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现代农业市场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市场调研 市场营销 现代农业企业
在信息时代,现代农业企业所面临的经营环境复杂多变,如何生存并寻求可持续的发展对现代农业企业而言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和考验,理论和实践证明只有那些能够迅速捕捉信息并以之指导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农业企业方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制胜。
一、 现代农业企业开展市场调研的意义
1.了解市场的需求状况及其趋势
通过市场调研可以搞清投资需求的规模、方向和不同层次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消费行为及消费变化,以确定产品结构调整的目标,生产和经营适销对路的产品,扩大市场占有率。
2.可以把握市场行情和大量的供求信息
通过市场调研,不断发现市场机会,抓住机遇,果断决策,开拓出国内、国外的新市场。
3.可以了解竞争对手状况
通过市场调研,了解竞争对手的产品、销售、价格、经营手段及其生产规模、技术水平、设备条件、人才实力等情况,以便正确地估量自己的竞争地位和竞争前景,采取对策,战胜对方。
4.可以广泛地获得可靠的信息
通过市场调研,把握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变化的状况,从而可以动态地进行市场研究分析,使企业的营销决策建立在扎实的客观的基础之上,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
5.可以掌握生产、供应、消费之间的规律
通过市场调研,自觉顺应价值规律和竞争机制的要求,促进企业自身的技术改造、管理水平的改善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根本上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
二、现代农业企业市场调研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现代农业企业管理层对营销调研工作认识不明确
(1)在理念上不重视营销调研工作
主要表现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认识上的片面。认为营销调研工作就是设计问卷、个人访谈等边缘性营销工作,应该属于大学和研究机构的责任,企业只需直接运用研究结论而不需从事研究工作;另一个方面是认为广告投资比营销调研支出更加可信和有效。因为它能够带来销售额和利润的直接上升,所以只要能筹措到广告资金,有无营销调研都可直接开展营销工作。出现这些错误理念的深层次原因是这些企业管理者还未形成适应市场长远生存与发展的科学竞争意识与科学决策的思想、制度、程序、方法,所以在管理上,依然采用粗放的经验管理方式,不进行动态营销环境调研,不研究市场供需状况,不研究顾客消费心理,很少进行企业战略决策,更不进行新产品研制开发工作,产品生产一味盲目仿制他人产品,尤其仿制畅销或名牌产品,因而极易造成一种产品畅销,多家企业追随,市场一旦饱和就竞相降价的恶性竞争局面。
(2)对营销调研工作寄予不合理的期望
虽然不重视营销调研工作,但企业管理者又往往对营销调研工作结果抱有很高期望,希望调研结论具体、简明并能直接带来销售额和利润的上升。实际上营销调研工作是为管理层的决策提供咨询参谋,而不是代替管理层进行决策,而且营销调研环境的复杂性使营销调研工作常常费时且难以得出非常具体、简单的结论,有些结论只能说明一种消费趋势或一种消费心理,或企业目前营销及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它一般比较抽象并带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要想最终取得销售额和利润的上升,还必须通过企业广告、生产与技术部门的共同努力形成具体的营销行为。当不合理的高期望达不到时,期望很快转变成失望,企业管理者对营销调研的不重视程度加剧了。
(3)在内部机构设置、职能与费用安排上,不考虑营销调研工作的实际需要
通过学习了解国外企业从事营销调研活动通行的做法是中小企业委托专业调研公司进行,大企业73%以上都设有专门的内部营销调研部门,配备分工明确的专业研究人员如统计分析、心理研究、模型设计等,并按年销售额的万分之一至千分之三十五进行费用预算。我国则是相当一部分的农业企业还未设置专门的营销调研部门或人员,其调研工作是由广告人员或推销人员兼职担任,调研工作的主要内容只是搜集有关商品信息,典型形式如设在商厦的厂方信息员。他们工作评价的重点在于销售定额的完成情况而不是市场调研;有的农业企业虽设置了专门的营销调研部门及人员,也规定他们的工作职责是专门从事调查研究工作,但是管理层在总体上缺乏战略指导和长久规划,在人员安排、相应设备配置上缺乏必要的支持,在工作成果上不是期望过高就是不相信、不采纳他们的调研结论,在费用预算上不按实际需要做出有保证的安排,这种环境下的营销调研工作是不可能顺利开展的。
2.营销调研工作方法不科学
目前我国农业企业在营销调研技术及营销调研工具运用上还处于极原始的阶段,系列的科学方法还未熟练掌握,营销调研问题选择、问卷设计、抽样工作等环节都还有不尽人意之处。如在最基础的也是我国运用得最普遍的调研工具调研问卷设计这一环节上就存在不少问题。首先问卷种类单一,只有开放或封闭的文字提问,少有图画完成、词汇联想等其他方式运用。其次,问卷技术设计不过关。经常看到这样的问卷:包含几十个问题,提供的答案项目限定了被调查对象的选择范围,所提问题含有专业术语或专业内容,所提问题不能反映调查目的等等。这样的问卷,其调研结论是不能令人满意的。
3.营销调研公关意识淡薄
消费者和用户是企业最重要的一类公众。营销调研活动是对公众负责、是对企业长远发展有利的良性营销行为,在它开展之前或进行之中针对需要对公众进行宣传,以便得到公众的理解和配合。公众从理解到配合的过程也是对企业从不知、不识到相知相识的心理转变过程。调研结论运用于营销环节,帮助企业改进工作,提高企业为公众服务的水平与质量,同时又会使公众对企业产品进一步的信任,达到进一步的沟通与理解。这样,企业就把营销调研转化为公关媒介,营销调研活动也就成为企业设身处地为公众着想、与公众沟通、取得公众支持与信任的公关活动。建立在沟通基础上的信任与支持是长久的,给企业带来的回报也将是稳定的、丰厚的。企业在调研中搜集到的有特色的公众语言也将成为企业下期公关或广告活动的宣传主题,成为进一步树立企业形象,促进与公众沟通的工具。因为用公众自己的语言宣传企业的产品与形象,它的真实性与亲近度是无可比拟的。遗憾的是,我们的农业企业由于种种原因怕跟公众沟通、不跟公众沟通,因而营销活动的宣传意识极为淡薄,能够成功地将营销调研转化为公关媒介的就更不多了。
三、现代农业企业市场调研策略
1.彻底转变观念,加强调研意识
对农业企业来讲,最重要的两个字是“观念”。经营观念是指导企业生产经营的基本指导思想和准则,是企业的经营哲学,只有以先进的经营理念为基础,企业才有可能做出正确的战略决策。为此一定要重视企业不同层次人员素质的提高,力求彻底转变观念,正确认识市场调研的意义及其重要性。
(1)最高管理者的认识水平的提高是关键
农业企业大多将决策权集中于企业最高领导一人之手,决策人是否具备了先进的经营理念,能否按照市场营销的理论原则,选择适当的调研策略开展调研活动,从根本上决定了企业的前途与命运。因此,企业领导要通过实践、进修、自学等各种方式来实现个人的知识和能力的不断提高,以适应信息时代对领导的高层次的要求,带领企业不断发展进步。
(2)加强从事调研工作的人员和其他人员素质
在提高领导素质的基础上,应当重视和加强对企业调研人员和内部其他管理层次人员的素质的提高,使企业在人员素质方面有质的进步,真正做到贯彻领导的决策意图,使企业内上下齐心协力,发挥协同作用,推动企业的进步发展。具体方法:第一,招聘具备先进理念的工作人员; 第二,对现有人员实施培训计划;第三,培育先进的企业文化。
2.结合自身情况,调整组织安排
根据调查显示农业企业的一个致命弱点是缺乏战略的思考和长远的规划,这与其没有科学的调研预测系统是分不开的。受资源能力等多方面制约,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以下策略:
(1)建立正规市场调研部门,专门从事市场情报的收集分析
如果企业的资源和能力允许,可选择建立自己的市场调研部门,开展相关的调研工作,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
(2)由企业高层决策部门负责调研计划实施工作
如果企业组织结构简单,资源实力有限,可以由总经理室负责市场调研工作,直接在决策的制定者领导下,进行市场调研的策划、组织、指导、控制工作,为预测决策提供信息数据支持。
(3)建立隶属于市场营销部门的调研组织
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由其营销或销售部门承担相应的调研预测职能任务,充分挖掘企业内部资源,调动人员积极性。
(4)聘请行业内资深专家或高校专职教师做智囊顾问
定期对企业的经营活动提供信息咨询,可以充分利用企业外部资源,指导企业的生产经营。
3.开发公共信息资源,实施文案调研
(1)侧重当地媒介,开发地方信息资源
农业企业因资源能力有限导致生产营销辐射范围较小,多数以企业所在地为生产经营主要地区,产品仅供当地及周边市场。因此,了解当地市场信息的首选媒介是地方报纸,只有更好地了解发生在身边的事,才能更好地捕捉信息,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目标消费者。
(2)精选专业杂志
营销类杂志向公司打开了一扇学习他人市场调研和营销经验的窗口,农业企业尤其需要虚心学习,不断进步。专业报刊杂志的选择要遵循综合性、权威性原则,要精而专,而非广而杂。通过专业报刊杂志,尽快地了解业界动态形势发展,关注环境的变动,确保适时行动准确调头,充分发挥农业企业的优势。
4.借助现有渠道挖掘非公开信息资源,开展实地调研
(1)借助一线销售人员,大力挖掘一手信息
市场调研是一项繁杂的工作,从农业企业特点出发,具体执行工作可借助于销售人员。公司销售人员可以借工作之便进行调研或临时执行调研任务。一方面可以节省公司人力、物力和财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可以督促销售人员加深对市场的了解,促进业绩的提高。具体可以采用市调的询问法向关键客户询问有关问题以采集相关信息,或采用观察法等实用方法来收集资料数据。
(2)借助经销商商,掌握调研数据信息
经销商或商在做好本地市场这一基本愿望上是与公司完全一致的,在这一前提下,公司可以与其合作向其索取相关信息资料,或者共同策划做好本地区的市场调研工作;一方面解决了调研的一大难题,同时也有助于巩固双方的合作关系,促进共同发展和进步。
(3)借助竞争者采集信息
此方法由来已久且实际有效,主要通过向对手索要公开资料,如宣传资料、价目表、产品目录等方便形式或借助展会等公开机会了解对手的多方面情况,以便于知己知彼迅速反应。
5.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开展调研工作
(1)借助网络搜集信息资源
企业要跟上信息时代的发展步伐,必须认识到网络的重要性。因特网的飞速发展给农业企业带来了获取信息资源的便利条件,它突破了部门、组织、地域及时间的限制,为农业企业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信息交流环境创造了广泛商机。借助网络,可以详细及时地获取世界范围内的最新经济信息、新产品、新技术、竞争对手的情况等多种信息,为公司提供决策依据,充分发挥农业企业优势弥补不足。
(2)借助自身网站开展调研活动
企业网站不仅可以快捷地收集信息数据,而且可借助其开展调研活动,如通过网上问卷的方式了解消费者的购买意图消费行为等内容,既方便省事又利于整理加工,是企业进行有效市场调研的途径之一。
总之,现代农业企业调研策略的选择是多方面的,企业必须结合自身的情况,选择合适的策略方针,以确保在竞争中不断开拓进取,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
参考文献:
[1]赵伯庄:创造性市场调研在市场营销中的渗透[J].商场现代化,2007,(21):109-110
[2]张芳娟:浅谈做好市场调研[J].商场现代化,2006,(6):160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 农村金融创新 支农资金
1.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发展的现状分析
农村商业银行是以农村信用社和农村信用社县(市)联社为基础组建的,近几年农村商业银行的数量和总资产规模急剧增加,根据市场研究分析报告和银监会统计,从2010年到2011年,农商行从85家增加到212家。总资产也在逐年提高,2003年为384.8亿元,2010年底,中国农商行资产总额2.8万亿人民币。2009年农商行涉农贷款占总贷款数额的57.2%,2011年上升至67%,支农投入力度明显加大。但是不良贷款存在问题,2005年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数额为180.1亿元,2009年不良贷款额就达到了858.2亿元。近几年农村商业银行加强风险监管,不良贷款率已逐年下降,2011年的不良贷款为341亿元,不良贷款率1.60%。
开始建立了支农服务新平台,为解决传统金融与现代农业不匹配问题,农村商业银行搭建金融支农服务平台体系。分别是银政合作平台,担保平台和银企合作平台。
2.我国农村商业银行支农服务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村商业银行作为股份制的金融机构,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仍存在诸多方面不足。
2.1资金供给多流向非农产业
农村商业银行出现大部分资金外流的状况。原因主要是随着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增加,农村存款分流的渠道增多,农商行要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而农业贷款的报酬率低,所以农商行自然拓展其他大型的资产业务。主要表现在重视非农产业、大企业的作用,而轻视对农业、小企业的资金需求。
2.2对“三农”信贷资金的投入力度不够
某些农村商业银行的“三农”信贷投入逐渐减少。据统计,因为农产品的开发需要付出巨大的成本,所以有的农村商银行的资金投向逐步从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投向发达地区,以开发更好的理财产品。
对风险较大的农户产业支持甚少。我国农业贷款有效的保障措施,贷款违约风险高,例如农业科技贷款,银行机构贷款投放的积极性不高。
2.3服务于支农的创新品种单一
现在,金融活动要求有灵活的资金流动,企业跨地区,跨国的经营活动,要求农村商业银行能提供跨地区跨国的贷款、结算、转账等金融服务。
目前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理财业务匮乏,中间业务发展更是滞后,农村商业银行把中间业务的开发重心放在信用卡、和结算上,忽视了其它中间业务例如基金托管类、承诺类,交易类、咨询顾问类等业务的发展,业务技术含量低,不利于农商行支农服务水平的发挥。
2.4对支农服务的风险监管和金融知识宣传不到位
金融知识宣传不到位。有些村民不及时偿还贷款,甚至有些故意不还,农商行必须加大力度宣传金融知识,拒不还款是违法及违反道德的。
风险管理建设的滞后性。主要表现在:一是认知与理念滞后,农商行由农信社改制而来,信用风险管理的理念,市场、操作等其它风险管理较为落后,执行不到位。二是信息共享机制不完善。目前农村商业银行召开董事会例会,听取报告以获得风险信息,没有形成风险控制的事中或事前监督机制,风险管理多事人工操作,缺少风险管理科技平台。三是缺乏高水准的管理人才,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大。
3.提高农村商业银行支农服务水平的对策
3.1实施优惠政策,加大资金投放力度
各农村商业银行要积极吸收农民闲置资金,加大支农贷款的投放力度。实施优惠政策:在人员配置方面可以增加三农和微贷客户经理;在资金上优先满足三农贷款和中小企业信贷需求;提高授信权限,根据当地贷款的实际情况,灵活授信,合理制定贷款的运行机制。为了提高贷款效率,可以规定一定限额以下的“三农”贷款和审批权授予一级分行;在调整利率方面,降低贷款利率,延长贷款期限,对于有“三农”特色的贷款规定利率上限,或按规定的最低利率给予政策优惠,如农林牧渔类产业。
3.2农商行应提高支持“三农”科技创新的针对性
扶持现代农业的生产建设。现代农业的机器化和科学化需要农村商业银行提供有针对性的技术和贷款支持。把有发展前景的,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作为农村基础的一些产业作为重点扶持对象,例如农业产业园、动植物养殖基地等,开展一些咨询业务。
以农村金融创新推动农村科技创新。农村的抵押业务稀少,要推出以动产、知识产权等更多的资产为担保物,改善贷款业务的灵活性,增加担保品种;对于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可以根据情况签订协议,延长贷款期限,或允许其分次还款,缓解一次性还款的压力。
搭建农村科技产业创新信息平台。为了解决信息不对称,提高贷款效率,通过展示平台,了解农商行及其政府相关部门的优惠政策,实现银政企的合作。
3.3大力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加强风险监管的力度
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宣传农村金融的信用体制,强化法律意识。首先,对农户的电子信用档案分类存档,建立授信机制;其次,完善农村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引进先进的风险监管系统,建立信用评价体制,减少农商行的信贷风险。
强化全面风险管理建设。首先,农村商业银行要引进技术,实现数字化操作,改善人工录入机制,加强风险管理;其次,努力培养高素质风险监管人才,提升对风险的判断,决策能力;最后,增加风险管理的信息获取渠道,定时听取风险监管报告,适时调查,听取基层人员的反应。
参考文献:
[1]卢亚娟.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基于农村微观主体行为的实证研究.南京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6
美国是目前农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工业革命早,农业生产集约化、自动化,农业经营产业化、组织化,农产品市场化运作、电子化交易,农业物流系统化,农业服务社会化、企业化,农业管理公开化、透明化,深入分析美国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信息化的特色对我国这方面的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美国作为世界电子信息产业的第一大国,农业信息化是在信息技术和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背景下,与整个社会的信息化同步发展的。美国政府以其雄厚的经济实力,从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全方位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构建了以国家农业统计局、经济研究局、世界农业展望委员会、农业市场服务局和外国农业局等五大政府信息机构为主体的国家、地区、州三级农业信息网,形成了完整、健全、规范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建立了强大的农业网络和丰富的数据资源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美国政府十分重视农业信息化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美国政府每年拨款15亿美元建设农业信息网络,进行技术推广和在线应用。2007年,美国配有互联网接口的农场数量从2005年的51%上升到了55%;拥有计算机或租用计算机的农场数量从2005年的55%上升到了59%。美国农村高速上网日益普及,其中使用拨号上网的比例从2005年的69%下降到了目前的47%。ADSL、光缆、卫星和无线上网更加普及,ADSL上网人数已占农村网民的27%,比2005年增长了1倍,光缆、卫星和无线上网人数也增至 7%。
——农业数据资源的整合共享。随着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美国利用自动控制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了农业数据资源的社会化共享。美国在农业数据资源采集及存储方面采取以政府为主体,构建规模和影响力较大的涉农信息数据中心(库),全面采集、整理、保存了与美国及国际有关的大量农业数据资源。以美国的AGNET系统为例:该系统是目前世界闻名的农业计算机网络系统。该系统于 1975年由内布拉斯加大学创建,现有200多个适合于不同用途的应用软件为开发者所有,覆盖美国46个州,联通美国农业部、15个州的农业署、36所大学和大量的农业企业。用户通过家中的电话、电视或微型计算机,再加上一个专门的装置,便可同主机连接并共享AGNET的数据和软件资源。此外,由联合国粮农组织生产的AGRIS,存有10万份以上的农业科技参考资料;信息研究系统CRIS可提供美国农业所属各研究所、试验站、学府的研究摘要;全国作物品种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储存有60万份植物资源样品信息,可在全国范围内向育种家提供服务。另外,美国还有国家农业数据库(AGRICOLA) 、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数据库(NOAA)、地质调查局数据库(USGS)等规模化、影响大的涉农信息数据中心(库)。这些数据库实行“完全与开放”的共享政策,给美国的农业生产带来了高质量、高效率和高效益。
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得到广泛应用
——农业专家系统。COMAX/GOSSYM是美国最为成功的一个农业专家系统之一。该系统由美国农业部和全国棉花委员会于1986年10月研制成功,用于向棉花种植者推荐棉田管理措施。它是一个基于模型的专家系统,有一个模拟棉花生长发育过程和水分营养在土壤中传递过程的模型GOSSYM。该模型给出施肥、灌溉的日程表和落叶剂的合理施用方法,给出棉花生产最佳管理方案,已在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和南卡罗来纳海滨等棉产区应用并获得巨大成功。在棉花收获时节,这些地区正值雨季。通过系统准确告知棉花成熟日期,农户可在雨季到来之前将棉花收获完毕,以获得最高的产量。近年来,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对COMAX做了进一步的改进。他们在最初阶段研制的CALEX系统用于棉花的生产管理。该系统在加州的450个农场得以应用,称为CALEX/COTTON。之后,他们又研制成功了用于桃园管理的CALEX/PEACHES,以及用于水稻生产管理的 CALEX/RICE。其中,CALEX/RICE可以通过因特网从气象数据库和加州的农药数据库检索数据。
——计算机模拟决策系统。目前,美国已开发了一些计算机模拟决策系统,并用于农业生产,如:美国的作物模拟系统,除了模拟土壤水分变化、作物生长等,还可以模拟发芽日期等发育过程;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研制了将作物模拟模型与GIS相耦合的农业和环境决策支持系统AE-GIS;夏威夷大学研制开发了DSSAT系统,该系统可以综合管理作物、土壤和气候数据,利用模拟模型技术来评价不同管理措施,评估不同措施对环境及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此外,美国农业部的GPFARM系统基于模拟模型,综合考虑经济、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为生产决策者提供决策支持。
——现代农业智能装备技术日趋成熟,逐步市场化运行。美国农业装备设计制造技术已趋于成熟,农业装备迅速向大型、高速、复式作业、人机和谐与舒适性设计方向发展。多种定位变量作业智能型农业装备,如收获、播种、施肥、施药机械已进入国际市场。美国 Trimble公司的EZ-Guide系统和AutoSteer系统能够实现农田作业过程的智能导航和自动驾驶;美国Mid-Tech公司的CenterLine Guidance Lightbar系统能够以直线和曲线方式导航,该公司作业控制和自动驾驶系统FieldPilot可以根据需要配置成精准变量施肥、变量喷药等作业控制系统,同时实现作业工程的智能导航和自动驾驶;此外,Beeline Technologies公司的Beeline系统也实现了自动驾驶功能,在北美的大型农场中得到应用和好评。相对于其他精准农业作业系统而言,农田作业导航系统技术应用简单明了,不需要进行事前的信息采集、数据处理和决策分析工作,而且全自动导航系统应用效果确定、明显,因而易于为从事规模化商业种植农户采用。从1995年起,一些地区农场开始采用装备了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的联合收割机。通过电子传感器和全球定位卫星,这些农机在收获季节可以不间断记录下几乎每平方米的产量及其他信息。农场就可以据此绘制出农场各地块产量的地图,从而剔除一些产量低的作物品种。1996年,美国有29%的农场服务商提供使用GPS的网络取样,到2002年已提高到50%。美国普度大学2007年的一项调查表明,76%的被调查者使用了精准农业技术,其中有64%的人使用了GPS导航系统,20%的人使用了地理信息系统和卫星/航空影像数据,10%的人使用了GPS自动驾驶系统和土壤电导率测定系统。
建立了完善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美国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主要有4个主体构成:政府部门的农业信息收集系统;政府支持下的农业教育科研推广系统;融科研、生产、 推广于一体的公司系统;以农场为主体的民间自我服务组织系统。
——政府部门的农业信息收集系统。美国农业部认为,如果大量的市场和生产信息不由政府部门来组织,就无法保证信息使用的公平性、及时性、真实性。所以,尽管有很多私人公司向社会市场信息,但农业部仍然在全国建立了庞大的市场信息网络,收集和官方的信息。美国农业部从1862年成立至今,已形成了庞大、完整、健全的信息体系,建立了手段先进和四通八达的全球电子信息网络。美国的农业信息体系由五大部门组成:①国家农业统计服务局及各州的农业统计办公室;②经济研究局;③世界农业展望委员会;④农业市场服务局;⑤外国农业局。它们分别负责收集、处理和加工全美及全球农业信息,协调美国农业部的商品预测项目和遥感工作,提供市场研究报告、现状和经济统计数据和专题报告,为美国农业提供全面、准确、客观的官方农业信息和服务,以确保美国农产品在世界市场中的主导地位。
——政府支持下的农业教育科研推广系统。该系统主要包括两个部门:一是联邦农业部的农业研究服务,下设国家农业科学研究院和国家农业图书馆。国家农业图书馆建有全国农业网站信息中心、农业数据库和技术标准库。二是以赠地大学为中心,与县合作推广体制。科研成果推广主要通过赠地大学与先合作建立的农业合作推广站进行。
浙江高效生态农业的生产经营模式
我省各地自然环境与农业生产的方法和过程不同,农业技术经济发展水平也各有差异。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必须从当地实际出发,适应技术进步和资源能源循环利用的要求,认真总结探索有效的生产经营模式。
(1)空间协调模式。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根据各种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按照农产品的适应性,把农、林、牧、渔等各业生产在平面或立体空间上进行科学搭配和布局,使土地资源在平面和立体方向最大化,使空气、光能、生物种群等得到充分利用,从而增加农产品生产的载体,优化农业生态环境。具体可分为空间种植模式、空间养殖模式和空间种养模式三种:空间种植模式是根据农作物间的互利共生,建立一个空间上多层次、时间上多序列的产业结构,从而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如农作物间作、套作和轮作模式等。空间养殖模式是在一定空间内养殖动物的层次配置,或在一定时间内的生产有机配合。常见的有:陆地立体圈养模式(如鸡舍上层、猪舍下层、鱼池底层)组合、水体立体养殖模式(如鸭上层、鱼下层、珠蚌底层)组合。空间种养模式,则是在一定空间内栽培植物与养殖动物按一定方式配置的生产结构。如稻――鱼共生组合、稻――鸭共育模式等。
(2)时间利用模式。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因此,时间也是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源。时间利用模式根据各种资源、有关农作物和动物的时间节律,采用栽培措施和工程技术等手段,巧用天时,合理利用时间组合和季节更迭,以实现生产项目周年合理搭配,最终获得效益的最大化。一是时间结合模式。把不同的农作物或同作物的不同品种,按其各自不同的生长时间进行科学合理搭配,使前后茬尽量结合,以便多季多次地生产出产品,发挥土地的最大效用。二是时间轮换模式。根据恢复和提高土壤肥力,防除病虫杂草危害,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的需要,在一定时期内,对同一田块按一定顺序,逐年轮换种植不同作物的复种方式。如水旱轮作,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料轮作等模式。三是人工季节调控模式。为利用农产品供应的季节差,通过人工环境控制手段,营造满足作物(动物)生长发育所需的客观条件,这样可以增加特别是在自然条件不适宜的条件下,增加农业产出,保障市场供应。
(3)物质能量循环模式。这是按照生物链和能量链的流动而设计的生产模式。它根据生态学原理,在一个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构成的生产体系内,充分利用生物之间、生物与自然界之间存在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的关系,运用系统内外的能量资源,科学有序地调度,推动包括废弃物在内的各种物质和能量的经济转化,实现农业增值。具体为:一是种植业内部链式循环。主要是指在作物及食用菌等生产体系中物质的多向循环利用。如大田作物秸秆、棉籽壳等用作培养食用菌的原料,食用菌产后留下的菌渣和废物再作大田肥料等。二是养殖业内部链式循环。主要利用畜禽养殖中产生的粪便废弃物,作为其他畜禽、渔业养殖的饲料或营养材料,实现废物利用良性循环。三是种养业结合链式循环。这种循环在种植业和养殖业之间发生。一般有畜禽――渔――作物食用菌循环、禽――畜――渔――果循环等。四是种养沼三结合链式循环。利用沼气厌氧发酵等功能,连接种养有关环节,既产生能源,又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等。
(4)要素集约模式。这种模式是充分考虑土地、劳动、资金、技术、能量等单方要素或多个要素之间在功能和数量上的相互关系,使各要素互利共生、协调发展,提高自我组织能力,增殖自然资源,维持高质效益,形成持续稳定高产的多元化农业。
(5)功能拓展模式。农业具有生产、生态和生活功能。在农产品市场约束日趋严重的情况下,要求农业在生产粮食等大宗农产品、满足社会食品需求的同时,发挥涵养水源、防止洪涝灾害、处理有机废弃物、净化空气、提供绿色景观等美化环境功能,发挥提供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增加收入的功能。当前,农业功能拓展最主要的形式,就是依托原有现代农业园区、高效生态农业基地等自然优美的乡野风景、舒适怡人的清新气候、环保生态的绿色空间,兴建一些休闲、娱乐设施,开发“农家乐”游乐活动,突出野趣、乐趣、闲趣,提供科普教育、度假、休憩、游乐、就餐、住宿等服务,提供亲近自然、感受农村气息的休闲观光场所。
高效生态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的划分不是绝对的,而且在实践中,农业的生产经营模式也不是单一的,而是以某种模式为主导,其他模式兼而有之,优势互补,混合发展,以达到资源配置最优化、效益最大化。
高效生态农业的推进机制
从浙江实际出发,今后一个时期要着力构筑六大机制,加快建成高效生态农业的产业体系。
(1)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构筑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机制。工业生产的最大特点是生产过程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产品形态的整齐划一、产品质量稳定可靠。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要求,也是高效生态农业最重要的属性。借助工业化理念,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最关键的就是要把企业化的质量管理模式引入农业领域,实施标准化生产。一是完善标准化制度。建立一套与名牌产品相适应的质量管理制度和办法,通过标准化的手段来规范从种子到加工、包装的全过程,生产出外观统一、内质良好的优质农产品。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内先进标准,广泛引进、推广国际通用的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技术以及良好的管理规范,鼓励生产经营者积极争取相关认证,取得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入场券”。二是全面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以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定、产品认证,有机食品、绿色食品认证为抓手,建立一大批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全面推行标准化模式图、生产档案记录等,形成稳定的农产品质量生产基础。三是推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按照布局合理、功能完备、服务便捷的原则,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检测网络和农业质检机构,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全过程的监测,形成政府管理和市场约束的“倒逼”机制,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高。
(2)培育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构筑龙头带动机制。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是由生产经营主体的素质和组织形式决定的。我省人多地少,传统的农户多,其生产规模小,经营分散,难以与市场对接。必须以组织化、规模化为方向,积极培育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大户、批发市场等适应产业化要求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创新组织形式,一头对接市场,一头连接农户,形成“龙型”的生产经营体系。一是加速土地规模经营。根据“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合理引导土地经营权的有序流转,扩大农户经营规模,发展订单农业,形成集中连片种养的条件,便于基础设施改善和设施农业发展,吸引资本、技术等要素投入。二是以专业合作组织为载体,引导农户自主联合。加强农业合作文化建设,扶持和帮助农民走合作的路子,根据农田、园地、林地等资源优势和不同的区域生产特点,在相对集中的区域内形成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组织形式。三是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扩大合作。在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的同时,把重点放在带动功能的发挥,放在建设与农户的连接机制上。大力发展“企业+农户”、“合作社+农户”、“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形式,促进龙头企业壮大与农民增收相协调,避免企业与民争利,实现农企互动、优势互补、产销对接,形成带动规范生产、促进农户增收的组织机制。
(3)加快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构筑农业科技促进机制。科技是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根本保证。它不仅包括生产技术,还包括加工、贮运、种子种苗、种养模式等技术,不仅包括技术本身,还包括创新推广技术的能力。一是要明确技术创新和研发重点。科技开发不应为技术而技术,而要提高有效性、适应性,重点解决生产实际中的重大问题。加快研发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先进适用技术和技术模式。加强科技协作攻关,力求在种子种苗、农产品精深加工保鲜、标准化、质量安全、资源综合利用和生态开发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二是要实行技术研究和应用的对接。生产实际中的技术问题能及时反馈,并得到科研部门的及时响应。科研部门的研究成果能及时得到生产部门的示范和推广应用,提高转化率。其中,很重要的是根据农业区域化布局的要求,完善农技推广和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技组织及人员素质,创建高效的农技推广服务平台。三是要提高农民应用科技的能力。加强农民素质教育和技能培训,增强专业技能和吸纳现代科技的能力,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普及。
(4)全方位畅通农产品物流,构筑市场拉动机制。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从根本上讲要反映市场的需要、体现竞争的要求。因此,必须根据市场经济规律,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选定农产品目标市场。一是要加强农产品市场研究。既要系统调查现有农产品市场,详细了解需求情况,包括需要的品种、数量、档次和流通渠道等,还要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情况和未来走势,进行市场方向、营销策略和销售渠道研究。二是要大力发展现代市场营销业。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升级改造,建立以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为核心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行业协会(农产品出口企业协会)和专业大户的市场营销作用,积极培育农产品流通、农村经纪人队伍和营销大户,规范农产品流通秩序,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流通效率,构建集约化、系统化、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农产品市场营销。三是加快农业“走出去”。把开发要素市场与开拓产品市场有效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运用资本经营的办法,把我省的资金、技术、品牌、加工、管理和种子种苗等优势,与外地的土地、人力、市场等优势相衔接,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在内外市场的共同拉动下,为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供动力。
都市农业的发展、特征和成效
都市农业的兴起
都市农业的思想萌芽于19世纪末期英国社会活动家提出的“田园城市”思想,这是立足于城市生活结合乡村生态的福利思想。1919年德国制定了《市民农园法》,提出了市民自给自足的家庭小菜园发展模式,从而成为都市农业的早期雏形。随着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发展,都市农业的思想日渐强化并得以实践体现。1930年日本《大阪农会报》介绍了北中通村(今泉佐野市)的都市农业;1935年日本学者青鹿四郎在《农业经济地理》中首次定义了都市农业这一概念的内涵。20世纪中叶,美国的一些农业经济学家提出了“都市农业区域”、“都市农业生产方式”等概念。20世纪7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步入了经济起飞阶段,全球城市化发展加速,都市农业也随之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起来。
都市农业发展的原因
为什么都市农业会伴随着城市化发展呢?因为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数量越来越多,单体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城市居民人数变得越来越多。城市居民消费群体扩展这一事实一方面使得满足城市居民消费需求成为一个新兴的重要课题,比如城市居民希望获得新鲜的蔬菜,尽管人们可以使用保鲜手段和现代运输手段,但始终不如就近生产的蔬菜来得新鲜。另一方面,城市化的发展,特别是城市规模和人口规模变得越来越大,人口拥挤、空气混浊、噪音污染、绿地稀少、缺乏自然、景观单调等城市病日益严重,城乡生活生态形成了明显的反差。早期的城市消费者需求主要体现在对食物的需求,但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消费者的需求逐渐扩张。虽然城市消费者依然需要食物,但随着食物供给范围的扩大和供给系统的完善,他们对食物供给的担心程度在不断下降,但对清新的空气、悦目的自然景观、宽阔的视野、传统的农业文化等需求在不断高涨,因此,都市农业就日益进入了城市发展的眼界,市民愿意为此支付消费,地方政府也愿意为此投入。
都市农业得以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城市居民消费群体变大这一事实蕴藏着巨大的经济利益,城市已经变为一个巨大的消费金矿,都市农业成为一种非常有利可图的产业,与传统农业的欠景气相比,如何更好地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为农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和产业增长点,从而吸引了一部分生产者和经营者来从事都市农业。
都市农业的特征
日本学者对都市农业的作用进行了大量研究,他们认为都市农业具有如下重要作用:(1)能向城市居民提供新鲜农产品;(2)提高农民收入;(3)能改善都市的生态环境;(4)在发生灾害时能提供疏散空间;(5)为城市居民提供接触农业的最佳场所;(6)具有城市后花园的功能。
人们对都市农业的积极作用越来越清楚,都市农业在实践中也得到了蓬勃发展,但什么是都市农业呢?至今全球对都市农业还没有一个确定、统一的定义,但通常公认的理解是:都市农业是在都市化地区、以满足城市消费者需求为主的农业模式,并且一致认为都市农业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城市导向
因为都市农业是以满足城市消费者的需求为导向的,所以都市农业的生产、流通和消费,农业的空间布局和结构,农业与其他产业的关系都是服从城市的需要并为此服务而安排。这大约也是“都市农业”这一冠名的来由,以区别以往的农业模式。
2、多功能性
任何一种产业的生存和延续都必须具有财务方面的持续性,农业产业也不例外。以往的农业模式通常追求的是经济功能,即主要致力于获取食物和工业原料。而城市居民要求都市农业不仅具有提供新鲜农产品的经济功能,而且要求农业提供具有公共产品性质的生态功能、社会服务和文化教育功能。随着城市病的加重,甚至对后者的要求超过前者,以此获取良好的生态和生活环境,这大约就是都市政府为什么愿意从公共财政中出资来支持都市农业,而不是从农业汲取财政收入的原因所在。
3、高集约化
都市地区通常具有人口稠密、工商业发达、资金和科技密集等特点,地价无疑比农村地区要贵。经济规律总是会排挤单位土地生产率和经济效益较低的产业,尽管农地用途往往受法律的特殊保护,但农业内部依然会依循经济规律发生着竞争。农业内部的竞争和外部城市因素条件导致都市农业向高度集约的经营方式发展。因此,园艺业、工厂式养殖业、休闲式农业等高集约度经营形式往往成为都市农业的主要内容,而粮棉油等集约度和单位经济效益较低的大田作物生产往往被排挤出都市农业。所以,在很多场合人们往往也称都市农业为高科技农业模式。
4、产品流动性低并以当地居民为主要消费对象
都市农业的产品主要提供给当地消费者,特别是都市农业的许多产品几乎是不能流动的,比如生态景观、清新空气、当地农村文化、观光农园、休闲农业等等,人们只有在都市农业经营地区才能消费它们,这点与传统农业明显不同。传统农业模式所提品的消费对象并不锁定在一个相对确定的区域内,比如早期英国工业的农产品原料来自海外殖民地,又如今天北美和南美的大豆成为我国大豆消费的主要来源,因为传统农业的产品具有高度的流动性,其产品的消费可以在其他地方发生。
国外都市农业的主要形式
日本都市农业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市民农园,即城市市民租用耕地进行业余耕种,重在体验农业活动、调剂城市生活。市民农园比较注重参与性,市民可以亲自购苗、施肥、种菜、浇水、尝试农田管理;另一种是观光农园,即农业公园,供市民观赏和采摘。农业公园内容丰富,蔬菜、瓜果、花卉、树木均可入园。美国和德国都市农业的主要形式是市民农园。新加坡都市农业的主要形式是现代化集约的农业科技园。我国台湾省的都市农业形式主要是三类:观光农园、休闲农场(度假旅游)和市民农园。
我国都市农业的发展和现状
20世纪末叶,我国开始了经济改革,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进入了城镇化快速发展轨道。从我国县级以上城市(不含县级城市)的发展情况看,1986-2006年的20年中,城市数量从1986年的173个增加到289个,城市人口从2.62亿增长到3.68亿,
200万以上人口规模的城市由8个增加到37个,100万~200万人口规模的城市由17个增加到80个。我国的城市规模及居民消费群体规模的扩大、城市居民生活需求内容和需求层次的丰富、对城市病厌恶感的上升等等城市发展特征表明我国也具备了发展都市农业的条件,达到了发展都市农业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于是都市农业在中国大都市地区的兴起和发展也就自然而然地到来了。
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经济较发达的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率先开始了都市农业实践。上海将都市农业发展列入“九五”计划和2010年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北京明确提出将现代都市农业作为农村经济的新增长点,强化其食品供应、生态屏障、科技示范和休闲观光功能,使京郊农业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先导。
在发展都市农业过程中,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南京、杭州等一大批城市取得了显著成效。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迅速提升,农业生产格局实现了从数量向质量效益的转变,建立起了农产品安全生产体系和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涌现出了一大批优质名牌农产品,形成了生态旅游、民俗旅游、观光农业、农家乐等社会服务和旅游体系,成为城郊农民重要的增收来源。以改善城市生态系统为主导的一种都市农业类型有效地发挥了美化城市面貌、改善空气质量的作用。以北京市为例,为了加速发展都市农业,北京市农委制定出台了《关于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政策意见》,与政策相配套,市财政每年安排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资金1.24亿元,市农委、市农业局、市水务局等部门集成资金2亿元。近年来,在一系列支农政策的支持下,北京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实现了飞速发展。到2006年年底,北京市的农业观光采摘园达到1230个,全年收入10.5亿元。累计设施农业占地面积达到2.3万hm2(35万亩),初步形成了7带40群的设施农业布局。北京市多部门联合推动农业走廊建设,沿线农民无论是发展籽种农业、设施农业或是其他类型的都市农业项目,都可获得相应部门的惠农政策支持。比如在京承高速公路两侧的绿化隔离带里建设果园、观光农业园,发展精品花卉、高档苗木等高端农业,利用便利的交通优势,吸引市民前来旅游观光,休闲采摘等。
经过十几年的实践,都市农业普遍显示出了高技术、高效率、高产值的产业特点,发挥了现代农业的产业模式示范和农业教育示范作用,较好地籽农业产业经营与满足城市居民需求紧密结合,提高了农民收入,推动了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嘉宾背景链接:
何秀荣,男,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农业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馆长,中国农业大学农产品市场研究中心主任,山东省“泰山学者”,山东农业大学特聘教授,国务院特津专家,农业部农业经济高级咨询专家。主要研究领域为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农产品国际贸易,曾先后参与农业税减免、农业直接补贴、粮食安全、农业WTO谈判、农业“走出去”、农业产业化发展等多项国家农业经济政策的决策咨询和调研工作;先后主持和参加过20余项国际合作项目,主持过30余项国内科研课题,获多项省部级科研奖,兼任多家教学科研单位和学术团体的学术职务。
形式多样的现代观光蔬菜栽培方式
利用机械传动为植株定时提供充足的水分和养分,不仅能满足植株健壮生长的营养需要,而且能节约平面面积3.14倍,同时,植株的根系生长状况也尽入眼帘,具有很强的科普、演示效果。适合滚筒栽培的蔬菜有:生菜、芹菜、草莓、空心菜、甜菜、木耳菜、香葱、韭菜、油菜、苦菜等。
管道栽培
管道栽培是利用人们易得的PVC管材组装成适合栽培的容器,与无土栽培的广泛适应性相结合,进行各种植物的栽培活动。由定植杯、栽培管道、支撑固定系统、营养液循环系统和控制系统组成。因管道栽培操作简单、洁净,而成为时下办公室、阳台农业和屋顶农业的新宠。适合于农业园区的蔬菜生产,都市观光农业园和植物园、生态餐厅、家庭内外的观赏栽培。适合管道栽培的蔬菜有生菜、芹菜、草莓、空心菜、甜菜、木耳菜、香葱、韭菜、黄瓜、西红柿等。
空中结薯
马铃薯的食用部分是块状茎,由侧芽转化而成。空中结薯就是采用特定的方法诱导光合产物向即定的部位传输积累,在原本长侧芽的位置产生薯块,它让人们对薯块的生长原理一目了然,具有较高的科普价值和观赏性。产量可比普通栽培提高10~15倍,在观光农业和农业标准化生产方面有着深远的发展前景。也适用于山药等块根类作物。
墙体栽培
墙体栽培是利用特定的栽培设备附着在建筑物的墙体表面,实现植株的立体栽培,它有效地利用了空间,节约了土地。墙体栽培的植株采光性较普通平面栽培更好,所以太阳光能利用率更高。全套设施产品包括栽培墙板、插植杯、基质材料、支撑骨架和固定配件、营养液循环系统和控制系统。可广泛用于农业园区的温室蔬菜生产,都市观光农业园和植物园、阳光餐厅、家庭阳台等的观赏栽培。适合墙体栽培的蔬菜有:生菜、芹菜、草莓、空心菜、甜菜、木耳菜、香葱、韭菜、油菜、苦菜、矮生花草等。
立柱栽培
通过将立柱钵串叠成立柱,实现蔬菜等作物的规模化生产。设施产品包括栽培钵、插植杯、基质材料、固定骨架、营养液循环系统和控制系统。可广泛用于农业园区的蔬菜生产,都市观光农业园和植物园、阳光餐厅、家庭阳台等的观赏栽培。生产所有的矮生叶菜、花草及草莓等作物,可提高单位土地面积产量2~4倍;每平方米立体表面周年生产各类叶菜累计可达18~20kg,相当于设施产品所占土地面积叶菜年产量的3~4倍。
营养液膜栽培
营养液膜栽培又称浅液流栽培,是指营养液以浅层流动的形式在种植槽中从较高的一端流向较低的另一端的一种水培方式。营养液膜技术的种植槽为硬质量料板制成,也可用塑料薄膜或塑料管等制成。营养液膜栽培具有设施造价相对较低,根系通气性较好,设施轻便等优点。适合栽培的蔬菜有:番茄、黄瓜、甜瓜等果菜,及生菜、芹菜等叶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