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发展农业的根本出路

发展农业的根本出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发展农业的根本出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发展农业的根本出路

发展农业的根本出路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业经济;循环;问题;解决措施;方案设计;具体措施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农业经济作为我国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在此过程中,我们积极进行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经济的建设,以满足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农业经济综合效益的提升。

一、关于循环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分析

当前,虽然我国现代化农业经济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仍存在一些弊端,为了达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我们需要消除错误意识,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观念,确保农业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总体提升。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当前治理农业污染技术、清洁技术以及废物再利用技术的研发与资金投入力度过低,先进的农业发展技术没有得到广泛应用。在循环经济关键的技术领域,主要还是依靠个别企业一力承担,企业与企业间没有形成良好的战略同盟关系,而且大多数企业的经济需求不同,从而制约了循环农业的发展。

缺乏资金支持,虽然相应的惠农政策在陆续出台,但仍不能符合农民的切身需求,以至于惠农政策出现不配套等情况,并且出台的各个惠农政策间也有一定的冲突,导致很多不良问题的出现。

二、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缓解农业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我国农业资源禀赋较差,总量虽然较大,但人均占有量少。目前,我国淡水资源严重不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4,并且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与人口、耕地分布状况极不协调,长江以南地区总水量多而耕地少,长江以北水资源少但耕地多,在我国的华北和西北地区,干旱少雨,严重缺水。我国人均耕地不足1.5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全国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人均耕地0.8亩临界值的县(区)达666个,占全国县(区)总数的23.27%。我国森林资源不足,人均占有量只有0.12公顷,是世界人均水平的1/6。因此,在目前这种状况下,靠大规模增加资源投入来满足农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是不现实的,根本的出路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发展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循环经济。

2.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从根本上减轻农业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农业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并未得到根本扭转,环境污染状况日益严重。据统计,全国受“三废”污染的耕地约2186.7万公顷,约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16%。特别是乡镇企业,由于设备简陋,工艺落后,技术含量低,导致在生产过程中未经处理就直接把“三废”排放到农田,成为农业生态环境的最大危害。此外,在农业生产中,一些农用化学物质,如农药、化肥、农用薄膜、化学除草剂、作物生长剂等,由于长期不合理的使用或过度使用也造成了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威胁到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沙漠化面积扩大,草场退化,森林生态系统质量下降,生物多样性逐渐消退或消亡,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影响。

三、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对策

应制定出循环农业的发展计划,加快建设农业科技保障体系,认真研究农业技术并对其进行深层次的改革,大力开展农业培训活动,从根本上使我国农民将农业循环发展的本质认识上去,加快订立农业循环发展的有关法规和惠农政策,打造国际化交流平台,加大对农业发展方向的宣传和教育等。主要包括的内容有:

(1)推动循环农业的立法速度,出台相关的补偿性惠农政策和限制性规范。在对其进行深入研究的前提下,确定政府、企业和农民的农业经济建设中的义务核责任,完善农业发展支持机制,构建公众行动、政府推动以及市场驱动相结合的有效体系。

(2)建立农村管理法律法规,构建长效的农业发展机制,实现我国农村的废物再利用战略目标,培育壮大我国农村的环境保护产业,使新时代下的农村环境从根本上告别传统农村的生态环境。

(3)加大对农业人才培养的力度。从现阶段来看,我国农业人才严重匮乏,尤其是一线的农业科研人员技术水平普遍不高,对于农业科技研发的力度明显不足,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经济循环发展的战略目标。因此,一定要加大对循环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将人才培养的目标与实施计划制定出来,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农业发展所需要的科研人才培养出来,促进我国循环农业的发展。

(4)政府投资力度应有所加强,完善投资体系。各级领导干部应对农业发展资金进行整合和预算,成立专款专用部门,监督政府资金的使用去向,杜绝在支农惠农过程中出现个人人员中饱私囊的情况,对农民的贷款额度应有所调整,综合利用补助、贴息以及税收等经济手段,引导和鼓励农民进行自主研究。地区政府应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不断将国家、集体乃至个人的利益结合起来,做到多元化、多层次建设农业生产工程,积极探索农业发展新模式。

发展农业的根本出路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机机械化;发展;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

中图分类号: S23-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20-65-1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手段,是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根本标志,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环节,这是由农业和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决定的。助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推进农业产业化、社会化进程,促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全面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富裕有着关键性的作用。

1 加快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是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需要

1.1 农业结构调整主要着眼于品种调整、提高效益,从而达到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目的

依靠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实施农机节本增效工程,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增加农机科技含量,能够加快结构调整和现代农业进程。发展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先进生产力的体现,是实现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根本出路。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应瞄准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为农业提供新品种的机械,提高农产品质量的机械,使农民增加效益的机械。

1.2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先进科学技术的载体,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要加速农机装备更新换代,优化农机技术结构,改善农机作业水平,促进农业技术进步,提高农业增长速度。就必须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广应用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步伐,运用先进的农机化技术和装备,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从技术和生产手段上支持农业结构调整,从结构上适应农业结构调整及转型升级,走农机技术与农艺措施相结合的路子,促进农业的整体发展。

1.3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对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和农业结构调整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农业机械化结构调整优化,应面向农业现代化,面向整个农业和农村经济,以提高农业现代化装备水平为目标,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的原则,全面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积极推进经济作物、畜牧业、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化,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升级。

2 加快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是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

2.1 农业机械化与农业产业化互相促进

农业机械化是促进农业生产的重要手段,30多年改革经验证明,农业机械化发展快的地方,生产要素就能得到合理配置,就能促进农村产业化的发展;农业产业化是农业机械化的根本出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从发展农机服务实体出发,对农机服务实体实行区域布局,实现农机服务规模化、专业化,有效提高农业生产的集约程度和组织程度,拓宽农产品的销售空间,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2.2 农业产业化战略的实施,要求更加完善的农机社会化服务

如果说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农业机械化,那么农机的根本出路就在于产业化。产业化不仅要求深化传统农机服务的内涵,更要求扩展现代农机服务的外延。促进自身服务和对外服务的协调发展,在服务中探索农机与农艺结合的新途径、新方法,完善农机为农业服务的功能。

2.3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市场化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市场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农业机械化要适应农业市场经济的要求,充分发挥农业市场在农业机械化发展中的基础调节作用,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逐步形成国有、集体、股份合作、个体等多种形式并存,互为补充,共同发展的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

3 加快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是农业科技发展的需要

3.1 以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的竞争

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这种竞争愈发尖锐和激烈。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许多发达国家为了在国际竞争中取得领先地位,都在加紧调整其科技和经济发展战略,把科技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我国在实施了科教兴农战略后,大力培养科技人员,不断推广先进适用的新技术,较大程度上提高了农业的科技含量,促进了农业科技的发展。

3.2 科技仍然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根本途径

发达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其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于科技。针对我国人口多、耕地少、水资源缺乏、人均资源相对不足,必须要以科技作为经济增长的主动力,把农业的增长速度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走扩大再生产和可持续发展道路,要想顺利实现这一转变,提高农业科技含量至关重要。

3.3 科教兴农发展战略要求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科技含量,必须要以机械设备为载体,才能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作用

发展农业的根本出路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现代化;作用;发展

中图分类号:S2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997(2012)16-0051-02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又是农业生产中最具活力的要素。随着时代的变迁、科技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演进、不断发展变化,同时又带有很强烈的时代色彩,其进步、更新、换代,直接反应出当代的文明进步和科技发展水平。

1 农业机械化的作用

1.1 有利于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增产增效

农业机械化是优良耕作栽培方法的载体,它拥有人力、畜力、落后的生产工具无法比拟的动力和持续力,可以实现人工所达不到的、更高的耕作质量、先进技术和作业方式,可以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成本,提高效率,也就增加了效益。

1.2 有利于防灾减灾,保证单位投入中获取更高的收益

机械化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灾害天气下的抢种、抢收等,都是人力所远远不能及的。这个方面在我国山东省、宁夏黄河灌区等地方表现尤为突出。

1.3 有利于农业规模化生产

有些地区,把零散的土地通过流转等方式整合成适合机械化生产的大面积,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使整合后的土地发挥更大的规模效应。

1.4 有利于带动农区就业,增加农区收入

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给农区人口开辟了与农机业相关的就业新门路,与农机相关的配套行业,如零配件、修理养护、油材供应等,可以吸纳相当数量的农区人口,使其脱离开土地仍可以很好地谋生。

1.5 有利于农区劳动力转移

目前,农区的改革开放有一项重要内容,那就是要实现农业生产工业化。农机化的发展,是推进农业生产工业化的有力措施和根本保证,可以使大批的劳动力脱离开直接的农业生产,转而从事与农业相关的工业生产,或直接从事工商业生产经营活动,使大批农业劳动力得到解放。

无论从过去来看,还是从现实上考察,农业机械化都是解放农业生产区的农业生产力,提高农业生产劳动率的最有效手段。从这个角度看,“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是不变的真理。

2 农业机械化发展之路

我国的农业机械化之路,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开始,到合作化时期,农机化开始起步,推广新式农具。第二阶段从时期一直到改革开放前,农机化得到一定的发展,建立了大批国有和集体所有的机耕队、代耕队,大型国有农场的机械化水平也有较大提高,大中型农机具发展较快。第三阶段从改革开放初始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这一阶段比较特殊,大中型农机具发展几乎停滞,而适合农家小户使用的小型农机具则大量发展。由于适应了分包到户的一家一户生产模式,这种小型农机具,使得田间作业的机械化程度有了较大的提高。第四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初到21世纪初,是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时期,农机装备和农机服务都出现了令人瞩目的进步,数量急剧增加,马力逐渐提高,尤其是大马力农业机械增长极快。第五阶段以2005年为界,我国农业机械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更新换代频率加快,大马力农机具大量增加,农业生产机械化率也有大幅度提高,尤其是一些农场区和农业合作社农业生产机械化作业率几乎达到了100 %。

3 以大中型农业机械化为主,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

我国农业的发展,主要靠提高单位面积生产能力为主,耕地面积不可能增加,因此,除了采用优良品种外,利用农业机械为载体,大面积推广农业生产新技术是农业发展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从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的技术要求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主要应使用大中型农业机械。现代农业技术要求的,是具有一定规模的立体作业,绝非是小型农机具所能胜任的。高性能、大马力农机具的优越性和重要性日显突出,以往,因其价格昂贵而很少考虑其价值,缺乏推广应用的积极性。现在,人们已越来越认识到大马力、大型农机具可以有效实现农艺技术,其性价比、综合效益大大优于一般农机具,更适合大面积规模作业,加上近几年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惠农政策的激励带动,大大提高了农机户购买力,使农户大型机械拥有率上升,这是当前农业机械发展的主要方面。

目前出现的农机跨地区作业,在生产方式上实现了规模化经营,开辟了我国小规模农业使用大型农机具进行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生产的现实道路,也是广大农机户增加收入的一个有效途径。

4 政策性补贴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

近几年,国家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目标,以提高农机装备总量、改善农机装备结构、提高农机化作业水平、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现代农业为主要任务,出台了农机购置补贴政策,重点解决现代农业发展中的机械化制约环节,推动玉米、马铃薯、水稻、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关键生产环节机械化使用率。

政策性补贴应集中在重点机具品种上,当前,应是大中型和高性能的农机具,如大中型拖拉机、深松免耕机、精量播种机、联合收割机、水稻插秧机、秸秆综合利用机、铡草机、多功能微耕机、施肥机、动力喷雾机等。

政策性补贴标准,以农机具价格的30%左右为宜,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并形成统一竞争筛选确定机型、统一结算支付补贴、农户差价购机、收益公示、购机档案联网管理等新机制,进一步调动和保护农民购买和使用农机具的积极性,以促进农机具更新换代,发展农业机械化,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

发展农业的根本出路范文第4篇

1.1农业信息化市场需求巨大

我国农村和小城镇人口占绝对比例。在对农村的考察过程中,强烈感受到农民、农业工作者对农业信息的渴望。当前我国许多地方政府通过建设“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农业110”及农业信息员、农业信息会等多种农业信息形式,开拓了为农业服务的新领域,通过网上交易、网上服务,确使农民尝到了农业信息的甜头。这说明农业信息化建设,顺应了农民需要,也顺应了市场经济、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1.2信息化是传统农业的倍增器

信息技术是当今发展最快的高技术,但就信息技术本身来讲,它只是一种工具,并不能替代其他产业,只有和其他产业结合,才能够真正成为传统产业发展的倍增器。农业信息化主要包括:农业技术信息化,如精准农业信息;农业环境信息化,如气候预报、病虫害测报;农业经营信息化。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时期。要在人均0.067hm2的耕地上解决13亿人口的吃穿问题,根本出路在于以科学技术和信息及其物化了的设备工具和生产资料来武装农业,大幅度地提高生产率,因此发展农业信息将给我国农业带来难得的机遇。我国传统农业绝大部分尚处于低质低效水平,虽然劳动力成本低,但劳动力人员素质也低,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经营水平也同样不高。随着加入WTO的临近,我国农业生产不得不面临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要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农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就要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将当今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相结合,将会极大促进我国传统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并取得跨越式发展。

2对策

2.1把农业信息当作产业来发展

推进农业信息化,必须把农业信息当作一项产业来发展。信息产业在农业上应用,一方面可以使农业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农业信息本身也可以被当作产业来发展。因此,农业信息化建设绝不仅限于信息网建设,它还可以带动农业信息硬件、软件建设,还可以拉动农业信息服务、农业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分析以及农业信息中介、网上农科教育、网上农产品交易、网上结算、定单农业、物流配送等一系列农业生产、流通活动,既可以创造一大批就业机会,又可真正通过信息化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在农业信息化实施过程中,农业通过信息化可以获得倍增效益,信息业可以通过对农业的信息软、硬件服务形成农业信息产业,最终形成农业与信息业双赢的良好局面。政府要扶持,要给予优惠、引导,最终要按市场规律以企业运作方式来完成。

2.2建立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

在谈到现代化指标时,往往把信息化程度作为一项衡量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来看待。信息化指数的高低也就反映了该地区、该行业的信息化水平,发展农业信息化产业也就不能不建立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主要由信息量、信息装备、信息主体水平、信息消费等组成。要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就必须按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各方面全面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与我国目前农业水平、农村条件和农业人口来比较,尚有较大差距。但我国农业发展也具有地区性不平衡,西北地区相对落后,而东南沿海由于开放早,市场经济已经比较发达,农民已经向富裕小康水平转化,初步具备了推进农业信息化的条件,有了建设农业信息化的投资能力,只要领导重视,加强相关人才队伍建设,完全有能力发展农业信息产业。另外,在目前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许多统计材料中,尚缺乏有关农业信息化方面的记录,应把农业信息化等有关量化指标加以统计,逐步建立起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以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

发展农业的根本出路范文第5篇

【关键词】河南 农业循环经济 可持续发展

一、农业循环经济的定义

循环经济立足于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善待地球的经济发展新模式,即是在资源投入、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运用生态学规律而非机械论规律,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性增长的经济体系,转换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体系。而农业循环经济,就是把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系统,把生产活动纳入到自然循环中,从根本上消除环境与发展的尖锐冲突,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双赢”,本质上是一种低投入、高循环、高效率、高技术、产业化、动态性的生态经济,是现代常规农业的升级与升化。

二、河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一)土地资源相对不足。

据统计,全省耕地保有量稳定在1.18亿亩,基本农田面积稳定在1.034亿亩,人均耕地面积为1.22亩。耕地资源是河南实现可持续资源利用的最为重大的部分,但近年来被征占的耕地绝大部分是肥沃的优质耕地,而补充上来的多是荒地或需要进行多年改造后才能见效的复耕地,耕地的整体质量在下降。与此同时,还存在着未征先占、乱占滥用、耕地浪费、土壤盐碱化、地面塌陷、崩塌等现象,这些人为的或者自然的对土地的破坏可能是短时间内无法恢复的,甚至是永久性的,很可能成为河南可持续资源系统的“木桶效应”的“短边”,危及河南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形成和目标的实现。

(二)水资源匮乏,环境污染严重并向农村转移。

河南水资源较为短缺,总量为321.8亿立方米,仅占全国总量的1.2%,是全国15个主要缺水的省份之一。人均水资源量342.8立方米,只占全国人均水平的1/6,在全国排二十多位。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水资源的短缺将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特别是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另外,随着河南经济的发展,人口的持续增长,农村的卫生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一些农村仍没有建设无害化处理的垃圾填埋场,垃圾一般都弃置于河塘或凹地,危害极大。一些地方还把严重污染的企业搬迁到农村地区,造成了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

(三)缺乏足够的财力支持。

长期以来,我国用于农业循环经济方面资金支持很少,导致出现资金短缺严重,阻碍农业循环经济的顺利开展。就以沼气建设为例,到2004年底,全国沼气用户达到1465万户,但由于国家和地方的投入有限,一年只能扶持200万户,不少农村出现了两三个指标几十户争抢的现象。

三、河南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建议

(一)提高资源利用率并大力提倡农业绿色环保经济。

在目前状况下,靠大规模增加资源投入来满足农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是不现实的,根本出路是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率,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同时,提倡清洁生产,科学施肥施药,推广应用生物农药及低毒低残留农药,建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积极引导农户搞适度规模化,统一治污、统一管理,实现“畜禽养殖—肥料生产—沼气池—田园种植”的循环农业生态模式。通过政府引导与投资,加快太阳能、风能和农村水电等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既节约能源,又改善了生态环境。

(二)加强宣传,增强农民资源忧患意识和环保意识。

政府部门要调整和落实投资政策,调节农业生产者的行为,以利益作引导,通过多种手段,普及农业循环经济知识,帮助农民开展农业循环生产模式,从而使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理念深入人心,促进全社会在发展观上体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在价值观上将自然视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三)坚持技术创新,推广农业循环发展模式。

加强科技、资金的投入,以技术创新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建设,推进产业化经营,关注资源循环技术的研究和投入,尤其是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技术和农业高新技术,提高农民收入和农业效益。

由于河南省各地区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差异较大,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应坚持多元化,根据当地的资源条件、生产传统、农民的可持续接受程度等因素,创新具有区域个性化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四)拓宽农业投资渠道,建立长效支农投入机制。

一是要增加财政资金投入,同时进一步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和保险服务体系,为生产经营者提供可靠的信贷与保险服务,减少生产经营中的风险损失。二是要拓展资金来源渠道,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机制,调动社会力量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积极性,吸引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外商资本等社会资金参与投资高效生态农业,建立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多元化投资的投入机制。

(五)拓宽生物资源开发视野,创建“三色农业”。

三色农业即绿色农业、白色农业和蓝色农业。绿色农业是以绿色植物借叶绿素进行光合作用生产食品的农业;白色农业是以蛋白质工程、细胞工程和酶工程为基础,以基因工程全面综合组建的工程农业;蓝色农业主要是指海洋种植业、养殖业和捕捞业,它的最终目的是开发食用蛋白质。

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潜力远不止是传统种养业资源的有效开发,而在于利用微生物资源,将由植物、动物资源组成的种植、养殖二维结构的传统农业,调整为由植物、动物、微生物资源组成的三维结构新农业。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