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营合作模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国内学者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一是农民合作社的现状。蔡荣(2011)的研究发现制约农户参与“合作社+农户”模式的主要因素是其收益达不到预期标准和农户缺乏经营决策权。蔡荣(2012)认为当合作社由企业牵头领办时,应当充分考虑到农户利益,提高农户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孙亚范、余海鹏(2012)的研究表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存在多种制约因素:社员规模小、合作社服务不完善、股权过于集中和盈余返还制度不健全。刘洁、祁春节(2011)表明要解决传统合作社存在的问题应通过产权结构明晰、股权合理化等创新路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将重点放在解决这些问题上。二是农民合作社的经营模式研究。邓衡山、王文烂(2014)通过界定合作社的本质得出:合作社应是为实现潜在规模经济而产生的,并认为合作社必须实施“所有者与惠顾者同一”,才能发挥其独特优势。薛天桥(2012)通过对发达国家农民合作组织模式进行总结,概括其治理模式的特点和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启示是:政府应组织培训具有经济能力和组织能力的个人,增强自主参与合作社的积极性和解决资金问题的能力。还有一些学者针对不同经营模式做了对比分析,白选杰(2012)从风险与效果等方面考察“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民”“企业+专业协会+农民”两种经营模式,认为两种模式皆具可行性,政府需要在财政与信贷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苑鹏(2013)对比分析了四种“公司+合作社+农户”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不同的农户和企业地位关系对农户福利情况、经济收益以及社会联系的影响,并且指出政策扶持重点应偏向农户自主创立的合作社和由合作社组成的加工企业。三是合作社的机制创新研究。李永山(2009)在目前农民合作社优缺点的基础上,提出“期货市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创新模式,分析实施的可行性以及相关的政策建议。赵佳佳、刘天军、田祥宇(2014)选取120个采用“农超模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研数据,对影响其组织效率的因素进行分析,得出结果:提高参与主体的合作意向及合租能力有利于提高“农超对接”模式的效率。孙才仁等(2014)通过实地调研山西农民合作社,分析其发现现状和在获得金融支持上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结果针对性地提出金融创新与合作社结合的模式,并在最后提出相应政策建议。针对农业企业和农户利用期货市场进行风险管理的情况和效率,国内学者进行了广泛的规范和实证研究。湖北省期货市场服务“三农”联合课题组(2011)通过对“期货农业”的分析,针对湖北省农业发展探讨了“期货农业”实施的迫切性、可行性以及可能面临的问题,并相应提出发展建议。
二、“农户+合作社+涉棉企业,期货点价+基差”经营模式透析
(一)“农户+合作社+涉棉企业,期货点价+基差”经营模式的理论基础
传统套期保值的做法是,在期货市场上卖出与其未来在现货市场上出售的现货商品数量相等、交割日期相同或相近的该品种期货合约,然后在现货市场交易的同时,将期货合约进行平仓,以对冲后的盈利弥补现货市场上的亏损,从而达到规避现货市场价格下跌风险的目的。但套期保值者一旦采用这种方式,就意味着放弃了现货价格上涨时获取更高利润的机会。除此之外,套期保值的效果还受不同月份的期货合约选择、期现货交易地点差异、标的商品的质量和规格以及期现货交易的数量等方面因素影响。要想实现完全套期保值还有一个前提假设:在建仓和平仓时,现货价格和期货价格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和相同的变动幅度,才能保证现货市场的亏损能由期货市场的盈利完全弥补。尽管随着期货合约到期日的临近,期现货价格变动趋势相同,呈收敛特性,但套期保值者建仓时,期现货的价格一般不同,并且二者的变动幅度可能出现不一致的情况,这将导致无法完全实现套期保值。但是,基差交易可以避免这些弊端,实现完全的套期保值。因此,有必要对基差进行分析。基差指同一商品在特定时间地点的现货价格与期货合约价格间的差价:基差=现货价格-期货价格,用来表示期现货价格相对变化,衡量市场所在的状态。在“期货点价+基差”模式中,基差指期货合作社与涉棉企业实际交割的棉花现货价格与期货合作社进行套期保值的期货合约的价格之差。根据基差数值的正负,市场可分为正向市场和反向市场。在正向市场中,基差为负,表现为现货价格低于期货价格,因为期货价格中包含仓储费、保险费和利息费用等持仓费。但当市场对某种商品的需求急剧上涨,或者预期商品供应量大幅增加,将导致现货价格上升同时期货价格下降,从而形成反向市场。目前我国棉花期现货市场就属于反向市场,由于目标价格政策的实施,棉花价格完全由市场供求双方形成,政策托底的高价将与国际棉价接轨,从而市场预期棉价下行,导致现货价格高于期货价格。
(二)“农户+合作社+涉棉企业,期货点价+基差”经营模式操作流程分析
该模式主要包含涉棉企业、期货合作社和农户三大主体,其中农户在合作中占据主导地位。由代表农户成立的期货合作社,积极参与期货市场,利用期货市场价格信息作为经营决策参考,并与农户签订棉花合约,通过期货市场卖出相应月份的套期保值管理价格波动风险。另外,期货合作社代表农户与有意愿的涉棉企业签订基差交易,即约定在相关月份的期货价格的基础上加上双方协定的基差进行现货交易。在此模式中,合作社作为连接企业和农户的桥梁,促成双方基差交易,并且可以向农户提供期货市场价格信息,指导其经营决策,完全实现套期保值;同时,在目标价格政策出台后,棉花价格呈下降趋势的大背景下,涉棉企业既能够在种植期锁定货源,保证生产经营的稳定进行,又能够享受价格下降的好处。其中三方具体操作如下:
(1)棉花种植期(2月份—9月份)。棉花播种前,合作社向所有社员发放问卷调查表,调查棉农的意向种植面积和估计相关产量,向农户讲解“期货点价+基差”的优势,同时了解农户与期货合作社签订合同的意愿和意向规模。期货合作社根据期货价格的走势,向棉农提供价格信息,指导其改善种植结构和规模;种植过程中,期货合作社提供专业的技术指导和培训;建立高产优质棉花示范基地,建立短信平台,发送在不同生长时期棉花的特性、田间管理技术要点、病虫害防御等信息,以及期现货市场价格走势和期货的基础知识普及,促进棉农标准化规模化生产。通过合作社和农户签订合同,收取棉农2%的保证金。根据期货市场套期保值计划,期货合作社在期货市场卖出相应月份套期保值,此时的现货价格-期货价格,即基差记为B1;并且分批建仓,从而保证现货合同和期货建仓的同期性和有效性。期货合作社与涉棉企业进行协商,确定目标月份期货合约,以此期货合约的价格为基础,协定基差为B2(基差B2应大于基差B1),从而确定现货交货价格为期货价格加协定基差B2,并且约定企业向期货合作社缴纳3%的保证金。这种买方叫价基差交易给涉棉企业更大自,促进双方交易。
(2)棉花收获期(9月份—12月份)。棉花成熟后,期货合作社指导棉农按级分摘、分晒、分储、分售,在交货日期前按约定数量、等级交到合作社,按约定价格成交,期货合作社返还其缴纳的保证金。购买方企业对期货价格点价,由涉棉企业对合约到期前的一个月内任一交易日的期货价格进行点价,选择企业认为对自己有利的期货价格,在当天的期货价格基础上加协定基差B2确定现货价格,与期货合作社进行现货交易。期货合作社在与涉棉企业进行现货交易的当天,对相同数量的期货合约进行平仓,若棉价下降,则期货市场的盈利可以完全弥补现货市场的亏损,并剩有盈余;若棉价上升,则现货市场的盈余也大于期货市场的亏损,从而实现完全的套期保值。
(3)合作社盈余返还(年底)。期货合作社根据“期货点价+基差”模式的盈利情况,对棉农实行利润分配,完全依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六成利润作为盈余返还,四成用作股金分红,具体份额按照与棉农签订的合同的数量进行分配。通过分配利润,提高棉农参与合作社的积极性,提高履约率。
(三)“农户+合作社+涉棉企业,期货点价+基差”经营模式效果评价
1.降低波动风险和销售成本
基差交易能够降低价格波动风险,保障套期保值的效果。套期保值目的是为了规避价格波动风险,基差交易可以将期现货价格波动风险转化为基差波动风险。一般来说,由于期现货价格走势具有收敛性,因此,基差波动通常小于期现货价格波动。套期保值不仅能够完全实现,还会有盈余。通过期货合作社的基差交易能够降低涉棉企业和棉农双方的价格谈判成本,保障棉花销售、企业采购的连续性。
2.提供价格信息指导经营,保障棉农稳产增收
我国棉花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联动性已被国内学者证实,并且现货市场的信息来源于期货市场,所以作为现货市场的主体,棉农更应充分利用期货市场的价格信息。通过期货合作社,棉农可根据价格信息调整种植结构、面积和品种等生产经营决策,预测棉价走势,提高议价能力,保证在销售棉花的交易中与涉棉企业平等的地位。在棉花市场中,每年年初价格较高,新棉上市时供给量增加导致价格有所下降,棉农卖棉往往随行就市,无法以有利的价格出售;另外,在目标价格政策下,棉价持续下跌,等到棉花收获时售卖,比较不利。但通过参与期货合作社,实施“期货点价+基差”合作模式,能够提前锁定棉花的售价,稳定棉农收入,节约了棉农的销售成本,棉农只需按约定数量和等级交货,履行义务,年末便可享受利润分配。
3.有助于企业稳定生产经营,以较低的成本预定货源
“期货点价+基差”合作模式中,采取买方叫价交易方式,企业能够按照自身对市场的研究判断和自由选择特定日期的期货价格作为计价基础的权利,赋予涉棉企业更大灵活性,促成涉棉企业与期货合作社的基差交易。除此之外,企业直接与期货合作社交易,节约了涉棉企业与市场上大量农户交易成本。由于棉农在此模式中获益,因此履约率较订单模式有所提高,从而给企业的经营更大的保障。另外,企业通过缴纳10%的保证金,即可预定货源,有利于企业安排生产经营,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
4.促进期货农业发展,利用期货市场提高效率和收益
在期货农业的时代背景下,此合作模式进一步提高了棉农利用期货市场的程度,不仅使期货市场的主体构成更加全面,还有利于棉农规范化标准化生产,提高棉花质量。我国农业生产规模小,小生产与大市场特征明显,借助此种创新模式,有效发挥期货市场功能,解决企业与农户地位不平等问题,对市场经济有重要作用。
三、建立“期货点价+基差”经营模式的建议
“期货点价+基差”经营模式的建立与实施,需要合作社制度构建合理、完善的期货市场支撑、农户对期货市场认知与需求增强,需要从社会各方面做好广泛的配合,提供较好的支撑。
(一)增强农户对期货市场和套期保值功能的认知
对期货市场和套期保值的认知能够保证创新模式的迅速开展。目前,棉农对期货市场和其功能的认知远未达到要求,农户对期货市场闻所未闻的现状需要尽快改变。相关政府部门应积极组织期货市场功能等讲座,培育基础期货知识和相关概念;新闻媒体在提供棉花产业信息的同时,加大对期货市场的宣传力度,正确引导农户的认知,激发其参与期货市场的积极性;涉棉企业应重视相关金融专业人才的重用,展开自身期货市场业务,同时带动农户参与套期保值业务,参与到专业的期货合作社中。
(二)加大政府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与保护力度
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中,政府仍然扮演一个重要角色,为了维护农业合作组织健康持续公平地发展,政府应当为其创建良好的政策与法律环境,促进农民合作组织创新发展。在《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中,完善合作社融资的相关法律支持,方便合作社开展“期货农业”相关的创新模式探索;加大财政税收优惠,针对期货合作社的盈利减免其税收负担,留给其更多的利润分配给入社农户;出台相关人才引进政策,给予最大程度的扶持优惠政策,以促进合作社快速发展。
(三)充实农村金融机构,保障三方资金运转流畅
在整个创新模式中,资金的充足性是模式运行的前提条件之一。无论是棉农预缴的保证金、涉棉企业基差交易的保证金还是期货合作社参与期货市场参与套期保值的保证金,任何一个环节的中断、资金滞纳都将给模式运行带来阻力。因此在法律规范的基础上,大力引导民间金融健康发展,促进各金融组织开展对农业务,向棉农和涉棉企业提供较为实惠的信贷服务;鼓励资本市场向农民合作社等提供资本投入,创建涉农扶持基金等,为其提供资金支持。
(四)努力发挥期货市场的作用
>> “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体制的理想模式及功能 “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体制创新的理想模式及其功能分析 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组织新模式 “家庭农场+合作社”的合作经营机制探析 解析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合作关系问题 扶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政策 慈溪市家庭农场合作社发展的优势与风险分析 农技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在农业机械发展中的作用 王寨镇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家庭农场舞活农民合作社 关注新农人,助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中国家庭农场及合作社发展大会盛大开幕 合作社模式兴起 团员不要脱离家庭单独参加互助或农业生产合作社 蒙城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问题调查研究 完善专业合作社社会化服务,促进家庭农场发展 了不起的合作社 农业合作社生产经营的流程及作用 超市农业与专业合作社 再造农业合作社 合作社领航都市农业发展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31016。
⑦此处提出的家庭农场经营规模是一个理想的数字,实际上各地的人地关系紧张程度不同,农场经营规模也可以有较大的不同。陈锡文认为,家庭农场的规模适度非常重要。他认为中国家庭农场的适度规模是几十亩到上百亩的规模,东北地区土地条件好可以发展上千亩的家庭农场。参见陈锡文:《发展家庭农场不能硬赶农民走》,,20131020。
⑧与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相比,合作社的粮食增产能力则饱受质疑。据农业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共有粮食生产合作社559万个,入社社员513万,经营耕地7218亩,占全国可耕地总量的40%;这些合作社产量971亿公斤,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82%,平均亩产为545公斤,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92公斤。然而,贺雪峰认为应辨证看待粮食生产合作社的增产能力,并提出了两点质疑:第一,种粮大户和粮食生产合作社所经营耕地在全国粮食作物种植总面积中的比重不是1/10,应是17%,全国1826亿亩耕地中应有大约7%的耕地种油菜作物,6%的耕地种棉、麻、糖、茶及药材,13%的耕地种蔬菜瓜类,另有45%的耕地种其他作物,实际上只有大约68%的耕地种的是粮食作物;第二,全国土地是分级的,其中一类土地的单产可以达到800公斤/亩,甚至更高(含双季),三类地则只有300公斤/亩,甚至更低。种粮大户与合作社经营的土地绝大多数都是一类地和二类地,几乎没有任何人或组织会用三类地种植粮食作物。受此两大因素的影响,种粮大户与粮食生产合作社的增产能力并不如想象的那样突出。参见贺雪峰:《种1/10的地,产1/5的粮?》,,20131020。
⑨参见《去年农民家庭收入差距超十倍》,http://.cn/html/201208/22/content_366342.htm?div=1,20120822。
参考文献:
[1]陈晓华.现代农业发展与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J].农业经济问题,2012,(11).
[2]任强.论合作社的组织基础[J].浙江学刊,2012,(5).
[3]张士杰.专业合作社:粮食产业化经营的现实选择[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8,(4).
[4]赵晓峰,何慧丽.农村社会阶层分化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影响机制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2,(12).
[5]黄胜忠,徐旭初.成员异质性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结构分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6]黄宗智.三大历史性变迁的交汇与中国小规模农业的前景[J].中国社会科学,2007,(4).
[7]朱学新.家庭农场是苏南农业集约化经营的现实选择[J].农业经济问题,2006,(12).
[8][美]罗伊・普罗斯特曼,李平,蒂姆・汉斯达德.中国农业的规模经营:政策适当吗?[J].中国农村观察,1996,(6).
[9]陈洁,刘锐,张建伦.安徽省种粮大户调查报告[J].中国农村观察,2009,(4).
[10]王德福,桂华.大规模农地流转的经济与社会后果分析[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2).
[11]赵泉民,李怡.关系网络与中国乡村社会的合作经济[J].农业经济问题,2007,(8).
[12]赵晓峰.重读税费改革:国家、集体与农民关系的视角[J].人文杂志,2010,(3).
关键词:大白茶(Koilodepas hainanense);净光合速率;间作模式;影响因子
中图分类号:S5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2)19—4299—03
我国茶叶主要分布于亚热带地区,茶园建设以纯茶园为主,多建于丘陵、山地地带。由于自然环境的破坏,水土流失、气候失常等,常易受到冷、热、干旱及病虫等灾害的影响[1]。安徽是我国茶叶主产区之一,但安徽省现存茶园中,解放前遗留的衰老茶园和20世纪60~70年展的低产茶园竟达81%,致使安徽茶叶生产陷入窘境。改造低产茶园是安徽茶叶生产再上台阶的必由之路。
林农复合生态系统可以利用种群之间存在着良好的生态位关系[2],多维、高效、稳定地循环利用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资源,特别是在人口剧增、粮食短缺、资源危机、环境恶化的今天受到众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普遍关注[3—6]。研究就是利用茶树能防止水土流失,板栗为茶树适当遮阴的互利关系进行栗茶间作的经营模式,对不同生长时期的大白茶(Koilodepas hainanense)净光合速率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净光合速率的影响因子,为选择适合安徽省大别山地区的栽培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试验地概况 安徽省大别山区金寨县油坊店乡的栗茶间作园,海拔400~600 m,年平均气温11.6~13.5 ℃,极端最低气温—22.5 ℃,年均降雨量1 500 mm,年无霜期161~176 d,土壤为山地黄棕壤,质地轻壤至轻沙壤,pH 6.5左右。
1.1.2 茶树的选择 选择坡向、坡度近乎一致的栗茶间作林中的健壮大白茶茶树3株。在选中的树梢上挂牌做标记,并在每棵样株的随机选择功能叶4片[1]。
1.2 净光合速率及相关数据的测定
1.2.1 测定时期 分别于茶树的生长初期(5月)、生长盛期(6月)和生长末期(10月)进行测定。
1.2.2 测定方法 自然条件下选择晴好相似的天气,每天8∶00到18∶00用光合作用仪对已经选好的茶树的4片功能叶进行光合性能跟踪测量,每隔1 h测量一组数据,循环测量,每次测量重复5次,所需测量指标包括净光合速率(Pn)、光合有效辐射(Par)、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空气温度(Ta)、大气CO2浓度(Ca)等。
2 结果与分析
2.1 间作模式下茶树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
从图1可以看出,5月间作模式下茶树净光合速率日变化为单峰曲线。最高峰出现在13∶00,为5.48 μmol/(m2·s)。6月间作模式下茶树净光合速率日变化为单峰曲线(图2),最高峰出现在14∶00,为21.75 μmol/(m2·s)。8∶00~10∶00上升明显,但在10∶00~13∶00上升变得缓慢;而14∶00~15∶00急剧下降,15∶00后虽然也在下降但幅度趋缓。10月间作模式下茶树净光合速率日变化为单峰曲线(图3),最高峰出现在12∶00,为11.70 μmol/(m2·s)。
2.2 间作模式下光合有效辐射的日变化
间作模式下茶树净光合速率日变化都呈单峰曲线,具体见图1至图3,间作茶树除了生长盛期,其他时期光合有效辐射的日变化与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几乎一致,5月的10∶00~11∶00光合有效辐射的日变化与净光合速率日变化相反,变化幅度不大,这可能与当时山区气候多变,给测量带来误差的原因。而6月的11∶00~13∶00、15∶00~16∶00光合有效辐射的日变化与净光合速率日变化相反,变化幅度较大,总体上6月光合有效辐射比5月小,说明间作茶树通过板栗对茶树的遮阴改变茶园环境,有利于茶树光合能力的提高。10月光合有效辐射日变化与净光合速率日变化一致,说明光合有效辐射对光合作用有影响。
5月茶园光合有效辐射变化是不太明显的双峰,6月的光合有效辐射变化是三峰曲线,10月光合有效辐射变化为明显的单峰曲线,总体上,光和有效辐射从大至小为5月、10月、6月,具体见图1至图3。间作茶园在不同季节表现出的光合有效辐射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可能与季节太阳辐射变化有关,也有可能与板栗遮阴对间作茶园的光合有效辐射产生影响有关。间作茶园光合有效辐射普遍低于单作茶园[7],说明间作茶园因为良好的遮阴有效地防止了强光导致光合能力的下降。
2.3 其他环境因子对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从图4可以看出,胞间CO2浓度的日变化比较稳定,变化趋势为早晚高午间低。总体上,胞间CO2浓度从大到小为5月、10月、6月,与净光合速率季节变化几乎相反,说明胞间CO2浓度对净光合速率是有影响的。
同时又对气温(图5)、气孔导度(图6)、大气CO2浓度(图7)的日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茶园气温5、6月差别不大,都高于10月。6月净光合速率大于10月,10月净光合速率又大于5月。5月气温最大值出现在15∶00,而净光合速率最大值出现在13∶00。从对光合有效辐射的分析可以看出,遮阴使茶园气温最大值出现较晚,避开中午强光高温,通过气孔的调节,胞间CO2浓度先升后降然后一直上升。光合作用下降的原因是气孔和非气孔因素共同限制的结果。
6月气温最大值出现在14∶00,净光合速率最大值也出现在14∶00。气温与净光合速率同步达到最大值,14∶00后气孔导度逐渐增大、胞间CO2浓度升高,而大气CO2浓度先降后升,光合作用下降的原因是气孔和非气孔共同限制的结果。但高温并未引起光合作用下降,是因为间作茶园良好的气候环境有利于气孔调节进行光合作用。10月气温最大值出现在13∶00,而净光合速率最大值出现在12∶00。
10月气温在20~30 ℃,低于5月,气温适宜所以净光合速率高于5月。12∶00后胞间CO2浓度持续增加,但气孔导度逐渐减小,大气CO2浓度时高时低,所以光合作用下降的原因是气孔和非气孔因素共同限制的结果。另外,10月山区已经有明显降温,说明茶树可能通过调节自身气孔和胞间CO2浓度减少光合能力的降低。
3 小结
间作模式下的茶树生长末期的光合能力强于生长初期,而单作茶树生长初期的光合能力强于生长末期,通过对茶园的生态指标平均值比较分析发现,气温、光合有效辐射与茶树光合能力大小排序不完全一致,试验表明间作茶园气温和光合有效辐射变化缓和,茶园生态环境有明显改善,有利于提高茶树的光合能力。就整株树和群体的季节变化还应考虑内膛叶片光合作用强弱、叶片的数量以及叶片的分布情况等,所以用什么指标如何分析光合作用的季节变化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由于地理条件[8]不同和使用仪器[9]的不同,茶树净光合速率的观测数值差别很大。茶树光合作用效率的高低,是外界生态环境与茶树内在生理机能相互影响的结果。这些内外因素是紧密联系的,有时促进,有时抑制,千变万化,十分复杂,由于研究手段的限制,目前尚只能用对比法进行研究和分析。
参考文献:
[1] 饶 军,袁风辉,李 江.复合生态茶园建设及其效益评价[J]. 江西林业科技,2000(1):35—38.
[2] 刘桂华,李宏开.桕茶间作立体经营模式的生态学基础[J]. 安徽农业科学,1996,24(2):145—148.
[3] BUCK L E. Agroforestry policy issues and research directions in the US and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 insights and challenges from recent experience[J]. Agroforestry Systems,1995, 30(1—2):57—73.
[4] HERZOG F. Streuobst: a traditional agroforestry system as a model for agroforestry development in temperature Europe[J]. Agroforestry Systems,1998,42(1):61—68.
[5] SCHULTZ R C, COLLETTI J P, FALTONSON R R. Agroforestry opportunities for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J]. Agroforestry Systems, 1995,31(2):117—132.
[6] 张劲松,孟 平,尹昌君.果农复合系统中果树根系空间分布特征[J].林业科学,2002,38(4):30—33.
[7] 李庚飞,孙 磊.单作模式下大白茶光合午休现象的影响因子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0):5843—5844,5897.
[关键词]连锁经营管理 校企合作 教学设计 IGA零售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1-0146-02
一、《连锁经营管理》课程在高职专业教学中的作用
《连锁经营管理》课程是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群中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依据社会经济发展对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的需求,以武汉中百连锁仓储超市有限公司、深圳人人乐商业集团等IGA中国零售学院成员企业具体岗位要求为基础,结合学院办学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全面展示了连锁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详细介绍连锁经营的起源、发展、特征,连锁经营基本模式以及总部管理、门店管理和配送管理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和操作流程。
(一)促进学生综合掌握和运用连锁经营管理的专业知识
本课程内容涵盖连锁企业基本发展特征和现状,连锁模式选择和组织结构的基础知识,连锁总部、门店和配送中心管理的知识及技能,连锁业态的综合分析,同时结合和运用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商品学等课程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和训练,为后续课程《连锁门店运营管理》、《连锁配送中心管理》、《连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学习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二)促进学生职业技能水平的提升
本课程在相关基础知识学习完成后,学生会到IGA合作企业相关部门进行考察和顶岗实习,通过观察和参与IGA合作企业日常经营活动来实现专业技能水平的整体提升。在顶岗实习阶段,学生会在连锁门店中收银员、理货员、防损员、促销员、服务台人员等具体工作岗位上承担相应工作任务。通过每项具体工作任务的完成,学生不但加深了对连锁企业内部管理的认识,更掌握了各岗位基本技能,增加了连锁企业具体业务处理的经验。
(三)积极引导学生构建合理职业发展规划
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初步掌握连锁经营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积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引导学生构建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并在此基础上,在课程教学中为学生构建多渠道的企业实践和实训环节。通过在IGA合作企业的顶岗实习,让学生专业技能得到实践和提升的基础上,具备敬业、吃苦耐劳和乐于奉献的基本职业素养。
二、高职《连锁经营管理》课程设计理念及思路
本课程的设计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根据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职业岗位定位,“工学交替、岗位轮替、能力递升”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订单式”的实现途径来设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对本专业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纳,遵循基于工作过程的开发与设计理念,面对本专业学生就业岗位和主要服务面向的岗位,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来设计本课程教学方案。本课程实践教学设计思路:基于工作任务和工作项目,突出能力培养。根据企业的需求和连锁经营管理的专业特色,以连锁企业的基本管理工作任务和工作项目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来设计本课程的课外教学内容和选用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依托IGA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IGA中国零售学院成立于2005年,是IGA中国与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合作成立的旨在为IGA中国成员培养和储备人才的运作实体,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资源优势,培养与国际接轨的零售业人才。因此,在IGA零售学院和联盟企业的行业背景下,给本专业紧密依托行业进行课程设计创造了极好的条件。因此,本课程聘请了行业专家、企业家担任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对本专业课程体系和本课程设计进行多次论证。
(二)以具体工作项目来设计本课程体系
根据连锁经营管理教学的实际需要,在确定连锁企业管理岗位典型工作的基础上找出主要工作项目,以工作岗位所需知识为基础,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重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有机融合,做好学生的知识应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业务组织等能力的训练。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对所学知识和实践加以融合,掌握连锁经营各项工作流程和工作方法,达到连锁企业经营中所必需的专业高素质技能水平。
(三)以工学结合来开展实际教学工作
在实际教学中,具体工作项目和任务以IGA联盟企业合作为基础,以培养一线管理人员为目标,通过工学结合模式来开展连锁经营管理课程的教学工作。具体来看,通过让学生在学校模拟工作过程和工作情景学习基本知识,同时直接到校外企业工作现场顶岗实习等实践训练手段,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此外,在实际课程教学中还会结合企业订单培养的要求,采用“工学交替”的教学组织方式,即中百班学生第三学期至第五学期实行在中百仓储紫微星购物广场工作一天、学校学习一天的形式,人人乐班和步步高班实行第三学期到企业顶岗实习的形式,校企共同考核学生学业。
三、高职《连锁经营管理》课程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
(一)关注行业与企业发展,将岗位实际工作内容作为教学重点
本课程秉承“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为第一和终极目标”的理念,坚持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紧随行业动态变化和岗位能力要求这一原则,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优化。在理论教学内容安排上力求全面、完整,使学生接受到本课程的系统理论,并注意及时吸收行业、企业及学科发展中的最新知识和发展动态,及时补充到理论版块教学中。
在全面系统的教学内容下,应突出相应版块的岗位需求重点。在内容选取中,放弃部分“大、空”的理论框框,选择具体岗位中的具体职能要求来给学生做讲解和分析,便于后续开展实践环节和顶岗实习教学。例如,在门店管理中就应着重突出门店日常管理中具体工作的规范要求、收银工作流程、防损注意事项、退换货的工作规范等。这些内容更贴近于具体岗位日常工作细节,更符合连锁企业管理实际情况,更有利于提高学生今后在相关企业的工作效率。
(二)以项目教学为导向,合理设置学习任务,掌握全局和具体工作内容
项目教学模式以实践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将教学内容确定为可行动的方案,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融理论知识于实际,促进理论学习和能力培养于一体。根据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和本课程教学目标,从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三方面综合考虑,在广泛收集本地大型连锁零售企业总部、门店、配送中心的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基础上,结合课程内容与实践教学环境来划分具体项目,确定学习与工作任务。
(三)强化工学结合,依托IGA合作企业平台,实现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目前实行与IGA合作企业中百仓储超市、人人乐商业集团“订单式”培养,为了所培养的人才能适应企业文化,熟悉企业的工作内容,能较好地完成具体岗位的工作任务,在本课程日常教学中一直注重如何将课程教学内容引入这些企业实际工作活动和工作场景中。
一方面,积极引入新的模拟连锁经营软件,通过电脑、网络、软件等设备模拟现实经营流程,提高学生对连锁企业实际日常经营管理的熟悉;另一方面,将部分教学内容的讲解和实践直接放在现实企业环境中进行。总结与中百仓储超市、深圳人人乐集团之间的“订单式”工作的经验,以企业现场活动为情景,以完成任务为动力,把课堂教学移入企业工作现场,真正实现教学内容和工作内容的一致性。
(四)积极构建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学团队
为了进一步突出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特色,学院对专业教师提出“双师型”教师培养目标和要求,但从实际上来看,将专职教师培养为“双师型”教师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具体操作会比较困难,因此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会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实际意义。
本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更为注重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在提高专任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学能力的基础上,扩大兼职教师队伍。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师积极参加各类师资培训,增加专业骨干教师在教学、实训等方面的综合能力水平,专职教师定期去IGA校企合作单位挂职锻炼,校企合作单位一批具有多年工作经验的主管担任兼职或专职教师,积极加入专业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
[ 参 考 文 献 ]
[1] 岳秀红.高职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订单培养”的理性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2(13).
[2] 夏黎.连锁经营人才培养中的校企深度融合创新[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4).
[3] 赵杨.基于创业导向下高职连锁经营管理实践教学的创新与探索[J].当代经济,2012(11).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英语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3-0129-03
中外合作办学是指由中国教育机构和外国教育机构依法在中国境内合作举办的、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外合作办学通过引进国外教育机构的优质教育资源,可以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满足部分学子不出国留学的教育需求。我国对中外合作办学实行“扩大开放、规范办学、依法管理、促进发展”的方针。[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布的数据,至2012年2月22日止,依法批准设立和举办的实施本科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与项目(含内地与港台地区合作办学机构与项目)已达到467个。英语教学的优劣关系到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成败,在合作办学中处于关键地位。本文结合实例分析了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英语教学所处的困境,指出了走出困境的出路。
一、中外合作办学中英语教学的重要性
中外合作办学以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学生不仅要具有专业特长,而且要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有一定的国际观念、国际意识和国际交往能力,能够适应到国外大学学习和在跨国企事业单位工作的需要。按照教育部有关课程引进的三个“三分之一”的要求,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中方学校引进的外方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应至少占全部专业课程的三分之一;由外方教师面授的专业课程门数和教学时数应至少占所有专业课程门数和教学时数的三分之一。[2]外方课程大多采用外方原版教材,用外语进行教学。学生要想顺利完成这些课程的学习,良好的外语综合运用能力是不可或缺的。另外,为了获得外方学校颁发的学历、学位证书,学生必须参加规定的外语考试(如雅思),成绩达到一定的水平。从合作对象看,外方合作者主要来自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等经济发达、科技及教育先进的英语国家。因而,英语教学不仅关系到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而且直接影响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在合作办学中处于关键地位。
二、中外合作办学英语教学所处的困境
1. 学生英语基础薄弱,难以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
中外合作办学是我国改革开放后高等教育领域中出现的一种新的办学模式,从上世纪80年代初至今经历了约30年的发展历程,规模有了很大扩张,办学水平整体有所提高。但因其毕竟是一种新生事物,尚未成熟和完善,不同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的人才培养质量良莠不齐,甚至存在以合作办学之名提高收费标准且实质上和普通专业相差无几的现象。因而,中外合作办学这种办学模式的社会认可度整体不高。其本科段专业一般放在本科三批招生,专科段专业一般放在高职高专二批招生。大多数学生是出于无奈才来学习这种专业,他们的高考成绩与同批次录取的普通专业的学生相比普遍较差,多数在省定录取控制分数线左右。另外,由于当前生源竞争激烈,多数举办合作办学专业的高校为了能够完成招生计划,对学生的高考英语成绩不作任何限制,致使被录取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英语高考成绩不及格。以河南省某高校为例,该高校本科教育中外合作办学2011年共录取681名考生,总分在省定控制分数线(按文科455计)以上的考生有371人(占54.5%),在省定控制分数线以下的考生有310人(占45.5%);英语成绩及格的有430人(占63.1%),不及格的有183人(占36.9%)。中外合作办学专科专业所录取学生的总体英语成绩更为糟糕,仍以上述某高校为例,在2011年所录取的704名专科生中,只有12人高考英语成绩及格,及格率仅为1.7%,40分以下的有286人,占40.6%,英语总评成绩仅为47.22(注:满分为150分)。不仅如此,大量事实表明,英语入学成绩差的学生一般缺乏学习英语的兴趣,自主学习能力比较薄弱,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对教师的依赖性比较强,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而合作办学专业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英语,英语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进行大量记忆和操练,基础不好而又缺乏耐心和毅力的学生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进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最后放弃英语学习。那么,是降低人才培养标准以适应学生实际水平,还是提高录取标准以保证培养质量呢?这是合作办学的决策者必须首先加以考虑的问题。
2. 英语课程设置的困境
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最基本单元,要切实落实培养目标,必须构建一个与之相对应的课程体系。与非外语类普通专业相比,合作办学专业对学生的英语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理应设置有别于普通专业的英语课程体系,这种课程体系应涵盖听力、口语、语法、阅读、写作、翻译、英美国家文化和专业英语,体现英语应用能力培养的阶梯性,而且需要达到一定的课时数。然而,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专业仍然是专业教育,不能通过削弱专业教育来达到提升学生英语水平的目的。这样,在不减少其它课程课时量的情况下增加英语课程,就会导致合作办学专业课时量远远大于普通专业课时量的问题。据调查,河南省某高校合作办学专业周课时量达到35节,学生不堪重负,怨声载道。为了不增加学生负担和教学成本,有的学校只开出了大学英语和英语口语两门基础英语课程,与普通专业相比仅多了一门英语口语,培养熟练掌握英语的国际化专业人才这一目标很难落实。合作办学专业究竟应该开设哪些英语课程?这些课程如何进行整合?每门课程开设多少个课时?这些问题至今依然困扰着合作办学的决策者和管理人员。