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艺术品投资策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走进台湾商人洪平涛开在上海市国顺东路800号的画廊,“秋老虎”的威风在这里荡然无存。这虽然客观上是靠了中央空调的制冷作用,但置身于充满艺术气息的空间中,头脑里所有繁杂的念头全都被一股浓厚的艺术气息所驱散,心静自然凉。
洪平涛不但自己经营画廊,而且也投资艺术品,自由转换在商人与艺术品投资者这两种角色之间。不过,两者并不冲突,而是相辅相成的。由于经营画廊的缘故,这让他对于艺术品投资的了解更为深刻,从而也少走了很多弯路。
洪平涛投资艺术品的策略是长期持有,但他并非机械地将自己收购的艺术品全部保存起来,而是经常根据市场情况作出相应调整,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顺势而为”。
5年投资翻5倍
“你投资艺术品赚钱了吗?赚了多少?”这是记者的第一个问题,虽然有些唐突,但迅速进入主题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洪平涛沉吟了一小会,点了点头,算是承认自己赚了钱。东方人特有的含蓄与内敛,在这个台湾商人身上照样烙有深深的痕迹。他对问题的第二部分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不过还是承认自己在近5年来,总资产翻了5倍。而这对于一个在这个行业已摸爬滚打了20余年的“资深投资者”来说,5倍的投资收益则意味着身价的再次暴涨。
洪平涛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就开始涉足艺术品投资,一直在台湾经营画廊。在台湾经营画廊期间,他经常来内地收集一些艺术家的作品,由此与内地的艺术品市场结缘。在90年代末,他将经营重点转移至内地。3年前,他出任保利上海拍卖公司的执行总经理一职,但是后来由于种种原因,他离开了曾经创造过辉煌战绩的公司,转投杭州西泠拍卖公司,担任油画部主管,同时经营开在五角场800号一楼的敦凰艺术中心,亲自出任执行总经理。
不管是在台湾经营画廊,还是在上海管理拍卖公司,洪平涛始终都在关注艺术品投资。对于艺术品投资来说,包含很多门类,如字画、国画、瓷器、油画等,他并未胡子眉毛一把抓,而是主要关注自己较为熟悉的领域一一油画。他认为,投资艺术品,最大的风险在于自己对这个领域的一无所知,因此如若不熟悉,最好还是远离这个领域为好。
坚持长期投资理念
目前,国内不少国画、油画大师的作品价格在短时间内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涨,不少大师的作品不断创出新高。在这种情形下,投资艺术品是不是像投资股票一样,也可以进行短线操作呢?
有统计资料显示,2007年拍品价格排行中,徐悲鸿、吴冠中、陈逸飞、赵无极名列前茅,全面走高。其中,光吴冠中的画作就有两幅突破3000万元,分别是香港佳士得拍出的《北国风光》、北京保利拍出的《交河故城》;陈逸飞的作品价格也不断拍出高价,中国嘉德最近拍出的《黄河颂》达到4032万元。
“这并不能就说明艺术品投资可以进行短线操作。”洪平涛明确告诉记者,“艺术品投资一定要坚持长期投资的理念。”他分析认为,首先是目前艺术品流通方式主要通过拍卖方式,佣金标准为10%,同时还涉及到4%左右的税收。也就是说,只要在拍卖会上购进一件艺术品,再次转让时则必须加价14%以上才会有钱赚。因此高转让成本决定了艺术品投资并不适合短期投资。此外,艺术品的特性也决定了它适合长期投资。洪平涛举例说,国内一些知名油画家早期的作品在当时价格非常低廉。他听说有人曾以10万元左右的价格收购了何多苓和艾轩合作的油画《第三代人》,而这幅画最新的交易价格已接近400万元。
根据他自己的经验,洪平涛认为长期投资能够获得更多的回报。他说:“我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曾经收购了不少当时名气并不响的作家的作品,价格在1万元左右,到目前为止,大都涨到了10万元。”其实,并非所有的作品每年都保持稳定的涨幅,其中不少作品的价格上涨还是在近年来才开始启动。他坦陈,如果不坚持长期投资策略,很有可能就错过了价格上涨的时期。
当然,他最得意的收藏品还是一件出自台湾雕塑家朱铭的木雕作品。3年前,这件作品花了洪平涛25万元,而现在这件作品的市场价已接近250万元,三年时间涨了近10倍。
顺势而为投资艺术品
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正是艺术品投资的黄金时期。但洪平涛认为,投资艺术品还需顺势而为。
就当前的大势而言,艺术品投资市场的逐渐形成,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内艺术品市场将会持续走高。洪平涛认为,当国民生产总值达到8000~12000美元时,艺术品市场就会起飞。
根据国外的经验来分析,当艺术品投资市场形成之后,其消费能力也会随之上升。如艺术品消费市场已相当成熟的欧洲,人们花费在艺术品方面的支出约占25%,美国次之,日本也占到很大的比例,而在经济迅猛发展的中国,其份额很小,这预示着中国的艺术品消费市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如果以凯捷美林(C a p G em i n i)最新的《2 013世界财富报告》中对世界超高净值人群(U lt ra-h igh n et wor t hpopulation)规模的估算——111,000人为计算基础,霍夫曼的预测意味着在未来10年中,涉足收藏的富人数量将由550 0人上升至44,000人。而若将1200万高净值人群(high net worth population)整体包含在内的话,涉足艺术品收藏的富人的数量将达到惊人的480万。
尽管这种经验性、直觉性的预测与草率的计算方式缺少严肃的数据与理论支持,不能作为科学研究的依据,但确实直观地反映了市场对艺术品投资将日趋为富有人群所看重及艺术品市场潜在买家群体将进一步扩张的信心。
而高净值人群规模和有意持有艺术品人数比例的增长,对艺术品市场尤其是高端市场的发展来说,无疑是一种正能量。高净值人群的数量及高净值人群艺术品收藏态度的变化,都会直接影响到艺术品的购买力。
金融危机过程中,高净值人群规模持续增长
根据凯捷美林在过去5年(2 0 0 9年至2 013年)间的《世界财富报告》所提供的数据,以金融危机全面爆发的起始年2008年为基点,到2012年,世界高净值人口(高净值人群:拥有超过100万美金可投资资产的人群)数量以平均每年8 . 6%的速度持续增长。到2 012年,高净值人口数量已经达到1200万人。
观察高净值人群可投资资产总额的变化可见,在过去5年中,高净值人群所持有的可投资资产(不包括自住房产、收藏品、消费品和耐用消费品)的总体规模也呈上升趋势,除2011年稍有下降外,其余年份均有大幅度增长。以2 0 08年为基点计算,高净值人群的可投资资产额以8.9% 的年均增长速度迅速累积,超过了金融危机前2005年至2007年间年均7. 2%的最高增长速度。实际上,在2 010年,高净值人群的可投资财富额已经超过了金融危机爆发前一年——2007年所达到的峰值。而到2012年,高净值人群的可投资财富额已经达到46. 2万亿美金。
整体来看,金融市场的动荡和宏观经济的衰退,并没有长期影响高净值人群数量和所持有财富的迅速增长。这意味着,以高净值人群为支柱的艺术品市场,尤其是高端艺术品市场即使在金融危机下,仍然有吸引资金流入的潜力。
在金融危机中,高净值人群加深了对艺术品兼具“审美”及“投资”属性的特质的认知
2010年的一次访谈中,“梅摩指数”(Mei Moses Index)创始人迈克尔·摩斯(Michael Moses)称,艺术品是少有的具备“三美”(three beauties)特质的资产:首先是带给观赏者的视觉享受之“美”,其次是收藏趣味之“美”,第三是可规避通胀风险的经济收益之“美”。对于“激情”投资者来说,购买艺术品的同时,免费获得了其附带的经济收益之“美”。而对于财富投资者来说,视觉享受和收藏趣味之“美”,又是“意外”的收获了。
凯捷美林的《世界财富报告》一直将艺术品收藏与奢侈收藏品(豪车、游艇、私人飞机等),奢侈消费品(设计师款手包、鞋、时装等),珠宝、宝石和手表,“杂项”(俱乐部会员卡、枪支、乐器),体育活动投资(运动队、赛马、航海)及“其它”收藏品(钱币、红酒、古董等)一同归入“激情”投资项目。
而根据凯捷美林2 0 0 9年至2 013年间连续的5份《世界财富报告》,可以了解到金融危机过程(2 0 0 8 年至2 01 2年)中,支撑高净值人群艺术品需求的主要因素的变化。
在金融危机爆发的2008年,高净值人群对于“激情”投资的态度开始发生转变。实际上,对于“激情”投资的总体需求并没有受危机影响而大幅下降,显著调整的是“激情”投资内部各类资产的配置比例。出于对有形价值(tangible value)的追求,高净值人群在大幅缩减多种“激情”投资项目的同时,对艺术品投资的热情依旧高涨,当年艺术品收藏投资占“激情”投资总额的比例由危机发生前的20%(2006年)上升至25%。
进入2009年后,虽然“激情”投资的多个细分领域的需求仍低于危机前,但高净值人群已经显示出回归的迹象。最重要的投资行为变化之一为部分高净值人群在金融市场依然动荡的情况下,开始以“投资者兼收藏者”的身份,进行“激情”投资,即追求拥有长期有形价值(long-termta ngible value)的“激情”资产种类,而所有细分领域中最能体现该种价值的便是艺术品及“其它”收藏品(钱币、古董、红酒等)。
2010年,随着全球金融环境的改善,高净值人群对于满足审美与情感需求的享受性支出的比例有所回升,而作为既能提供审美,又与主流财务投资手段低关联或负关联的艺术品,仍然保持了其配置多样化的吸引力。报告也指出,高净值人群开始明确地将金融市场中“替代性”投资(通常包括结构性产品、对冲基金、金融衍生产品、外汇、大宗商品、私募股权、风险投资)所具备的某些属性与职能,如资本保值增值、投资组合多样化及获取短期投机性效益等,叠加到某些原本从“审美”或“生活方式”角度提供满足感与吸引力的“激情”投资项目上。
2011年,尽管艺术品、珠宝与纪念品不被算作“可投资资产”,但高净值人群中出现了将大量资本投向各类“嗜好”与“收藏”的情况。虽然在严格意义上不能称之为“替代性”投资,但大量高净值人员将其“持有物”视为投资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2年,随着国际金融环境进一步改善,高净值人群出于“喜好”与“社会责任感”(purposes)进行“激情”投资的情况有所增长,“激情”投资行为中追求经济性“增长”的色彩开始褪去。
所谓艺术品份额投资,就是将一件价值数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的艺术品以价值标准进行拆分,将拆分后的价值以权益方式进行转让交易。文化艺术品份额合约挂牌交易后,投资者以类似买卖股票的方式买卖份额合约。
举例来说,假如一件艺术品价格为1000万元,就可以将它分成1000万份,按每份1元申购。此时可参与艺术品上市前的发行申购,持有艺术品的原始份额。如果以市场价1元/份购买3000份,当以市场价格1.5元/份卖出全部份额时,可获利1500元。当以市场价格0.5元/份卖出全部份额时,即亏损1500元(假设不计佣金)。
普通人也可投资高价艺术品
一般来说,艺术品投资主要有3种方式,艺术品拍卖、艺术品信托、艺术品股票。份额化交易即为艺术品股票,是对现行艺术品市场的一种补充。优点在于其资金和专业门槛较低、投资周期较短、流通性较强,能让更多人有机会进入艺术品市场。
艺术品份额交易模式与股市类似,需在文交所电子平台进行,网上开户、网上交易,也有K线和技术指标。与股市不同的是,艺术品份额交易采取T+0,当天买进当天就可卖出,而且日涨跌幅度上限为15%,高于股市的10%。为了抑制T+0所带来的频繁交易,交易程序设定了5%的交易量上限。比如,1000万元的资金总量,当日累计买入量或累计卖出量不能超过50万元,超过限定系统会禁止继续下单。此外,如果单一账户收购的份额达到67%,就触发强制要约收购,即必须买下该艺术品。
相关人士介绍,今后将陆续推出字画、瓷器、玉器等多个门类的艺术品,初步规定上市艺术品价值要500万元以上,可以预见不远的将来另类投资将会由小众投资变为大众投资。
甄别艺术品份额投资价值
艺术品份额投资价值或增长潜力如何,主要取决于艺术化本身的投资潜力,主要立足于艺术品本身的价值判断。
看大势
就当前的大势而言,艺术品投资市场的逐渐形成,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内艺术品市场将会持续走高。根据国外的经验分析,当艺术品投资市场形成之后,其消费能力也会随之上升。如艺术品消费市场已相当成熟的欧洲,花费在艺术品方面的约占25%,美国次之,日本也占到很大的比重,而在经济迅猛发展的中国,份额很小。这预示着中国的艺术品消费市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关注投资热点,与时俱进
要关注各个时期的变化,并依据变化调整自己的投资策略。在每个时期,随着关注的热点不同,会有不同流派的作品成为当时的焦点,也会不断有令人意想不到的结果出现。就像投资股票一样,在某个时期总会有一个热点出现。如果抓住热点进行操作,收益肯定要大一些。
基本面分析必不可少
所谓艺术品的基本面分析是根据自身的阅历、积累、题材的内涵、专业人士的建议等对标的艺术品的价值做出基本判断,进而决定投资与否或者离场时间点等。
机遇与风险并存
目前已经有多家文交所从事艺术品份额化交易,但多小心翼翼,市场也持观望态度。普通投资者对于艺术品知之甚少,天津文交所调查统计,目前来开户的投资者主要有3类,一是长期从事股票和期货买卖的专业或准专业投资者;二是有过收藏艺术品文物经历的投资者和古玩玩家;三是经验较少但是资金较为充裕,对新兴事物非常感兴趣的人。在所有开户者中约一半都是35~40岁的男性。
艺术品交易市场证券化后,也会像金融市场一样有波动,对此要有充分心理准备。
法律法规依据不足,隐藏法律风险
各地文交所都把《物权法》第94条和101条作为艺术品份额化交易的主要法律依据。但我国尚未出台与艺术品权利份额发行、交易相关的法律法规,也没有出台专门针对艺术品份额发行、交易的管理办法,艺术品份额的公开发售和交易活动的法律法规依据不足。
艺术品本身除了拥有财产权之外,还具有署名权、修改权、发表权等权利。艺术品份额化实际上只是将艺术品的财产权进行了份额化,财产权之外的人身权利显然不能进行份额化分割。目前的做法对艺术品所属的人身权利问题并无说明和交代,艺术品份额交易是否涉及财产权之外人身属性权利交易的问题等等,都需要进一步探讨。
公开发售机制不健全,隐藏信用风险
相对于股票发行而言,艺术品份额发售机制缺乏必要的信用保障体系。我国证券市场的机制有利于在公平、公开、公正的市场环境下,将劣质证券排除在市场之外。但艺术品份额发售和交易中,与艺术品份额发行、上市相关的事项均由文交所负责,交易所不但决定艺术品份额能否发行和上市,甚至还决定份额发行上市工作由哪家发行商完成。这种做法不仅有悖于市场的公平、公开、公正原则,有损于市场的公信力,也难以抑制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更有可能将艺术品发售演变成为利益输送的渠道,而沦为滋生腐败、洗钱犯罪的温床。
艺术品份额发售的定价机制存在缺陷。艺术品是一种特殊商品,艺术品之间的价格缺乏可比性,其价格通常由买卖双方依据个人的评估与判断共同决定。艺术品份额的定价过程中,既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体系,也没有一个公认的、权威的鉴定与评估机构,难以对艺术品的价值做出公允的估值。
交易机制存在缺陷,隐藏交易风险
艺术品份额的投资回报缺乏稳定的基础。相对于股票而言,艺术品自身并不产生现金流,相反每年必须支付一定的养护、保险费用。艺术品展览虽然可以获取一些收入,但成批展出的收入很难在每个艺术品之间进行合理分配。另外,艺术品实物无法按照份额交割,投资者不可能实现从持有份额中分享对艺术品的欣赏、收藏。艺术品份额化的投资回报更多地只能寄希望于交易价格的不断升高,低买高卖,获取价差就成为获利的主要模式,价格起伏越大、交易越频繁,越便于短期获利。这种机制下,非理可能将份额价格推高数倍,导致价格失真,狂热之后出现暴跌,在市场中产生连锁反应,最终使投资者损失惨重,成为受害者。
文交所上市的艺术品份额,总份额相对较小,虽然由早期T+0交易模式修改为T+1的交易模式,但依然容易被人为操纵,出现市场的剧烈波动,甚至被非法资金炒作,从事短线交易、操纵市场和洗钱等不法活动,聚集市场风险。
《华人世界》:您对古铜镜有着一种痴迷的情节,很多年前您就开始收藏铜镜了,能简单和我谈一下您的收藏故事吗?
冯毅:我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了自己的第一个古铜镜收藏,那时,朋友手上有两个古代铜镜,第一眼看到它们,我就被他们精美的纹饰吸引了,立刻决定买下了它们。那时,1万元买一个铜镜,很多人看不懂,说我傻,花那么高的价钱,买回来也不知真假的东西。
过去十年中,中国的古铜镜收藏渐渐热闹了起来,我会常常到国外去寻宝,由于以前中国的文物很多都流失到了海外,所以有些精品都在国外,这对中国收藏家来说是一件很伤心的事情。
也正是因为对铜镜的情节,我联系了中国嘉德,开设了中国古铜镜拍卖专场,希望让更多的人喜欢上古铜镜,这也是对中华文化的一种保护。
《华人世界》:这么多年来,您不惜一掷千金地收藏古铜镜,古铜镜吸引您的地方在哪里?
冯毅:古代的铜镜制造得精美绝伦,具有很高的研究、观赏和艺术价值。中国的青铜镜工艺之精美是任何国家无法相及的。
铜镜流传的不多,市场上出现的也大多是一些出土铜镜。这些铜镜由于长期埋在地下,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氧化锈蚀,因而保存完好的也就寥寥无几了。而铜镜又是世界上享有盛名的青铜器门类,从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出我国古代冶炼和工艺技术水平的高低,因此极具收藏价值。
《华人世界》:最近两年,一些拍卖公司都开设了古铜镜拍卖专场,如中国嘉德、北京华夏,您是如何看待这一现象的?目前国内关注铜镜收藏是哪些人?
冯毅:很欣慰,因为古铜镜渐渐被大家重视起来,特别是今年春拍中国嘉德、北京华夏开设了铜镜专场拍卖。
纵观铜镜收藏市场,过去大部分购买铜镜的人都是出于对艺术品的收藏爱好,这里面以专业经纪人,收藏者,古玩商为主:然而现在进入铜镜市场的人员成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投资者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这些人几乎成为了铜镜收藏市场的主角。
《华人世界》:古铜镜在最近几次的拍卖会中,价格有所上升,但对收藏市场来说,这个价格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和其它一些藏品如青花瓷、书画,差别还是很大。您是如何看待这一现象的?
冯毅:在中国,艺术品收藏与投资正在一个活跃的阶段,绘画、瓷器是投资的热点。目前,铜镜的收藏远不如收藏绘画、瓷器那么热门,专门收藏铜镜的人比较少。但铜镜正在由冷变热,逐步成为新的投资亮点。
从艺术品收藏与投资规律来看,一类藏品初次参拍时形成的成交价格都存在着行情上冲的较大空间,今日的冷门很有可能是将来的热门。虽然不少铜镜都在数万元落槌,但并不意味着升值空间不存在了。铜镜的成交价格还要经过收藏界的一个认知的阶段,这也是步入投资领域必须经过的阶段。对于铜镜投资,应把握中长期持有、分阶段买进、挑选精品留存而逐渐淘汰劣品的投资策略,使藏品系统化和精品化。
《华人世界》:与前几年相比,铜镜拍卖成交总体处于上升趋势。市场上也出现了一些造假仿冒铜镜。作为古铜镜鉴赏家,您是如何区别真伪的?对收藏者来说,又该如何规避收藏时收到假货的风险?
冯毅:古铜镜赝品所采用方法大致有“埋地雷”、“浸药水”或者二者兼而用之。其实,真假铜镜只要看工艺就能看出其差别,真品的纹理非常明显,因为古代采用的是青铜浇铸工艺,而仿品大多是蜡刻板,纹理相对要粗糙很多。
艺术品收藏关键是艺术品真假的问题。收藏艺术品切忌不懂装懂,哪怕是似懂非懂也不行,必须要有百分之百的鉴定功力,必须完全正确审视工艺美术的品质优劣,自己不懂的话要找行家掌眼,但千万不能找一些纸上谈兵、不敢承担赔偿责任的假专业。其实收藏爱好者要想规避风险,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寻找能全部承担责任的艺术品经纪人,假设价格100万元的东西,经纪人收取10%的“掌眼费”,一旦走眼全额赔偿,这样多花10万但避免了100万可能损失的危险。但收藏前也要了解经纪人的鉴定功力、赔偿能力以及他们的信用记录。
《华人世界》:作为中国内地“古铜镜收藏第一人”,您最大的心愿是什么?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这些年来,艺术品市场一路高歌猛进,艺术家价格指数的高度泡沫化以及礼品市场的繁兴,曾推动着中国艺术品市场迎来一个又一个的。
同时,我们也看到,大量产生的泡沫,虚抬了作品价格,打破了收藏的秩序。尤其是一些当代书画家的作品,近乎天方夜谭的价格,已完全游离于市场规律之外,是泡沫的集中表现。
在宏观经济结构调整、流动性普遍紧缩、国家大力反腐的背景下,艺术品市场呈现出“冷淡”乃至“惨淡”的状态:一些画廊倒闭歇业,一些拍卖公司生存艰难,一些名家画作价格遭遇市场“腰斩”……
形势艰难,才能孕育出更多更好的市场机遇;从容应对,才能让更多的投资者趋于理性、减少人为炒作泡沫等现象。基于这样的市场共识,与所有市场一样,狂飙突进之后艺术品市场必须要进行深入的盘整和淘洗……
一个古玩商和画廊主的个案
“从2015年一年到现在,几乎就没有任何生意可做。从事这个行业将近二十年了,都没有遇到这么冷清的时候,我现在全是在吃‘老本’。”在北京潘家园附近弘钰博的一家古玩店里,刘先生呷了一口茶,很无奈地对笔者感叹说。
刘先生50出头,上世纪90年代在经商有所成的情况下开始进入北京古玩圈,经营明清以及现代瓷器,其间经过风风雨雨,也算是小有名气:先是在北京古玩城A座有了一个店,后来在弘钰博又盘了一个店。
“以前也有生意不好的时期,比如2008年金融危机的时候,但也不至于如此冷清。”刘先生说,他现在的工作就是每天在店里喝喝茶,偶尔和旁边店的主人闲聊几句,然后就是从楼上望下去,看川流不息、来来往往的车流。
“整个楼层已经有好几家店都转让了,还有一些只是在门口贴上联系方式,平常也见不到人。”刘先生说。
其实从2012年之后,艺术品市场出现变化,刘先生的生意就受到影响,出货日益困难。偶尔也有行业几家店之间的“串货”,除此之外,没有更好的出口。“很多出口都被封了,如作为礼品,作为政府消费。”
“所幸多年磨练,我知道经营古玩行要有平稳的心态。大环境不好的时候也不要悲观失望,要积极‘备货’。现在只能把货囤起来,挺住冬天,期盼着市场行情高的时候可以卖高价。”刘先生说。
相较于刘先生,在离潘家园不远的十里河经营画廊的张静则更显惨淡,已经到了濒临倒闭的境地。“古玩商的日子其实并不算难过,他们囤的货一直在增值,并不会因为市场淡了就亏本了。”张静说。
张静的画廊是在2008年前后国内画廊发展的“黄金时期”创办的,熬过了金融危机,却在2016年的苦苦支撑中渐渐不支。
“书画以前是礼品市场的宠物,当年几千元人民币买某主席的一个斗方,最后卖到十几万元人民币一平方尺。而今这样的情况已经风光不再,画廊也就岌岌可危。”张静说。
“以前十万八万人民币甚至更贵的画,都卖得不错。现在整个大环境有变化,一般都是老百姓买几百元人民币的便宜字画。”张静介绍,实体经济的不振和持续的反腐正在强力挤压艺术市场的泡沫,主席、院长和大师的润格价位几乎被拦腰一斩,而当初以高位拿到的书画作品,而今价格一降再降也无人问津,最终无人接盘而“砸在了手里”。
“2015年到现在,画廊一年多的交易额还不如往年高峰期一个月的交易额。”张静表示,现在她的画廊是苦苦支撑,实在不行就暂时关门。
张静感受非虚。根据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估算,当前市场的成交量,大致相当于2010年书画市场高峰时期交易额的1/4。
惨淡的市场
早在内地春拍启幕之前,嘉德拍卖创始人、泰康人寿董事长陈东升就在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开馆时,向媒体表达这样的判断:2016年的艺术品市场应该会继续向下,到达谷底,2017年会有回升。
“当前的艺术品市场用‘冷淡’或‘惨淡’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比如山东潍坊、淄博等地的很多画廊在2016年的春节过后,甚至一张画都没有卖出过。”文化艺术与战略资深专家、北京外国语大学文化创意与金融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蔺道军说。
蔺道军分析,2005年的时候艺术品市场比较热,到2007年底的时候就冷下来,然后一直到2009年才开始恢复,一定都与宏观经济的基本面相关联。
“当前艺术市场的冷淡也是市场规律使然。花无百日红,必然有一个冷热调整的过程。”蔺道军说。
确实,不仅画廊如此冷淡,就二级市场来看,也是冷风阵阵。齐白石创作于1947年的《花鸟四屏》镜心近日4850万元人民币落槌,但2010年其成交价为9200万元人民币,价格遭“腰斩”;谢时臣的《玉林仙逸》拍出189.75万元人民币,而在2010年秋拍中却是以504万元人民币成交;王鉴的《仿古山水》册页刚刚以2350万元人民币落槌,而在2010年的拍卖价就达2016万元人民币……
一份来自雅昌的调查报告称,2015年中国艺术品春拍市场总成交额为244亿元人民币,同比2015年的335亿元人民币下滑了27.2%,成交量同比降40%,成交率同比降12.89%。其中书画、瓷杂和现当代艺术三大板块量价齐跌,现当代艺术跌幅最大,成交额同比下降44.17%,几近腰斩。
详细来看,2016年春书画市场释出量为144751件,有48730件拍品成功交易,共创收113.11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了33.05%。不仅如此,2015年春拍的成交率也不如2014年同期,为33.66%,同比跌了14.66%。
在2016年中国嘉德春拍上,潘天寿的《鹰石山花图》以2.79亿元人民币创潘天寿画作拍卖价格纪录;紧接着,李可染1976年创作的革命圣地山水巨制《井冈山》同样表现出彩,以1.265亿元人民币成交。
尽管这两幅作品大大超过了市场预期的成交价,但是,这一个例并不能代表整个市场的表现,也不能不代表艺术品拍卖市场走出困境,正如中国嘉德董事总裁兼CEO胡妍妍所说“整体成交率略有下降,反映出市场调整期大资金锁定精品的同时,对普通拍品需求减弱。”
据业内人士透露,规模较大的一、二线拍卖公司,2016年的总体策略就是“过冬”――减少拍卖场次、缩小规模,以降低成本,缓解压力。相当一部分从2005年至2014年持续经营艺拍业务10年的机构如北京传是、北京银座、北京盈时、蓝天国拍、福建拍卖、中拍国际、浙江南北、河南金帝等在2016年春停拍,而新开张的机构贡献的拍卖总额又难抵停拍机构的成交总额,两者相差6亿元人民币。可以说,在艺术品市场深度调整期,绝大多数机构业务的集体缩水是导致本季度拍卖总额缩减的主要原因。
“综合上述情况,可以说,当前整个艺术品市场确实可以用‘惨淡’。”蔺道军感叹地说。
挤泡沫的机会
面对市场的冷淡,多年从事艺术品投资的张金东却开始在拍场寻找自己喜欢的艺术品。
“在市场冷的情况下,投机的人少了,这样可逐渐拧干水分,挤掉泡沫,还原艺术品的真实价值。而在2010或2011年的时候,艺术品价格被炒得那么高,看不懂,让人不敢轻易出手。”张金东说。
张金东认为,现在的市场,高价、天价的拍品正在下降,几百万元人民币也能买到大作品了。泡沫、水分挤掉了,正是收藏的好时机。
梳理中国艺术品拍卖的纪录,可以发现,自从1994年中国嘉德春拍推出张大千的《石梁飞瀑》以209万元人民币成交,书画作品单件成交额第一次突破百万元人民币。仅两年之后,傅抱石的《丽人行》在嘉德秋拍以1078万元人民币成交,首次实现中国书画单件成交额过千万元人民币大关,艺术品市场进入第一个期。
而十年之后,艺术品拍卖市场迎来了第二个发展。2009年北京保利秋拍夜场,明代吴彬的《十八应真图卷》最终以1.51亿元人民币落槌,加之佣金,成交额超过1.69亿元人民币,中国书画亿元人民币时代到来。
“在那些艺术品市场比较成熟的国家,艺术品收藏一般要经过二三十年才能获利,且利润一般在20%~30%之间,我国的书画市场在短短十年的时间里利润却是成倍甚至数十倍的增长。”张金东说。
尤其这些年,某些画家的作品,从一平方尺几万元人民币暴涨到几十万元人民币,乃至不按尺寸只论张计价,一幅画数百万元人民币,这样近乎天方夜谭的价格,已完全游离于市场规律之外,是泡沫的集中表现。
“大量产生的泡沫,虚抬了作品价格,打破了收藏的秩序,使得收藏成为企业家行为,一般藏家根本无法进场。”张金东说。
在众多的业内人士看来,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经过这些年的爆发式增长,期间产生了大量泡沫,现在市场进入冷淡期,也正是挤泡沫的时候。
“市场调整的主要是前期艺术品价格升幅过快、过高所形成的泡沫,这种调整不是来自政府或外力的调整,而是市场的自发行为。市场本身具有纠错机制。”北京荣宝拍卖总经理刘尚勇说。
中央财经大学拍卖研究中心研究员季涛也认为,以前涨得太多,现在很大一部分中低档次的艺术品下架,以前这类需求占拍卖市场成交量的10%以上,但现在这种需求减少后也影响了主体市场。
“在宏观经济结构调整、流动性普遍紧缩、国家大力反腐的影响下,艺术品作为投资方式及礼品的作用和意义下降,促使这部分成交量的泡沫被挤压。”资深艺术市场专家龚继遂说。
目前,挤泡沫的效果已经初步显现。“一方面是藏家惜售趋势越发明显,另一方面投入到艺术品拍卖市场中的资金量也在减少。那些在市场最火爆时盲目入市并以投资作为主要目的的买家正在逐渐退出这个市场。”古陶瓷鉴赏家胡智勇说。
市场的方向
面对市场的冷淡,上面提到的刘先生表示,还是要积极适应市场的变化,做战略战术的调整。“比如很多古玩商都把目光转向网络,这已经成为一个主要的销售渠道,如网店、微信朋友圈、微信公众号等,我也在向这个方面努力。不改变思路怎么赚新时代的钱?”刘先生说。
深圳云峰拍卖公司董事长张京表示,以前艺术市场过于火热的时候,年轻艺术家没时间精心、潜心创作,因为订单太多,现在随着股市动荡和经济大环境不太好,艺术市场没有以前的虚假繁荣,年轻艺术家们可以精心创作。当艺术家作品水平真正提高了,作品就又会回到高价,成为人们真正认可的艺术。
张京认为,市场永远都有,股市或经济所造成的影响也是相对的,相信如果出现一个流传有序的好作品,还是有人会买。“经济大环境不好,其实是一个好的现象,会把一些之前炒作、价格虚高的画家作品淘汰掉,让艺术品市场趋于合理化,同时,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投资机会。”张京说。
“征集难、生货少,未来艺术拍品呈现青黄不接或许成为一种常态”,在季涛看来,艺术品拍卖市场两极分化将越来越明显,市场竞争的白热化也是拍卖企业进行兼并重组、进一步提高集中度的时机。
“那些经营时间久、品牌坚实的大公司可以利用低谷期集中整合市场资源,有利于将来进一步做大做强。而被优胜劣汰的小拍卖行也很难回到2001年时火热的拍卖市场中。”季涛说。
针对一级市场的发展,艺术品投资专家吕立新建议,画廊要“忍”,不能盲目、急于投资和新的艺术家项目,应缩小规模。同时要“变”,及时更新产品,特别是主打当代艺术家的画廊,可以考虑转做近现代书画。
针对二级市场的发展,吕立新建议,拍卖公司要降低成本,缩小规模,因为目前还是“狼多肉少”,征集作品困难,客户资源也有限,大家都在争这些资源;同时,要提高拍品质量,因为在资金有限的前提下,买家更趋理性和冷静,收藏精品的意识非常高;同时要提高整个拍卖公司的服务理念、业务水平。
而对于藏家,吕立新则建议,藏“精品”,非精品不碰!无论现在、未来,真正能带来巨大收益的一定是精品,是那些真正具有艺术价值、好画家的代表作。
锁定精品 等待回暖
2016年前八个月的艺术品市场,最引人注目的是横跨近三四个月的春拍,与往年相比,2016年春拍市场大幅萎缩近30%。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的《2015年春拍艺术品市场调查报告》显示,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春拍季市场整体容量缩小,拍品数量减少54304件;成交量同比下降40%,为93070件;春拍总成交额仅为244亿元人民币,总成交额降至2011年以来最低谷,降幅达27.04%。不过,该报告也指出,各项成交指标呈现全面下滑,但单幅作品均价出现提升,为26.23万元人民币/件,这表明拍品在缩量的情况更加注重精品化。
针对成交量、成交额、拍品大幅下降,分析认为,当前艺术品市场处深度调整期,规模较大的拍卖公司为应对拍品征集难、流动性紧缩这一问题,采取减缩量的策略。部分品类单一的拍卖公司迫于压力则退出春拍,拍卖公司与拍卖会的数量均出现缩减,专场数量缩减最为明显,同比减少221场。
艺术品的拍卖成交价格也可从侧面反映出市场人气及收藏风向等现状。从上半年春拍季的成交来看,精品依旧高价成交,但成交数量明显减少;普品成交总额下降,单价走低,说明市场对普通艺术品购藏热度降温。同时,中高端及高端拍品成交量缩水最为严重。
来自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AMMA)不完全统计显示,在2015年春拍季,1000万至1亿元人民币区间内拍品成交数量为202件,同比减少40.24%。虽然在亿元人民币以上有3件拍品诞生,如博物馆级巨作潘天寿的《鹰石山花图》以2.79亿元人民币刷新了潘天寿画作拍卖纪录、李可染早期红色经典佳作《井冈山》以1.26亿元人民币成交等。不过业内专家大多认为,在当下,亿元人民币拍品超出高端拍品的范围,属于特殊拍品,特例的出现确实可以维系市场信心,但却难以反映整个市场成交的真实氛围,因此2016年春亿元人民币拍品的释出可以说为这个寒冷市场带来些许暖意。
业内人士指出,对拍卖公司来说,最为看重也最能给其带来巨大收益的莫过于中高端及高端市场,然而由于市场不景气,各家拍卖行高价位的拍品数量都在下降。分析认为,个中原因一是高价位作品很难找到下一个接手人;二是藏家对精品比较惜售,高价位拍品很难从藏家手中征集到,这也造成2016年上半年高端拍品数量的减少。
高端拍品和高端市场大幅萎缩,中端及中低端拍品和市场虽然也有回落,但均属正常合理的市场波动范围。据上述报告统计,2016年春拍季,100万至1000万元人民币价格区间成交数量为3510件,同比缩水17%,成交额跌幅未超过20%。分析认为,该区间市场集中了艺术品交易市场上大多数中坚买家,这在调整期对拍卖公司来说至关重要,如何把握这部分客户,或将成为拍卖行未来工作的重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