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村市场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农村周边地区汽车市场现状分析
(一)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人均收入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发展取得可喜成就,中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明显优化,恩格尔系数显著下降,发展和享受型消费比重不断上升。中国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从1978年的67.7%下降到2007年的43.1%,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从57.5%下降到36.3%,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国家统计局报告指出,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在城乡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中,发展和享受型消费比重上升。
(二)农村人民对汽车的认识与了解
1.节能环保车型是未来发展重点、电动车型是汽车业的未来。能源是有限的,未来的发展方向肯定是以节能环保为主。纯电动车型是汽车行业的未来,哪个厂家掌握了电池技术,就是掌握了未来。
2.目前大城市汽车保有量急剧增加,趋于饱和,但在广大农村地区,汽车保有量还很低。估计全国农用车保有量达到1700万辆,如果将这批车换代升级成汽车,又将是一块巨大的市场。以每辆车补贴2500元计算,50亿元的补贴款可以带来200万辆的更新,如果此项政策坚持若干年,农村汽车市场就可以启动。
3.小排量车快速增长是早已出现的趋势。小排量汽车已经是市场的主体和增长的动力。如果保持2008年的增长速度,再加上政策刺激因素,小排量汽车市场增长15%就可以基本保证今年全年汽车市场增长率不低于7%。
二、我国汽车市场发展前景分析
中国汽车工业的产业组织结构与企业规模中国的大汽车公司专业化程度与国际大汽车公司相比仍然较低。中国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仍然主要是围绕某一集团发展的,规模较小,尚未形成面向全行业甚至国际市场的大汽车零部件生产集团。2002年这一情况有了较大变化。中国主要汽车公司开始按照车型组织专业化的汽车公司,例如,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以原第一汽车制造厂主体专业厂为基础组建了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专门从事中、重型载重车的生产、销售,资产总额191亿元。中国的大汽车公司开始把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独立出去,发展成为面向全行业的企业。例如,东风汽车工公司把车桥厂独立出来,成立了东风车桥有中国汽车工业的技术水平。
三、未来农村汽车市场的特点
第一个特点,要求汽车产品功能要齐全,要多样化,因为他们需求是很实际的,既是生产资料,又是生活资料。第二个要求动力强劲,结实耐用,和农村的生产实际,和道路要相结合。第三个要经济实用,性价比高,和农民的收入要结合起来。第四个,功能要差异化,效率要高,要适合各地农村对汽车多层次的消费需求。最后一个,就是维修保养要方便,售后服务要方便。这是调研过程当中农村购车一个主要用途,首先他们还是比较看中方便自驾出行,第二个自家生产用,干农活,第三个做买卖经商,也是为了生产经营用的。可以分析出来农村居民买车是干什么用的。这个图是我们在调研过程当中得出来一个结论,农村居民对汽车车型的一个需求。可以看出来农民对轿车的需求期望值还是很高的,其次就是耳熟能详就是微型客车,然后农用三轮车,低速货车,小货车等等这些车型。这个是农村居民购车当中考虑比较多的因素,首先他们对价格关注度还是最高的,其次是油耗,第三是安全,还有就是耐用性,产品一定要皮实,第五一个就是关注品牌,应该说他们对品牌关注度还不是很高。
轿车在农村市场的发展空间应该说是非常巨大,首先根据调研农民对购买轿车愿望非常强烈,另外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的消费也需要升级,再有就是产品道路适应性各方面性能对产品要求也在不断的提升。第三,农民对轿车产品还是非常关注价格。微型客车在调研当中排在需求的第二位,因为它是比较适合农村汽车市场的需求,近期市场需求量会很大。农民对空间,安全性,舒适性,这方面要求也在不断提升。第四,仍然是价格。
货车,农村居民对载货车需求调研当中居第三位,有很大的市场空间。同时调研过程当中,我们发现他们希望货车在拉货的同时,最好能多拉几个人,应该说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对轻型货车长远需求会比较大。对货车这一块动力性,以及道路适应性要求不断提升,对车辆功能性配置方面也会不断提升,尤其安全性,和舒适性,从长远来看轻型货车市场需求将会越来越大。
一、存在的问题
1、一些“杂牌军”缺乏专业的安装队伍,常年四处招募民工组成“游击队”,不懂管路设计、热水器主体固定等专业知识,更不懂产品后期的保养维护,在安装时破坏了屋顶的防水层,导致房屋漏水;有的太阳能热水器重量过大,超出了房屋的承重能力产生安全隐患;有的太阳能热水器的水管挤占了排风口等。
2、在太阳能的使用过程中,农民反映70%的太阳能热水器质量差,不好用,甚至不乏有大品牌名列其中,存在明显质量隐患。一些企业为了节省成本,采用手工发泡的方式,不能满足水箱保温层的厚度要求,致使热水器保温性能差。还有不少企业,通过偷工减料,使用0.4毫米以下厚度的不锈钢材料做成水箱内胆,不仅引发了水箱漏水,还减少了热水器的使用寿命。还有一些低价和有隐患的太阳能产品进入农村市场,不仅没有为农民带来便利,反而影响了农民的生活,也损害了品牌的利益。
3、太阳能热水器基本没有建立服务队伍,上门维修还没得到很好的完善。一大批太阳能产品并不提供专业服务保障,还有不少企业的服务网络完全空白。太阳能行业的投诉事件占绝大多数也是因为企业服务不到位,如果解决不了服务问题,整个太阳能市场将会一片乱局,到手的市场也会丢掉。
二、怎样维护好、发展好农村太阳能市场呢?
首先,太阳能生产企业要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上,将产品性价比、情感诉求等锁定在消费者身上。
将正确的产品设计理念还给市场和消费者。太阳能热水器的质量管理应该涵盖从产品设计、制造到安装全过程中,绝不是简单地加工组装和销售。农民需要什么价位的产品,对产品有什么特殊要求。他们需要的产品一是价格便宜,二是耐用,三是实用。了解了农民的消费心态,接下来是对农村进行一番调查,根据当地的房屋建筑特点,研制适合的产品,既要做到价格便宜,又要质量好,还要用起来方便。比如,农户家中通常没有下水道,那么如何解决排水问题,就需要考虑到安装设计当中。总之对农民们的需求和心理了解得越多,就对市场吃得越透,就越容易赢得农民的认可。
其次,太阳能企业在确保产品质量的同时,技术和功能创新上也要与时俱进
太阳能企业竞争加剧,质量得不到保障,必然没有消费市场。技术和功能得不到创新,就会因质量不过关引发服务问题,也必然会被市场所淘汰。作为世界太阳能热水器生产与应用规模最大的国家,却不断在质量上、技术上发生弊病。农村市场的需求虽不如国际市场和城市市场在性能上要求那么苛刻,但是从目前太阳能热水器在农村市场的占有率上来看,企业必须在技术上找到产品亮点,才能迎合农村市场的发展态势,走出一条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再次,一定要完善售后服务。
关键词:农村流通市场;农产品;农村经济
中图分类号:F3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1
农村流通市场体系不健全造成了农村消费市场发育不良,启动乏力的局面,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建设农村流通市场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1.建设农村流通市场体系是全面启动农村市场的渠道保障。近年来,中央通过采取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农民收入状况获得明显改善。农民收入的持续增加,使得农村消费市场正处于规模不断扩大,消费结构更新换代的重要时期。从人口数量,以及近年来农民收入水平增长情况来看,农村的消费市场很广阔,可挖掘的潜力较大,但当前农村市场启动乏力却是制约经济持续增长的一个“瓶颈”。为适应农民消费水平和需求层次提高的要求,争取早日全面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就必须通过对流通资源的整体利用和先进流通生产力的运用,不断健全和完善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实现农村流通的组织化、网络化、规模化和现代化。
2.建设农村流通市场体系是整顿和规范农村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举措。随着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农村市场逐步形成了多种经营形式、多种经济成分、多种渠道竞争的分散格局。这种流通格局一方面方便了广大农村消费者的生产生活,但另一方面由于目前对于农村商品流通监管手段有限、力度不足,缺乏严格的准入制度、健全的商品质量检测制度和必要的检测设备、手段,加之农村市场的分散性不能满足先富起来的消费者对高品质商品的需求,部分企业和个体经营者经营行为不够规范,进货渠道混乱,一些在城市、中心镇没有市场的“三无产品”及假冒伪劣商品流向农村,农民利益被侵害现象时有发生。反映出农村市场经济秩序不规范,商品市场流通体系不健全、不完善,农民“买难”、“卖难”问题尚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3.建设农村流通市场体系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社会再生产的重要途径。社会再生产的全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没有健全完善的现代化流通,生产也必将受到制约。构建现代化的农村商品流通体系,从生产方面来说,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从需求方面来说,可以将适销对路、物美价廉的工业、生活物资直接送达农民手中,适应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的新要求。
二、建设农村流通市场体系亟待解决的问题
1.农村流通市场体系渠道不完善。就当前农村市场消费品和农资产品流通而言,以农贸市场、小型百货商店、便利店为代表的传统流通业态仍占较大比重,连锁店、超市等新兴业态比较少。
2.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发展规划滞后。目前农村地区商品流通规划和建设滞后问题仍比较突出,有的地区虽有规划但尚未与城镇发展总体规划、区域控制性建设有机衔接,造成这些地区农村市场结构不合理,市场布点、选址上存在随意性,农村市场整体处于无序发展阶段。
3.农村商品市场监管不到位。由于农村商品流通主体渠道不明显,市场的地域广阔和网点分散,对于农村商品流通监管手段有限、力度不足,缺乏严格的准入制度、健全的商品质量检测制度和必要的检测设备、手段,这使得农村消费品和农资市场流通秩序混乱、效率低下。
4.农村流通市场体系缺少符合农民需求偏好的商品。当前的一个主要现象就是不少农民有钱无处花,有钱不愿花,难以获得像城镇消费者一样的消费体验。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一是农业生产类商品市场需进一步完善,农具产品则急需加大补贴力度,如农副产品加工和存贮设备等适合农业生产的产品,碍于其高昂的价格,这类大宗农具一般引不起农民的购买欲;二是适合农村生活的质优价廉消费品较少。此外,售后服务跟不上也抑制农民的消费欲望。
三、建设农村流通市场体系的对策建议
1.提高认识水平,强化监督检查。在提高对农村商品流通认识水平和重视程度的基础上,要着力营造优良市场环境,加强农村商品流通的监管和调控,规范商品流通秩序。一是用法律法规规范农村商品流通的运行,并根据农村商品流通的实际情况,制定必要规章制度;二是加强对农村市场上假冒伪劣产品的查处和打击力度,防止假冒伪劣产品进入农村市场;三是相关职能部门利用多种形式进行政策宣传,鼓励合法经营,震慑和打击非法经营活动;四是健全市场投诉受理机制,鼓励农村消费者通过电话、信函、电子邮件等举报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建立群众监督网,并通过12315联络站使农民的投诉得以及时受理,权利得到及时维护。
2.立足优势发展农产品批发、零售市场。在发展农产品市场中,应高度重视依托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产品比较优势,立足地区资源要素,注重差异化,以规范化管理、规模化经营和标准化服务为核心,健全农产品批发市场,特别是要重点建设和发展一批跨区域、辐射力带动力强的特色产区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同时,要以统筹城乡市场发展为重点,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到城市开办农产品超市,逐步把农产品零售网络延伸到城市社区,对于有条件的超市和便利店可直接从产地采购,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努力提高农产品在连锁超市、便利店等新型零售业态中的经营比重。
3.着力构建农村日用消费品和农业生产资料流通渠道网络。根据农村市场消费环境的不同,以及农村消费者居住分散的特点,大力发展现代连锁超市、仓储式商场、转卖店等新型流通业态,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特许经营等新型流通方式改善农村消费者购物环境,形成城乡互动的新型日用消费品零售网络,把质量可靠、价格合理的日用消费品销往农村市场,使农村居民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样高质量的商品与服务,全面启动农村消费市场。要构建以农村供销合作社为主渠道的规模化、层次化、网络化和竞争有序的农业生产资料流通渠道,从保护农民切身利益出发,认真抓好种子、农药、化肥、农机具等产品的质量安全,健全农资损害赔偿机制;与此同时,农资销售企业还要完善围绕农业生产经营的服务保障体系建设,为农民提前、产中、产后技术服务,大力推广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农产品质量、科技含量较高的新型农资产品。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农村金融市场;金融机构
一、农村金融市场的特点
(一)资金供求的季节性和需求的时效性
由于农村的主体产业是农业,农业生产中含有的自然再生产过程决定其必然呈现出受自然条件、生物生长规律所制约的周期性,这也必然影响到农村的资金供求,表现为农业生产的准备、投入时期的资金集中需求和农业收获季节的资金集中回流的的反复循环。使农村资金的供给和需求在时间分布上不平衡,连续性不强。
(二)高交易成本特点
金融交易与其它经济交易一样,也具有交易成本,与城市金融交易相比,农村金融交易在信息成本和监督实施成本方面都要高一些。首先,农村人口居住相对分散,交通、信息设施落后,加上农业生产复杂的技术性和生产的长期性,使得农村金融交易双方在搜集、整理、分析对方的有关信息方面付出更多的成本;其次,由于受时空限制,以及农村资金用途广泛等特点也使信用贷方对借方的监督成本,保证信用合同实施的成本比城市高。
(三)农村金融市场的高风险特点
由于相对城市金融市场风险而言,农村金融市场除了受城市金融市场等风险因素影响之外,还在很大程度上受不可完全控制和预测的自然因素的影响,加之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繁,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的国家,所以农村金融市场的风险也就更大于城市金融市场。
(四)规模效益差,资金流动性差
我国农村经济的主要组成单位,是千家万户的农户,经营规模狭小,无论从资产存量还是流量上考察,都非常分散,集体经济实力则参差不齐,在大部分的农村,集体经济非常薄弱,农村工业、企业除少数地区外,十分落后,而且与农业联系不紧密,相关程度低。所以农村金融市场的主体也就显得非常分散,资金供求的个多量小,从而谈不上农村资金经营的规模效益。同时,由于农业生产的长期性和季节性,投入农业的流动资金具有不同程度的长期性和固定性特点。所以农村金融市场上资金的流动性差,效益低下。
二、农村金融市场发展存在的问题
从1996年以来,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包括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等)分别形成了具有政策性、商业性和合作的金融服务体系。
1.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资金来源不稳定、资金运用效益不高。农业发展银行主要把贷款发放给国有粮棉购销企业,用以支持政府按保护价收购粮棉等主要农副产品政策的实施,但由于粮棉购销企业获得贷款后,没有还贷的激励和压力,容易发生不良贷款,导致农业发展银行仅仅在农产品收购方面发挥着政策性金融组织的作用,其业务功能单一地退化成“粮食银行”。
2.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中国农业银行,因其商业化性质和农业本身的弱质产业特征:资金回收期长、收益率低、风险较大等特点,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农业银行大规模收缩经营网点,压缩基层经营机构,农业银行的资金投入由农村转向城市,现阶段,农业银行的农业贷款仅占各项贷款余额的10%左右,导致农业银行从农村吸收大量的储蓄资金流出农村,农民和乡镇企业的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
3.特殊的合作金融组织--农村信用社,合作金融的基本经济特征是自愿性、互助共济性、民主管理性和非盈利性。但我国目前农村信用社的合作性质流于形式,产权关系模糊,无法发挥民主管理的特征。经营管理模仿商业银行,以赢利为经营目标,偏离了为“三农”服务的宗旨;此外,资本不足、不良资产负担重、抗风险能力弱也成为信用社改革发展的阻力。
三、对发展农村金融市场的思考
(一)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改革
首先是加快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因此信用社的改革应根据各地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组织形式进行改革。其次是拓展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领域。农业发展银行在确保国家粮食储备资金的需要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为支持培育现代化粮食市场体系,对农业的信贷支持应由过去的仅在流通领域向生产环节延伸,积极支持农产品加工项目,提高产品深加工能力,并且农业发展银行还应该承担国家扶持农业和农村基层建设的重任。再次是农业银行应重点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银行应按照产业化经营的原则,重点支持优势产业、优良客户,打破产业、行业和所有制界限,选择一批信誉好、效益高的龙头企业给予重点培育,扶持龙头企业具有带动农户开拓市场、推广技术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功能,因此农业银行支持头企业发展时,也推动了农业的发展,活跃了农村市场,提高了农民收入,达到了银行、企业、“三农”共赢的效果.
(二)引导资金流向,解决农村金融市场资金短缺的现状。
首先,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主要是农业银行)每年新增存款(主要是从农村吸收的储蓄存款)的一定比例要投放到农业或涉农领域。其次,进一步完善邮政储蓄的有关政策,建立起邮政储蓄资金的回流机制。邮政仅吸收储蓄资金,不发放贷款,资金全部转存中国人民银行。直接流出了农村,虽然人民银行以部分转贷农业发展银行和对农村金融机构再贷款方式将部分资金又返给了农村领域,但数额有限,因此建立邮政储蓄资金的回流机制是非常必要的。再次,加大中央银行对农业发展银行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资金的支持力度。最后,逐步放开利率管制,实施市场利率,并且农村要实施比城市更快的利率市场化。
(三)提高农民收入,增强农户参与金融市场意识。
农户参与金融市场的程度较低,主要原因是农户收入偏低,偿还能力不足和贷款的交易成本较高。所以只有提高农户收入,他们才愿意投入更多资金进行生产,才有参与金融市场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完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良策探寻[J].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6,(01).
在当前外部经济环境恶化,仅依靠投资和出口不能阻止中国经济发展放缓的情况下,扩大内需成为必然趋势,尤其是河南广大的农村消费市场,存在着巨大的消费潜力,激发这种潜力成为保证中国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关键。
一、河南省农村消费市场的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对农村的投入不断加大,在国家取消农业税,实行各种各样的农业补贴等政策的支持下,河南农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农村消费现状得到显著改善,消费内容不断多样化,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在当前经济大环境下,农村居民的消费显得尤为重要,但是与城市相比,农村总体消费水平依然偏低,城乡差距依然在扩大。
(一)农村消费市场加速发展,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1.农村消费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改革开放以来河南农村消费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01年河南农村居民最终消费支出为1 736.8亿元,而2009年的农村居民最终消费支出为2 505.4亿元,到了2012年则达到了3 249.3亿元,比2001年增长了几乎2倍,并还在呈现出不断增长之势。
2.农村消费增长幅度进一步加快。随着国家一系列政策方针的实施农村消费增长幅度进一步加快,1952年农村居民消费为60元,到了2002年农村居民消费支出达到了1 734元,50年间增长了28.9倍,而到了2012年居民消费支出则达到了5 608元,比1952年增长了90多倍,几乎快达到100倍了,而且2012年消费支出比2002年增加了近4 000元,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3.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有所提高。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这从农民家庭每家拥有的电器用品就可以看出,根据统计,现在河南省每个家庭电视保有量达到1.48台,而手机则达到了每人一部的水平,农村居民家庭的电器用品得到了显著增加。另一方面食品消费从数量扩张到质量改善,主食消费减少,副食消费增加,并呈多样化、营养化趋势;衣着消费从“一衣多季”向“一季多衣”转变,部分青年农民追求时尚化。
(二)农村消费总体水平偏低,城乡差距突出
1.消费需求不足,消费能力偏低。虽然农村消费市场得到了很大发展,但是与城市消费市场相比,我国农村消费市场仍处于相对较低阶段的水平,农村居民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与衣着消费比例明显偏低,而休闲消费、旅游消费和城市相比差距更大,目前相当多的农村居民住房条件有待改善。
2.消费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与城市相比,农村消费市场的质量不高,问题十分突出,而且结构不合理。由于传统因素,农村居民消费首要考虑的是价格因素,而消费品质量则不在首要考虑之列,这也是当前农村市场充斥着大量假冒伪劣产品的重要原因。此外,农村消费市场结构也很不合理,具体而言就是农村居民在食物消费方面开支很大,而在居住、衣着、家庭设备、文教娱乐用品、医疗保健等众多项目的消费比重却不足。
3.农村消费市场潜力巨大,但启动难度较大。河南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村人口众多,将近五千万,但是消费总额占全省的消费总额不到35%,这证明河南省农村居民消费潜力巨大,尚待开发。而另一方面,农村交通不便,居住分散,又不利于市场的开发,并且现在农村流动人口数量太大,青壮年劳动力每年出去打工,只有在春节时候回家,使农村消费市场有很强的季节性,开发难度较大。
二、河南省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的制约因素
河南省虽然是一个农业大省,而且农村人口众多,农村消费市场潜力巨大,但是想要开发出农村消费市场的潜力还面临着很多制约的因素。
(一)农民收入水平总体偏低,持续增收难度加大是制约农民扩大消费的最大障碍
1.农民收入水平低。虽然最近河南省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显著增加,但是和城镇居民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而且还有持续拉大的趋势。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5 930.26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是5 523.73元,差距将近1万元,而到了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20 442.62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是7 524.94元,差距将近13 000元,相对差距有所扩大。随着这一趋势,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会继续加大。
2.持续增收难度大。尽管全国已全面取消农业税,并且加大了对农业的补贴力度,但由于近年来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居高不下,政策性增收基本被农资涨价抵消,农民消费能力受到很大制约。农民自我增收能力弱,一方面,农村产业化、市场化程度低,产品附加值低,农民从中获利较少;另一方面,农民文化素质较低,城市就业压力巨大,对农民工限制较多,外出务工人员工资水平普遍较低;再次,失地农民数量较多,许多失地农民无就业岗位、无可种之地、无社会保障,生活比较困难。
(二)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基础条件薄弱,市场体系建设滞后,消费环境较差
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基础条件薄弱,与生活相关的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农民行路难、购物难、饮水难、上网难等问题突出,严重制约了农村消费。另外,当前农村市场流通体系不健全,农民买难卖难的问题十分突出,成为制约农民扩大消费的一个瓶颈。而且现在的农村消费市场流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现有的农村集市、集贸市场小、乱、散,交易规则不完善,商品集散和辐射功能不强。
(三)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制度不健全,影响农民消费意愿
虽然河南省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在根本上仍不能满足广大农村居民的需求。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保障面还很窄、保障水平还很低,使得农民用于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支出大幅度增加,影响了对其他产品的消费意愿,而且现在仍然存在着看病难、看病贵、子女的教育费用负担过重、老年人生活我缺乏保障等等问题。
(四)农民消费观念保守,一些消费方式不科学
我国是一个文化历史悠久的国家,一些传统的观念深入人心,导致农民消费观念保守、消费方式不科学。农村的传统消费观念根深蒂固,量入为出,攒钱养老,勤俭节约的观念普遍存在,导致农村居民形成了能不花钱就不花钱,能凑合就不买的思想。另一方面,农村部分消费方式不合理,在婚丧嫁娶上过度消费,农村红白喜事相互攀比,而且人情消费、烟酒消费开支大。
三、河南省农村消费市场发展对策
当前,在国家一系列政策措施的作用下,农村消费市场出现了一些喜人的变化。然而,制约农村消费市场快速健康发展的因素依然很多,特别是农民收入水平不高、持续增收困难成为农村消费市场扩大的最大障碍。要从统筹城乡发展与统筹经济社会的战略要求出发,不断创新思路,破解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的制约因素,积极开拓农村消费市场。
(一)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农民有效需求不足问题
政府要继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按照政策对统筹城乡共同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要求,特别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农民增收创造良好基础,鼓励和支持大中型企业进入农村生产,为农民增收创造新的方式。另一方面,要继续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发展多种农业,调整农、林、牧、渔内部结构,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挺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把劳动力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多方位为农民创造增收方式。
(二)加快农村消费市场体系建设,完善农村消费环境
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市场流通体系,切实加强农村消费市场监管,规范农村集市管理,使农村集市更加规范化,专业化,规模化,加强检查执法,切实维护农村市场秩序,着力解决农村市场的突出问题。另一方面,规划建设一批农村商店与农村物流配送中心完善农村物流配送体系,使农民更容易接近消费市场,加快农村网络建设,为农民消费创造更加便捷的方式。
(三)转变农民消费观念,优化消费结构
加强教育宣传,转变农民消费观念。通过宣传,加快农民文化知识、思想观念和理财理念的更新,引导农民恰当地安排日常消费和非常规消费,使农民增加对发展型、享受型等商品的消费;同时,还要鼓励农民转变落后的消费习俗、不科学的消费方式,将农民消费引导到科学、合理、健康的轨道,从根本上提高消费质量和生活水平。另一方面,优化农民消费结构。当前农民总体消费水平较低、消费结构不合理,但是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消费需求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农民对高档消费品、耐用消费品消费意愿也不断增强,要通过多种途径不断优化消费结构。
(四)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解决农民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