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保险的风险管理

保险的风险管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保险的风险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保险的风险管理

保险的风险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移动保险 操作风险 风险源 风险评估

中图分类号:F84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6—038—03

近年来,随着我国移动互联网的纵深发展,特别是智能手机的普及与移动技术的成熟,各種基于移动设备的保险应用纷纷出现。从手机保险网站、短信投保到移动理赔系统,移动保险采用了多種多样的形式。本文所指的移动保险,指通过移动设备(包括智能手机、掌上电脑等)接入无线网络实现保险经营活动开展的一切形式。

在保险企业与IT企业的联合推动下,移动保险迅猛发展,但是移动保险涵盖的产品却只是电脑网站的简化版,险種也仅限于投保手续简单的险種。对移动保险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疑虑,是许多顾客不选择移动终端投保的重要原因,指引性文件的空缺也使保险企业面临法律诉讼的风险,怯于推广复杂险種。在这样的背景下,保险企业应该如何从人员、业务流程、系统、外部因素四个方面进行有效操作风险管理,减少由移动保险带来的纷争,值得探讨。然而,目前操作风险管理研究仍然欠缺。本文意在借鉴移动电子商务风险管理以及保险企业操作风险管理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移动保险操作风险的源头、特征、表现形式的初步探讨,为强化移动保险风险评估和改善风险源提出建议。本研究将移动保险操作风险定义为在开展移动保险过程中由于人员、系统、业务流程、外部事件引起损失的风险。

一、移动保险操作风险源

进行有效的操作风险控制手段之一就是控制或者改善风险源。因此,有必要找出移动保险操作风险的风险源。根据现代企业风险管理理论,风险源指可能促成不利结果出现的危险因素的来源,移动保险的危险因素源自下列环境:

1.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对移动保险的开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移动终端、移动通讯与相关人员的影响。恶劣的天气、自然灾害可能影响移动保险工作人员的工作状态和安全状况进而影响移动定损查勘等工作的开展,可能导致移动终端的破坏与丢失、移动通讯的中断,进而导致保险信息的丢失。我们虽然无法控制自然环境,但是可以通过有效措施切断风险的传递。

2.认知环境。移动保险的认知环境主要体现为移动保险企业的企业文化,包括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企业宗旨、企业使命和企业目标,对相关的工作人员起到导向、激励、约束作用,影响企业资源整合。目前,我国保险企业操作风险管理理念不强,风险管理作为一種管理职能基本上还未纳入保险企业管理,保险经营还处于财务型控制被动经营状态,这样的企业文化容易导致移动保险操作风险的产生。

3.运作环境。动保险的运作环境主要指保险企业的产权制度。目前,中国保险业形成了以大型国有控股企业为主导,多家股份制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和外国企业分企业并存的竞争格局,中国保险业的产权也演变为公有产权、私有产权并存的混合产权形式。移动保险企业中包含政府部门、保险企业管理层、移动保险开发商、移动保险合作方、保险企业员工及人、投保人和被保险人五个层次的委托关系,多层委托导致各级委托人信息不对称,可能出现内部人控制、逆向选择、道德风险,产生操作风险。

4.技术环境。移动保险的技术环境主要指移动技术、移动保险操作系统、移动终端的研究成果以及国家保险信息化投入情况。近几年学者纷纷开展移动保险主要技术(包括GPRS、WAP、J2ME、SMS等)的研究并指出各種技术的优劣势及改进方法,但是随着技术发展,技术风险也不断发展。值得注意的是,2011年中国保险行业信息化投入为65.5亿元,较2010年同比增长12%,IT投入进入持续增长期,有利减少移动保险的操作风险。

5.法律环境。移动保险相关法律的欠缺导致操作风险的产生。我国对保险企业操作风险的研究、立法起步较慢,至今尚未有移动保险的操作风险及其管理的立法。这样的情况下,解决移动保险带来纷争只能依据保险法,但是移动保险相关资料电子化、通过移动网络传递,保单的生效条件、投保人如实告知义务和保险说明义务的履行形式与传统保险应有所不同,保险法没有做出与移动保险相适应的修改,保险合同双方都面临法律风险。

二、移动保险操作风险的特征

移动保险的操作风险与传统保险具有共性:内生性、非盈利性、普遍性、可控性。同时,移动保险由于终端的移动性和接入网络的虚拟性,其操作风险相对传统保险操作风险有以下突出特征:

1.成长性。移动保险操作风险的成长性源于移动技术的发展、应用程序的开发。

移动技术的发展可能消除移动保险原有的操作风险,同时也催生新的操作风险。移动保险正处于不断变化阶段,从手机保险网站、短信投保、移动理赔到自助保险卡,每一種形式的移动保险操作风险都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随着移动技术进步、移动保险形式更新,移动保险操作风险的表现形式、特征会不断变化,具有成长性。

2.隐蔽性。移动保险操作风险的隐蔽性源于其运用网络的虚拟性与保险信息的电子化。

移动保险的投保单、理赔资料等数据在移动终端中保存,通过无线网络传输,这些电子信息不为人们所见,泄露、丢失、被窃取或修改都不易被发现。另外,人为破坏造成的机器硬件和手机终端表面损坏很小,风险产生后较少留下破坏痕迹或者很容易消除表面痕迹,移动保险操作风险不易被发现。

3.高科技性。移动保险的部分操作风险具有高科技性,这是由其运用平台的高科技性决定的。

移动保险风险的有些制造者具有较高的科技知识背景与掌握较高的科技手段。黑客是其典型代表,他们利用自身的计算机技术知识和娴熟的操作技能,搜寻移动网络、移动终端系统的漏洞,伺机攻入移动保险的核心程序,通过更改程序、向计算机系统输入非法指令等手法,盗取、伪造投保人信息和理赔资料,给移动保险企业带来风险。

4.高传导性。移动保险终端的可移动特点以及其接入的网络虚拟的特点,使得移动保险操作风险可在地区间甚至全球的高速传导。移动终端可移动、终端的持有人可移动、网络信息的高速流动,三层流动决定了移动保险相关人员的失误行为、犯罪行为带来的后果可以高速传导。

移动保险操作风险隐蔽、高科技、高传导的特点决定了其后果的严重性。尽管移动保险风险复杂多变,但由于它是由于人员、系统、业务操作流程、外部因素经内部因素传导引起的,具有内生特点,仍然具有可控性,我们可以通过一定方法进行风险控制。

三、移动保险操作风险分析

(一)风险分类

为了对移动保险的操作风险有清晰的认识,奠定操作风险度量的基础,本节在借鉴巴塞尔协议与传统保险中操作风险分类的基础上,对移动保险的操作风险进行分类。如表1。本分类只是对现有移动保险操作风险进行初步探讨,随着移动保险的创新,其操作风险的表现形式和具体描述需不断改进。

(二)风险分析——以手机投保为例

目前国内具有代表性的手机保险网站有中国平安、泰康人寿与人保财险的手机网。三家公司手机投保流程相似,如图1所示,值得注意的有两个问题:

一是保险条款阅读仅作为选择环节,免责条款需要用电脑登录网站才能阅读,投保人在利用手机投保时只能获知保险保障金额与保障范围。这会导致两个方面的问题:投保人在不便于上网查看详细条款的情况下,出于紧急需要直接投保,后期容易出现理赔纠纷;保险人设置责任免除条款阅读的环节形同虚设,依据保险法该免责条款无效,保险企业面临法律诉讼的风险。

二是被保险人的名字、身份证号码对应的名字、信用卡持卡人姓名不一致仍然可以进行投保,产生利用他人的身份证号码没有经过被保险人同意就为非法定可为其投保人投保,进行骗保的可能。虽然保险企业可以以投保人没有充分证据证明经被保险人同意为由拒赔,但是这样就无法保护误填信息的保险消费者。

相关数据表明,外部欺诈和执行、交割以及流程管理的风险事件占我国保险企业操作风险损失事件的比例超过60%,手机投保流程导致的操作风险必须引起重视。

五、移动保险操作风险管理对策建议

(一)强化风险评估

1.运用模糊影响图分析移动保险风险要素关联情况。移动保险的操作风险产生的环境复杂,通过关联因素高速传导,一系列的风险事故或者多个风险事故组合到一起就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应对其相互关联的风险因素一起评估。模糊影响图是处理移动保险相关专家给出不够精确、完整的模糊信息的有效工具。

2.融合专家意见,决定移动保险操作风险因素等级。移动保险操作风险不断变化、隐蔽、高科技的特征,使得操作风险数据获取极其困难,无法定量分析损失发生的频率以及决定风险因素等级。因此,融合专家评价评估出风险因素等级就显得非常必要。通过征集与移动网络密切相关方面专家的意见,进行群决策,避免由于问题的模糊性、复杂性和专家对问题认识的局限性从而导致评估信息的不确定。

通过运用模糊影响图分析移动保险风险要素关联情况、融合专家意见决定移动保险操作风险因素等级,移动保险企业可以决定各类损失是否在自己的承受范围内,采取对应的措施。

(二)改善风险源

1.建立重视操作风险理念的企业文化氛围。认知环境是操作风险生长的土壤,移动保险的操作风险管理应该从建立重视操作风险管理的企业文化氛围开始。移动保险企业从三个角度着手改善企业文化氛围:第一,从保险企业的董事会到基层机构都明确各部门的风险管理目标,并且建立操作风险管理激励机制;第二,通过日常规章制度规范操作,同时,适时地组织学习应对恶劣天气、系统问题、意外事故等问题的技巧,从实践中树立重视操作风险管理的企业风险文化氛围;第三,吸引、招纳具备风险管理知识与经验的人才,让他们推动重视操作风险管理的企业风险文化氛围的建立。

2.完善移动保险业务操作流程。业务流程的不完善是移动保险操作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保险企业加强与IT企业合作完善业务流程,是减少操作风险的重要措施。手机保险要进行推广得从这些方面完善流程:把保险条款中可能引起争议的条款做突出处理,对专业术语作详细说明;把免责条款的阅读作为投保的必要环节;减少数据传输可人为操作环节;建立精细有效的身份认证机制确保投保人的真实身份。

3.提高移动保险的安全性能。移动保险的安全性不高是阻碍其持续发展的最重要原因,改善技术环境既得有政府重视保险信息化投入,学者们技术研究,还需要保险企业重视操作风险管理,从物理层、网络层安全和系统层三个方面进行安全防范。物理安全防范应从设备、线路、系统所处环境进行;网络层可以通过防火墙安全技术、入侵检测安全技术等防止黑客、病毒入侵,保护移动支付安全。系统层安全防范需要关注移动系统研究最新成果、及时进行系统升级、数据备份。

[项目基金: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1184611008)]

保险的风险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风险车辆 风险管理 风险规避 风险转移

所谓的高风险车辆主要是指很容易出现风险,而且索赔数量相对较大的车辆,这些车辆的赔付会给保险公司带来较大的损失。但是,高风险车辆的赔付情况对机动车保险的经营业绩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一直以来,保险公司的从业人员都会对这一问题加强关注。因此,只有加强高风险车辆的风险管理工作,才能够提升机动车的赔付率。

一、高风险车辆的特征

对于高风险车辆来说,具体的特征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运营不规范,出险率高

从这一方面上看,一些搞运输的大货车或者是出租车往往会出现这一问题。这些车辆在运输的过程中,为了提升自身的经济效益,往往会出现超载或者是超长的现象。因此很容易产生交通事故。另外,这种车辆都是跑长途,司机多数都是在疲劳驾驶的状态下,而且还是昼夜运营,因此,车辆的情况比较差,出现的几率也相对较大。

(二)销赃容易,盗窃率高

对于各种不同类型的车辆来说,其盗窃程度也不同,其中本田或者是桑塔纳等车辆由于价格处于适中的状态,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利润空间,因此,销赃比较容易。另外,有些车辆的防盗装置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车主的看管意识比较淡薄,很容易出现随意停放的现象。因此,这种量类型的车辆会成为盗窃者的“碗中肉”。

(三)零配件难配,维修困难

由于一些车辆的零配件的生产厂家较少,主要是由于这种类型的车辆不仅年代比较久远,而且车辆的类型也比较稀少。因此,在维修的过程难度较大。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劳斯莱斯,要想换车辆的标志就需要到香港才能够完成。可见,零件结构难配置也是高风险车辆的主要特征。即使能够维修,但是需要耗费较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种车辆也属于高风险的车辆类型。因此,高风险的车险就成为保险公司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工作人员需要对这一问题加强重视。

二、高风险车辆的风险管理

从高风险车辆的风险管理工作中可以看出,降低车险的赔付率是保险公司盈利的主要内容。对于高风险车辆来说,在进行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会直接影响到交通事故出现的频率,同时还会直接影响到社会效益。因此,将工作的重点放置到风险管理工作中是提升保险工资管理水平的必经之路。从另一个层面上看,高风险车辆往往险种会呈现出一定的集中性,因此,对保险的需求量更大。从保险公司的角度来说,应该根据风险管理的基本原理,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方式和手段来进行,给车主提供更加安全的保证。具体来说,可以按照以下几种措施来进行:

(一)风险规避

风险性越高,车主的投保意识就越强,这种现状人们将其称为“逆选择”,在保险公司看来需要谨慎进行,尤其是对于一些风险程度相对较高,已经超出了承包能力范围的车辆。如果车辆的风险较大,保险公司应该积极地拒保。这样可以做到有效的规避风险。同时还应该对利润水平进行关注。将投标的标准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如果保险公司对这一问题的重视程度不高,就会严重地影响到客户的利益,造成严重的公平缺失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保险公司的行为除了严重地影响到自身的健康发展之外,还会严重地影响到社会发展的和谐性。

从风险管理工作中可以看出,规避风险是一种重要的管理方式,采用科学的规避风险的方式,可以将风险降到最大值。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第一,对于车辆保险来说,风险程度的高低和风险识别,风险衡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如果出现严重的偏差,必然会直接影响到车辆的保险程度。第二,通常情况下,保险公司对高风险车辆拒绝保险,很可能会造成客户的不满。但是,保险公司不能让自身的利益受到严重地损失。第三,拒保行为会造成社会效益的低下,影响到保险公司的形象。保险公司在对高风险车辆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应该采取科学的措施来规避风险。

(二)风险转移

所谓的风险转移就是对于已经承保的车辆来说,保险公司可以将其中的部分风险转移给其他的个人和组织,这样可以有效的减轻自身赔付的程度,从实际的风险转移方式上可以看出,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1.提升表现的效率,将分线转移给投保人

现如今,保险公司主要是按照车辆的风险承担能力来进行分类,进而控制车辆的保险费用,实现车辆保险的个性化。在这一过程中,将高风险车辆的风险程度转嫁给投保人。对高风险车辆提高收费还降低了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本,这也是对正常风险客户利益的维护,因为只有剔除那些劣质业务,保险公司才能更好地为客户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并拥有稳定的容源。

2.合理安排再保险

考虑到拒保高风险车辆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承保此类车辆在偿付能力方面面临的挑战,合理的再保险安排成为解决这一两难局面的绝佳方案。保险公司通过制定周密的再保险计划,可以将巨额赔付风险转移给专业再保险公司,这既有利于扩大自身的业务经营范围,增加业务量,又能分散风险,控制责任,维持良好的财务状况。在具体策略上,宜采取超额赔款再保险的安排,科学设立自负责任额,自负责任额以下的赔款由保险公司负责,超过自负责任额的赔款转移给再保险分入公司。

保险的风险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保险资金;风险管理;现状;解决措施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如今保险资金的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所以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机制已经势在必行。

保险资金的使用是一种商业投资的形式,因为投资的效益和损失存在多方面的不稳定因素,也就是所谓的投资风险。怎样更好的预防风险,是保险机构投资人员和保险监管部门的共同责任。从保险资金使用监管的层面来看,保险机构内部控制是政府监管的基石,政府的监管则是保险机构投资人员进行内部控制的有效屏障。假设其中的监管公司不能配合,那么政府就不能很好的实行其监管的作用;如果政府不对内部控制进行监管,也就不能很好的发挥内部控制的效用。风险控制是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内部控制就是为了更好的加强管理,预防风险问题,从而更好的确保保险市场持续稳定的发展。

1 我国保险资金使用的实际情况

1.1 我国保险资金使用的道路

我国投资道路包括了:一是银行存款,其中有活期,定期和协议存款,这些都是我国保险公司资产管理的中心环节;第二多种债券,其中有国债,企业债,金融债等,企业债和金融债都有上升的态势;第三就是证券投资基金,不动产和股权投资等。针对保险资金使用的道路来看,我国的保险资金市场也在逐渐扩展,法定资金使用的范围也在逐渐的增加。从我国资金实际使用的角度来看,保险资金主要是国债和银行存款等,对于一些新型的资金使用道路像是基金,股票和基础建设投资等都只有很少的份额。

1.2 保险资金使用范围

从2001到现在,随着保费收入的不断增加,保险公司的资产范围也在逐渐的增加,我国保险使用范围也在逐渐的增加,加强了我国保险事业的核心竞争力。在2001年到2012年的时候,我国的保费收入就从原来的2112.28亿元上升到15490亿元,增长十分迅猛。我国保险公司资产在2001年的时候仅有4591.07亿元,在2012年就达到了7000亿元。而且保险资金的使用余额也呈现迅速发现的状态,从2001年的3702.79亿上升到2012年的68500亿。

1.3 保险资金使用构造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保险资金道路也在稳步提升,其结构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银行存款的份额下降,但是还是占据一定的份量;债券中的国债和金融债投入也逐渐上升;股票,境外投资以及基础建设投资的比例开始减少。和外国相比,我国的保险资金使用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尤其是在银行存款和债券的投资份额较多。

1.4 保险资金使用的效用

通过不断的健全和完善我国的法律法规,我国的保险投资道路逐渐拓宽。而且我国保险公司积极吸取国外先进的工作经验,加强自身的保险投资能力,从而更好地的加强保险投资效益。但是我国现在的保险投资效益还不稳定,长时间的平均效益都是在30%-5%之间,而一些发达国家则为10%-20%之间。

2 我国保险资金使用中存在的风险问题

依照保险资金投资中可能出现的风险问题进行分析,现在我国的保险资金使用中主要面临了六方面的风险,分别是利率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实行风险和委托风险。

2.1 利率风险

利率风险是最为普遍的市场风险。主要是指因为市场利率的不稳定,从而给保险公司的资金和负债价值造成威胁。利率风险是寿险公司资产管理中的主要风险。证券市场中的投资工具也会受到利率风险的威胁。利率的高低和保险资金的使用有密切的关系。利率降低,使得保险公司的资产价值受到影响。现在我国保险公司资金使用中很多都是银行存款,这些资金会随着利率下降而降低;还有就是应收保费的贴现值,使得银行出现不良负债的情况。利率上升,会是让更多的人们把资金投入到储蓄和证券中,这样就减少了愿意投保的人员,还会使一些已经投保的人开始退保,影响保险公司的正常运行。而且,如果保险公司把大部分资金使用到固定受益的投资中去,则资金的效益就会受到影响。因此,利率风险管理在保险公司的资产管理中就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2.2 市场风险

所谓的市场风险就是指因为市场的不利因素给保险公司造成不好的影响,也可以被称为金融工具或是组合价值对于市场的敏感程度,像是经济衰退,通货膨胀,政策调整以及金融市场的干涉能力,投资人员的心理素质和预期投机行为中存在的一些风险问题。市场风险属于系统风险,不能通过证券组合的形式来降低,如果和预期不相符,就会造成投资者的经济损失。

2.3 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就是指因为交易对象不能遵守合约要求,从而给保险公司带来损失。这些合约有:准时偿还本息,回购协议和证券买卖。因为保险公司中的很多资金都是使用银行存款的方式运用到市场中去,所以,存款银行的资信状况和保险公司的实际运作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伴随着保险公司用于企业债券的种类逐渐增多,相应的企业债券投资,回购和结算等工作也会受到威胁。

2.4 流动性风险

主要是指保险公司的流动性不够稳定,从而造成经济损失。针对保险投资来说,投资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和金融产品的的种类成正比,其中的流动性也就越好。一般情况下,变现快速,成本消耗就越少,流动性就越大;相反的,流动性较大的,风险就比较小,损失程度也就较小。寿险公司业务拥有长期性,对于保险资金的流动性要求不高,其中的风险程度就小于财险公司。流动性风险和二级市场的发展程度密切相关。

2.5 实行风险

实行风险就是指保险公司在使用资金的时候因为信息体制和内部控制的障碍,从而造成经济损失。这个风险主要是因为定价,交易命令,猎犬和交易等方面的失误或控制失控等方面的原因所造成的。实行风险有技术风险,因为技术和硬件方面的原因,造成企业不能够及时准确的收集,传播和处理信息。

2.6 委托风险

在现在的保险资金资产的运作模式中,保险公司把一些或是所有的资金都交给保险资产公司管理,因为信息因素的限制,从而造成了一定的委托风险问题。

上面六个风险都是保险公司在资金使用中出现的问题,当然还有通货膨胀风险,再投资风险以及政治风险等。

3 解决保险资金在使用过程中的风险办法

3.1 加强监管力度

保险资金的使用比较复杂,需要不断的健全和完善,加强监管力度,有效的预防风险。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强保险投资的范围、方向、比例和人缘素质等。要建立偿付能力监管模式,依据不同的风险,建立相应的偿还能力准则,加强可实施性。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价制度,有效地控制投资比例,稳定保险投资,获得更好的经济利益。

3.2 资本市场的层面

资本市场的效率和构造对于我国的保险事业的投资和结果具有重要的影响。所以为了保证保险投资的有序运行,就需要建立一个健全的资本市场。为了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我国需要不断的健全法律法规,建立有序的投资氛围;对上市公司进行规范,加强上市质量,健全市场体系,在发展市场的同时,不断的完善中小企业和创业板,发挥其实际作用。而且还要稳定货币市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保险市场以及金融产品之间的关系,使得金融市场能够融为一个整体。规范机构投资者的行为能力,减少不合法行为,有效的开放资本市场的发展。

3.3 保险公司的层面

建立保险公司内部风险防范制度是解决投资风险的关键因素

3.3.1强化保险资金的风险辨别,构建完善的资金投资决策系统和各种业务管理制度以及相应的资金投放利益和追踪考核和审计制度。主要有投资组合构造,保险资金使用效率追踪考核制度,保险资金运营内部审计制度和各种业务管理制度,还有资金划分管理制度,集中交易管理制度,账户管理制度,检查管理制度和会计核算管理制度等。

3.3.2构建业务的全程监控制度和风险管理制度。第一,建立全面的风险信息收集体系,从而更高的确保保险资金入市和相关基础建设中的风险信息更加的完善、精准,把这些消息有效的汇集起来,从而保证风险管理的有序进行。第二,进行交易监控的集中处理,能够有效的监管正在进行的股票交易或是证券投资基金,有效的预防风险的产生。第三,构建风险管理指标系统,使用定期和不定期的风险报告,从而全方位的预估股票,证券投资基金和基础建设目标得保险资产中存在的风险问题。第四就是构建预警系统,加强对于风险的预警防范,从而有效的预防在特殊环境中所产生的经济损失。

3.3.3强化保险企业风险管理的专业人才的培养,加强保险风险管理的专业能力。要不断的对保险风险管理的专业人才进行培养和锻炼,加强人们对于风险的认识、评价和控制。不但要吸收国外先进的工作经验和教训,还要学习相关行业对于风险的预防方法。

4 总结

随着我国保险业规模日益增大,我国保险资金也正快速增加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所以保险公司要把如何合理运用保险资金放在第一位置,采取各种措施,进而促进企业蒸蒸日上。

参考文献

[1]郭祥,李晨.基于风险管理结构视角的保险投资策略研究[J]. 保险研究. 2012(10)

保险的风险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保险资金 运用渠道 风险管理 相关性分析

我国保险业作为我国的一个朝阳产业,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而蓬勃发展,保险公司不再是单纯依靠收取的保险费和保险赔付之间的差额来获取利润,逐步通过保险资金运用来提高保险公司的收益是各家保险公司的必然选择。保险公司的管理者和专家学者从不同方面和不同视角发现问题并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为我国保险资金的合理利用运用及风险管理提供了思路。

一、保险资金运用渠道及风险分析

当前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的主要渠道有:银行存款、债券、投资基金、股票、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境外投资和房地产等。不同的运用渠道面临不同的风险,下面就这几种主要渠道所面临的风险进行粗略分析。

1、银行存款

银行存款是我国的保险资金早期运用的唯一渠道,目前仍占十分重要的地位,相对于其他投资渠道而言,银行存款的优点是具有很高的安全性和流动性,缺点是收益率较低。所以随着保险市场的发展和完善,银行存款虽然已大量减少,但依然是重要投资对象。对于银行存款的信用风险和利率风险,由于我国的国有股份制银行在银行业中占主导地位,因此银行存款的风险较小。

2、债券与股票

债券投资安全性好、变现能力强、收益相对稳定,特别是国债和中长期债券是保险公司投资的重要手段,国债素有“金边债券之称”,是因其为中央政府发行的债券,信誉高,风险低;中长期债券的投资收益率较高,因此在保险投资中所占的比例很重。国债风险较低。股票市场有很大的风险性,但长期收益较高,目前保险公司对该项投资已经进入,但普遍比较谨慎。

3、投资基金

投资基金具有较高的收益性和流动性,证券投资基金一部分投资于上市的股份公司,这些上市公司大多是所在行业的龙头企业,资产质量优良,已经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具有发展潜力和投资价值。购买证券投资基金的平均收益率会超过目前保险公司购买国债的收益率。同时,证券市场是一个流动性极强的资本市场,投资基金本身以及其投资品的变现能力都是不容置疑的。保险公司发现了证券投资基金的潜力,目前已成为证券投资基金的最大机构投资者,但是保险资金投资证券投资基金存在着较大的风险。

4、基础设施建设

由于拉动经济增长的需要,我国基础设施的投资在未来几年将维持较高水平,需要大量建设资金,投资基础设施的回报适中,收益的波动性较小,回报相对稳定,比较符合保险资金安全稳健的宗旨与投资的多样化。

5、境外投资

保险资金境外投资现已逐步成为国内保险机构扩展投资领域、提高保险资金投资收益的重要途径,但与境外投资高收益相伴的是不容忽视的高风险,特别是由美国次贷风波演变为全球性金融危机后,虽然产生了大量的投资机遇,但对境外投资也面临着更为严峻的风险。

6、房地产

2009年10月1日,新《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实施,其中新增了“投资不动产”这一新的保险资金运用形式,这意味着保险资金可以进入房地产市场。但由于房地产的“泡沫”现象在有的地区已明显出现,风险加大,应注意进入的时机。

二、保险资金实际运用分析

1、我国保险资金投资渠道一览表(2002-2009年)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银行存款所占的比例逐年减少,但是所占的比例依然很大;债券正好相反,所占的比例呈递增趋势,并且是主要投资对象;投资基金所占的比例几乎维持不变,而股票投资和其他投资从无到有,特别是在06年、07年经济看好时股票投资的比例明显增加,虽然后来由于受全球经济危机的袭击,保险资金减少了风险较大资产的投资,但可以看出保险资金运用正在向多元化发展,并且前景看好。

2、我国保险资金运用情况(2002-2009年)(单位:亿元)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保险公司的资产总额逐年递增,这说明保险公司的经营业绩逐年提升,资金越来越雄厚,保险资金运用已经从以前的主要用于银行存款转移到其他投资领域,特别是在证券市场活跃的06与07 两年以及其后的年份,投资占资产总额的比重更是达到了60%以上,这说明证券投资所带来的收益是可观的,也是保险公司资金运用的重要渠道,其他投资渠道所占的比例比较稳定,并且也能给保险公司带来一定的收益,虽然远不如证券投资,但其他投资是必要的,一方面,其他投资使保险资金投资渠道多样化,分散了一部分风险;另一方面,保险公司通过尝试其他投资方式,可以发现未来投资的潜力,有利于保险公司今后投资渠道的进一步拓宽。

3、我国保险资金投资收益率(2002-2009年)

根据上图的数据显示,我国保险资金的投资收益率持续上升,并于2007年达到12.2%。但08、09两年,特别是08下半年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投资收益率直线下跌,09年又逐步恢复。这说明,保险资金的投资收益率与证券投资的比例密切相关。

4、保险资金收益率与投资渠道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对上述数据进行分析,可以预先假设保险资金运用的投资收益率与资金运用渠道相关,所以将解释变量设定为“银行存款”,“证券投资”,“其他投资”,被解释变量设定为“保险资金投资收益率”令银行存款为X1,证券投资为X2,其他投资为X3,投资收益率为Y。设线性回归方程为。利用Eviews估计模型参数,得出模型估计的结果为:139099)(0.001798 )(0.000475)(0.004859 )

t=(2.083220) (-1.247387) (1.747973)(-0.338333)

R2=0.503840=0.131719F=1.353970 df=4

结果显示,相关系数只有0.503840,这表示保险资金的投资收益率虽然的确与这些因素相关,但相关度不大,究其原因:(1)银行存款所占比例不小,但由于银行存款的利率较低,导致整体投资收益率降低;(2)投资渠道过于狭窄,使投资收益率没有明显的突破,并且导致资产不能合理的分散化,使资金运用受经济波动的影响较大,投资风险亦大。因此,保险公司有必要对保险资金运用进行风险管理。

三、保险资金运用风险管理措施

保险公司应当对投资渠道所面临各种风险进行全面的、系统的风险分析基础上,全面推行保险资金运用的风险管理和控制策略。

1、2009年10月1日,新《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中制定的保险资金运用的有关政策,有效防范保险投资的许多风险,但是保险资金投资自身面临着一些风险及不确定的金融市场环境,依然需要从法律监控和防范角度进行控制,并在相应法规中对投资比例和投资限额进行严格规范。保监会对保险资金运用进行全面系统地监管,从机构审批、市场准入、投资规则建立等实施严格监管,并对保险资金运用中违规机构和个人给予严厉处罚,保障资金投资的安全和有序。

保险的风险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巨灾保险 风险管理 启示

巨灾保险属于破坏性、危害性极大的风险,包括自然灾害中的洪水、飓风、地震、旱灾、火灾等和人为事故中的重大火灾等,以及像非典疫情和禽流感等传播性疾病等。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多变,自然环境及地质构造复杂,是世界上自然灾害较严重的国家之一,具有灾害种类多、范围广、发生频率高的特点。根据联合国统计资料显示,上世纪全世界54个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中,有8个发生在我国,仅2012年,地质灾害就发生了14000多起。我国有70%以上的大城市、半数以上的人口、75%的工农业产值来源地分布在灾害严重的地区。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自然灾害的破坏也越来越大。面对巨大灾,我国主要靠政府拨款、社会捐助、国际援助、灾民自救,各省市援建。而作为分散风险、经营风险的保险业所发挥的作用不足,起不到减震器的作用,因此重视巨灾风险管理是构建和谐社会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我国的巨灾风险管理的现状

多年来,与中国的巨灾现实相比,我国的巨灾风险管理现状不容乐观,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支持巨灾保险的法律法规建设滞后。

多年来中国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物力进行各种减灾工程建设,但是相对忽视了对各种非工程措施的应用。例如,我们对减灾的宣传和教育重视及投入严重不足;虽然我国已经制定和颁布了《防洪法》和《防震减灾法》等相关法律,但减灾法制建设仍有等于完善;灾害损失的经济保障机制也还处于研究阶段。

2.政府在统筹协调管理缺乏应有的重视。

自然灾害影响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因而巨灾风险管理应当是一项全社会的协调行动。

而我国目前还没有对灾害进行统一协调管理的国家机构,国家财政部门也没有巨灾风险管理的专项基金。这种各行其是、分散管理的局面已经不适应日益严峻的灾害形势,并且已经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减灾工作的深入发展。

3.轻视个人作用,市场力量应用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在各项减灾工作中往往强调政府的领导作用,轻视个人参与,对市场力量的应用研究严重不足,这不仅造成有限的国家财政资金被大量投入灾害救济工作,而且也在客观上造成我国国民的防灾意识普遍薄弱。

4.巨灾损失与保险损失严重不匹配。

及时有效的损失融资不仅仅意味着对灾害造成的损失进行补偿,而且对减少灾害的次生危害和间接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多年来我国的灾害损失融资手段极为缺乏,突出表现为以重救急、救难的民政部门救济手段为主,以“个人转移风险”和“社会分摊风险”为立意的保险很不发达。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灾害损失与保险损失严重不匹配。

二、英美两国巨灾保险的做法

纵观世界,巨灾风险是许多国家面临的考验,很多国家在巨灾风险管理方面已经探索出成功的模式,他们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特别是英国和美国的洪水保险体制就是其中成功的模式。英美两国都是市场经济国家,政府不会过多地介入市场力所能及的事务范围,但是在这两个国家,政府都是其洪水保险体制的参与者,在保险运作机制安排上,两国的洪水保险在承保范围上都是以居民住宅和家庭财产为重心,小企业也被纳入承保对象的范围,这主要是因为家庭和小企业在洪水这类巨灾风险面临更为脆弱。其次,在保单定价上,利用完善的精算技术和核保技术,两国的洪水保险基本上都是严格按照标的的实际风险水平厘定、收取完全的精算费率,财产所处地区、建筑物的类型用途与结构等因素都会直接影响费率的高低。最后,两国在工程性的防灾减损措施在洪水保险体制中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英国规定只有某地区有达到特定标准的防御工程措施或积极推进防御工程改进计划,各商业保险公司才会在该地区的家庭财产和小企业保单中含洪水保障。英国的洪水保险模式的特点是,以市场化为基础,政府不参与承担风险,私营保险业自愿地将洪水风险纳入标准家庭及小企业财产保险的责任范围之内,业主可以自愿在市场上选择保险公司投保,保险公司通过再保险进一步分散风险。政府与私人保险业保持着建设性的伙伴关系,而这种关系对于保证洪水保险的供给至关重要;私人保险业之所以愿意提供洪水保险,最直接的原因是英国政府承诺并确实修建了一系列的洪水防御设施,并积极从事洪灾风险评估、灾害预警、气象研究资料等相关公共品的提供,这使得洪水风险在英国具有了一定的可保性。英国保险人协会于2002年公布的《洪水保险供给准则》,规定了只有政府根据其制定的具体标准和计划改进防洪设施,并及时提供有关风险水平和改建项目的准确信息,才会继续为家庭和小企业提供洪水保障。因此,尽管近年来英国洪水的频率和损失都在增加,一些地区的保费水平也随之上升。但是,英国家庭财产保险市场仍然保持了高度的竞争性,对消费者而言依然是成本较低的,英国洪水的参保率达到80%左右,这可以说是英国洪水保险体制最大的成功之处。

而美国采用的全国洪水保险计划(以下简称NFIP)实质上是一个由法律确立的、全国性的保险集合,它向民众签发单独的洪水保单,由政府部门进行管理和资金运作――NFIP由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的减灾部管理,其资金由全国洪水保险基金负责积累。另外,美国的NFIP将灾害区域的管理与风险力的绘制作为其体制本身的组成部分,并规定,只有社区采取并实施每时在减轻未来洪水灾害的洪泛区管理措施,才可以加入NFIP,这就使得美国的洪水保险带有一定的强制性色彩。美国联邦政府介入NFIP的程度较高,不仅负责NFIP的管理,而且还制定并实施相关法规、条例,促进风险控制措施的实施和洪水保险的购买。但是,尽管美国联邦政府是洪水风险的承担者,其承担风险的管理程度却是有严格的限制的――联邦政府只是在必要的进修通过有息贷款或者特别拨款的形式为NFIP提供资金,一般而言,NFIP都是“自支持”的。

综上所述,虽然英美两国的巨灾风险管理各不相同,但其巨灾保险制度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由国家相关法律的支持和保障,虽然英美两车和中车的国情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它们的做法仍有很多经验借鉴。

三、国外巨灾风险管理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1.加快巨灾保险的法律体系建设,构建多层次的巨灾保险体系。

政府应将巨灾保险定位为政策性保险,规定各保险公司必须把地震、洪水、台风等保险责任从其他险种剔除,将其列为独立的巨灾保险责任。同时建立法律保障,就制定《洪水保险法》、《地震保险法》等法律,使之与现行的《防洪法》、《防震减灾法》相配套。通过立法将处于地震带上的地震、洪泛区的洪水和处于风区的飓风与台风等巨灾风险列为强制保险的范围,其他地区则实行自愿保险,将强制保险与自愿保险相结合。法律还就当明确规定风巨灾保险的性质、承保主体、保险基数来源及分摊、险种设计、保险责任及费率厘定、理赔规则、补贴和税收优惠、再保险等内容。

2.把握政府角色定位,加大政府对于巨灾保险制度的投入和参与。

巨灾保险制度的建设离不开政府的投入和参与,而投入并不仅仅局限于财政资金,更多是非资金性的灾害防御设施和许多防灾减损措施,这些都属于公共资源,而政府正是这些公共资源的提供者,政府应该发挥防范巨灾风险的主导地位,组织社会资源,对巨灾事前预防,组织减灾防灾的建设工程,并强制各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主体必须介入巨灾保险领域。在灾害发生后,政府需要承担灾害救济的责任,但必须慎重考虑负面影响。因为巨灾损失程度的波动很大,倘若发生特大灾害,救济所需的资金很容易超出预算,从而大大加重纳税人的负担。加上人们对巨灾风险及其损失的处理存在一种对政府的依赖惯性,无偿的救济体制还会滋生居民对政府的依赖心理,削弱防灾减损的动机,并可能导致道德风险,如夸大灾情或者故意增加损失。针对贫困的或承受特大灾害的社会成员提供必要的、适当的部分的救济,其形式是可能是无偿援助,也可能是低息贷款。其次,政府有必要介入灾害保险体制,但是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介入的方式,并控制承担风险的程度。如果完全依赖市场机制提供灾害保险,由于损失很可能超出保险业的承受能力,一旦发生特大损失事故的可能性显著增加,就很可能引发灾害保险的短缺危机。另外,商业保险内部的逐利动机决定了保险公司不会永远为所有财产提供充足、廉价的保险。在存在市场不完全的可能时,政府出面组织巨灾保险是有必要的,即使市场有能力承担巨灾风险,政府也需要与保险业保持建设性的伙伴关系。

3.重视防灾减损,完善巨灾风险的防范体系。

建立巨灾保险应急机制,在风险相对集中的灾害多发区实行积极的用地管理、建立必要的防御工程、发展灾害预警体系、提高民众防灾减灾的风险意识,大力宣传巨灾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危害,引导民众积极参保,帮助民众提高风险意识和增强防范的能力,降低灾害造成的损失。调查表明,美国通过促使社区实施完善的洪泛区管理,每年的洪灾损失可以降低10亿美元,根据全国洪水保险计划标准修建的建筑物每年因洪水遭受的损失比不符规定的建筑要少80%。另外,如果潜在的损失过大,保险人就会倾向于收取超出被保险人承受能力的保费,对保险条件施加严格的限制,或者选择退出,而将紧缺的资源用于弥补缺乏必要的防灾减损措施而导致的损失自然也是无效的。

4.在地域上通过再保险分散巨灾风险、扩大承保能力。

风险分散是巨灾保险系统工程中最重要的一环,再保险是保险公司用于巨灾风险管理的主要工具。即使在自然灾害发生频繁的国家或地区,相对于火灾等其他灾害而言,自然灾害的发生频度都是比较低的。如果灾害保险体制只是在比较狭窄的地理区域内运作,大数定率就很可能不再适用;而由于责任累积,在被保险人群体中无法得到足够风险平衡,一旦发生大规模灾害,很可能会导致经营成果的巨大波动,甚至会发生偿付危机。由于在某一年中,世界各地同时发生重大自然灾害的可能性小,所以将风险在全球范围内分散无疑是扩大承保能力、稳定经营成果的最佳方式,而在国际范围内运作的再保险则是实现此解决方案的最佳途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无论是采取纯粹的市场保险机制,还是通过政府地震预报后保险集合来提供保障,都必须以妥善的再保险安排为前提。

5.积极探索巨灾风险证券化的途径。

为增加巨灾再保险的供给,降低风险管理成本,国际资本市场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对巨灾保险实施证券化。巨灾风险证券化在转移巨灾风险和为巨灾风险提供保障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它将在传统意义上不可保的风险通过证券市场进行转移,从而使其变得可保。资本市场上出现的巨灾债券、巨灾互换、巨灾保险期权和巨灾期货等均是以巨灾风险证券化为思路的新产品。借助国外资本市场和保险业资产证券化的成功经验,不仅可以解决我国保险业承担巨灾风险资金缺位问题,缓解巨灾再保险压力、扩大保险资金的转移和分散巨灾风险,也提高保险公司业务范围,提高巨灾保险的承保能力。虽然巨灾保险风险证券化在西方发展了十几年比较缓慢,还面临着诸多的困难,也离不开整个巨灾保障体系的成熟和完备,其自身也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但作为市场化运作,保险行业必须勇挑重担,再有保险作为有力支撑作用,保险风险证券化必定是保险业发展的方向之一。

参考文献

[1]米建华,龙艳.发达国家巨灾保险研究基于英、美、日三国的经验[J].安徽农业科学,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