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专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的伤寒专业实力雄厚,有的可能在金匮、温病专业方面研究水平较高。而简单地合并之后,就冲淡了三门课程的原有优势。也许初衷是以优促建,以好带动全体共同前进。但结果却是相互牵扯制约,干扰了学科的发展进程。

其三,没有新的统一的教材,教学还是保持着原貌,因而完全不能表现出“临床基础”的特色或独特之处。三门课程的合并,结果就象是“拼盘”一样,只有形式,没有贯穿整体的核心内容。

1.2学科长处面面观

任何新生事物均有生机勃勃的一面,因此,临床基础学科以新学科的形式出现,也具有一定的优势。以理推之,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其一,拓宽了专业范围。由于临床基础学科涵盖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课程的丰富内容,所以其研究的范围较之原有学科明显扩大,在研究的内容方面则可更为灵活。《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均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学内容,但在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的诊治方法上,又有着一定的相通之处。因此,打破原有的学科框框,可以对这些交叉内容进行深人的研究,改变以往此类研究较少的现象。

其二,更新了原有的学术思维模式。以前三门课程单独而立时,在学术思维方面也大多是各不相干的。比如,虽然温病学理论的形成与《伤寒论》有密切关系,但在具体的研究思维方面,却很少联系到《伤寒论》来展开思考。再如,《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同为张仲景所作,尽管各自涉及的重点不同,但学术思想是完全一致的。然而从这一方面进行学术研究的学者却并不多见。所以,三门课程合并之后,对学术的发展可以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尤其对仲景学说的深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其三,为该领域研究生整体能力的提高提供广阔的空间。温病学是研究外感热病的专门学科,《伤寒论》中亦有许多有关外感热病的理论和方法,前者主要探讨感受温热病邪引起的温病,后者则主要研究感受寒邪引起的外感热病。二者在这一点上既有共同之处,又各有所长,分而研究均不全面。在原有学科之中,研究生在选题时,理论、实验及临床研究必然会受到学科研究领域的限制,因而对其整体学术水平和能力的培养都是不利的。而学科合并之后,突破了这个“瓶颈”,研究生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将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导师也将从外感热病辨治的角度进行培养,从而使研究生实际诊治疾病的能力和科研能力均得以提高。

2 学科困境的原因探析

要想从根本上改变临床基础学科目前存在的问题,找出其关键环节至关重要。笔者认为,当前临床基础学科不良现状的主要原因是学科性质模糊、学科定位不准、课程设置僵化。

但大多专家认为既不是基础学科,也不宜划在临床基础学科的范围内。但如此一来,就带来一些不良的后果。因为学科性质的含糊不清,导致学科在发展方向上失去了明确的目标,从而影响了学科发展的速度。

2.1学科性质模糊致使发展方向不确定

一般来说,学科性质取决于学科所涉及领域的主要特点和研究的根本内容,而其性质如何又对该学科的发展方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临床基础学科所包括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的学科性质,长期以来被认为与《内经》相同,属于古典医籍范畴,因而被合称为四大经典。从其内容来看,实际包括了从基本理论到临床诊治各种疾病的方法,内容极为丰富。临床基础学科成立后,有学者对学科性质的表述是:既有基础学科的特点,又有临床学科的属性。单纯从这一定义来看,应当说是抓住了原来三门学科的基本特点,并没有任何的错误。但是,由于学科在定名时已经强调是“临床基础”,这就表明,该学科应是基础与临床的桥梁。该学科是一门联络基础与临床的桥梁学科。说明它既不同于纯基础的生理、生化、解剖、中医基础理论等学科,又不同于内、外、妇、儿等纯粹的临床学科。而完全属于临床基础的学科大致有中药、方剂、中医诊断学等。对于临床基础学科的性质究竟如何确定,一直以来尚未有定论。

2.2学科定位不准导致教学重心不明确

正是由于学科性质模糊带来的学科定位不准,导致教师在教学中对教学重心的把握难以确定。以往三门课程属经典时,主要的教学重心是放在培养学生临床处理疾病的能力方面,各教学环节均围绕这一主题加以强化,比如多讲一些名家的临证经验、穿插临床诊治的典型医案,有些课程还安排学生去医院见习等等。不少中医院校还把这三门课划入临床,有自己的专门病房,以方便学生在学习中实习。这些,都是为了提高学生临床处理疾病的整体能力而做的具体工作。现在,将临床基础学科定位为桥梁课,那么过于偏重临床就违背了“桥梁”的特点,从而造成教师教学中的困惑,最终将对教学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2.3课程设置僵化造成学科知识不系统

任何学科的存在,均应具有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这样一个重要条件。临床基础学科所涵盖的三门课程,虽均可包括在中医学辨证施治的理论体系之中,但具体而言又各自具有一定的特点。比如,《伤寒论》主要是探讨六经辨证,并以这一理论体系贯穿始终;温病学则主要探讨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并将其作为外感温热性疾病临床诊治的基本纲要。因此,彼此之间在理论体系方面就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况且,形成临床基础学科这一新学科之后,在学术发展方面,未能将这些各具特色的理论体系加以梳理而使其融会贯通为一体。所以,在课程设置方面并未出现新的改变,目前的现状是仍然保持以前的课程原貌,给人以“穿新鞋、走老路”的感觉。按逻辑推论,伴随新学科成立的应当是相应的较完整、统一的理论体系,在课程设置上也应有相应的变化,但目前学科在这一点上明显滞后,这也是学科不能很好发展的重要原因。

2.4研究范围太广致使力量分散无特色

事物的发展都是一分为二的,临床基础学科研究范围的扩大,尽管给学者们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研究空间,但研究范围太广太杂,也必然带来一些弊端。主要表现在研究力量分散(学科人员本身就不多),并会因此而造成研究内容在深人程度上受到影响,最终的结果就是学科在研究内容上缺乏特色。而一个学科没有自己的研究特色,在整个中医学研究领域中就会逐渐地失去竞争力和应有的地位。

2.5经典著作淡化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由于三门经典课程合并形成临床基础,对原有的经典著作的重视程度逐渐降低,因此学生在掌握中医基础知识方面出现明显的不扎实现象,换而言之,就是中医的基本功受到明显影响。在中医学之中,许多非常重要的理论均来自于经典著作。其实,《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学包括的原著内容,还只是中医典籍中的一部分,但也可以说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如果连这些都不强调要牢固掌握,那么,中医的精华要如何来保留和传授给学生呢?当然,教学质量的问题还涉及到后期的临床实习等复杂环节,但在校期间对经典著作淡化而产生的不利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3 学科工作的应对策略

面对当前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现状,我们应当采取怎样的策略和措施呢?鉴于近期内学科的构建不可能有较大变动,必须在现有的条件下扬长避短、积极努力,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科的发展。

3.1大胆尝试,推陈出新

为了促进学科学术体系的发展,在课程设置和教材的编写方面必须大胆进行尝试。近年来,不少专家和学者对此已经做了许多探讨,比如,有专家提出可以将三门课程以及其他学科中有关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内容提取出来编成辨证理论的教材、将《伤寒论》和温病学有关外感病的内容编写成《外感热病学》、或直接将三门课压缩编成《中医临床基础》等等,有些院校已经开始做了初步的工作川。这些设想和构思均有积极意义,但有的肯定存在缺陷或问题,可以组织专家有针对性地进行深人论证和研讨,在取得一定共识之后,委托某一院校牵头编写,先在小范围内试用,成功后再普及。希望能在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改革的过程中达到推陈出新的目的,并由此促进中医学理论和中医教育事业的进步。

3.2摆脱束缚,发挥优势

临床基础学科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组合在一起,但学科的发展不应受到所谓“临床基础”一个学科的束缚。各校可根据自己原来三门课程的不同优势选择其侧重点,可以《伤寒论》为重点,也可以金匮或温病学为重点。 总之,尽可能发挥原有的优势,抛弃门户之见。三门课程之间可以互相支持,凡是有利于其优势保持和扩大的工作,均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去努力进行。比如,在研究内容方面,可以根据以前的优势项目制定几个主要的研究方向继续深人研究,并合理的将学科人员分组结合,按照个自的长处配合工作。一旦目标明确,人员分工妥当,各项工作就会有序地进行,而学科也应当会因此而不断发展。

3.3保持特色,强化经典

多年来的中医教育实践证明,经典著作中的许多辨治理论是中医学的精华所在,切不可轻易地将其丢弃。《伤寒论》、《金匮要略》均为古典医籍,堪称是中医理论发展的根基之一;温病学虽然是现代教材,但其内容却来源于古代温病学家的原著,如《温热论》、《温病条辨》、《温热经纬》、《湿热病篇》等,均是温病名家的经典之作,)其中包涵了丰富的临证经验和非常重要的辨治思路。因此,对于这些经典原著的内容,应予以保留,并作为深人研究中医理论的必要课程。加强原著的学习,不仅对提高学生处理疾病的实际水平很有帮助,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并能够使其在诊治疾病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中医的特色。

3.4适应现状,弥补不足

首先,应当逐渐的适应目前的现状,尽管大家对该学科有诸多的不同看法和意见,但为了将其不利影响降低到最小,必须停止争论,将目光转向如何弥补其不足方面。比如,不要过多地纠缠其学科是否为桥梁课,可以按照以往的习惯仍将其定位在偏重临床,保持原有的特色和临床技能培养的重点。这样可以避免因教学重心不明确可能导致的学生学完三门课程后什么都不扎实的缺点。其次,为了改变学科合并后人员减少而产生的不利状况,除了要求全体教师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尤其是拓宽知识面之外,还可以考虑尝试让青年教师学习教授二门课的做法。既可以逐渐培养一专多能的师资力量,还能为将来的学术理论的整合奠定人才基础。同时,鼓励大家多做《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课程之间的交叉研究,力争从中找到一些较好的契合点,甚至提出新的观点、创立新的理论。

综上所述,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现状有喜有忧。面对现状,我们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积极的态度,有策略、计划的努力做好各项工作。

参考文献

中医学的主要特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模块式教学;案例教学法;中医药学;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4)12-154-03

本研究主要针对现代高等医学教育背景下中医药学教育的教学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在医科院校中医药学教学中应大力实行模块式教学下的案例教学法的改革实践与探索尝试。

1 现状与背景分析

1.1 医科院校中医药教学的现状

纵观我国中医药学学科教学现状,也集中存在一些问题。中医和西医是两个不同的理论体系,有着各自的思维方式[1]。医科大学学生入学后首先接受的是西医理论系统的教育,形成了较稳定的现代医学思维模式,学习中医时常常是西医“先入为主”;另外中医课程概念比较抽象,理论玄妙深奥、枯燥难记,学生听得费劲,学习的兴趣淡薄,课堂上

看英语等其他书籍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些均造成了目前中医课在医科院校效果不佳,学生毕业后对中医没有认同感,严重影响了医学工作者个人就业与职业发展及国家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因此,中医药学教学存在的问题愈来愈突出,能力需求、学生素质、灵活教学等诸多因素迫切要求中医药学教学要尝试新的教学研究与实践,在医科院校进行中医学教材与教法的改革显得尤为必要。

1.2 模块教学

“模块”理论是由美国迈克尔・加扎尼加教授提出的,他认为脑是由在神经系统的各个水平上进行活动的子系统以模块的形式组织在一起的。加拿大荷兰学院将模块理论引入教育教学领域。将模块理论引入教育教学领域,其基本含义是:将一门学科中或各门学科中具有同类功能的知识点或能力项组合成知识模块或能力模块,使其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2]。

模块式教学模式是指以就业为导向,以从业岗位应具备的综合能力为中心,按能力培养的需要设置课程,组织教材,构建实验实习基地,以生产和工作实施理论为基础,强调实践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3]。它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分析,明确劳动力市场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以及劳动力需求的种类和数量,然后依据岗位职业能力分析,明确综合职业能力,确定对应的专业操作技能,根据岗位职业操作技能的需求,进行教学分析和教学设计,形成相应的教学模块。再根据各教学模块的实际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手段,采用相应的考核方式组织教学[4]。

1.3 案例教学法[5]

案例教学是美国哈佛大学在20年代首创的一种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和实用型人才的重要教学方法。此教学法以案例为教材,让受教育者通过阅读、分析和思考以及相互间进行讨论和争辩,以提高思维推理和处理问题能力的教学过程。其特点是侧重实践、师生交互,可全面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案例教学的意义在于案例教学的最大受益者是学生。实施案例教学的各个环节,可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不断提升其综合素质。案例教学着眼于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采用“做中学”的形式,在经验和活动中获取知识,并可使思维能力得到一定的锻炼;通过案例,不仅可以获得知识,而且有利于提高其表达能力,增强解决问题的自信心;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决策能力,体现学生的职业行为能力;案例教学大大地缩短了教学与实际工作的差距。

创新精神和能力培养是医学教育的灵魂和目标。案例教学在医学教育中,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和实用型医学人才的有效途径。

2 医科院校基于模块式教学下的中医药案例教学法改革探索

2.1 明了模块式教学特点[6],转变教师教学理念

模块式教学模式是针对学生所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构建相应的理论教学模块和实践教学模块,突破了学科教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强化了针对性。它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以学生为主体,以模块为教学单位,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提高应用型人才的综合素质。我国学者经过研究发现国外模块式教学呈现的主要特点是:采用非学科式、以实践能力为基础的活动模式;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组织形式;教师成为教育活动的监督者和辅导者;采用目标学习法,重视学习过程的质量控制和评估。

2.2 明晰中医药的特色,优化案例设计

2.2.1 明晰中医药的特色[7] 首先,把握中医学的哲学基础、思维方式、基本特性,使医科学生克服掉“先入为主”的惯性,不仅走进中医课堂,而且能走进中医思维,把以往同学感觉玄妙深奥、枯燥难记的中医理论明晰化。其次,把握中医药与中华文化的相关性。中医药与中华文化一脉相承,中药方剂的命名如大小青龙汤、白虎汤、真武汤等的命名与古代阴阳五行的哲学思想、星宿的命名达到统一;中药剂量的确定来源于度、量、衡的制定依据:史书,班固《汉书・律历志》“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中医的知识与传统文化糅合是课题研究注重的内容之一。

2.2.2 案例的设计和撰写[8] 设计案例时基于模块教学的模式,明确将案例教学法与中医学特色有机结合起来这些基本的原则,精心设计选取案例,如对中医的阴阳概念、整体观念、天人合一等放入自然中就有了更好的理解;辨证论治、治未病等思想用简洁明了、通俗易懂的语言来组织临床案例,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明确案例设计的基本要求,如:案例要紧密围绕本学科知识点,不能偏离本学科的内容;案例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性、目标性,设计案例时要明确通过案例学习应达到的目的、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和提升的能力等;案例的内含知识要考虑学生的条件,已掌握知识基础等;案例要来自实际生活中,要有现实性;案例还要考虑对学生今后学习和工作有指导意义。其次,要明确案例的特点,所设计的案例应具有以下特点:知识性;典型性;对学生的启发性;趣味性等。第三,设计案例的类型,并不拘泥于固定的模式,可以视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一般来说案例类型主要有信息式案例、问题式案例、实录式案例、决策式案例和条例式案例等。每设计一案例时都要首先明确这些基本的原则,然后根据理论知识内容精心设计选取案例,如对中医的阴阳概念、整体观念、天人合一等放入自然中就有了更好的理解;辨证论治、治未病等思想用简洁明了、通俗易懂的语言来组织临床案例,最好是自己的临床案例,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9]。所设计的案例要有以点带面的指导意义;能使学生在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上有提高;更要具有可理解性。

2.3 明确教学改革方法,完善评估体系

为确保模块式教学模式下中医药学案例教学法收到良好效果,应配套开展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探索,构建合理、实用的教学方法、手段。案例的实施过程中应简明扼要,通俗易懂。

2.3.1 案例的实施[10] 课堂案例的导入采取多种方式,既可按传统模式讲授,在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前提下以案例作为补充,供学生阅读使用;也以案例为先导在一节课开始的时候即进行,从而引导教学,丰富教学内容,提高了学习效率;有时在相类似的疾病讲授完后导入。通过病例的引入可使学生兴趣提高,积极思考问题。在引入案例时注意到教师只需要提供原始材料,不需要提供分析观点。课堂集体讨论病例,分析,总结。

2.3.2 案例的导入 可采取多种方式,既可以按传统模式讲授,在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前提下以案例作为补充,供学生阅读使用;也可以以案例为先导在一节课开始的时候即进行,从而引导教学,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习效率;也可以在相类似的疾病讲授完后导入。通过病例的引入可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表现出很大的学习兴趣,从而进入讨论阶段。在引入案例时教师只需要提供原始材料,不需要提供分析观点。

课堂集体讨论病例,可以允许同学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也可先以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然后再进行个别学生的提问,同学之间互相补充,教师引导让所有学生的思维都调动起来,活跃课堂气氛,积极地回答问题,在分析讨论阶段学生做一些简单笔记,把不同见解、合理建议记录下来,可以允许意见、见解有冲突、纷争。

通过病案讨论引申出一定的结论,可以先让学生总结,老师再作补充,也可老师总结,讲出案例中的关键点以及讨论中存在的不足和长处,对学生理解的难点疑点进行再一次的详细讲解,帮助他们更清晰地认识病案中的疑难问题,使案例中的问题更加明朗化或想法更具体化。课后学生上交学习报告,对自己在案例阅读、分析、讨论中取得了哪些收获、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尚待释疑等作一总结,并通过反思进一步加深对案例的认识。

2.3.3 案例教学方法效果评估 对于案例教学方法效果评估可采取多样化[11]。积极尝试以学生为主体、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驱动、创设情景等案例教学方法。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形成一种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创设模拟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手段,使用图文并茂、声情相生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或光盘,可通过制造全方位的案例教学环境,调动学生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觉,提高教学效果。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相结合,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如参观、访问、考察、写作、进行专题讨论、主题辩论等,激发学生兴趣。此外,还可以结合传统方法命题,进行期末闭卷考试的考试评估法和以发放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的调查评估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有效评估。

3 结束语

本研究主要针对现代高等医学教育背景下中医药学教育的教学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医科院校中医药学大力实行模块式教学下的案例教学法的改革实践与探索尝试。在该模式下将案例教学法与中医学特色有机结合起来,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相对比较抽象、玄妙深奥的中医理论有一个较为深刻的理解,中医知识得以扎实掌握。教学中加强理论知识向岗位实践过渡的内容,为学生实习、走上岗位打下基础。此方法侧重实践、师生交互,全面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学生的中国文化底蕴,提高中医学教学质量,培养全面发展的医学人才。

笔者参加了案例版教材[12]编写及修编,并在教学中应用。教材已经在2009年12月出版且在10余所高校(参编单位为主)的中药、药学、资源、营销、医学等多个开设中医药学概论的专业中进行了应用,反应很好。2010年12月即进行了第2次印刷。教材除案例外,还融入了学习目标、知识窗、知识拓展、英文小结、课后阅读指导、思考题目等内容,以其新颖、全面、实用、生动获得好评,2011年被评为“江苏省高等学校精品教材”。基于模块式教学模式下的中医药学案例教学法值得进一步推广普及。

[参考文献]

[1] 曲震理.胡清茹.提高药理学教学质量探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14):1742-1743.

[2] 沈晓蓉.语文教学中的模块单元式教学研究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41(6):27-28.

[3] 冯晓玲,李莹.模块式教学法在中医妇科教学中应用优势[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8):182-183.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4] 张启森.模块式现场教学的探索与实践[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一专辑)[C].2006.

[5] 张骞,王娜娜,吕增华.浅谈案例式教学在病理学实验中的应用[J].科技视界,2012,2(20):109-110.

[6] 焦轶,庞刚.模块式教学法在临床专业研究生断层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J].四川解剖学杂志,2010,18(3):58-59.

[7] 张翠玲.医科院校的中医教与学[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22(8):88-103.

[8] 罗臻.案例教学法在药事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药事,2005,19(11):697-698.

[9] 周英,罗颂平.病案教学法在中医妇科教学中的应用[J].中医教育,2006,25(1):38.

[10] 祁秀玲,陈俊荣,,等.案例教学法在药事管理与法规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2,9(9):144-145.

[11] 陈毓,李锋涛,卢军锋.引案施教 以案导学――案例教学法在药事管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浅谈[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14):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