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毕业设计的过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作者简介:吕艳萍(1955-),女,湖北英山人,武汉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查晓明(1967-),男,安徽怀宁人,武汉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湖北?武汉?430072)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省教改项目“电气工程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模式的创新与实践”(项目编号:JG2009007)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7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2-0107-01
本科毕业设计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实践环节,对于增强学生自身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与就业能力有着其他环节不可替代的作用。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是一个应用性极强的工科专业,具有强弱电结合、软硬件结合、元件与系统结合、运行与制造结合的特点,因此毕业设计在该专业的培养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毕业设计的质量受到了较大程度的影响,传统的毕业设计模式越来越不能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求。主要问题表现为:一是毕业设计选题内容过于陈旧,与工程实际或科研课题结合不紧密,多人一题等;二是指导教师思想上重视不够,对学生放任自流;三是毕业设计时间与考研、找工作的冲突,导致学生无法将充分的精力投入到毕业设计中;四是缺乏过程管理的有效措施,制度执行不到位。
针对上述问题,武汉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结合专业教学特点与培养目标,深入分析,敢于碰硬,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并认真落实执行。
一、严把选题关
毕业设计选题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毕业设计质量的高低。学院非常重视毕业设计的选题工作,从毕业设计开始起前一年左右就酝酿毕业设计的选题,强调毕业设计选题要突出可行性、实用性与创新性,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及创新能力。为此,学院采取了以下措施。
1.及时更新毕业设计选题内容
选题多以实际工程、科研项目、新兴热点为基础,鼓励教师将自己科研课题中的部分专题作为毕业设计选题,淘汰往年内容陈旧的选题;同时增加反映本学科最新发展动态、电力系统最新成果并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新题目。
2.强化毕业设计选题审批工作
对指导教师提交的毕业设计选题申报表,经所内审批后,由学院设立的毕业设计指导委员会根据“专业性、综合性、实践性、创新性、可行性”原则,对其难度和工作量进行进一步审查筛选,通过层层把关,及时剔除或更改不符合要求的选题。
3.选题实行双向选择,坚持一人一题
学院将通过审批的课题名称、指导教师、设计内容、所需人数等信息向学生公布,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和情况填写选择表,经毕业设计指导委员会汇总整理后返给指导教师,严格执行一人一题、每个教师指导的学生不能超过5人的规定。对于选题过分集中或较少的情况,在充分尊重学生意愿的前提下,进行统筹调整安排。学院在选题过程中对学生加以引导,对读研学生,鼓励由导师直接指导其毕业设计,以便于学生较早的进入指导教师的研究领域;对参加武汉大学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3.5+1.5”联合培养项目的学生,则由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研究生导师指导毕业设计,利用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对已确定工作单位的学生,允许他们到就业单位完成毕业设计,使他们能够更快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
实施以上措施以来,武汉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毕业设计选题质量明显提高,结合生产和科研单位需求的实用型课题所占比例大大增加,其中不少涉及到新能源、智能电网、电动汽车等新兴领域,在毕业设计总题目数量明显增多的同时保证了较高的更新率,这就大大扩充了学生的可选范围,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
二、引进项目管理体系以强化过程管理
针对以往毕业设计过程中出现的指导教师与学生的懈怠问题,武汉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将本次改革的重点放在强化过程管理上,学院引进项目管理体系来监控毕业设计全过程,即结合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的特点将毕业设计过程按阶段细化为多个环节,每个环节均对教师和学生提出明确要求,学院实施“选题可行性研究需求分析开题总体设计详细设计开发、编程实验、验证毕业论文撰写”和“每周例会中期检查论文形式审查预答辩答辩”的工作流程,跟踪毕业设计全过程,保证毕业设计工作能收到切实的成效。
1.开题答辩制度
第七学期选题结束后,指导教师马上下达任务书,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和寒假进行资料的收集和准备,了解所做课题的现状、目标,考虑拟采用的方法或技术路线,提出完成毕业设计的初步计划,撰写《毕业设计开题报告》,第八学期开学两周后进行开题答辩。答辩小组由研究方向相近的指导教师组成,重点审查毕业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工作量是否饱满、预期质量等,并提出修改意见。若开题答辩未获通过,则要求学生认真修改后再进行答辩,及时避免了毕业设计中可能走的弯路。
2.周志制度
武汉大学电气工程学院从2011年开始,每个参加毕业设计的学生都发一本周志,由学生填写,指导教师签字。周志内容包括:本周所完成的主要工作、取得的成绩、遇到的困难及存在的问题,敦促学生日有所学;指导教师每周至少要检查一次学生的周志,掌握每个学生的进度,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面临的困难。这一制度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和教师的责任感,提高了师生保质保量完成毕业设计任务的自觉性。
【关键词】顶岗实习;毕业设计;改革实践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引导、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作为高职教育教学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实践性环节,以其作为提升高职生专业技能水平、职业综合素养、促进学生“零距离”就业最有效的方式,越来越多的在职业教育中受到关注和重视。
一、顶岗实习在毕业设计中作用
顶岗实习是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他各教学环节的深化、补充和检验,是综合性最强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毕业生上岗前全面提高职业能力的必经阶段。通过顶岗实习,使学生全方位了解社会行业,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熟练的专业技能,并达到社会对从业人员应具备的知识、技能、素质的基本要求,为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扎实的基础。
建立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相结合工作机制改革,其基本的指导思想就是要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努力使顶岗实习单位成为学生的就业单位,努力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得身临其境的职业体验与岗位职业能力训练,使顶岗实习管理工作走向规范化、科学化,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二、传统毕业设计模式及其存在的弊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专业的细分,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呈现多元化。以建筑工程专业为例,其毕业生的去向有:有的在施工单位从事施工管理,有的在造价管理部门从事工程预决算,有的在监理部门从事项目管理,有的在设计部门从事工程设计,有的在房地产公司从事销售和策划等等。而传统的毕业设计模式往往是要求学生利用8周左右的时间进行商场、教学楼或者办公楼的结构设计,进行方案选取、受力验算、结构施工图的绘制,这实际上是以往高等教育学科体系教学模式在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映射。而职教委对高职教育要求“紧密结合企业的技术进步和生产发展,按照不同岗位的实际需要,确定培训的目标、内容和要求……克服培训与需要和使用脱节的倾向”。传统的毕业设计模式与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已不相适应,已呈现出一些弊端。高职高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论学习以“必须和够用”为原则,理论知识相对薄弱,不同学生知识水平参差不齐,采取“一刀切”做结构设计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求职意向,相当部分学生对结构设计缺乏热情和动力,难度也较大,存在应付了事和抄袭现象;传统的毕业设计内容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相背离,使学生毕业后不能很快融入工作岗位,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影响毕业生的求职与待遇。
三、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相结合的措施
以就业及社会需要为导向,积极探索合理的毕业设计模式,研究在顶岗实习这一较长工作过程中结合具体工作岗位进行毕业设计的可行性与操作方案;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相融合,学生熟悉实际工作的程序、内容、方式,实现“零距离上岗”的教育目标,在刚参加工作时,即能成为一个熟练的、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而也能得到较为优厚的待遇、较高的薪酬。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一)选题阶段:采用“分流制”原则,学生根据自己的求职意向与学习兴趣,自由选择施工、监理、测量、造价、质量检验、资料整理等方向性毕业设计题目。
(二)顶岗实习岗位分配:学校收集汇总选题,根据不同学生的求职意向与选题,在顶岗实习分配阶段,尊重各位学生的意向和兴趣,最大程度上合理分配学生至不同顶岗实习工作岗位,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就业为导向,部分学生已经联系好就业单位,可以在工作岗位上结合具体工作完成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
(三)过程控制:顶岗实习过程中,校内指导老师通过巡查,或者借助现代化的通讯网络对学生在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辅导答疑;安排有专门的指导教师进驻学生比较集中的企业,对学生进行及时和必要的辅导。
(四)成果验收:在毕业前夕,学生返校,根据不同的毕业设计选题,在不同的小组进行毕业答辩。以建筑工程专业为例,毕业设计答辩组可以分为设计组、施工组、监理组、预算组、测量组。
四、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相结合取得的成效
(一)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相结合,学生根据自己的求职意向与兴趣选题,有效的提高了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的积极性,积极投身于顶岗实习工作岗位,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以往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存在的应付或抄袭现象。
(二)以往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学生往往还想着自己学校老师安排的不同的毕业设计题目,不能全身心投入顶岗实习工作;或者在校做毕业设计时,学生往往还要花费相当大的精力去找工作,不能专心做毕业设计。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相结合,使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两者在时间上和内容上相协调,大大提高了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的质量,也大大提高了顶岗实习的实效。
(三)教师进入企业一线对学生进行指导,教学相长,也大大提高了教师的实践能力,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知识结构有所改善,培养了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
(四)有利于促进学生就业。学生直接获得实际的工作经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企业对于学生的认同率要高于一般的人员招聘,使学生应聘岗位时,顺利地被用人单位录用,大大地提高了就业质量。实践证明,我系的学生有一半以上是在原顶岗实习单位就业了,无疑对于学生、学校和企业是三赢。
(五)更深层次上实现了校企合作。老师进驻企业对学生进行辅导和答疑,同时与企业的领导和技术人员有了更多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实训基地的建立,实现深层次的校企合作。
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相结合的实践表明: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工作过程相结合,以就业为导向,既实现了“零距离”上岗的目标,又使毕业设计质量大大提高。同时达到学校、学生、企业“三赢”的效果,此项改革措施收效显著,具有推广前景。
参考文献:
关键词:毕业设计 创新能力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a)-0235-01
毕业设计是高等学校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步骤,是教学与科研工作、实际工作的结合点,是整个教学中占用学时最长、最能衡量学生综合水平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学实践环节。毕业设计也是作为大学生提出申请授予相应学位时评审用的学术论文,作为衡量作者从事科学研究的创造性能力或新见解的重要依据,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本科毕业设计是本科生创新综合能力培养的最关键、最有效的资源、路径和窗口。21世纪是追求普遍创新的世纪,人才是国家创新体系中最根本的支撑性要素,创新型人才培养是高校对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义不容辞的重要责任。“大学制度不仅传授知识,而且还教授研究能力。这是她获得骄傲和闻名遐迩的原因”。至今尚没有一所世界一流大学不是以高质量的本科教育为基础的。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已成为全球高等教育界的重要研究和实践前沿。创新是中华民族的重大使命和重大机遇,高等教育更应为培养具有创新综合能力的学生服务,功在当代、志在千秋。创新性的本科毕业设计是学生毕业及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是衡量高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重要窗口,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本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与基本技能、增强学生自身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极为重要的教学资源,是本科生创新综合能力培养的关键和有效路径,它有着本科生其他人才培养环节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毕业设计这一重要、也是本科教育最后的环节中,如何做好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创新人才无疑已是历史赋予每位教育工作者必须解决的问题。
(1)本科毕业设计中本科生创新综合能力是可以明确判别、测度的。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指明方向,毕业设计过程中“创新”概念需要深刻理解和把握。从横向看,学生所做的工作和前人所做的工作有哪些不同,有哪些新的发现或新的结果;从纵向看,学生通过哪些毕业环节学到了哪些新知识,掌握了哪些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是否具备进入社会能独立工作的能力;从“全方位”看,毕业设计的研究课题的先进性很重要,而学生所采用的方法、手段、信息获取和处理、现象结果分析讨论、报告提炼等诸方面是否有所创新,则更为重要;从“创新综合能力的动态过程”看,学生是否通过毕业设计,树立了创新意识、创新欲望,提高了创新能力,着力点集中在能否进行创新工作的过程上,而不仅是看创新结果上。通过上述对“创新”概念的理解和把握,就解决了如何判断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有否创新的问题。
(2)在毕业设计过程中继续进行创新性实践,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选题是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的一项基础工作,选好题目是确保毕业设计质量的前题。首先要明确选题的指导思想:符合本专业培养目标,满足教学要求和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其次选题必须把握好满足教学要求和结合实际这两个基本条件。在选题满足教学要求和结合实际这两个基本条件中,结合实际的含义是广泛的,既包含了要选择利于学生直接参与的实际项目设计或研究课题的内容,同时还包含了题目要有多方案的可比性和具备应用本专业领域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条件等内容。这样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工作责任心和提高实际工作能力。
第二,通过文献、现场、专家调研等多途径相结合。让学生自己收集一系列参考文献,带领学生在工程项目地点进行考查,带领学生参加全国性学术研讨会,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同行一线专家,使学生尽可能全面、具体、深入地理解自己的毕业设计研究目标、任务、意义、实现路径。
第三,结合课程教学,向同学介绍工程设计中的新方法、新技术,着力培养学生掌握毕业设计先进方法的能力,为本科生发表创新性学术论文创作条件。系统介绍科技学术论文写作的具体过程及其要点,树立写作就是再创新过程的思想,着力培养学生的严谨写作、严密思维的创新基本能力。让学生自己多次修改毕业设计论文,多次对照阅读老师的修订内容,着力培养学生的分析讨论、总结概括的创新基本能力。
总之,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科技发展、经济增长和社会和谐进步的核心驱动力,毕业设计是本科生创新综合能力培养的最关键、最有效的路径,在毕业设计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综合能力是重要教学目标。通过本科毕业设计,可以让学生树立创新性思想,在毕业设计选题、信息收集、问题剖析、方法掌握、科技写作、讨论总结等毕业设计各个环节,认真贯彻对学生创新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本科毕业设计是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是切实提高本科生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对提高工科专业学生的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得学生能够很快地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对提高高校教学质量与学生就业竞争力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张俊林.在毕业设计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191-193.
[2] 孔祥雷,周根明.工科专业毕业设计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09(9):138-139.
[3] 刘幼立.抓好毕业设计环节提高毕业设计质量[J].华北工学院学报,2004,20(2):88-89.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论文);PDCA循环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毕业设计(论文)是本科生教学计划中的重要阶段,是对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与检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顽强的意志力、责任心和科学精神;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要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独立地进行探索,独立地解决问题,很好地提升自己各方面的素质,磨练自己的能力。同时,毕业设计(论文)也为学校提供了重要的教育教学资源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信息。因此,毕业设计质量直接影响着毕业生的质量,也影响着就业的质量。为了保证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我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在工作中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过程管理方法。
1毕业设计(论文)的组织机构及分工
在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阶段,除了要有指导教师和学生的参与之外,还要成立专门的毕业设计(论文)领导小组和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小组,每个小组均设组长、副组长、组员、秘书等职。
毕业设计(论文)领导小组一般由系领导班子和主要基层干部组成,负责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方向和原则性问题的把握。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小组成员由各教研室进行安排,在毕业设计(论文)领导小组的领导下,主要负责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具体实施和管理。
基于这样的组织机构的安排,制定出毕业设计(论文)流程如图1所示,毕业设计(论文)领导小组、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小组以及指导教师和学生各司其职、同步协调,明确各个阶段的具体任务,有利于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顺利进行。
2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控制方法
毕业设计(论文)阶段历时较长,环节也比较多。如果没有一个合理、规范的过程设计,对过程不加控制,是难以保证学生能投入很大精力进行毕业设计工作的,也难以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因此,在毕业设计(论文)阶段引入PDCA循环使毕业设计(论文)过程逐步完善、逐步优化。
PDCA循环是一种对质量进行持续改进的方法,PDCA的具体描述如下。
P(Plan)策划:对毕业设计(论文)整个工作进行详细的计划。
D(Do)实施计划:按照计划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工作,并可根据实际完成情况调整计划。
C(Check)检查、监控、评价:一方面是对实施计划的过程进行监控,同时通过检查和评价来获取一些可测量的数据。
A(Action)改进提高:通过对过程监控、检查评价结果的分析,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并对下一轮的毕业设计(论文)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使得毕业设计的质量得到持续的改进。
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的PDCA循环如图2所示。
3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框架
在PDCA循环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常见的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的活动,并建立了一个框架,把整个毕业设计(论文)阶段分为准备、开题、课题研究与实施、撰写论文、评审准备、评审、改进与提高七个过程域,在每个过程域中有着不同的实践,并设有检查点或者里程碑,对各个环节中教师和学生分别有哪些活动,产生哪些文档等进行描述,如表1所示。
这个框架从整体上看,是一个完整的PDCA循环,体现了持续改进的思想。在毕业设计(论文)的实际过程中,可以根据本框架中的实践活动作一些剪裁,剪裁的原则就是易于操作、管理有效、执行力度高。
4结论
在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中引入科学合理的过程控制,在东软信息学院计算机系已经成功地实施多年,实践证明,高效的管理带来了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整体提高,也为计算机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参考文献:
[1] 叶,彭毓. 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环节规范化管理初探[J].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1).
[2] 刘健. 本科毕业设计过程管理的探索[J].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5,27(5).
【关键词】艺术设计;中国画课程;必要性
一、中国画艺术为艺术设计提供民族文化资源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发展历史的文明古国,老祖宗为我们后人留下了丰厚的文化瑰宝。尤其是对于我们现代的艺术设计来说,这些文化宝藏可谓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这样的文化根基与现代的艺术设计是不能脱离的,因为艺术设计不单单是通过某种艺术手法或者设计软件制作出来的视觉传达语言,而是从这些艺术设计作品中传达一种具有民族特质和鲜明个性的文化。在当今这个信息高速发展,文化多元化的新时代,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兴起,我国艺术类院校的招生规模也在逐年的扩大,尤其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数量也在不断的增长。分析现状,不难得知。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文化课成绩普遍不高,相对于非艺术类专业的学生而言,对我国传统的文化了解也不是特别的深。从而造成一种人文修养和民族文化的欠缺。在一次国际设计大赛中一位外国评委说过这么一句话“中国学生的设计作品不管从设计水平上还是从设计理念上各方面都不比外国学生的差,可是将它们的作品放在一起就看不出那些作品是中国学生设计的了”。也就是说中国学生的设计作品缺乏中国本土的文化特色。怎样让现在的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更多的去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呢?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之一,就是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在课程设置上增设中国画的学习课程,作为中国的国粹中国画,我们有义务有责任将它传承下去。几千年来历代画家呕心沥血为我们创造出来这门具有民族风格的艺术形式,并且置于世界艺术之林闪闪发光,我们不能让它在我们的手中失传,应将其发扬光大。
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学习中国画不单单只要掌握这个画种和相关的一些理论知识,最重要的是要学习它的精髓,充分的将中国画特有的表现形式比如:造型、笔墨、构图、色彩等等,运用到自己的设计中去,将中国画里的元素和艺术设计相联系起来,丰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们的表现手法,从而为提高学生们的艺术修养和艺术技能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会徽形状就是一枚“中国印章”的形式,将中国画中所特有的印章艺术、现代的艺术设计和体育运动相互结合,在运用艺术的夸张变形等手法,使这一会徽极其具有民族色彩。如果我们对类似中国画这样的传统民族艺术了解不多,或者是不曾学习过,那么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就少了一种启迪他们进行艺术设计创作的灵感。所以说中国画富含几千年的民族文化资源,更是值得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进行学习。
二、中国画艺术的大量技法可供艺术设计使用
早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法国著名画家杨西斯当时任职第戎美术学院院长,当他看到林风眠的创作作品时对他的作品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当时留学法国的林风眠每天呆在画室沉迷于西方绘画,恰恰忽略了中国的传统绘画。杨西斯就鼓励他,要从中国传统的绘画中汲取营养吸收优秀的元素,将东西方的绘画艺术相互融合,这时林风眠豁然开朗,从此认真钻研中国传统绘画,并通过使用西方绘画的形式和技法,探索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艺术道路。在现在的艺术设计中,也可以使用中国画所特有的表现形式,大量的技法都可以运用到设计当中,例如水墨的运用,中国写意画的水墨特征是非常明显的,这种特殊的艺术效果以及它所具有的审美特征,非常适合表现一些动画角色。比如在水墨剪纸片《鹬蚌相争》中,作者十分巧妙的将剪纸艺术和中国写意画的水墨特殊效果相互融合起来,这样使得原本硬朗的曲线变的十分的柔和,原本质地坚硬的轮廓却出现了细微的毛边。这种巧妙大胆的艺术手法,使得整个设计风格独特,并且给人一种虚实相生,变幻无穷的韵味。整个片子在国际设计大赛中先后五次拿了大奖。
三、中国画课程的学习有利于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现在艺术设计类学生的整体的素质需要进一步的提高,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迫在眉睫,其中中国画课程的教学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中国画是我国的国粹,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一种绘画风格,在整个世界的绘画领域中是自成体系的独立画种。其中蕴含着东方艺术独特的审美情趣和美学特征。通过学习中国画可以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对艺术的感受力、表现力以及想象力。学习中国画首要了解的就是构图,传统国画的构图是有一定的章法的,在艺术设计中把现代的设计思想和西方的构图意识以及我们民族的构图传统结合起来,一定会使学生在设计中思路更加宽广,可供选择的余地更大,这样学生们所创造出来的设计作品将会既具有现代感又具有民族精神。再者,就是中国画讲求的是用线造型,因为线的表现力是非常丰富的。线有曲直,方圆,长短,粗细,浓淡干湿的各种变化。运用线描的不同变化可以表现物象不同的质感,不同的性格特征,以及画面的韵律和节奏,甚至作者的情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学习和欣赏中国画线描所蕴含的美感和它所独有的表现力,从而可以丰富学生们在艺术设计中对线的独特认识,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设计作品中去。
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们通过学习国画特有的构图和线条,使得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得到一定的强化,并且还可以拓宽他们的思维空间。想象和联想是艺术设计离不开的两大法宝,通过国画的学习可以加强学生们对线的认识和运用,在他们制作效果图的时候将运国画中线条所具备的特性运用其中,那么他们所创作出来的设计作品就会具备意想不到的设计美感。国画的学习不仅仅从技法上理论上进行教学,最主要的还在于可以加强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国画强调的是画品照人品,各方面的学识修养要蕴含其中。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通过国画的教学使得学生们增强了自己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国画的教学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可以提高他们的综合修养和素质。拓宽了他们的就业渠道,增强了他们的竞争力和社会的适应力。
四、艺术设计专业增设中国画课程的依据
在艺术设计专业增设中国画课程,是作为学科专业基础课来设立的,隶属专业必修课的范畴。对于绘画专业学生的中国画教学以往是通过临摹写生强化学生们对技法的学习。而对于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中国画课程教学就要有别于绘画专业中国画教学的针对性和目的性了。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中国画课程的时间上是有限的,所以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要有一套适合于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们的学习计划和课程安排。要想使学生们对中国画更直接的认识,那就有必要掌握一定的中国画技法和规律。着重将课程的中心放在中国画理论的讲授、欣赏观摩、操作创作几个环节,课时可设置48个学时,3个学分,虽然所占的比重不大,但是非常重要。通过这些年来全国高校对艺术设计专业开设中国画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例如:广西艺术学院、广西民族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河南理工大学、河南师范大学等高校,在艺术设计专业中都开设有中国画课程的学习,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从而坚定了我们一定要坚持将这项教学改革的道路走下去,使得更加符合新时代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使中国画的课程教学在非绘画专业领域所产生的意义和效果加大,实用性增强,并将中国画这门古老的民族艺术在艺术设计领域充分的开发利用。把中国画这门本土的文化艺术瑰宝在艺术设计专业有限的教学课堂空间里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李晓霞.设计专业的学生有必要学习国画[J].美术之友,2005(6).
[2]陈瑞林.中国现代艺术设计史[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3]李和畅.现代视觉传达设计的中国传统意境创造[J].广西艺术学院学报,2006(2).
[4]陈红.视觉传达设计中传统绘画艺术元素的应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