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业产业发展路径

农业产业发展路径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业产业发展路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业产业发展路径

农业产业发展路径范文第1篇

实现产业集群化是特色农业发展的可行路径。本文提出在现有产业链基础上,通过产业链培植和对产业链条进行资源整合,完善产业链体系,促进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网络的演进发展,在产业链与集群网络互动中推动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形成以及特色农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关键词:

特色农业;产业链整合;产业集群;龙头企业

一、引言

与传统农业相比,特色农业能充分发挥地域和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进行产业化和规模化生产,产品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在农业领域发展特色农业,能够促进传统农业经济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推动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以及有效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特色农业的发展不仅在美国、荷兰等发达国家得到重视,在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政府部门也越来越强调依靠发展特色农业来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和县域经济的发展。在特色农业发展中,产业集群导向的发展战略在推动农业现代化、提升农业发展水平方面表现突出,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日益得到重视。然而在特色农业集群化发展实践中,依靠地理位置相邻,生产和加工特色农产品的加工企业集聚并与地方政府、农业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等辅助机构长期互动自发形成产业集群,往往需要经历较长的发展时期。如果能够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构建和培育产业链条,对已初步形成的产业链条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汇集产业链优势,形成产业集群网络并在链网互动中推动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可以实现特色农业的快速发展壮大。

二、特色农业产业空间组织形式:农业产业链与特色农业产业集群

(一)农业产业链与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的概念辨析产业链作为新型产业组织形式,在产品生产加工过程中,从最初投入的资源或原材料一直到生产出的最终产品到达消费者手中所包含的各个环节构成了纵向的产业链条[1]。在此基础上,结合农业产业特征,农业产业链是指立足市场,在土地、劳动力、资本与技术等生产要素投入下,在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围绕某种核心农产品的生产或以此为原料进行的加工生产以及运输、销售等环节所形成的链式结构。农业产业链的形成,是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生产分工不断深化的结果。农产品加工企业在产品生产过程中,为了提高自身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在专注于生产环节或片段的同时,不断强化与提供生产加工原材料的种植户以及农业加工制成品销售企业的互动联系,形成围绕农业加工制成品的“生产-加工-运输-销售”链条式结构关系。同农业产业链相比,农业产业集群这种农业产业空间组织具有更为明显的网络化结构特征,它是一系列地理位置相邻且相互联系紧密的农产品企业与地方政府、相关辅组织机构、广大农业种植户共同形成的有机整体。在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过程中,若能够立足区域特色,发挥特色农业资源优势,积极开发名特优新农产品,发展形成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将会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促进农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在特色农业集群内部,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大学或研究所等科研机构、金融机构等辅组织和中介机构、地方政府部门在一定地理空间集聚形成集群网络结构。

(二)农业产业链与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的组织结构作为农业产业的两种产业空间组织形式,产业链与产业集群是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在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发展,尤其是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农业产业链不是单个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加工生产中形成的简单链接,而是相关环节以投入产出为纽带联接而成的复杂系统。从产业链空间组织结构来看,产业链纵向环节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在核心企业的驱动下,实现产品和价值流动,在互动过程中形成承前启后的联系。在产业链链条上的各个环节,聚集大量同类企业或辅机构,形成横向环节的竞争与协作关系。对于产业链,更多时候关注的是其纵向上下游环节的衔接关系与价值分布,在最终产品生产和销售过程中,产业链纵向各环节都参与产品价值的创造或实现,各环节具有连续追加价值的产业活动构成了价值链。价值在产业链上变化转移并向对价值创造起关键作用的环节集中[3]。产业链上农产品种植、加工制造、市场销售等环节所实现的价值各不相同。在产业链上各环节中,根据其价值创造的多少可以区分出产业链的驱动力量。对于一般产业链而言,根据驱动力量的不同,可将产业链区分为生产驱动型产业链以及销售驱动型产业链,生产驱动型产业链中生产企业是产业链条的驱动者,销售驱动型产业链中从事产品营销的企业发挥产业链驱动者作用。对于农业产业链,生产驱动型产业链中农产品加工企业是产业链条驱动者;销售型产业链中,从事初级农产品销售的企业(如大型超市)扮演产业链条的驱动者角色。就特色农业产业链而言,基本上属于生产驱动型产业链。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是众多与特色农业联系密切的生产者、企业以及相关的支撑机构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4]。作为农业生产组织中的模式创新,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具有显著的空间网络结构特征。在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网络中,出于对某种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的需求,以该农产品为加工原料的加工企业和大量的关联企业在某一地域集聚,进一步带动从事种子培育、农药化肥生产、机械工具生产、技术咨询、物流运输以及其他的辅组织机构的集聚,这些企业和辅助机构的集聚又促使农业聚集的进一步增强,经过集聚的自我强化效应,最终形成加工企业和关联企业、种植户、地方政府、辅组织或机构等主体联系密切的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在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内部,各行为主体在各种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相互交织过程中构建了集群内部网络。可以说,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既是由各行为主体构成的经济网络,又是由各主体在互动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网络。

三、特色农业发展路径:培植和整合产业链发展产业集群

特色农业发展既能实现农业自身的转型升级的主要途径,又能对地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农业领域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过程中,应该通过何种方式或途径来实现特色农业的快速发展?是依托打造特色农业产业链,整合产业链资源发展特色农业,还是通过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特色农业。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现状以及部分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经验,本文认为,特色农业发展应该立足发展现实,在培育整合产业链基础上促进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和不断发展演化,通过产业链与集群网络协同发展促进特色农业优化升级。

(一)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的现实困境在我国农业发展中,产业集群化战略已成为推动特色农业发展的主导战略。国内的山东寿光蔬菜产业集群、甘肃定西马铃薯产业集群以及河北昌黎葡萄酒产业集群等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在推动农业经济增长、农业增收以及传统农业升级转变中发挥了突出作用,然而,从总体来看,我国当前特色农业集群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制约特色农业集群化发展的现实困境。我国特色农业集群化发展面临的最大困境是集而不群,多数特色农业产业集群仅仅是大量同类农产品加工企业在一定地域的聚集,企业间的关联性和互补性较差,企业之间缺乏长期合作所需的信任关系,在生产合作中存在短期机会主义行为,难以形成有效地利益分享机制和维持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加工企业与特色农产品种植户之间的关系也更多表现为出售——购买农产品的买卖关系,双方缺乏共同的利益基础,种植户与企业之间的销售契约不稳定,在农产品销售过程中存在的“压价”、“毁约”现象进一步降低双方长期合作生产的可能性;企业聚集区域内的地方政府与辅组织机构也没有发挥有效促进和服务集群发展的作用。无论是自发的地理空间的企业聚集,还是在政府主导下的产业集聚,政府部门的角色定位和功能发挥对产业集聚成群产生重要影响。在当前的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形成过程中,地方政府的角色定位不准,往往走向两种极端,一种是在集群发展中完全忽略市场的作用,完全由政府主导特色农业集群化发展;另一种极端则是听任市场发挥作用,政府部门对特色农业集群化发展不提供政策扶持和施加影响。在企业集聚区域,加工企业及相关企业、种植户、地方政府、辅组织机构等集群主体之间的互动联系的缺乏,难以在各主体间建立紧密的经济网络和社会关系网络,制约了特色农业的集群化发展过程。特色农业产业链的残缺和不完整、相关链条环节缺乏有效的衔接是我国特色农业集群化发展的又一制约要素。我国特色农业发展过程中,生产企业与特色农产品种植户以及与销售环节之间形成的产业链条通常较短,缺乏向上游种子培育、加工机械等环节以及下游物流运输、产品售卖等环节的拓展延伸;同时,产业链往往较单一,在产业链条横向上拓展不够,难以充分发挥每个链条环节的潜力。产业链纵向延伸不足与横向拓展不够,导致农业产业链难以充分发挥整体竞争优势,阻碍产业链中龙头企业利用产业链的有效衔接带动不同环节企业集聚以及与地方政府、种植户、辅组织或机构互动最终形成产业集群的进程,制约了特色农业的持续性发展。

(二)产业链整合与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网络演进从组织结构来看,产业链是基于纵向生产关系形成的链式结构,产业集群则以内部主体构建的网络结构为显著特征。尽管二者组织结构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通过对国内外典型产业集群发展过程来看,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网络在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中存在着一定的协同机制,对集群网络演进、实现向特色农业集群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基于当前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所面临的现实困境,结合产业链与产业集群网络的结构特征,特色农业的发展应该从构建特色农业链出发,明确识别产业链的主导者。由于产业链是价值链的物质承载体,不同环节具有不同的价值分布,通常而言占据价值最大份额的环节就是产业链条资源整合的主导者。从特色农业产业链发展特征来看,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在最终产品市场价值构成中占据最大份额,因此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是驱动产业链培植和资源整合的主导。在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主导下,对产业链主体进行资源整合,包括产业链条的延伸以及强化不同产业链环节的互动联系;以及产业链条的不同环节在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主导或带动下,衍生发展附属(旁支)产业链条,促进产业链主链条与附属产业链并存和协同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主导的产业链培植和资源整合为集群网络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产业链培植和资源整合是动态化发展过程,产业链条上的种植户、加工企业、销售企业等主体在这一过程中互动关系不断强化,同时,特色农业产业链的发展也促使政府部门以及相关的辅机构和科研机构介入并逐渐形成关系交错的产业集聚网络,网络中各构成主体经过较长时期的关系互动,在形成基于产品生产的经济网络的同时,长期的接触在个主体间构建了无形社会关系网络,特色农业发展由产业集聚向产业集群网络演进发展,形成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特色农业产业链的培植整合并与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发展是一个相互促进的循环过程,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又会对特色农业产业链发展产生反馈作用,进一步推动和完善特色产业链在地理空间上的衍生拓展。产业链与集群网络形成的链网互动持续强化和推动了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

(三)产业链整合与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对策从国外发达国家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来看,集群化发展战略已成为推动特色农业发展的主导战略,在产业发展实践中也取得突出的成就。结合产业链培植整合与集群网络演进发展的机理以及我国特色农业发展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在我国未来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中,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1.扶持特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发展,发挥其在产业链培育整合以及产业集群网络形成过程中的核心作用产业链各环节是在一定的投入与产出关联关系基础上构建起来的,龙头企业在产业链中影响力系数最大[5]。因此,在特色农业产业链中,应根据特色农业发展特征,根据企业发展潜力、发展导向等一系列综合指标,识别出能够在产业链发展中发挥核心作用的龙头加工企业,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重点扶持。依托龙头加工企业的发展,引领和强化产业链条各环节的有效衔接,实现产业链资源的整合、延伸产业链以及强化与农户、中介组织、政府机构等集群主体的协调互动,最终特色农业由产业集聚向产业集群演进。2.对产业链实施深度资源整合,促进区域产业链的不断完善以及产业链整体竞争力的持续提升在特色农业产业链中,发挥龙头加工企业主导作用,实施产业链资源的深度整合。在产业链纵向上加强处于分离状态的产业链条片段之间的联系,实现特色农业产业链条间的联动,在分工协作机制下,逆向拉动产业链上游的育种、种植环节,正向推动产业链条向销售环节的有效衔接,不断延伸主产业链条;在主产业链条基础上,培植新的产业链条,扩展和完善产业链结构,强化产业链整体竞争力。3.在培育和整合产业链过程中,促进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在链网互动过程中推动特色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通过培植和整合产业链,在完善产业链条结构基础上,产业链条上种植户、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企业和其他提供配套服务或技术支撑的企业或组织机构从单一的纵向联系向多向交错的网络状结构演变,而产业集群网络的发展又会推动产业链条的整合重构,在链网互动过程中不断推动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4.充分重视和积极发挥政府在特色农业产业链培植整合以及产业集群化发展中的作用特色农业产业链在培植和整合过程中,龙头加工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政府部门在特色农业产业链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资源整合中的能够发挥积极助推作用。同时,作为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的构成主体之一,政府部门公共服务的提供、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也影响了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在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形成初期,需要政府对特色农产品加工生产进行统筹规划;在集群发展过程中,政府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公共服务的供给,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吸引外部企业集聚。政府部门在特色农业集群化发展进程中,能够促进产学研结合,推动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和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与升级。

参考文献:

[1]郁义鸿.产业链类型与产业链效率基准[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11):35-42.

[2]杨公朴,夏大慰.现代产业经济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3]芮明杰,等.论产业链整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4]王龙锋,张良成,张瑞卿.江西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1):48-51.

[5]陈朝隆.区域产业链构建研究[D].广州:中山大学博士论文,2007.

[6]黎元生.闽台农业分工深化与产业链整合[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7]黄海平,龚新蜀,等.基于专业化分工的农业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0(4):64-69.

[8]肖小虹.农业产业链成长要素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3(1):44-47.

[9]杨蕙馨,纪玉俊,吕萍.产业链纵向关系与分工制度安排的选择及整合[J].中国工业经济,2007(9):14-22.

农业产业发展路径范文第2篇

一、农业产业化是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1 农业生产专业化。农业产业化经营使传统农业从零星分散、规模狭小的个体生产转变为日益集中的,由劳动协作和日益深化的社会分工联系起来的大规模的,围绕主导产品或支柱产业进行专业化生产,把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作为一个体系来运行,做到每个环节的专业化与产业一体化协同相结合。

2 农业生产经营一体化。一体化经营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特征,作为经营机制的创新,它将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有机的结合起来,把小农户与大市场联系起来,通过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贸工农一化、产加销一条龙的一体化经营体制,使外部经济内部化,从而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农业比较效益。

3 农业布局区域化。布局区域化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确立主导产业、扩大经营规模、突破行政区划限制、实现农业资源优化配置的必然结果。所谓布局区域化是指产业化经营确定的主导产业或生产系列,按照区域比较优势原则,设立专业化小区,按小区进行资源比较要素配置,安排商品生产布局以充分发挥区域资源的优势,形成多种类型与特色的作物带和动物饲养带。并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加快农业生产区域间的大规模分工与协作,促进形成主导产业,同时,必须使农户得到实实在的经济利益,以发挥区域化布局的作用。

二、保证完成国家赋予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是垦区农业坚实的历史重任

1 发展农业产业化有利于实现农业规模经济效益。通过发展二三产业分流农业劳动力,将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可以促进农业规模经济的形成。也可以创造农业产业的聚合规模,使分散的小农户集中在“龙头”牵动的一条产业链上,实现高度集约化、商品化、专业化生产和高度社会化服务、一体化经营,不仅扩大了经营主体的规模,还有利于形成关联产业群体的优势。

2 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解决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过程中出现的矛盾。传统农业的本质特征是自给性和封闭性,农户只能以低价出售很有限的初级产品,获取不到运输储藏和加工增值的效益。而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专业化、社会化、一体化三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的演化过程,农业不再是传统的生产部门,而是逐步成长为产品商品化、流通市场化完全开放的现代农业。

3 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农户不仅得到种植业或养殖业的效益,而且还可以分享工业、商业环节的利润,同时能够分流富余劳动力,拓宽就业渠道,使农民走出土地从事二三产业的工作。另外,众多龙头企业在原料产区的建立和发展,还可以促进形成农区工业化,有效地拉动农村小城镇建设,优化城乡之间的资源配置,缩小城乡二元结构的差距,加快城乡经济一体化步伐。

4 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增强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战略,培育和扶壮龙头企业,通过组织农户实行专业化、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充分发挥家庭经营和农村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优势,依靠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在专利、配方、品牌、包装、价格、服务等方面构造优势,就能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

二、加强垦区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新思路

1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调整结构,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经营

(1)尽快从传统的“重农轻工”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作为农垦企业,大农业是基础型产业,重视并搞好农业生产固然重要,“无农不稳”。但是,“无工不富”、“无商不活”也是任何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现实表现。所以,在应当在重视农业生产的同时,高度重视发展工业和以商业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

(2)尽快摆脱计划经济的传统影响,牢固树立市场经济观念。农垦有几十年的“国营”农场历史,“种粮交国家、工资领回家”,农场盈亏与职工个人无关,都由国家承担。改革开放以来,农场虽然属于国有,但是不再国营,对农业职工实行了“两自理、四到户”(生产费、生活费自理,土地、农机、盈亏、核算到户)。因此,农业生产要紧紧围绕市场需求来发展,要遵循自然规律和市场规律来安排生产。

(3)加快实施战略性结构调整,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突出重点地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所有制结构、资本结构、人才结构。发挥垦区自身的地理、资源、生态环境、农业生产技术、劳动力等诸多优势,大力培育工业龙头企业,协调和密切龙头与基地的关系,努力构建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

2 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它的发展必须面向国内外市场,离开市场需求来搞产业化只能是一种空谈。随着产业化的推进,大量的产品急待通过销售获得最佳经济效益,因此,必须积极地采取开拓、挖掘、改良品种、调整结构、深度加工、储藏保鲜、改进运销等手段开拓市场,逐步形成全方位开放和高效畅通的流通网络体系,最大限度地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市场竞争能力。当前,不仅要进一步完善垦区现有的各级各类市场,还应广泛开辟埠外市场。同时,要进一步改善和加强对市场的管理和监督,加强销售队伍的建设,进一步完善全员销售、销售大包干和广告销售等办法。

3 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垦区的基础产业仍然要定位于大农业,要按着发展大农业的思路进行基地建设,这是农业产业化的落脚点。离开农业这个基础讲产业化,就变成其他行业的工作了。在大农业中,种植业特别是粮食生产仍然是基础的基础。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过程中,要坚定不移地搞好国家级的商品粮基地建设。同时,为了适应农业产业化的要求,种植业的产品方向应适当分流。

农业产业发展路径范文第3篇

【关键词】公路经济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公路经济

一、引言

在我国地方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基础交通设施水平对于整个农业产业发展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在一些相对偏僻的地区,道路交通设施是农村地区与外界环境联系的重要条件,也是各项产业力量发展的有效推动力。公路经济的发展,从另一层面来说,也带动了整个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实现了对农业产品与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下文对于公路经济发展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联系进行了分析,并且探讨了公路经济发展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几个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公路经济发展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联系

当前我国社会城市化建设进程虽然已经在快速的进行当中,但是整体城市化水平依然较低,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依然在我国整体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当前农业生产的过程中,整体产业化水平相对落后,并且分散经营的模式也难以实现对农产品和农业资源的高效开发。在一些地区相对偏远的农村,各个层级的市场之间沟通存在较大的困难,买卖行为相对脱节,对于产业化发展存在一定的制约作用。在我国农村经济产业化发展趋势的大潮下,优质的交通运输条件,可以为农民解决上述诸多问题,提高农产品与农业资源的开发效率,缩小农村地区与城市地区的差距,更好地促进当地农业实现产业化发展。

三、公路经济发展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推动作用

1.公路经济的发展对于当地农业市场有着良好的推动意义

公路经济的发展,促使农村地区的交通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带动了诸多农业产品流通渠道的增加。以往传统独家、小户经营模式逐渐产生了变化,个体经营、集体经营、国家经营等不同经营模式,对于农村地区的农业市场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农村地区市场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各个企业也逐渐进驻到了农村地区,并且更好地带动了整体农村地区产业环境的发展和完善。跨区域生产的模式,是现代众多企业对于自身技术、人才、资金、信息等进行优化配置的重要途径选择。另外,公路经济的发展,也带动了当地区域市场的形成,提高了当地整体经济发展水平,有助于打造全国性的地方特色市场。

2.农产品的物流运输水平大幅度提高

物流运输水平的提高,是公路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一个最显著的优势和体现。农业生产属于第一产业,其生产对象是农副产品。高水平的物流运输,可以有效地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并且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效率。我国农业生产与经营组织较多,整体农业生产相对混乱,并且很多不良竞争也不利于农产品市场的有序发展,农民在进入市场中,其缺乏有效的规范管理。作为市场交易中弱势的一方,农民难以对自身的经济利益进行保障。公路经济的发展,促使地方的物流运输水平大幅度的提高,对于地方农业产业中的空缺进行了弥补,并且通过对产业组织的合理构建,实现了市场、农民、物流公司的产业链组合。农民只需要结合市场的需求来进行生产,再联系物流公司进行运输,就可以实现整个交易过程。物流运输过程通过构建一套完善的物流载体,让农民交易成本和交易难度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并且降低了市场准入门槛,这对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保障农民切身利益是非常必要的。

3.农业产业结构得到有效的调整

农业产业结构随着公路经济的发展也一直处于不断调整的过程中,并且其产业结构的特点也随着地方经济特点逐渐凸显。公路经济的发展,实现了地方交通水平的提高,有效地拓展了地方经济要素中转换与聚集扩散的功能,这是地方经济长效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对于不同生产要素的组合、分解、碰撞、流动与重组,结合经济手段进行疏导和条件,可以有效地提高地方产业的合理性。首先,公路经济发展使得农村工业发展得到了落实。工业与农业的关系十分密切,工业化生产是农业生产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农业产业的发展要将社会资源、市场等进行合理的协调,并且结合良好的道路交通条件,提高当地农业产业生产的聚集度。在农业生产聚集度达到一定规模后,不同的企业才可以在当地实现集中的投入建设,从而发挥区域经济的聚集效应,让当地的经济效益得到有效的保障。其次,公路经济的发展,通过交通优势使得地方专业化生产水平得到了有效的体现,并且促进了地方经济产业化的发展,并且带动了其他产业的成熟,促使更多资源流向当地地区的其产业当中。最后,公路经济的发展,可以对于当地农业经济产业结构进行更加科学的调整,将以往产业结构中不合理的内容进行合理化调整,打破以往经济发展中的局限,丰富产业结构类型,促进当地地区工业、农业、商业等产业的全面发展。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我国公路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正确地认识到公路经济发展对于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推动作用。在进行基础交通设施建设与规划的过程中,相关部门要加强投入,并且积极地进行管理,提高我国道路交通网络的整体运输能力,进而更好地帮助农业产业化实现长期、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程达文,赵琳,常晓靓.交通运输对国民经济的制约分析[J].知识经济,2012(11)

农业产业发展路径范文第4篇

>> 民族文化资源产业化:模式、困境及路径选择 西南民族地区文化资源产业化路径 福建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及路径选择 文化资源的产业化 开滦模式破解文化产业化之谜 河南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运作模式探析 民族村寨旅游环境困境及路径选择 公共服务市场化:成效、困境及路径选择 浅析黑龙江省西部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化开发的实现路径 新疆文化资源产业化现状、问题及对策 高校科研成果产业化模式选择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模式选择及困境突破 小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困境及模式选择 贵州民族文化资源产业化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开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及对策 少数民族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及路径选择 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困境及路径选择 中国产业组织优化的目标模式及现实路径选择 虚拟产业集群的构建与发展:模式及路径选择 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中政府合作治理模式及路径选择 百色市产业结构优化模式及路径选择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7]于栗,周鸿,廖明君.广西特色文化发展研究[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1.

[8]黄新宇.湖南特色文化发展模式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

农业产业发展路径范文第5篇

1.1休闲农业发展的目标导向

休闲农业技术创新路径必须服务于福建休闲农业发展目标要求。具体来说要以《全国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以及《福建省“十二五”休闲农业发展规划》等政策为其发展导向。福建休闲农业发展目标约束着休闲农业技术创新路径选择,依据福建休闲农业发展目标做出的休闲农业技术创新路径选择未必必然正确。实际上,福建休闲农业发展目标是休闲农业技术创新路径正确选择的必要条件。只有当福建休闲农业发展目标能有效挖掘休闲农业资源时,才能说符合休闲农业技术创新路径的正确选择。休闲农业技术创新路径选择并不是目的,它只是推动休闲农业发展的手段。同时,福建不同的休闲农业发展目标,引导着不同的休闲农业类型,不同的发展类型又要求选择不同的技术创新作为基础和保障[2]。

1.2休闲农业发展所处的阶段性

通常情况下,行业的生命周期可分为四个阶段:幼稚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休闲农业作为农业与旅游业交叉形成的新型行业。其也必然可划分为幼稚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而每个阶段都对应不同的技术创新路径选择。在休闲农业幼稚期阶段,主要以模仿创新为主进行技术创新路径选择;在休闲农业成长期阶段,主要以合作创新为主进行技术创新路径选择;在休闲农业成熟期和衰退期阶段,主要以自主创新为主进行技术创新路径选择[3]。据福建农业资源区划部门统计,2011年全省具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业企业500多家,其平均投资额达2000万元,投资总额近100亿元,从业人数25万余人,年接待游客近20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近30亿元。因此,从投入水平及效益水平来看,目前福建休闲农业产业已经处于从幼稚期向成长期过度。在此阶段,福建休闲农业技术创新要从模仿型向合作型转变。

1.3休闲农业的资源禀赋

休闲农业的资源包括自然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三个层面。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受到休闲农业资源的制约,如土地、气候、乡村景观、农业作物、农耕文化、区位经济等,这些因素决定休闲农业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以及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休闲农业作为自然和经济再生产的过程,对休闲农业资源的依赖是一种连续的、持久的经济过程。当前,福建休闲农业资源可划分为6种类型:特色农业资源、森林生态资源、休闲渔业资源、高优茶区资源、观光果园、民俗农庄资源[4]。这6种资源类型都决定了相应的休闲农业技术创新方向。福建休闲农业技术创新路径选择的目的在于通过选择适当的休闲农业技术创新模式,建立更加有效的资源配置,发挥福建休闲农业的资源比较优势,形成持续的竞争力,提升福建休闲农业技术创新能力与效益。

2福建休闲农业技术创新路径的选择

当前,福建休闲农业正处于转型期,经历着从粗放型向集约型,从单一型向多元功能型,从注重休闲产品数量向休闲产品品质等方面的转型。要实现上述的转型,必须依靠技术创新来实现,并且随着福建休闲农业向更高层次发展对技术创新的依赖性越强。福建休闲农业企业必须从自身的实际出发,结合休闲农业技术创新的特点和福建休闲农业资源禀赋,进行合理定位,因地制宜,选择适宜的技术创新路径。

2.1政府部门制定以合作创新为主、自主创新和模仿创新为辅的战略框架

首先,休闲农业技术创新实质是为满足休闲者的需要,把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技术创新成果引入到休闲农业项目中来,实现休闲农业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提供新的休闲产品与服务。由于,休闲农业技术创新对其他产业技术创新的依赖性较强,因此加强福建休闲农业产业与旅游业、服务业,餐饮业的技术创新合作是福建休闲农业技术创新必然的选择[5];其次,福建休闲农业当前正处于成长期这个阶段,根据上述技术创新模式与行业生命周期的关系分析,选择合作创新能较好的促进当前福建休闲农业产业发展。最后,目前福建省休闲农业已经逐步形成西部山区生态型休闲农业产业带、中部都市城郊型休闲农业产业带、东部滨海、岛屿蓝色型休闲农业产业带的格局,且福建三个产业带休闲农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为了协调发展各个区域的休闲农业,需要建立以合作创新为主、自主创新和模仿创新为辅的技术创新路径。

2.2中介服务部门建立福建休闲农业技术创新的互动式信息平台

休闲农业是融合了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的新型农业经营方式,如何实现“三生”功能及构建福建美丽乡村,关键是靠休闲农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当前,在福州、厦门、泉州3个现代都市农业圈以及漳州、莆田、三明、南平、龙岩等6个中心城市圈及周边,发展了各类设施农业型及综合服务型的集生产、科研、观赏、体验、娱乐为一体的休闲农业项目,打造城郊型休闲农业密集区,把城市周边郊区的休闲农业纳入都市型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核心区,把郊区以外的大部地区纳入都市型休闲农业的区,美化了城市郊区的生态环境,可以有效接受城市社会经济系统的辐射,密集区的出现加剧了城郊休闲农业的竞争,有效促进了福建城郊休闲农业技术创新。而中介服务部门建立休闲农业互动式信息服务平台,能更加有效引导福建休闲农业技术创新。首先,能够为福建休闲农业技术创新提供决策资讯信息,为休闲农业企业家和科技人员者提供技术情报、市场信息、政策咨询等。其次,能够为福建休闲农业重点项目建设提供相关的国内外市场动态、技术支持,以及最新科研成果信息等。最后,提高福建休闲农业的信息化水平,从而实现信息化带动休闲农业的现代化,最终促成“科技兴农”战略与“智慧城市”建设的融合。

2.3休闲农业企业加强吸收与转化其他行业技术创新成果

休闲农业产业横跨了第一、二、三产业,其技术创新融合了三大产业技术创新成果,并通过创意元素,进行新的要素组合。休闲农业技术创新能力持续提高是建立在对其他行业技术创新成果的吸收与转化的基础上[6]。因此,为了避免福建休闲农业技术创新陷入“落后—引进—再落后—再引进”的技术创新“陷进”,应加强对其他行业引进技术的模仿、消化与吸收,实现休闲农业技术创新与其他行业技术创新协调发展,特别是营销、服务、信息等技术创新成果的引进、吸收与消化,这些技术创新成果的引用能直接提升当前福建休闲农业经济效益。但,在引进、吸收、消化的三个环节中,始终以掌握核心技术为最终目标,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福建休闲农业发展需要,对福建休闲农业技术创新资源进行整合,形成具有福建休闲农业特色的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体系,争取早日实现从模仿创新向合作创新及自主创新的自然转移。

2.4政府部门积极促进闽台休闲农业技术创新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